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十三章 1949-1966年文学思潮
1949~1978文学思潮.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1954年)
(1)“红学研究”有两派 “旧红学派”:索隐派 “新红学派”:考证派(胡适、 俞平伯) (2)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的观点 (3)批判的经过 俞平伯《红楼梦简论》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 梦 〉 及其他》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
1、1957年6月6日,对丁玲、陈企霞、 冯雪峰展开批判 2、根据“双百”方针时期的言论与 创作划右派 3、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4、《文艺报》开辟“再批判”专栏 5、产生的消极影响
五、60年代的文艺运动
1、文艺政策调整 (1)召开会议:新侨会议、广州会议、 大连会议 (2)制定文件:《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 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3)发表文章:《题材问题》(专论)、 《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社论) 2、极“左”思潮下的文艺运动 (1)两个错误批示与文艺界整风 (2)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第一章 1949~1978文学思潮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此时 期文学思潮的主要理论建构。文学思潮的主要 特点是: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时代政 治紧密关联。
一、第一次文代会
1、会议基本情况 2、会议的意义 (1)确立《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 的总方针,为中国当代文学确定 了方向。 (2)文艺队伍大会师标志着中国当代 文学新中国文学的开始。
第二节 “文革”文学思潮
一、《纪要》的反动性:“文艺黑线专政论” (理论黑、作品黑、队伍黑) 二、极“左”文艺理论: “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 • 三、革命样板戏 • 1、阶级斗争绝对化 • 2、英雄人物拔高化
思考题
• 如何评价十七年时期文学的政治化? • 如何理解十七年时期文学的一元化 状态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584-新中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新时代文学

新中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新时代文学文学概述1949年7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在会上做了政治报告,他说这是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的集合。
两个地区指的是什么呢?即解放区和前国民党统治区。
周恩来用相同的口吻高度评价来自这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他是这样说的:在解放区,许多文艺工作者进入了部队,进入了农村,最近又进入了工厂,深入到工农兵的群众中去为他们服务,在这方面我们已看到初步的成绩,在以前的国民党统治区,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敌人的压迫之下绝不屈服,保持着从“五四”以来的革命的文艺传统。
在这次文代会上,周扬和茅盾分别做了总结两个地区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
周扬在刚开始宣读报告的时候,就用斩钉截铁的口气这样说道: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按照他的说法,他介绍解放区文艺的经验,理所当然是作为未来新中国文艺的方向来推广的。
茅盾的报告虽然是总结斗争经验,但更重要的篇幅是用在检讨前国统区的革命文艺运动中的种种错误倾向。
能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都是经过认真选择的,属于人民需要的人,也是受到人民欢迎的人,这本身就体现了崇高的荣誉。
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是很重要的标志,它预示即将拉开帷幕的中国文学新阶段,将由来自解放区战争实践的文艺传统为发展基础,同时也在思想斗争和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吸收“五四”革命文艺传统的战斗力量。
这样的新的文艺阵容的组合工作,在1948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展开来。
中共领导下的香港文化工作委员会那年策划了文学理论刊物《大众文艺丛刊》创刊,批判文坛上各种倾向。
在这个刊物上,有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激烈批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资产阶级作家,又有邵荃麟、胡绳、乔木等对左翼阵营内的胡风的文艺理论和路翎的小说进行了集中的清算。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

声音
“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苏联文学 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 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 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 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 来。‛
《苏联作家协会章程》(1935年11月17日苏联人民委 员会批准)
在第一次文代会上,茅盾和周扬分别就国统 区文学和解放区文学所作的总结报告,具有在 政治意义上清理文学传统、划分文学等级、明 确文学方向的作用。
第一次文代会纪念章,上面 是毛泽东和鲁迅的肖像。
茅盾严正批评了40年代国统 区文学的‚缺点‛ —— “受着资本主义没落期的文 艺思潮的影响‛而导致的 ‚低回感伤的情绪‛、 ‚个人的趣味‛、‚纯文 艺‛的追求以及‚人道主 义的思想情绪‛等。 “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周扬关于解放区文学的报告,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 高度肯定解放区文学的成 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 就,明确宣布了由《在延 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 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 精神所规定的中国文学的 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 发展方向—— 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两结合‛创作方法 ①1958年,与经济上的‚大 跃进‛相呼应,也展开了文 艺‚大跃进‛。 一是充分发动群众、体现群 众路线的大规模收集民歌 一是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 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 法。 ②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 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无 产阶级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 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潮主义相 结合的创作方法。‛ 。
4、文艺政策的调整 (1)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短暂的 1961 - 1962年也对激进的文艺政策做出调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绪论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1. 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
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 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 年;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1989 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
,1990 年—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 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 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 。
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发展了“五四”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学》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新的人民的文艺》。
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第一次文代会的影响:1.思想的转变,由百音竞赛转变一种声音 2.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3.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3.文学模式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1953年9月23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
中心议题:繁荣创作背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学艺术内部的改革。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22日到8月13日。
背景: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备战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贤妻“反修”斗争。
4..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社论宣告《武训传》三重罪:1.狂热宣传封建文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改良主义。
2.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以农民斗争的失败为反寸,歌颂武训精神3.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丧失了判断能力。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年,文艺界开展了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评,其中以山东大学毕业的两位文学青年_李希凡_、_蓝翎_发表的《关于〈红楼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文最具代表性。
当代文学考研简答题论述题

当代文学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一.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
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二、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四、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胡风的文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切中我国国情的,至今还葆有它的生命力。
而1955年推向GC的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这次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五.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解放浪潮。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正当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初步出现活跃局面的时候,从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
政治领域的反右斗争,波及文艺领域。
从而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
七.文艺政策的调整。
进入六十年代,为了纠正“左”的文艺倾向,周恩来等领导人对文艺工作和知识分子问题发表了多次讲话,极大的鼓舞了文艺工作者。
红色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复习资料第一章冷战思维与十七年文学1、1949年10月——1976年10月(17年文学—冷战思维)2、1866年—1976年(“文革”文学),1976年以后(新时期文学)一、冷战背景下,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战略(苏联模式),对于当时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实践“一边倒”的文化战略。
2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相应也在总体上采取“苏联模式”。
政治文学,艺术走俄国道路。
二、冷战制约下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学实践。
《人民日报》文学实践、文学体制、文学运动、文学创作、文学资源小结: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建构与实践无疑会呈现出相应历史选择和特点(一体化的政治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共产党努力改造中国社会”这一巨大历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一、文学语境“体制化”(文学环境)文学高度组织化:“作协”“文联”作家纳入国家体制:工资+稿酬文学刊物:人们文学,文艺报基本特征:文学杂志和出版由国家控制、管理和实施监督。
各种期刊间,构成一种“等级“的体制。
二、文艺政策和文艺论争(一)、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延座讲话精神确立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文学范式确立)。
成立了“专管文艺“的全国性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联。
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文艺范式确定)(二)、成果:确立了文学所要遵循的“路线”,规定了文学的性质以及题材、主题、具体的艺术方法。
以解放区文艺为蓝本的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成立了全国性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全国文学工作协会(1953作协)。
确立中国文艺的总方针、总方向。
(三)、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历史观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1)电影《武训传》批判——开了政治批判介入文学生产的先河195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1949-1976中国文学思潮

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一、干预生活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李国文《改选》 李国文《改选》 诗歌:流沙河《草木篇》 郭小川《望星空》 诗歌: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 二、 人道主义 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 陆文夫《小巷深处》 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 宗璞《红豆》 宗璞《红豆》 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岳野《同甘共苦》 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文革期间, 彻底与“ 旧文化” 决裂, 3 . 文革期间 , 彻底与 “ 旧文化 ” 决裂 ,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 “ 真正的 无产阶级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中心作家”
中心作家” “中心作家”:新中国 成立以后, 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 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 边缘化, 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 统的作家和四、 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 历以“新文艺方向” 历以“新文艺方向”为标尺 的筛选后,成为了五、 的筛选后,成为了五、六十 年代文坛的“中心作家” 年代文坛的“中心作家”。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六、“双百”方针 双百”
双百” 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 1956年
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 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1956年 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1956年 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 1957年上半年 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文艺界贯彻这一方 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形成了“干预生活” 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形成了“干预生活” 人道主义”的创作潮流。到了1957 1957年下 和“人道主义”的创作潮流。到了1957年下 半年,文艺界开始反右斗争, 半年,文艺界开始反右斗争,百花齐放的局 面结束。 面结束。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俞平伯采取胡适的形式主义考据研究方法,将《红 楼梦》归结为“色”“空”观念,认为是曹雪芹的 自叙传,具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风格。遭 到李希凡、蓝翎等人的批判,认为俞平伯的观点违 背了现实主义的研究原则。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在写给中央政治局的信 《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把俞平伯的观念 作为清算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进行批判。以此为契 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 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但武训的阶级成分和思想较复杂。武训最早 是一个穷人阶级的代表,沿街行乞,为子孙 筹建学校,把行乞的钱交到地主那里放高利 贷。后皇帝感动于武训的兴学精神,对他予 以封赏使其成为一个富豪,成了地主阶级的 代表。兴学初衷为穷人能够读书受教育,但 他后来办学收的多是有钱人家子弟,为地主 阶级服务。武训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多义性, 故对电影《武训传》的理解很容易背离编导 的初衷,影片易受责难。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 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 40年代,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过论争,50年代,胡风的 文艺思想被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文艺 思想”遭到批判。胡风以30万言(28万字)的《关于解放以 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系统阐释了自己的文艺思想, 对批评进行驳斥,提出了改进文艺领导方式的意见和改革 文艺工作的建议。胡风报告公开后,1955年,社会上掀起 了批判胡风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群众性运动,胡风等人被 确定为“反党集团”、“反革命集团”,对胡风文艺思想 的批判,升级为政治上的敌对斗争,在全国掀起了粉碎胡 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高潮,胡风被捕入狱,2100多人受株 连,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冤假错案。1980年9月, “胡风反革命集团”被平反,1988年6月,对胡风的文艺 思想进行重新肯定性评价,对胡风全面平反。
02.1949――1976文学思潮

具体就是指: 具体就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 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 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 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 风格,另一种学派, 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 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 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 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 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 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1949―1976 文学思潮
十七年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概况 第一次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代会,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即“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 1949年7月2日到 日在北京举行, 日到19日在北京举行 年 月 日到 日在北京举行, 并在会上成立了“ 并在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 术界联合会” 术界联合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 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 建国以后的几次文艺运动和文艺思 想斗争运动
胡风的现实主义则更多的承 世纪法、 接19世纪法、俄、文学的批 世纪法 判生活的性质, 判生活的性质,以及鲁迅先 生所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的 思想启蒙”的责任。 “思想启蒙”的责任。对后 者来说, 者来说,他们更注意古老中 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沉重负 担。
认为中国的传统和民众的生存状况 和精神状态, 和精神状态,一方面是韧性的战斗 原始的生命力, 力、原始的生命力,另方面则是奴 性的卑贱与苟安。 性的卑贱与苟安。胡风提出这个精 神奴役的创伤,就是要求作家“ 神奴役的创伤,就是要求作家“对 于一切的麻木,一切的污秽, 于一切的麻木,一切的污秽,一切 的混乱,随时随地感到难堪或悲愤, 的混乱,随时随地感到难堪或悲愤, 用了最大的警惕心去告发, 用了最大的警惕心去告发,去抨 击”。
中国当代文学笔记提纲

新中国成立前期十七年文学思潮(1949——1966)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选出了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被确定为新时代为工农兵服务、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文艺总方针;起到了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创造新时代文艺而奋斗的重大历史作用;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
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确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五个发展阶段阶段:(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1955年:掀起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1951年)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954年)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5年)结果:胡风被捕入狱,2100人受到株连,制造了新中国罕见的冤假错案。
(二)、1956年上半年——1957年下半年:落实“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时间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中国当代文学史(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研究中国社会的任何方面,如果不从中国共产党努力改造中国
社会这一背景出发,那简直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从 在北京的党的政治局和政府的国务院的观点着手考察中国‛。
( [美]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 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4页。)
1.“主观战斗精神‛说
2.“精神奴役创伤‛说
3.“到处都有生活‛说
4.“世界进步支流‛说
观点的分歧:
对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集中体现了 1949年以后左翼文学内部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 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特别 是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 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旧红学
自清代乾隆年间《红楼梦》产生以来到1919年 ‚五四‛以前这100多年间,称为‚旧红学‛。 ‚旧红学‛中以两派影响最大:一为评点派,一 为索隐派。其共同特点是在《红楼梦》中找出微 言大义,广征博引地要探索出小说描写的所隐之 事、所隐的人,寻找其与历史上的真事、历史上 的真人相通之处。
新红学
(2)机关刊物
第一次文代会后,《文艺报》和 《人民文学》相继创刊,作为全 国文联和全国文协的“机关刊 物”。
新体制的组织建设
(3)作家身份
由自由职业者转变为“干部”。
作家干部化的实质是对作家实行 “政治分层”,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根据政治 原则,甄别作家的思想政治立场, 确定其文艺思想、创作倾向的 “类型”与“等级”,对权利实 行重新分配。
二、文艺批判运动和文化领导权的巩固
毛泽东在《讲话》中曾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 之一”。 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扬强调“批评是实现对文艺工作的思想领导 的重要方法”。 1950年5月,文艺界开始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 和自我批评的决定》 建国初期三大文艺批判运动:1951年开展的电影《武训传》批判、 1954年开展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唯心论”的批判、 1953~1955年持续开展的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文学思潮

在介绍新时期文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些概况。
根据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我国的文学活动以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为分水岭,被划分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4、新时期军旅小说
新时期的军旅小说与传统的军旅小说相比,产生一些新的变化,从五十年代战争题材小说和六十年代军旅题材的小说,中间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早期军旅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红明》《红岩》
2)八十年代中期以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为背景的战争小说《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
了解了新时期文学的这样一些特点后,我们就从诗歌、小说、散文三个方面来看一看新时期的创作。
第一讲 新时期诗歌
新时期诗歌发展大抵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对传统的恢复与延续:这一阶段主要指1976年、1978年拨乱反正期间的一部分诗人的创作活动。
回归诗人:指一批在五十年代就成名的诗人,由于历史原因,在文革期间被迫中断创作,在拨乱反正后又重新开始创作,我们把这一批诗人称作回归诗人。这一批诗人的代表人物有艾青、公刘、流沙河以及曾卓、绿原等原七月派诗人。
北岛(赵振开)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顾城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但我却采用他寻找光明
三、对艺术的新探索——新生代诗人
经过朦胧诗人的传统的突破以后,新时期诗歌在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艺术探索的新阶段——实验诗。实验诗人把艺术探索作为一种尝试,他们毫不掩饰他们是凡人,是小人物,他们的诗歌探索就象实验室里的摸索。研究者们因而冠以实验诗之名。实验诗的探索过程中一开始出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流派,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其中一些主要诗人和流派。
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 1966年5月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 巨大损失,也使文艺事业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 《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是在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的子纲领。 • 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是《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核心。 • 《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推行,给文艺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 “文革”主流文学直接受制于政治,为阴谋家所控制与操纵,但 是,在压迫、压制下,还有两类文学值得我们关注。 • 一类是不愿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 • 另一类是地下文学。
茹志娟
一、生平 二、主要作品 三、艺术特点:
1、风格:清新、俊逸。 2、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别致。 3、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
第四节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等小说
一、两类小说
• 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以后,小说 界出现了两类让人耳目一新、启发人深入思考的作 品。 • 一类是大胆干预生活,揭示我们工作中的阴暗面, 塑造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的小说,王蒙的《组织部 新来的青年人》是最突出的代表。 • 另一类是冲决一些人为设置的“禁区”,展示爱情 生活本身的复杂性的小说。
(二)第二阶段:1957年——1966年 (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1、抒情散文: 2、报告文学(在通讯报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3、杂文
二、十七年散文值得总结的教训
(一)散文未能很好地发挥文化批判的功能 (二)散文背离了抒写真情实感的美学原则
第二节
杨朔
秦牧等
杨朔
一、生平及作品介绍 二、散文的主题及艺术表现特征
50年代、 60年代散文
第一节 50年代、 60年代散文概述
一、“十七年”的散文分为两个阶段
1949-1966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环境(新)

五、小结
体制控制
开展运动
逆流反驳 最终格局
六、作业
请课下阅读洪子诚《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 的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96年第 2期)一文。
• 电影《关连长》
3、1954-1955年对俞平伯红学研究及胡适的 批判
•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 梦简论>及其他》,山东大 学《文史哲》,1954.9 • 毛泽东对胡适在政治学、哲 学、史学、教育学等领域的 批判
4、1955年对胡风集团的批判
• 胡风(1902-1985),原名 张光人,湖北人。曾任左 联宣传部长、书记。与鲁 迅有较多往来。
四、‚转折期‛作家的整体性分 化
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傅国涌:《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1、写作权利受到限制的作家
沈从文、钱钟书、朱光潜、废名、萧乾、 李健吾、师陀、陈梦家、吴兴华 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等‚九叶派‛ 诗人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东欧国家出现政治、 思想‚解冻‛ ‚写真实‛,‚干预生活‛
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人民文 学》,1956年9期)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 1957年5期) 巴人《论人情》(《新港》,1957年1期)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文艺报》,1956年23期)
(《关于批判和继承欧洲批判的现实主义的问题》, 见《诗与遗产》,作家出版社,1963年,第196页)
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宁娜)
契诃夫(变色龙)
高尔基武训传‛等的批判运 动
1、195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第二章文学规范的建立19491966年间的文学思潮

高二语文 高二英语 高二数学 高二物理 高二化学 高二政治 高二历史 高二地理 高二生物
一,《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叙传” 二,《红楼梦》主要观点是“色”“空”。 三,《红楼梦》的反讽手法和象征结构。 四。《红楼梦》的传统性。
对俞平伯的批评
一,用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批判“自叙 说” 二,用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批判“钗黛 合一”说。 三,用倾向性的标准批判“怨而不怒”的 风格说。 四,用“现实主义的胜利”批判“色空” 说。 五,用人民性批判俞平伯的传统性。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5),批评的结束:《武训调查记》、《反 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 术——电影<武训传>批判》 6),《武训传》批判的意义与消极影响 7),1980年代对武训的评价及对《武训 传》批判的反思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的实质是:
对文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强调,反对改良 主义的历史观。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在发表扬耳同志《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 积极作用 》一文时,我们说希望因此引起对于电 影《武训传》的进一步的讨论。为什么应当重视 这个讨论呢?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 的性质。象武训那样故 人,处在满清末年中国人 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 建统治者 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 及其上 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 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 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 地位,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 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应当歌颂的吗?向着 人民群众称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 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 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 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 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 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 当的宣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胡风批判之胡风简介
胡风(1902.11.1—1985.6.8)原名张光人,湖北圻春人。曾用 笔名谷非、高荒等。1923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 后就读北大预科、清华英文系,后弃学还乡革命。1929年 东渡日本。1931年加入左联东京支部。1933年被逮捕并驱 逐回上海。曾任“左联”宣传部长、书记,并负责与鲁迅联 系。1936年5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 引发“两个口号”之争。1938年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 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研究股主任,同年抵重庆任复旦大学教 授。1945年编辑《希望》杂志,因发表舒芜《论主观》一 文引起论争。1949年初出席政协会议及第一次代表会,并 当选为委员。1955年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 ,入狱20 余年。1979年无罪释放,1980年 “平反”。
B
《红楼梦研究》批判
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出版《红楼梦辨》。 1952年,《红楼梦研究》 1954年,《红楼梦简论》(论文)等。认为《红 楼梦》 “感叹自己的身世”和“情场忏悔”。基本 主题为“色”与“空”。艺术风格 “怨而不怒”。 1954年,李希凡与蓝翎投稿《文艺报》,提出批 评,未得发表与答复。 1954年第9期《文史哲》发表了二人《关于〈红楼 梦简论〉及其他》一文。
1963.12.12
第二个批示
–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 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 不执行党的路线,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 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 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 来的某一天,要变成象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 团体。
局部调动了一些艺术家的积极性
G 左倾思想升级
1963-1965,江青、林彪、康生、张春桥、 姚文元一伙相互勾结,插手文艺界,策划了一 系列的冤案。直接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
第一个批示:
–
各种文艺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 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 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 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新诗、 民歌、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 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社会经济基础已 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 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着手, 认真地抓起来。 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 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岂非咄咄怪事。
原因:
“意在打开一个缺口,对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进 行批判”,“现在我们批判俞平伯,实际上是 对他的老根胡适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对知识 分子思想改造等都很有意义····” 1949年以前左翼文学内部所存在的、并且隐 含于1949年以后的文学体制之中的分歧与矛 盾,主要体现在对冯雪峰的整肃上。
批判的末期矛头开始指向了胡风。
胡风
胡风的文艺思想
《论民族形式问题》强调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经 验,反对把“民族形式”狭义地理解为“民间形式”, 反对“文化上文艺上的农民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死 尸”。 关于《论主观》的短评以及《论现实主义的道路》提 出了“主观战斗精神”,指出大众精神奴役底创伤, 知识分子不一定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改造”,而应该 以自觉的“主观战斗精神”主动地搏击生活。强调主 体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对于延安整风、延安文艺座谈 会和国统治区文艺中心问题的不同看法。
E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展开整风运动和反右 斗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严重的左的 偏差。一批老作家、文坛新秀以及大批文艺工 作者被打成“右派”,一些作品被打成“毒草”
毛主席《在省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 议上的讲话》
对民主人士我们要让他们唱对台戏,放手让他们 批评。…不错的可以补足我们的短处;错的要反 驳。至于梁漱溟、彭一湖、章乃器那一类人,他 们有屁就让他们放。让大家闻一闻,是香的还是 臭的,经过讨论,争取多数,使他们孤立起来。 他们要闹,就让他们闹够。多行不义必自毙。 … 我们对待民主人士要又团结又斗争,分别情况, 有一些要主动采取措施,有一些让他暴露,后发 制人,不要先发制人。
1964.6.27
第二节
“文革”十年文艺思潮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 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 出主要英雄人物。 主题先行论: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 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文革中“破四旧”
八大“样板戏” 之《红灯记》
铁梅送情报
痛说革命家史
八大样板戏之 《智取威虎山》
卫 生 员 白 洁
发动群众
深入匪窝
样板戏之 《红色娘子军》
样板戏之 《白毛女》
/u51/v_NTEzNzM1MjA.ht ml
俞平伯手迹 1900—1990
《红楼梦研究》批判
任职于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的江青要求《人 民日报》予以转载,未能实现。后经折衷, 《文艺报》1954年第18期被指定转载了该文。 主编冯雪峰为该文撰写了持保留态度的“编者 按”(作者的意见显然还有不够周密和不够全 面的地方,但…基本上是正确的)。 10月10日,《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副 刊发表二人的《评〈红楼梦研究〉》 ,将俞 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与胡适联系起来。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介入。
毛泽东:《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 猖狂进攻》1957.6.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我们主动的整风,将可能的“匈牙利 事件”主动引出来,使之分割在各个机 关各个学校去演习,去处理,分割为许 多小“匈牙利”,而且党政基本上不溃 乱,只溃乱一小部分(这部分溃乱正好, 挤出了脓包),利益极大。
反右斗争的危害:
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双百方针的成果,助 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 等同于政治问题,何罪之有了一大批文艺工作 者,造成当代文学的巨大损失。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42人,开 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 最后,大会通过《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 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会后成立 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选 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这个 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 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附:关系与渊源:不同的观念
都信奉现实主义反对纯艺术,都坚持文学的统一规 范
胡风、冯雪峰、秦兆阳 等 重生活实践艺术实践 现实主义重批判生活和 思想启蒙 强调作家的热情、创造 力 重视五四传统
周扬、邵荃麟、何其芳、林 默涵等 重理论和思想观念 要从革命历史发展上反映现 实和革命远景,教育民众 强调深入(工农兵)生活
毛泽东展开批判的原因:
电影《武训传》以武训的“行乞兴学”反衬了 太平军武装斗争的失败,难以被通过武装斗争 夺取政权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接受。 其剧本审读、资金投入、最终审查的获得通过 和在领导层的内部放映,以及在全国公映后的 社会反应,都显示出很多共产党员甚至是不少 领导干部的“思想麻痹” 。 电影《武训传》的主要创作者正是来自于 1949年以前的国统区。
赵丹(1915-1980)
主要作品有《琵琶春怨》、《上海 二十四小时》、《女儿经》、《马 路天使》、《十字街头》、《 中华 儿女》、《遥远的爱》、《幸福狂 想曲》、《关不住的春光》、《丽 人行》、《乌鸦与麻雀》、《武训 传》、《李时珍》、《海魂》、 《林则徐》、《聂耳》、《烈火中 永生》,他代表了中国60年代前后 的电影表演最高水平,享有相当的 国际声誉。 (妻黄宗英)
电影《武训传》批判
当天,《人民日报》“党的生活”专栏短评《共产党 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 1951年5月23日,文化部电影局向全国发出通知,要 求展开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周恩来和周扬等曾经支持或未阻止过这部电影的人都 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检讨 1951年8月26日,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兼文化局局长 夏衍发表了题为《从武训传的批判检查我在上海文化 艺术界的工作》的检讨。 1951年8月8日,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 实主义的艺术——电影〈武训传〉批判》作为总结。
12 34 5 6 6.5 7 8 9
1:电影《武训传》批判 2:萧也牧批判 3: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 4:胡风反革命集团 5:双百方针 6:反右与丁陈反党集团 7:文艺政策调整 8:左倾思潮 9:《海瑞罢官》批判
A 电影《武训传》批判 开了政治批判介入文学生产的先河
孙瑜编导、赵丹主演 1948年中国制片厂开拍,1949年上海私营昆 仑影业公司续拍 经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文化局审查, 1950年12月开映 四个月时间内赞扬文章达40多篇 195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毛泽东撰 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F
文艺政策的调整(1960——1962)
邵荃麟:现实主义深化
第一,现实主义是创作的基础,不同于两结合。通过强调现实 主义来克服前一时期对“浪漫主义”的片面鼓吹。 第二,要敢于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写出矛盾斗争的“长期性、 复杂性、艰苦性”。写好中间状态的人物。 第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作家应当深入生活,独立思考。
D 双百方针
一、具体内容
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 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 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 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