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屈原的必然悲剧结局
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
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投河的最大原因就是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
因为君主的昏庸,抛弃政治遗老导致的国家落寞,他的一些做法让那些腐败分子看不惯,所以很多人就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最终屈原的权利也开始渐渐被楚王削弱。
楚王的昏庸再者就是楚王的昏庸,当时楚怀王在位,不分辨是非,听信谗言,逐渐的开始疏远屈原,让屈原开始失望。
爱国的屈原此时得不到信任和赏识,还被逐出郡都,沦落到汉北。
只身前往秦国,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新君继位楚国新君的流放也是造成屈原投河的一大原因,由于楚怀王的两个儿子陷害自己的父亲于绝境,自己却继承了王位,只有屈原一人反对,但他势单力薄,最后遭到新君的流放。
国家破亡楚国的灭亡是对屈原最沉重的打击,用宋哲元的一句宁死不当亡国奴便可以传达此时屈原对楚国灭亡的绝望。
生不逢其时,也不遇其主,他不愿为亡国奴,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投江而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为国而死。
当时的秦国特别强大,楚国的都城被秦攻陷后。
屈原感到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了,作为一个对楚国有着浓烈情感的人来说,屈原不愿亲眼看到这一幕的发生,因此投身汨罗江中。
2、屈原想要以死明志。
屈原性格刚直,而政治是黑暗和残忍的。
屈原发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楚怀王这样君王的带领和无能却攻于心计不为民政的同事们的配合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业。
屈原想要的是“明君”和“哲王”,想要能真心为百姓做出业绩的同事,而赤裸的现实一次又一次的让他失望,于是投江而死。
屈原跳江的原因是什么呢屈原投江自杀的原因,最广为流传的是“愤世”与“殉国”之说。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屈原列传中的悲剧元素与情节发展
屈原列传中的悲剧元素与情节发展《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文章,记述了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一生。
本文将从悲剧元素和情节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悲剧元素是指能够引起读者或观众悲痛、同情的元素。
在《屈原列传》中,悲剧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人公屈原的遭遇是悲剧的。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出身,才华横溢,曾作《离骚》等文学名篇。
但是他因为反对与秦国合作,受到楚怀王的猜忌和排挤,最终被贬斥到边远之地。
这种聪明才智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遭遇,使屈原陷入绝望和悲痛之中。
其次,屈原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功名的执着是悲剧的根源。
屈原一直致力于为楚国效力,希望国家能够发展强大。
但是,他的忠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因为政治斗争被迫离开朝廷。
屈原不仅遭受政治上的背叛,而且还失去了从政的机会和名誉,这使得他的忠诚和执着变得毫无意义。
再次,屈原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也是悲剧的重要元素。
在故事中,屈原一方面深爱着楚国,渴望为楚国出力,另一方面又痛恨着楚怀王的暴政,不满于现状。
这种内心的矛盾导致他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无法找到出路。
最终,他选择了自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失望和绝望。
情节发展是指故事中的事件和情节是如何发展演进的。
在《屈原列传》中,情节发展也具有悲剧色彩。
首先,屈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节是故事发展的起点。
屈原因为反对与秦国合作,被楚怀王贬斥到边远之地。
这个事件的发生使得屈原从楚国的政治舞台上被边缘化,为悲剧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其次,屈原在边远之地的生活经历是悲剧情节的一个重要环节。
他生活贫困,在楚怀王的政治迫害下备受煎熬,陷入绝望之中。
这一段经历使读者对屈原的遭遇产生深切的同情和悲痛之感。
最后,屈原选择自尽的结局是悲剧情节的高潮。
他如同先知般预感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将付诸东流,深感失望和绝望。
最终,他选择了跳入江中自尽,以此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愤怒和绝望。
这个悲剧性的结局给整个故事画上了一个悲凉的句号。
屈原的忠诚与悲剧
屈原的忠诚与悲剧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忠诚于国家和悲剧的命运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屈原的忠诚精神以及与之伴随而来的悲剧命运。
一、忠诚的初心屈原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从小受到优秀的教育,对楚国充满了浓厚的归属感和忠诚心。
在他的心中,楚国是他的家园,国家的繁荣与劫难是他心头牵挂的事。
二、忠诚的体现作为一位诗人,屈原以自己的才华为楚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深入民间,倾听百姓的疾苦,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人民的心声。
他鼓舞人心,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成为楚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三、忠诚引发的悲剧然而,忠诚也伴随着悲剧的命运。
屈原因为他的坚持和真诚,逐渐引起了楚怀王的嫉妒和猜忌。
怀王开始不信任屈原,将他贬为大臣,甚至流放。
屈原的流放生活充满了辛酸和痛苦。
他远离家乡,与亲人失散,生活在陌生的异乡。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爱国情怀,他继续写下动人的诗篇,抒发自己的孤独和对国家的思念。
四、屈原的悲剧命运达到顶点在怀王嫉妒和猜忌的逼迫下,屈原的悲剧命运达到了顶点。
他深感身处绝境,无法再守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最终,屈原选择投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五、屈原精神的传承和影响屈原的忠诚和悲剧虽然在他的生命中得到了惨淡的结束,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后世。
他的作品《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的忠诚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感召了无数的爱国者。
总结: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敬仰与怀念。
他的一生是忠诚和悲剧的交织,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屈原的忠诚和悲剧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美丽的诗篇,更是一种道德与情感的力量,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寄托。
论屈原之死的必然性
论屈原之死的必然性(以理想的破灭来谈)2000多年前,屈原在极度的绝望与痛苦中,怀石投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到今天,人们对他的投江还倍感惋惜,耿耿于他的不能走出楚国以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
但是,我想说,屈原的选择是一个悲剧,也是一种必然。
以理想的破灭而谈屈原出生贵族,博闻强识,娴于辞令,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
他早年有一首《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从中可以看出他高昂的精神面貌,充满了自信及对未来的拳拳追求之心。
在这里我们需要探求的是,在屈原的心里有怎样的政治改革思想?第一,坚持法制,反对心治。
《离骚》中说:“循绳墨而不颇”,又说:“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荣以为度。
”事实上,《离骚》中有很多地方多次提到规矩,绳墨,皆用以喻法度。
第二,举贤授能。
在屈原青年时代的作品《大招》中已表现了这种思想。
如其中说:举杰压陛,诛讥罢只。
直赢在位,近禹麾只。
豪杰执政,流泽施只。
”所谓“举杰压陛”,所谓“直赢在位”,所谓“豪杰执政”,也都是说的“举贤授能”,朝廷得人;而“诛讥罢”则是言斥退无能而懈怠之辈。
第三,力耕强本,富农安民,反对“游大人以成名”。
这是商鞅变法中的一条很重要的内容。
屈原《卜居》云:宁诛除杂草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可见,诗人的态度是明显的。
屈原青年时代所幻想的楚国的疆土是:田邑千畛,人埠冒只。
美冒众流,德泽章只国家殷实,人民富足,百姓安居乐业,无苛政盗贼之忧。
屈原的力耕强本之策,就出于这种政治理想。
第四,励战图强,统一天下。
后面还有详述,这里就不做解释了。
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政治主张是具有革新意义的,对于日渐衰落的楚国具有改革图强的作用,然而,旧贵族们并非有屈原这样的雄才远略,他们看重的只是自己眼下的利益,目光短浅。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_真正的原因是什么(6)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_真正的原因是什么(6)关于屈原之死的各种说法,自尽还是谋杀?早年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成为中国诗歌文学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纪念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怕是因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以身殉国。
这一种说法,以清代学者王夫之和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为代表。
他们认为屈原是楚国的贵族。
先秦采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亲疏有别地分封到不同地方当诸侯,诸侯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国家分给不同的大夫。
楚国和其他诸侯国有点不同,国君和周天子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其他诸侯只能称“公”、“侯”时,楚国国君就能自称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称号。
楚国的君臣同样有这种关系,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对楚王和楚国,不仅有一份大臣对国家的忠诚,也有一份难以割断的血脉亲情。
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所以写下著名的诗章《哀郢》,是由于哀叹郢都的陷落,宗庙社稷成为荒丘废墟,人民流离失所,楚顷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军,楚国灭亡指日可待。
关于屈原被流放投降而死有什么看法作文
关于屈原被流放投降而死有什么看法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屈原被流放投降而死:历史的反思与文化的传承引言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生平经历和悲剧命运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屈原的悲剧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为什么?
屈原的悲剧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为什么?一、是。
屈原的人生悲剧有其必然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屈原的祖国———楚国作为封建庄园制国家代表了落后的政体,而秦国却建立了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制度,屈原坚持由楚国统一天下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次,屈原始终是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楚王紧密连在一起的,而楚王又不可能实行屈原的所谓美政 ;其三,对屈原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不可能离开祖国而去别国建功立业 ;其四 ,屈原既不愿出仕它国 ,也不愿独善其身,更不想消极避世,而在失败时选择死则是楚民族历来的传统。
以上这些原因决定了屈原悲剧的必然性。
二、人物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 ***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_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_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贤人屈原的节日。
在两千多年前,屈原为了力谏君主不得而自溺于汨罗江。
那么屈原投江的原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屈原投江的原因,欢迎阅读。
屈原投江屈原为什么投江?屈原死因之谜屈原投江的原因: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办事儿不知道迂回,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这也与当时的腐败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与其意见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他的权利渐渐被楚王削弱了,就是这样,屈原也没有吸取教训,还是写诗嘲讽当时的时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
屈原投江的原因:楚王的昏庸楚王(也就是楚怀王)可以说是个大胡涂蛋,好坏不分,是非不辩,当时秦国有个相国叫张仪,去楚国离间楚齐之间的关系,答应以六城相酬谢,大约有六百里土呀,这是很大的地盘了,楚王便答应下来,并满派人到齐国当面唇骂齐君,就这样,楚齐失合,当楚王派人接收这六百里土地时,秦国翻脸了,只给了楚国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齐国说合,另一方面,发全国之兵与秦国交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楚王还是不算完,非报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国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国给夺了去,这时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国讲和,并且愿意割让土地给秦国,目的就是要张仪。
张仪自愿到了楚国,被楚王关进了大狱,本来杀张仪是可以平息楚国的民怨的,可是张仪很聪明,他用重金贿赂楚王的爱妃,在女人的枕边风下,楚王放归了张仪,屈原那时正好从齐国赶回,见到楚王便当殿质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楚王这才明白过来,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
秦国当时的国君驾崩后,新君继位,请楚王参加大会商量事情,屈原极力反对楚王去参加,因为屈原知道这是秦国的一计,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会被扣下,而这时,楚王的两个儿子,却一至赞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赞成,屈原当时甚至都扯着楚王的衣服不让他走,可是楚王就是听不进去,他认为,秦是大国,不会背信弃义,而他一到约会地,就被秦给扣了,这位楚王,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文献综述——论屈原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文献综述——论屈原命运悲剧的必然性文献综述前言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以其高尚的人格、不朽的著作,凌越千古而俯视百代。
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世界文化名人,他开创了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吟到个人创造的新时代,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
就其崇高的爱国思想而言,屈原又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他把个人命运同国家的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就人格精神而言,屈原高贵纯洁的人格美为后世文人树立了人格典范。
屈原的作品以及他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人生,体现了一种光耀千古的人格美。
然而,这样的伟人最终却逃不过悲剧的命运。
屈原为什么给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结局?梁启超曾说过:“研究屈原,应当以他的自杀为出发点。
”为了深入了解屈原悲剧命运的形成,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众多学者关于屈原命运悲剧性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社会大变革、大斗争,并走向大统一的时代。
“屈原的祖国——楚国作为封建庄园制国家,代表了落后的政体,而秦国却建立了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制度,屈原坚持由楚国统一天下是不可能成功的。
”杜道明在《试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中如是说。
更何况,楚怀王是一个昏庸的君主,“正当屈原沿着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勇猛前进时,却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楚王轻信党人的谗言, 改变了对屈原的态度。
正言直行的屈原, 当然不可能趋炎附势, 随波逐流, 于是一次被迫出走, 两次被迫放逐, 从政治核心中被抛了出来。
”“当诗人感到美政的理想终成空想,复兴楚国的希望终成绝望,意识到被任用的可能不复存在的时候,诗人以身殉国的悲剧便不可避免。
”(朱智广《论<离骚>中的自我意识与屈原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臧鹏程在《屈原沉江浅评》中指出,屈原的被疏远及流放,和当时的外交环境有极大关系。
楚国在与齐、秦邦交上结盟与断交的反复,决定了坚持与齐交好的屈原的命运。
其次,战国时“士”的流动很正常,但屈原因为属于三姓王族,绝不能背弃楚国,所以无从选择离开,只能在放逐之地忧愤徘徊。
屈原,因何投江而亡小学生端午节演讲稿
屈原,因何投江而亡小学生端午节演讲稿因何投江而亡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屈原,因何投江而亡。
屈原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文学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中国民族英雄之一。
屈原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智慧。
他曾担任楚国的高级官员和军事将领,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直到现在屈原赢得最广泛的认可是因为他的诗歌。
屈原的诗歌洋溢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关怀,表达了对和平、正义和人类高尚精神的崇敬和追求。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离骚》了。
离骚是一篇长诗,是屈原在流亡和失意的时候所作的。
诗中既有对自己命运和志向的沉痛哀叹,也有对祖国绵长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强烈思念。
尽管屈原受到了同情和敬意,但终究不幸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投江自尽。
这个悲剧是否可以避免呢?回顾屈原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命运就是与时代背道而驰。
他所信仰的道德和价值观在当时是少数人支持的,他被排挤、误解和流放。
在这样的情形下,屈原最后选择的自杀也是他的无奈选择。
屈原的人生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传统的价值观念上,我们需要保持对世界的开放和前瞻性。
屈原的人生,不仅是一个文学巨匠诗歌永垂不朽的传承,也是我们陈述自己观和意愿的重要案例。
作为一个文学底蕴深厚的国度,我们应该继承屈原的精神,将它传承、发扬光大。
我想引用屈原的一句名言作为今天演讲的结尾:我愿蹈五湖四海之中,以观天地之会。
让我们勇敢、坚定和前瞻地走好我们自己的人生之路,成为我们自己,发扬我们自己。
谢谢大家!篇二:屈原,因何投江而亡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人物——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位重要作者。
他的名字,被历史抚平,却是以“节”的名义代代相传。
屈原的一生充满着荣耀和悲壮,同时他也因何投江而亡。
在相对平静的春秋时代,屈原出生于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并且非常聪明才华横溢,后被迎到楚国,历任左徒、司马、都尉等职务。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著名的楚国爱国诗人,也是《楚辞》的创作人。
然而,他在其短暂而悲剧的一生中有一个引人瞩目的事件——跳河自尽。
屈原的跳河自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有很多不同的解读和解释。
以下将从屈原的个人经历、政治原因和文化动机三个方面来探讨为什么屈原选择跳河自尽。
首先要了解的是,屈原跳河自尽的事件发生在他的一生中最为困难的时期。
当时,楚国正遭受着来自强大的秦国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屈原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建议,希望能够振兴楚国,增强国家的实力。
然而,这些建议却没有被当时的楚王所采纳。
这对屈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因为他深知这些建议的重要性,他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充满了深深的热爱和责任感。
屈原的跳河自尽还与其个人经历有关。
据传,屈原曾多次担任楚国的重要职位,但却因忠言逆耳而被贬谪。
这种连遭挫折和失意感贯穿了屈原的一生,使他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以说,屈原跳河自尽是他长期积累的各种心理压力和挫折的爆发。
此外,屈原的跳河自尽还涉及到他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对诗歌、音乐和文化活动有着非常深厚的追求。
然而,在他所处的时代,楚国的文化和传统正在逐渐消失,被外来文化所取代。
这对于屈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和失落,他感受到文化的沦丧,以及自己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无能为力。
这种文化上的迷失也成为他跳河自尽的动机之一。
综上所述,屈原跳河自尽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事件。
政治原因、个人经历和文化动机是导致他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因素。
然而,在屈原以后的历史上,他的作品和精神一直被人们所敬仰和传颂,他的悲剧被视为对于自由和正义的坚持和追求。
屈原的精神永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了一个不朽的符号。
正因为如此,屈原的跳河自尽事件才如此广为人知和被关注。
最后,屈原的诗作《离骚》以及其他的《楚辞》文集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他的爱国情怀和对于自由的追求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屈原之死:是一个政治家的失败还是一个伟大诗人的成全?
屈原之死:是一个政治家的失败还是一个伟大诗人的成全?屈原是我国第一位诗人,文学史上的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是后代诗人的楷模。
一篇《离骚》写尽屈原的徘徊、纠结与绝望,当他以纯洁生命完成《离骚》中的'虽九死而不悔'的孤注一掷时,屈原成了一颗于历史长河中永远璀璨的明星。
但是,屈原也是一位政治家,他有着最纯正的报国之志和献身之心,君王的不信任、小人的毁谤,理想的破灭让屈原最终选择了自投汨罗,正如鲁迅评价的'孤伟自死,社会依然',屈原的死虽悲壮却意味着残酷的失败。
从这两方面说,屈原既是可敬可颂的,也是可悲可叹的。
一、'孤伟而死'的失败政治家屈原一生都是在为政治奔波,诗人并非是他立身的目标。
他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出身高贵、才华非凡、又有着明确的政治理想,所以屈原之死意味着屈原政治生涯的彻底失败。
据屈原自述,他有着高贵的出身和贵族血统。
《离骚》中,屈原开篇便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自述自己生在与楚王同姓的贵族,而且从小修养美德,有着高尚的品格,不凡的出身让是他立志将来报效楚国的缘起。
如果只是出身高贵,并不能促使屈原走向政治。
屈原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在政治上却并不浪漫,而是一位清醒、理智的士大夫。
长大之后,因为杰出的才能被召入兰台之宫,擢升为司徒,这段时期,屈原获得了怀王的信任,也正是此时,屈原的'美政'理想开始有了雏形,其核心就是选贤举能和修明法度。
在外交上,屈原也主张联合齐国来抗秦,《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肯定了屈原卓尔不群的才智,评以:'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可是,出身高贵又才能突出的屈原为何在政治上屡受打击呢?小人的诬陷和君王的不信任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在这里,我们主要来分析屈原是如何对待小人的诽谤和君王的不信任的。
屈原死于谋杀?
屈原死于谋杀?如今粽子已发展成为种类繁多、色香味俱全的节日食品。
学界倾向于这一天是古代以龙为图腾的越人祭祀河神的节日,然而民间仍坚持把屈原视为节日的人文标志。
关于屈原,几乎所有的史册都记述他因愤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但这些大多出自儒家的手笔或典籍。
从儒家的政治立场来看,屈原是古代社会最伟大的爱国人士之一,自杀是他为国捐躯的伟大仪式。
然而,从另外一些被儒家有意无意忽略的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屈原并非死于自杀,而是被人谋杀,是楚国政治暴力的牺牲品。
人们之所以认为屈原是自杀,是因为他被放逐之后所写的著名诗篇《怀沙》中,流露出自杀的迹象,并且暗示人们,自杀的方式已经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跳,去拥抱江底柔软的泥沙。
但是,一些细心的研究者指出,《怀沙》很可能是一篇仿作,因为它其中的部分语言不符合屈原的语言风格。
假如这一点能够成立,那么,屈原的死因就值得怀疑。
为什么有人要伪造屈原的自杀遗书呢?最合理的一种解释就是要转移人们的视线,来掩盖死亡的真相,换言之,就是要掩盖他被杀的真相。
“屈原文化”研究家朱大可做了很多的研究,发现《怀沙》有36个疑点,和屈原写《离骚》的写法有差别,证明该文是后人伪造屈原所写的,跟屈原所写的文章很多词语结构有很大偏差。
另外,还有学者通过大量的民俗学研究以及借助电子计算机分析《怀沙》的词语模式,也令人信服地“破译”了屈原之死的真相,指出屈原死于一场谋杀,谋杀的背影则起源于屈原与楚怀王宠妃郑袖的“婚外恋”。
以屈原曾经所处的政治地位,许多人都有谋杀他的嫌疑,也具有谋杀他的能力。
比如,与他持不同政见的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
但是,由于屈原已经遭贬,实际上已经没有参政的机会了,除非十分特殊的原因,这些人没有必要再去派刺客去追杀这个政治上已经无足轻重的人。
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史料,从另一个角度去推测。
大家都知道,屈原曾经写过大量脍炙人口的情诗,并且用女神的名字作为代号,如“少司命”、“湘夫人”、“云中君”和“山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代号为“湘夫人”的女子,因为屈原在诗歌里对她投入了非比寻常的钟爱和迷恋。
如何看待屈原之死屈原之死
如何看待屈原之死屈原之死屈原之死屈原之死你死了,在滚滚的汨罗江中,殷红的血色在江中渲染,在碧波中渐渐淡去,淡去……时至今日有多少人还记得你,还记得你为何而死?我们不禁要问,是仕途的失意,亦或是别的什么……想当年二十弱冠,意气风发,浓墨而作《橘颂》时是何等儒雅恬淡,那时的你一尘不染,纯洁的心好似无暇的碧玉。
时间不疾不徐的前进着,二十年了,当年的朝堂已不再,当年的赏识已被弃若敝履,仕途失意,你渴望得到重用,得到的却是更大的冷漠,更大的羞辱。
你不曾有,你何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从小你被灌输圣贤之道,如何体会卑贱的意味。
你不是墨子,不是孔子,从卑贱中走来登上了巅峰,他们能宠辱不惊,他们能风轻云淡。
而你依旧是那个一尘不染的你,你死了,那么坚定决绝,你死了,在理想的领土上,你寸步不让也寸土未失。
干净的来了,也干净的去了……岁月流逝,曾经的记忆早被冲淡,曾经的精神也被磨蚀,但我们依然记得,有个人死了,叫,屈原……高一:牧师屈原之死相关内容:最真实的“答案”我不想成为迈克尔乔丹,我不想成为魔术师约翰逊,我不想成为拉里伯德、伊赛亚托马斯,我不想成为其他任何人。
也许你会认识迈克尔乔丹,那个会在天上飞来飞去,一出场便决定了赛场的胜负的神;那个跳投像开了瞄准镜一样的狙击手;那个会在...月.夜.情曾几何时一轮圆月悬挂半空,皎洁的月辉照亮了整个夜空,更照亮了大地,当天地万物都沐浴在这美妙的月光中时。
而他却留下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是何时当月影落入人间他却与它翩翩起舞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血友妈妈的悲和疼我是一个身患遗传病的玻璃孩子,从小到大用钱之多。
父亲常年在外拼命的工作就是为了给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平时省吃俭用把钱节约起来,给我买药治病,母亲不再希望父亲这样劳累,所以想方设法诱导父亲离婚,因为母亲想让父亲老有所依,...悲惨世界当合上《悲惨世界》这本书时,心中一种难以言明的感动油然而生,我感觉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浅谈屈原,多次被流放不同的地方,为国为民投河自尽
浅谈屈原,多次被流放不同的地方,为国为民投河自尽大家好,欢迎来到小夏聊史册,今天聊一聊屈原的故事。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文人,他们在文学和政治场上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有一个人他就是这样,为了百姓不断上奏,但被陷害,为了自己的清白,投河自尽,他就是屈原,这个可能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名字,今天一起去看看吧。
屈原是楚国人,是和楚王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人,家境比较好,自然他小时候就在很好的环境里面成长,自己也受过很好的教育,阅读了很多书,虽然是贵族,但是成长的物质环境是和老百姓一起的,而且家庭教育很好,他从小就很能体会老百姓,在不断成长里,他树立了远大的目标,更是把国家放在了心上。
慢慢地,他成长了,在四十八年,秦军来侵犯楚国,他就组织带领青年们一起用力抵抗,他很有方法和想法,一方面自己作为将领带着士兵们,指挥打仗,教授方法,利用合适巧妙的战术。
另一方面更是给他们做思想教育,思想其实是最重要的东西,这段时间,他的才华得到了恨很好的展示,他的才华也被更多人看到,于是,他应召进京。
由于有很好的才能,在百姓中也很多人知道他的好,他升任,曾还出使齐国,他比较强的是外交战术,所以他负责外交方面,在军队出去时,有时也会跟着。
出去多了,看见了很多更好的国家策略,他决定为了国家更好生活更好变革。
王是很深信他的,毕竟有才又有能力,一心为楚国,但是他的变革却是会损害到很多旧贵族的势力的,所以不知不觉间,他得罪了很多人。
深入改革,他坚持着推进,旧贵族们甚至要消失了,但是得罪的人越多,在朝不喜欢他的人越多,越来越多人造谣上奏,他被罢免了官员,后来他开始了漫长的流放时光。
第一次是在汉北,在那里,楚国常常被秦国打败,他看在心里却无能为力,只有着急,又有一次秦国大举进攻,没有办法的楚王再一次用他。
他再一次想要和平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王没有听他的话放走了张仪为日后埋了祸,但是张仪贿赂了王最宠的女人,她给王说,让张仪逃了回去,屈原没能及时劝住。
屈原的爱国思想、人格精神和悲剧结局
屈原的爱国思想、人格精神和悲剧结局摘要:在中华民族文化不断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屈原在传统文化中的发展地位是非常高的,当前在我国又引起了热潮,主要是从传承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看,屈原的爱国情怀、人格精神等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吸引了人们对其深入研究的兴趣,下面本文就从屈原爱国思想、人格精神和悲剧结局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屈原爱国思想人格精神悲剧结局时代发展到今天,在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中,唯一一个纪念个人的节日就是端午节,在这一年中,人们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水而死,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来表达对屈原的尊重和纪念,因此屈原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乐趣,不断吸引人民对其自身以及他的爱国情怀等各个方面展开了更加详细的研究和探索。
一、屈原的爱国思想我们从屈原的出生可以看出,屈原生在南国,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和故土融为了一体,对于楚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在他的诗词中我们清楚的加以感受。
比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等,这些都能够体现屈原对于故乡的一种浓厚情怀,这是产生屈原爱国思想的一个思想启蒙,正是因为这种浓厚的故乡情,使得屈原的心被深深牵绊,他离不开他的故土,从开始的爱故乡,到后来的爱国家,这是一种历史必然性。
对于屈原的爱国思想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屈原的爱国是愚忠,屈原是非常忠君的,他的爱国是有条件的,他只忠于楚国,对楚国的命运非常关心,将自己和楚国的未来发展和命运紧密相连。
我们需要客观地评价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屈原处于一个权力至高无上的时代,如果没有君主制的支持,屈原的美政思想就一无所成,因此在君主制制度下,一个君主的好坏直接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在屈原的心中,楚国君主必须是一个人人爱戴的明君,才能够带领楚国更好的发展,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爱国抱负,因此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为了楚国的未来命运,他从始至终都保持了一身正气、公正不阿的形象,但是也正因为他的这种正气没有受到当时君主的认可,因此遭到了排斥和打击,虽然他不断努力,据理力争,可终究无法改变现实,最终梦想破碎,他别无选择,为了明志,只好以死亡来捍卫,因此屈原不是愚忠。
关于屈原之死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关于屈原之死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辞赋家,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这样一个人物最后却投江而死了。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屈原之死的真实原因,欢迎阅读!屈原之死的真实原因屈原在我国绝对算是一大名人,小到三岁毛童,上至耄耋老人,无一不晓他,毕竟我国还特别设立了一个节日——端午节来纪念他。
话说楚怀王执政前期屈原也是很受器重的,他的一揽子计划都在领导的授权下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不想这新官上任的火烧的太旺,引起了朝中亲贵大臣的嫉妒和不满。
于是,这些势力便联合起来把屈原挤走了。
也有人提出要毒死屈原,刚提出来就遭到了反对,不是这发出反对之声的人们多么有正义感,而是他们想到了一个更坏的方法——逼迫屈原自尽。
这些人也是算准了屈原的脾气,越是忠贞爱国越不能看到国家衰亡,亲眼见到自己苦心经营的结果遭到践踏,想必屈原也就会被气个半死了。
这些人脑筋转的可是快,楚国灭亡了又跟自己有什么想干呢,接着做秦国的朝臣不就得了,生活还得继续。
果不其然,屈原看着国家日渐衰败,他满腔怒火,积怨良久,丝毫看不到国家的出路和希望,心一横抱着大石头就跳了江。
想必屈原在死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纵身一跳,对若干年以后的今天产生了这么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国家还将端午节列为法定小长假,这也算是对屈原爱国情怀的一种安慰吧。
屈原多少岁死的有学者曾研究屈原的生辰应该在公元340年,虽然有些书籍收录这个说法,但是这个结论未必正确。
还有其它史学者提出了公元353,公元343等时间。
屈原是世界上知名历史人物,民间端午节习俗传说就是因他而产生。
他的生平细节都非常值得研究。
屈原在《离骚》中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有一句诗句提到“庚寅以降”交代了自己的生日。
庚寅以降的意思应该是指“寅年、寅月、寅日”出生,还有写到“老將至”,说快要老了,但还没到老。
几年后,屈原在投江自杀前所寫的《涉江》中的“年既老而不衰”。
我们可以从老字的解释下手,老字在古代注解里有明确的指是七十岁称老。
以身殉道,爱国牛人屈原为何会被祖国逼死?
以身殉道,爱国牛人屈原为何会被祖国逼死?端午纪念谁?如果答案只有一个,那必定是屈原。
为何?屈原,牛人也,而且不是一般的牛。
屈原因开创楚辞文体被誉为一代文学宗师,圈粉无数。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中夸奖屈原:“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
是以枚、贾追风而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所谓“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意思大概就是后世作家都从屈原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和提高自己的创作。
网络上随便一翻,就能找到这样的例子,比如人家屈原说的“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到了李白这儿就浪漫主义成了“飘风吹云霓”,“袅袅兮秋风”到了杜甫这里就现实主义成了“秋风袅袅吹江汉”,“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到了陈子昂这儿就又成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等等。
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对《离骚》高度赞誉,称其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简直要比什么四大文化名人的荣誉称号不知高了多少倍。
屈原的粉丝中还有一位著名的国家领袖,他就是——汉武帝!近现代,也有不少文化大师高度评价,比如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的梁启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的鲁迅等。
纪念屈原,重要的当然不是文学,而是爱国主义。
屈原的爱国主义,正是端午纪念屈原的真正精神所在。
那屈原是怎么死的?先看屈原那时代的政治。
当时,秦国即将实现大一统,“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看来,屈原不仅文章写得好,当官也很有两把刷子。
世间之事,总有遗憾,如“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屈原爱楚国,但“楚国”未必爱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投江三大原因解析
屈原投江三大原因解析屈原投江三大原因解析屈原为什么投江今天的人们每年能够在五月初五吃上粽子,过上节日要多亏了屈原的贡献。
屈原当年纵身一跳,跳到了汨罗江的时候一定没想到今天的人们会如此的惦念他。
越剧中的屈原关于屈原为什么选择投江这种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珍贵的生命,历来说法不一,人们猜测的他投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为国而死。
当时的秦国特别强大,楚国的都城被秦攻陷后。
屈原感到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了,作为一个对楚国有着浓烈情感的人来说,屈原不愿亲眼看到这一幕的发生,因此投身汨罗江中。
2.为想要完美而死。
屈原性格刚直,而政治是黑暗和残忍的。
屈原发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楚怀王这样君王的带领和无能却攻于心计不为民政的同事们的配合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业。
屈原想要的是“明君”和“哲王”,想要能真心为百姓做出业绩的同事,而赤裸的现实一次又一次的将他扇醒,终于投江。
3.为救顷襄王而死。
这是一种较为新奇的说法。
起源与一个民间传说怀王死后,楚国已经变的不能再承受任何的攻击,而那时候的秦国经常对楚国进行侵犯,终于攻占了郢都。
倾襄王在被秦国追杀的过程中想到了流芳在汨罗江附近的屈原,想问问他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扳回一局,重振楚国。
然而秦军得知倾襄王的想法后追随而来,屈原为力保倾襄王,便与他交换衣服当着秦军的面跳下汨罗江,襄王获救。
总的来说,不管哪种原因,屈原或是因为绝望,或是因为大义和性格原因都使得他不得不投江自尽。
郑袖与屈原有传说道,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曾与大才子屈原有过一段深情的爱恋。
有的说是郑袖迷恋屈原不得,于是因爱生恨,勾结靳尚设下阴谋诡计陷害屈原,致使其被发配边疆。
屈原才因此郁郁不得志,写下众多千古名篇。
也有说郑袖、屈原二人是真心相爱的,但是后来被楚王发现了,所以屈原被逐出皇城。
屈原自杀也是伪造的,其实是被谋杀的。
屈原早在上世纪就有学者对屈原和郑袖之间的关系提出看法来了,他们首先对屈原的《湘夫人》感到疑惑。
在这篇楚辞当中,虽然用了极隐晦的笔法,但是屈原对湘夫人的爱慕之情是异乎寻常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屈原的必然悲剧结局
摘要:屈原的自杀是必然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 ,死是他最好的归宿。
这
是由他天赋的内美、高尚的人格和南楚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浪漫气质所决定的。
他的身世、修养、气质是他走上悲剧道路的必然原因 ,而朝廷的腐败、政治的
黑暗则是他自杀的外因。
众所周知,屈原忠君爱国,有美好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有坚持正义、维护正义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却忠而招祸,遭谗被贬,报国无门,最后自投泊罗江而死。
屈原为什么走上悲剧的道路? 中国历史上郁郁不得志者大有人在,而像屈原一样结局的却寥寥无几。
以往讨论屈原的死因,有人认为他以身殉国,以死谏君;有人认为他是为了保持完美的人格;有人认为屈原死于国君赐死;还有人认为屈原自杀是斗争精神的表现。
笔者认为,屈原的悲剧结局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他的自杀是必然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死是他最好的归宿。
一、楚人特有的浪漫气质
屈原生活在战国南北文化交融的时期。
关于先秦时期南北文化的差异,曾有过精辟的论说: 北方是史官文化,南方是巫官文化。
北方文化主要和史官、历史联系在一起。
南方文化则主要和巫官、巫风联系在一起。
在南方文化中,原始远古的遗风延续得更长,弥漫着丰富的神话和浪漫的想象。
《汉书.地理志下》中就记载楚国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巫术、神话、舞蹈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生动地表现了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楚巫主要以歌舞来献神祀鬼,在当时的社会,祭祀是一种集体活动,楚地声乐很盛行,舞蹈必有歌乐相配,其他人可以不分等级地同歌共舞。
屈原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必然感受到楚人的生活情趣和浪漫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不仅深深地
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也对他的气质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屈原的性格气质,多得之于南楚的传统风情,而他的思想精神,则受益于北方的理性文化。
但是,屈原的思想又不完全同于儒家思想,儒家比较灵活,当不遇明君,不被任用,没有实现理想的条件时,他们隐忍起来,独善其身,如孟子也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儒家轻易就能地把理想的失落转为失落后的超脱与平静。
所以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转而办学授徒,整理古籍,也感到心安理得,自得其乐。
儒家的这种思想很理性,很超然,也很灵活,而屈原却没有这样的转变,他以南方文化特有的浪漫热情和执着精神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宁死不弃,这就便他陷入欲进不能,欲退不舍的心灵困境,这必然导致他走向悲剧的深渊。
二、屈原高洁的品质
屈原有强烈的人格完善意识,始终进行严格的自我修洁,在他的诗篇中,有一种情感贯穿始终,即对自己品德高洁的标举。
他佩芳饰玉,饮露餐英,竭力维护自己形象与人格的纯洁和美好。
他简直好洁成癖,力图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保持极端的纯洁而他的修养方式便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常常用香花芳草、高冠长铗来象征自己人格的完美和崇高,通过“美人”、“好修”、“信洁”等词语,反复强调人格美的可贵可爱,强调对它的坚贞不渝的追求。
而当时“举世皆浊”、“众人皆醉”,屈原反复强调自己不能“变心而从俗”,宁愿“伏清白而死直”,更是难能可贵。
屈原人格的光辉、照人之处,除了他近乎病态的洁身自好,还在于他那种自爱自重背后的对
人格理想的痴情与执着。
他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完美,不论社会多么黑暗、环境多么恶劣,也不论遭受多么沉重的打击,他都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
当身心受到直接的伤害时,他更不会献媚取宠、摇尾乞怜了。
为了不蒙俗尘,保持自己一生珍惜的完美人格,屈原只好葬身江流了。
三、自身高标准的要求
《离骚》一开头,屈原就介绍了自己的身世: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揽揆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一段叙述表现了屈原的自美、自许与自信,还有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自我意识。
屈原具有属于他自己的内美,即杰出的政治才干和超群的文学天赋。
以及非凡的经国济世之才。
可以说,家世、政治才干、文学天赋,共同构成了屈原的“内美”,屈原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屈原的悲剧结局跟他是一个天才密切相关。
天才愈大,痛苦越深;痛苦越深,作品越伟大。
屈原正因为是天才,所以同样生活在黑暗的社会,别人无动于衷,屈原却忧心如焚;正因为是天才,所以屈原能写作那些伟大的作品以抒发他深广的忧愤天才往往是孤独的,因为他登高望远,鉴古察今,他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他超越于世俗之上,不仅曲高和寡,而且不被社会所理解,甚至被误解。
因此天才常常有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与忧患感,常常落落寡欢,遗世独立,对崇高目标的追求又使他永无宁日。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天才是一种不幸,而屈原偏偏又遭谗被疏,美政理想无法实现,因此痛苦愈加深重。
如何解脱这种深重的
痛苦呢? 他的天才使他不能像一般人那样随遇而安;他不可能随波逐流,像其他战国之士一样择君而仕。
因此,活着痛苦无法解决,只有走上自杀的悲剧道路了。
综上,屈原只能以死来解脱他的困境了,当时,也只有自杀才是他的最好的归宿。
只有死,才能解脱他的深广的忧愤和痛苦。
才能使他完美的人格免遭俗尘的污染并得以保全。
试想,如果当时屈原不死,而是在庸俗、丑恶、黑暗的重重包围中苟延残喘,悲愤痛苦而又无可奈何,即使享尽天年,他身上散发的美的光环也会失去色彩,变得暗淡无光;他原有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也会逐渐减弱,不足以震撼人心。
对作为后人的我们来说,那不是更深的遗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