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中等收入陷阱分析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1. 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后,其收入增长放缓且难以突破困境的现象。
通常,这种困境会导致国家在收入水平上停滞不前,无法跨越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2.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
1) 技术进步缓慢:中等收入国家通常在技术创新和发展上缺乏动力,无法保持高速增长。
2) 结构性问题: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可能出现问题,过度依赖传统产业,难以转型升级。
3) 人力资本不足: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低下,造成生产率低下,难以吸引高端产业投资。
3. 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
1) 社会不稳定:经济停滞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动荡。
2) 经济增长乏力:中等收入陷阱会导致国家整体经济增速放缓,陷入长期低增长状态。
3) 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经济停滞会导致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中等收入国家的突破之路
1) 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中等收入国家应该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2) 产业结构升级:国家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3) 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本建设: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
技能水平,提高整体生产力。
5. 结语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只要国家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积
极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等收入国家仍有希望摆脱陷阱,实现
经济跨越式增长。
希望各国能够在发展道路上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考肖韡20142250101502010 年中国人均GDP 超过4 000 美元,标志着正式进入“上中等收入”行列。
通过对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等国家进行比较,以及对跨越这个“陷阱”并早已进入高收入行列的“日韩”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可能遇到的挑战;分析了中国平稳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潜在的优势。
并最终得出优势占主导地位,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性较小的结论。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世界银行将世界各经济体按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分为低、中、高 3 组,并每年公布调整的标准。
根据 2010 年 8 月的最新标准,低收入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 995 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为 996—12 195 美元,高收入为 12 196 美元及以上。
其中,在中等收入标准中,又划分为“偏下中等收入”(以下简称“下中等收入”)和“偏上中等收入”(以下简称“上中等收入”),前者的标准为 996—3 945 美元,后者为 3 946—12 195 美元。
根据这个标准,在世界银行目前统计的 213 个经济体中,低收入组有 40 个,中等收入组104 个,高收入组 69 个。
在中等收入组中,下中等收入有 56 个,上中等收入 48 个。
在 2009 年全世界创造的 58.14 万亿美元 GDP 中,低收入经济体创造的仅为 0.43 万亿美元;中等收入为 16.12 万亿美元;高收入为 41.59 万亿美元。
在中等收入组中,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经济体创造的 GDP 大约各占一半,前者为 8.81 万亿美元,后者为 7.30 万亿美元。
2006 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2010 年又进一步阐述为:“几十年来,拉美和中东的很多经济体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面对不断上升的工资成本,这些国家作为商品生产者始终挣扎在大规模和低成本的生产性竞争之中,不能提升价值链和开拓以知识创新产品与服务为主的高成长市场”。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并分析其成因

谢谢观看
《“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与跨越路径研究》是2019年12月1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作者是潘恩阳。
参考资料:中等收入陷阱:基于经济转型与社会治理的理解
《中等收入陷阱:基于经济转型与社会治理的理解》是2018年3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郑之杰。
参考资料:四大陷阱
四大陷阱指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和气候变化陷阱。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并 分析其成因
参考资料:民生经济概论
《民生经济概论》是201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内容介绍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 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快速发展中积 聚的问题集中爆发,造成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等。 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原因 1、依赖初级产品的对外经贸战略与结构性失衡 对外开放战略,尤其是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被视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发展的 重要原因。外围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缓慢,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这种不平衡的国际经济格局不利 于发展中国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资料:中等收入陷阱:来自拉丁美洲的案例研究
《中等收入陷阱:来自拉丁美洲的案例研究》是2012年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秉 文。
参考资料:人口老龄化与“是2013年4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田雪 原。
参考资料:“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与跨越路径研究
内容介绍
传统制度包括土地制度、城乡财富分配结构与税收制度、政府行政制度与法制、社会阶层体系与 社会秩序等。 5、观念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脱节 这些观念和素质的差别正是地区经济存在差别的关键问题,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仅从供给 侧抽象地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就是本地人的观念和素质转变,经济发展过程就是观念和素质的转 变过程,再也没有其它的什么了。只不过这个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本地人在自己的实践中, 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挫折、反思与醒悟,才能逐渐实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中等收入陷阱内容介绍
第八讲 中国社会发展的六大陷阱与三大定律(下)

第六讲中国社会发展的六大陷阱与三大定律张峰教授博导社会问题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主要指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广义则不限于社会学研究的。
一、六大陷阱中国“发展中”:时空压缩,旧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已经出现。
矛盾的突显。
矛盾的发展期和矛盾的,形成“叠加效益”。
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腐败问题不要以转型来遮蔽问题,为腐败等问题寻找托词。
中国高铁美国第一条高铁中国修——高铁腐败的高发期中国三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改革的现状是教育在追求公平的时候,效益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文理要不要分科。
先发国家后发国家(吸取经验、避免教训)1、中等收入陷阱——拉美陷阱北美和南美现象美国3.8亿人口,持枪3.9亿只——美国持枪有历史的传统(自卫的需要)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哥伦布是海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影响世界的三马(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中等收入:5000-10000美金产业结构:资源型(巴西:石油、铁矿石、木材等);集约型(亚洲四小龙)国际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日本用了12年跨入高收入国家,韩国则用了8年。
东亚梯次开发——梯次转移(日本-第一级;亚洲四小龙-第二级;中国沿海-第三级;内地-第四级;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第五级)工业化(1.0机械化、2.0电气化、3.0信息化、4.0智能化)IT新四巨头:GAFA(google搜索引擎、地图、汽车、手机;亚马逊amazon买书、手机、商品目录信息;脸谱网facebook;苹果手机apple),微软退出2、福利社会陷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新债还旧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指出负债表出现问题。
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
(戈尔巴乔夫:民主与新思维)社会党目标、社会民主党本次危机,就欧盟而言,面临着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提升和币值要保持稳定的双重挑战。
中等收入陷阱分析

过往几十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的国家,大致分两种: • 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会用5~10年的时间顺利从1万美元
提升至2万美元,从而顺利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 以俄罗斯、巴西、马来西亚、土耳其为代表的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就进入长达10年的经济
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中,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国家。另外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是印度,但印度的 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只有中国的1/5。 • 在现代经济发展史,人均GDP1万美元,是一个很重要的关卡。“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就是指人均GDP 达到1万美元这个关卡。 • 目前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划分: 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99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 996美元到389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3896美元到12055美元之间的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超过12055美元是高收入国家
看完观点,再来看几个现象。这样会更直观一些,让我们对中等收入陷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 美国是在1978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当时美国的人口是2.23亿。随后这40多年里,美国一直蝉联世界
上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国家中人口最多的桂冠。 • 直到2019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被中国取而代之。并且中国是世界上唯一
展到人均GDP1万美元的程度但想要进一步发展,就不能让本国经济只停留在资源型,或者劳动密集型的经 济层面上 • 日韩是其中转型成功的国家,冠冕堂皇的原因就不说了,我们不妨看看转型成功前都发生了什么 • 日本:日本1981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1987年达到2万美元,用了6年时间把人均GDP突破中等收入陷 阱,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在此期间,发生了广场协议,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实际上就是日本缴纳给美 国的投名状,随后90年代泡沫,日本被痛宰一刀,经济长期停滞; • 韩国:1994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1996年达到1.2万美元,刚好达到门槛。结果1997年爆发的亚洲经 济危机,给予韩国经济重创。在外汇枯竭,整个国家都面临破产风险的情况下,韩国只能朝IMF求援。最 终IMF以提供大量贷款为诱饵,逼迫韩国完全放开自身金融市场,将经济自主权完全交于美国处置,才得 以度过亚洲经济危机。而大量韩国企业被外资在经济危机中以白菜价抄底,甚至韩国的支柱企业,比如三 星,高达56%的股份都掌握在美国手中,变相窃取了韩国经济发展成果
“中等收入陷阱”浅析

“中等收入陷阱”浅析作者:来源:《消费导刊》2011年第15期“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基本特征有:贫富分化严重、经济停滞或增长回落、过度城市化、增长转型困局、社会冲突加剧、腐败问题突出、民主乱象、金融体系脆弱等。
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收入差距过大;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金融体系脆弱;劳动力转移困难;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国内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说法:1.社会建设滞后说。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状态,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的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2.两大转型失败说。
历史经验表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另一个是民主政治的转型。
很多国家之所以步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根本的原因就是未能有效应对这两大挑战。
所谓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主要指产业升级,并由生活必需品时代转入耐用消费品(房、车等)与服务业时代。
所谓民主政治的转型,如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经济大都起飞于威权政府阶段,而经济持续的增长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后,国民民主与利益诉求比较强烈,要求政治变革的呼声很大,推进由威权向民主的转轨。
3.五大诱因说。
拉美一些国家之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它们仍然徘徊在人均GDP3500美元一6000美元的发展水平上,主要由这样五大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城市化与工业化脱节。
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

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内容摘要:发展中国家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社会,需要从确立基本经济制度、选择发展战略、调节收入分配、调整宏观政策、完善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
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风险来自于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避免落入陷阱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长期着力点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参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战略,深化改革一、为什么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简要的分析框架总结先发国家长期持续经济增长的历程、后发国家成功实现经济追赶而成为发达国家的经验、部分国家长时间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教训,我们认为可以从经济制度、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宏观政策、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分析发展中国家实现持续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僵化的经济制度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在目前有关“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中,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经济系统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
诚然,迄今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以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体,但人类近代历史上并非只有市场经济这一种制度。
在上世纪超过一半的时间里,前苏联、东欧等国都实施过计划经济或命令经济,也曾一度获得了较快、甚至超过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部分国家实现了基本工业化。
但计划经济的内在缺陷及其上层建筑所存在的问题,使这些国家虽然在上世纪后期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但在中等收入阶段长期徘徊,最终未能依靠计划经济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由于选择了错误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国家才普遍遭遇了“中等收入陷阱”。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实行计划经济和命令经济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纷纷向市场经济转轨。
在从计划到市场激进转轨的过程中,部分国家的经济一度出现持续几年的负增长。
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通过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较快地融入欧洲统一市场而实现了经济复苏和增长,目前已经成为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学原理

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学原理
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学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资源和技术的枯竭:经济体在发展初期往往通过资源和技术的引进和利用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资源和技术的发展有其自然极限,一旦到达极限,经济增长就会放缓。
2. 人力资本不足:经济体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力资源的素质也需要相应提高,一旦出现人力资本不足的情况,就会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政治环境和制度体系的限制:政治环境和制度体系对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不完善的制度体系会使得经济陷入停滞。
4. 市场失灵:经济体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规则,如果市场机制存在缺陷或者规则不完善,就会导致市场失灵。
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关键是加强结构性改革,包括技术创新、教育投资、产业升级、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努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等收入陷阱相关论文或咨询相关学者。
中等收入陷阱

PPT11.经济学中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实际是上一种均衡状态,即在一个促进人均收入提高的因素发挥作用之后,由于这个因素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持续性,其他制约因素又会将其作用抵消,把人均收入拉回到原来的水平上。
2.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在于贫困国家通过资本积累摆脱’贫困陷阱’,即以一个临界点水平的积累率作为经济起飞的前提。
比如: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迅速的资本积累,或者说如何把储蓄率和投资率从百分之4至百分之5或更低的水平,提高到百分之12至百分之15甚至更高的水平。
3.但是南美的一些国家如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巴西就是一个个例子,一个国家即使跨越了低收入水平阶段,仍有可能在中等收入水平上停滞不前,甚至使人均收入下降。
他们的经济从战后50年代开始起飞,70年代就已达到中等收入,然而一直停滞不前,但直到现在,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至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究其原因,可能是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迈进中起作用的因素,到中等收入阶段就不够了。
比如说,收入分配的恶化如果达到伤害经济激励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就会产生一系类阻力,阻碍经济发展,是人均收入水平不能继续提高。
3.中国已经处于典型的低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意味着我们即面临前所未有的向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跃升的机遇,也面临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PPT2转型失败论1.2005年国家统计局首次为“中产”划下了这样一条数字化的底线:家庭年薪6万至50万元。
但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接近0.5,接近于拉丁美洲和非洲,我国的社会整体类似于“洋葱头形”——那就是底层仍然很大,中间阶层成长不良。
这很大程度上导致消费不足,要缩小收入差距,使中产阶层增加。
2.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在经济学中,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追求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遇到的一种现象。
这些国家在初期阶段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随后却陷入了一个无法突破的收入水平瓶颈,导致经济增速停滞不前或者放缓。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1. 技术升级困难。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往往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和农业。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产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而转型升级到更具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又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2. 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通常伴随着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不足的问题。
教育水平低下导致人力资源缺乏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3. 经济结构调整的难题。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时,经济结构往往还是以制造业为主,缺乏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部门。
4. 政策制定的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也可能是由政府所执行的不当政策引起的。
政府制定的政策偏向于保护既得利益和传统产业,没有为新兴产业提供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二、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1. 促进创新与技术进步。
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科研投入,鼓励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2. 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以适应现代经济的需求。
3.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中国家应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向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转型,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韧性。
4. 政策制定的智慧和务实。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避免推行保守主义和过度干预的做法,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开放的态度,为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支持。
三、成功典范:新加坡新加坡被认为是成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典范。
他们通过积极发展教育、鼓励科技创新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努力,成功转型为一个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

中等收入陷阱 的理论㊁经验与针对性∗蔡昉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论证表明:(1) 中等收入陷阱 与主流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是相容的,因此,它是一个可以借助来分析特定阶段经济发展现象的有用概念;(2)大量国家的经验也证实,的确存在着在统计上的显著性,验证了在中等收入的特定阶段上,高速增长的经济体表现出减速甚至增长停滞的趋势;(3)从人口转变㊁资源禀赋变化以及增长方式等一系列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看,中国正面临着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严峻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国际经验和教训,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㊁扩大人力资本积累和深入体制和政府职能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㊀经济增长减速㊀全要素生产率一㊁引言鉴于把东亚视为世界上最富活力的地区这样一个判断,世界银行每隔4年对东亚经济进行一次主题研究,概括其独特的发展经验与教训,揭示既定时期的问题与挑战.2007年主题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具有针对性地首次提出关于中等收入陷阱 的警示(印德尔米特 吉尔㊁霍米 卡拉斯等,2008).该报告引用的文献表明: 比起较富或较穷的国家来,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会相对较慢 (第5页).从那以后,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广为经济学界所讨论,被运用来类比拉丁美洲以及若干亚洲经济体的困境,并且常常作为对中国经济前景判断的一个参照点(王庆等,2009;E i c h e n gr e e n e ta l .,2011;霍米 卡拉斯,2011).而这个概念对于中国的针对性,因中国财政部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合作开展的一项旨在寻求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路的研究,而更加引人注目.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不赞成使用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的观点.虽然尚未发现系统论述的文献,但是,仍然可以对这类观点进行归纳,即大致有以下几个论点.其一是认为 陷阱 这个用语不恰当,因为这个词容易使人联想到人为下套,一个经济体怎么会被人为地设下陷阱呢?其二是认为并无现成的经济理论,可以像贫困陷阱或贫困恶性循环理论那样,符合逻辑地刻画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现象.其三是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缺乏经验依据.有人指出,在新世纪的过去十余年中,并不存在中等收入国家增长绩效明显逊于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情况.其四是质疑这个概念对中国的针对性:是否中等收入陷阱最恰当地描述了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否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一个概念或者命题,只要可以用一定的理论框架加以分析,有统计意义上显著的经验证据,并且具有特定的针对性,就值得提出来,以便推动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出于这个理由,本文对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持肯定的态度,并主张把研究真正推向深入.本文拟从回顾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增长理论文献入手,首先论证中等收入陷阱完全可以被纳入已有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中,或者具备形成特有的理论框架的条件.同时,介绍一些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研究和统计证据,尝试概括相关的特征化事实.最后,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讨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对于中国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借鉴意义.二㊁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依据其实,陷阱一词在经济学传统中,从来被广泛用来表示一种超稳定均衡的经济状态,即超乎比较静态,一般的短期外力不足以改变的均衡.换句话说,4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72,电子邮箱:c a i f a n g @c a s s .o r g.c n .在一个促进人均收入提高的因素发挥作用之后,由于这个因素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持续性,其他制约因素又会将其作用抵消,把人均收入拉回到原来的水平上面.例如,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悲观观点,就被概念化为 马尔萨斯陷阱或 马尔萨斯均衡 .这种范式与多玛-哈罗德式的增长模型相结合,则是由纳尔森所描述,并将其概念化为一种发展理论的欠发达国家所特有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 现象(速水佑次郎等,2009).此外,不仅绝对贫困状态是一种均衡陷阱,经济史学家还针对李约瑟之谜,提出了尝试解释中国历史发展的 高水平均衡陷阱 假说.可见,均衡陷阱在发展经济学中的使用是历史悠久的,也是有特定的逻辑含义的.不仅如此,这个概念也有助于从理论引申出政策含义.基于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假设,发展经济学形成了诸如 临界最小努力 ㊁ 大推动 等解释性理论及其相应的政策主张.又如,舒尔茨(1999)把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传统农业也看作是一种均衡状态,并得出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以打破均衡,改造传统农业的政策建议.不过,上述与均衡状态分析相关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融合在主流的增长理论之中.事实上,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都是把经济增长新古典式分析与建立在上述假说基础上的传统发展事实相割裂.然而,H a n s e n&P r e s c o t t (2002)尝试把马尔萨斯式的均衡状态与索洛式的新古典状态融为一体,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他们也观察到存在着一个从 马尔萨斯 到 索洛 的过渡阶段.按照逻辑,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过渡阶段定义为一个富有特征的经济发展时期.事实上,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就是马尔萨斯贫困陷阱到索洛新古典增长之间的一个阶段,并且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在这个阶段上,经济增长摆脱了 收入提高导致人口增长,继而又把收入水平拉回到生存水平 的贫困恶性循环,进入到随着现代经济增长部门不断吸纳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经济发展逐渐迎来刘易斯转折点,蝉蜕掉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性质,进而具有新古典增长特征的阶段.更加具有特征性和易识别性的发展阶段划分,是青木昌彦(2011)把东亚式的经济发展划分为马尔萨斯式的贫困陷阱阶段(M阶段)㊁政府主导经济发展阶段(G阶段)㊁库兹涅茨式的通过结构变迁实现发展的阶段(K阶段)㊁依靠人力资本发展的阶段(H 阶段)和后人口红利阶段(P D阶段).他也承认,库兹涅茨发展阶段也完全可以称为刘易斯发展阶段,或者干脆称其为 库兹涅茨-刘易斯阶段 .上述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其含义在于揭示出一个事实,即每一个阶段向下一个相继阶段的转变,都意味着一个跨越.换句话说,摆脱贫困陷阱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跨越,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过渡,或K阶段向H阶段进而P D阶段的过渡,同样是重要的跨越.如果后一跨越有着巨大的难度,导致一些经济体滞留其间,长期不得突破,且这种现象普遍到在统计上也具有显著性,并且其中蕴含了足够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从逻辑上说,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就完全可以成立.人们业已观察到的一些特征化事实,已经帮助经济学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雏形,用以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化.E e c k h o u t&J o v a n o v i c(2007)比较全球化前后各国经济增长表现时发现,在全球化时期,按照人均收入水平排列的各国长期增长率,呈现U 字形状.这项研究的解释是,富裕国家劳动者具有更高技术和技能,在全球化调整中管理性岗位增加更快,而贫穷国家虽然不具备这种技能优势,却能增加非熟练就业岗位,而处于中间的国家则两类劳动力优势都不甚明显.G a r r e t t(2004)则更加明确地解释道:当富裕国家因技术进步加快而变得越来越富有,最穷的国家在制造业领域甚至增长更快的同时,处于中间的国家则踯躅不前.这实际上就暗示了一个关于 中等收入陷阱 的一般性理论解释,即处于经济发展较高阶段的国家,因其处于科技创新前沿而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全球化中显著获益;而处于经济发展较低阶段的国家,因其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廉,因而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样是全球化的获益者.而处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因其两类比较优势皆不突出,因而从全球化中获益相对少.虽然不尽准确,但是,我们将其概括为 比较优势真空论 ,或许有助于理解中等收入国家面对的这种尴尬处境.此外,根据经济增长条件趋同假说(B a r r o& S a l a-i-M a r t i n,1995),经济增长表现有赖于诸多条件或因素,如投资率㊁人力资本积累㊁政府职能㊁基础设施状况㊁体制和政策环境等等.即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初始阶段上,这些增长条件的改善,推动了经济增长的趋同.然而,这些增长因素的积累或改善同样具有边际效应递减的性质,在 低垂的果子 已经被摘完的情况下,推动经济增长的外生动力5«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2期便不足够强大了,除非完成了向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驱动力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这种假设通常则意味着一个经济体已经进入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所以,正如世界银行报告所指出的,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过渡的阶段上,必须采取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印德尔米特 吉尔㊁霍米 卡拉斯等,2008).三、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证据依据世界银行近年来的分组标准,按照类似于市场汇率的 地图法 计算,人均国民总收入在975美元以下的经济体被列入低收入组,人均国民总收入在976美元至3855美元之间的为中等偏下收入组,在3856美元至11905美元之间的为中等偏上收入组,超过11906美元则被列入高收入组国家的行列.当然,这个划分标准是动态的.按照类似这样的动态标准观察,如果一个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经过足够的长时期增长,却未能毕业而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便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撇开那些完全依靠石油出口的富裕国家的话,实际上,按照这个标准,在欧美发达国家之外,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跨越中等收入行列的经济体,显而易见的似乎只有日本㊁韩国㊁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㊁香港和澳门地区.而那些曾经与欧洲国家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拉丁美洲国家,以及较早就跻身中等收入行列的亚洲国家,却一直未能成为高收入国家的一员.即使有些拉美国家,人均收入一度越过了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组的交界线,却终究回归到中等收入水平上.由于技术进步㊁制度创新和资源动员能力的不断增强,世界范围的产出增长边界也在不断扩大,因此,使用相对的而不是绝对人均收入水平来进行分组,特别是观察作为一种徘徊现象的中等收入陷阱,似乎更加有说服力.A t h u k o r a l a&W o o(2011)采用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购买力平价法,估算各国人均G D P并构造了作为美国水平百分比的赶超指数(C a t c h-U p I n d e x或简写为C U I).用这种方法,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具体来说,他们把C U I大于55%的国家定义为高收入国家,C U I在20%~55%之间的为中等收入国家,C U I小于20%的为低收入国家.在进行比较的132个国家中,定义为中等收入国家的,1960年有32个,2008年有24个.观察这个组别的变化特点发现,中等收入国家有大约一半的可能性滞留在中等收入陷阱;而在发生了组际流动的情况下,向下流动的可能性大于向上的流动;虽然也发生了其他组别进入中等收入行列的情形,但是,从低收入组晋升的数量是从高收入组降级数量的2倍.一些研究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如归纳各国数据发现,在中等收入阶段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不会一成不变地持续下去.因此,关于经济增长通常在哪个阶段上减速的研究,也可以印证中等收入陷阱现象的存在.类似的一项研究来自于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的经济学家(王庆等,2009).他们通过观察世界经济史发现,在历史规律和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一个经济体经历过高速增长后终将要减速.而这个减速的拐点,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G D P达到7000美元时.这些作者从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中发现,过去100年间有40个经济体达到7000美元这个人均G D P拐点,其中31个经济体在拐点之后平均减速2.8个百分点.另外一项研究在数据分析上进行得更加深入一些,由艾辰格林等几位学者所完成(E i c h e n g r e e ne t a l.,2011).这项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同样是高速增长的经济在何时,即怎样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减速.他们从国际比较中发现,按照购买力平价和2005年美元计算,人均G D P达到17000美元时,高速增长的经济通常遭遇明显的减速,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的幅度为2个百分点的年均G D P增长率.也有研究尝试表明,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投行经济学家A n d e r s o n(2011)选择了10个人均收入在8000~10000美元之间 中等收入国家 和10个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之间的 低收入国家 ,比较两者的长期经济表现.他的发现可以概括为:(1) 中等收入国家 虽然在1990~2000年期间的确遭遇了增长徘徊或停滞,但是,在本世纪前10年中则表现良好;(2) 低收入国家 并没有表现出超乎其中等收入对手的经济增长;第三,两组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几乎一样.由此,该作者得出的结论则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实,正如下面所要说明的,这个数据展示并不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作者选取的两组国家,与我们常识中对于收入分组的理解不尽相同.例如,在他的 中等收入国家 中,既包括了原计划经济国家,也包括依靠石油资源的拉丁美洲和中东国家,囊括了所有收入水平较高的金砖国家.总体而言,这些国家是中等收6入国家中处于最高排位的国家.而他的 低收入国家 几乎全部是我们所关心的已经陷入或者存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危险的国家.其次,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历史概念,并不必然与今天的经济表现直接挂钩.本世纪之前,那些撞墙的中等收入国家,不啻就是经历了中等收入陷阱.即使其中一些国家在过去10年中表现优异,也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实现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必需的增长模式的转变.我们还很难说,那些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需求,而过度依赖资源出口和初级产业发展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可以有足够的增长可持续性,以致长驱直入而成为高收入国家.不要忘了,历史上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个国家曾经短暂地跻身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超稳定均衡的力量,终究将其拉将回来.①第三,中等收入陷阱范式并不假定绝对趋同,因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经济增长表现没有明显超出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对手,也并无不合逻辑之处,反而是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之一.我们使用这个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无非且恰恰是说,正如摆脱贫困需要打破低水平均衡陷阱一样,进入富裕国家行列也面临着一个打破中等收入均衡陷阱的严峻任务.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含义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2位的同时,人均G D P达到4382美元,刚刚进入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按照许多作者采用的麦迪森标准,即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经超过了7000美元这个减速点.如果保持9%的G D P 年均增长率,2015年的中国就符合了更高口径的减速点即17000美元的条件.由于存在诸多经济增长中的隐患和不可持续因素,E i c h e n g r e e ne ta l.(2011)警告届时中国将有70%的可能性遵循这个减速规律.虽然正如有些投资经济学家的评论,这个70%的减速2个百分点的概率 即1.4个百分点,对于一个长期保持9%~10%的增长率的经济来说,似乎并不那么令人担忧.人口老龄化也被看作是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增长速度减慢及至绝对数量的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不再提高,继而下降.相应地,经济增长开始丧失劳动力供给充足和高储蓄率的人口红利.1990年,日本的老龄化水平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1.9%,不久之后人口抚养比,即依赖型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就迅速提高了.大约就在人口结构发生这样变化的同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也出现急剧的逆转,从减速开始直到停滞(图1).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9%,也已经十分接近于日本于1990年经济增长减速的老龄化水平了.在大约与 十二五 时期重合的几年内,中国就将像日本一样,经历迅速的人口抚养比提高.㊀㊀图1㊀日本人口红利消失与增长减速资料来源: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G D P增长率来自世界银行和T a k e oH o s h i&A n i lK a s h y a p,W h y d i d J aGp a ns t o p g r o w i n g?r e p o r t p r e p a r e d f o r t h eN a t i o n a l I n s t iGt u t e f o rR e s e a r c h A d v a n c e m e n t(N I R A).h t t p://w w w.n i r a.o r.j p/p d f/1002e n g l i s h_r e p o r t.p d f,2011.经济史显示的经验终究是一种概率现象,对未来的预测毕竟不是现实.前述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既没有断言中国经济必然发生最悲观的情景,也不意味着在其存在乐观情景的条件下,我们尽可以放宽心了.实际上,以 平均数 为外衣的国际经验,往往掩盖了许多特殊的情景与原因.为了及时进入未雨绸缪的状态,以便避免最坏的结果,需要以史为鉴,探寻如何避免不正常减速的途径.还以日本为例的话,我们不是要看她是否后来的速度不如从前了,而是要探寻为什么在不可避免的减速之后,未能实现像欧洲和美国那样的增长速度.从经济增长模式角度来看,中国也恰好被嵌入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之中.如果我们借用H a n s e n &P r e s c o t t(2002)的分析框架,并在马尔萨斯增长阶段和索洛增长阶段之间加入刘易斯式的二元经济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㊁劳动力短缺现象的普遍化和普通劳动者工资的持续上涨,中国经济已经超越刘易斯转折点,开始向索洛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式转变.由于民工荒恰恰就是从2004年广为人们所知,7«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2期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同时,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工资,自2004年开始,一反此前十数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持续上涨至今,因此,如果一定要指出一个年份,作为刘易斯转折点的话,我愿意把2004年作为这个标志性的时间点.紧接着,我们将迎来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即人口红利的消失.根据预测,中国的人口抚养比在2013年前后停止下降,并随后迅速提高.这意味着,支撑二元经济发展阶段中国高速增长的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都将发生重大的转折.在这种情况下,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增长可持续性难题便悄然而至.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将逐渐弱化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一项企业调查显示,劳动力成本提高20%,对那些竞争性行业的企业来说,因行业的劳动力成本占比不同,而分别降低企业利润水平20%~65%不等(李慧勇㊁孟祥娟,2010年).这必然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地区的外迁.一个方向是劳动力成本尚低的发展中邻国,如印度㊁越南等国家.另一个方向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全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在全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已经从2004年的88.9%下降为2008年的84.7%,平均每年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要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获得全面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中国尚有较长的路要走.例如,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10,第420页)的数据,R&D投入占G D P比率,中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56%和世界平均水平的61%;每万人拥有R&D人员数,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3%和世界平均水平的77%;每百万人拥有的专利数,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和世界平均水平的76%.而从教育水平上看,30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中国只相当于美国的65%和日本的67%.逐渐失去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比较优势,而尚未获得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意味着中国面临着 比较优势真空 的挑战.此外,中国靠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获得了高速增长的良好机遇,而进一步的改革和开放将会面对更大的难度.这些都是中等收入国家所面临的典型挑战.所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的提出,以及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吸取相关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五、结语由于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是可以在经济学分析框架内加以解释的,有丰富且显著的经济发展经验予以验证,而且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其形成并引起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是有意义的.图2展示了完成向高收入经济体过渡的完整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打破贫困均衡陷阱㊁中等收入陷阱,继而进入高水平经济增长稳态所需完成的转型任务.由此,我们还可以观察中等收入陷阱在整个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解释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相应的政策含义.㊀㊀图2㊀经济增长的转折点与突破战略在完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经济体最初面对的是作为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人均产出的增长会立即被人口的增加所抵消,人均收入水平被人口的增长摊薄,生活水平充其量维持在生存状态,难以形成足够的储蓄,即使有某种传统意义上的技术进步,也不能完成打破均衡陷阱的 临界最小努力 .直到发生革命性的技术和制度突破,如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和市场规模扩大使这种新技术变得有利可图(H a n s e n&P r e s c o t t,2002),这种均衡状态才被打破.对于大多数相对于欧美而言的后起国家,随后的经济增长便是在二元经济发展框架下进行的,这时,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不仅本身就是有益的生产要素积累,人口红利还有助于提高储蓄率,加快资本形成.而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产业转移和城乡迁移的经济结构调整,也产生了资源重新配置效应,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二元经济发展具备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条件.而这一过程终结于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和人口红利的消失,经济增长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突破刘易斯转折点和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增长8。
第八讲中等收入陷阱分析PPT课件

2021
19
中国积极应对挑战: (一)避免“转型陷阱”,抓住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机遇 (二)防止“拉美陷阱”,实现“包容性增长” (三)跨越“福利陷阱”,保持社保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发展
2021
20
以收入倍增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收入倍增?5D
1、disparity 差距缩小的收入倍增,机会均等的收入倍增。 Reducing Income Distribution Disparity 低收入阶层增长速度高于高收入阶层;落后地区收入增长快于高收
因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国家在进入中 等收入水平阶段后,如何打破创新不足的恶性循环,寻找到经济增长 的持续驱动力,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2021
24
人均收入水平
消费驱动:收入增长带 动总量增长
创新驱动:基于效率的 增长
投资驱动:基于积累的 增长
中等收入陷阱
低收入陷阱
工业化初期中期
工业化中后期
2021
14
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体制因素 一是国有经济和垄断行业改革进展迟缓。 二是金融体系相当脆弱。 三是城乡二元制度尚未根本打破。 四是收入分配制度有失公平。 五是政府职能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2021
பைடு நூலகம்
15
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一)将经济增长速度降到合理区间,促进中国由高速、粗放型增长向均衡 增长、可持续发展转变。
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
2021
26
思考
1、中国存在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 2、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的驱动 由 要素投入/资本驱动转变为技术驱动, 自主创新驱动。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中等收入阶层。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部分人群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将就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收入人群,因为收入水平停滞不前或上升缓慢,导致他们无法跃升至高收入阶层。
中等收入陷阱不仅表现为个人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也体现了国家经济增长的瓶颈。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1.技能和教育匹配不足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技能和教育水平与经济需求的不匹配。
很多中等收入者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往往面临技术更新换代的压力,而他们的技能或知识水平却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
2.创新和创业环境不成熟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等收入者缺乏创新精神和风险承担能力,无法积极进取,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收入分配不平等中等收入陷阱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密切相关。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中等收入者虽然相对较高,但富豪阶层的财富增长速度更快,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的经济上升受到阻碍。
三、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策略1.优化教育体系为了解决技能和教育不匹配的问题,应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升中等收入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培养,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中等收入者。
2.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为了激发中等收入者的创新创业热情,政府应当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和政策支持。
此外,还可以鼓励大公司与创新企业合作,促进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打破中等收入者创新创业的壁垒。
3.促进收入公平分配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政府应通过税收制度和财产权等手段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中等收入者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使其具备更好的社会保障感。
四、实施中等收入陷阱的客观条件在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取得了初步成功,但随后陷入了增长速度下滑、经济结构转型困难等问题,难以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现象。
虽然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取得了快速增长,但却很难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依靠资源型产业快速发展,但由于资源配置不足以合理利用资源,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使得经济结构调整困难,从而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科技创新不足中等收入陷阱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不足。
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往往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增长,但随着发展,创新能力不足使得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3.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优势产业的支撑,导致经济增速下滑。
这种情况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困难,无法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4.体制机制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宏观经济调控困难、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一些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却很难实现哪怕更进一步的发展,最终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需要在经济增长初期注重以下几点: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需要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在技术、装备和服务方面进行更新升级,增强新兴产业的发展力量,提高产业水平和附加值,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需要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提高研发投入、完善创新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等,推动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中等收入陷阱

一、经济增长停滞的“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有的学者认为不同国家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会面临各自的风险和挑战,过于强调和关注“中等收入陷阱”,会带来不必要的臆测和恐慌。
当前对中国来说,重要的不是讨论中国是否会落入陷阱,而是掌握好经济发展的方向,防止各种风险的发生(制度风险、社会矛盾、政治风险、国际影响、来自金融体系的风险等)、落实新的增长点,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二、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经验从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情况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为例,在工业化初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未能及时转换发展模式,而是继续推进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后,还是维持“举债增长”,使进口替代战略延续了半个世纪。
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则因国内市场狭小,长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使其过于依赖国际市场需求,极易受到外部冲击。
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
一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但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
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要克服这一挑战,就需要在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方面持续增加投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再也没能恢复到危机前的高增长,就与经济增长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有直接关系。
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公平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创造更为均衡的发展,还能够减缓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严重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中等收入陷阱”: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

“中等收入陷阱”: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指的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在迈入高收入阶段的过程中,发展速度逐渐放缓,经济增长停滞。
这个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结构性问题、制度固化等方面的因素。
一些理论解释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借鉴这些理论解释和经验教训,对于缓解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性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在初期阶段,国家通常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优势获得竞争力。
然而,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使得这些产业面临竞争力下降的困境。
同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增加,难以持续发展。
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又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从而难以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2. 制度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也与制度问题密切相关。
在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政治体制不完善,治理能力不强,导致官员容易陷入腐败、权力滥用等行为。
同时,法治环境不健全、产权保护不力,也使得创新和投资的积极性下降,制约了经济发展。
此外,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过高,过度依赖国有企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3. 教育和人力资本问题:教育和人力资本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中等收入国家的教育体系存在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无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经济发展的需要。
此外,国家在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方面的投资和培养不足,也限制了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主要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结构调整:针对中等收入陷阱中的结构性问题,中等收入国家需要注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1. 定义中等收入陷阱,又称中等收入困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迈向高收入水平过程中出现经济增速放缓、收入差距扩大、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在中等收入水平无法进一步提升的状态。
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难以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特征包括:1.经济增速放缓: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无法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收入差距扩大:中产阶级的收入增长停滞不前,导致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3.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依赖低附加值产业和技术,无法升级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4.高成本困境: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上涨等高成本因素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5.内外需不足: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不足,消费需求低迷,外部市场需求疲软。
2. 重要性中等收入陷阱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如果无法突破陷阱,将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社会稳定的维护:中等收入陷阱导致收入差距扩大,这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和不稳定因素。
同时,中等收入陷阱可能导致就业不足和社会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
3.创新能力的提升:中等收入陷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不足,为了突破陷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提升技术能力,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
4.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中等收入陷阱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
只有突破陷阱,提高经济产业链的附加值,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机会。
因此,了解和应对中等收入陷阱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应用为了有效应对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和地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1.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考验
1、中国发展前景的两种可能性 2、当今中国的主要矛盾 3、中国可能掉入陷阱的诱因 4、转型期必须慎重选择社会转型方式
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体制因素 一是国有经济和垄断行业改革进展迟缓。 二是金融体系相当脆弱。 三是城乡二元制度尚未根本打破。 四是收入分配制度有失公平。 五是政府职能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将已经跨越的低收入和下中等收入、未来将要穿越的上中等收入和高收 入这 4 个发展阶段,从成长驱动力的角度,相应地概括为“市场驱 动”、“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4 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1978~ 2000 年:“市场驱动”阶段 2. 第二阶段 2001~2009年:“要素驱动”阶段 3. 第三阶段 2010 年至“十四五”规划:“效率驱动”阶段 4. 第四阶段“十四五”规划之后:“创新驱动”阶段
阶段3:进入高收入国家序列的同时,后发国家具备了产品的生产和设计的 创新能力,形成完备产业链和标准化生产线,本土企业具有一定研发能 力,能够制造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产品,但是很难取得世界水平的重 大技术突破,以及领先地位。韩国和台湾地区是处于这一阶段的典型经 济体。
阶段4:一种技术和系统一旦在市场上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 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技术选择,以后的技术变迁更容易按照这种技 术路线走下去,形成技术路径。技术路径相对固化,最终形成某一产业 技术发展所可能有的方向,以及一组解决某一问题的相关联方法,形成 一种产业和经济的秩序。而路径创新则会打破对旧技术路径的依赖,创 造新技术路径,形成新产业秩序。这需要较高的原始创新能力、完备的 产业链以及成熟的自主创新体系。目前能达到这一水平的只有美国、 日本和欧盟。
人民论坛,2010,7,15。
三、拉美国家的反面教训
1、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困惑 收入分配不平等 就业不足、非正规经济 社会结构被长期固化
2、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之谜 发展模式转换错失良机, 利益集团之间斗争、 经济政策偏差
3、经济政策的社会效应“显现化”
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韩经验
1、产业奇迹造就经济奇迹 产业升级、鼓励创新
二、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
1、经济发展模式新动向 2、经济发展动力结构发展新变化 3、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 4、微观基础结构出现新变化 5、劳动力与就业结构出现新变化 6、对外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
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特征: 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 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公共服务短缺、 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脆弱
(三)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中国经济实现高端 化、低碳化发展。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 二是改变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不断降低低端领域和环节的
产出,增加高附加值、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产出量。 三是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向
2、重视民生缩小差距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韩国新社区运动 新村运动
3、日韩启示
1)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2)产业结家主要依靠外国直接投资,学习技术,在外国公 司指导下进行生产和制造。处于这一阶段的代表国家是越南。
阶段2: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发国家开始具备规模制造能力,能够通过引进 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具有较强的仿制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始出现制造业 的主导产业。这一阶段的典型国家是阿根廷、马来西亚等拉美和东盟 国家以及中国。
经验教训
一个国家要想从中等收人国家迈向高收人国家行列,从经济角度讲, 一是产业结构必须从以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
在进人上中等收人国家行列后,由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和技 术密集型的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 二是经济增长必须从投资带动及时转向消费带动,此时要防止贫富差距过 度扩大,要积极培育和建设中产阶级社会,为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 费型社会”创造条件。 三是城市化进程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适度推进城市化有利于促进 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换。 四是政治结构转型必须符合国情,并与理性群体中产阶级的成长保持同步。
中等收入陷阱
主要内容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二、中等收入国家的共同特征 三、拉美国家的反面教训 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韩经验 五、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考验 六、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一、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提出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 报告》中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 世界中等收入水平后,在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迈进中起作用的因素, 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就不够了,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导 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 。 中国2010年人均GDP 4396美元, 在《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将人均国民收人(GNI)在975美元 及以下的国家定为低收人国家,人均GNI达到976~3855美元的国家为 中低收人国家;人均GNI在3856-11905美元的国家为中高收人国家;人 均GNI达到11906美元及以上的国家为高收人国家。世界银行:《2010 年世界发展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一)将经济增长速度降到合理区间,促进中国由高速、粗放型增长向均衡 增长、可持续发展转变。
(二)要为进入高收人国家行列培养中产阶层,促进中国由“生产型社会” 向“消费型社会”过渡。
第一,大力培养和扩大中等收人群体(中产阶层)。 第二,加快推进城镇化。 第三,要着力提高落后地区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中国创造”转变。 四是应积极推动能源供求结构调整。
(四)改变贸易结构方式,促进中国从出口导向向对外投资转变,从出口低端 产品向出口高端产品转变。
(五)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转型创造制度条 件。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效率驱动
中国经济成长的 4 个发展阶段:增长驱动力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