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屈原之死

合集下载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如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屈原人物简介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人。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屈原在担任大夫和左徒期间,心系苍生社稷,力主改革朝政、联齐抗秦。

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势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诬陷,最终导致与楚怀王的疏远,两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

但他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希望楚怀王和后来执政的顷襄王召回自己,为国尽力,最后在楚国郢都被秦国将领白起攻破之后,他不忍心看着祖国灭亡,投汨罗江自尽。

用生命潜写了一曲千古悲歌。

关于属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是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四说。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

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

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

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

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

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

屈原是怎么死的故事

屈原是怎么死的故事

屈原是怎么死的故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因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跳河自杀了。

那么屈原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选择投江自尽呢?说法其一:当时屈原跳的这条江叫做泊罗江,当时屈原心怀爱国之志,犯颜进谏被朝中佞臣诬陷,导致自己一个贵族公子遭到流放,当时走到了泊罗江,正好看到了自己的国家正在被秦国攻打,知道楚国已经逃不掉灭亡的灾难,愤怒之下跳江自尽。

说法其二:当时屈原在流放的路上走到了泊罗江,后面逃难的倾襄万到此,见到屈原之后,大哭诉说楚国已经被灭,自己逃了出来,一心想要复国,后面的追兵当时紧追不舍。

屈原被顷襄王的爱国之心感到,于是和他换了衣物,待追兵到此之后,屈原从身一跃,跳江自尽保全了顷襄王。

其实,在历史记载中关于屈原为什么在端午节这天跳江的原因到是没有说明,估计也没人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很有可能当时屈原一时想不开就跳江了,那天刚好是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在屈原跳江之前就有了。

而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因此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期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当然了,不光屈原只有屈原投江这一种故事,还有许多版本。

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比如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联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再如纪念孝女曹娥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已经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你了解关于端午节的哪些历史,都不要忘记传承中国历史,传承中国文化!。

屈原是怎么死的故事

屈原是怎么死的故事

屈原是怎么死的故事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吃粽子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着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在《诗经》的基础上,对楚国的民歌加以改进,创立了“楚辞”这种诗歌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屈原究竟怎么死的?自杀or谋杀?,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早年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成为中国诗歌文学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纪念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怕是因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以身殉国这一种说法,以清代学者王夫之和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为代表。

他们认为屈原是楚国的贵族。

先秦采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亲疏有别地分封到不同地方当诸侯,诸侯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国家分给不同的大夫。

楚国和其他诸侯国有点不同,国君和周天子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其他诸侯只能称“公”、“侯”时,楚国国君就能自称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称号。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知识讲义23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知识讲义23
司马迁之死
李国文 对中国历史稍有所知的人,都会知道司马迁这个名字;而知道司马迁是个史学家的人, 都不可能不知道他在天汉二年(公元前 99 年),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事辩解,触怒汉武帝下 狱,受宫刑;然后于污秽肮脏之中死去的故事。 宫,即是去势。司马迁可算是非正常死亡的中国文人中,一个很特别的例子,恐怕也 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唯一。 宫,和去势,是一回事,但性质有所不同。宫是刑法,是无可选择的。去势,在有皇 帝的年代里,是当太监的首要条件。若不想当,也就不必去势。因此,这班人对于不男不 女的第三性状态,较少有屈辱感。而且一旦成为太监,生活在无数已将那话儿连根切掉的 人中间,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可能笑话谁,裤裆里有没有那个玩意儿,便是无所谓的事 了。 太监这行业,不仅在中国有过,外国也有过的。如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如克劳迪, 尼录,维特利乌斯和提图斯等罗马诸帝,如其后的拜占庭帝国诸帝,奥斯曼帝国诸帝,都 曾在后宫使用割掉生殖器的男人,以供役使。中国明代,大概是历史上破纪录使用宦臣的 帝国,故有十万太监亡大明这一说。任何朝代,太监或类似太监的人多了,都不是好事。 由于宦官有太多的机会接近帝王后妃,容易获得宠幸;加之阉人的变态性心理,嫉妒 一切正常的人,便是他们的仇恨准则。因此,一部《二十四史》,读来读去,凡太监,都 不是好东西。至少,好东西极少极少,所以,对这卑污龌龊者多,阴暗险恶者众的一群, 统统蔑称之为“阉竖”,倒也合适。 但司马迁之被宫,与阉竖之去势,截然不同。老实说,历代皇帝收拾文人,手都不软, 什么毒辣残忍的法子没有使用过呢?但把文人 XX 连根端掉者,刘彻是独一份。那是中国 文化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文人之受屈辱者,莫过于此。 宫刑,在中国,盛行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以阉割或损伤男女生殖器官,旨在 使其余生在屈辱中度过。汉武帝国异想天开,在刑不上大夫的年代里,他不杀头,也不判 刑,更不戴上什么分子的帽子,而是采用宫刑,来对付他的国史馆馆长,使其丧失作为一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约是在公元前278年。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楚国百里才”,是楚国的重要官员和文学巨匠。

然而,他在官场上未能如意,被楚怀王迫害,被贬谪到沅江流域的湘水之滨。

屈原重情重义,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对楚国深感不满和失望。

怀恨在心的他写下了悲壮的《离骚》一诗,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社会的深深牵挂和思念之情。

某年端午节,屈原悲愤抑郁,无法忍受流放生活的煎熬,不幸跳入了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划龙舟、赛艇、食粽子、挂菖蒲,还有演唱他的诗作等方式来纪念、悼念这位逝去的楚国伟人。

屈原跳河自尽后,他的爱国精神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深入人心,至今仍被人铭记。

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也因屈原的故事而被深刻地赋予了文化内涵和情感厚重的意义。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也是楚国的著名思想家。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是楚国的贵族,曾经担任过楚怀王的重要顾问。

然而,由于受到他人的陷害和诬陷,屈原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发生在楚国的历史上。

当时,楚怀王的政权受到了来自秦国的威胁,楚国内部也存在着许多腐败和内乱。

屈原作为楚国的重要官员,一直致力于劝谏楚怀王,希望他能够采取正确的政治措施,挽救楚国的危局。

然而,由于屈原的忠言被小人所诬陷,楚怀王开始怀疑屈原的忠诚,甚至陷害他,使他失去了官职和声誉。

在屈原被贬谪的时候,楚国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屈原深感国家危在旦夕,他痛心疾首,但却无法挽救楚国的命运。

在这种绝望和无奈的情况下,屈原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投江自尽。

据传记载,屈原选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投身到了汨罗江中。

他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对楚国的深情厚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的壮烈举动震撼了当时的社会,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五月五日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的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的同时,也怀念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和无私奉献。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更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象征。

他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追求正义,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屈原的诗文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屈原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为了正义和真理勇敢奋斗,不畏艰难,不惧逆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象征。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爱国诗人屈原是怎么死的

爱国诗人屈原是怎么死的

爱国诗人屈原是怎么死的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

他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那么诗人屈原是怎么死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诗人屈原是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话说楚怀王执政前期屈原也是很受器重的,他的一揽子计划都在领导的授权下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不想这新官上任的火烧的太旺,引起了朝中亲贵大臣的嫉妒和不满。

于是,这些势力便联合起来把屈原挤走了。

也有人提出要毒死屈原,刚提出来就遭到了反对,不是这发出反对之声的人们多么有正义感,而是他们想到了一个更坏的方法——逼迫屈原自尽。

这些人也是算准了屈原的脾气,越是忠贞爱国越不能看到国家衰亡,亲眼见到自己苦心经营的结果遭到践踏,想必屈原也就会被气个半死了。

这些人脑筋转的可是快,楚国灭亡了又跟自己有什么想干呢,接着做秦国的朝臣不就得了,生活还得继续。

果不其然,屈原看着国家日渐衰败,他满腔怒火,积怨良久,丝毫看不到国家的出路和希望,心一横抱着大石头就跳了江。

想必屈原在死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纵身一跳,对若干年以后的今天产生了这么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国家还将端午节列为法定小长假,这也算是对屈原爱国情怀的一种安慰吧。

屈原留有后代吗屈原出生楚国贵族。

他被流放离开国都前,曾是楚国大臣,曾得到楚国君王的赏识和重用。

他曾经纵横六国,意气风发,又因是楚国贵族,愿意与他结亲或者愿意嫁给他的女子肯定大有人在,他的娶妻纳妾之事应该也是按常理习俗进行的。

他死时七十多岁。

虽然关于屈原个人私生活尤其是娶妻生子的记载很少,但是他按礼仪习俗,育有子孙后代肯定是事实。

屈原的故里是楚国丹阳,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秭归县。

然而秭归县如今的屈氏熊姓家族并不多见。

原来古时候出现了迁徙活动。

清朝时期有农耕迁移政策,这里就出现过集体迁徙四川的现象。

所以屈原故里的子孙后代又有了点下落不明的迹象。

现代对于曾经出现的大费周章研究屈原后代的行为提出过否定。

然而屈原个人的象征意义已经和国家民族有关。

爱国诗人屈原之死疑云 自杀说未必是事件真相

爱国诗人屈原之死疑云 自杀说未必是事件真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爱国诗人屈原之死疑云自杀说未必是事件真相
导语:诗人之死,早已成为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而最早的一次中国诗人殉难,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屈原。

先秦人视死如归,确实是一个罕见的文化景象。


诗人之死,早已成为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而最早的一次中国诗人殉难,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屈原。

先秦人视死如归,确实是一个罕见的文化景象。

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春秋战国时代那样,对死亡(自杀)保持着极度的轻蔑,仿佛只是一次短暂而炫目的反生命旅行。

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直到今日,所有的人都坚信屈原因政治忧愤而投江自沉的动人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描述说,屈原在最后的日子里写下了遗嘱《怀沙》在发出“人生在世终须死啊,对自己的生命就不要太珍爱”的叹息之后,就怀抱着石头,投入汨罗江自杀而死。

其中的一个证据,是收录在《九章》组诗里的《渔父》一文。

这是中国最早的纪实文学之一,其中载有屈原对渔父(隐士的化身)的动人对白。

屈原披头散发地来到江边,在荒野草泽上边走边悲愤长吟,神色憔悴,形体瘦弱。

他对陌生的渔夫说,我宁可跳进湘水,葬身渔腹,又怎么能让自身的皓然清白,去蒙上世俗的尘土呢?这一表白,似乎可以再度证明屈原怀有强大的自杀情结。

但这篇《渔父》是典型的“他者叙事”:它只是一份旁观者的记录,而不是屈原的自我陈述,所以还是不够充分有力。

被用以证明屈原自杀的主要证据,其实就是他被放逐后所写的《怀沙》。

诗人在诗中这样宣称:自杀的信念已然确定(“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
生活常识分享。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他是楚国的贵族,曾经担任过楚怀王的重要官职。

然而,由于他忠言逆耳,多次劝谏楚怀王,又因为嫉妒心作祟,被楚怀王所不容,最终被流放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

在流放的岁月里,屈原深受家国之痛,他用诗篇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民的关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然而,楚怀王在屈原流放期间,对楚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这些改革使得楚国变得强大起来。

屈原听闻这个消息后,内心里既为楚国的强大而高兴,又为自己无法回到故乡而痛苦不堪。

在这种矛盾的情绪下,屈原写下了著名的《离骚》一诗,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然而,楚怀王在屈原流放期间,却在政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他的亲信秦舞阳对楚国进行了种种的奸邪行为,导致楚国内乱频发。

屈原远在他乡,却听闻了这些消息,他内心的痛苦更加深重。

于是,他决定以死来表达自己对楚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屈原选择了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这一天后来就成了中国的端午节。

他用自己的生命告诉后人,一个有志之士,应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即使遭遇流放和不公,也要坚定不移地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感动了无数后人,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端午节也因为屈原的故事而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有志之士,应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即使遭遇流放和不公,也要坚定不移地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差贡献。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真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铭记在心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屈原的精神,热爱我们的国家,关心我们的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轻言放弃,要有信念,有勇气,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这才是对屈原最好的纪念和致敬。

屈原之死

屈原之死

屈原之死关于屈原的死因大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投江说,比较官方且广为传播。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所以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第二种是谋杀说,有点离奇但不无道理。

由于本人不太赞同这种说法就不在这里说明了。

个人还是比较赞同投江说。

屈原投江自杀一个重要原因是但是的政治环境。

屈原首先是一名政治家,其次他才是一名诗人。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屈原在政治上的成就远没有他在文学上的成就高,也可以说正是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失意才成就了他诗人的崇高地位。

屈原是纯正的贵族血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屈原维护楚王和楚贵族的利益,如此高贵的出身也让他有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但君主竟然因为他爱修饰而早上召见他晚上就将他贬黜。

如此强烈的前后对比使他产生了很大的心里落差。

被贬的屈原如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

如果说屈原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是他政治失意的原因,那么遭小人谗言就是他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

而这一切只是屈原自杀的背景,真正的原因来自于屈原自己,他是一个忠臣,但他很倔强,不愿意为了逢迎别人而改变自己。

他有自己的理想,但他的理想实现不了的时候,想用死来摆脱世间的烦恼,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是无比的痛苦,也许死亡对作者来说是一种解脱,这样既拜托了肉体的烦恼又得到了灵魂上的安逸而且坚持了自己的理想。

当屈原对死抱有一种向往的心态时,预示着他的生命即将走向终。

浪漫主义对屈原投江也有一定的影响,屈原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使他自己生活在了自己编织的梦境中。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著名的楚国爱国诗人,也是《楚辞》的创作人。

然而,他在其短暂而悲剧的一生中有一个引人瞩目的事件——跳河自尽。

屈原的跳河自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有很多不同的解读和解释。

以下将从屈原的个人经历、政治原因和文化动机三个方面来探讨为什么屈原选择跳河自尽。

首先要了解的是,屈原跳河自尽的事件发生在他的一生中最为困难的时期。

当时,楚国正遭受着来自强大的秦国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屈原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建议,希望能够振兴楚国,增强国家的实力。

然而,这些建议却没有被当时的楚王所采纳。

这对屈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因为他深知这些建议的重要性,他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充满了深深的热爱和责任感。

屈原的跳河自尽还与其个人经历有关。

据传,屈原曾多次担任楚国的重要职位,但却因忠言逆耳而被贬谪。

这种连遭挫折和失意感贯穿了屈原的一生,使他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以说,屈原跳河自尽是他长期积累的各种心理压力和挫折的爆发。

此外,屈原的跳河自尽还涉及到他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对诗歌、音乐和文化活动有着非常深厚的追求。

然而,在他所处的时代,楚国的文化和传统正在逐渐消失,被外来文化所取代。

这对于屈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和失落,他感受到文化的沦丧,以及自己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无能为力。

这种文化上的迷失也成为他跳河自尽的动机之一。

综上所述,屈原跳河自尽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事件。

政治原因、个人经历和文化动机是导致他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因素。

然而,在屈原以后的历史上,他的作品和精神一直被人们所敬仰和传颂,他的悲剧被视为对于自由和正义的坚持和追求。

屈原的精神永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了一个不朽的符号。

正因为如此,屈原的跳河自尽事件才如此广为人知和被关注。

最后,屈原的诗作《离骚》以及其他的《楚辞》文集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他的爱国情怀和对于自由的追求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中国古代文人非正常死亡的介绍

中国古代文人非正常死亡的介绍

中国古代文人非正常死亡的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中国文人大多的死亡都不太正常,中国自古以来非正常死亡的文人有好几种死法,下面是由为你提供中国古代非正常死亡文人的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中国古代文人非正常死亡的介绍1:愚笨而死文人总是以为自己很聪明,但处人与事往往笨拙幼稚。

最笨的代表性人物莫过于李清照和方孝孺。

18岁的官二代李清照就嫁给官二代赵明诚,庆幸的是丈夫不是纨绔子弟,他们象牙塔里的爱情抵不上乱世的摧毁,赵明诚后来竟然抛下李清照独自一人私奔了,爱情有什么用,终究都是自私的男人。

如果这次教训也算无奈的话,那么后来她闪婚嫁给骗子张汝舟就是十足的愚蠢之举,闪婚闪离,百日婚姻,自己还因为检举张汝舟入狱,最终国破家亡,无依无靠,贫困忧苦,流徙飘泊,寂寞地死在江南。

一生“寻寻觅觅”,终究还是“冷冷清清”,笨到“人比黄花瘦”。

知识分子愣头青代表方孝孺,虽是读书种子,但是愚笨如一只老年愤青,误了建文帝不说,自己还跟朱棣堂前辩论,不识时务倒罢了,还拉着847个亲戚与他陪葬,以此留得青史名,我认为终究不光彩。

中国古代文人非正常死亡的介绍2:狂骄而死文人狂骄,自古使然,有才之人,必有个性。

然有才之人,狂傲得忘记自己是谁,必然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谢灵运太狂了,最终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临刑一刻,他还不忘为自己的人生最后秀一把,要求把他的胡须剪下来,施舍给南海袛洹寺,作为塑维摩诘罗汉像时用。

只可惜,到了唐朝,淫乱的安乐公主突发奇想,一把揪下他那保存在罗汉下巴上苟活了几百年的胡须,用来“斗草”。

不知道狂妄的诗人,地下若有知,是否揪毛自悲?李白,败尽家业,几度更妻,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进入仕途,甚至他身上的狂放气息都不由得让人怀疑。

这种气息,是他故意营造的,还是与生俱来的,也许他自己也无从知晓。

诗人的死,应该是浪漫的。

后人们自然不会让李白死在床上,一说他醉酒泛舟江上,俯身追月,一去不回;一说他看到江上的月影,以为九霄云外的天庭有使者来接他,跃入江中,有去无回。

浅谈屈原,多次被流放不同的地方,为国为民投河自尽

浅谈屈原,多次被流放不同的地方,为国为民投河自尽

浅谈屈原,多次被流放不同的地方,为国为民投河自尽大家好,欢迎来到小夏聊史册,今天聊一聊屈原的故事。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文人,他们在文学和政治场上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有一个人他就是这样,为了百姓不断上奏,但被陷害,为了自己的清白,投河自尽,他就是屈原,这个可能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名字,今天一起去看看吧。

屈原是楚国人,是和楚王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人,家境比较好,自然他小时候就在很好的环境里面成长,自己也受过很好的教育,阅读了很多书,虽然是贵族,但是成长的物质环境是和老百姓一起的,而且家庭教育很好,他从小就很能体会老百姓,在不断成长里,他树立了远大的目标,更是把国家放在了心上。

慢慢地,他成长了,在四十八年,秦军来侵犯楚国,他就组织带领青年们一起用力抵抗,他很有方法和想法,一方面自己作为将领带着士兵们,指挥打仗,教授方法,利用合适巧妙的战术。

另一方面更是给他们做思想教育,思想其实是最重要的东西,这段时间,他的才华得到了恨很好的展示,他的才华也被更多人看到,于是,他应召进京。

由于有很好的才能,在百姓中也很多人知道他的好,他升任,曾还出使齐国,他比较强的是外交战术,所以他负责外交方面,在军队出去时,有时也会跟着。

出去多了,看见了很多更好的国家策略,他决定为了国家更好生活更好变革。

王是很深信他的,毕竟有才又有能力,一心为楚国,但是他的变革却是会损害到很多旧贵族的势力的,所以不知不觉间,他得罪了很多人。

深入改革,他坚持着推进,旧贵族们甚至要消失了,但是得罪的人越多,在朝不喜欢他的人越多,越来越多人造谣上奏,他被罢免了官员,后来他开始了漫长的流放时光。

第一次是在汉北,在那里,楚国常常被秦国打败,他看在心里却无能为力,只有着急,又有一次秦国大举进攻,没有办法的楚王再一次用他。

他再一次想要和平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王没有听他的话放走了张仪为日后埋了祸,但是张仪贿赂了王最宠的女人,她给王说,让张仪逃了回去,屈原没能及时劝住。

屈原之死的原因及其爱国情怀

屈原之死的原因及其爱国情怀

屈原之死的原因及其爱国情怀屈原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着名诗人, 他忠君爱国, 文采飞扬, 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但是由于楚怀王昏庸, 听信小人谗言, 放逐了敢于直谏的屈原, 相传屈原由于对故国不肯放弃, 胸怀大志可是又报国无门, 终于在万念俱灰之下投下汨罗江。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故国的不肯忘怀, 选定每年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来纪念屈原, 每年的这天人们举行各种活动, 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近些年, 学术界对屈原的死因和所谓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不同的论调, 本文将通过冷静分析, 来进行进一步的理性论证。

一、屈原之死的原因分析屈原本是楚国重臣, 与楚王同姓, 本是一位在政治上有着卓越政见的政治家, 对于治国齐家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但是由于政治道路受阻, 楚王听信奸佞, 屈原为了表达自己的苦闷心情, 在诗词方面都表达了自己的"美政";思想, 所以他又是一位卓越的诗人。

被政治上的敌人陷害之后, 又受到楚王的排挤和打压, 变得"面容憔悴、形容枯槁";, 心理和生理上都备受摧残, 屈原用诗词表达了自己对于黑暗势力的抗争, 表达了美与丑、善与恶的交锋。

在这一时期, 屈原本来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是继续留在楚国, 随波逐流, 向黑暗势力妥协。

在女嬃劝诫中体现过这个情节, 女嬃本是好意, 希望屈原能够全身而退, 远离世俗的纷扰, 也避免黑暗势力的再次迫害, 这意味着当时有诱惑屈原被迫就范的强大势力, 这一情节的设置, 表达了屈原内心的犹豫和挣扎, "既不见容于君, 又不获知于世";。

这样的痛苦之下, 屈原只能去寻找古代明君舜寻访答案,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屈原的盼望楚王变成跟舜一样的明君的愿望。

但是以楚王的治国能力, 是没有办法跟舜相提并论的, 当然屈原也并没有在古代明君那里找到任何答案, 他在作品中列举了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史, 目的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一定会坚持中正之道, 绝对不会背叛理想, 不向恶势力妥协。

屈原之死与知识分子的抑郁症

屈原之死与知识分子的抑郁症

屈原之死与知识分子的抑郁症多年前,看过海派文人朱大可先生写过一篇关于屈原的文章,说屈原之死死于谋杀,我过目不忘的原因是这个说法很好玩。

它不只表明了一个写字的家伙具有侦探方面的才华,也漫漶着一个海派文人的思维乐趣。

但老实说,朱先生这个说法不能当真,它缺乏科学精神,尤其是把屈原推衍成个同性恋的结论太过惊世骇俗,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

好在我不把朱先生当学者,照旧喜欢看他的文章。

屈原之死,是文化史上的悬案,也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明清时期考据派的说法太离奇了,不说也罢。

光是主流的说法就有十几种之多。

而在十几种中,广为流传并渐成公论的是下面两种:第一种说法是“死于悲愤”,持这种说法的是汉代的司马迁与班固,班固在《离骚赞序》写道:“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不忍浊世,自投汨罗。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则借屈原之口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这种说法太情绪化了,与其说是一个诗人的死亡真相,不如说是两个史官的现实之悲。

懂点掌故的人都晓得,班固一生,曾有过两次进局子的经历;而司马迁因为替朋友李陵在朝堂上向皇帝说了句求情话,竟然被皇宫里的手术师割下了睾丸。

悲愤是肯定的,但恐怕与屈原之死无关。

第二种说法是“死于殉国”,持这种说法的是宋代的朱熹与清代的王夫之,朱熹在《离骚经序》说:“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遂赴汨罗之渊自沉而死。

”王夫之在《楚辞·九章通释》的序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他们都是儒家文人,跳不出忠君爱国的框子,这样的想法符合他们的立场。

印象中,郭沫若也一直秉持此见,并由此编了一出话剧。

可怜的屈原被鼓捣成了个黄继光似的爱国英雄,而楚怀王的小老婆与张仪的三角恋却搞得轰轰烈烈。

一个流氓才子的想象力把一段糊涂的历史弄得愈发暧昧不清。

屈原究竟是死于情杀?死于仇杀?死于他杀?还是死于自杀?要弄清这个案子,窃以为当从文化着手。

大家想想,谈一个文化人不谈文化,那不是扯谈吗?所以,对不起了,让我来冒充一次文化人试试。

诗人千奇百怪的死法

诗人千奇百怪的死法

诗人千奇百怪的死法我们往往能记住很多诗人留下的千古名句,但对于他们的生平,却不一定了解。

大多数情况下,诗人们过得并不快活(大概悲苦的人生给了他们绝世的才华,所以他们才能写出这么多华美的篇章),而他们死亡的方式,更是时常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一、投水而亡屈原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

屈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了。

这一年大概是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当时62岁左右(生于前340,死于前278)。

卢照邻卢照邻年轻时染上了严重的风疾,吃了许多药都不见结果。

回乡后不久,他的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

另一方面,卢照邻生不逢时,高宗时代崇尚吏治,他专攻儒业;武则天时推崇法治,他信奉黄帝老子的无为学说;后来朝廷屡次征召提拔贤士,他几乎成了残废,可悲可叹。

最终在身体的痛苦与心灵的绝望双重折磨下,他选择了投颍水而亡。

陈子龙陈子龙是明代著名诗人,被誉为明诗的“殿军”。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

陈子龙坚持抗清。

1647年,陈子龙在吴县被捕。

巴山等人对他进行审讯,他“植立不屈,神色不变”。

5月13日,陈子龙被押往南京,在途中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他乘守者不备,突然投水以死,捞起时已经气绝,清军还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

时年四十岁。

朱湘朱湘是“新月派”代表诗人。

1927年9月至1929年9月,留学美国,回国后,他生活动荡,为谋职业到处奔走,家庭矛盾也日渐激化。

其间曾任教于国立安徽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外文系,但又与校方不和。

1933年12月5日,他从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纵身跃入清波,自杀身死。

二、食藓而亡孟浩然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当时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

屈原为什么跳汨罗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为什么跳汨罗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为什么跳汨罗河自尽的故事屈原,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楚国的宰相。

他以其才情横溢的诗歌而著称于世,被后人誉为“楚辞之祖”。

然而,屈原最终选择了跳汨罗河自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心理波动所能解释。

首先,屈原跳汨罗河自尽是出于个人遭遇的困境和失意。

在当时的楚国,屈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和百姓,尽心尽力地为楚国效力。

然而,由于一些政治阴谋和诽谤,他被贬斥出朝廷,甚至失去了官职。

这对于一个有着追求和才华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打击和羞辱。

失去权力和地位的屈原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剥夺,感觉自己对国家和人民已经无能为力,这种自卑和绝望逐渐侵蚀了他的内心。

其次,屈原跳汨罗河自尽也有着家国忧虑的重要因素。

楚国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各个诸侯争相割据,百姓们饱受战争的痛苦。

作为一位爱国者,他对国家的沉沦和人民的苦难感到痛心疾首。

他深知自己无法改变这一局势,也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国家。

面对着家国危亡的局面,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愧疚和无能为力的忧虑之情。

此外,屈原跳汨罗河自尽还与他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追求和维护有关。

屈原是一个对于传统文化和道德有着深刻理解和热爱的人。

然而,当时的楚国政治腐败,道德沦丧,传统价值观念被践踏和玷污。

他认为自己无法看到楚国重新恢复传统文化的希望,也无法接受心爱的国家变得堕落下去。

因此,选择了跳河自尽来表示对传统价值的坚守和维护。

总之,屈原跳汨罗河自尽的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理念。

个人遭遇的困境和失意、家国忧虑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追求和维护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屈原做出这一决定的种种原因。

屈原的自杀行为虽然令人痛惜,但却使他的诗歌和思想永生不朽,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屈原之死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屈原之死

李国文,1930年8月生于上海。

1957年发表小说。

经历文革,辍笔多年,但是再拾笔著文仍很见功底。

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的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我个人觉得那个评论家描述的好准确,他的散文见功底,真性情,见解又很有趣。

他全书共十七卷,我有三散,散文《淡之美》,随笔《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和《中国文人的活法》李国文先生随笔:《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屈原之死在中国非正常死亡的文人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屈原。

可有史以来,文人能够享受到将其忌辰列为全国性节日,全民为之年年纪念,获此殊荣者,只有屈原。

中国老百姓对于文人的敬重,以此为最,这也说明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之根深蒂固,之历史久远。

也许某一个朝代,某一段岁月,灭绝文化的沙尘暴,会刮得乌天黑日,万马俱喑,然而,值得我们为之额手称庆的,中国文化生命力之顽强,世所罕见。

即使书梵尽,儒坑尽,即使四旧毕除尽,然而云消雾散,霁天空阔,春风润泽,万物复苏,依旧是朗朗乾坤,文化中华。

至了端阳这天,高悬艾叶,遍洒雄黄,龙舟竞渡,米粽飘香。

这就是中国文人的历害了,死了,还活着。

而且活得会比所有皇帝加在一起的年纪更长久。

皇帝,总是要去他妈的,但是屈原,中国人都记得住。

“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

”这是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第一句。

所谓“楚之同姓”,因为他和楚王一样,原先都姓芈。

这个稀见字读mi(音米),字典上的解释为“羊的叫声”和“姓氏”。

芈姓,熊氏,后来改为昭、屈、景三姓,为楚国三大族。

管理这三姓事务的官,就是三闾大夫。

屈原被免掉左徒以后,一直到死,担任着这个类似清朝宗人府的长官。

第一,绝对的闲差,第二,绝对的清水衙门,这使出身于贵族门第,担任过政府要职,操作过国家大事的屈原,有点郁闷。

文人分两种,一种得意,一种不得意。

得意者,怕郁闷,不得意者,无所谓郁闷。

屈原相当得意过,所以感到相当郁闷。

其实,“左徒”,不过是谏议国政的高官而已,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类似于现在的纪检委。

著名诗人屈原是怎么死的

著名诗人屈原是怎么死的

著名诗人屈原是怎么死的楚国诗人屈原,出生于贵族世家,那么诗人屈原是怎么死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诗人屈原是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屈原是怎么死的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投江而死的,屈原为什么选择自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原来,在投江之前,屈原因为变法不成遭奸人陷害,被楚怀王流放。

第一次,屈原被流放到汉北,就在流放期间,秦楚两国交恶,战乱连连,楚国不敌秦国压力最终答应秦国赴会议和。

此时屈原刚刚被流放归来,他力劝楚王不要赴会,只怕有去无回,这明显是秦国设下的陷阱,可是楚王不听,他担心不去赴会惹怒了秦王,于是就执意赴会了。

后来正如屈原所说,楚王有去无回,一到会盟地点,楚王就被秦王扣押。

后来楚王死在秦国,秦楚两国关系决裂,大战在即,可惜此时屈原又被流放了,这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这次他被流放到江南。

而这一次,屈原历经了十八年。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首都郢都,楚国被迫迁都,楚国大败。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屈原便在江南投江自尽了。

屈原活了多少岁有学者曾研究屈原的生辰应该在公元340年,虽然有些书籍收录这个说法,但是这个结论未必正确。

还有其它史学者提出了公元353,公元343等时间。

屈原是世界上知名历史人物,民间端午节习俗传说就是因他而产生。

他的生平细节都非常值得研究。

屈原在《离骚》中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有一句诗句提到“庚寅以降”交代了自己的生日。

庚寅以降的意思应该是指“寅年、寅月、寅日”出生,还有写到“老將至”,说快要老了,但还没到老。

几年后,屈原在投江自杀前所寫的《涉江》中的“年既老而不衰”。

我们可以从老字的解释下手,老字在古代注解里有明确的指是七十岁称老。

有文献可查。

按此来推算,写离骚时屈原并不年轻,但绝对没有七十岁,到投江的时候应该是七十岁左右了。

我们再来看涉江中有提到的楚国被攻破的历史事件。

屈原生前的诗歌里没有提到楚国割地的事,也没有提到楚国被秦国灭亡的情节,只有提到秦国进犯,楚国逃跑迁都的事,以他悲愤爱国的情怀,如果他死前这些惨痛灭国事件发生,他肯定会写诗词伤怀,说明他是在楚国迁移都城不久就自杀了。

端午节屈原死的原因

端午节屈原死的原因

端午节屈原死的原因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与粽子、龙舟竞渡密切相关。

而屈原作为端午节的主角,他的死亡更是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么,为什么屈原会在端午节这一天死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屈原的死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屈原的生平。

屈原,字子南,又被称为屈原先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思想家、诗人。

他才华横溢,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离骚之神"。

但是,屈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多次劝谏楚国君王不要轻率向外征战,保持自身实力,但是却引起了宫廷内部的一些人们的嫉妒和排斥,最终导致了他的被贬。

后来屈原来到了汨罗江畔,写下了著名的《离骚》。

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家乡被侵略,他感到十分悲愤。

据传说,他曾在汨罗江上投身河中以图自尽,但被爱他的百姓们尽力营救,可惜最终还是没有救活他。

而端午节正是屈原自杀的日子,也是为了纪念他,人们才从古时开始在这一天龙舟赛和吃粽子。

但是,为什么屈原会自杀呢?这里有很多种说法。

传说中,楚国的一位臭名昭著的大臣—石申,卷入了楚国内部的权力斗争,而屈原正是其反对派,因而遭受了石申以及同党们的种种打压和迫害。

有一个版本的说法是:当时石申甚至在楚王面前诬陷屈原与敌国阴阳家有联系,妄称他企图呼风唤雨,妖言惑众,诋毁楚国的名誉,让楚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最终动了楚国君王的心,而将屈原流放了。

屈原遭受了打击和迫害之后,感到无望,而选择了投江自杀。

还有一种版本的说法是:屈原的妻子和家人被楚国敌对势力恶性侵犯,他自己也身处于一个万念俱灰的状态,感到湖南大地的灾难和瘟疫正不断加重,他认为自己的生命不再有价值,于是决定选择自杀。

另外,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屈原自杀的原因还与楚国政治、经济处于一个危机期有密切关系。

自此,屈原的临终遗诏就流传开来:如果楚国不能尽快重整旗鼓,国家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而端午节成为了人们纪念屈原的节日,就是对他忠诚和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致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国文,1930年8月生于上海。

1957年发表小说。

经历文革,辍笔多年,但是再拾笔著文仍很见功底。

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的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我个人觉得那个评论家描述的好准确,他的散文见功底,真性情,见解又很有趣。

他全书共十七卷,我有三散,散文《淡之美》,随笔《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和《中国文人的活法》李国文先生随笔:《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屈原之死在中国非正常死亡的文人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屈原。

可有史以来,文人能够享受到将其忌辰列为全国性节日,全民为之年年纪念,获此殊荣者,只有屈原。

中国老百姓对于文人的敬重,以此为最,这也说明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之根深蒂固,之历史久远。

也许某一个朝代,某一段岁月,灭绝文化的沙尘暴,会刮得乌天黑日,万马俱喑,然而,值得我们为之额手称庆的,中国文化生命力之顽强,世所罕见。

即使书梵尽,儒坑尽,即使四旧毕除尽,然而云消雾散,霁天空阔,春风润泽,万物复苏,依旧是朗朗乾坤,文化中华。

至了端阳这天,高悬艾叶,遍洒雄黄,龙舟竞渡,米粽飘香。

这就是中国文人的历害了,死了,还活着。

而且活得会比所有皇帝加在一起的年纪更长久。

皇帝,总是要去他妈的,但是屈原,中国人都记得住。

“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

”这是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第一句。

所谓“楚之同姓”,因为他和楚王一样,原先都姓芈。

这个稀见字读mi(音米),字典上的解释为“羊的叫声”和“姓氏”。

芈姓,熊氏,后来改为昭、屈、景三姓,为楚国三大族。

管理这三姓事务的官,就是三闾大夫。

屈原被免掉左徒以后,一直到死,担任着这个类似清朝宗人府的长官。

第一,绝对的闲差,第二,绝对的清水衙门,这使出身于贵族门第,担任过政府要职,操作过国家大事的屈原,有点郁闷。

文人分两种,一种得意,一种不得意。

得意者,怕郁闷,不得意者,无所谓郁闷。

屈原相当得意过,所以感到相当郁闷。

其实,“左徒”,不过是谏议国政的高官而已,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类似于现在的纪检委。

但屈原的实际权力还要更大一点,国事,外交一身挑,做到类似美国国务卿那样重要的职务,起到左右楚怀王的作用。

所以,为左徒时的屈原,很牛,很抖。

那时楚国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城不大,人不多,前呼后拥的屈原,出现在街头,这个既风流,又潇洒,领导时代潮流的明星人物,很引人瞩目。

何况他是一个如兰似芷、洁身自好的男子汉呢!连楚怀王都十分欣赏他的风度和气派。

后来,诗人碰上了小人,最大的小人就是这个楚怀王了,不幸也就随之而来,左徒免了,去做三闾大夫,失落是当然的。

任何人,再有涵养,再有胸怀,都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遭遇、云泥之分的差别。

屈原是诗人,诗人的感情本来要比常人丰富,而诗写得好的诗人,不是那种写顺口溜,写大白话,写标语口号式诗歌的诗人,那澎湃的、洋溢的,泛滥的,汹涌的感情,更是不可抑制,唯其难以忍受这种碧落黄泉式的跌宕,为此感到受不了,为此而写出不朽之作《离骚》,是可想而知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司马迁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太史公本人也是经历由沸点到冰点的人生体验,有过极深刻的体会,一锤定音,正好说到了点子上。

屈平(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字原。

虽然,他在《离骚》中称自己,“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但是,数千年来,公众习惯称作屈原。

他是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最早的祖先为有熊氏,从北方迁徒到楚地。

《史记》称他“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

王甚任之。

”“王甚任之”的任,说明中国文人,像屈原这样在朝当官的,并非他一人。

应该看到,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能够称得上文人者,百分之九十都是在朝的。

我们都很熟悉的唐宋八大家,无一具官员身份。

也许所任的官职,可能有大,大如王安石为副宰相,可能有小,小如苏洵为县里的主事,无论如何,有个官家的差使干干,得到一份吃穿不愁的俸禄,对于文人来说,还是挺有诱惑力的。

正国如此,悲剧也就来了,这就注定中国文人无法养成独立生存的能力,同时,也注定了中国文人必须依附国家机器,必须仰仗统治阶级,必须听命于上级、上司、上峰、上面的意志、命令、训示、指导。

必须按照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在一定的空间中,一定的时间内,做可以做的事情,而不做不可以做的事情。

这自然很不爽,可你别忘了老百姓有句谚语:“端谁的碗,服谁管;吃谁的饭,为谁干。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伙计听老板的,没有老板听伙计的。

对统治者而言,你是文人,不错,但你更是陛下的臣仆。

作为文人,也许你是自由的,作为臣仆,你就没有资格跟陛下谈自由了。

这也是中国皇帝不停收拾文人的原因,就在于你得到文伯的自由时,常常忘却你作为臣仆的不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考较,绝对在野,自食其力,不领国家工资,不吃公家口粮的文人,应该拥有相对多得多的自由,然而,这样的在野文人,过去少之又少。

即使在今天,依然如此,还是少而又少。

因为,文人要靠稿费生活,别说老婆养不起,连填饱自己肚皮都难。

因此,历朝历代,在野的削尖脑袋想成为在朝的,在朝的时刻担心犯错成为在野的;在野的为了挤进利益集团必须干掉在朝的,在朝的为巩固自己必须提防在野的,都是大家不言而喻的潜规则。

况且,谁在野,谁在朝,都非终身制,而是在不停演变之中。

今天在野,招安了,委任了,体制内了,黄马褂穿上了,明天就算是在朝之辈。

同样,今天在朝,流放了,开革了,体制外了,扫地出门遣返回乡了,明天成为在野人士,也是常见的事。

因为,中国文人,无论在朝的,在野的,都明白得到“王甚任之”这四个字的斤两。

何谓任?第一,责任之任也;第二,任务之任也;第三,信任之任也,最后,也是最能体现这四个字的含金量者,落到实处的任命之任也。

一个文人从陛下那儿得到这个任字,还愁没有权力可用,没有轿车可坐,没有银子可拿,没有待遇可享吗?反之,若多一个“不”字,“王不甚任之”,就意味着老坐冷板凳,不得烟儿抽,看上面白眼,受他人排挤。

再反之,如果,“王不待见”,甚至憎你恨你,那你就等着吧,好则扫地出门,充军发配,坏则开刀问斩,脑袋搬家。

诗人屈原,正好亲身经历过从“王甚任之”,到“王不甚任之”,到“王不待见”的三个阶段,最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投汩罗江了。

楚怀王芈槐,也叫熊槐,是个昏君。

中国出过三百多个皇帝,其中一大半属于昏君,熊槐则是其中最自以为是,最乱作主张,最不知深浅,最自取其亡的一个。

昏君的最大特点,都患有一种叫做选择性耳聋的大头病。

君子想要陛下听的,他听不进,装疯卖傻,置若罔闻;小人想要陛下听的,他听得进,句句入耳,如闻纶音。

这种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只听甜言蜜语,不听直言谠论;只听顺耳的话,不听逆耳之言。

而这个熊槐犯起病来,绝对是老百姓所讽刺的,“拿着屎橛当麻花”、“死爹哭妈”的主儿。

如果,熊槐和他儿子熊横,也就是屈原碰上的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智商提高一点,头脑清醒一点,屈原在跳江前也许会踟蹰一下:楚国还有救码?楚国还能救码?一想起他老姐女嬃(同“须”)那句绝望的话,本来,听喇喇蛄叫唤,你还不种地了呢!可现在,楚国都没有了,老弟啊,你还种个屁。

于是,走上自沉之路。

战国后期,群雄纷争,七国之中,秦和楚,地盘大,人口多,都是具有相当实力,而且拥有领袖野心的大国。

秦国东进,要一统天下,楚国北上,也未尝不想一统天下。

但是秦为一流强国,楚为二流强国,二流当然干不过一流。

然而二流加三流加四流,肯定大于一流,这是傻子也能算得了来的题。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八个字,乃当时的大形势,屈原终于让这个昏君学会傻子也会做的算术题。

熊槐开窍了,好吧,你就放手干吧!屈原的政治主张,说来也很简单,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合抗秦。

经他反复奔走,多次说服,终于将齐、燕、赵、韩、魏五国首脑,连蒙带唬,连骗带诈,加之许愿,收买,塞红包,给好处费等等,取会于楚国京城郢都,结成反秦联盟,楚怀王被推为盟主。

江陵这个城市,现在也不大,那时就更不大,满街都是来自各国的贵宾和他们的侍卫、随从,因为没有实行普通话这一说,作为这个联盟秘书长的屈原,必须精通各地方言,安排吃住,组织观摩,准备礼品,送往迎来,忙得诗人差点吐血。

春秋战国时期,谁要能够一呼百应,纠合诸候,歃血为盟,谁就是无上荣光的诸候共主,最为人企羡。

熊槐得到了空前的虚荣,马上觉得堪与祖先楚庄王媲美,高兴得挂不住汁,脸上五官挪位,更加赏识和重用屈原,自不用说,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弄得他老婆郑袖,好一个吃醋。

此时的郢都,最快活、最得意的人,莫过于屈原,文人快活得意的标志,就是不再用苏,不再写作,即或提起笔来,也是游戏笔墨。

我记不得是否为老托尔斯泰的名言:一个赌场得意的人,他在情场上必然是失意的。

政治上进步,文学上退步,是自古以为文人难以治愈的痼疾。

我在文坛厮混这多年,颇见识一些朋友,自从仕途上一路顺风以后,他们的文学人生,也就迅速进入了更年期,基本完蛋。

也许还会写,都属无用功,正如一个了宫萎缩,停止排卵的女人,还要她怀孕生育,那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吗?这就是《离骚》中所写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时令不饶人,花期不再来,除非发生奇迹,上帝托梦,才能让他回复文学青春。

当上诸候共主的楚怀王,遂将国家交给屈原全权处理,入则议国事,出则会诸候,忙得一塌糊涂,那些日子里,他一句诗也写不出来了,作为博导的他,连学生宋玉、唐勒、景差所交的作业,也抽不出工夫批改。

中国的文人在政治上得意的时候,文学就会短板。

相反,在文学上成功的时候,政治就会失聪,这是中国文人很难两全的弊端,也是我们在文学史上常常读到的案例,文学大成功,政治大失败,因而丢了脑袋,送了性命,屈原就是首例。

他在“王甚任之”的时候,作为文人所特有的超乎常人的品质,如独到的观察角度,如敏锐的感知反应,如提前的预知能力,如应激的防范措施,统统置诸脑后。

他不知道他在替楚怀王发布旨令增强国力时,他的敌人在摩拳擦掌;他不知道他在为抗秦联盟的加紧团结而努力时,他的反对派在磨刀霍霍。

这个世界上,有益虫,就有害虫;有家畜,就有野兽;有君子,就有小人;有爱国志士,就有汉奸走狗。

通常情况下,地球上生物链的构成,维持在一比一的平衡状态,而在诗人屈原的左右,老天爷好像特别眷顾他,一比三,这就是打小报告的上官大夫靳尚、搞小动作的公子子兰、贪小便宜的王后郑袖,结成一个反屈原的铁三角联盟。

他自然了解铁三角在他背后搞的一些名堂,但是,他最大的疏忽,是毫不介意那个昏君耳朵根子软的选择性耳聋,认为步楚庄王后尘当上诸候共主的楚怀王,感激他都来不及,岂有马上变脸翻牌的可能?诗人啊诗人,这就大特而特错了,对于王八蛋,对于那些具有王八蛋倾向的人,千万不能抱有幻想,尤其不能因为他一时之间,居然不王八蛋了,就认为从此往后,他永远不王八蛋,那才真是百分百的痴人说梦,这恐怕是诗人最为失算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