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论屈原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前言

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以其高尚的人格、不朽的著作,凌越千古而俯视百代。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世界文化名人,他开创了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吟到个人创造的新时代,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就其崇高的爱国思想而言,屈原又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把个人命运同国家的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人格精神而言,屈原高贵纯洁的人格美为后世文人树立了人格典范。屈原的作品以及他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人生,体现了一种光耀千古的人格美。然而,这样的伟人最终却逃不过悲剧的命运。屈原为什么给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结局?梁启超曾说过:“研究屈原,应当以他的自杀为出发点。”为了深入了解屈原悲剧命运的形成,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

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众多学者关于屈原命运悲剧性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社会大变革、大斗争,并走向大统一的时代。“屈原的祖国——楚国作为封建庄园制国家,代表了落后的政体,而秦国却建立了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制度,屈原坚持由楚国统一天下是不可能成功的。”杜道明在《试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中如是说。更何况,楚怀王是一个昏庸的君主,“正当屈原沿着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勇猛前进时,却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楚王轻信党人的谗言, 改变了对屈原的态度。正言直行的屈原, 当然不可能趋炎附势, 随波逐流, 于是一次被迫出走, 两次被迫放逐, 从政治核心中被抛了出来。”“当诗人感到美政的理想终成空想,复兴楚国的希望终成绝望,意识到被任用的可能不复存在的时候,诗人以身殉国的悲剧便不可避免。”(朱智广《论<离骚>中的自我意识与屈原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臧鹏程在《屈原沉江浅评》中指出,屈原的被疏远及流放,和当时的外交环境有极大关系。楚国在与齐、秦邦交上结盟与断交的反复,决定了坚持与齐交好的屈原的命运。其次,战国时“士”的流动很正常,但屈原因为属于三姓王族,绝不能背弃楚国,所以无从选择离开,只能在放逐之地忧愤徘徊。他的血统限制了他的性格,罗光辉认为,屈原在失败后选择了死,可以说是对楚人刚勇之气的继承。(《诗人之死——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

二、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思想性格

(一)“美政”的理想

刘五一在《“美政”理想是屈原及其作品的核心思想》中指出,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屈原以“美政”为核心,主张对内实行德政,革新不良政治;对外实行联齐抗秦、经营南方的国策。他曾实行变法,三次使齐,积极协助淖滑入越,关注庄蹻在云南的发展情况,等等。他一生都在为理想奋斗,为楚国鞠躬尽瘁。“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杜道明在《试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一文中指出,正处在壮年时的屈原是很想凭借自己所处的政治地位和才干以辅佐楚王革除弊政并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的。”而“美政理想的破灭,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二)超脱的思想性格

周佐霖《探屈原道家思想的根源》中说道:“屈原悲剧的必然性, 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与超越上。前曾说过, 屈原接受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和理想, 但在遇上昏君和奸臣阻碍时, 屈原却采取了与儒家完全不同的态度。”“面对自己遇到的困境, 屈原并不是没有其它选择……他却依然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紧紧地连在一起, 苦苦地执着于人间的是非、善恶、美丑, 至死也要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赵沛霖在《屈原爱国精神研究与历史理论的发展──屈原研究述评之一》中指出,屈原的精神世界是美的。他有着崇高的理想, 对这种理想, 终生都热烈地追求着。《离骚》中, 诗人反复宣示自己的‘内美’和‘好修’”“屈原的品德是善的。他为了国家和人民, 不疲倦地呐喊和抗争。”“屈原的思想、性格是复杂的。正是这种思想、性格的矛盾和复杂因素, 正是这种痛苦感情, 激起长诗中一层层的悲剧波澜。”

三、屈原的人格精神和爱国情怀

(一)屈原的人格精神

“屈原处在楚国浓重的黑暗势力的重压之下,为了保全自己,是可以听从女媭、渔父的劝告——‘随流扬波’,与反动势力妥协的。但屈原崇高的人格决不允许他这样做。”(星舟《屈原大悲剧——屈原精神形象结构分析》)终于“在高贵的出身、曾经的政治辉煌和悲惨的流放命运的紧张对峙中,在感性的楚巫文化和理性的华夏史官文化的激烈碰撞下,焦虑带来的压抑,其人格也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费秉勋《论屈原的悲剧性格和《离骚》的悲剧结构》)张辉在《不屈的灵魂:屈原悲剧命运之初探》中说:“屈原的人格是美的。然而美,并不等于完美,世间完美的人格是没有的,屈原的人格也有缺陷。他有些孤高自傲,孤芳自赏,难以合群。自诩独醒独清,视世人和万物皆浊。从这一方面来看,他是孤独的。”这从屈原人格的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其悲剧命运的成因。

(二)屈原的爱国情怀

赵沛霖《屈原爱国精神研究与历史理论的发展──屈原研究述评之一》认为“屈原之死是死于他的忠君之深、爱国之重。眼看着楚国一步步被秦国吞食,而

自己又无能为力,心中无比悲痛。”从屈原的作品可以看出, 屈原始终是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楚王紧密连在一起的。“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修之故也。”杨华在《化水为魂筑水为坟——屈原的自我构建及价值失落》一文中指出,忠君不成, 罪君不忍, 忠中含罪, 罪中有忠, 这真是左右为难, 进退维谷。应该说, 这是造成屈原人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张辉《不屈的灵魂:屈原悲剧命运之初探》中提到的“越是被排挤, 被疏远, 被迫害, 屈原却越是忠诚, ‘余固知蹇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这正是屈原悲剧性格之所在,他的痛苦就在于他爱国。”

结论

学术界对屈原的悲剧命运的研究得出了众多理论成果,对我的论文写作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该看到,众多学者的研究大都局限在历史的作用和屈原自身思想性格的局限上,多少带有些外界和自身的偶然性。然而我认为,屈原的自沉是有着绝对的历史必然性的,无论是其思想境界还是其精神高度,亦或是外在的压力,都可以给屈原的悲剧一个必然的阐释。我的论文将针对这一主题做进一步的论述。希望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尽一些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罗光辉. 诗人之死——论屈原悲剧命运的必然性[J]. 益阳师专学报,1983(4)

[2] 朱智广. 论《离骚》中的自我意识与屈原命运的悲剧必然性 [J]. 三峡文

化研究,2004(0)

[3] 陈文学. 屈原的悲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 [J].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02(1)

[4] 臧鹏程. 屈原沉江浅评 [J].黑龙江史志,2009(24)

[5] 刘五一. “美政”理想是屈原及其作品的核心思想[J].《天中学刊》,2003

(6)

[6] 周佐霖.探屈原道家思想的根源[J].《语文学刊》,2011(15)

[7] 张辉. 不屈的灵魂:屈原悲剧命运之初探 [J].成才之路,2012(3)

[8] 赵沛霖. 屈原爱国精神研究与历史理论的发展──屈原研究述评之一[J].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9] 星舟. 屈原大悲剧——屈原精神形象结构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0(3)

[10] 费秉勋. 论屈原的悲剧性格和《离骚》的悲剧结构 [J].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1)

[11] 杜道明.试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J].西安社会科学,2001(3)

[12] 杨华.化水为魂筑水为坟——屈原的自我构建及价值失落[J].青年文学家,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