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考试重点
简答题
1.如何理解风温以肺为病变中心?
风温的病因是风热病邪。风热侵袭人体时,多先犯于上焦,肺位最高,风热邪气易犯之。风热病变中期,大多数出现邪热侵犯肺脏,肺经邪热亢盛,肺气壅滞,肺失宣降的病理变化;或呈阳明邪热炽盛之证。风温病变后期,多呈肺胃阴伤之象。因此,风温初起以肺胃为病变中心。
2.风热邪气为何易伤肺胃之阴?
风和热都属阳邪,两阳相搏,最易耗损阴津。风热初起犯肺,易伤肺的阴液,继而以肺为病变中心,然肺胃经脉相连且胃阴为后天阴液之本,所以风热邪气易同时损伤肺胃阴液。
3.为何春温是伏气温病
伏气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初起以里热证为主。春温初起见里热证为主,初起的临床表现与主气的致病特点不一致,春天多以风热病邪为主,初起为肺胃表证,而春温初起以里热证为主,所以春温是伏气温病。(传统观点认为,春温的发生是由于冬季感受了寒邪,寒邪侵入人体未能及时发病,而是伏藏于人体内部,至春季阳气生发之时,内伏寒邪郁而化热,向外透发导致春温的发生)
4.湿温病的成因
内因脾胃内伤生湿,外因感受湿热邪气,脾胃内伤生湿的情况下容易感受外来的湿热邪气,内外邪气相合而发于湿温病,正如叶天士所说“外邪入里,里湿为和”
问答题
1湿遏卫气的因机证治
病因病机:湿热之邪外遏卫表,内阻气机,且湿重于热
临床表现: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方药:霍朴夏苓汤藿香、厚朴、半夏、猪苓、赤苓、杏仁、生苡仁、寇仁、泽泻、淡豆豉三仁汤杏仁、白寇仁、生苡仁、飞滑石、百通草、竹叶、半夏、厚朴2如何理解张梦逵所说的“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敛酸泄”
首用辛凉——用辛寒清气涤暑泻热,治疗暑温初起的暑入阳明证。临床表现:壮热汗多,口渴心烦,头痛且晕,面赤气粗,或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代表方为人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继用甘寒——用甘寒清热生津益气,治疗暑伤津气证。临床表现:身热心烦,小溲色黄,口渴自汗,气短而促,肢倦神疲,苔黄干燥,脉虚无力。代表方为王氏清暑益气汤
再用酸敛酸泄——甘酸益气敛津,治疗暑热在气分耗气伤津重证,津气欲脱证。临床表现:身热骤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代表方为人参汤。方中人参、五味子酸敛固脱;酸泄即酸苦泻热,治疗暑温后期可能出现的心火亢盛、肾阴大伤之证。临床表现为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苔薄黄或薄黄而干,脉细数。代表方为连梅汤,方中黄连、乌梅体现酸苦泻热。
3暑湿弥漫三焦的因机证治
病机:暑湿弥漫三焦,邪在气分,暑湿均盛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耳聋眩晕、咳痰带血、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尿赤、大便溏臭、舌质红齿、苔黄腻、脉浮数
治法: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方药:三石汤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金汁、百通草 春温下焦证的证侯类型、因机证治
1)真阴亏损证
病机:邪热久羁,耗伤肾伤
临床表现:低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午后面部潮红、或颧赤、咽干齿黑、或心悸、或神倦耳聋、舌质干绛、甚则紫暗痿软、脉虚软或结代
治法:滋补肝肾,润养阴液
方药: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大生地、生白芍、焙麦冬、阿胶、大麻仁
2)阴虚动风证
病机:邪热久耗,肾精虚损,肝失濡养,虚风内动
临床表现:低热、手足蠕动、两目上视或斜视、筋惕肉瞤、心中憺憺大动,形消神倦、舌干绛或光绛、脉虚弱或细促
治法:滋阴养血,潜阳息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生牡蛎、生龟板、生鳖甲、炙甘草、大生地、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
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鸡子黄
3)阴虚火炽证
病机:邪热久羁,灼伤肾阴,心火亢盛
临床表现:身热不甚、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治法:清心火,育肾阴
方药: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