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十七年文艺思潮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个阶段思潮

现代文学个阶段思潮

现当代文学部分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主潮:文学革命(主要表现为启蒙和批判的文学、感伤情调、个性追求)代表性流派社团和文学主张:《新青年》、胡适“八事”、陈独秀“三大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沉钟-浅草社、湖畔诗派、学衡派、甲寅派;问题小说、乡土小说、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小说、零余者形象、浪漫抒情小说。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倡导“民主”与“科学”。

1、文学革命的过激主义(猛烈批判与抨击、矫枉过正的文化策略、理论的全面批判与实际的不可能)2、文学革命的成绩(白话文、思潮流派、理论建设与创作成就)3、文学论争(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论争)4、胡适(八事)、陈独秀(三大主义)的文学主张,周作人的理论贡献(人的文学)5、社团流派的建立: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沉钟-浅草社、湖畔诗派二、鲁迅1、《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艺术手法2、文学史上对阿Q形象的意义的不同阐释(分时段具体分析)、精神胜利法3、从《野草》看鲁迅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三、第一个十年小说概况1、问题小说(表现社会人生,关注人的价值,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2、乡土小说(描写故乡农村生活,多表现农村的破落衰败,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3、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侧重作家心境的自我暴露,取材于作家的个人经历、遭遇)4、零余者形象(郁达夫小说所创造的一类抒情主人公,五四时期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四、郭沫若1、《女神》: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追求个性解放,具有叛逆精神;也是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展现)《凤凰涅槃》鲜明的时代精神(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对理想社会的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和叛逆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气势和激情、英雄主义的色彩、诗歌形式的绝对自由)《女神》在新诗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影响2、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结合《屈原》等作品看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风格(与现实社会相关的题材、发掘历史人物与新时代的精神相通、浓烈的抒情色彩)五、新诗1、湖畔诗人(汪冯潘应《湖畔》,爱情诗清新明快气息)、小诗(冰心、宗白华即兴短诗)2、冯至的诗《雨夜》(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3、前期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和谐、均齐。

第一章 建国十七年文学思潮

第一章 建国十七年文学思潮

五、60年代的文艺运动
1、文艺政策调整 (1)召开会议:新侨会议、广州会议、 大连会议 (2)制定文件:《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 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3)发表文章:《题材问题》(专论)、 《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社论) 2、极“左”思潮下的文艺运动 (1)两个错误批示与文艺界整风 (2)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绪论:当代文学的文学环境
当代文学的基本含义
北大的洪子诚教授认为:“中国当 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 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 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 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 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文学与中国大 陆文学,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整合", 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式来予以 解决;“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1954年)
(1)“红学研究”有两派 “旧红学派”:索隐派 “新红学派”:考证派(胡适、俞平 伯) (2)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观点 (3)批判的经过 俞平伯《红楼梦简论》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及其他》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
(1)现代文学史上的胡风 (2)胡风文艺思想简介 《三十万言书》阐释了他文艺思想的核心: 高扬“主观战斗精神” (3)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 文艺论争——政治冤案
(1)理论批评思想的活跃 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 广阔的道路》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2)文学创作禁区的突破 A.揭露社会矛盾,干预现实生活。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B.表现人性人情,开掘精神世界。 (宗璞《红豆》)
四、文艺界反右派运动
1、1957年6月6日,对丁玲、陈企霞、 冯 雪峰展开批判。 2、根据“双百”方针时期的言论与创作划 右派。 3、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4、《文艺报》开辟“再批判”专栏 5、产生的消极影响

浅析十七年文学思潮中的怪现象

浅析十七年文学思潮中的怪现象

浅析十七年文学思潮中的怪现象作者:黄小玲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摘要:十七年文学思潮是指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思潮。

即1949年到1966年的文学思潮。

对文学来说,这本应该是一个包容开放繁荣发展的多元化的时代。

但实际上,在建国新时代下它却是在艰难的前行。

这是文学发展的一个怪现象,但此时说的“怪”在当时却是“怪”的那么的正常,那么的理所应当。

本文将对十七年文学思潮中的怪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思潮;怪现象;原因一、对十七年文学思潮怪现象的分析一位学者曾说“照理说,经过五四新文化洗礼的一代知识分子,通过30年的磨练,应该更加成熟,更有驾驭文学向更高境界奋进的能力。

但是,谁曾想到,自由翱翔于心宇的凤凰折断了想象的翅膀;带刺的野玫瑰枯萎了挺拔的绿叶;冲破家的藩篱,却又走进非文学的国度;…夜莺‟亦只会吟唱“白天的歌曲”……缘何五四的宗师和宿将们在风和日丽的朗朗晴空下难以唱出无愧时代和历史的动人诗篇?甚至那圆润的歌喉居然几近失声了呢?为何诗人们只能鹦鹉学舌了呢?”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建国以来的十七年里,文学家们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迫和困境,这是令他们窒息的噩梦。

在这十七年里,统治者管理着国家,也操控着文艺界。

统治者在三次文代会中一次又一次限定着文学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政治的魔爪一点一点捏紧文学瘦弱的躯干,却不让其发出一点点呻吟声。

统治者亲自来为文艺界限定着一个个条条框框,这本就是一个怪想象。

可是当时却未及时遏制住这样的行为并让其变本加厉,这难道不更是怪中之怪吗?在三次大的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和“左倾”思潮的升级运动中,有多少不平的声音?在一次次不公的批判中,有多少枉死的冤魂?整风反右运动、大跃进和新民歌运动的兴起,这不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和在统治者的影响下展开的吗?十七年文学思潮其实并非是真正的文学,也并非是真正的思潮。

在某个程度来说,不过是被时代和政治把玩的玩物,阶级斗争的工具,它失去自己本该有的独立性和存在价值。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十七年文学思潮)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十七年文学思潮)

二、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共 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 论》,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简称《讲话》)。
具体来说:
1、毛泽东从马克思的一定的“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状况的观点出发, 指出“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 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 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 据。” 所以提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 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工 农兵的文艺”等描述,来标示它的性质。
3、对于文学创作,毛泽东十分重视“生 活”的重要性,称它为艺术创造的“唯一源 泉”。在《讲话》中,“社会生活”被称为 文学创作的“原料”、“半制品”,创作则 是对它们的“加工”。但是这种“加工”并 不是对生活本身的复制,而是以政治乌托邦 激情来改写生活,使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 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
50年代,对西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出版也有 较大的规模,其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三四十年 代。这是受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 左翼作家,在建立当代文学的“资源”的另 一种考虑。就时间来说,主要选取19世纪之 前的文学,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选择“现 实主义”的文学,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只译介 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或者“进步的”, 或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作品。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1、出身地域、生活经验、作品取材,出现了从 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2、文化素养:“五四”时期及以后的现代作家 一般都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很多人曾留学 欧美或日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有较 多了解。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大部 分学历不高,在文学创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 于是出现了一批“一本书作家”或“集体创 作”。

1、1949-1966“十七年”文学思潮

1、1949-1966“十七年”文学思潮

①文艺思潮价值评判的偏颇。 ②对解放区文艺的简单化肯定。
二、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P5)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 艺界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1、武训其人及电影《武训传》 。 武训(1838~1896)山东堂邑县人, 出身贫寒。“行乞兴学” 。 《武训传》是一部以武训的生平事 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 编剧、导演:孙瑜 武训扮演者:赵丹
黛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 今
《柳絮词》

{
生, 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 忍淹留。” 宝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 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任借力,送我上 青云。”
宝玉: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 中 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 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2、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 3、意义与影响。 ①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显示出空前的活跃。 ②文学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扩大,体裁和风格的多样 ③新创办的文学刊物也如雨后春笋。 ④阻力与干扰。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P11)。 1、伤害了大批文艺工作者,丧送了其政 治生命和艺术青春。 2、忽视了艺术规律和艺术民主,助长了 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 3、削弱了现实主义原则,助长了以政治 取代艺术性的倾向和违背生活的反现实主义 倾向。
四、关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P8-9) 1955年从文艺界开始,围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讨论,很快上升 为一场“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大规模政治运动。 (一)、胡风及其文艺思想。 1 、关于“主观战斗精神”。胡风文艺思想的精髓。 2、关于架在作者与读者头上的五把“理论刀子”。 (二)、运动的演进。 (三)、运动的根本错误及思考。

第二讲 十七年文学思潮

第二讲  十七年文学思潮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建国27 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文学观念上,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 主义相结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一、干预生活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李国文《改选》 李国文《改选》 诗歌:流沙河《草木篇》 郭小川《望星空》 诗歌: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 二、 人道主义 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 陆文夫《小巷深处》 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 宗璞《红豆》 宗璞《红豆》 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岳野《同甘共苦》 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第二讲
1949-1976文学思潮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环境,理解当代文学规范的建立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文学体制的建立,第一次文代会,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双百方针”,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第一次文代会——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参加大会并发言,周恩来发言称之为“从中国第一次大革命以来逐渐被分离在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在今天的大会师”。

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要把各路文艺大军团结在社会主义文艺大旗下,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创作。

国统区代表茅盾,解放区代表周扬分别发表讲话。

但是茅盾的讲话重在“检讨前国统区的革命文艺运动中的种种错误倾向”,意在“总结教训”;周扬的讲话介绍了解放区文艺的经验,而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今后新中国新的文艺的方向。

意义: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当代文学的开始,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的地位,将“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确定为新文艺的唯一正确的方向;成立了“文联”(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茅盾为副主席),实现了党对文艺的绝对领导。

附:第一次文代会的重要文献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二.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十七年时期文艺界斗争频繁,文学批评被作用于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次政治运动都在文艺界鲜明地反映出来,甚至许多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就是由文艺论争开始的。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电影《武训传》简介《武训传》由孙瑜编导,由赵丹主演,昆仑影片公司拍摄,1950年底拍摄完成。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开拓创新(2000年-2004年)在本世纪初,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开拓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文学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内心的表达,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索。

在这个时期,一些新生代作家崭露头角,他们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思考的态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他们的作品不再受传统文学规范的束缚,大胆尝试新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法。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幽默和讽刺风格成为了当时的热门作品。

一些作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黑暗面。

他们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来反映现实,并提出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尊严的思考。

余华的《活着》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性的悲凉和社会的残酷。

第二阶段:自我反思(2005年-2009年)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五年,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自我反思的时期。

作家们开始思考自身的创作方式和文学的社会角色。

他们开始反思文学的功能和意义,以及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

他们反思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探索文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同时,他们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式和文学观念,试图创造出更加真实和深刻的作品。

莫言的《蛙》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真实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阶段:多元互动(2010年-2014年)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五年,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多元互动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关注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

他们将文学与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跨界的作品。

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文学作品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和阅读方式的变化。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武术大师的传奇故事进行改编,将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思潮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思潮

五、“十七年”文学史中的“主流文 学”与“非主流文学”
(2)“非主流”写作:
A. 建国之初:“萧也牧倾向”、路翎小说等 。 B. 1956年的“百花文学” C. 60年代初期的“历史题材创作”
第一章 十七年文学思潮
一、文学的转折(1948-1949)
1.1948:共和国文学的前奏 (1)1948年3月香港《大众文艺丛刊》创办, 代表了解放后官方文艺观念在解放前的试验 。 (2)对文人的政治性批判。 (3)作品发表方式转变。

一、文学的转折(1948-1949)
2.1949:文学规范的建立

1.“文艺大跃进” (1)从“民歌”到“文艺大跃进”。 (2)大跃进文艺的思想与艺术。 (3)大跃进的文化功能。 2.走向“文革文学” (1)“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2)狭路上的探索。 (3)从“歌颂”到“战歌” 。

四、 “文艺大跃进”和走向“文革文 学”
五、“十七年”文学史中的“主流文学” 与“非主流文学”

二、 文学的论争
3.几次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 文学批评的功能:“浇花”与“锄草”,支持、 赞扬符合规范的作家作品,警告乃至斗争有偏离、悖 逆倾向的作家作品。 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对“萧也牧创作倾向”的批判(《我们夫妇之间》 );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文学的转折(1948-1949)
文学创作的规范 题材:写工农兵生活,写生活的“光明面”,以 歌颂为主; 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塑造先进人物或英雄典型 ; 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和 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文学批评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

代表国统区文学检讨 周扬: 代表解放区文学进行 表彰
茅盾
(三)意义: 1、确定了新中国文艺总方针。 《讲话》: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2、是两支文艺大军的会师(同时也 是问题的开始)。
(四)缺陷与不足 对新的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 简单照搬了解放区的经验。
到会代表共824人,郭沫 若、茅盾、周扬在此次大会 上居领导地位 ( 郭担任中华文学
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茅和周分别当选 为副主席。他们在新中国一直居文艺 界的领导地位,尤其是郭的地位一直 未动摇,直到他去世为止)
(二)两个报告文本 周恩来: 指导思想--文 艺为工农兵服务 (《讲话》延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茅盾: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一、第一次文代会
(一)文代会现场
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了“中华 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
由郭沫若提议,负责筹备
开幕式受到重视:
朱德(代表中共中央)、董必武 (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陆定一 (中宣部)讲话 7月6日,毛泽东亲临,做了热情洋溢 的讲话

中国当代文学(上2)十七年文学思潮50页PPT

中国当代文学(上2)十七年文学思潮50页PPT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中国当代文学(上2)十七年文学思潮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第一篇: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一、诗歌创作潮流的一般性叙述1、50 年代初期诗歌的主潮--颂歌A、颂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建国初期,不论是在国统区获得解放的诗人,还是从解放区进人到大城市的诗人,乃至解放后刚刚登上诗坛的青年诗人.无不怀着一种成为国家主人公后的喜悦,热烈地歌颂新中国的崭新面貌和各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歌颂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

艾青的一段话可以代表解放后诗人们的心境:“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

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歌声。

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诗人们,进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歌颂胜利了的人民。

”艾青的叙说,也为我们阐明了颂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中国诗歌的新岁月。

一种以颂歌为主的诗歌潮流占据了诗坛,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延续到新时期之初,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B、颂歌的思想特征和美学规范这一时期的颂歌有着鲜明的思想特征和美学规范,是“五四”新诗诞生以来一次明显的变异,但在诗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表达上又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

即诗人们仍把关注社会重大问题作为己任,为社会的巨大变革尽情放歌。

但诗人各自的情感领域则相对缩小,艺术手法也趋向单一,以更多的艺术共性代替了多彩的艺术个性。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a)、题材的广泛性与约定性的结合。

50 年代初期的颂歌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既有对党和领袖及社会主义祖国的歌颂,又有对工厂、农村、建设工地、边疆哨所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和新的生活面貌的赞歌。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又增添了不少对志愿军英雄人物和事迹赞颂的诗篇。

这些诗歌以颂赞新时代、新生活作为主旋律,对社会阴暗面的暴露和对社会矛盾揭示很少。

这就严格约定了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层面和事物必须是光明的,积极向上的。

这是“五四”新诗所不曾发生的一种主导创作倾向。

说到歌颂新生祖国、歌唱党和领袖的诗作,当时影响较大的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艾八、青的《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朱子奇的《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和公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等。

中国当代文学(上2)十七年文学思潮共50页

中国当代文学(上2)十七年文学思潮共50页
中国当代文学(上2)十七年文学思潮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Hale Waihona Puke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十七年文学概述

十七年文学概述

十七年文学思潮概述一、十七年文艺思潮1.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1949 年7 月2日到19日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第一次文代会"》揭开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帷幕,从全国各地会师北平的2000 多名代表同党的领导人一起为新中国文学艺术举行了隆重的奠基。

周恩来在大会上作的政治报告中这样概括了各路文艺工作者的会师:"是从老解放区来的与从新解放区来的两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也是新文艺部队的代表与赞成改造的旧文艺的代表的会师,又是在农村中的、在城市中的、在部队中的这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

第一次文代会的基本任务是:总结经验,确立今后全国文艺工作者的方向和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把来自各方面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文艺方向上来。

如周扬所指出的:"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②"会议经过讨论,一致确定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

第一次文代会对50 年代初期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后来文学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它以解放区文艺为新中国文学的楷模,继承和发展了解放区文艺的精神内核:以工农兵为文艺工作的服务对象,以文艺为政治服务并从属于政治为文艺工作的性质和地位,以"普及第一"为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以工农兵生活和工农兵形象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内容,以民族化和大众化为文艺创作的主导风格,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为文艺批评的标准,以作家深人工农兵、改造世界观为实现上述任务的保证。

毛泽东的《讲话》和解放区文艺的精神内核经过文艺领导人和理论批评家的反复倡导与阐发,逐渐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文学规范,并得到文艺工作者的认同,因此它们也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思潮包孕的主要内涵,贯彻在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之中。

十七年文学思潮

十七年文学思潮

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一、文学大一统格局的形成(一) 第一次文代会——文艺新规范的确立1、背景: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2、内容: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即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为工农兵服务。

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规范确立。

3、新规范的影响政治工具:“新”规范指导了所有作家,影响了所有的文学创作。

(二)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批评原则的确立。

1、背景:我国完成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2、内容周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表现新人物、新思想,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简单幼稚。

3、意义促进了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1960第三次文代会召开)(三)文艺创作和理论论争1、可否写小资2、文艺的倾向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3、对发历史主义倾向的批评(四)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对比苏联,同样在压力之下却有文学作品大胆地真实地坚持文学道路。

为什么在1949以后的中国,20年中却顺从地服务于政治?)一)文艺批判运动1.对《武训传》批判2.对萧也牧的批判《我的夫妇之间》1950(短篇)“知识分子眼光看工农干部”“脱离生活,或者是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念、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不健康倾向”。

3.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全国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政治性批判,把他与胡适挂上钩,把“唯心主义”帽子往他头上套。

为何批判胡适?4.对胡风的批判胡风“固执”地坚持着鲁迅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性。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学习马、列,检查过去的资产阶级思想,以毛泽东思想代替。

(五)大一统格局下的实践后果1、中国文学终于史无前例地变成了政治的工具2、文学创作公式化,概念化二、文学的突围与文学生机的夭折(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文学的突围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当代文学复习 十七年文学

※当代文学复习 十七年文学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一、第一次文代会二、第二次文代会三、建国初期的文艺斗争(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2、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第二节政治的调整与文学的迷茫(新的文化政策:双百、反右派)一、“双百”方针二、反“右派”斗争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四、文艺界的大批判《海瑞罢官》与文革导火线第三节文学体制“一体化”的形成第二章诗歌(激情有余,陈郁不足)第一节概述一、1949—1978年间重要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二、1949—14978年间诗歌发展概貌三、创作类型四、十七年诗歌的不足第二节郭小川、闻捷、贺敬之的诗歌一、郭小川的诗歌创作二、闻捷《天山牧歌》创作特征三、贺敬之的诗歌创作特征第三章散文第一节概述一、本时期重要散文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二、1949—1979年间的散文创作概貌(抒情散文/报告文学/杂文/史传文学)三、十七年散文的创作类型①通讯特写的兴旺②艺术性散文的繁荣③杂文的没落第二节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一、杨朔的散文二、秦牧的散文创作(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三、刘白羽的散文四、三大家的散文创作五、十七年散文创作小结第四章小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党费》和赵树理的农村题材的小说一、茹志鹃《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二、王愿坚小说特色及《党费》中的人物塑造三、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农村“问题小说”)第三节杨沫的《青春之歌》作者简介/主题/主线/总结第四节柳青的小说第五节梁斌的《红旗谱》故事简介、民族风格第六节《红岩》、《红豆》创作内涵/艺术手法《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物形象第五章戏剧(戏曲、歌剧、话剧)第一节十七年话剧创作概况第二节老舍的戏剧一、《茶馆》的主题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三、精湛的艺术构思/结构艺术四、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五、《茶馆》的民族化特征第六章文革文学第一节文革时期的文化背景第二节文革文艺思潮第三节文革文学创作三个阶段第四节“样板戏”含义、审美特征、代表作品第五节趋时文学含义:迎合政治时尚、政治观念的作品第六节地下文学(“潜在写作”)含义、类别、特点第七节天安门诗歌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一、第一次文代会194年9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成立了以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文联;确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 2 3 4
何谓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
大陆文学的分期
思考与练习
绪论
• 一、何谓“中国当代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7月以后的中国文 学,其开始的标志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包 括大陆文学、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三个部分。
绪论
• 二、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
• (一)区域性特征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二)文学体制 • 1、作家的体制化 • 新中国的文学团体组织在组建后的日臻 健全完善和日渐处于中心地位,使团体 组织本身走向专业化和行政化,也把广 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日益纳入了公有化 和体制化的管理。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各地作家协会在50—60年代以驻会作家 的方式被供养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作家。 • 2、文学出版物的国家化 • 3、文艺批判运动 • 4、取消稿费制度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一、第一次文代会与文学体制 • (一)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 者代表大会的简称,它于1949、7、2- 19在北京召开,它的召开标志来自国统 区和解放区的两只文艺大军的胜利会师, 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和中国当代 文学的开始。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4、流亡海外 • 张爱玲、徐訏、无名氏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一)“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 总体上看,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包括进入解放 区和在解放区成长的两部分)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共和国文坛新人), 是这一时期作家的主要构成。当然不是这两个 部分的所有成员都能进入这一“构成”。除自 身的思想艺术素质等条件外,他们也经历以 “新文艺方向”为标尺的“筛选”。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它表现了文学观念的从比较重视学识、 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 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意市 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 变化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其次,对于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多 数人来说.文学写作与参加左翼革命活 动,是同—事情的不同方面。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首先,从作家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 验、作品取材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 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与“五四”及以后的作家多“出身”于江浙、 福建(鲁迅、周作人、冰心、叶圣陶、朱自清、 郁达夫、茅盾、徐志摩、夏衍、艾青、戴望舒、 钱钟书、穆旦、路翎等)和四川、 湖南(郭沫若、 巴金、丁玲、周立波、何其芳、沙汀、艾芜等) 不同,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的出身.以 及他们写作前后的主要活动区域,大都集中于 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即在40年代被 称为晋察冀、陕甘宁、晋冀鲁豫的地区。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四十年代,胡风独特的现实主义文学理 论及其所强调的主观战斗精神,又与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中的文学思想表现出特别的不同。 • 这“在客观”上,显然有悖于毛泽东在 延安整风中反对主观主义的指示,也与 《讲话》有着明显的分歧。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1957年 6月8日,毛泽东又在中共内部发 出了《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 攻》的指示,开始了一场规模巨大的 “反右运动”。“双百方针”和“整风 运动”,事实上变成了一场“引蛇出 洞”、充满着政治策略的“阳谋”。作 为一场相当重大的历史悲剧,仅止于 1957年10月,全国就已划出右派分子55 万人。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2、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在理论方面提出 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 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 道主义传统等主张。 • 秦兆阳(署名何直 )《现实主义——广 阔的道路》 •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 巴人《论人情》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3、出现了一大批作品,主要是由年轻作 家创作的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和 勇闯禁区的作品 。 • 百花文学 •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 宗璞《红豆》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共涉及2100余人,拘捕92人,隔离审查 62人,停职反省73人。拖至1965年,胡 风被判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利6年, 1969年又加判为无期徒刑。“胡风集团 案”,成了1949年以后“涉及人数最多、 影响最大的案件”。胡风由30年代开始 的对于文学理论问题的独立思考与坚持, 终于在1949年以后,“演变”成一幕举 世震惊的巨大悲剧。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在关于文学创作的 生活源泉问题上,认为“到处都有生 活”,“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历史。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有生活有 斗争的地方,就应该也能够有诗。”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1954年7月,他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写 作完成的《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 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 • 毛泽东重新撰写的按语指出:“胡风和 他所领导的反党反人民的文艺集团,是 怎样老早就敌对仇视和痛恨中国共产党 和非党的进步作家”。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再次,这一时期作家的“文化素养”明 显不足,文化水平偏低。 • 现代作家中的许多人,经过系统的学校 教育(传统私塾或新式学堂),许多人曾留 学欧美日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 有较多的了解。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则大多学 历不高,在文学写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 视野狭窄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一、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体制 • (一)第一次文代会 •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郭沫若致开幕词并作《为建设新中国的 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茅盾和周 扬先后作了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 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和《新的人民的文 艺》的报告,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 区文艺创作和文艺运动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三、作家的重组和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 (一)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 40年代的一些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 而继续延安文学传统的作家,进入本时 期文学的“中心”位置。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1、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 不同程度的限制 • 沈从文 • 废名、萧乾、李健吾、师陀、陈梦家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三)对胡风的批判 • 胡风(1902~1985)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批 评家、诗人和编辑家。曾经担任左联的宣传部 长和书记。与鲁迅、冯雪峰联系密切。抗战时 期,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常委和政 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创办并主编 《七月》、《希望》等杂志。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著名的“七月派”的核心人物。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二)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对于《红楼梦》 的研究被称为“红学”,而以胡适为代 表的研究学派则被称为“新红学”,俞 平伯(1900~1990)便是“新红学”中 的重要学者。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便 已开始对《红楼梦》的研究。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绪论
• • • • • (三)四分法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文革文学(1966-1976) 新时期文学(1977-1989) 后新时期文学(1989- )
绪论
• • • • • • • (四)两分中的四分法 1、上(1949-1976):一体化时期 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学规范 文革文学(1966-1976):走向极致 2、下(1977- ):多元化时期 新时期文学(1977-1989):浪潮迭起 后新时期文学(1989- ):众语喧哗
绪论
• • • • 40年代 解放区文学 国统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 50年代以后 放大 大陆文学 缩小 台湾文学 演变 港澳文学
绪论
• • • • (二)流动性特征 时间的不断延伸 新作家人才辈出 新作品源源不断
绪论
• • • • (三)丰富性特征 性质多样 品种繁富 手法多样
绪论
• • • • • • • • 三、大陆文学的分期 (一)三分法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文革文学(1966-1976) 新时期文学(1977- ) (二)二分法 上(1949-1976) 下(1977- )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2、成立了全国性的文学组织 • 大会产生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简称“中国文联”),郭沫若任主席, 周扬、茅盾任副主席。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会后成立了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其中 最重要的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 (1953年改为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 国作协”),茅盾任主席,副主席为丁 玲、柯仲平。全国文联的机关刊物《文 艺报》。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1954年,李希凡与蓝翎投稿并附信给中 国文联的机关刊《文艺报》,对俞平伯 的《红楼梦》研究提出批评,未得发表 与答复。后来,他们在1954年第9期的 《文史哲》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 及其他》一文。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10月10日,《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 副刊又发表了这两位作者的《评〈红楼 梦研究〉》一文,直接将俞平伯的《红 楼梦》研究与胡适联系起来。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1952年,他将1922年所写的《红楼梦辨》 重新修订后,易名为《红楼梦研究》重 新出版,并相继发表了《〈红楼梦〉简 论》和《读〈红楼梦〉随笔》等多篇文 章。这些著述主要发挥了“新红学”的 “自传说”,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 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和“情场忏悔”。 《红楼梦》的基本主题,也被概括为 “色”与“空”。而其艺术风格,则是 “怨而不怒”。
绪论
• 四、国内主要优秀教材 • (一)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绪论
• (二)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绪论
• (三)王庆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