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三十七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图解演示内部教材
吴氏三十七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图解演示---内部教材
吴氏三十七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图解演示预备势一、太极起势(四动)第一动:左脚横移(意念想鼻子尖找右脚脚大指,脚大指指甲盖后面有几根毛,有三五根毛,那叫做大墩穴。
通肝。
鼻子尖对正脚大指,然后呢现在感觉到一对正,感觉到右脚前脚掌就吃力,脚后跟就虚啦。
左脚都是虚的,只有右脚前脚掌吃力,这时候在用意念想,尾闾骨对脚后跟,你看右脚就沉啦,为阴,左脚是虚的,开步怎么开呢,开步不想脚开步不想步,想哪呢,想右手小手指,想右小手指指肚外右腿外侧十公分处指地,左腿就开了,腿开也不要去管它,眼神望远了看,这脚才开。
)第二动:两脚平立(接着上面,左脚开多少算多少,着地不要着力,然后想小手指指肚往右脚跟的外侧,指地,这时候左脚大脚趾着地,然后再想无名指,往小指那去,这时候左脚食指着地,手中指,脚心就着地,想食指脚无名指着地,想手大指,脚小指就着地,想手心脚心着地,想掌跟,脚后跟就着地。
这会什么都不想,这是太极拳的第二动,现在能感觉到喘一口很痛快的气。
这时候感觉横隔膜,肚脐之上,都感觉到很轻松舒服愉快,横隔膜以下,由胯到膝到脚有劲。
这样两脚如树置地生根,跟树根一样,这是第二动的感觉)第三动:两腕前掤(两腕前捧,不是抬胳膊,这抬胳膊不是,抬胳膊不想抬,想指尖,十指指尖指指地,这个手就悠悠荡荡的,然后再想,指尖勾手心,老想指尖勾手心勾手心,就起来了。
回头一不想手就落下来了,这叫做太极劲,双臂抬平后忘掉不让手指勾手心这手就落下来了。
这时候手就感到胀了,胀也不要去管它,一想指尖勾手心就起来了,不想就落下。
求这个劲,叫太极劲。
指尖勾手心要起多高,起到手腕和肩平,略微高于肩,不要超过耳垂,耳垂是人的头部,耳尖这是臀部,平了以后就不要再想指尖勾手心啦,如果手臂超过肩,这腰就吃力脚就站不住,还有手低于肩,这胸口就堵塞。
正确的感觉是什么呢式子合适了感觉想东西吃,空的,像现在吃完饭,做这个姿势一对,还想吃,得有这个感觉)第四动:两掌下采(两掌下採,是术语,意念要想外劳宫,就是手背,想这个时候这手自然下落。
王培生37式太极拳讲解文字版
王培生37式太极拳讲解文字版王培生37式太极拳讲解王培生是中国武术家、太极拳家,他研究太极拳已经超过70年,他提出的太极拳拳法,有些已经不同于其他太极拳流派。
王培生太极拳分为37式,它融合了传统太极拳的拳法和王培生自创的拳法,具备很高的实用价值,其招式高手众多,并受到了广泛欢迎。
我们下面来逐一解析王培生37式太极拳。
第一式:起势式。
起势式是太极拳入门,也是37式的起点。
双脚并拢,双手提至胸前虚握成球形,形器并用,开始一套太极拳。
第二式:左右掌势。
起势后,右脚跨一步,同时双手分别向两侧推出,形成左右掌势。
第三式:单鞭。
右手顺势向前斜推,左手按在右臂肘处,将右脚收回,成为单鞭姿势。
第四式:提手上式。
右手上撇,向上提起,同时左手向下摆动,达到左右平衡。
第五式:白鹤亮翅。
上式后,右手将下落后,左手随后前推,促使身体转换方向,成为白鹤亮翅。
第六式:摆莲。
顺着左手下落的动力,将右脚后蹬,带动身体向后摆动成为摆莲。
第七式:高探马。
摆莲后将右脚向右移动,左脚随后跟上,生成高探马姿势。
第八式:左右搂膝拗步。
右手向前推动,同时左脚前跨,成为左右搂膝拗步。
第九式:金雁梳翎。
右手向前斜推,左手贴在肘部,然后左手向下摆动,右脚跟随着前进,成为金雁梳翎。
第十式:左右踢脚。
左右腿互相交替劈出,形成左右踢脚。
第十一式:倒撵猴。
将右脚向右平移,左臂向后甩动,如同一只甩尾挥臂的猴子,成为倒拿猴。
第十二式:左倒挂金钩。
将右脚向前跨出,左臂继续向后甩动,形成左倒挂金钩。
第十三式:右倒挂金钩。
右脚向前迈步,右手顺势而上,形成右倒挂金钩。
第十四式:搬拦捶。
双手合并成拳,挥出搬拦捶。
第十五式:如封似闭、左右推手。
右脚向前迈步,左臂推上,右臂由左下角向右上角推出,再将左手向右侧推出,形成如封似闭、左右推手。
第十六式:十字手。
双手交叉成十字,身体转向右侧,实现十字手。
第十七式:八卦掌。
身体向前进,左臂向前伸出,右臂向后右劈,成为八卦掌。
第十八式:上步七星。
吴式37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一段分解要领
吴式37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一段分解要领
吴式37式太极拳的第一段是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其他段式的基础。
下面是第一段的分解要领:
1. 起势:身体直立,双脚并肩,两手自然下垂,注意呼吸。
2. 左右分脚:将左脚向左跨一步,同时将左手提起,右手自然向下放置,屈膝下蹲,注意身体要保持平衡。
3. 右掌劈:将右手向前推出,掌心向下,掌心与身体平行,左手自然下垂,注意手臂要放松。
4. 左掌劈:将左手向前推出,掌心向下,掌心与身体平行,右手自然下垂,注意手臂要放松。
5. 单鞭:将右手向后退,同时将左手向前伸出,掌心向外,手臂与身体形成一条直线,右脚跟抬起,左腿微屈做出单鞭的姿势。
6. 局部收势:将左手回收,右手和左脚同时向身体收起,保持身体平衡不动。
7. 左右分脚:将左脚向右跨开一步,同时将右手提起,左手自然向下放置,屈膝下蹲,注意身体要保持平衡。
8. 右掌劈:将右手向前推出,掌心向下,掌心与身体平行,左手自然下垂,注意手臂要放松。
9. 左掌劈:将左手向前推出,掌心向下,掌心与身体平行,右手自然下垂,注意手臂要放松。
10. 抱球系列:将右手与左手重叠,放在丹田部位,保持内心平静,呼吸放松。
以上就是吴式37式太极拳的第一段分解要领,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这段基础技巧。
37式太极拳吴氏
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动作要领预备势第一式:起势第一动:左脚横移第二动:两脚平立第三动:两腕前掤第四动:两掌下采第二式:揽雀尾第一动:左抱七星第二动:右掌打挤第三动:右抱七星第四动:左掌打挤第五动:右掌回捋第六动:右掌上挒第七动:右掌前掤第八动:右掌后掤第九动:右掌前按第三式:搂膝拗步(yao)第一动:左掌下按第二动:右掌前按第三动:右掌下按第四动:左掌前按第五动:左掌下按第六动:右掌前按第四式:手挥琵琶第一动:右掌回采第二动:左掌前掤第三动:左掌平按第四动: 左掌上掤第五式:野马分鬃第一动:左掌下采第二动:左肩打靠第三动:右掌下采第四动:右肩打靠第六式:玉女穿梭第一动:右腕松转第二动:左掌斜掤第三动:左掌反采第四动:右掌前按第五动:左掌右转第六动:右掌斜掤第七动:右掌反采第八动:左掌前按第九动:两掌内收第十动:右掌下采第11动:右脚横移第12动:右肩右靠第13动:右腕松转第14动:左掌斜掤第15动:左掌反采第16动:右掌前按第17动:左掌右转第18动:右掌斜掤第19动:右掌反采第七式:肘底看捶第一动:上步按拳第二动:左肘上提第八式:金鸡独立第一动:双掌滚转第二动:右掌上掤第三动:双掌滚转第四动:左掌上掤第九式:倒撵猴子第一动:右掌反按第二动:左掌前按第三动:左掌下按第四动:右掌前按第五动:右掌下按第六动:左掌前按第十式:斜飞势第一动:左掌斜掤第二动:左掌下捋第三动:左脚前伸第四动:左肩左靠第十一式:提手上势第一动:半面右转第二动:左掌打挤第三动:右掌变勾第四动:右勾变掌第十二式:白鹤亮翅第一动:俯身按掌第二动:向左扭转第三动:左掌上掤第四动:两肘下垂第十三式:海底针第一动:左掌下按第二动:右掌前按第三动:右掌前指第四动:右掌下指第十四式:扇通背(臂)第一动:两臂前伸第二动:左掌前按第十五式:左右分脚第一动:两掌虚合第二动:两掌右伸第三动:右掌回捋第四动:两掌交叉第五动:两掌高举第六动:两掌平分第七动:两掌虚合第八动:两掌左伸第九动:左掌回捋第十动:两掌交叉第11动:两掌高举第12动:两掌平分第一动:两拳交叉第二动:提膝转身第三动:两拳高举第四动:两臂平分第十七式:进步栽捶第一动:左掌下按第二动:右掌前按第三动:右掌下按第四动:左掌前按第五动:左掌下按第六动:右拳下栽第十八式:翻身撇身捶第一动:右拳上提第二动:右肘下采第十九式:二起脚第一动:翻掌出步第二动:两掌右伸第三动:右掌回捋第四动:两掌交叉第五动:两掌高举第六动:两张平分第二十式:左右打虎式第一动:两掌合下第二动:两拳并举第三动:两掌回捋第四动:两拳并举第二十一式:双风贯耳第一动:两拳高举第二动:两掌平分第三动:两掌下采第四动:两拳相对第二十二式:披身踢脚第一动:两拳右转第二动:两拳交叉第三动:两拳高举第四动:两掌平分第二十三式:回身踢脚第一动:左脚右转第二动:两拳交叉第三动:两拳高举第四动:两掌平分第二十四式:扑面掌第一动:左掌下按第二动:右掌前按第三动:右掌下按第四动:左掌前按第二十五式:十字腿(单摆莲)第一动:左掌回捋第二动:右掌继捋第三动:右脚上提第四动:右脚右摆第二十六式:搂膝指裆捶第一动:右掌下按第二动:左掌前按第三动:左掌下按第四动:右拳指裆第二十七式:正单鞭第一动:翻拳上步第二动:右掌前掤第三动:右掌后掤第四动:右掌前按第五动:右掌变钩第六动:左掌平捋第二十八式:云手第一动:左掌下捋第二动:左掌平按第三动:右掌平按第四动:左掌平按第五动:按掌变钩第六动:左掌平按第二十九式:下势第一动:右掌前掤第二动:两掌回捋第三十式:上步七星(上步骑鲸)第一动:右掌前掤第二动:两掌上掤第三十一式:退步跨虎第一动:两掌前掤第二动:两掌回捋第三十二式:回身扑面掌第一动:右掌回捋第二动:左掌前按第三十三式:转脚摆莲第一动:左掌回捋第二动:右掌回捋第三动:右脚上提第四动:右脚右摆第三十四式:弯弓射虎第一动:两掌回捋第二动:两拳俱发第三动:两掌回捋第四动:两拳俱发第三十五式:卸步搬拦捶第一动:两掌右搬第二动:两掌左搬第三动:左掌回拦第四动:右拳前伸第一动:两掌回捋第二动:两掌前按第三十七式:抱虎归山(十字手收势)第一动:双掌前伸第二动:两掌展开第三动:两掌上掤第四动:两肘下垂第五动:两掌合下第六动:太极还原。
吴式太极拳的步法
吴式太极拳的步法吴式太极拳的基本式子总共三十七个,且步法大多数为正步,其次是隅步,还有其他若干步法,现分述如下:1、正步:正步的尺度是练拳者同身的一脚长,一脚宽,前脚跟和后脚尖分别落在一个方格的对角点上,两只脚如同铁道轨,脚尖平行向前,不可外摆里扣。
正步的变化有弓步和坐步。
弓步前腿为实,肚皮松开贴着大腿根,全身重量落在前腿上;后腿为虚,但须伸直,膝部不可打弯,后脚虚着地能抬而不抬。
坐步是后腿为实,尾骶骨对正后脚跟,全身重量落在后腿上;前腿为虚,收腹翘脚,脚大趾回钩鼻尖,脚掌心朝前,须有向前推物之意。
不论弓步或坐步,都要求鼻尖与实腿的膝尖、脚大足趾尖上下垂直,名之曰“三尖对照”。
2、隅步:隅步的尺度是半脚长,一脚半宽,隅步要求顶心(百会穴)与支撑脚(涌泉穴)上下垂直。
“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左右高探马”、“斜飞式”、“左右打虎式”、“左右弯弓射虎式”等皆为隅步。
3、丁八步:揽雀尾第八动定势为丁八步,所谓丁八步就是说丁不丁,说八不八。
采用此种步法,尾骶骨可以随意与左脚跟或右脚跟取垂直,来回变换身体的重心,这就叫做“身随步转,步随身换”。
4、马步:单鞭定势是八马步,就是两膝尖稍向外撇成八字状,两膝尖与脚尖方向一致,两大腿内侧均向外晾,这叫“敞膝”,这样括约肌就会收缩有力。
脚腕、膝窝和大腿根部松成三个括弧状,达到气沉丹田,上体骨节全部松开来。
5、鸡蹬步:上步七星为鸡蹬步,即右腿坐实,左腿前蹬,脚掌心朝天。
技击应用是从一侧去蹬击对方后腿的踝子骨。
6、虚步:虚步有丁虚和跨虚。
丁虚步如右脚打横,左脚竖着,脚尖虚点地面,步形如丁字,一条腿支撑全身。
拳式中的闪通臂完了,身体半面向左转,高探马动作开始的步型。
跨虚步就是退步跨虎,又叫做“跨虎坐”和“跨仙鹤”,是半跨坐,象跨车沿似的跨着一点边,实际也没有坐,是轻灵的。
练习方法:由立正姿势,右腿屈膝下蹲,把左脚一屈,提起来靠近右脚内侧,即松右胯提左膝。
7、仆步:拳式中的下势是仆步,仆步要求右腿屈膝下蹲,膝与胯成水平,左腿伸直,形如“一”字,左脚尖内扣,脚掌虚着地能抬而不抬。
赵幼斌37式太极拳分解动作教学1—3式
赵幼斌37式太极拳分解动作教学1—3式赵幼斌37式太极拳分解动作教学1—3式预备式动作要领:面朝南,左脚向左分开,与肩同宽落下站立,两脚平行,与肩同宽。
两臂,自然下垂,腋下注意要留有空隙。
两掌心,贴裤缝朝内,五指,自然伸直。
头,保持正直,眼睛,平视正前方。
拳意要点:预备看似不动,其实要使全身内外,处于稳静松软状态中,意念轻灵、虚无。
而我们的脚掌粘地、气沉,分阴阳、开合,这些内在都在动。
心静,体松,想象周身骨节、肌肉、内脏在意识的引导下,逐渐的自然松弛下来,达到上虚下实。
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这种拳意,要始终融入贯串于整套动作中。
第一式:起势杨式太极拳的起势,并非枯燥无味。
起势,有助于加深对太极拳的理解,习练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真正身心放松的拳意。
动作要领:两臂缓缓向前,上举到与肩同宽与肩同高。
注意,两臂缓缓向前上举同时,臂徐徐内旋,使两掌心朝下,五指朝前。
待两臂上举到与肩同宽与肩同高时,从肩开始,徐徐下沉,依次是肩、两肘、腕,下沉落下去,两掌,随徐徐下沉之势,掌心朝下,五指朝前,向下按至两胯旁前,眼平视正前方。
拳意要点:杨澄甫的太极拳起势曰:此式“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
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
”起势时,意念从脚掌向上传导,提肛、收腹、吸气。
有名家指出,两臂缓缓向前上举时,应以两手中指领劲,依次带动腕、小手臂、大手臂,并徐徐吸气,让身体有拔长、内力充实之感。
待两臂上举到与肩同宽与肩同高落臂时,注意先肘尖下沉,带回小臂,并缓缓呼气,使内气沉入丹田,同时注意,举臂时,脚跟,不要踮起。
落臂时,腿,不要蹲。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起势,用意为主,体松,气固。
双目似闭非闭,以神领,以气化;慢慢吸气分注双足涌泉穴,脚下自然稳,身躯自然松,两只脚掌似吸盘,感觉如粘于地面上,这一切都是意。
第二式:揽雀尾(一)左掤式动作要领:两腿微屈,两手微向左向上稍微起,身体略沉,右手向上,左手在下,右手右脚尖向右外转,同时右掌随转体经腹前向上到右胸前,掌心朝下。
赵幼斌杨式37式太极拳动作详解
赵幼斌杨式37式太极拳动作详解预备式:动作:视。
动作:1、2、左掤式动作:1、撇602、扣约30神顾及两掌前视。
右掤式动作:1、2、捋式动作:1、松沉。
2、挤式动作:掌脉门处。
眼向前平视。
按式动作:1、撤随2、动作:1、2、3、外旋使掌心里。
4、动作:1、45肋旁前。
2、3、4、30动作:(一)动作:1、30形移至胸前中线。
2、3、同时腰身稍向左松转。
4、(二)右搂膝拗步动作一:45动作二:动作三:(东)左掌前推。
(三)左搂膝拗步动作:左掌向前平视。
动作:1手。
23、做右搂膝拗步动作,右后方向。
动作:1收回再伸出。
2(正东)方3、左脚向左(东)移至胸前时即顾右掌。
4动作:1、眼神关顾左掌前伸。
2、左小臂仍举。
3、4、动作:1、2、顾及右掌下插略前视。
动作:1、2、动作:1、2、3、动作:1、2、3、体重心移中成4、重5、左掌左运。
6、重2同。
动作:45胸前。
动作二、三与第三式的三、四动作相同。
动作:1、重左掌翻转。
2、重右分脚动作:1、2、3、重4、左蹬脚动作:在右膝上。
23、4234左蹬脚方向为东北。
动作:1、时臂内旋使掌心朝上移至右腰前。
右手掌心翻朝下落至身体右侧视。
2、903、着左脚向西北方迈步渐成左弓步式。
同时左掌自右腰前而第动作:1、902、动作:1、重2、动作:1、体直起右转(朝南)2、重3、4、左野马分动作:1、45上。
2、动作:1、45成抱球状。
2、(一)动作:1、2、左脚向西南方迈出一步。
随左脚迈出左小臂经右小臂下向3、掤前视。
(二)动作:1、里附于左肘尖。
2、动作:关及左掌前穿。
第二十五式十字腿(单摆莲) 动作:脚面拍击。
第二十六式进步指裆捶动作:12、右脚脚尖外撇向右前(西北)3眼神要关及左掌。
4关及左掌左搂和右拳打出。
第二十七式上步揽雀尾(一)掤式动作:1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
动作二与第二式“揽雀尾”(一) 左右动作四相同。
要点与第二式“揽雀尾”棚式要点相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与第二式“揽雀尾”相向。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3)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3)第二十四式披身踢脚披身踢脚是退中有攻的招法,既能击敌,又能发放敌人。
披身时,必须以腰为枢纽而不失顶劲,否则就不能保持平衡而获得进退自由的有利形势。
例如,对方左脚上步出右直拳击打我面部,我在后撤左步退身避击之际,左手捋其右拳。
若对方撤手掤身以右膝撞向我胸腹部。
我上体急沉坐,两手外扳其右膝,用按劲化其攻势。
如果对方乘势落右脚,出左拳击打我面部,我应立即撒手披身,踢出右腿击敌腹。
踢脚之法,稍加变化,还可成窝心脚、穿喉脚或搜裆脚之类的杀招。
以脚尖接足跟的两次重复击打,一旦击中敌方要穴,可获得一举制敌之效。
比如说,对方前移右步,突起右脚踢击我裆部,我后移步御其锋芒的同时双手下塌压其左脚背。
如其乘势落左步,猛起右腿朝我咽喉及面部踹击而来,我左脚先退一步仰身避闪,右脚随之前弹对方的丹田穴,然后前压身,用抖劲以足跟震击对方的中极穴至曲骨穴部位。
第二十五式双风贯耳双拳由两侧取外线击敌人两耳门或太阳穴,犹如风行一般,即是“双风贯耳”。
比如说,对方前移步用右直拳击打我面部,我必后退步并用右手阻截其右腕内侧:若对方前上左步,两手前伸抱住我后颈或头部,随势提起右膝撞击我胸腹部,我可沉身,两臂屈肘猛下按劲椎开对方的右膝,上身前俯掤身,低头脱离其双手抱颈之险,在双手猛用按挤劲使对方膝顶起不到作用的瞬间,右脚上前一步,两臂滚拳向上夹贯对方之两耳门,致其晕仆。
此式中两拳和两臂的运行路线各为半个圆弧,自下而上合成一个整圆。
运用时,要求保持顶劲而胸背含拔,腰裆拧扣,还应与小臂的滚卷和两拳的运行协调一致,上肢不得僵硬,肩胛松开。
在双拳夹击敌头颈时,如果对方耐打,我可运用擒拿法中的拧扭动作,伸指抱头搓扭,以此折伤其颈椎。
比如说,对方前移右步用右直拳击打我面部,我退右步,右手拦截其腕内侧。
如其乘势前掤身伸双臂欲抱我头部,并提左膝撞向我胸腹部,我在沉身低头含胸的同时,两掌下压对方左膝,用捋掤劲前推,借对方左膝下落之际,我左脚前进步,上抬双拳夹击对方两耳门,随之伸指抱住其头向左扭搓,紧接着右转身旋体,向右后旋拧,将其颈骨扭折。
吴氏三十七式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意念
吴氏三十七式太极拳动作要领第一式:太极起势(4动):1、两脚平行相距一拳宽自然站立,平均承担身体的重量。
两臂、两腿和脊柱关节拉开,肌肉放松,精神放松,思想专一(排除一切杂念)。
意在右肩松左胯、意在右肘松左膝、意在右手松左脚,身体的重心移到右腿。
意念依次在右手小手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左脚横移与肩宽左脚大趾、二趾、三趾、四趾、小趾依次落地,脚跟落地想右手掌根。
重心在两脚中间。
2、两脚平立意念忘掉(无极式)。
3、两腕前掤意在手心劳宫,意念用指尖够手心。
两臂起略高于肩,两掌手指舒展前伸。
4、两掌下采意在手背(外劳宫)。
第二式:揽雀尾(八动):1、左抱七星意在右肩。
2、右掌打挤意在夹脊。
3、右抱七星意在左肩。
4、左掌打挤意在夹脊。
5、右掌下捋意在右掌心。
6、右掌前掤意在右掌心。
7、右掌后掤意在右掌心。
8、右掌前按意在右掌心。
第三式:搂膝拗步(六动):1、左掌下按意在右肩井。
2、右掌前按意在左掌心。
3、右掌下按意在左掌心。
4、左掌前按意在右掌心。
5、左掌下按意在右掌心。
6、右掌前按意在左掌心。
第四式:手挥琵琶(四动):1、右掌回捋意在左肩。
2、左掌前掤意在右掌心。
3、左掌平按意在左手中指指尖。
4、左掌上掤意在左掌心。
第五式:野马分鬃(四动):1、左掌回捋意在右肩。
2、左肩左靠意在玉枕穴。
3、右掌回捋意在左肩。
4、右肩右靠意在玉枕穴。
第六式:玉女穿梭(二十动):1、右掌翻转意在右肩井。
2、左掌斜棚意在左掌心。
3、左掌反采意在左肩井。
4、右掌前按意在左掌心。
5、左掌右转左掌心。
6、右掌斜棚右掌心。
7、右掌反采意在右肩井。
8、左掌前按意在右掌心。
9、两掌内合意在右肩井。
10、右掌下采意在左掌心。
11、右脚横移意在左肩井。
12、右肩右靠意在玉枕穴。
13、右掌翻转意在右掌心。
14、左掌斜棚意在左掌心。
15、左掌反采意在左肩井。
16、右掌前按意在左掌心。
17、左掌右转意在左掌心。
18、右掌斜棚意在右掌心。
19、右掌反采右意在肩井。
王培生讲解吴式三十七式太极拳
王培⽣讲解吴式三⼗七式太极拳 王培⽣,出⽣于1919年3⽉24⽇,名⼒泉,号印诚,原籍河北武清县⼩韩庄,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武术家。
王培⽣先⽣讲解吴式三⼗七式太极拳1王培⽣先⽣讲解吴式三⼗七式太极拳2王培⽣先⽣讲解吴式三⼗七式太极拳3附录⼀:王培⽣先⽣⼤事年表 1925年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
(断断续续有三年光景) 1931年学习⼋卦掌,师从马贵,号世清。
在北平东城极乐庵受居⼠戒,蒙恩师妙禅法师赐法号印诚。
1932年师从张⽟莲学习弹腿。
师从杨瑞霖(字禹廷)学习太极拳,后经师爷王有林(字茂斋)精⼼指点。
1933年-1944,在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
北平第三民众教育馆武术培训班任助教。
1935年受学友⾦互、徐振宽⼆⽼等⼈教授,学习儒家、道家等传统⽂化经典及修⾝之法。
1936年与沈⼼禅、吴⾦镛、张道⼀、王⽉后等⼈研习佛道之法。
1946年与师兄王真⼀道⼠研习道学(龙门派)修⾝之法。
1947年与⾼瑞周等⼈共同创办北平汇通武术研究社,任副社长。
1953年简化创编吴式太极拳37式,1958年整理出版成书。
1953年-1958年任北京⼯业学院体育教研室武术教师。
1958年8⽉、11⽉先后在绥远、天津召开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上任评判员。
1954年-1963年,在北京师范⼤学体育系教授武术。
同时在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教授武术。
1957年担任全国武术射箭观摩交流⽐赛⼤会裁判。
1963年-1979年在当时极端的政治环境下受⼈牵连⼊狱,并随后在嫩江劳改就业,由于环境极为艰苦,不能正常从事平常的武术研究,促使先⽣默识揣摩内功⼼法,将平⽣所学融会贯通、发展升华,在武术⽓功上另开⼀⽚天地,创⽴了许多治病健⾝的⼩功法,医⼈众多。
1981年在北京⽼年⼈运动会上获太极⼑⾦牌。
是年在沈阳与⽇本少林拳法联盟访华团交流技艺,令⽇本拳师躬⾝钦佩,因⽽王培⽣先⽣被⽇本《阿罗汉》杂志尊为中国⼗⼤武术家之⼀名扬海内外。
各式太极拳动作名称和要点分解
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名称01、起势02、左右野马分鬃03、白鹤亮翅04、左右搂膝拗步05、手挥琵琶06、左右倒卷肱07、左揽雀尾08、右揽雀尾0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17、右下势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背21、转身搬拦捶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三十二式太极拳名称1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4左琵琶势,5进步搬拦捶,6如封似闭,7左右搂膝拗步,8右单鞭,9右云手,10野马分鬃,11海底针,12闪通背,13右揽雀尾,14转体撇身捶,15捋挤式,16右拍脚,17左分脚,18右蹬脚,19进步栽捶,20左右穿梭,21肘底捶,22倒卷肱,23右下势,24金鸡独立,25左下势,26上步七星,27退步跨虎,28转身摆莲,29弯弓射虎,30左揽雀尾,31十字手,32收势45式吴氏:1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左右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上步搬拦捶,9如封似闭,10十字手,11左揽雀尾,12右单鞭,13右下势,14金鸡独立,15左右倒卷肱,16右海底针,17左闪通背,18撇身捶,19肘底捶,20左右野马分鬃,21玉女穿梭,22云手,23右高探马,24右分脚,25左分脚,26退步打虎,27右蹬脚,28、双峰贯耳,29斜飞式,30右迎面掌,31十字拍脚,32搂膝左栽捶,33左海底针,34右闪通背,35云手,36左高探马,37回身指裆捶,38左下势,39上步七星,40退步跨虎,41左迎面掌,42转身摆莲,43弯弓射虎,44退步搬拦捶,45收势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01: 起势02:右揽雀尾03:左单边04:提手05:白鹤亮翅06:搂膝拗步07:撇身捶08:捋挤式09:进步搬拦捶10:如封似闭11:开合手12:右单鞭13:肘底捶14:转身推掌15:玉女穿梭16:右左蹬脚17:掩手肱捶18:野马分鬃19:云手20:独立打虎21:右分脚22:双峰贯耳23:左分脚24:转身拍脚25:进步栽捶26:斜飞式27:单鞭下势28:金鸡独立29:退步穿掌30:虚步压掌31:独立托掌32:马步靠33:转身大捋34:歇步擒打35:穿掌下势36:上步七星37:退步跨虎38:转身摆莲39:弯弓射虎40:左揽雀尾41:十字手42:收势83式太极拳动作名称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金刚捣礁第三式懒扎衣第四式六封四闭第五式单鞭第六式第二金刚捣礁第七式白鹤亮翅第八式斜行拗步第九式初收第十式前蹚拗步第十一式第二斜行拗步第十二式再收第十三式前蹚拗步第十四式掩手肱捶第十五式第三金刚捣礁第十六式披身捶第十七式背折靠第十八式青龙出水第十九式双推手第二十式三换掌第二十一式肘底捶第二十二式倒卷肱第二十三式退步压肘第二十四式中盘第二十五式白鹤亮翅第二十六式斜行拗步第二十七式闪通背第二十八式掩手肱捶第二十九式六封四闭第三十式单鞭第三十一式运手第三十二式高探马第三十三式右擦脚第三十四式左擦脚第三十五式蹬一根第三十六式前蹚拗步第三十七式击地捶第三十八式翻身二起脚第三十九式兽头势第四十式旋风脚第四十一式蹬一根第四十二式掩手肱捶第四十三式小擒打第四十四式抱头推山第四十五式三换掌第四十六式六封四闭第四十七式单鞭第四十八式前招第四十九式后招第五十式野马分鬃第五十一式六封四闭第五十二式单鞭第五十三式双震脚第五十四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五式懒扎衣第五十六式六封四闭第五十七式单鞭第五十八式运手第五十九式摆脚跌叉第六十式左右金鸡独立第六十一式倒卷肱第六十二式退步压肘第六十三式中盘第六十四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五式斜行拗步第六十六式闪通背第六十七式掩手肱捶第六十八式六封四闭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运手第七十一式高探马第七十二式十字摆莲第七十三式指裆捶第七十四式白猿献果第七十五式六封四闭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雀地龙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双摆莲第八十一式当头炮第八十二式金刚捣碓第八十三式收势103式太极拳动作名称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式第六式白鹤晾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搂膝拗步第十式右搂膝拗步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手挥琵琶第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十四式进步搬拦锤第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十六式十字手第十七式抱虎归山(含“斜揽雀尾”)第十八式肘底看锤第十九式右倒撵猴第二十式左倒撵猴第二十一式右倒撵猴第二十二式斜飞势第二十三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四式白鹤晾翅第二十五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六式海底针第二十七式扇通臂第二十八式转身撇身锤第二十九式进步搬拦锤第三十式上步揽雀尾第三十一式单鞭第三十二式左右云手一第三十三式左右云手二第三十四式左右云手三第三十五式单鞭第三十六式高探马第三十七式右分脚第三十八式左分脚第三十九式转身左蹬脚第四十式左搂膝拗步第四十一式右搂膝拗步第四十二式进步栽锤第四十三式转身撇身锤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锤第四十五式右蹬脚第四十六式左打虎式第四十七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八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九式双峰贯耳第五十式左蹬脚第五十一式转身右蹬脚第五十二式进步搬拦锤第五十三式如封似闭第五十四式十字手第五十五式抱虎归山第五十六式斜单鞭第五十七式右野马分鬃第五十八式左野马分鬃第五十九式右野马分鬃第六十式揽雀尾第六十一式单鞭第六十二式玉女穿梭一二三四第六十三式揽雀尾第六十四式单鞭第六十五式左右云手一第六十六式左右云手二第六十七式左右云手三第六十八式单鞭第六十九式下势第七十式右金鸡独立第七十一式左金鸡独立第七十二式右倒撵猴第七十三式左倒撵猴第七十四式右倒撵猴第七十五式斜飞势第七十六式提手上势第七十七式白鹤晾翅第七十八式左搂膝拗步第七十九式海底针第八十式扇通臂第八十一式白蛇吐信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锤第八十三式上步揽雀尾第八十四式单鞭第八十五式左右云手一第八十六式左右云手二第八十七式左右云手三第八十八式单鞭第八十九式高探马穿掌第九十式十字腿第九十一式进步指裆锤第九十二式上步揽雀尾第九十三式单鞭第九十四式下势第九十五式上步七星第九十六式退步跨虎第九十七式转身摆莲第九十八式弯弓射虎第九十九式进步搬拦锤第一百式如封似闭第一百零一式十字手第一百零二式收势第一百零三式还原第一式预备势“面向正南”要点:两脚分开直向前方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内,手指朝下,目视前方,全身放松。
赵幼斌杨式37式太极拳动作详解
赵幼斌杨式37式太极拳动作详解预备式:动作:面朝南,两脚左右分开站立,平行与肩宽。
两臂自然下垂,腋下留有空隙。
两掌心朝内,五指自然伸直。
头正直,目平视。
第一式:起势动作:1、两臂缓缓向前平举至肩高,同肩宽。
同时臂内旋使两掌心朝下,五指朝前。
2、随即两肘下沉,两掌随势向下按至两胯旁前,掌心朝下,五指朝前,眼平视。
第二式:揽雀尾(一)左掤式动作:1、两膝微屈,身体略沉,两掌稍向左向上微起,着右脚尖外撇60度,身随体转,重心移于左腿屈膝坐实,左脚跟随之领起。
与此同时,右掌随转体经腹前向上至右胸前,使掌心朝下;左手随转体向左平抹,掌心朝下,与腹同高。
2、前势不停,右掌向外向右向里抹一小平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与右手成抱球状;同时左脚离地虚领。
接着左脚向正南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之身体转朝西,左脚尖内扣约30度踏实,然后重心移向左腿,弓左、蹬右腿成侧弓步式,此时的左脚尖同右脚掌以在一条直线上;随弓步左小臂向左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掌心朝右偏上,左肘与腕平略低,肘尖与左膝齐,右掌向右下采,掌心朝下,坐腕,手指朝前。
眼神顾及两掌前视。
(二)右掤式动作1、重心移向左腿,右腿自然领起,腰稍左转。
同时左臂内旋,使掌心朝下移于左胸前尺许,右掌随之由右向左经腹前弧形抄至左手下,臂外旋使掌心朝上,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呈弧形。
2、右脚向正西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而全脚踏实,右腿弓,左腿蹬成右弓步。
同时右小臂由下向前上掤,掌心朝内,高与胸平,左掌随右臂略向下向前推送,掌心朝下。
眼神先顾及两手左侧抱球,再随右掤前视。
(三)捋式动作:1、右臂内旋使掌心朝左下,左臂外旋使掌心朝右上,腰胯微松沉。
2、重心坐实左腿,成右虚步,同时身体微左转。
两臂随体向左向后粘履,左手在左胸前,右手仍与左手保持一腕肘距离。
(四)挤式动作:身体微右转,重心渐前移成右弓步。
同时左臂外旋使掌心朝里,左臂内旋掌心朝前,随着弓步右手前挤,左掌移向右掌脉门处。
王培生内功心法吴式太极拳37式拳谱
王培生内功心法吴式太极拳37式拳谱及178个分动名称预备式一、起势(四动)第一动左脚横移第二动两脚平立第三动两腕前掤第四动两掌下采二、揽雀尾(八动)第一动左抱七星第二动右掌打挤第三动右抱七星第四动左掌打挤第五动右掌回捋第六动右掌上挒第七动右掌反采第八动右掌前按此种打法之意是,把原暗着的八门劲变为明劲。
三、搂膝拗步(六动)第一动左掌下按第二动右掌前按第三动右掌下按第四动左掌前按第五动左掌下按第六动右掌前按四、手挥琵琶(四动)第一动右掌回采第二动左掌前掤第三动左掌平按第四动左掌上掤五、野马分鬃(四动)第一动左掌下采第二动左肩打靠第三动右掌下采第四动右肩打靠六、玉女穿梭(二十动)第一动右腕松转第二动左掌斜掤第三动左掌反采第四动右掌前按第五动左掌右转第六动右掌斜掤第七动右掌反采第八动左掌前按第九动两掌内合第十动右掌下采第十一动右脚横移第十二动右肩右靠第十三动右腕松转第十四动左掌斜掤第十五动左掌反采第十六动右掌前按第十七动左掌右转第十八动右掌斜掤第十九动右掌反采第二十动左掌前按七、肘底看捶(二动)第一动双掌按捋第二动左肘上提八、金鸡独立(四动)第一动双掌滚转第二动右掌上掤第三动双掌滚转第四动左掌上掤九、倒撵猴(十动)第一动右掌反按第二动左掌前按第三动左掌下按第四动右掌前按第五动右掌下按第六动左掌前按第七动左掌下按第八动右掌前按第九动右掌下按第十动左掌前按十、斜飞式(四动)第一动左掌斜掤第二动左掌下捋第三动左脚前伸第四动左肩左靠十一、提手上式(四动)第一动半面右转第二动左掌打挤第三动右掌变钩第四动右钩变掌十二白鹤亮翅(四动)第一动俯身按掌第二动向左扭转第三动左掌上掤第四动两肘下垂十三、海底针(四动)第一动左掌下按第二动右掌前按第三动右掌前指第四动右掌下指十四、扇通背(臂)(二动)第一动两掌前伸第二动左掌前按十五左右分脚(十二动)第一动两掌虚合第二动两掌右伸第三动右掌回捋第四动两掌交叉第五动两掌高举第六动两掌平分第七动两掌虚合第八动两掌左伸第九动左掌回捋第十动两掌交叉第十一动两掌高举第十二动两掌平分十六、转身蹬脚(四动)第一动两拳交叉第二动提膝转身第三动两掌高举第四动两掌平分十七、进步栽锤(六动)第一动左掌下按第二动右掌前按第三动右掌下按第四动左掌前按第五动左掌下按第六动右拳下栽十八、翻身撇身锤(二动)第一动右拳上提第二动右肘下采十九、二起脚(六动)第一动提掌开步第二动两掌右伸第三动右掌回捋第四动两掌交叉第五动两掌高举第六动两掌平分二十、左右打虎式(四动)第一动两掌合下第二动两拳并举第三动两掌回捋第四动两拳并举二十一、双风贯耳(四动)第一动两拳高举第二动两掌平分第三动两掌下采第四动两拳相对二十二、披身踢脚(四动)第一动两拳右转第二动两拳交叉第三动两拳高举第四动两掌平分二十三、回身蹬脚(四动)第一动左脚右转第二动两拳交叉第三动两拳高举第四动两掌平分二十四、扑面掌(四动)第一动左掌下按第二动右掌前按第三动右掌下按第四动左掌前按二十五、十字腿(单摆莲)(四动)第一动左掌右捋第二动左掌继捋第三动右脚上提第四动右脚右摆二十六、搂膝指档捶(四动)第一动右掌下按第二动左掌前按第三动上步搬拦(左掌下按)第四动右拳指裆二十七、正单鞭(六动)第一动翻拳上步第二动右掌前掤(上挒)第三动右掌后掤第四动右掌前按第五动右掌变钩第六动左掌平按二十八、云手(六动)第一动左掌下捋第二动左掌平按第三动右掌平按第四动左掌平按第五动变勾开步(按掌变钩)第六动左掌平按二十九、下式(二动)第一动右掌前掤第二动两掌回捋三十、上步七星(上步骑鲸)(二动)第一动右掌前掤第二动两掌上掤三十一、退步跨虎(二动)第一动两掌前掤第二动前掌后勾(两掌回捋)三十二、回身扑面掌(二动)第一动右掌右捋第二动左掌前按三十三、转脚摆莲(四动)第一动左掌右捋第二动双掌沉采(右掌回捋)第三动右脚上提第四动右脚右摆三十四、弯弓射虎(四动)第一动两掌回捋第二动两拳俱发第三动两掌回捋第四动两拳俱发三十五、卸步搬拦锤(四动)第一动退步(两掌)右搬第二动退步(两掌)左搬第三动左掌回拦第四动右拳前伸三十六、如封似闭(二动)第一动两掌回捋第二动两掌前按三十七、抱虎归山(十字手收式)(六动)第一动双掌前伸第二动两掌展开第三动两掌上掤第四动两肘下垂第五动双掌下按(两掌合下)第六动两掌分落(太极还原)。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作者:凌召来源:《少林与太极》2008年第04期(接上期)第三十一式白蛇吐芯白蛇吐芯也称锁喉掌,是进身时将手掌向正前方伸进,犹如蛇芯吐出之意,应将劲力贯注于手指,攻向对方面部与喉部,给对方以重创。
若敌方稍向后避,势必挺胸而气上浮,我则翻掌下按,将敌放出。
如对方进右步用右直拳击打我面部,我右手向上拦截,并黏持其右手向左、向下捋而搂拨带化的同时,右脚上前一步,右肘前顶其上胸。
如果对方仰身用左手抵住我之右肘,我左掌绕过其右臂向斜前方直线戳击其咽喉,在对方被击而尚未退避时,我翻掌下按“掤”劲将其击出。
击喉时,两掌可俯、可仰,一守一攻,连环交替。
在出掌击敌不中时,可翻掌抖腕用掌根击打或旋掌为拳进行击打,敌之双目、人中穴、咽喉穴、天突穴等均可举手而取。
比如对方猛进右步用右直拳击我面部,我左掌内画压阻其右拳腕臂,并用捋按劲将其右拳压至我胸下,右掌迅疾从左臂上方朝前穿出,以掌尖为力点直插其咽喉穴。
一旦击中,右掌内圈下压臂,左掌穿出插击其咽喉,将之击仆。
第三十二式十字摆莲将两手交叉、左右横分,状如十字,并用脚面横劲旁踢,疾似风摆荷叶,也有人将此称为十字腿,与分腿、转身蹬脚、转身摆莲等招式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十字摆莲”在太极拳术中多用于转身击敌。
侧踢时,左足立地,右足根用劲,自左至右形成立圆,开而复合。
转身与横踢须顶劲上领,身体中正,目光视敌,轻松自然,毫不僵滞,然后才能发挥巨大的威力破解敌方攻击并作出反击。
如对方左脚前上步用左直拳击打我头面时,我左脚后撤一步,上抬右手拦截其左拳;如其提起右脚朝我右膝及大腿部踹击,我则侧移左脚,右腿朝左侧抬腿避开其踹击,然后向右转体,右脚横踢摆,击打其后背及后脑部,致其仆跌。
十字摆莲以手作防御,是用足旁踢对方的招法,从表面上看只含击法和擒拿法,但若细心揣摩并练至神明,则知其中蕴涵有打穴之妙。
我在作十字手防御时,已形成压肘拿制敌人之势,这时摆腿击敌腰背很容易,如使腿呈劈击势从上向下砸,在人体背部可一击伤其多穴。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5)
第三 十 二式 十 字 摆 莲
将两 手交 叉 、 左右 横分 . 状 如 十字 .并 用脚 面横 劲 旁
踢 . 似 风 摆 荷 叶 , 有 人 将 疾 也
敌方攻 击并 作 出反 击 如对 方左脚 前 上步 用左 直拳击 打 我头 面时 .我 左脚 后 撤一 步 .上抬 右 手拦 截 其
霎
之右肘 ,我左 掌 绕过 其 右臂 向斜 前 方 直 线 戳 击 其 咽 喉 .
文
I
在 对 方 被 击 而 尚未 退 避 时 . 我 翻掌 下按 “ ”劲 将 其击 棚
出。
凌
召
击 喉 时 ,两 掌 可 俯 、 可 仰 , 守一攻 . 一 连环 交替 。在 出掌击 敌不 中时 .可翻 掌抖 腕 用掌 根击 打或 旋 掌为 拳进 行击打 , 之双 目、 中穴 、 敌 人 咽 喉穴 、天 突穴 等均 可举 手 而取 比如 对方 猛进 右 步用 右 直拳 击我 面部 .我 左 掌 内 画压 阻其右拳 腕 臂 .并 用捋 按劲将其右拳压至我胸下 . 右 掌迅 疾从左 臂 上方 朝前 穿 } .以掌尖 为力 点直 插 其咽 } { 喉穴。 一旦击 中 . 右掌 内圈下 压臂 . 掌穿 出插 击其 咽 喉 , 左 将之 击 仆
击 我裆 腹部 . 应立 即后 移右 腿呈 左 弓步 , 我 左
手 下搂拦 截 其右 小腿 . 向左 外勾 挂化 开 , 并 随 之 前拥 身 . 右 拳直击 其裆 , 其 受创 惊 吓之 用 在 时右 脚上 前 一步 .左 手捞 抱住 敌 右腿 向上 抬
并控 于左 肩 上 . 手合 拢抱 住其 右 膝盖 , 臂 两 两 用 力下 拉 , 肩 向上 扛 顶 , 体 向前 冲 , 力 左 上 合 猛折 对方 右 膝关 节 . 其 致跌 而控 制之 将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三十七式太极拳,又名三世七,又名长拳,是早期太极拳重要流派之一,相传系唐代许宣平所传,数百年后,传至明宋远桥,民国时宋书铭善该拳。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第一式揽雀尾揽雀尾是在两个圆圈中贯彻了?、捋、挤、按、肘的劲法,要求两臂作圆弧的运动,其中又包含有弧与直线的转换。
其技术用法是多方面的,可攻可防。
还可用于擒拿和摔跤。
在搏杀中。
对方进步用右直拳击我。
我不退反进,于止步的同时以左搠手直奔对方面部,用左臂外侧化开对方来拳。
如果对方见击拳落空且面部反遭袭击时。
在后退左步避闪之际提左腿朝我方左侧腹肋踹击:我方见势应迅速转腰坐胯。
将重心换至右腿的同时。
两掌下沉,捋按对方右腿前胫及右脚面:紧随着进右步。
用右立肘直击对方前胸及下颌。
如果对方仰身避开,我可换用右手抖击其面部。
这是在对方的直拳攻击下不退守反而以攻为守,迫使对方退避的打法。
敌若不退,其面部必遭我?击,如敌接着出左拳,我方可出右?手击其面部。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只有向后跳步并顺势用右踹腿击我。
这样便形成了对方跟着我走的趋势。
使下捋手接立肘击掌成为自然连贯之势。
揽雀尾用于擒拿时。
多善用解腕法的脱拿。
如对方前移步出左弹腿踢我裆腹时。
我左脚后退一步,沉身两膝下蹲呈拗步势:左掌同时内旋下按截阻对方脚颈。
如果对方借势落步用右冲拳击打我面部。
我右掌上翻格于对方右腕外侧,并向外裹化。
右脚上前一步。
左掌同时反拍敌之后侧颈部不让其退闪。
右手勾指叼扣其腕关节。
左掌上捋按其大臂外侧并向下牵引。
同时。
右脚朝右后方撤退一步。
右转体呈旋弧形的同时。
两手用抖劲将敌制服。
并控制其右臂。
格敌腕恰如抓住雀尾一般,此时。
左掌立即拍击雀之头,顺势捋雀背而将其制服。
格腕要有旋裹缠捋之。
使敌之右臂腕反其关节被拧转。
左掌拍颈乃惊敌之势,为顾面部之挨打其臂自然松散。
此时我下捋按左掌。
并向右转体呈旋弧形。
揽雀尾的击法相当多。
用于点穴时。
若对方左拳击打我面部。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全)来源:少林与太极作者:凌召点击: 10458 发布时间:2008-01-23 双击鼠标滚字体:[大中小]抱虎归山的身形后撤并用?劲转体之法,此为擒打并施之技。
在临阵中,一转身到敌后,即如怀中抱虎,快速猛烈地将其丢掷出去,掌击其后脑便成点穴之法则。
例如,对方前上右脚一步的同时,用右直拳击我面部:我急向左摆步,左掌自左向右拦截彼右腕臂外侧,并向右采。
随之右手伸抓敌右腕,向右下按拽的同时,左脚朝敌身后上步,借敌上体前仆之际,左掌按住彼后脑朝右推,随之旋腕震力以中指关节凸震击敌后脑之玉枕穴或风池穴,将其制仆。
第十式十字手将两手相搭于胸前,形状如十字,两臂自始至终含有?劲,多为防御之法,至于反击的方法就比较丰富了,但也是见机而作的。
比如说,对方前滑步右蹬腿踢我方胸部时,我左脚朝左后侧摆步避闪,左掌下拍压其右腿胫面,以此化解彼腿之击。
如若其乘势落步伸手搂抱我头颈时,我两手速向上交叉分开其双臂,将彼手格住;敌若收手而提左膝撞我胸腹,我则两臂滚卷,在胸前交叉沉身用“按”劲阻截彼之左膝,随之向右进步,双掌前“按”劲作用于敌胸部。
将其发力放出。
一般情况下,敌方的第一次进攻往往都是虚实相兼的,正蹬我胸时防则为虚,不防则为实,敌趁势落步搂颈则为顺其自然的招法:我方只有上托臂分挑,此时我方与对方的胸前均亮出,如果此时我方向前还击用“十字手”制敌,很容易自己把胸腹撞在对方提起的膝尖上。
所以,我方两手挑开敌之双搂手时,不要急于反击,而是双手作一下“按”劲动作以防彼膝,然后用起伏式的波浪劲法击敌,有可举手制敌。
从十字手的用法可以看出它为一开一合劲,开以滚化敌手,合以?封敌臂,它作为擒拿手法是相当适合的。
比如,对方滑步进身接近我并以右直拳击我面部时,我收左步,两手交叉,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呈十字手托架彼之右腕臂,随之右手翻腕旋扣住对方腕关节,同时左脚进步于对方裆前呈锁步势,上体向右旋身,左肘臂顺势以小臂肘压其肘臂关节,致使其向前仆俯而被控制住。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3)
维普资讯
太 极 拳 三 十 七 式 技
扇
●一
闪
、一
( 上期 ) 接
通 背
文
|
十六 式 扇 ( ) 背 闪 通 扇 通 背是将 自己 的脊 背 比作扇 轴 .将两 臂 看成是 扇 辐 。 腰脊 的作 用下 . 在 两臂 横 侧分 张 。 如折 扇张 开 “ 犹 通 背 ”指 的是引 导脊 背 的劲力 贯通 于两 臂 .作 击 法时 如张 弓放箭 。 比如说 .对 方进 左 步用 左直 拳击 我胸腹 时 .我则 沉 身左 手 内画 “ 按 ”其 左腕 采 臂 . “ ” 化 其攻击 力 。 用 捋 劲 如 若 对 方 是 用 惊 下 取 上 之 法. 突发 右 直拳击 我 面部 时 .
我方右 手 内旋 .翻臂 向上 挑
扇 通 背拥 掌 。 敌必 定跌 出 。 例如 .对方 左脚 上 前一 步 以 左 直拳 击 我 面部 时 . 我 右脚 后移半 步 .左 掌上 画反 拍 拦 截其 左小 臂外 侧 .并 向 左外 用采劲 随之 右脚 进 步 至敌 左腿后 侧方 .右掌 朝敌 左肋 部搠 击 。 张 弓放箭 . 如 一 呼 即出 。 趁敌腿 被击 之 际 . 我 左脚 上步 . 右臂 上架 . 向右转 体 .左 掌 伸指 或屈 指插 戳对 方 左肋 间章 门穴 或期 门穴 扇 通背 的两 手 圆形 绕 画 之 势 .还可 演绎 成一 种 自然
杨式太极拳三十七式动作歌诀及详细释义
杨式太极拳三十七式动作歌诀及详细释义《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是杨澄甫传下来的手抄本目前在已公布杨家传的太极拳经、歌、诀中尚未见到。
我父亲赵斌在1992年著《杨氏太极拳正宗》(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定名《杨氏太极拳真传》由北京体育大学改版发行)中首次披露,共37首歌诀。
在正式出版时,只对原抄本个别生僻怪别字做了修改,其原句原意未变。
此后也有人出书援用此歌诀。
杨澄甫传37首拳式歌诀,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架中不重复动作的技术内容和要领的集中概括,他与杨班侯传太极拳《全体大用诀》在技术意义上一致,还有互通互补之益,且更具针对性,读起来简单明了而又寓意深刻,对指导和研究太极拳架及技术内涵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人将这37首拳式歌诀了释义,也结合自己的认识糅进些看法,是一种兴趣,不代表先师原著歌诀本意。
同时也作为杨氏太极拳的后学,向各位同道谈心得,以期交流、学习、互进。
一、预备势歌诀: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释义:预备势也叫无极势。
在太极符号中的表象是个空心圆无形无象,空泛虚极,里边什么都没有,但同时其间什么也都可以有,可包罗万象,内容无尽,变化无穷。
以老子的思想来表述,预备势在态势上可理解为:“绵绵若存”宇宙之象,蕴 “有无相生”阴阳之机,含“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机变之神。
歌诀开篇表述了鸿蒙开启前的混沌状态。
预备势是静、是守、是蓄、是合,同时也孕育着动、攻、放、开之意、两者相互对立而统一存在,就叫“混沌未开太极前”。
行拳之首,先需一个澄心净虑,调意、调身、调息的过程。
所谓“静”,净化动意之谓也。
在静态中(也包括在动态中)习者意守丹田,使体内精、气、神互化,“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孕化过程就叫“摄得真精顶内煎”;心意上做到了这样的要求,身形要领协调得当,精神就提得起。
但还要自然合度,不要强势。
动作的精神和自然,是建立在姿势正确与否基础上的, “提神顶劲精神注”与“平腕坠肘势自然”相辅相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氏三十七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图解演示预备势一、太极起势(四动)第一动:左脚横移(意念想鼻子尖找右脚脚大指,脚大指指甲盖后面有几根毛,有三五根毛,那叫做大墩穴。
通肝。
鼻子尖对正脚大指,然后呢现在感觉到一对正,感觉到右脚前脚掌就吃力,脚后跟就虚啦。
左脚都是虚的,只有右脚前脚掌吃力,这时候在用意念想,尾闾骨对脚后跟,你看右脚就沉啦,为阴,左脚是虚的,开步怎么开呢,开步不想脚开步不想步,想哪呢,想右手小手指,想右小手指指肚外右腿外侧十公分处指地,左腿就开了,腿开也不要去管它,眼神望远了看,这脚才开。
)第二动:两脚平立(接着上面,左脚开多少算多少,着地不要着力,然后想小手指指肚往右脚跟的外侧,指地,这时候左脚大脚趾着地,然后再想无名指,往小指那去,这时候左脚食指着地,手中指,脚心就着地,想食指脚无名指着地,想手大指,脚小指就着地,想手心脚心着地,想掌跟,脚后跟就着地。
这会什么都不想,这是太极拳的第二动,现在能感觉到喘一口很痛快的气。
这时候感觉横隔膜,肚脐之上,都感觉到很轻松舒服愉快,横隔膜以下,由胯到膝到脚有劲。
这样两脚如树置地生根,跟树根一样,这是第二动的感觉)第三动:两腕前掤(两腕前捧,不是抬胳膊,这抬胳膊不是,抬胳膊不想抬,想指尖,十指指尖指指地,这个手就悠悠荡荡的,然后再想,指尖勾手心,老想指尖勾手心勾手心,就起来了。
回头一不想手就落下来了,这叫做太极劲,双臂抬平后忘掉不让手指勾手心这手就落下来了。
这时候手就感到胀了,胀也不要去管它,一想指尖勾手心就起来了,不想就落下。
求这个劲,叫太极劲。
指尖勾手心要起多高,起到手腕和肩平,略微高于肩,不要超过耳垂,耳垂是人的头部,耳尖这是臀部,平了以后就不要再想指尖勾手心啦,如果手臂超过肩,这腰就吃力脚就站不住,还有手低于肩,这胸口就堵塞。
正确的感觉是什么呢式子合适了感觉想东西吃,空的,像现在吃完饭,做这个姿势一对,还想吃,得有这个感觉)第四动:两掌下采(两掌下采,是术语,意念要想外劳宫,就是手背,想这个时候这手自然下落。
手心有突出之意,手指有舒展之意。
中指落到肚脐,这叫做神阙,这时候再想手心,好似浮在水上。
脚好似踩在水上,你看这就屈膝。
这时候两手平行在水面上,想两肘朝后。
膝盖一打弯,这时候再想肩井穴。
那看,就跟坐电梯似的就下去了。
都是自动,意念在肩井学。
一直落到哪里呢?落到手大指靠近股骨两侧,这叫做风市穴。
指尖朝前,再收收小腹。
眼神平视前方,你看大腿那就热了。
发胀发热。
这时候整个的太极起式,按照这个要求一做,这个劲就不一样。
形式也不同。
做完这个大腿是热的小腿是胀的。
这个第一式完。
)二、揽雀尾(八动)第一动:左抱七星(松左肩,体重逐渐就到右胯,到右腿。
这叫,外三合。
肩与胯合,这时候意念想着松左肩找右胯,一直到尾闾骨对正脚后跟。
这时候鼻子尖再找脚大指,这叫上下一条线,全屏左右转。
下面在坠肘,怎么坠肘?想左肘的曲池穴,这个右腿的阴陵泉就动。
想左肘的少海打外侧想,这时候手大指指甲盖对正鼻子尖,然后再想手心朝后想少商穴,对正鼻子。
不是整个朝后,有一个斜坡。
少商是手太阴肺,让他对正对准鼻准。
你看腿也是胀的,这时候呢,在把中指无名指一贴,你看这右手自动就起来了,都是自动,这叫做异性相吸。
阳掌找阴掌,这个姿势就出来了,右手起完了,然后坠右肘,你看左膝就起,松右肩这左腿就伸出去了。
这叫做;抱七星。
有叫做捧手。
)第二动右掌打挤(意念松右肩坠右肘,想着右手腕子一松,左脚自动下落着地不着力,想命门追肚脐,两个腰胯就平行的朝前平稳位移,左膝渐渐的朝左脚尖方向移动,尽量做到,两腰,两跨,两膝,两肩,处于各自的水平面如同在轨道上滑行一样没有上拉下压的阻力。
(当意念刚要想命门追肚脐的时候,右手中指渐渐的升起,让右手手心贴着左小臂内侧朝左臂内关穴贴扶着移动,一直移动到右手中指指尖与鼻子尖肚脐,这条人体中线对正。
这时候,鼻子尖右手中指跟左脚膝盖脚尖处在纵向垂直线上,整体的,两肩两腰两跨两脚两肘两膝同时处在横向的平行线上,形成了十字交叉的平衡态。
第三动右抱七星(接上式,右掌掌根,在右手中指的引动下,微微升起,起到右掌掌根贴扶这左掌大鱼际,然后意念有右手小手指引导其余手指相随,右掌掌根贴扶着左手大指,食指,中指肚,一直移到右手脉门刚好贴扶住左手中指尖即可。
腰胯保持安静,不乱动,头部微微右转,视线看右手小手指方向的远处,意念在左脚涌泉,接下来意念想着自己的命门如同船舵一样往身体后左侧平摆,这时候感觉鼻子尖随着命门的左摆而同步的平转向身体右侧。
在意念想着命门往左侧摆动的同时,左脚以脚跟为轴,让左前脚掌微微的贴扶着地面往右侧内扣接近于九十度角,身体边转动,两掌边同时翻掌,右掌心渐渐翻转朝上,左掌心渐渐翻转朝下,左手中指之中虚虚的贴扶着右手臂列缺处,当身体转向右正方向的时候,让尾闾继续与左脚跟对正,重心彻底落在左脚,右脚以脚尖为轴跟内收虚虚离开地面,然后意念想松左肩,坠左肘,右脚跟着地脚尖翘起大脚趾有回钩鼻尖之意。
右手大指遥对鼻尖,左手中指放在右肘内侧曲池处,右抱七星完成。
感觉左腿发张发热,左手心和右脚心有轻微蠕动感。
第四动左掌打挤(右掌以小手指指尖作为固定点不动,从右手腕开始放松,轻轻放松,边松边提,一直松到肘关节,使得肘与小手指成平行线横于胸前。
右掌掌心向后,指尖向左,左掌掌心向前扶在右手臂脉门处,与此同时,右脚渐渐落平。
随之屈膝略蹲,左腿舒直,重心集于右脚,两脚形成右弓步,两眼从作数食指方向上边三寸左右高度平视远方。
意在夹脊,感觉右腿发涨,发热,脊背后撑,两臂前撑,此全在意,感觉气势饱满浑圆。
第五动右掌回捋(意念引导右掌小手指向前方舒伸,掌心逐渐翻转向下,左掌掌心也随着翻转向上,以中指四指尖扶在右腕脉门处,至右臂舒直,与右脚小脚趾成上下垂直线时,身向后坐,重心移于左脚,右脚跟着地脚尖翘起,形成左坐步式,同时,右肘松力,右掌循外弧形线向右后下方回捋,左掌的中,四指指尖仍扶在右腕脉门处,随右掌转动而转动,右掌捋到贴近右肘右肋下时,肘尖向右后下与肩成垂直,腰向左后下松力,右肘随着腰往后,由肘,往前松力,右掌心翻转向上,左掌心随着翻转向下,两眼始终注视右掌食指指尖,意在右掌掌心。
)感觉,左腿发热发涨,右手心与左脚心有发热蠕动感,胃肠也有微微的蠕动。
第六动右掌前捧(右掌以食指引导,循内弧形线向左前上方舒伸,至左脚前时,右脚渐渐落平,随之屈膝略蹲,左腿舒直,委中穴朝天,委中穴在后腿窝处。
两脚形成右弓步,同时,右掌继续向右前方移动,至右臂伸直,手的大指与右脚的小脚趾在一条线上为度,右掌心向上,指尖朝前,左掌心向下,中,四指尖仍扶在右腕脉门处,重心在右脚,眼神看右掌食指指尖,意念在右掌掌心。
)感觉,全身舒畅,右手心跟小腹轻微发热,或轻微蠕动感。
第七动右掌后捧(右肘松力,右掌以食指引导,向右后方走外弧形线移动,左掌仍以中,四指扶在右腕脉门处同步相随移动,至右掌转到右耳旁,右手大指,中指,与右小眼角三点成一直线时止,与此同时,左膝松力,向后坐身,尾闾与左脚跟对正,右腿舒直,脚跟着地,脚尖翘起,形成左坐步式,重心在左脚,两眼始终注视右掌食指指尖,意在右掌掌心。
)感觉;左腿发张发热,右掌心发热。
第八动右掌前按(腰微松,右肘尖微微向前下松垂,右脚尖向左转四分之一,同时右掌顺着右脚尖所朝方向,向前按出,掌心向外,指尖向上,左掌仍然扶在右腕脉门处,当右脚落平时,右掌以大指引导,向右前方转八分之一,按出,右膝弓足,重心集于右脚,左腿舒直,左脚位置不变,两脚形成丁八步,视线看右掌食指尖,意在右掌掌心)。
感觉;胸宽畅通,背圆力全,右腿发热。
三,搂膝拗步(六动)搂膝拗步是治疗关节炎,为什么能治关节炎?因为这个腰是管四肢的总器官,你看你想一想腰就是命门,,你看,肩,胯,都在动。
上肢还有个头就是夹脊,一想夹脊你看底下不动。
下边呢是尾闾,一想尾闾骨,你看胯膝足就动。
都很轻灵。
所以这个搂膝拗步呢?就是你怎么叫搂膝,就是左手由右肩搂到左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看这个膝就往前去了。
右手从左肩搂到右胯,左脚在前推右掌。
搂膝这个技击作用很快,要摔一个人就跟掸尘土似的。
不妨我做一下你试试看,你右手往我左肩一扶我,我呢?就右手从我左肩到右胯一掸,搂膝拗步掌这个步子的锁上,对方才会倒。
第一动左掌下按(松右肩坠右肘,右手合谷贴在耳门,然后左脚往左自开,左掌以食指引导向左前下方,按出,掌心感觉扶着物体,同时,右腕松力,使虎口靠近右耳孔,右肘微微下沉,右肩一松,这时左脚跟就自动的使脚跟往内一回收,脚尖虚虚的沾着地面,右腿仍屈膝略蹲,体重仍集于右脚,两眼视线注于左掌食指指尖,意在右肩井穴,)感觉;右大腿发酸,发热,右小腿发涨,两张掌心同时也有发涨蠕动感。
第二动右掌前按(抬头,眼看正前方,右掌以无名指引导向正前方按出,掌心向外,大指遥对鼻尖,同时左脚向左横移,渐渐落平,随之,屈膝略蹲,体重移于左脚,右腿舒直,右脚后跟往外开,形成左弓步式,左臂微屈,左掌掌心向下,指尖向前,靠近左腿左侧,两眼从右大指指尖上方往前平视。
意在左掌掌心。
)感觉;左腿,发热,发酸,发涨,两掌掌心有轻微蠕动感。
第三动右掌下按(右掌以食指引导向前方往下按,至左膝前为止,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同时,左掌,腕部松力,向上提至左耳旁,重心仍在左脚,两眼注视右掌食指指尖,意在左掌掌心。
)感觉;左腿发涨,发热,左手心与右脚心有轻微蠕动感。
第四动左掌前按(抬头,两眼向正前方平远看,提顶,立腰,虚右脚跟,松右膝,右脚向前迈出,先落脚跟,后落脚尖,随之,屈膝,略蹲,左腿舒直,两脚成右弓步式。
重心移于右脚,同时,左掌以无名指引导向前按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右掌置于右腿外侧,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神顺着左掌大指上边往前平远处看,意在右掌掌心。
)感觉;右腿发涨发热,两手心有蠕动感。
第五动左掌下按(左掌以食指引导向前下按,至右膝前为止,同时右腕松力,向上提至右耳旁,重心仍在右脚,视线在左掌食指尖,意在右掌掌心。
)感觉;右腿发涨发热,右手心和左脚心有蠕动感。
第六动右掌前按(抬头视线逐渐朝前平远看,提顶立腰虚左脚跟松左膝,左脚向前迈出,落平,成左弓步式,右掌向前按出,以无名指引导,掌心向外大指要对鼻子尖,左掌在左膝旁,重心在左脚,眼从右掌大指上方平远看。
意在左掌掌心。
)感觉;左腿发热发涨,两手心有轻微蠕动感。
三,手挥琵琶(四动)手挥琵琶,先是沉采,这也叫做千斤坠,右手让人拽不动就全凭左脚点地,比如你拽我使足了劲拽,我这脚点地手一沉你就起来了。
第一动右掌回采右膝松力,身往后坐,体重移于右脚,左腿舒直,脚尖点地,松右肩沉右肘,右掌稍微后撤,至大指与胸口前后对正,掌心向左,指尖向前,左掌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左掌置于右胯胖,两眼向正前方平视,意在右掌掌心。
感觉;胸部舒畅,右腿平稳有劲,两张掌心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