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

合集下载

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方法

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方法

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方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方法。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工作中建立起的法律关系。

而劳动法则是规范和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权益平衡的一项法律制度,其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设立劳动标准、建立劳动合同、实施劳动保护等手段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和良好运行。

一、设立劳动标准设立劳动标准是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方法之一。

劳动标准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工资、工时、休假、社会保险等基本工作条件进行规定和标准化,以保证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

在设立劳动标准中,关键是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衡量和规定。

对于福利待遇方面,可以考虑根据企业规模、经济状况、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确定适当的福利标准。

而对于工资待遇方面,可以根据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工资支付规定。

通过设立劳动标准,能够为劳动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建立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合同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另一重要方法。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条件、权益和义务关系的书面文件,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达成,并且受到劳动法律法规的保护。

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能够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建立起公正的劳动关系。

在建立劳动合应要求合同内容明确、合法合规。

合同中应详细规定工作内容、工资待遇、工作时间、休假制度、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劳动者的权益不受侵犯。

要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应进行公开协商和充分了解,确保双方权益平衡。

三、实施劳动保护实施劳动保护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又一重要方法。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劳动者在工作中的权益和利益进行保护和维护的制度和措施。

劳动保护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劳动权益保护、职业培训等各个方面,旨在维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权益。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重点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重点

第一章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表明劳动力使用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之间关系的概念。

我国劳动关系的含义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的参加者。

狭义: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两方。

一方是劳动者和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另一方是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

3、管理方的概念:狭义管理方是指在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从广义上看,管理方除了企业中的各级管理人员,还包括各类正式非正式雇主协会。

4、管理方的特点:1)管理方具有职权,职权是能向隶属人员进行指挥、发出命令并要求下级强制服从并执行的权力以及给予奖惩的权力。

2)管理方通过合法程序获得职权。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职权是经由一定正式程序而赋予某个职位的一种权力。

它源于企业产权,是合法的。

3)职权是由上而下逐级授予的,权责对等十分重要。

5、雇主协会的类型:1)行业协会,同某一行业企业组成的单一的全国性行业协会。

2)地区协会,由某一地区的多种企业组成的地区性协会代表该地区雇主的共同利益。

3)雇主组织,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雇主组织可分为全国性雇主联合会、单一行业或产业的全国性协会、地区协会。

6、工会的定义:工会是由工人组成的旨在维护并改善其工作条件的连续性组织。

工会的性质: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工会的地位:工会主要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代表员工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

工会的特征:1)工会必须是一定人数以上的雇员的团体,一般不允许雇主及其代理人加入。

2)工会属于社会团体而非政治性组织或经济性组织,即工会不得有政治和经济目的。

3)作为社团,工会具有法人资格。

4)工会有同雇主或其团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监督雇主遵守《劳动法》等项权利。

5)工会在与雇主的关系中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

工会的权利:4)条,以及工会及其会员在采取产业行动中,享有豁免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关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逐渐成为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

这两部法律共同构成了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对我国劳动管理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关系,以期为劳动关系的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法),是我国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依据,它既建立了基本的劳动关系体制,又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作出了规定,有效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劳动关系体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关系是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法律关系,即由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履行劳动义务,而用人单位也有义务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2)劳动者权利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包括: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享受劳动保护、享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获得正常的劳动报酬等,以及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等。

同时,劳动者也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管理规章制度,服从劳动纪律,履行契约义务,不得损害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完成劳动任务,等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劳动关系的进一步规范,其主要内容有: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等;劳动者及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劳动者特殊身份的保护等。

(1)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变更劳动合同的,应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书面确认。

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遵循劳动合同解除的规定,未按照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应当予以赔偿。

(2)劳动者及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者及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应当双方尊重彼此合法权益,遵守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共同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如劳动者未按时、认真完成劳动任务,用人单位未按时支付劳动报酬,则可以根据劳动法规以及劳动合同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件)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件)

A 建立规章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内部 规章制度,明确各项管理流程和操
作规范。
B
C
D
争议处理
在发生劳动争议时,用人单位应当积极与 劳动者协商解决,或者依法申请调解、仲 裁、提起诉讼等方式处理。
监督检查
用人单位应当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检 查,确保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06 劳动争议处理与法律责任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件
目录
• 劳动关系概述 •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 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履行 •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 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 劳动争议处理与法律责任
01 劳动关系Biblioteka 述劳动关系的定义与特点定义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 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 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主体特定性
违约责任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 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 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规定支付赔偿金。
04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劳动者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和社会需要选择职业 ,不受任何歧视和限制。
用人单位有权根据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合同约定,确定和调整 劳动者的薪酬水平。
在符合法定或约定条件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有权依法解除与劳 动者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的义务与责任
保障劳动者权益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 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按时足额支 付工资、提供安全卫生条件等。
签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 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劳动者是劳动关系的一方主体,指的是依法参加社会劳动的公民。

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力参与生产劳动,取得收入以维持生活。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享有劳动权利,包括取得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和卫生保护、休息和休假、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权利。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也有相应的义务,包括按规定履行工作职责、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等。

用人单位是劳动关系的另一方主体,指的是依法在国家劳动力市场上招用劳动者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单位。

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享有管理劳动者的权利,包括安排劳动、支付工资报酬、进行劳动组织与调度、提供劳动条件和保障劳动安全等。

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也有相应的义务,包括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支付工资报酬、提供劳动保护和安全等。

劳动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权力对比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在实践中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和纠纷。

为了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公平和和谐,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和保护。

劳动法是维护劳动关系的根本法律,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和协调劳动关系。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包括工作时间、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也规定了用人单位的义务,包括支付工资报酬、保障劳动安全、提供劳动条件等。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变更等事项,为劳动关系的协商和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

除了《劳动法》,还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和保护。

比如《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解除、终止等情形,为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提供了法律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和程序,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一,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用人单位的合法经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建立和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才能保障劳动关系的稳定、公平和和谐。

劳动关系和劳动法06089

劳动关系和劳动法06089

劳动关系和劳动法——06089一、单项选择题1.劳动关系具体表现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之间发生的关系。

2.国际劳动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欧洲)。

3.劳动法最后于(1994年7月5日)经全国人大常会会审议通过。

4.对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职工,《劳动法》的实施范围仅限于和这些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5.(劳动就业权)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的权利。

6.(平等就业权)是指劳动者在就业方面一律平等,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7. (休息休假权)是指劳动者在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工作)之后所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

8.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公司的劳动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从(年满16周岁开始的。

)9.关于劳动者的义务,《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10.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11.(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具体而言是共同指向的劳动活动.12.法律事实,根据它是否包含当事人的意志,分为(事件和行为)13.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之间关于确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14.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遵循平等自愿望协商一致的原则,双方法律地位(平等)。

但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存在隶属关系)。

15.(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它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16.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它可以是长期的,如(5年或10年)17.(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又称无定期劳动合同。

它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即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上只规定该合同生效的起始日期,没有规定其终止日期。

法律对劳动关系的调整

法律对劳动关系的调整

法律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劳动关系作为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法律关系,是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和员工的权益保障,法律需要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和约束。

本文将从法律对劳动关系的调整角度进行讨论,以探究法律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劳动法的基础原则劳动关系的调整主要以劳动法为基础。

劳动法是以保护劳动者权益和平衡劳动关系为目的的法律规范。

其中,劳动法的基础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公平原则、合理原则和保护原则。

平等原则是指在劳动关系中,单位和员工之间应该平等对待,不得歧视任何员工,无论是出于性别、年龄、种族还是宗教等方面的差别。

公平原则是指应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对待员工,确保员工能够享受到公正的待遇,公平的机会和公平的评价。

合理原则是指在劳动关系中,单位应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休假、工资待遇等,不得违背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保护原则是指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和权益的保障。

法律规定了员工的基本劳动权益,包括工资、休假、社会保险和劳动保障等方面。

以上基础原则的贯彻执行,为劳动关系的调整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和劳动关系的和谐。

二、法律对劳动关系的调整范围法律对劳动关系的调整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劳动合同、劳动时间、工资待遇、劳动安全和劳动保护等方面。

1. 劳动合同:法律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合同的签订、解除、终止以及合同中涉及的权益和义务。

2. 劳动时间:法律对劳动时间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包括工作时长、加班和休假制度等。

3. 工资待遇:法律规定了员工的工资支付标准和支付方式,保障员工的工资权益。

4. 劳动安全:法律规定了单位应当确保员工的劳动安全,包括工作场所的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等。

5. 劳动保护:法律对员工的权益保护进行了规定,包括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和福利待遇等。

以上是法律对劳动关系调整范围的一些主要方面,通过具体的法律规定和法律途径,法律对劳动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约束,保障了员工的权益和劳动关系的稳定。

招聘合同中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法规

招聘合同中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法规

招聘合同中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法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剧,招聘活动成为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关键步骤。

在进行招聘时,企业需要与拟录用的员工签订招聘合同,以规范劳动关系,并遵循劳动法律法规。

一、招聘合同的基本要素招聘合同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书面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招聘合同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点:1. 合同主体:招聘方和被招聘方。

招聘方通常是企业或单位,而被招聘方则是拟录用的员工。

招聘方需提供自身的法定名称、住所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信息;被招聘方需要提供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

2. 劳动内容:工作职责和工作地点。

招聘方需明确规定被招聘方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在哪里履行劳动合同。

这些内容的明确对于员工的工作安排和劳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3. 薪酬待遇:工资和福利待遇。

招聘合同中需要明确员工的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

4. 用工期限:合同期限和试用期。

招聘合同需要明确劳动关系的时间范围。

一般情况下,合同期限应当与劳动者的工作期限相一致,并根据需要设定试用期。

二、招聘合同与劳动法律法规的关系招聘合同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依据,但其内容必须符合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

以下是招聘合同与劳动法律法规相关的要点:1. 平等就业和禁止歧视。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性别、种族、民族、宗教信仰、年龄、婚姻状况等原因歧视劳动者。

招聘合同应明确民族、宗教信仰等信息,并强调平等就业的原则。

2. 合法用工和工作条件。

招聘合同应明确用工的合法性,在合同中必须包含真实、合法的用工信息。

此外,合同中还需要对工作条件进行明确,确保符合劳动法律法规要求。

3. 合理薪酬和福利待遇。

招聘合同应明确员工的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保证符合最低工资标准和相关法规的规定。

4. 劳动保险和社会保障。

招聘合同应明确员工的劳动保险和社会保障情况,并确保根据法律要求缴纳相关保险费用。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关系是紧密相关的概念,它们在职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雇主与雇员之间所建立的法律上的关系,而劳动关系则是指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探讨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之间的联系,并分析其在职场中的重要性。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定义和特点劳动法律关系是指依法建立在劳动合同基础上的雇佣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双方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其中雇主为劳动者提供工作岗位和薪资报酬,雇员则为雇主提供劳动力。

2. 法律依据:劳动法律关系是建立在现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 合同约束:劳动法律关系依赖于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合同约束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益与义务。

二、劳动关系的定义和特点劳动关系是指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工资和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

劳动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经济性:劳动关系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经济交往,雇员通过劳动提供经济价值,雇主支付相应的薪资报酬。

2. 互动性:劳动关系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交流,双方通过合作和互动共同创造价值。

3. 动态性:劳动关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中的,受到经济环境、法律规定、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

三、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关系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保障与权益保护:劳动法律关系确立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益与义务,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护,使其在劳动关系中能够享有合法权益。

例如,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雇主的基本义务。

2. 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通过建立劳动法律关系,雇主与雇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劳动关系,避免了双方的纠纷和摩擦,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

3. 规范市场秩序:劳动法律关系的建立可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识记点.doc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识记点.doc

劳动法识记点1、劳动法最早产生于1802年的英国,《学徒健社康与道德》2、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3、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直接的联系,劳动是劳动关系的内容;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公民,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如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劳动关系的一方,公民,要参加到另一有关单位中,成为这一单位的成员,执行一定种类的工作,并且遵守有关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当事人双方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以及劳动条件,均应以法处理;即使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工作人员建立了劳动关系,但是国家法律、法规对调整其关系另有特殊规定的,则不属于劳动法调整范畴。

4、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而发生的关系执行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监督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方面的关系工作组织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劳动管理方面发生的关系5、劳动法的作用:贯彻党的劳动政策,加强国家对劳动工作的领导;依法调整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合理组织社会劳动,巩固劳动组织,以促进经济发发展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合理解决劳动争议,促进安定团强。

6、美国在1935年颁布了《华格纳法》,承认工作有组织工会和工会有代表工人同雇主订立集体合同的权利,1938年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工作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高工作时间的限额,以及超过标准工作时间的工资支付办法。

7、1919年参战国在巴黎签订了《凡尔赛和平条约》,从此劳动立法揭开了新的篇章,这一条约的第十三篇即“国际劳动宪章”为国际劳动立法奠定了基础,产生了国际劳工组织。

8、国际劳工组织从1919年到2004年,共通过了国际劳动公约184个,建议书194个9、国际劳动立法的内容:就业和失业:《就业政策公约》和同名建议书,《废除强迫劳动公约》,《就业和职业方面的歧视公约》和同名建议书,《失业公约》和同名建议书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工业工作时间每日限为8小时及每周限为48小时公约》,《每周工作时间减至40小时间公约》《工业中实行每周休息公约》《工资照付年休假公约》,《工资照付年休假修正公约》工资:《确定最低工资办法的制定公约》,《在雇主无偿付能力情况下保护工作人权公约》和同名建议书职业安全和卫生:《职业安全、卫生和工作环境公约》和同名建议书,《化学制品在工作中的安全使用公约》和同名建议书,《港品装卸的劳动安全和卫生公约》和同名建议书女工保护:《生育保护公约》和同名建议书,《夜间工作公约》和同名建议书,《男女同工同酬公约》和同名建议书童工和未成年工保护:《准许就业最低年龄公约》和同名建议书,《受雇开业的未成年人夜间工作公约》,《童工体格检查公约》社会保障:工伤事故津贴公约,关于残疾、老年和遗属保险一般原则的建议书,促进就业和失业保障公约和同名建议书,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本国人与外国人在社会保障方面平等待遇公约等结社权利:组织与集体谈判权利的原则的实施公约,工作代表公约和同名建议书劳动关系的协调与仲裁:促进集体谈判公约和同名建议书同,自愿调解和仲裁建议书劳工检查和劳工行政:实施工商业劳工检查公约和同名建议书,农业劳工检查公约和同名建议书,三方协商以促使国际劳工标准公约和同名建议书10、国际劳动立法的作用与不足作用:对各国劳动立法的制定、完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改善各国工人的劳动状况和保障各国人民的民主权利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足:国际劳动立法很难适应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具体条件,国际劳动公约不易获得会员国的普遍批准,附少数公约有一百多个国家批准以外,多数公约只有半数左右会员国的批准,由于未获得会员国的批准,国际劳动立法的实施也就缺少了有效的保证,最根本的缺点在于不能真正反映工作阶级的意志和要求。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大纲)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大纲)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纲)《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辅导资料⼀,名词解释1、均衡型劳动关系PlO指劳动关系双⽅的⼒量相差不⼤,能够相互制衡。

2、谈判社团主义P158谈判社团主义;也称社会社团主义,指这样⼀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利益的阐述和政策的确定都要通过怍为其成员和⽥家间的合法中介⽽⾏事3.集体谈判P261指雇主和⼯会之间针对⼯作报酬、⼯作时间及其他雇佣条件,在适当时间以坦诚的态度所进⾏的协商和交涉。

4、“效率⼯资”理论P25在某些就业组织中,有些员⼯会得到超出其他雇主所提供的⼯资和福利⽔平的报酬,因为较⾼的⼯资福利会促使雇员更加努⼒⼯作,提⾼效率,因此这部分超出其他雇主的⼯资被称做“效率⼯资”。

5、协调性谈判P277指不同的集体协议虽然分别由不同的组织谈判⽽成,但是所有谈判最终达成的协议,在基本内容、基本条件上却⼏乎相同,⾄多仅有细微的差异。

6、⼯业主义理论P34该理论认为社会⾜以所有成员的功能整合的⽅式获得发展的,秩序和进步代表着经济和社会⾃然发展过程的主流,⽽冲突和停滞仅仅是局部的问题。

7、弹性⼯作时间P183是指在标准⼯作时间的基础上,每周的总⼯作时间不变,每天的⼯作时间在保证核⼼时间的前提下可以调节。

8、“野猫罢⼯”P299是指未经过⼯会、由⼯⼈⾃发组织的罢⼯。

也叫⾮法罢⼯。

9、冲突的根源P46-49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指由那些更加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交。

10、霍桑试验P73是指在1927-1932年间由美国⼈埃尔顿·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所进⾏的⼀系列试验,他们认为,照明强度和其他⼯作条件对⽣产率变化没有影响,劳动⽣产率的提⾼对劳动过程中的⼠⽓及其成员的满意度及⽣产过程中的有效管理等因素有关。

霍桑试验的重要之处在于把⼈当作社会的⼈,从⽽要更多地考虑岗位上的⼈的情感、⼼理、期望等。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标准》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标准》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原则课程代码课程承当学院商学院制定制定日期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一、合用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二、合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旳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重要针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者,特别针对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开设。

通过本课程旳学习,规定学生树立现代劳动关系管理理念,掌握劳动关系管理重要流程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与制度对旳地分析和解决现代劳动关系管理中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旳基本职业素养。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立上,前导课程有《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等课程。

四、学习目旳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重要流程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劳动关系管理旳某些基本措施和技巧,胜任公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使学生养成良好旳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旳职业道德、提高创新精神。

1.结识劳动关系(概念、理论、历史);2.理解管理方(定义、管理模式、劳资合伙方式);3.结识工会(概念、构造、职能);4.理解政府与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中旳角色、劳动关系战略);5.结识劳动法;6.结识劳动合同法;7.理解员工参与管理(概念、功能、核心点);8.结识惩处与申诉;9.结识集体合同;10.结识劳动争议解决五、课程设计本课程以公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公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案例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工作规定、工作任务规定,拟定学习目旳及学习任务内容。

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及考核。

六、教学设计七、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考核内容重要考核学生对培训与开发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措施及其分析应用等综合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平时、笔试相结合旳考核。

考核成绩(满分100分)=平时(50%)+笔试(40%)+考级(10%)2.考核原则(1)平时成绩旳考核原则取决于“课堂体现(20%)、出勤率(10%)、作业(20%)”。

劳动中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政策

劳动中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政策

劳动中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政策劳动关系是指雇佣关系中的双方在进行劳动时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关系的形成与劳动法律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劳动法律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维护劳动关系的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劳动关系的涵义、劳动法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劳动关系的涵义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在劳动合同关系下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具有双向权利和义务。

劳动关系的核心是雇佣关系,是用人单位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实现劳动力的利用和组织管理的重要方式。

劳动关系的建立、执行和解除涉及到劳动法律政策的约束和引导。

二、劳动法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劳动法律政策是国家为维护劳动关系平衡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实施的各项规定和措施。

制定劳动法律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调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劳动法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劳动争议的解决等方面。

1.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国家制定并修订了一系列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劳动关系建立的程序和要求,明确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责义务,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合法、公正的劳动环境。

2. 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劳动合同的签订应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合同内容合法合规。

同时,用人单位应按照合同的约定提供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劳动者应按合同要求履行劳动义务。

3. 劳动争议的解决劳动关系中难免会发生劳动争议,包括工资、工时、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分歧。

国家设立劳动争议解决机构,为双方提供公正、有效、便捷的解决途径。

劳动法律政策规定了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和原则,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劳动法律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保护劳动关系平衡的重要保障。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劳动法律政策的贯彻执行,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劳动法律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共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劳动关系法律法规

劳动关系法律法规

劳动关系法律法规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是指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与法规,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平衡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一、《劳动法》《劳动法》是我国最基本的劳动关系法律法规,被誉为劳动者的法律“救星”。

该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和休假等内容,为劳动者提供了合法保障。

二、《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对《劳动法》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明确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内容变更、解除与终止等方面的规定。

该法规定了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为解决劳动争议而制定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和方式,包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与诉讼等途径。

通过此法,劳动者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解决与雇主的纠纷。

四、《劳动保护法》《劳动保护法》是为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的安全与健康而制定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劳动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包括工作环境与条件、职业病防治、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与使用等方面的规定,有效保护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五、《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基本法律,主要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方面的规定。

此法规定了劳动者参与社保的权利与义务,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社会保障权益。

六、《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是对《劳动合同法》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该条例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登记备案、解除与终止、经济补偿等具体细则,为劳动合同的执行提供了更具体的操作指南。

七、《劳动监察条例》《劳动监察条例》是为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与实施而制定的法规。

该条例规定了劳动监察的职责和权力,明确了劳动监察的程序与违法行为的处理方式,有效维护了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平衡。

八、《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是为规范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进行而制定的法律。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自考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自考

名词解释1)劳动法: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 1994 年7 月 5 日通过,自1995 年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 (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这种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劳动关系。

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

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的基本准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体现在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之中。

确立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

5)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6)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劳动法律关系,都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21)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

22)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关系,依法就双方的权利义务协商一致,设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

23)正式工劳动合同:按劳动者是否在编,劳动合同可分为正式工劳动合同和临时工劳动合同。

正式工劳动合同是正式职工劳动合同的简称,是指用人单位在编制定员内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

适用于常年性工作岗位的职工。

24)临时工劳动合同:按劳动者是否在编,劳动合同可分为正式工劳动合同和临时工劳动合同。

法律规定劳动关系的定义(3篇)

法律规定劳动关系的定义(3篇)

第1篇引言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它涉及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我国,劳动关系受到法律的严格规范和保护。

本文将详细阐述法律对劳动关系的定义,并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解析。

一、劳动关系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法建立、存在并相互承担权利义务的社会关系。

具体而言,劳动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 主体特定性:劳动关系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用人单位是指依法设立,以盈利为目的,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岗位并支付劳动报酬的组织。

2. 法律强制性:劳动关系受国家法律调整,具有法律强制性。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3. 权利义务对等性: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

劳动者享有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权利,同时承担完成劳动任务、遵守劳动纪律等义务。

用人单位则享有对劳动者的管理权,同时承担提供劳动条件、支付劳动报酬等义务。

4. 经济利益性:劳动关系具有明显的经济利益性。

劳动者通过提供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实现自身价值;用人单位通过组织劳动者劳动,获取经济效益。

二、劳动关系的类型根据不同标准,劳动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按用工形式分类:包括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实习实训用工等。

2. 按劳动合同类型分类:包括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等。

3. 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类: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等。

4. 按行业分类: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

三、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是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

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实践

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实践

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实践一、引言劳动法规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而设立的一系列规则与制度。

劳动关系实践是指这些规则与制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和执行情况。

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实践密切关联,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劳动法规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劳动法规通过明确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为其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例如,劳动法规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支付权,保障了劳动者按时、足额收到自己应得的报酬。

此外,劳动法规还规定了劳动者的休假权、社会保险权益等,从根本上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然而,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劳动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与时俱进,关注新兴的劳动关系和互联网经济等新现象,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权益。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可能存在规避劳动法规的行为,剥夺劳动者应有的权益。

因此,劳动法规的完善和有效执行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保障。

三、劳动法规对于企业发展的推动劳动法规不仅仅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也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劳动法规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节假日休息制度,有助于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

其次,劳动法规规定了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建立了公平的用工秩序,有利于营造稳定的劳动关系环境。

最后,劳动法规还规定了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制度,促进了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然而,一些企业在劳动法规执行中可能存在问题。

有的企业可能存在违法用工、虐待劳动者等行为。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劳动法规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企业应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的用工制度,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劳动法规与新兴劳动关系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兴的劳动关系形态不断涌现,给劳动法规带来了新的挑战。

例如,互联网平台经济中的“众包”、“零工经济”模式,使得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化。

人事实习总结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的了解与应用

人事实习总结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的了解与应用

人事实习总结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的了解与应用人事实习总结: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的了解与应用摘要:本文是对本人在人事实习期间对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的了解与应用进行总结的文章。

通过与员工的接触与询问,加之对相关法规的学习和了解,本人在实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劳动法规并成功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一、引言作为一名人事实习生,深入了解并熟练应用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是保障公司合法运营的重要一环。

在实习期间,本人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与员工的交流,了解了其对劳动关系的认识与需求,成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劳动法规的了解与学习劳动法规对于企业和员工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人在实习期间主动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其中主要包括《劳动法》和相关劳动合同法规定。

根据《劳动法》,本人了解到劳动者享有的权益,如工资、工时、休假、福利等,并深入分析了员工与公司之间的权责关系。

同时,也熟悉了企业与劳动者的双方权益保护,并了解了一些特殊群体劳动者的保护政策。

三、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人事部门在企业中扮演着维护和管理劳动关系的重要角色。

本人在实习期间通过与员工沟通和交流,学习了建立和维护良好劳动关系的技巧,并能够将劳动法规的知识融入实际操作中。

在员工入职时,本人主动与员工沟通,告知其权益和义务,并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前对其进行全面解读和解答。

合同签订后,本人还时刻关注员工的工作情况,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备案。

同时,本人着重加强劳动关系的维护工作。

在员工提出权益诉求时,本人积极与员工协商解决,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保障员工的权益。

本人通过维护良好的劳动关系,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员工满意度和企业形象。

四、劳动法规的应用实践在实习的过程中,本人将所学的劳动法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保障员工权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1. 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本人对公司现行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劳动法规进行了适度修改和完善,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9.第25题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
A.克扣劳动者工资的
B.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C.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协定
D.一国国内的劳动法典
E.一国国内的劳动法规
答案:A,B,C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32.第31题
劳动法体系可以分为______。
A.劳动就业促进法
B.劳动关系协调法
C.劳动基准法
D.劳动监督法
E.劳动保险法
A.50000
B.20000
C.10000
D.5000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24.第30题
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或者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部门做出处理决定应当自收到申诉书之日( )
17.第17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最低工资个体标准的机构是( )
A.国务院
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各城市人民政府
D.工会与用人单位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18.第18题
以下符合我国劳动法规定的是( )
A.每月从王某的工资中扣除40元
B.每月从王某的工资中扣除60元
C.每月从王某的工资中扣除85元
D.每月从王某的工资中扣除100元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22.第27题
根据《劳动法》第44条的规定,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
B.县级以上的人大
C.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D.省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26.第22题
关于试用期的规定,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
A.试用期的约定不超过6个月
B.试用期内,劳动者可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6.第6题
中国成为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国的时间是 。
A.1900年
B.1906年
C.1919 年
D.1944 年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7.第7题
根据我国《劳动法》第8条规定,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的机关是( )
A.职工代表
B.企业代表
C.企业工会代表
D.每一方代表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4.第4题
下列关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B.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宪法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10.第10题
依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承包经营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但是所有权没有发生改变,法人名称也维持原来的法人的名称,则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应当是( )
C.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D.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法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E.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30.第26题
不定时工作时间,又称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每日元固定工作时间,是适用于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劳动者的一种工作时间安排。根据目前的规定,主要适用于以下人员( )
A.委托他人行使劳动行为能力
B.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不能委托他人行使
C.委托他人行使劳动权利能力
D.代理他人行使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19.第19题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满( )年以上,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A.中学教师
B.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
C.出租汽车司机
D.推销人员
E.银行的出纳员
答案:B,C,D
您的答案:B,C,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31.第28题
广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主要包括 。
A.国际劳工组织的章程、公约及建议书
B.联合国和区域性的公约或协定
A.董事会
B.监事会
C.股东大会
D.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8.第8题
以下各项不属于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的是( )
A.劳动法律关系的范围
B.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C.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D.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C.一般对初次就业的职工可约定试用期
D.在原固定工进行劳动合同制转制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原固定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可以不再约定试用期
E.如果双方自愿,也可以约定超过6个月但是一年以下的试用期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7.第23题
此题得分:1.0
16.第16题
下列社会关系中 , 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 。
A.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借款关系
B.某公司向职工集资而发生的关系
C.两企业之间签订劳务输出的合同关系
D.某民工被个体餐馆录用为服务员产生的关系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下列哪些情况下,劳动合同自行终止( )
A.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B.劳动者被除名、开除、劳动教养或判刑
C.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D.劳动者死亡
E.用人单位破产
答案:A,B,C,D,E
您的答案:A,B,C,D,E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8.第24题
此题得分:1.0
14.第14题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规定,用人单位有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应责令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责令支付劳动者赔偿金按相当于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总和的( )
A.2至5倍
B.1至5倍
C.3至6倍
A.10日
B.20日
C.30日
D.40日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25.第48题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批准的部门是( )
A.单位的工会组织
A.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B.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C.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50%的工资报酬
D.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23.第29题
用人单位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可以处以( )元以下罚款。
A.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C.人民法院
D.其他权力机构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3.第3题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中的职工代表由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和企业工会代表由指定产生,其中不得超过代表总数三分之一的一方是( )
1.第1题
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实施后,如确定因素发生变化,或本地区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累计变动较大时,应当适时调整,但每年最多调整(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2.第2题
《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 )强制执行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12.第12题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对女职王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对女职工或未成年工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 )
A.行政责任
B.经济责任
C.刑事责任
D.赔偿责任
答案:D
D.4至7倍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
此题得分: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