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正骨科的推按手法

合集下载

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辅导:推法操作方法

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辅导:推法操作方法
以两手拇指的桡侧置于前额部位自前额正中线向两旁分推
【操作方法】
1.掌推法: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源自,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推动时应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多用于背部、胸腹部、 季肋部、下肢部。
2.指推法:用指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本法用于肌腱及腱鞘部位。 3.肘推法:用肘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本法用于脊柱两侧。 4.拇指分推法:以两手拇指的桡侧置于前额部位,自前额正中线向两旁分推。也可用于上胸部。

中医正骨:一摸、二接、三端、四提、五按、六摩、七推、八拿

中医正骨:一摸、二接、三端、四提、五按、六摩、七推、八拿

中医正骨:一摸、二接、三端、四提、五按、六摩、七推、八拿说起中医正骨,很多人的感觉就一个字:神。

的确,中医在正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今年68岁的杨林如,从小就对中医文化感兴趣——因为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医针灸师。

耳濡目染,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点穴,后来拜“接骨匠”张福臣为师,学习中医骨伤疗法。

1977年,他从内蒙古自治区下乡返城回到北京后,又受所在医疗机构的派遣,到罗氏正骨法传人“双桥老太太”罗有明处学习,了解各种骨折、脱位如何施行手法复位治疗。

1982年,杨林如到丰盛医院骨科跟随刘学珍医师学习;1983年,调到丰盛医院骨科工作;1993年,他调到望骨科,在望工作直至退休。

现在,他依然活跃在临床上,用自己的技术为各种骨伤患者进行治疗。

杨林如说,中医典籍《医宗金鉴》中,写明了正骨心法要旨。

简单来说,就是:一摸、二接、三端、四提、五按、六摩、七推、八拿。

他在治疗骨折时,采用正宗罗氏正骨手法,骨折部位夹板的材料,选择硬纸板,纸板按照骨折部位的形状进行裁剪,轻便、透气,又易于调节。

再配合口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的汤药,治疗骨折效果卓著。

中医治疗骨伤,通过手法诊断和整复进行,整体效果要优于西医,治疗康复所需时间比西医短,病人痛苦比西医少。

在中医正骨中,点滴细节都是学问。

比如现在中老年女性经常容易出现桡骨骨折,也就是小臂骨折。

一般骨折打完固定后,患者会被固定成手心朝下的姿势,但杨林如会将患者的小臂摆成手心朝上的姿态,“这样更有利于今后的康复。

”腰痛也是中医骨科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

在中医正骨科,躺着进来站着出去的患者不在少数,这种患者往往是急性腰痛患者,每个人疼痛的性质不同,部位也不一样。

造成急性腰痛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说,多数时候是突然弯腰或突然转身之后出现的,其中腰部的小关节错位很常见:有的人刷牙或者打个喷嚏或者弯腰捡个东西,突然就不能动了。

中医传统的正骨方法效果非常显著,可以说是“手到病除”。

新医正骨疗法手法操作套路步骤的合理性

新医正骨疗法手法操作套路步骤的合理性

新医正骨疗法手法操作套路步骤的合理性《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将基本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习称“正骨八法”。

当下新的正骨体系将按摩、推拿常并用,出现新医正骨手法。

再此分享6种新医正骨手法。

1、摸法:摸者,即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正、骨软、骨硬,或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等,并探究表里虚实,弄清所患之新旧,通过摸法,确定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依法治之。

2、接法: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歧而旁突,相其形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

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通达也。

3、端法: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轻重,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

凡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迟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

4、提法:提法,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

其法非一,有用两手提者,有用绳帛系高处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所提之法,应轻重适度,倘重者轻提,则病莫能愈,轻者重提,则旧患虽去,而又增新患矣。

5、按摩法: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

其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而设。

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其患可愈。

6、推拿法: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

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或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其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

凡人身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宜通补泻之法,所以病人无不愈也。

推拿手法扳法

推拿手法扳法

二十、扳法以“巧力寸劲”作用于关节,使其瞬间突然受力,而产生被动的旋转、屈伸、展收等关节运动的手法,称为扳法。

分为脊柱扳法和四肢扳法。

扳法是正骨推拿学术流派的主要手法。

【操作】(一)脊柱扳法1.颈椎斜扳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头部微屈。

术者站立于受术者侧后方,一手掌托受术者下颏,另一手掌面置于受术者枕部,两手协同,先使受术者头向一侧旋转至有阻力感时,然后用“寸劲”做一突发有控制的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声音,不可强求此声响(图4-66)。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

术者站立于受术者侧后方,用一肘关节托住受术者下颌,手扶住其枕部,另一手拇指顶推颈椎棘突偏凸侧;托扶其头部的手用力,先做颈项部向上牵引,同时使受术者头部被动向患侧旋转至有阻力感后,略作停顿,做一突发有控制的扩大旋转幅度的扳动(2°~3°),同时另一手拇指向偏凸对侧协调推顶棘突(图4-67)。

图4-66颈椎斜扳法图4-67颈椎旋转定位扳法3.胸椎对抗复位法受术者坐位,两手指交叉扣住,置于枕后部。

术者站于受术者身后,双手分别从受术者腋下伸出,经其上臂之前,从后方握住其前臂下段,然后术者单足站立,用一侧膝部顶压住病变胸椎棘突下缘。

嘱受术者身体略向前倾,双手、双臂与膝部同时协调用力,使受术者躯干被动后伸至弹性限制位,在受术者呼气末双手向后上方做突发短促的扳动(图4-68)。

4.胸椎旋转定位扳法受术者取坐位,两手指交叉扣于后枕部。

术者位于其侧后方,一手拇指推顶错缝椎体棘突,另一手抓握受术者项肩部,嘱受术者躯干主动前屈至病变节段棘间隙有张开感,然后以手带动脊柱旋转至弹性限制位,做一突发有控制扳动,扩大扭转幅度3°~5°,同时拇指用力向斜上方顶推棘突,调整错缝的脊椎关节(图4-69)。

5.腰椎斜扳法受术者健侧卧位,健侧下肢在下,自然伸直,患侧下肢在上,屈膝屈髋。

术者站于其面前,以一手按受术者肩前部向后推,同时另一手肘部半屈,以前臂上段抵住臀部向前扳,把腰椎旋转至有阻力感后,做一突发有控制扳动,扩大扭转幅度3°~5°(图4-70)。

总结79种中医正骨手法

总结79种中医正骨手法

总结79种中医正骨手法1、环枢关节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于低凳上,头稍后仰,术者站于患者侧方,一手拇指顶按住患者第二颈椎的棘突,另一手肘部托起患者的下颌部,手掌绕过对侧耳后,夹住其枕骨部,然后逐渐用力将颈椎向上拔伸。

在拔伸的基础上,使颈椎旋转至有阻力的位置,随即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顶按棘突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下按。

此时常可听到“喀嗒”一声,并且术者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动感,表示手法成功.[操作要领]1、先拔伸颈椎,在拔伸的基础上再旋转。

2、向齿状突偏向侧旋转,拇指将第二颈椎棘突向对侧顶按。

3、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控制旋转的力度,切忌过大。

此法主要用于治疗环枢关节半脱位。

2、颈椎斜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头略前俯,颈部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其后脑部,另一手托起下颌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头向健侧侧偏,向患侧慢慢旋转 (即左侧病变,向左侧旋转;右侧病变向右侧旋转).当旋转至有阻力时,稍为停顿片刻,随即用力再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约5-10度)的快速扳动,此时也常可听到”喀嗒”的声响,一达到目的,随即松手。

[操作要领]1、根据颈椎病变部位,在不同的前屈角度下扳动.2、当颈椎旋转至有阻力时,旋转扳动的范围不能超过5-10度.否则容易造成损伤.本法整复颈椎各关节错缝,间缝变窄,排列紊乱,颈椎周围软组织痉挛.临床常用于治疗颈椎病,颈椎失稳症,颈椎小关节紊乱,滑膜嵌顿,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症,落枕,项肌疲劳,痉挛等病症。

3、颈椎侧屈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座位,术者站于其身后,用一手拇指抵住弯颈椎凸侧的横突处,另一手手掌抵住其头对侧颞部,两手协同用力,使颈椎缓缓向颈椎凸侧侧弯,弯至有阻力时,再做一个有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快捷扳动。

[操作要领]1、在快捷扳动的瞬间,双手要同时相对用力.2、术者可用拇指面抵按患者颈椎横突,也可拇指外展,用虎口卡按.3、严格掌握侧屈扳动的幅度.本法有纠正畸形,整复关节错缝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侧弯,如颈椎病,肌性斜颈,落枕,小关节紊乱症等.4、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座位,低头10-15度.术者站在其侧后方,一上肢肘关节屈曲用肘窝将其颌部托住,并用上臂与前臂和手将其头部环抱固定,另一手用拇指面顶住患者颈椎棘突偏患侧的后外侧缘.然后用固定头部的上肢将患者头部向左右方向轻轻旋转.待其放松后,再将其头部向患者颈椎棘突偏歪侧拖转至有阻力时,略微停顿,再做一个瞬间快速的小幅度旋转牵拉动作.同时,另一手拇指向相反方向用力推按棘突,使其复位。

中医传统正骨手法心得

中医传统正骨手法心得

中医传统正骨手法心得
中医传统正骨手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手法的刺激和调整,重新平衡身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我对中医传统正骨手法的一些心得体会:
1. 针对不同的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

正骨手法包括推、拿、按、揉、捏、扭等多种手法,每种手法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方法。

因此,在进行治疗之前,医生必须仔细了解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治疗。

2. 注意手法的力度和频率。

正骨手法需要医生的手上有一定的力度和灵活性,但是过度的力度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此外,手法的频率也需要注意,过于频繁的手法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3. 熟练掌握手法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

正骨手法需要医生的手上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需要多年的实践和学习才能熟练掌握。

因此,患者在选择正骨治疗时,需要选择有经验和技术过硬的医生进行治疗。

4. 正骨治疗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正骨手法虽然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但是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治疗方法。

在进行正骨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要加强锻炼,改善饮食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等,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传统正骨手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并且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

只有选择有经验和技术过硬的医生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推拿常识之正骨

推拿常识之正骨
1.按法:用指、掌、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约30秒),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
2.摩法:用手掌或指腹轻放于体表治疗部位,以腕部连同前臂,作缓和而有节奏的环形抚摩活动。
3.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
4.揉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
腰部扳法有五种操作方法。
1.扳肩推腰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患者一侧,一手推压腰部痛处,一手扳起患者对侧肩前部至最大限度,双手同时用力扳推。
2.扳腿推腰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患者一侧,一手推压腰部痛处,一手从患者对侧腰关节前上方将其下肢搬起到最大限度时,双手同时扳推。
3.腰部斜扳法
患者侧卧位,双下肢在上者髋膝关节屈曲,在下者伸直,术者一手推按住患者肩前部或肩后部,另一手抵住患者臀部或髂前上棘,将患者腰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动。
4.腰椎旋转扳法
取患者前屈(按需要角度)坐位,一助手按住其下肢及骨盆。术者坐于患者后侧方,用一手拇指按住需要扳动的棘突,另一手从患者健侧腋下伸出,钩扶住其颈项部,将患者腰部从前屈位向健侧旋转。当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一手用力扳动腰部,一手拇指同时用力推按其棘突。
5.揉捏法: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钳形,将全掌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边揉边捏边作螺旋形的推进。
6.搓法: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
7.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8.刮法: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币、匙等代替)在病变部位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

中医正骨丨手法复位详解

中医正骨丨手法复位详解

中医正骨丨手法复位详解颈椎复位手法一.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一)人员:1人即可,不需助手(二)优点:1.患者平卧,心理平静,有安全感;2.颈部伸肌及屈肌均完全放松。

(坐位时总有部分肌肉不能完全放松)3.由于床面限制,旋转角度最大不会超过45’,不易失手,不易导致医源性损伤。

(三)程序:手力牵引一成角调节--旋转复位1.手力牵引方法:双手颌一枕牵引,持续数分钟。

(利用患者体重作反牵引力) 目的:(1)颈肌属横纹肌(随意肌),特点是可随意支配而自由收缩,但易于疲劳。

手力持续牵引之目的是使颈肌产生疲劳,以消除病理性痉挛,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颈椎复位。

(2)持续牵引,使颈部两侧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动拉伸状态,整个颈椎各椎体犹如被“肌性小夹板”保护固定,小关节处于闭锁稳定状态,不致因复位手法而任意移位。

2.成角调节:成角:上段(C1-2):略低头(0-15度)中段(C3-5):轻度屈颈(15-35度)(3)下段(C6_7):中度屈颈(35-50度)3.复位手法:令患者轻轻自动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

术者一手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复位即告成功。

其余患椎可按同法逐--复位矫正。

(四)机理:1.由于低头或屈颈,使相应颈椎节段曲折成角,该部颈肌松驰,失去拉伸力,相应椎体暂时失去保护而处于失稳状态,给该部手法复位创造了条件。

(而其他不需复位之椎体仍在牵引保护之下,仍处于稳定状态)。

2.根据患椎所处位置高低,由低头及屈颈之度数来决定成角落点部位,(椎体高位一低位,屈颈度数小一大),医者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选择。

(五)体会:1.患者仰卧,平静放松,有安全感,能较好配合。

2.颈肌放松,术者不需用过大暴力去克服因某些部位肌肉紧张而产生的抵抗,因而患者无痛苦。

推拿手法扳法

推拿手法扳法

二十、扳法以“巧力寸劲”作用于关节,使其瞬间突然受力,而产生被动的旋转、屈伸、展收等关节运动的手法,称为扳法。

分为脊柱扳法和四肢扳法。

扳法是正骨推拿学术流派的主要手法。

【操作】(一)脊柱扳法1.颈椎斜扳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头部微屈。

术者站立于受术者侧后方,一手掌托受术者下颏,另一手掌面置于受术者枕部,两手协同,先使受术者头向一侧旋转至有阻力感时,然后用“寸劲”做一突发有控制的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声音,不可强求此声响(图4-66)。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

术者站立于受术者侧后方,用一肘关节托住受术者下颌,手扶住其枕部,另一手拇指顶推颈椎棘突偏凸侧;托扶其头部的手用力,先做颈项部向上牵引,同时使受术者头部被动向患侧旋转至有阻力感后,略作停顿,做一突发有控制的扩大旋转幅度的扳动(2°~3°),同时另一手拇指向偏凸对侧协调推顶棘突(图4-67)。

图4-66颈椎斜扳法图4-67颈椎旋转定位扳法3.胸椎对抗复位法受术者坐位,两手指交叉扣住,置于枕后部。

术者站于受术者身后,双手分别从受术者腋下伸出,经其上臂之前,从后方握住其前臂下段,然后术者单足站立,用一侧膝部顶压住病变胸椎棘突下缘。

嘱受术者身体略向前倾,双手、双臂与膝部同时协调用力,使受术者躯干被动后伸至弹性限制位,在受术者呼气末双手向后上方做突发短促的扳动(图4-68)。

4.胸椎旋转定位扳法受术者取坐位,两手指交叉扣于后枕部。

术者位于其侧后方,一手拇指推顶错缝椎体棘突,另一手抓握受术者项肩部,嘱受术者躯干主动前屈至病变节段棘间隙有张开感,然后以手带动脊柱旋转至弹性限制位,做一突发有控制扳动,扩大扭转幅度3°~5°,同时拇指用力向斜上方顶推棘突,调整错缝的脊椎关节(图4-69)。

5.腰椎斜扳法受术者健侧卧位,健侧下肢在下,自然伸直,患侧下肢在上,屈膝屈髋。

术者站于其面前,以一手按受术者肩前部向后推,同时另一手肘部半屈,以前臂上段抵住臀部向前扳,把腰椎旋转至有阻力感后,做一突发有控制扳动,扩大扭转幅度3°~5°(图4-70)。

带你深度认识正骨,1分钟了解正骨推拿法八步法则

带你深度认识正骨,1分钟了解正骨推拿法八步法则

带你深度认识正骨,1分钟了解正骨推拿法八步法则正骨手法可以治愈很多的疾病,手法安全、无疼痛、显效快。

但是正骨手法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练习,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才能够成为一个好的正骨师。

在正骨学习中有着很多的操作手法,在行业老师学习中,我们搜集整理出正骨推拿八步法则,分享给大家参考学习。

取穴:肩井、秉风、天宗、肩贞、曲池、合谷等穴。

操作手法:1.患者端坐,患肢放松下垂。

医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握住患者手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用一指弹推法进行推拿,重点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上臂内侧。

在肩前部及三角肌部施以滚法时,另一手可配合患肢做被动外展和旋外活动。

若施术时患者怕痛,肩臂肌肉紧张,则可取仰卧位,患肢微外展,并屈肘90*,医者一手握其腕部,另一手施滚法于肩前部、上臂内侧部及三角肌部。

两手协调配合,使肩关节做旋内和旋外活动。

2.坐位,接上势。

医者一手在患肩外侧和腋后部用滚法,另一手可配合患肢被动的后伸旋内,并屈肘使手背沿着脊柱向上抬。

要注意上抬的动作必须稳而缓和,幅度逐渐加大,切忌动作粗暴,以免引起剧烈疼痛,使患者不堪忍受。

3.医者站于患侧后方,依次按揉肩井、秉风、天宗、肩贞、肩内陵各穴。

夜间痛者,天宗穴可作重点按揉。

4.医者站在患侧,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以肩关节为轴心作环转摇动,幅度由小到大。

接着再做患臂内收扳动: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腹部紧贴患者背部以稳住身体,然后用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患肘向健侧肩关节方向扳动。

本法适用于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明显者。

5.肩关节后伸扳法:医者站在患侧前外方,一手握住患侧腕部,另一手扶住健侧背部用握腕之手将患臂由前向后扳动,尽可能使之后伸,幅度可逐渐增大。

6.肩关节后伸旋内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健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健侧肩部,防止患者上身前倾,另一手握住患侧腕部,从背后将患肢向健侧牵拉。

一放一紧,逐渐用力加大活动范围。

此法适用于肩关节内旋障碍明显者。

7.肩关节抖法:医者站在患者前方,用双手握住患肢手腕部。

中医正骨推拿法

中医正骨推拿法

中医正骨推拿法正骨推拿,又称“正骨按摩”、“伤科按摩”,是矫正骨错筋歪等骨伤科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腕伤诸病候》指出,“卒然致损”而引起“血气隔绝,不能周荣”,通过按摩导引等法可以使气血恢复正常。

正骨推拿手法一般可分为正骨手法与推拿手法两类。

治疗骨折、脱位主要应用正骨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则主要应用推拿手法,而在临床上两者又往往相互配合使用。

据《新唐书。

百官志》所载,唐代太医署按摩博士和按摩师的职责之一,就是“损伤折跌者,正之”。

历代不少医著记述了正骨推拿的许多方法,特别是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之“正骨推拿八法”,可说是正骨推拿的基本手法。

然而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各人的实践经验不同,对手法运用也不尽相同。

「操作方法」一、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为正骨八法者,主要应用于关节脱位和骨折移位。

l. 牵法:又称“牵引法”或“拔伸法”,即顺骨干纵轴进行牵拉,是整复骨折和脱位的基本手法之一,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常先用牵法。

2.接法:按照骨折畸形情况,分为抵接法和折接法两种。

“抵接法”是用双手分别握持骨折处的两端,两手拇指抵于骨折成角畸形的顶端,利用三点加压的原理,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而方向相反,使成角畸形得以纠正。

本法适用于轻度成角畸形的骨折整复,如前臂单纯骨折等。

“折接法”(或称“反折法”)是用双手握持骨折处两端,用力加大断端成角,使同一侧面的骨皮质紧密相靠,以夹角顶点作为抵顶支点,徐徐而稳妥地折回,使断端对合整复。

本法可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侧方移位微有重叠,或成角畸形而分离者,一般情况下较为少用。

3.卡法:“又称”卡压“或”卡按法“。

用手指对合用力钳夹。

适用于骨折后骨片游离,或骨骺分离,以及关节脱位之整复。

4.挤法:是通过挤压而使移位对合。

有挤压与纵向挤压两种,适用于掌、指(或跖趾)骨折与脱位,以及四肢长管骨折的侧方移位而无重叠者,亦可用于髌骨骨折移位的整复。

建议收藏!8大正骨手法操作,助你轻松学会中医推拿正骨

建议收藏!8大正骨手法操作,助你轻松学会中医推拿正骨

建议收藏!8大正骨手法操作,助你轻松学会中医推拿正骨推按正骨手法在骨伤科尤其是中医骨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骨伤科四大治疗方法(整复、固定、药物和功能锻炼)之一,具有方法简便,疗效显著等特点。

那什么是正骨十法?正骨十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旋、屈伸收展、成角折顶、端挤提按、挟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

目前中医骨伤,中西医结合骨伤常用的正骨手法有八种。

正骨八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前面4种正骨手法(因为文字篇幅原因,下期我们再讲后面4种手法的具体操作)。

正骨八法具体操作应用1、手摸心会骨折整复前,医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要求手法先轻后重,由浅入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结合X线所显示的骨折端移位情况,在头脑在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拔伸牵引主要引用的是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

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

然后,再按整复的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

所施牵引力量的大小须以患者肌肉强度为依据,要轻重适宜,持续稳妥。

一般而言,青壮年男性患者,肌肉发达,拔伸牵引力应较大;相反,老幼及女性患者,所需牵引力不宜太大。

对肌群丰厚的患肢,如股骨干骨折应结合骨牵引;但肱骨干骨折,虽肌肉发达,若用力过大,常使断端分离,以致造成不愈合。

3、旋转屈伸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及成角畸形,尤其适用于靠近关节部位的骨折。

这种手法弥补了单纯拔牵引的不足。

肢体有旋转畸形时,可由术者手握其远段,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屈伸时,术者一手固定关节近段,另一手握住远段沿关节的冠轴摆肢体,以整复骨折脱位。

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整复时应首先纠正骨折的旋转畸形,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才可使骨折远端与近端会合。

中医正骨手法秘诀!(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中医正骨手法秘诀!(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中医正骨手法秘诀!(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本法对所有腰腿痛都有调治作用,尤其对腰间盘突出,骨增生,坐骨神经痛,椎间盘狭窄,风湿病等效果显著。

特别提示:骨质增生,如无复位手法,仅能好转,不能愈。

这一点为95%以上的医生忽视。

因此才有骨质增生不可能完全治愈的缪论。

第一步:检查偏歪错位的椎体。

首先确定第四腰椎的位置,两骨盆连线的中点即为第四腰椎。

向下则为五腰椎,向上逆推则可知三、二、一椎。

先熟悉脊椎定位歌颈七腰五胸十二,肩胛胸七盆骨四。

大椎颈七向上推,逆推方便定病位。

所谓逆推:是由下向上推按。

经多年经验本法对脊椎偏歪,增生比向下推按更容易,更方便定位。

- 检楂方法-1、用拇、食二指分开由下向上推按,仔细体会有无硬结,条索状或压痛点等异常情况。

-2、望诊法:正常的脊椎若无病变则脊椎颜色无异常,当脊椎偏歪或错位日久则在相应的椎休附近出现:青紫,红等色或点状,片状的色素沉着,斑生在哪一椎为那一椎有病变,对应的脏腑也有病变。

-3、看突起:哪一段椎体在人站立时向后突起则该脊椎必有问题。

突起一般不是单一,而是几全椎体“排状突起”胸椎上段突起为肺心病无误。

中段突起则为肝胃胆病。

当然凹陷也为病变。

记住:过人的观察能力,是造就一个名医的首要条件。

学会认真的观察是成功的前提。

-第二步手法:放松肌肉-凡腰腿病放松必须由胸七放松至承山穴为止,这一点为极大多数按摩技师或医生所忽。

由上向下用按、摩、揉、推、拿、提滚等手法放松,共3---5分钟。

- 第三部手法:点穴法-压痛点,肾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每穴按30—60秒。

指力不足者可用点穴笔代。

-第四部手法:复位手法-此法适用于左右错位者,不适用于前后突出者。

-第五步:协同疗法(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腰一对颈五,腰二对颈四。

腰三对颈三,腰四对颈二,腰五对颈一。

-即:腰一错位日久则颈五必有错位。

在腰椎复位的同时必需复位颈五椎才是完整复位手法。

第六部:复位后再从胸七放松至承山1---2分钟,以轻揉手法为主,不能让病人感到一丝痛苦,以免又引起肌肉痉摩,造成疗效降低。

中医的正骨手法

中医的正骨手法

中医的正骨手法正骨手法又称整骨手法、接骨手法,主要用于骨折的复位。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总结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在此基础上,经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形成正骨十法。

1.正骨手法的使用原则(1)明确:正骨手法实施之前,需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及必要的影像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明确骨折的移位情况和类型,明确导致骨折的暴力方向,明确所伤部位的解剖和功能特点,以便做到“心中了了”,便于采用相对应的复位方法。

(2)及时:只要身体情况允许,整复时间越早越好。

骨折后半小时内,局部疼痛、肿胀较轻,肌肉尚未发生痉挛,最易整复。

伤后4~6 h内局部瘀血尚未凝结,整复也相对较易。

一般成人伤后7~10日内可考虑整复,时间越久复位困难越大。

(3)稳妥:对骨折的复位,要求术者双手有良好的劲力,在需要的时候能应用暴发寸劲,同时又需要较长时间力量较大的拔伸牵引力,更需要心灵手巧,训练有素。

另外,整复骨折时全神贯注,体会手下感觉,并随之调整动作和力度,做到“手随心转,巧从手出”。

(4)轻巧:实施正骨手法用力大小要恰到好处,使骨折端按设计要求移动,使复位准确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动作。

施行正骨手法时要充分运用各种力学原理,掌握技巧,动作轻巧,切忌鲁莽粗暴。

(5)到位:按照不同部位骨折对对位、对线的要求,达到解剖对位或功能对位的要求。

(6)麻醉:伤后时间不长,上肢的简单骨折,估计整复较易者,选择骨折端的血肿浸润麻醉;如果伤后时间较长,或者是复杂骨折,估计复位有一定困难者,选择神经阻滞麻醉,也可采用全身麻醉。

2.正骨十法(1)手摸心会:在整复骨折前,术者用手仔细在骨折局部触摸,结合X线片或者CT等辅助检查,明确骨折的移位情况和类型,明确导致骨折的暴力方向,明确所伤部位的解剖和功能特点,整复过程中,要反复进行“手摸心会”,了解对位情况。

这是施用手法前的首要步骤,且贯穿于正骨过程的始终。

(2)拔伸牵引:是正骨手法的基础,能纠正骨折后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以便进一步整复。

简述正骨八法

简述正骨八法

简述正骨八法
正骨八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手法疗法,主要用于调整人体骨骼结构、纠正姿势和改善运动功能。

以下是对正骨八法的简述:
1. 推法:通过手掌、拳头等部位对患者的关节、肌肉进行推按,以缓解疼痛和恢复活动度。

2. 按法:用手指、手掌等部位对患者的经络穴位进行按压,以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免疫力。

3. 拉法:利用手部和身体的重量对患者的肌肉和韧带进行拉伸,以增加关节的灵活度和伸展性。

4. 针法: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师可以使用针灸技术来治疗骨骼肌肉疾病,比如针刺关节周围组织来缓解疼痛。

5. 扭法:用手部或身体的力量对患者的关节进行扭转,以调整骨骼结构和改善姿势。

6. 摇法:通过摇晃患者的身体来缓解肌肉疼痛和增强运动能力。

7. 颤法:使用手掌或手指对患者的肌肉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震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8. 按揉法:用手指或手掌对患者的肌肉进行揉捏和按摩,以缓解疼痛和改善运动能力。

- 1 -。

正骨八法名词解释

正骨八法名词解释

正骨八法名词解释
正骨八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传统手法治疗方法,也称为“八法正骨”。

1. 推法:指用手掌或手指按照患者身体的经络方向,施力推动肌肉、
筋膜、骨头等,以达到调整身体结构、纠正错位的效果。

2. 拉法:指用手掌或手指按照患者身体的经络方向,施力拉伸肌肉、
筋膜、韧带等,以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舒缓紧张的效果。

3. 揉法:指用手掌或手指在患者身体表面按摩旋转,以促进血液循环、松解肌肉和缓解疼痛的效果。

4. 捏法:指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皮肤,以刺激穴位和神经末梢,调
节气血运行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效果。

5. 扳法:指用手掌或手臂扳住患者关节或四肢进行牵引和旋转,以增
加关节活动度和纠正错位的效果。

6. 搓法:指用双手相互握住患者的肌肉或骨头,进行搓动和摩擦,以
增加血液循环和促进组织修复的效果。

7. 捶法:指用手掌或拳头轻敲患者身体表面,以刺激神经末梢和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

8. 掐法:指用手指捏住患者皮肤或穴位进行刺激,以调节气血运行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效果。

中医正骨技术方法

中医正骨技术方法

中医正骨技术方法中医正骨技术方法是一种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特殊技术。

这种技术被广泛用于治疗骨骼和关节相关的病症,如骨折、骨刺、腰肌劳损、颈肩腰腿痛等。

中医正骨技术方法的特点是采用手法操作,不需要使用手术刀等医疗器械,操作简单却十分有效。

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医正骨也被纳入了一种康复治疗手段。

中医正骨技术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 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利用手指、掌心、手掌等手部部位,在病人特定穴位上施加有规律的按摩和按压,以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达到治疗骨骼和关节疾病的目的。

2. 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利用特殊的板子在病人皮肤上磨擦,以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疼痛等。

常常在治疗身体瘀血、淤积等方面发挥作用。

3.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将玻璃罐子贴在病人穴位上,通过燃烧棉纱或酒精等物质使罐子内部产生负压,以吸附皮肤及表浅组织,刺激经络,排除疏通皮下淤血,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还可以帮助祛湿和调理内分泌失衡等作用。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利用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身体机能的一种疗法。

在中医正骨技术方法中,针灸常常用来治疗局部骨骼和关节部位的病症,如头痛、颈椎病、腰肌劳损等。

以上是中医正骨技术方法的主要方式,其疗效极佳,而且没有切口,没有药物使用,极大减少了身体受到的伤害。

但是,中医正骨技术方法的治疗师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保证治疗效果。

因此,在选择中医正骨治疗时需要选择合格的医生和正规的医疗机构。

总的来说,中医正骨技术方法在治疗骨骼和关节疾病方面展现出了重要的作用。

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那些希望减轻疼痛,恢复健康的人们来说,这种传统治疗手段还是值得尝试的。

正骨是手的不同部位按在骨头上不动吗?6种手法告诉您,这样正骨

正骨是手的不同部位按在骨头上不动吗?6种手法告诉您,这样正骨

正骨是手的不同部位按在骨头上不动吗?6种手法告诉您,这
样正骨
正骨看似仅仅是手的不同部位按在骨头上不动,其过程则类似太极拳之“听劲”。

6种正骨手法带您了解,不同部位的正骨过程。

1、指推法:医者以大拇指、中指、食指的指腹为主要操作部位,轻柔的直接推移患者的目标骨结构使之滑移,达成相关软硬结构整复归位的操作目标。

2、推摇法:医者双手协同,以长短杠杆结合之力横向推摇目标关节,从而达成错位关节周围软组织结构与功能状态恢复的系列手法技术。

3、掌压法:医者以手掌局部按压患者骨结构使其与软组织整复归位的手法。

4、顿牵手法:本法主要作用下肢关节,是在常规牵引牵开的极限上再发动一个猛力的牵拉,关节囊会被过度伸展牵开。

5、人工皮外骨牵引手法:医者以手指拿住或者握住需要牵引的骨结构的皮下远端,然后以柔和之力牵引骨结构滑移至目标位置的整复手法。

6、摸骨整复:力量有刚柔之分,正骨有文武之别。

摸骨正骨、捏骨正骨、透筋挪骨,皆是传说中的神妙莫测的柔性文法正骨术,简称柔性正骨。

其实摸骨是诊疗合一的技术手段,摸骨完毕,正骨到位。

中医正骨推拿法

中医正骨推拿法

中医正骨推拿法正骨推拿,又称“正骨按摩”、“伤科按摩”,是矫正骨错筋歪等骨伤科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腕伤诸病候》指出,“卒然致损”而引起“血气隔绝,不能周荣”,通过按摩导引等法可以使气血恢复正常。

正骨推拿手法一般可分为正骨手法与推拿手法两类。

治疗骨折、脱位主要应用正骨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则主要应用推拿手法,而在临床上两者又往往相互配合使用。

据《新唐书。

百官志》所载,唐代太医署按摩博士和按摩师的职责之一,就是“损伤折跌者,正之”。

历代不少医著记述了正骨推拿的许多方法,特别是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之“正骨推拿八法”,可说是正骨推拿的基本手法。

然而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各人的实践经验不同,对手法运用也不尽相同。

「操作方法」一、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为正骨八法者,主要应用于关节脱位和骨折移位。

l. 牵法:又称“牵引法”或“拔伸法”,即顺骨干纵轴进行牵拉,是整复骨折和脱位的基本手法之一,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常先用牵法。

2.接法:按照骨折畸形情况,分为抵接法和折接法两种。

“抵接法”是用双手分别握持骨折处的两端,两手拇指抵于骨折成角畸形的顶端,利用三点加压的原理,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而方向相反,使成角畸形得以纠正。

本法适用于轻度成角畸形的骨折整复,如前臂单纯骨折等。

“折接法”(或称“反折法”)是用双手握持骨折处两端,用力加大断端成角,使同一侧面的骨皮质紧密相靠,以夹角顶点作为抵顶支点,徐徐而稳妥地折回,使断端对合整复。

本法可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侧方移位微有重叠,或成角畸形而分离者,一般情况下较为少用。

3.卡法:“又称”卡压“或”卡按法“。

用手指对合用力钳夹。

适用于骨折后骨片游离,或骨骺分离,以及关节脱位之整复。

4.挤法:是通过挤压而使移位对合。

有挤压与纵向挤压两种,适用于掌、指(或跖趾)骨折与脱位,以及四肢长管骨折的侧方移位而无重叠者,亦可用于髌骨骨折移位的整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中医正骨科的推按手法郑州市骨科医院郭春园曹振家郑州市骨科医院中医正骨推按法,是在郭春园所著《平乐郭氏正骨法》第八章推按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平乐郭氏正骨法为家传六世的秘方验法,正骨推按法则是平乐郭氏正骨医术的独特治疗方法,是在益元正骨八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一种新的整体推按手法。

经过三十年的临床运用疗效显著。

现将这种推按手法介绍如下:一、滑推法:临床多施用在胸背、腰部。

推按原则是轻病重推、重病轻推。

其基本操作是,患者俯卧在推按床上,医生站在病者的患侧,双手掌根按压患部,掌根掌心向心方向施推,约十分钟(不可逆推,需助手牵拉双踝)。

再用按法,即指压双大肠俞、双环跳、双委中、双承山穴。

然后再滑推5~10分钟。

在上述基本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又分为令呼推法、待呼推法、轻推手法、缓推手法、猛推手法和紧推手法等六种不同的手法:1、令呼推法;在推按的时候,令患者随着推按操作或快或慢强行呼吸,如在劳动时发出的哼嗨之声。

这种哼嗨之声是发自肺腑而不是用嘴吹气。

此方法能立即收效,但体弱或病重者忌用或慎用。

2、待呼推法:随着患者的自然呼气施推,推之快者如急救时的人工呼吸法;推之慢者,推与推相间一呼一吸,须待患者呼吸平均之时,随呼再推。

此法较令呼推法收效较慢,但适用于体弱或气滞血瘀导致疼痛较重较久者。

3、轻推手法:以掌心贴患者皮肤,轻不用力地滑皮由下向上推摩,即先医所说的“轻推滑皮走”,这是一种摩擦状的推法,有促进静脉回流的作用。

4、缓推手法:适用于四肢肌萎关节僵强之症,亦适应于躯干部位。

每一推按动作按之间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呼气时推,吸气时停推。

有时会因手法或疼痛的刺激而引起喘气,待气平之时顺呼再推。

5、猛推手法:这种推法是推力较强和趁其不备是使用的手法。

施用于躯干时,须令呼猛推;施用于四肢时可使肌骨相滑,不论呼吸可达速效。

6、紧推手法:这种推法是相连续的推法,较以上推法为快,利用连续的推按的间歇。

此种推法收效多佳,患者疼痛较重或呼吸困难时禁止使用。

二、正中气法:其推法同滑动法,先做令呼推法,然后医生用双手托住患者腹部提起腰臀,令呼猛力推按,为之一操,连续3~5次。

对闪腰岔气之腰痛有立竿见影之效。

三、推按牵引并摇摆矫正法:是在徒手牵拉推按的基础上改进的恒牵与摇摆矫正方法。

恒牵是在推按之前,用两只踝套固定在踝关节上,踝套的系带固定在牵引床后面的摇把上,患者腑卧在推按床上双手拉住牵引床前面的扶手,摇动摇把,使系带拉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代替徒手牵拉,再进行滑推治疗。

推按结束后,医生双手合并压在患者腰椎侧弓高处,助手向医者方向摆动推按床数十次,以达到矫正侧弓畸形之目的。

四、合力推按法:继滑推法后,患者腑卧在推按床上,胸部垫10cm厚的软垫,髂部垫15cm 厚的软垫。

医生站在患者之患侧,双手合并按在患者腰部后弓侧弓处,向前向对侧推压。

第一助手站在患者之患侧,一手固定在臀部环跳穴,另一手固定在环跳穴的下外侧,向下向对侧推去。

第二助手站在医生对侧,一手固定在患者腋部,一手固定在髂骨外侧,向对侧推去。

三人同时作用时,虽然推的方向不一致,但力的作用点都在腰部,致使腰部下陷,下肢上升。

第三助手双手按压患者双国部或小腿肚处向下压按升起的下肢,使腰部恢复到原来姿势,此为一操。

反复数十操,再结合滑推法,此法对腰部畸形较大、腰椎僵强者能够徐徐矫正,并有荣筋活动关节的效果。

五、侧攀矫正法:继滑推之后,首先让患者俯卧在推按床上,医生站在患者的患侧,一手按在腰椎侧突处,一手攀患者健侧肩部,向背侧侧攀矫正。

然后一手推压腰椎侧突处,一手攀患者健侧股部,向背侧向患侧侧攀矫正(髋部背伸),每次7~8作。

此法对腰部侧弓,腰臀扭斜效果较好。

六、侧卧旋转矫正法:腰椎有扭斜畸形者,治疗法继滑推和牵引之后,让病人侧卧在硬板床上,右侧在上,面向医生。

医生左手向病人背侧用力推压,左手向腹侧用力推按,两手同时用力,腰部有时会出现一种响音。

此法对腰椎扭伤、腰椎后关节紊乱、腰椎假性滑脱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的效果。

七、胸臀套牵引法:胸、套是牵引法的进一步改进,胸套、臀套是按胸部和臀部的形状制作的,上面各有两个系带,胸套固定在胸部,其系带固定在牵引床前面的摇把上,臀套固定在臀部,其系带固定在后面的摇把上,摇动前后摇把(方向相反),使其腰部徐徐拉开,胸部和踝部各垫一10cm的软垫,增加腰部生理前弓弧度,再进行推按治疗。

此法较踝套牵引力量大,效果明显,身体弱者慎用。

八、悬吊牵引法:取站立位,患者站在小矮凳上,将胸套固定在胸部,将胸套两个系带固定在牵引架上(像双杠形),拆除小矮凳子,病人即悬空,病人的臀部及下肢起到重坠作用。

此法能使椎间隙增宽,使脱出的椎间盘还纳。

在此法的基础上,再加以推按手法治疗,或压按摆动,或旋转按揉,效果更佳。

九、捏脊法:是对伤力、感受风寒、疲劳所致的姿势不正以及虚劳所致的腰背痛等症的一种轻推手法:1、指压滑推捏脊法:患者俯卧在推按床上,医生坐在患者患侧,用双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沿脊柱棘突两侧从上至下,依次指压滑推。

手指呈屈曲姿势,一般在患部操作,须反复操作数十次,再结合滑推法治疗。

起到活血荣筋、缓解痉挛的作用。

2、指推提肌滑推法:医生患者的姿势同上,医生在患者患部棘突两旁,用双手大拇指肚推肌向上,其余四指指肚捏脊向下,使肌肤提起,自上而下,反复操作数十次,再结合滑推法治疗,起松解粘连,软化瘢痕之作用。

3、侧掌滑推捏脊法:医生患者的姿势同上,医生用双手掌侧分别沿脊柱棘突两旁从上至下滑推捏脊,需反复操作数十次,再结合滑推法治疗,起到较大面积活血疏滞止痛的作用。

十、揉捏松解法:医生用双手和其它四指在软组织较肥厚部位进行揉捏。

如在颈椎病牵扯的上肢痛,腰痛病牵扯的下肢痛,用指肚揉捏效果很好,确能使痉挛或紧张的肌肉软组织缓松。

十一、按法:分旋按手法、滑按手法和进按手法。

可配合药物进行揉按,这是治疗颈肩疼痛的主法:1、旋按手法:⑴轻的揉按手法:分为先轻渐重的揉进式手法和单轻不重的揉进式手法。

不论正痛位或关节部位均可施用。

⑵较重的揉按手法:是指压(指针)手法之一。

开始时揉按即重,继而更重,按时较长,适合感觉敏感的穴位,或久伤的及轻度的正痛部位。

本法对外伤性关节强直、腱鞘炎或囊肿、诸关节伤力肿痛及颈椎病效果很好。

2、滑按手法:用指肚滑按,无规定推向,使筋骨相滑,是刺激性较强的推按手法。

适用于四肢末稍无肿或轻肿之局疼部位,其操作的快慢轻重程度,由医生按病情需要灵活掌握。

不论如何滑推,除换位置以外,指端不能离开患者皮肤。

本法对外伤性粘连、腱鞘炎或诸关节伤力肿痛等效果很好。

3、进按手法:用指端直按穴位,如针刺之状,不旋亦不滑,由浅至深,反复捏按。

好象针刺时提起刺入,再提起再刺入的捣刺法,不过没有针刺那样快。

该法刺激性较强,适合感觉不敏感穴位和肌肉丰满部位。

施术时间短,力量猛者能恢复其正常功能;施术时间长而力量重者,可抑制其粘连之疼痛。

该法和针疗相似,故有指针之称。

十二、正顶法:患者取坐位,医生首先在颈部作捏脊、揉捏及按的各种松解手法,然后一手托下颌,一手托后枕部,使面部稍微后仰,轻轻摇摆头部,在患者不备之时,轻轻地摆转颈部(下颌不能摆过锁骨),听到响声,即可有效。

在正顶之前,作颌部推按法,压按附近的双肩井穴、双大杼和新设穴,使气血运行,避免正顶时发生晕厥。

自行摆扭项部,收效较轻摆为差。

此法对项强、扭项及落枕等以及所引起的颈肩症,效果良好。

十三、荣肌法:医生用双手或单手掌根掌心在患部轻推旋揉,日约数百作,以生热为度,推按之后,再连续推按关节,摆动伤肢,来牵动肌肉运动。

该法对萎、痹症和骨折后遗症之气血不活、肌肉萎细和功能疲用效果很好。

十四、活关法:对于关节损伤及骨折之后的关节强直或伤力肿痛、关节不活等,均可施近穴移痛之法,并结合屈动关节之他动运动。

以疏通气血,促进关节恢复功能。

十五、肩凝症活关法:1、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之患侧,用单手或双手掌根掌心在肩关节周围(特别是三角肌部位)滑推揉按,以发热为度,指压指推肩井、肩髁和肩贞穴,然后医生一手固定肩关节,一手牵拉腕上,前后摆动数十次,向前摆动时角度逐渐增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再辅以屈曲关节之活动,即以一手大指指压曲池穴,另一手大指和食指分别按压内、外关穴,屈动肘关节,连续作3~5次。

2、在以上手法之后,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站在患者之患侧,一手固定肩胛骨之下缘,另一手扶住肱骨中上段向上推动,每次向上推动数十次,有时有撕裂的声音,此为骨锈(粘连)。

每操作一次,患者能够抬高10~15cm。

该法是治疗肩凝症和外伤性肩凝症的一种好方法。

十五、弹筋法:继滑推之后,医生用单手或双手大指和其它四指指端(剪短指甲),在软组织疼痛部位或某块肌肉萎细或麻痹部位,轻轻捏拉并轻轻弹松,滑离肌肉,每次7~8作;此法对肌肉萎缩或麻痹以及关节强直有较明显的疗效。

十六、挝震法:医生手指呈屈曲状(手指不要挝得太紧)用单拳或双拳(一般都时单拳)在软组织较肥厚部位进行拍打,用力时拍压要重,挝进要轻,以压为主,每次2~3分钟。

该法对软组织粘连、肌肉麻痹和肌肉萎缩等效果较好。

最后说明几点:1、该推按方法,主要用于骨伤科及后遗症的治疗,如气滞、气血结滞、气血不适和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症,亦用于一些痹症和其它慢性病。

2、1~10法,偏重于推法,主要用于治疗腰气滞症(腰部软组织损伤、闪腰弩伤等)、腰胯气滞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坐骨神经痛)、腰椎后关节扭伤(腰椎后关节嵌顿紊乱)、腰背肌劳损、虚弱腰背痛和以上诸症引起的畏痛姿势、溜肩、蹶臀、斜胯、侧弓和后弓畸形等症。

3、11~17法:偏重于按法,主要用于治疗骨伤科后遗症的气血不和、肌萎关强和萎痹症等。

如上肢损伤或骨折所引起的外伤性肩凝症、股骨骨折所引起的膝关节强直症、胫腓骨骨折所引起的踝关节不活症,伤力引起的诸关节肿痛症或腱鞘炎及萎痹等。

4、以上推法和按法,均可相互配合使用,甚至一种病症可施用多种推法和按法。

如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2006-06-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