经世致用观念的历史演变1

合集下载

明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明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1 在 求 实 思 潮 下 , 者 对 空 疏 学 风 的 反 动 . 学
不 变 的 ,更 不 能说 每 一 位 学 者 在 空 疏 学 风 的大 背 景
下 都望 风 披 靡 。明 中叶 以来 , 漫 在 学术 界 的 空疏 浮 弥 泛 的 学 风 在 各 种 因 素 的 影 响 下 发 生 着 渐 进 式 的 变 化 , 种 变 化 呈 现 出 两个 重 要 的特 点 : 是 针 对 空 疏 这 一 浮 泛 的 学 风 ,一 些 学 者 在 治 学 的过 程 中 ,倡 导 “ 博

2 5-— 3 - - - —
明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嚣 于心性 之玄 幽 ,求 之 兴 道 致 治之 术 ,达权 应 变 之
理 、 学等科学技术知识 , 农 明代 学 者 传 统 的 “ 德轻 重 艺” 观念 受 到 很 大 冲击 , 们 开始 关 注 与 富 国强 兵相 他 关联的“ 可施 于用 ” 的学 问 。于是 出现 了徐 光启 、 宋应
知 国 家 养 贤 育 才 , 以 辅 治 , 倡 为 讲 求 良知 , 认 将 乃 体
世致 用 ” 思潮 兴 起 的具 体 体 现及 影 响如 何 ?这是 本 文
重 点要 探 讨 的 问题 。
天 理 之 说 , 后 生 小 子 澄 心 白坐 , 首 虚 谈 , 岁 嚣 使 聚 终
・---—
机, 则黯 然 而不 知 。以是学 也 , 是, 卒遇非常变故之来 , 气无素养 , 事无素练 , 心
动 色变 , 措仓 皇 , 不误 人 家 国 之 事者 几 希矣 。 ”l 举 其 [ 1 他 认 为 :士 惟 笃行 可 以振化 矣 ,士惟 实 学 可 以 经世 “ 矣 。”1 学 者们 在继 续 阐发 性理 之学 的同 时 , 1 2 明末 开始 注 意矫 正 王学 自身 的 弊端 。许 多学 者 开 始关 注 当时 的政 治 。尤 其 是 东林 学 者 , 他们 在 治 学 的 过程 中 , 更 是 直 接 倡 导 “ 世 致 用 ”如 东 林 的代 表 人 物 顾 宪成 经 , 就 曾说 :官 辇 毂念 头 不 在 君父 上 ,官封 疆 念 头 不在 “ 百 姓上 , 于水 间林 下 , 三 两 两 , 与讲 求 性 命 , 至 三 相 切 磨德 义 , 头不 在 世道 上 , 念 即有他 美 , 子 不齿 也 。”1 君 [ 3 再 如杨 涟 , 在政 务 之 暇 , 仅 “ 性 理之 要 ” 而且 “ 不 探 , 询 治道 之 源 ”往 往 与 “ , 邑之 士 子 相 勉 励 讲 道论 德 无 虚 日, 问 民疾 苦 , 行 阡陌 问 , 每 徒 以是 遍 知 间里 利 病 ”1 1 4 。 面对 阉党 恣 横 , 先 后 与 左光 斗 、 大 中 等人 愤 而上 他 魏 疏, 弹劾魏 忠 贤 。更 多 的东林 学者 对 于朝 政 的腐 败和 暴虐 进 行 了勇敢 的 揭 露 和抗 争 。他 们 继 承 了东 汉 桓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字朴園,号稼轩,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清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学者,文化名人,被誉为“闽学宗师”、“海东大儒”,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状元、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思想文化领袖。

他的著作具有启蒙性和领导性,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和文化的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关于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话题。

要全面深入地展开讨论,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生平、思想体系、主要著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顾炎武对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顾炎武的生平顾炎武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卒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享年107岁。

他自幼聪慧过人,十岁即通《易》、《书》,十二岁就中进士,被封为庶吉士。

后来,他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教育改革和思想体系的建构,成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顾炎武的一生经历了明朝末年的乱世和清朝的建立,他对国家政局和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他的思想和行为一度遭到朝廷的打压和排斥,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而努力奋斗,最终在晚年得以重见天日。

二、顾炎武的思想体系顾炎武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历史观念、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历史和政治的思考和建议。

他主张历史学应当是一门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而非以偏见和成见来对待。

他的政治思想则主张“仁政”、“治国有常”,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政方略和政策体系,被誉为“文治主义”的代表人物。

顾炎武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改革理念和方案,主张以“格物致知”为目标,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先驱者之一。

三、顾炎武的主要著作顾炎武是清代孔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术著作颇丰,主要有《日知录》、《日知录续编》、《阳明学实录》、《江西通志稿》等,其中以《日知录》最为著名,被誉为“闽学宗师之作”。

略论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

略论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

略论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丰富的历史学研究成果。

中国史学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历史资料,不仅为我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更为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世致用之学。

本文将从中国史学的渊源、研究方法和经世致用之处进行略论。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传统史学的兴起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通史,其作者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史学奠基人。

《史记》注重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历史事实进行考证和记录,反映了当时对史学研究的重视和系统化的追求。

其后汉唐宋元明清历代也有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如司马光、谭启、刘知几、朱熹等,他们对史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近现代以来,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创建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

清末维新派倡导“史学革新”,注重用史料证实并突出历史的实证主义思想,通过史料考证和历史事件分析来探讨中国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史学更是经历了一场新的变革,中国史学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史观和中国特色史学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的史学体系和方法论。

这些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中国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中国史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字研究、史料考证、历史事件分析、历史地理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

史料考证和历史事件分析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两大基本方法。

史料考证是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从而揭示历史事实和真相的研究方法。

历史事件分析是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从而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的解释和评价的研究方法。

中国史学的研究方法既注重理论的深化和方法的创新,更注重实践的经验和世界的通解。

史学家不仅要有扎实的史学基础和丰富的史料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学和综合知识,以及良好的历史文献鉴别能力和历史事实判断能力。

经世致用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
一 经世致用思想学风在湘湖地区的风行
所谓经世致用,又称通经致用,讲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经邦济世”,讲求实事求是,“经世”,用《左传》和《周礼》的话来说,就是“经国家”、“经邦国”。其基本内涵包括了积极入世、直面社会的人生价值取向,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并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手段和表现路径。这不仅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湖湘文化的最重要的内涵特征。
纵观湘湖地区近代五大人才群形成的原因,其浓厚的地域文化经世致用思想学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为湘湖人才群的形成提供了探索救国救民积极的思想底蕴,还为湘湖地区人才群的形成和发展提过内在动因。“一定时代和地区的学风对该时代的该地区的人才形成及其结构、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制约” ,而以经世致用思想为传统和风格的近代湘湖学风成为一种浓厚学术思潮,在传统中国学术与政治紧密相联的社会环境当中,这种经世致用思想文化的心理积淀,其不仅决定着学者们的学术价值取向,也决定其社会政治取向。因此受同一种思想学风影响与制约的人,其社会态度、行为等方面,都有着基本一致或相似的趋向,其无疑更多的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危机在学术思潮上的反映,是近代社会的独特产物。
(一)鸦片战争前后的湘湖人才群
嘉道以后,清朝走上了衰败的道路。社会危机的深化,道德风俗的败坏,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西方列强势力也不断入侵,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大变革的背景下,晚清文人、士人的学术思想潮流也出现了转换。
这一时期,一方面,乾嘉以后,士林风气日益颓废,多数士人或者沉湎与八股,或者空谈性理,或者埋首考据,追求脱离实际的空泛文字。另一方面,原来在思想学术界风靡一时的考据学经过百余年的流行, 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已成强弩之末。它的琐碎、偏狭、拙于思辨、漠视现实等缺陷引起许多学者的不满,受到文人学者越来越多的批评,失去了往昔那种对士子的吸引力。由于考据学作为乾嘉时代主流学派的地位发生了动摇,再加上文字狱高潮过后出现的稍微松动的政治局面,思想学术领域逐渐摆脱了乾嘉考据学派的桎梏,开始活跃起来。这些开始萌动、复活的学派主要有:今文经学、陆王心学、诸子学和程朱理学等等。其中,最活跃的是为程朱理学,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无论是从学说的基础、影响,还是从它们的社会政治地位来看,程朱理学都占着十分明显的优势。而湘湖地区是晚清理学发展最活跃的一个区域。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湖南的理学传统源远流长,影响深固。有人在谈到湖南当时的学风时说:“汉学风靡一时,而湖湘学子大者专己守残,与湖外风气若不相涉。” 可见这一地区自身学术传统的深固不拔。

经世致用与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

经世致用与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

经世致用与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陈双燕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外交观念和方略都开始出现一系列变化,清政府逐步地以西方近代外交原则来指导清政府的外交实践。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专门从事外交事务,1864年翻译出版了《万国公法》,1873年清政府首次接见外国外交官,1875年首次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由此逐渐实现近代外交的转型。

近些年来,对于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变化,已有人开始关注(注:如高路、刘增合等,分别参见《论清政府对外方略的改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 期)和《1840—1894年晚清外交观念的转变》(《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2期。

),遗憾的是,对于这一变化过程,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界尚未进行深入的探讨。

这里,笔者不揣冒昧,试图对晚清外交思想观念的演变过程作些探讨,以求就教于方家。

一鸦片战争不但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且对中国的学术、思想界也产生了空前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失败对于爱国的士大夫来说,是一次极其痛苦的教训。

一部分先进的爱国人士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进行深刻的反省,开始寻找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由此,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的原则开始与西方新兴势力相遭遇,从而产生了以抵御西方侵略为目的的探究西方、学习西方的思潮。

经世致用的观念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就已经产生了,但它不一定是儒家的专有之物。

只是自西汉“独尊儒术”之后,历代的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才逐渐演变成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南宋以下,儒学的重点转到了内圣一面,讲学论道代替从政问俗,“经世致用”的观点也慢慢地淡薄,直至明末以满族入主中原,明末清初一些士子精英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开始反思明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发现理学的“空谈心性”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由此,他们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使得经世致用之学风成为明末清初思想界的一种精神共识。

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

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

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作者:李娟来源:《商》2015年第52期摘要: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在晚清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中国面临深刻社会危机的背景下,魏源等人倡行“经世致用”思想,将学术研究同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相联系,对近代中国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魏源;经世致用;思想一、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原因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积极推行经世致用的思想,提倡要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要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社会问题,达到国治民安的效果,魏源是著名的“经世致用”思想倡导者之一。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包括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他成长的地域文化熏陶和生活经历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首先从社会环境来说,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当时中国国情的产物。

清朝末期,封建制度不断走向僵化,封建专制不断加强,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对内农民起义越来越频繁,对外西方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鸦片大量流入中国,而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人民百姓负担加重,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清朝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

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源倡行“经世致用”思想,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相联系;同时,西方列强的侵入让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一系列经世改革的理论。

其次,从魏源的自身经历来看,一方面,他在科场走过30年,科场与官场的黑暗,使魏源對社会现实强烈不满,于是变革现实的经世思想就更加强烈。

另一方面,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受到其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的影响,注重经世致用是湘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强调士人应该积极关心国家的命运。

魏源从小在家乡长大,受到曾经肄业湖湘文化之摇篮岳麓书院的二叔魏辅邦的熏陶。

除此之外,魏源的交友非常广泛,阅历也比较丰富,其经世思想的形成受到经世致用学者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的影响,标志魏源经世思想形成的《皇朝经世文编》中收集了他们的大量著作。

经世思潮

 经世思潮

2.主要内容
(1)批判现实,讥切时政。 (2)倡言变革。 (3)振兴经世实学。 (4)开眼看世界。
三、经世思潮的历史作用
1.经世思想家关注现实,倡言改革,成为中
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2.主张学习西方,师夷长技,顺应了时代发 展的潮流,对此后的洋务思潮和维新思潮产 生了影响。 总之,经世思潮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 作用。
龚自珍:《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
《西域置行省议》 魏源:《诗古微》、《书古微》、《圣武 记》、《海国图志》
贺长龄主编《皇朝经世文编》、林则徐《四
洲志》、包世臣《安吴四种》、 姚莹《康輶纪行》、梁廷枏《海国四说》、 徐继畬《瀛环志略》、 夏燮《中西纪事》、张穆《蒙古游牧记》、 何秋涛《朔方备乘》等。
3.就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而言,乾嘉考据学
(汉学)的日趋衰落及其弊端,促使进步思 想家和一些学者将注意力从古代经典转移到 现实社会中来。今文学派龚自珍、魏源等人 发展了今文学家刘逢禄、宋翔凤“通经致用” 的学风,成为经世思潮的代表人物。
二、经世思潮的代表人物及主要 内容
1.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章
经世思潮
一、经世思潮的源流及兴起的原因
“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
精神。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圣指道德本 体,外王指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所谓经 世,就是治理世事,即治理天下。中国传统 知识分子素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儒家 主入世,讲求“修齐治平”。
一般来说,当社会危机四伏之时,经世致用
观念就会活跃起来,比如明末清初的顾(炎 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 晚清的经世学派(思潮)。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顾炎武(1613-1682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历史学家和散文家。

他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和《青箱四笺》等。

作为清代前期文化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顾炎武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认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从治理民风、加强军备、治理贪污、提高文化素质、改善土地制度等多方面入手,以达到“致用”的目的。

他主张政治民本主义,并且寄希望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整合经典和学派的观点,来构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最深远的还是他的“敬业学”的思想。

顾炎武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抛弃平庸、个人私心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而是要坚守道德注重职业精神,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和强大贡献自己的才智。

他鼓励各级官员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并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他认为,唯有这样才能支持“致用”,才能创造最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环境,才能使中国实现强大、崛起和文明发展的目标。

顾炎武的思想为后世政治家、公务员、教育工作者、文化界人士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敬业学”的理念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价值观念。

在现今中国,提倡勤政廉洁、注重职业道德、倡导学习努力、坚守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价值追求,成为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有力力量。

总之,顾炎武的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时代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他的“致用”思想,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灵感和思路,同时也为人们倍增自信、爱国奋斗、服务社会的信念和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一批有识之士掀起经世致用思潮,试图寻求中国社会的出路。

这一思潮,以“救世济时”、为中心,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倡导学习西方,对社会现进行批判,提倡改革弊政。

近代经世思想及其学术学风的导向,为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底蕴,对西学的引进和传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经世致用思想本身所固有的功利性和短视性的局限,决定了它最终不可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御侮自强、救国救民之道。

标签:中国近代;经世致用;历史影响;局限性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过程中,这一思想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对整个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乃至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内涵特征、历史影响,略作分析。

一、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的渊源所谓“经世”,即治世之意。

在先秦典籍中,“经”字常和“纶”字并用,含有“匡济”之意。

如《周易》曰:“君子以经纶”;《中庸》讲:“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庄子》指出:“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辨。

”但真正把经世思想理论化并付诸实践的则是孔子。

孔子在世时,一方面周游列国,矮病医世,对后世经世思想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他把经世思想注入全部儒学经典。

因此,经世与修身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成为儒家思想的中心观念。

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过重大影响。

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孔子以后,历代儒者根据不同形势对经世思想进行了积极的弘扬和阐发。

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儿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魏源的“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人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贡献,同时对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理学进行批判并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治学、治学、治身的思想。

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社会,并对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当代社会也有着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顾炎武, 经世致用思想, 历史影响, 思想批创, 治学治身, 社会政治, 传统文化, 启示, 时代背景, 理学, 中国思想史1. 引言1.1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深远而重要的。

顾炎武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他坚持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为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体现在他对经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上。

他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结合,主张“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提倡将学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顾炎武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理念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中。

顾炎武提倡“明义”、“廉洁”、“忠恕”、“勤治”的治国理念,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法治,倡导廉洁政治,重视忠恕之道,励志勤治国事。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①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 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 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顾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张。 ②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 题的办法。这些办法都贯串着“均田”的精神。他们提出 的“均田”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 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③教育上,他们激烈地 批判束缚思想的科学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 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④哲学上,他 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 清末,封建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深, 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经世致 用之学,再度兴起。其代表人物是魏源、龚自珍以及稍后 的康有为。他们以今文经学为主干,继承和发展了明末清 初的经世致用精神,借经书的所谓“微言大义”发挥自己 社会改革的主张。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揭开了历史的新 篇章。


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 所不可无” 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 就越多的原因: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 写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 根结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 可以称之为动机决定一切
三、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 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 “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 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 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 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 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 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 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 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 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 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 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 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

他在社会政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著作被后人传世,经久不衰。

当代人们仍可从顾炎武的思想中汲取启示,特别在处理实践和理论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顾炎武的思想启示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注重实践,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社会政治、历史影响、中国思想史、传世之作、当代意义、影响与启示。

1. 引言1.1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字霖甫,号程君山,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生于明末清初时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历史学家。

顾炎武自幼聪慧好学,深得父亲的倾注教导。

他曾先后任职于江苏、浙江等地的官职,然而在政治上屡屡遭遇挫折,最终辞官归隐,专心学问。

顾炎武在学术上兼通经史子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又善于结合实际,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

他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顾炎武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日知录》、《甲申杂识》等,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人奉为经典,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炎武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颗明星,其思想和成就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1.2 顾炎武思想概述顾炎武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他被誉为“明清之际第一大儒”。

顾炎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重视实践,强调经世致用。

他认为理论应该结合实践,不能脱离现实。

顾炎武提倡贤能治国,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政治伦理和道德建设。

他强调政治家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才能,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领导者。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致力于提倡实用主义的经世致用思想,强调治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实践,以解决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他批评道德传统的空泛和僵化,主张注重实际效果,重视人的本性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他主张政府应该推行勤政廉政,注重实际的教育和选拔官员,建立规范的案例以给予官员正确行政指导。

他提倡政府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来增加财力和提高国家实力。

他强调军事国防的重要性,主张建立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安全。

他还主张经济保守主义,认为国家应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限制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经济。

顾炎武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实用主义思想的人。

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打破了传统的礼教观念,强调实际效果和实践,对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教育的重视也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提出要通过实践演练和实际经验来培养人才,主张教育要注重实际应用,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他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思想也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他的经济保守主义思想在清朝的对外经济政策中得到了实践,对后来的国家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影响。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他的思想对政治、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激励作用。

顾炎武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同时也为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演变问题

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演变问题

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演变问题经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历史知识学习中经常运用到的一种思想。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经历了众多的挫折和磨难,比如鸦片战争曾经给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并且在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统治已经呈现出凋敝的现象,广大的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怀抱经世思想的知识分子高举时代思想大旗继承了儒家经邦治国的思想传统,将知识学习与服务社会联系起来,在当时的时代中掀起了改革的狂潮,这也成为挽救中国危机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鸦片战争冲击下经世思潮的演进(一)从嘉道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到“开眼看世界”在康熙之后,中国社会经济一度出现了鼎盛的时期,中国的疆域也开始扩大,百姓的生活也相对富足,为了实现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原地区开始与西北边疆地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基于此,人们开始研究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地貌,激发了人们对边疆史的研究兴趣,这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但是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边疆地区缺少了强大后盾的保护,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在边疆地区寻衅滋事,比如英国等国家妄图侵占我国的边疆地区,使得边疆地区危机四伏。

在边疆地区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我国知识分子不得不再次将目光和焦点转移到边疆冲突和问题上,比如梁启超、龚自珍等都对边疆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为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对世界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统治者还没有看清楚社会发展的形势,依然采用闭关锁国的发展战略,使中国的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差距,知识界也存在徒知侈张中华,未睹瀛衰之大”的思想,盲目的自大将中国陷入更深的历史发展深渊中。

在民生凋敝的当时,少数知识分子意识到社会要想发展必须要“以夷伐夷”,经世思想家也感受到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危机,希望尝试通过了解外部世界来发展本国经济,基于此,这些经世思想家的注意力从边疆史地的研究开始扩展到世界史地,于是也出现了开眼看世界的萌芽。

在开眼看世界的队伍中踊跃出一个十分优秀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便是林则徐。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兴学自强
孙诒让重视科学技术教育,主张发展职业教 育。 温州蚕桑业历史悠久,但至清朝,由于技术 落后,蚕茧大减,于是孙诒让等有识之士呼 吁振兴家乡蚕桑生产。1897年春,孙诒让集 资在温州创办永嘉蚕学馆,永嘉蚕学馆是全
国最早的蚕桑职业教育学校之一。教学兼用 中西新法,讲授饲蚕种桑技艺。学校还向各 县推广优良桑苗,春蚕季节派学生分赴各育 蚕地区进行技术指导。
务实践行
他不仅发扬光大了永嘉学派的事功之说,而 且在为官期间参与政事,治边郡、措屯田、 安流民、建堡坞、守江北,修实政、行实德, 身体力行,赋予了学说以实践意义。永嘉学 派“经世致用”的事功哲学,一言以蔽之,
是出于对天下众生的担当。陈黻宸说叶适, “叶正则与及门言天下事,每激切哀痛,其 声动人,闻者至泣下不自禁”,拳拳报国之 心跃然纸上。
兴学自强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之后,一些爱国志士
主张维新变法,教育救国。在败国耻辱 的巨大刺激和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 晚年的孙诒让认为“自强之原莫先于兴 学”,于是毅然走出书斋,用墨家苦志 力行的实践精神,迈上开启民智、兴学 强国之路。
兴学自强
1895年,孙诒让牵头,邀集瑞安地方士绅商谈筹办地方书院。
传承发展
有专家认为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思想对 今日温州的影响至少可概括为:一是经世致 用、求实务实的影响;二是变通图新、富有
改革精神的影响;三是重视功利、主张宽民 富民思想的影响;四是重视教育、尊重人才 观念的影响。 温州人为了开拓未来而善于有效地利用过去, 变过去为未来。就永嘉学派来说,“永嘉之 学统远矣”,“以经制言事功”,又有敢为 人先的创新,在综合、交流、争鸣、互补之 中发展。
背景
当时,西风东渐,地处东南沿海的温州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承与特点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承与特点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承与特点文章回顾了经世致用思想的渊源,分析了经世致用思想在近代的特点,包括思潮盛行原因多是对社会现状不满;出发点都是救国自强;代表人物大多是知识分子;都是主张学习西方。

论述了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承及转变,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影响。

标签:经世致用;中国近代;历史特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辞海》中的释义是: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因此经世致用可以理解为,关心国事,关注社会,用自身所学解决社会问题及矛盾,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标。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表现出以爱国为起点与核心的伟大精神。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思想充分显现并与时俱进,深刻影响着近代历史的发展。

一、经世致用思想的渊源经世致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提出的。

从思想史来看,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在世时,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希望改变社会动荡的局面,从而达到他理想中的天下大同。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自产生之初,便具有经世的传统,影响着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关注社会,甚至承担救国救民的责任。

但经世致用观念不一定是儒家思想所独有,有论者认为,西汉“独尊儒术”后,后世儒生以“通经致用”作为自身治学的目标及抱负,使其演变为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有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1]孔子之后,历代学者也积极倡导经世思想,如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思想不断延续,而历代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都有一个时代特征,即社会转型之际或内忧外患之时,知识分子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或提笔立书,或言语号召,使经世之风广行于志士之间。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1613-1682),字东山,号东江,江苏句容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以其经世致用思想而闻名于世。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1. 儒学思想与治国理政顾炎武秉持着传统的儒学思想,他主张儒家的仁、义、礼、智,并且将这些价值观用于实际的治国理政。

在他看来,政治的目的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理想的治国之道便是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提出了“废奴、设置学”的主张,即要废除奴隶制度,推崇教育,使人们拥有知识和道德,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

2. 改革士大夫的思想观念顾炎武在思想上有一些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观念,他认为士大夫应当有为国家社会做出实际贡献的责任感,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官职地位。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密切。

他重视实践,主张学者要有世界观,即要真正了解世界,了解百姓的生活,而不是只关心书本中的理论。

3. 主张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顾炎武在政治上主张经世致用,即注重实用主义。

他认为,政治的理想状态是为了实现人民生活的安定与幸福,而不是纯粹追求政治理论的完美。

他强调政治家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而不是盲目地遵循理论的条条框框。

二、顾炎武思想的历史影响1. 对后世儒学思想的影响顾炎武的思想对后世的儒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废奴、设置学”主张,开启了后来废除奴隶制度和推崇教育的思想先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他对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倡导,也为后世的政治家与思想家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

2. 对清朝政治体制的影响顾炎武在清初思想界与政治界具有一定的地位,他对清朝政治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现实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与意见。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明初,号福田,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文人,是明末清初时期最杰出的儒学家之一。

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提出了实践主义的经世致用思想,二是他对封建统治进行了批判。

顾炎武反对书本儒学的教条主义,主张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改革,注重实际应用。

他提出“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即要了解事物的本质,并将这种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学术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进一步发展。

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农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主张节约勤俭,鼓励农桑,推崇实用技术,提倡工商业发展,并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顾炎武在儒学观念上也进行了革新,他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了批判。

他主张博学多才、奋发努力,不论出身贫寒与否都可以立功立业。

他强调人的价值在于其才能和作为,而不是出身。

这种观点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了挑战,影响了后来的社会观念。

顾炎武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为后来的改革思潮奠定了基础。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实用主义、实用经济学等学派产生了重要启发。

他的观点和思想也对后来的学者、政治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如钱穆、梁启超等人。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代表了一个实践主义的思潮,主张把学问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效益和实用价值。

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也为后来的社会观念提供了重要启示。

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来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1. 引言1.1 顾炎武及其思想的背景顾炎武(1613-1682),字耕莘,号荻庵,别号湘山,湖南衡阳人。

他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顾炎武生于明末乱世,经历了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这种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

顾炎武自幼酷爱读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尤其熟通经史子集,对儒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与此顾炎武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的时期。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封建统治岌岌可危,士人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顾炎武深受时代动荡的影响,他思考如何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如何挽救民族危亡,这些问题成为了他思想探索的重要动力。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顾炎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希冀以此来振兴国家、造福民众。

1.2 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顾炎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深入研究顾炎武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融汇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通过深入研究顾炎武的思想,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提高我们的学术修养和理论水平。

顾炎武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和国家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他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注重实践和应用,追求真理和实用的结合,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学术价值、现实意义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也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行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字数:250】2. 正文2.1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他强调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主张将学问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管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儒在经世致用观念的历史演变中,是有重要贡献的。他们一方面继承汉儒的通经致用观念,认为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要经义与治事并重,走所谓“外王之道”。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大学》中的修齐为治平基础的看法,即有所谓“治国”、“平天下”的层次和步骤,将所谓“尊德性”、“道问学”与经世济民相结合,[ix]使内圣外王成为经世致用的最高境界,这是“内外合用的理想政治哲学”,是“中国文化中理想政治的精义。”[x]范文澜曾说过,宋学的目的是整顿伦常道德,而且收效不少,程朱还是比较重视实践的,当然主要是讲个人修养的实践,到其末流才愈流于空谈。[xi]同样,明代阳明学
美术组 书法组国画组戏剧社京剧社 田径队篮球队 足球队乒乓球队三跳队 航模队击剑队健美操队棋苑招生简章课程介绍
校园电视台校报校刊校友注册校友查询知名校友首 页
关于我们
教育科研
德育教育
教交流
国际课程
校园文化
校友信息
教研动态
教师论文
Cocyright© 2008-2010 西安铁一中版权所有 制作支持:九九工作室
内容概要: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思想是这个时期进步人士的主要思想,在一个时期内对于中国的民主进程、自立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世致用思想作用在“师夷”、“制夷”、“西体中用”等等方面,它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实施放射出光芒,给当时的历史时期做出贡献。本文旨在探索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历史背景,以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近代化历史的发展规律。
[ix]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及《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二文。
[x]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
[xi] 《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28页。
本思想的“仁”学传统,“不语怪、力、乱、神”。尤为可贵的是,他不向客观低头,提倡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有为的经世风格。但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汉儒又以通经致用作为其读经治学的目的,于是逐渐演变成儒者的一种理想,具有相当的入世与积极精神。因此在宋儒大力提倡“内圣外王”观念时,它被视为是达成此一目的的必要途径。经世致用一词的渊源,似最早可溯《易经》,有“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其注疏称:“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约束于物,故云君子以经纶也。”[ii]显然已有类似的含义。此外,《后汉书·西羌传》论中有:“忘经世之远略”[iii]。此一“经世”即有经世致用一词中经世之含义。故经世致用一词的正式使用,不仅与汉代儒生的通经致用有关,极有可能是汉代以后的事。其实,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杜佑在《进通典表》中针对儒家经典多记空言而“笔存法制”,及历代贤著论“阙臣救之方”的现象,指出:“窃思理道,不录空言。由是累纪修纂《通典》,包罗数千年事,探讨礼法刑政。”[iv];李翰在《通典序》中评价道:“以为君子致用在乎经邦。”[v]
关注课改
教育网站 西铁国际学校 陕西教育网 西安教育网 碑林区教育局 西工大附中 陕西师大附中
西安交大附中 西安高级中学 西安高新一中 西安中学 高考网址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师论文
经世致用观念的历史演变
发布时间:2009-1-4 浏览 1797 次 发布人:唐萃
关键词: 通经 经世 致用
经世致用的意思,是指“学问须有益于国事”。[i]
经世致用的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它并非是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同时,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治学所追求的目标和抱负,也不一定限于儒家才有,只是说,儒家在这方面的影响为最大的。儒学的创建人孔子,发扬了重人轻神的人
[xvi] 魏源:《海国图志·叙》
地址:中国 西安市友谊东路120号 Eail:xat
yz@ 电话:86-029-82327079 82328008
[v] 谢保成:《关于唐代史学地位的几个问题》,1989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卸研究生院学报》。
[vi]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5页。
[vii]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5页。
[viii]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
经世致用观念的历史演变--西安铁一中
学校简介学校领导校园风景办学理念学校荣誉教学设施行政部门 校务公开
校长留言教研动态教师论文关注课改德育活动德育工作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法制园地消防安全名师榜师资力量教师荣誉明星教师学子习作学生作品时代先锋班级营地团队动态网上团校中学生党校学生会乐团舞蹈队合唱队
至明末清初,比较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痛定思痛。看到了他们先辈及一些同仁“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颜习斋诗》的历史悲剧,感到宋明理学所讲的明心见性,明道穷性一套理论全是废话,主静主敬也全没有道理的,主张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作为宋明理学一种反动的汉学的先锋和提倡者,顾炎武认为:“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xii]他打出通经致用的旗帜相号召,强调“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xiii]熟悉古代的经书,还是为了“今用”。舍经学则无理学,研究经学的目的全在于经世致用。此时的经世致用观念已明朗起来,一方面有着《皇朝经世文编》编著者所主张的,以当你之人文经当代之国事。[xiv]另一方面亦有通经致用及“尊德性”、“道问学”及经世济民或“明道救世”相整合的用心。顾炎武强调治学应该“博学于文”和“行已有耻”并重。因此,范文澜说过,顾炎武、黄宗羲等做学问是学、思相结合,为救亡而读书。[xv]不幸日后由于处在清王朝严酷的思想统治下,钳制言论,屡兴文字狱,与士人的惧祸逃避现实,终至于非仅一般的经世致用含义完全丧失,甚至所谓通经,亦仅限于以训诂考据的方法,释注校订经书。故乾嘉近一个世纪的汉学昌盛时代,对匡世济民的儒者积极经世思想,助益无多,也违背了顾炎武等人的初衷。然而,乾嘉汉学把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引向训诂考据,在整理古代文化遗产方面却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就,但在政治上却起到了为清王朝统治者牢笼士子的消极作用,而且这种繁琐考据的末流积弊日深,势必引起反动。清代中叶今文经学的复兴,可说是整个传统社会的危机。讲究“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表现出一定的怀疑批判精神以及对未来理想“内圣外王”的追求,实际上,是对社会变革的一种呼吁,从而使中国社会对进行较全面的变革有了相当的精神准备,由此对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动和思想变革起到积极的作用。
[i] 《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73页。
[ii] (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上册《周易·正义》卷1,第7页。
[iii] 范晔:《后汉书》卷87,第2900页。
[iv] 谢保成:《关于唐代史学地位的几个问题》,1989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卸研究生院学报》。
大兴,其原主张“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本是知识与时间并重,已含有相当的经世致用意味,只因阳明学的所谓“知”,已非汉儒的通典。更由于其另一主张“心即是理”的极度发挥,故至明末阳明学发生流弊时,连“尊德性”“道问学”均不谈到了,更何况经世济民。然而,封建制度已走向穷途,阳明“心学”还是不能挽回久病的沉疴,等待着王学的也只是腐朽和衰败的结局。正因为阳明学的空言心性无补于世,人们的怀疑产生了,清代的“复古”思潮开始酝酿起来。
“经邦”、“经世”、“致用”等词语,用于概括通经致用的思想内容或史学功用,可以说是经世致用一词较早且贴近的用法了。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典籍重要部分的“六经”是与社会政治十分密切相连的,因为“六经”形成于“先秦之世,则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合。”[vi]“汉儒之重六经,皆以其为孔子所传,微言大义所在,非以其为古代之典籍也。”[vii]故“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反正之正,莫近于《春秋》”。[viii]这说明了经书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思想。
于是19世纪初以来复有龚自珍、
魏源、林则徐、包世臣等人出面倡导经世之学,用以痛揭时弊,关心社会问题,欲转移灰暗之“九州风气”(龚自珍语),注重世变与当代的含义。他们开士大夫以经书作政论,慷慨论天下事的新风气。至鸦片战争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国社会发生了数千年来所未有的历史大变局,共同“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xvi]龚、魏等经世学者不仅把眼光转向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中国社会现实内部,同时也投向了中国人十分陌生的、色彩斑驳的外部世界,将经世重点放在如何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自立、自强,维护中国的社会秩序,在它的推动之下,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车轮,姗姗来迟。
[xii] 《亭兰文集》,《与人书三》及《与人书八》。
[xiii] 《亭兰文集》,《与人书三》及《与人书八》。
[xiv]
《皇朝经世文编·序》:“学士家不知近事,往往是往古而非当今,然而传曰法后王,则以昭代之人文经昭代之国亭,岂有不足者耶?”
[xv] 《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3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