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 越窑 秘色瓷

合集下载

秘色瓷的艺术特点

秘色瓷的艺术特点

"秘色瓷"是我国唐宋时期浙江上林湖地区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

越窑青瓷创烧于东汉时期,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发展,越窑青瓷成为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广阔、产品风格相近的瓷窑体系。

制瓷工艺基本摆脱了东汉晚期承袭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艺的传统,形成了自已的特色。

由于烧制技术的日趋成熟,故瓷器大多呈现出青润的光泽,称为"漂瓷"。

唐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期,越窑青瓷被列为七大名窑之首,其釉色细腻纯净,均匀润泽,深受社会各阶层的青睐,还率先进入宫廷,成为皇家喜爱的器皿。

"秘色瓷"一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诗人用青翠欲滳的千峰秀色,贴切地描述越窑青瓷的釉色,令古陶瓷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叫绝。

五代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更是极尽遣词造句之能事,用一连串的比喻把越窑青瓷的釉色描绘得犹如美女簪花:"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宋人赵德麟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的记载。

前蜀王王衍的赞美:"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则对金棱秘色瓷碗作了生动描述。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

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

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古人记载颇多,但后人却从未见过实物,究竟什么是秘色瓷,长期以来一直成为陶瓷界悬而未决之迷,自唐以降,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对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主要观点有两种:一、庶民不得用,故称"秘色"。

“秘色瓷”的前世今生

“秘色瓷”的前世今生

关注/F ocus 热点2019年,位于浙江杭州临安的吴越王钱镠墓遭盗掘。

2021年5月12日,杭州市公安局披露,被盗掘的175件文物全部被追回,其中包括秘色瓷、金玉腰带等珍贵文物。

秘色瓷,单从名字即觉神秘。

可究竟何谓秘色瓷?长期以来,学术界持有不同观点,收藏界也莫衷一是,由于没有实物出土,在社会上一度产生玄秘之感。

直到30多年前,借法门寺修葺之机,地宫中13件秘色瓷出土,上千年的谜团才终被解开。

何故名秘色“唐代时,大家都知道秘色瓷指的就是越窑青瓷,可到了宋代,文人就给弄乱了。

越往后传,大家就越搞不清,越搞不清,就越觉得神秘,以至于传得神乎其神。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说,秘色瓷实际就是越窑烧造的釉色纯正、造型规整的青瓷。

对于什么是秘色瓷,坊间已争论上千年。

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器“验明正身”后,大家才停止了争议。

和13件瓷器一同出土的《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账)》碑记载:“瓷秘色椀(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杨静荣说,唐代是越窑青瓷的高峰,之后五代到北宋初年,秘色瓷迎来它的“高光时刻”。

这个时期虽然时间不长,但瓷器烧造异常精美。

现有出土文物中,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这一时期的秘色瓷相当漂亮。

“我们从窑址采集的瓷片看,主要是青釉,釉色偏青,发黄闪光,瓷片上都有精细的暗刻纹,大部分为龙纹凤纹。

”杨静荣说,秘色瓷最高峰是在第五代吴越王钱俶时代。

这个时代,偏安一隅的吴越国向北宋中原王朝进贡物品,完成赋税,以换取地方自治。

根据记载,秘色瓷就是当时进贡的第一大宗。

作为贡品,这批秘色瓷必为上乘之作。

“越窑青瓷是中国陶瓷的发端,中国所有瓷器都是由越窑发展而来的。

”杨静荣说,著名的景德镇、耀州窑,都是由浙江人把陶瓷烧造技术带过去,进而发展起来的。

经考证,景德镇和耀州窑供奉的“窑神”也都是浙江人。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烧造瓷器的窑址是在西周时的浙江德清。

到了两晋,全国多地都在烧制青瓷,但唯有浙江质量最好。

浅析千峰翠色——越窑“秘色瓷”的釉色及历史文脉

浅析千峰翠色——越窑“秘色瓷”的釉色及历史文脉

秦汉越窑分布极周边地理环境图
花口碟 五代《古越瓷辉》《越窑·羊形烛台》西晋《越窑·熊烛台》唐
秘色瓷。

笔者在越窑发源地宁波上虞曹娥江以及成熟期的宁波慈溪上林湖考察越窑遗址,发现当地的湖水的翠色(沉着稳重的青碧绿色)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非常接近,这也许是古代匠人对自然色彩的青睐感并寄情与陶(《秘色重光——秘色瓷文化读本》慈溪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10月P24)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李刚先生在论述秘色瓷简单的技术,在唐代却是窑工们在无数次的实践中才摸索到的经验。

我们目前还能在窑址中找到在匣钵沿口带有釉封的窑具。

因此,密封匣钵支烧是秘色瓷的工艺条件和依据。

其三,秘色瓷制作形器规整优美,制作精细,胎质坚密,胎体莹薄。

这也是认定秘色瓷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在考古出土和窑址中所发现的秘色瓷,都具有这一特征。

以上“釉色”、“工艺”、“型制”这三《越窑八棱长颈净水瓶》秘色瓷 唐《越窑秘色瓷五瓣花口洗》唐《越窑秘色瓷·五瓣葵口瓷盘》唐
越窑青瓷划花花卉纹执壶 唐《千峰翠色》
法门寺地宫秘色瓷 呈现的场景一。

了解和见识历代越窑青瓷

了解和见识历代越窑青瓷

了解和见识历代越窑青瓷越窑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青瓷窑系,其釉色类玉、类冰,造型精美,器物众多。

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渐趋衰落。

如今浙江省的绍兴、上虞、余姚一带,春秋时期是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秦统一天下后属于会稽郡,隋、唐称越州,因此定名为“越窑”。

古越地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二千年左右的东汉时期,勤劳勇敢的越地人,就利用那里丰富的瓷土、木材和水利资源,在1220~1270度的高温下烧出了瓷化程度良好、胎釉结合牢固,敲击时音响清脆的成熟瓷器。

越窑自东汉创烧青瓷以来,经过六朝、隋、唐至宋的一千多年从未间断,其间形成了两次高峰,一次是在西晋晚期至东晋早期,越窑青瓷在江南等地一枝独秀;另一次是在唐末五代的时候,当时越窑瓷场林立,诸暨、绍兴,镇海、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县相继建立了瓷窑,越窑青瓷从而正式形成独立系统、与邢窑白瓷在全国范围内最终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即南方是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著称于世,北方则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驰名中外。

东汉越窑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

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处处彰显着古拙与朴实。

三国越窑三国时期的越窑产品,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层均匀,釉汁洁净,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

晚期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还出现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为日用品和明器。

西晋越窑西晋越窑瓷业剧增,瓷业渐趋繁荣,这时所制青瓷胎体较厚重,胎色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灰为主,装饰精致繁复,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

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随葬用品为主,熏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品。

东晋越窑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如烛台、灯、盆、钵、盘碗、壶、砚等,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简练,纹样以弦纹为主。

[转载]五代越窑与秘色瓷

[转载]五代越窑与秘色瓷

[转载]五代越窑与秘色瓷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

简称“秘瓷”。

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

如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史籍记载“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八棱秘色瓷净水瓶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

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

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

对此,赵麟《候鲭录》、赵彦卫《云麓漫钞》、曾梃的《高斋漫录》以及嘉泰《会稽志》等书都提出异议,认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吴越钱氏。

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

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

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

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地说明了“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质地和色泽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七-隋唐五代瓷器鉴定与收藏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七-隋唐五代瓷器鉴定与收藏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七-隋唐五代瓷器鉴定与收藏瓷器鉴定真知堂真知堂鉴古上回说到中国早期的瓷器,从商代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实际上也是中国瓷器的萌芽阶段。

不是收藏爱好的朋友,看到这时期的瓷器,最大的直接感触,就是这些土罐子,谁要啊?放在马路边上,也不见得有人捡。

确实,这时期的瓷器,很多和陶器还不好严格区分。

瓷器虽然发明了上千年,但上千年来,由于一直处于青铜时代,(铁器直到汉代晚期才普及)这个阶段的瓷器一直进步不大,带有鲜明的早期瓷器的特点。

我们称之为原始阶段,最早的青瓷,称为原始青瓷。

俗话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短暂的隋代,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以来的国家分裂,实现了统一。

接下来中国进入了长达近300年的太平盛世唐朝。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待之而起的五代十国,我们一般在历史学上把它归拢到唐末。

那么从隋代(581-618年)到唐代(618-907年)再到五代(907-960年),这近400年的时间里,中国瓷器发生了那些进步和变化,出现了哪些瓷窑呢,这些瓷器都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慢慢道来。

隋代瓷器,目前发现有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

安阳窑应该就是北朝时期的相州窑。

隋代瓷器分为青釉和白釉瓷器两大类,应该还有黑釉瓷器,目前由于隋代时间短,科学考古发掘的墓葬数量少,还无法从出土文物中予以分别。

隋代瓷器多采用印花装饰,釉只施半截,下半截露胎。

这是隋代瓷器的一般规律。

常见的印花纹饰有条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少见连续的纹饰。

隋代白瓷龙柄象首壶和熏炉隋代高足盘,是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器物,隋代龙柄双连瓶,是隋代北方白瓷的代表。

隋代器物器型少,造型古拙,半截釉,釉多脱落,平底,是非常容易鉴别的时代。

唐代瓷器,南方继续流行青瓷,北方流行白瓷。

独树一帜的还有湖南长沙的长沙窑,属于青釉釉下彩彩绘瓷器。

河南的鲁山窑,是黑釉花瓷,业内有人称之为“唐钧”,意思是唐代的均窑。

说到唐代瓷器,不可不知道的是陆羽的《茶经》和邢越二窑。

浅谈秘色瓷

浅谈秘色瓷

30艺术论丛浅谈秘色瓷刘法星处州古窑瓷艺术研究所摘要:沉醉在陶瓷的世界里,怀揣对陶瓷的热爱和满腔的热情,以及多年来对泥料和釉料的配制以及烧制技术的熟练掌握,追随着前辈们的技艺,融入龙泉青瓷、黑陶、越窑的现代艺术创新与烧制技艺于一体,创作的作品师法古代陶瓷的创作精神与审美志趣,在年复一年的艺术探索中不断地妙悟生活和心灵带来的双重启迪。

特有的艺术特色与感情构思溶于一体,于方寸之间尽砚世间大美,呈献一份事与物,人与情的盛宴。

关键词:浅谈;秘色瓷在很久很久以前,唐诗中就写到了秘色瓷。

唐代诗人陆龟蒙作有《秘色越器》,广为人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除此以外,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有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

显然,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秘色瓷是有概念的。

但是宋代以后,秘色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等到后来人再看到唐宋文献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道里面记的秘色瓷是啥了……就这样,秘色瓷就成了一个谜,再没有人确切的知道秘色瓷究竟是什么样的瓷器。

关于秘色瓷之谜,居然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了现代。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展开考古发掘。

伴随地宫中器物一件件面世,人们发现了一块碑,叫做《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碑名如此之长,别急,注意看最后一个字)。

顾名思义,这是一部帐,而这正是记录地宫中埋藏物品的账目,这个帐中记下了秘色瓷。

.《越窑秘色国母杯》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让身份成谜的秘色瓷在几百年后遇到了转机。

现代人终于得知什么样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而秘色瓷与普通的越窑瓷器又有所不同。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器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

随后,我们发现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

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复活”了。

陵寝墓葬中的发现明确表达着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秘色瓷确实是进贡给皇帝使用的瓷器。

《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出版发行

《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出版发行

空下仍然会发挥自身独特的魅力。

■(文中图片资料多来源于《台州府城墙——明长城的“师范”与“蓝本”》。

)参考文献[1]张鸿雁.中国古代城墙文化特质论——中国古代城市结构的文化研究视角[J].南方文物,1995(4):11.[2]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编辑委员会.历史文化名城临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3](宋)林表民.赤城集·卷一[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4]徐三见.台州府城墙——明长城的“师范”与“蓝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5]郑嘉励.台州府城墙(靖越门东侧)解剖报告[M]//徐三见.台州府城墙——明长城的“师范”与“蓝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6](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7](元)周润祖.重修捍城江岸记[M]//(明)李时渐.三台文献录·卷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8]徐三见.台州府城墙与众不同的特色 超乎寻常的价值[M]//江南长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9](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M].[出版者不详][出版时间不详].[10](明)何宠.桃渚新建敌台碑记[M].[出版者不详][出版时间不详]。

[11]黄大树.临海古城墙历代砌造的技术和特点[A].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南京市文物局.中国古城墙保护研究[C].2001.[12]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临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3]徐三见.台州府城墙——明长城的“师范”与“蓝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4]黄大树.奇特的临海台州府城门[J].中国文化遗产,2011(1):67-69.[15]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杨国庆.城墙的文化意义与当代城墙文化的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11(1):45.[17]张鸿雁.中国古代城墙文化特质论——中国古代城市结构的文化研究视角[J].南方文物,1995(4)16.◆资讯◆《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出版发行2017年4月12日,“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被中国考古学会评定为“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上林湖越窑遗址——神秘的秘色瓷-家乡作文900字

上林湖越窑遗址——神秘的秘色瓷-家乡作文900字

上林湖越窑遗址——神秘的秘色瓷-家乡作文900字瓷器作为中国文化名片,兴起于隋唐时期,并在南北方广受欢迎,其中以越窑最为著名,被人们亲切地成为“母亲瓷”,在我国瓷器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越窑创建于东汉,鼎盛于唐朝,五代,主要分布在浙江东北部,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淳厚润泽,似冰如玉,品类繁多,造型各异。

秘色瓷作为越窑青瓷的代表之一,是我国人民智慧的象征与骄傲。

上林湖作为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区,是秘色瓷的制作场所。

它四面环山,碧波荡漾。

每当春天来临时,山上的花朵齐齐绽放,香气扑鼻。

每个曾经去过上林湖越窑遗址的人都会着迷于它的雄山碧水,并惊叹于唐宋青瓷的精湛工艺。

如果将其与书进行比较,那么它就是一本历史书,记录了数千年的故事。

在我的相机中,上林湖越窑博物馆虽然没有那么华丽雄伟,但是它的外形雄伟而且富有科技感。

一进展厅我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大厅正中间俨然是一个玻璃罩着的大坑,里面有着数不胜数的青瓷碎片,可以想像当时古人在练造青瓷时的壮观场面。

博物馆共有三个展厅,它们分别显示了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秘色瓷,岳窑青瓷和青瓷文化最辉煌时期的作品等等。

第二展厅的法门寺发掘宫和第三展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展示是亮点。

其中,法门寺塔出土八棱净水秘色瓷瓶更是让我惊艳。

瓶颈细长,瓶嘴笔直,瓶身被设计成了巧妙的花瓣形,尽显精致。

在阳光下仿若盛有泉水般清亮剔透,正应了那句古诗“巧剜明月染春水”!沿着小道,我来到了可以仔细观察出土的窑址和龙窑的修复模型的荷花芯窑址。

千年前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窑炉肆虐,工匠工作忙碌的场面栩栩如生。

这漫山遍野的碎瓷仿佛不再破碎,它们拼凑出了千年前的故事,让21世纪的我们再次领略秘色瓷的尊贵与神秘。

回到家里,我对神秘的秘色瓷念念不忘。

一千多年前,秘色瓷就在唐诗中留下了它的身影。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从五朝十国到北宋初年,它一直是皇宫的瑰宝。

那些淡雅而柔和的釉色,宛如美玉一般青翠秀丽,呈现出一种如冰似玉的温柔之美,给人以恬静柔和之感;那些温润的青绿色,仿佛春树枝上的一抹新绿,又像翡翠一样悦目清心。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之美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之美
隋唐五代时期是越窑青瓷发展最为昌盛的时期,窑场扩大、作坊激增。仅上虞县就有28处。而且在朝堂的带 动下,设立贡窑,正因为如此,越窑青瓷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要知道但凡朝堂能立贡窑的皆非俗品。 这正是因为在这种被重视的刺激下,很大程度的刺激了其生产工艺与技术水平。同时,由于越窑青瓷很受文 人的青睐,便引来了一大堆诗人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很多相关的诗词。我们现在通过这些前人留下的诗词也 能看出越窑青瓷在当时的特点。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十分百富的陶瓷器文化由陶器发展成瓷器经历过十分漫长的时间虽然说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也并非是任何陶器都成发展成瓷器其中有很多因素这里且不一一细说有心的朋友可以去找找相关的资料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越窑青瓷之美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十分百富的陶瓷器文化,由陶器发展成瓷器经历过十分漫长的时 间,虽然说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也并非是任何陶器都成发展成瓷器,其中有很多因素,这 里且不一一细说,有心的朋友可以去找找相关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说的【越窑】一词最早能够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发现,他在书中所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 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 不如越,三也。”这里所说的【邢瓷】指的是白瓷,而【越瓷】指的便是【越窑青瓷】从陆羽《茶经》的这句 话可以看出陆羽本人或是当时社会上越窑青瓷的地位要略高于白瓷器,不要需要注意的是,唐代时期,邢窑 白瓷与越州窑青瓷都作为贡品向宫廷进贡。
而越窑则是作为我们国家或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制出瓷器的窑口,现在知道的人并不多。在古越地区,当地人 因长期制陶积累了很多经验,慢慢的由【程。终于在东汉末期也就是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这一段时间之间,成功烧制出成熟瓷 器,并且在历史上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青瓷文化】,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制出瓷器的窑口。

“揭秘”秘色瓷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说起

“揭秘”秘色瓷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说起

“揭秘”秘色瓷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说起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10期法门寺,因保存世界上唯一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而享誉中外。

1987年,随着法门寺封存1113年的唐代地宫大门被重新开启,4枚佛指舍利及消失千年的秘色瓷、来自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等2000多件唐代宫廷文物重见天日。

出土宝物当中,14件秘色瓷及一块指名道姓刻有“瓷秘色”碑的出土,让陶瓷界欣喜若狂,“久负盛名,不得物证”的秘色瓷,终在世人苦苦寻觅千百年后,姗姗来迟。

“秘色”千年疑云中国陶瓷生产历史源远流长,各种陶瓷种类繁多,在这些瓷器中,有一种叫“秘色”的瓷器可谓神秘至极。

秘色瓷是唐、五代之际古代越窑贡窑生产的瓷器,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专供皇家使用,普通人难得一见。

据传秘色瓷釉色如冰似玉、清澈透亮,古人用“姿如圭璧,色如烟岚”来形容她的釉色和器质之美。

有幸见到秘色瓷的人,无不为她的美轮美奂倾倒。

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时间的流逝,秘色瓷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再无人得见。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唐代陆龟蒙的这首《秘色越器》是已知的关于秘色瓷的最早的文献记录。

诗人用“千峰翠色”贴切地描述秘色瓷的釉色,令人拍案叫绝。

五代徐夤在《贡余秘色茶盏》中更是极尽遣词造句之能:“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北宋赵令畤《侯鲭录》记载:“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

”前蜀王王衍亦有“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的赞美。

凡此种种关于秘色瓷的记载,散见于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中。

但一千多年来,后人却只能在文字营造的秘色之美中极尽猜想,却始终不得见秘色真容。

由此,人们不禁发问:“秘色瓷是否真的存在?”直到1981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上空一声惊雷,千年佛塔在雷声中一半轰然倒塌。

尽管在当时,这一声惊雷并未获得多少关注,但其后佛塔修复过程中的发现,彻底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也一扫秘色瓷的千年疑云,令人豁然开朗。

谁才是唐代陶瓷炫技大佬,秘色瓷了解一下

谁才是唐代陶瓷炫技大佬,秘色瓷了解一下

谁才是唐代陶瓷炫技大佬,秘色瓷了解一下今年Rose节越来越近,从今天上午十点预售的图录来看,大家对此热情高涨,非常期待。

如果图录还看不过瘾,到时候快来大肉庄欣赏实物,届时你还可以上手感受这些有意思的展品,还有机会见到神秘的秘色瓷。

△五代越窑秘色瓷花口碗大肉庄藏ROSE节展品了解更多展览器物信息,欢迎购买图录2019大肉庄年度展览图录《人间值得吗》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中国古代越州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

在法门寺地宫没有没开启之前人们对“秘色瓷”一直仅处在文学上的联想,没有感官上的印象。

“秘色”最早出现在晚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五代人徐夤赞叹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但这都是文人的浪漫表达,在很多情况下往往都会放大所描述之物。

△未倒塌前明法门寺真身宝塔近景(西南——东北)△法门寺真身宝塔崩塌情况(1981年)△明法门寺真身宝塔塔体龛内佛像佛经出土时放置情况1988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被开启,文学中的秘色瓷才找到了实物标准。

埋于咸通十五年 ( 874 年) ,出土了《监送真身使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账碑 ( 也称《衣物账》) 及 14 件越窑瓷器,其中13 件碗、盘被《衣物账》记录在内。

最后一件八棱净瓶应该是后来放进法门寺的,故没有记录在《衣物账》中。

自此,神秘的秘色瓷才被今人对上号。

△唐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出自法门寺地宫△唐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出自法门寺地宫△唐八棱净水瓶出自法门寺地宫然而,秘色瓷的出现并没有终止秘色瓷的探讨,反而引起更加激烈的争论。

绝大多数学者都围绕宗教说、釉色说、地位说、工艺保密说、明器说还有珍奇精品之说等观点讨论。

具体观点讨论这里暂不展开,个人更倾向于秘色瓷是“珍奇精品”之意。

秘色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同为越窑青釉,却备受瞩目?

秘色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同为越窑青釉,却备受瞩目?

秘色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同为越窑青釉,却备受瞩目?秘色瓷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高等级的精品,所谓“秘色”,即指珍稀、供御品之意,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

它的胎泥比一般的瓷器要更细腻纯净,致密度也很高,釉色十分莹润肥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唐宋时期的许多诗歌、文献中描写其十分优美,便引得人们去考证、猜想,以至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由于秘色瓷的存世量极少,也就越发加剧了这种瓷器的神秘感。

出土的秘色瓷盆出土的秘色瓷盏秘色瓷的基本特征秘色瓷器胎质细腻纯净,完全不见普遍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气孔亦似乎不见;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部分器物略呈乳浊化,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均施满釉,部分器物底部垫烧部位在施釉后再行刮去,以方便垫烧,此类器物的外底一般较大,如玉璧底碗、枕等。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净瓶唐五代时期以素面占绝大多数,以优美的造型与莹润的釉色取胜。

少量器物偶见有纹饰,且多位于小盏、小盒子等较小型的非主要器型上,八棱净瓶、钵、碗等器物则基本为素面。

部分器物发现有单字款,一般位于器物外底的一侧,均刻画得相当规整,有“二”、“大”、“六”、“公”等。

北宋时期则流行细线划花装饰,有龙纹、凤纹、各种禽鸟、花卉以及人物等,细条流畅,构图严谨。

烧造地点与主要烧造工艺秘色瓷主要的烧造地点是唐宋时期越窑的核心区域上林湖,尤其是以后司岙一带的窑场最为重要。

使用瓷质匣钵装烧的秘色瓷盘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

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而使瓷器呈现出天青色。

因此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当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瓷质匣钵与秘色瓷净瓶器物一般主要直接放置于匣钵内,少部分在器物与匣钵之间使用垫饼垫烧,垫饼亦为瓷质,垫饼与器物之间以及垫饼与匣钵之间使用泥点间隔,泥点小而密集。

故宫“密色重光”展,还原秘色釉绝代风华的美!法门寺秘色瓷越窑

故宫“密色重光”展,还原秘色釉绝代风华的美!法门寺秘色瓷越窑

故宫“密色重光”展,还原秘色釉绝代风华的美!法门寺秘色瓷越窑1981年8月24日的雨夜,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始建于东汉重建于唐初的法门寺塔,由于年久失修加之雨水侵袭,佛塔遭到严重破坏。

令人惊奇的是,佛塔东北边的一半已经完全坍塌,而剩下的西南一边虽然出现倾斜,却仍然神奇地矗立着。

当地文物部门随即展开紧急抢救及重建工作,一个隐藏千年的谜团被公之于众!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一块白玉石板下竟隐藏着一个神秘洞口——原来,这就是法门寺的地宫所在!1987年4月3日,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一块白玉石板下竟隐藏着一个神秘洞口,洞口里一片幽暗。

原来,这就是法门寺的地宫所在!地宫中隐藏着佛祖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此外,还有八重宝函、金银器、香具、丝织品、琉璃器、佛经等2000多件大唐国宝重器。

唐越窑秘色瓷葵口碗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这其中当然还包含13件“秘色瓷”,自唐僖宗最后一次送还佛指舍利,将数千件国宝封存于塔下地宫的那一刻起,这些“秘色瓷”也就成为了千古之谜。

其实这些文物保存至今,还真有许多令人动容的人物事迹……唐代晚期之后近千年的沧桑岁月,法门寺塔经数次破坏及修葺,(在此期间,唯一得以保全的就是地宫下的国宝),终于在1939年,经多位爱国志士捐资,由朱子桥先生主持完成了明代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修缮期间已有匠人偶然发现地宫一角。

由于当时中国大地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日本鬼子更是贪婪之极。

朱子桥要求所有知情人保守地宫秘密,结果证实,参与维修的工匠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秦川汉子,无一人因一己之私,将地宫秘密泄露出去。

朱子桥将军文革期间宝塔又遭劫难,红卫兵多次“光顾”寺院,法门寺的很多文物被破坏。

1967年7月20日,一群红卫兵气势汹汹而来,欲挖掘破坏塔下地宫。

时任法门寺主持的良卿法师多方劝阻无效,并遭到殴打。

为了护寺,良卿法师身穿袈裟,端坐于柴草上引火**!挖掘地宫的红卫兵被吓坏了,慌忙四散而去。

就这样,良卿法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佛塔地宫,塔下文物得以保全!良卿法师以往秘色瓷的含义有几种猜测,认为是碧绿色的瓷器,或者是制作配方密不外传的神秘瓷器。

冰 如冰似玉,唐代越窑的一抹翠

冰 如冰似玉,唐代越窑的一抹翠

041格物若『义薪中唐青釉八棱瓶 故宫博物院藏如冰似玉,唐代越窑的一抹翠文/图:沈芯屿(杭州博物馆)越窑,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青瓷名窑之一,它的中心产区主要分布于浙东的绍兴上虞、余姚、慈溪一带的宁绍平原。

学界将越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代至六朝,此时的中心产区位于上虞、绍兴一带。

窑址主要集中在曹娥江上游一带沿岸,考古人员在那里作了多次的调查和发掘。

并对小仙坛窑址出土的标本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东汉末,这里已烧制出成熟的瓷器。

唐代时期,越窑的中心位置逐渐转移至慈溪上林湖一带。

考古人员对这里的遗址进行了多次的调查和发掘,发现唐代的越窑已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窑址分布广,它特有的装烧工艺和高超的制瓷技艺,形成鲜明的青瓷风格,与北方的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越窑的名称最早见于唐宋的诗文及古文献中,唐代有关越窑的诗文有顾况的“越泥似玉之瓯”;孟郊的“越瓯荷叶空”和郑谷的“茶新换越瓯”等。

被陶瓷界引用最多的要数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

著名的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这样赞美越瓷:“碗,越州上,鼎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以后,在《格古要论》《陶雅》《景德镇陶录》等一些史籍和古陶瓷文献中对越窑都有简单的描述。

富庶水乡上的青瓷明珠慈溪位于浙江的东部,同样也是杭州湾的南岸,然而,所不同的是慈溪比上虞离海更近。

它的东南与镇江、宁波相毗邻,南面与余姚相境,今天它是沪、杭、甬三角地带的连接区。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早在七千多年前,河姆渡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它的出现,动摇了中国文明起源于中原的学说。

春秋时期慈溪为越国的属地,战国时楚灭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越州青瓷之翠色,无数唐代的文人骚客为之倾倒。

秘色瓷的特点有哪些特征

秘色瓷的特点有哪些特征

秘色瓷的特点有哪些特征秘色瓷的特点有哪些特征秘色瓷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高等级的精品,所谓“秘色”,即指珍稀、供御品之意,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

它的胎泥比一般的瓷器要更细腻纯净,致密度也很高,釉色十分莹润肥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唐宋时期的许多诗歌、文献中描写其十分优美,便引得人们去考证、猜想,以至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由于秘色瓷的存世量极少,也就越发加剧了这种瓷器的神秘感。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秘色瓷的特点有哪些特征,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特点:从古至今,秘色瓷的釉色最受人瞩目。

“秘色”究竟是何种颜色?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瓷》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五代徐夤在《贡余秘色茶盏》诗中赞美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

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后唐、五代两位诗人的生花妙也笔折射出这样一个事实:秘色瓷广受人们的喜爱和文人墨客所称道,“秘色”在当时还是一个清晰的概念,成为千古之谜,是后唐五代以后的事。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日,因其为贡窑,臣庶不得用,为之秘色”的记载显然有误。

今天看秘色瓷究竟是什么颜色,首先从当时两位诗人的描述看“秘色”不是具体的一个颜色,而如秋天的“千峰翠色”和春天的“捩翠融青”。

其次从法门寺出土的14件秘色瓷和目前所存精美的越窑实物看,秘色瓷的釉色是:碧绿、青绿和翠绿色调,有的绿中含青,有的绿中含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的是:碧绿、青绿和翠绿的釉色是具备“秘色瓷”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这种碧绿、青绿和翠绿色调且制作精美的越窑瓷器才能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秘色瓷”。

概念:越窑秘色瓷,又称秘瓷、秘色越器。

“秘色”一词最早出于晚唐诗人陆龟蒙(?—881年)写的一首诗的'篇名:《秘色越器》。

据本百科“秘”字条和“色”字条的解释,“秘”字从禾从必,“禾”指五谷粮食,“必”指隐匿,两个字符联合起来表示“国家粮食库存数量机密”。

五代越窑秘色瓷兽耳尊赏析

五代越窑秘色瓷兽耳尊赏析

五代越窑秘色瓷兽耳尊赏析
釉面伴有悠长年风月而形成之土沁,釉面风蚀粗化而呈黯光(亚光泽)。

青翠莹润如玉,青釉亮洁均匀、如冰似玉,胎釉结合紧密,底露六粒长方支钉,胎显香灰白,并熟透且有日久而慢慢渗入的土沁,钉边沿釉因年长收缩硬化,其釉色呈亚光色泽,综合特征符合五代时浙江宁波一带所出之越窑器。

我收藏的五代秘色瓷兽耳尊,此藏品工艺精细,采用堆塑、刻、划瓷塑等之花饰表达方式,使整器工整,素朴,抽象大气。

这是五代越窑成功的一件作品。

我收藏的这越窑秘色瓷兽耳尊高:23.3cm,口径:10.5cm,底径:10.5cm。

如图:。

五代秘色瓷器概况

五代秘色瓷器概况

五代秘色瓷器概况五代时期,吴越王国的钱氏政权也烧造了不少秘色瓷。

当时吴越王国在杭州地区,正好是秘色瓷生产的区域,所以有大量秘色瓷。

当时秘色瓷不停地上贡给北宋皇帝。

五代后期,吴越国跟北宋达成协议:吴越要上贡。

钱氏政权不愿意去打仗,也觉得自己跟赵匡胤根本打不了这仗,于是就投降了。

历史上记载了很多这个时期的故事。

当年赵匡胤叫吴越王到北宋首都开封去,他不敢不去,因为前面有南唐李煜的例子。

李煜就是不去,最后让宋太祖灭掉了。

灭南唐的时候,吴越王帮了很大的忙,换句话说就是出动了军队。

南唐灭掉以后,皇上要招待吴越王,叫他去开封,他就不敢不去了。

到了开封以后,皇上招待他,送了一份大礼。

最后临走的时候,给他一个包,要求他回去之后再看。

当时从开封回杭州,要走很长时间。

吴越王路上就嘀咕,忍不住把这包打开看了,包里是什么呢?全是大臣上的奏折,要皇帝宰了他,或者把他留在开封,不让他回去。

换句话说,就是赵匡胤的那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当时南方睡着七八个这样的人呢,北宋就要一个一个收拾。

到了吴越王这儿,赵匡胤胸怀坦荡,让他回去了。

所以他特别感恩,他就说:"以后我三年就来一趟开封,我绝对不反,我也不睡,我就伺候你。

"赵匡胤去世以后,宋太宗即位,太平兴国三年的时候,吴越王再度入开封,太宗就不想放他回去了,吴越王国就彻底投降了。

后来南宋迁都到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其实就是吴越王的属地。

吴越王叫钱(音触),今天杭州还有保塔,当时建塔就是希望能保护他。

《宋史》中有记载:"(吴越王)太平兴国三年三月来朝,金扣越器五万事。

"一次就进贡10万件秘色瓷器,有全素的,有镶着金边的,都记录在案,可见当时秘色瓷是非常重要的上贡物品。

如今有很多秘色瓷被列为收藏品在全国各博物馆收藏。

由于越窑的改进,秘色瓷的出现,导致后来宋代官窑制度的产生,也便有了汝窑瓷器、官窑瓷器、哥窑瓷器、钧窑瓷器、定窑瓷器。

本为艺术论事团队、通俗作家名者说编辑。

(35)秘色瓷(8):虎丘云岩寺五代越窑秘色瓷刻莲瓣纹碗

(35)秘色瓷(8):虎丘云岩寺五代越窑秘色瓷刻莲瓣纹碗

(35)秘色瓷(8):虎丘云岩寺五代越窑秘色瓷刻莲瓣纹碗
在故宫博物院“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览,看江苏省苏州市虎丘云岩寺塔出土五代越窑秘色瓷刻莲瓣纹碗。

文物陈列在一个单独的位置,说明其价值特别。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苏州博物馆的国宝级藏品——秘色瓷莲花碗也来到了展厅现场。

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这件碗于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后入藏苏州博物馆,自此从未离开过苏州。

本次展出,是这件秘色瓷莲花碗发现六十年来首次对外展览。

据介绍,秘色瓷莲花碗是苏州博物馆三件国宝文物之一。

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

碗为直口深腹,外壁饰浮雕莲花三组,盏托的形状如豆,上部为翻口盘,刻画双钩仰莲两组,下部为向外撇的圈足,饰浮雕覆莲二组。

该碗共由7组各种形态的莲花组成。

瓷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托心平整,正中镂有一小圆孔直通器底,孔边刻“项记”窑工(作者)二字,施青釉,釉层厚且通体一致,光洁如玉,如宁静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绿,正如唐陆龟蒙《秘色瓷器诗》中描绘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目千峰翠色来”,称得上“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精美绝伦,出类拔萃。

越窑秘色瓷刻莲瓣纹碗
五代(907-960年)
江苏省苏州市虎丘云岩寺塔出土
苏州博物馆藏
“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五代♦越窑♦秘色瓷
越窑的简介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

隋唐五代越窑以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为中心,分布于余姚、绍兴、上虞、宁波等地。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越窑”一词,出现于唐代。

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

“茶圣”陆羽也在其论茶专著《茶经》中称:“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

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

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邢不如越,三也。

唐代越窑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

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场迅速扩展,胎质更加细腻,釉色更加清纯,并具有玉质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唐代的越窑还首次进入宫廷,开始成为“贡品”。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中曾经出土了13件唐代越窑青瓷。

唐懿宗所赐物品有:唐代秘色碗“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叠(碟)子共六枚。

”这13件碗、盘、碗是唐懿宗(公元860—873年)时期的产品,也是中国最早的官窑瓷器。

另一件青釉八棱瓶虽未见文字记载,但上林湖窑址中也有此类瓷片出土。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

这从唐代几位诗人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在史籍中也有“秘色瓷器”的记载。

但“秘色”之说,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秘色”一说,缺乏实物支撑。

在1987年,终于解开了这个谜。

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帐”。

据此物帐,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传说中的所谓的“秘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谜底。

关于“秘色”瓷也有两说。

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

狭义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窑中烧制的供御之物。

越窑的工艺
越窑普遍采用了匣鉢装烧,所出青瓷胎质坚硬细腻,薄而均匀。

初唐时青瓷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静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

五代时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淡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

五代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浇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

装饰初期以素面为主,后期堆贴尤其是刻花大为盛行,题材多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

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青瓷的烧造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尤以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响。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评论各地所产瓷器时把越窑评为第一;清乾隆皇帝也以“李唐越器人间无”之诗句加以赞美。

越窑瓷器除具有温润如玉的釉质和苍翠可人的青绿釉色外,造型亦丰富多样。

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多种。

初唐时器物以素面无纹者居多,晚唐时花纹增多,图案题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故事和山水流云等。

由于初唐时普遍使用垫烧方法,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处支钉痕迹。

越窑的装饰
装饰的功能在于美化器物,因此,装饰手法和形式是根据器物的造型和实际审美物博需要而定的,通过工艺手段,使装饰图案纹样与器物造型互相更协调,产生整体美的效果。

唐代青瓷物中上装饰工艺分期:第一期,初盛唐时期。

越窑青瓷制品在装饰工艺上运用篦纹、点彩、堆贴、模印及博华镂空,整体上简洁朴素;第二期,中唐时期,主要是釉上斑块发展成釉下斑块装饰,还有写华意画、模印及堆塑;第三期,晚唐时期。

越窑装饰艺术在以釉色取胜的前提下,采用了应物博之宜的技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突出的是:⑴雕、堆塑、镂,在基本造型定型的基础上,进行博物美化器物而进行的艺术处理。

⑵刻、划、印等手法的运用,前提是在器物定型物中情况下,在胚体上刻花和印花,有时刻划结合,以增加器物之美感。

⑶晚唐时越窑华博褐彩装饰技法发展到彩绘,胶胎瓷器的出现,则表明在制胎工艺上进行装饰革新的努力中。

⑷金银扣艺
术加工,在烧成器物后,对口沿部分进行金、银附加镶嵌或涂金银之类贵重的博材料。

五代时越窑制品,在艺术装饰上有新进展。

雕镂加工工艺精致,盛行刻、印的中修饰,褐彩绘大器生产,贡瓷中大兴金银加工,即用金银物博装饰的秘色瓷。

越窑青瓷,以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青釉莹莹、质如碧玉而着称于世。

这种如冰似玉的美丽釉色,深受诗人的赞赏和喜爱。

越窑的器型
越窑以的器型以茶具和日常用品为主。

唐代越窑青瓷佳品中除了执壶、罂、盘、缸、洗、钵、碗、杯以外,还有灯盏、熏炉等器皿,如浙江临安出土的越窑褐彩如意云纹镂孔熏炉,全器由盖、炉、座三部分组成。

盖呈头盔形,有镂孔,釉色青绿,整个炉身绘有釉上彩如意云纹,富有新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炉身下设五个兽头支足,炉座的造型也颇具特色。

此炉为焚香用具,体积较大且造型别致,为唐代越窑青瓷的上品。

越窑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

不仅质量显著提高、品种繁多,而且装饰亦精美动人。

瓷器的质量较高,在器物的装饰上与三国两晋时期一脉相承,并出现了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并有独到之处的作品,使六朝越窑瓷器的装饰艺术更加璀璨夺目。

五代越窑青瓷主要是光素无纹饰,比较繁复的纹饰极为少见,此时的瓷器造型优美。

器型包括:碗、盘、灯、碟、盒、罐、瓶、枕和各种玩具,每种器物式样杂多。

器型也以碗、盘为主,兼有
洗出现。

胜梅亭烧制的瓷器,青瓷釉微带绿色,白瓷色白纯正。

胜梅亭烧制的瓷器器型较多,有盆、碗、盘、壶、水盂等。

器物底部有支钉烧结痕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器国家之一,越窑青瓷发明也推动了世界陶瓷工艺发展。

唐代越瓷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饰水平,都显示了盛唐的风范,艺术设计形成了独特的技艺与风格,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不可忽视的阶段,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艺术学院美术学刘畅
学号:2010121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