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合集下载

墨家的教育过程简述

墨家的教育过程简述

墨家的教育过程简述一、墨家的教育理念墨家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爱、兼爱和实用主义。

墨家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通过爱的力量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墨家主张兼爱,即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还要关心他人的利益和需要。

墨家强调实用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要注重实践和应用,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二、墨家的教育方法墨家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实践教育、启发式教育和辩证教育。

墨家认为,实践是教育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墨家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墨家还提倡辩证教育,即通过辩论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墨家的教育过程墨家的教育过程主要包括师生互动、实践探索和辩论讨论三个阶段。

1.师生互动阶段墨家的教育过程以师生互动为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师还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实践探索阶段墨家注重实践教育,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实践探索阶段,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实践探索和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实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辩论讨论阶段墨家提倡辩证教育,通过辩论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辩论讨论阶段,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参与到辩论和讨论中,与他人交流和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辩论讨论中,学生通过互相辩论和交流,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墨家教育的特点墨家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实用主义。

墨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强调实用主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既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又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儒道墨法等思想主张及代表代表人物

儒道墨法等思想主张及代表代表人物

儒道墨法等思想主张及代表代表人物儒道墨法等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
主张
- 强调仁爱、诚信和孝道
- 注重礼仪、道德和家庭价值观
- 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
代表人物
- 孔子: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被集结为《论语》
- 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人与天地的关系
道家思想
主张
- 追求自然和谐,强调顺其自然和不争
- 强调无为而治,主张个体的修养和自我领悟
代表人物
- 老子: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被集结为《道德经》
- 荀子: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哲学家,将道家思想与政治治理相结合
墨家思想
主张
- 注重公平和普惠,主张以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 反对战争和暴力手段,倡导和平与无害
代表人物
- 墨子: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被集结为《墨子》
- 莫折念生:墨子的重要弟子,继承并发展墨家思想
法家思想
主张
- 提倡法治和权威统治
- 关注社会秩序和法律的作用
代表人物
-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被集结为《韩非子》- 李斯:受到法家思想影响的政治家,主张强权政治和严厉的
法律制度
以上是儒道墨法等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的简要介绍。

这些思想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中国
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每种思想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特点,通
过对比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国、以法治官。

在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是道家、儒家和墨家等诸多学派中的一支。

法家的核心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法治国,即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二是以法治官,即通过法律来规范官员的行为,防止官员滥用权力,确保政权稳定。

法家首创了法律观念,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提出了“法得天下者治”、“刑罚以威为本,道法以正为上”的理念,强调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法家认为法律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和限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础。

在法家看来,法律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法律应该公正客观,适用于所有人,无论贵贱贫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法律应该明确明白,简明扼要,确保人们都能理解并依法行事;三是法律应该严格执行,无论高官还是平民,都要接受法律的制约和惩罚;四是法律应该形成稳定的制度,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家的核心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战国时期,中国分裂为七雄,法家的思想成为战国时期统一中国的秦国的国策基础。

秦始皇依靠法家思想,推行中央集权制度,集权统一各国的法律和制度,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

而秦朝的法律制度也为后来的汉朝和后世的法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然而,法家的思想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法家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严格执行,可能导致削弱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他们认为,法家过于强调法律的规范性,忽视了人情和人的本性,造成了法律的僵化和刻板。

总的来说,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国、以法治官。

法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制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也存在争议,但法家的理念仍然对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第三讲 (墨家、道家、法家1的法律思想)

第三讲 (墨家、道家、法家1的法律思想)
是一个物质实体,而是一种绝对精神,
是超然物外的。
2、道的本质是“自然”,基本特征是
“损有余而补不足”。
3、“自然”,指的是不假人为,听任
万物自由发展,没有任何强迫的成分。 4、强调“惟道是从”,反对依靠具体
的法令治理国家。 ——古代最早的
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二)崇尚“无为”,鼓吹“无为而治”
1、“无为而治”:统治者应效法自 然,无所作为,不要干涉人民的生活,
(六)立足于“利民”的立法原则
1、“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与 “使各从事其所能”。
2、“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
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反对浪费,
“节用”、“节葬”、“非乐”。
第四节 道家的法律思想
思想背景:
奴隶主贵族统治由瓦解到崩溃时期,形 成于“隐士”阶层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充斥着没落悲观情绪和既害怕斗争又不
目的是通过避免矛盾、避免斗争来达到
社会秩序的稳定治者少干涉,少作为
“三去”:“去甚、去奢、去泰”
对民众实行愚民政策
“三绝”: “绝圣弃义”、“绝仁弃 义”、“绝巧去利”
(三)鄙薄有为的人定法,抨击“礼
治”、“法治”
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法是民众的行动准则 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 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2、“法”的性质
具有强制性和制裁力
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具有等级性 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
3、“法”的本质——既接近又背离
将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整体利益(意
志)的法看成是“公法”



“法莫如一而固”——壹法
使法令具有绝对权威——任法、从法

百家争鸣中哪几家的思想对我们后世影响深远

百家争鸣中哪几家的思想对我们后世影响深远

百家争鸣中哪几家的思想对我们后世影响深远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这段时期,许多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一种现象。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儒家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3、墨家,代表人物:墨翟。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东周时期的各大思想流派

东周时期的各大思想流派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春秋战国最著名的就是这四个:儒墨道法还有一些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墨家、道家、法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墨家、道家、法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墨家、道家、法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墨家、道家、法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六)墨翟与墨家的教育思想墨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世称墨⼦。

墨⼦在儒家学习过,但他反对儒家重礼厚葬的繁⽂缛节,⾃⽴学术思想史上第⼀个批判儒家的学派——墨家,其思想以“兼爱”、“⾮攻”为核⼼,以“尚贤”、“节⽤”为基本点,代表作《墨⼦》。

1.“农与⼯肆之⼈”的代表墨家和儒家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但存有差异。

儒家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化传统,有浓厚的⼈⽂⾊彩。

墨家主要植根于“农与⼯肆之⼈”,重视实⽤,关注下层⼈民的利益。

2.“素丝说”与教育作⽤(1)教育的社会作⽤。

墨⼦坚信教育对建⽴理想社会的作⽤,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知义”,实现社会的完善。

(2)教育的个⼈作⽤。

墨⼦以染丝的过程⽐喻环境和教育对⼈品性形成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即“染于仓则仓,染于黄则黄,所⼊者变,其⾊亦变”,换句话说就是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有什么样的⼈。

(3)此外,墨⼦从⼈性平等的⽴场出发认识和阐述教育作⽤,较孔⼦的⼈性论在社会意义⽅⾯显的更加进步。

3.以“兼⼠”为培养⽬标墨⼦认为要建⽴⼀个“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就必须培养“兼⼠”或“贤⼠”,⽽“兼⼠”或“贤⼠”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厚乎德⾏。

即道德的要求,道德的要求最为重要,使兼⼠懂得“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任。

②辩乎⾔谈。

即思辨的要求,这是为了兼⼠能够发挥⾃⼰雄辩的才能“上说下教”,向社会推⾏“兼爱”的主张;③博乎道术。

即知识技能的要求,这是为了兼⼠有能⼒投⾝社会实践,为天下兴利除害;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的教育内容①政治和道德教育。

即“⼗论”:尚贤、尚同、兼爱、⾮攻、节⽤、节葬、天志、明⿁、⾮乐、⾮命。

其中“兼爱”是核⼼。

②科学技术教育。

这主要包括科学原理和实⽤技术的教育,涉及机械制造、数学、⼒学、⼼理学等领域。

这是墨家教育内容中最具特⾊的⽅⾯。

浅谈儒法道墨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儒法道墨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异同摘要:儒、墨、道、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适应当时社会的思想,分别由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创立并得到发展。

一定的社会孕育一定的思想,且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和必然的不同点.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法,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作用来阐述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儒、法、墨、道的教育思想;比较异同一、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相同点(一)从产生背景来看,儒、墨、道、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二)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三)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二、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不同点(一)关于教育目的:1、儒家: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主张培养“君子”“圣人”“贤人"或“君子儒”“大丈夫”“大儒”等,着力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主,能为实现德治、仁政、礼治的理想而奋斗的人才。

2、墨家: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兼士"“义侠”等,认为要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培养能“以兼易别"的“兼士",才能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公平合理”社会.3、道家:主张培养“上士"“隐君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即回到自然中去,过者“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能体悟自然之道。

4、法家:主张培养“耕战之士"或“智世能法之士”,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墨家的“兼爱”等说教,也反对道家的“恍惚之言、恬淡之谈”。

要求教育也“服之以法",以培养“法术之士"为教育目的.(二)关于教育内容1、孔子重视道德教育,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以“六经”为主要教材.墨子与孔子一样重视“德行”,也讲《诗》《书》但全盘否定了《礼》《乐》的价值。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展开全文要想区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就要从代表人物主张说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1、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同意对礼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创新纳仁入礼。

所谓仁,仁者爱仁,把人当人看待,体现了对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爱众,节用而爱人。

尤其反对人殉制度,不满于过分剥削和滥用刑罚。

2、哲学上,摇摆于唯心唯物之间,宣扬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天没有意志。

生而知之者上也,强调任何人的知识都是后天学习而得。

3、教育上,主张教学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求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讲究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子思之门徒,子思孔子之孙。

1、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君经反复劝谏而不听,可以更换。

平等看待君臣关系,臣子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义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建议统治者,保民而王。

谴责虐民、残民。

使民有恒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劳役地租性质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证明压迫剥削的合理性。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

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谓学习要反求于内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另外,儒家讲究,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集大成者为庄子。

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

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

下面先说儒家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

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重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崇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

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

“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

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等,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

诸子百家的创始人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创始人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创始人思想主张一、儒家:孔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都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学派,其主张的思想各有千秋,代表人物也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家。

这里将详细对最儒道法墨四家作出详细介绍。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人物思想:孔子——”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人物思想:老子——“无为而治”、辩证法思想庄子——“齐物论”、追求精神自由三、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人物思想:“法治”、“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四、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人物思想:“兼爱、非攻、尚贤”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儒、墨、道、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

2、这些思想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

3、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不同点:1、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2、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3、法家以韩非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反对礼制,强调法律的作用,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4、墨家以墨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是同一时期的吗?不是同一个时期的。

道家比儒家早。

儒家比墨家法家早。

道家思想从远古时代就开始起源。

从炎黄时期就有道家思想萌芽。

但是没有命名为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的丧葬制度。

墨家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流派。

法家思想流派产生的最晚。

是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舆论。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实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个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个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称“巨(钜)子”。

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百家思想的流派及其主张

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百家思想的流派及其主张

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百家思想的流派及其主张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多思想家和学派之间的争辩和辩论。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等。

每个学派都有着不同的主张和观点,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大家及其主张。

儒家儒家起源于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个人成就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儒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倡孝道、仁爱、礼仪等,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儒家思想主张君主制度,并强调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的等级和秩序。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道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

道家关注个体追求内心自由和内心的平和,主张顺应自然,不追求功利,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思想中有很多韵味十足的名言,比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上善若水”,都表达了从容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思想。

墨家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家主张爱人无差别,提出了普世的爱和和平的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爱德来教化人民。

墨家思想也提倡制度化的机构,追求公正和公平。

墨家的实践精神对于后世的民主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思想主张强化法律制度,提出严厉而公正的法治和刑罚,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秩序。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对于后来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兵家兵家思想强调军事战略和战争技巧,代表人物为孙子。

兵家思想主张以智取代勇战,注重科学策略和合理布局。

兵家思想对后世的军事战略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基石。

名家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荀子。

名家强调人性本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和良好的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名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培养,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人性的恶。

总结中国古代百家争鸣,各个思想家和学派都有其独特的主张和观点。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从容自在,墨家强调爱的普世和和平的理念,法家注重法治和防止权力滥用,兵家强调军事战略和智取,名家认为人性本恶必须加以制约。

墨家、道家、法家教育主张对比

墨家、道家、法家教育主张对比
论学习:
提倡怀疑(怀疑自然、社会、“圣人”教条)
1、禁私学、烧诗书,压制言论,以统一思想
2、提出重农的教育,开了中国专制教育思想统治的先河
教育方法
1、主动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造
3、实践
4、量力
5、论强力而行
教育管理模式: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具有全民教育性质
“以吏为师”:由国君直接操法之大权,全国官吏皆为法教之师
评价
1、有其自身的特色,包含着不少合理的主张
2、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是首先提出并实行的
教育内容
1、奉行墨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义。宗旨在于造福全社会
2、墨子提出“察类明故”的原则
(即从已知推未知,强调运用类比,是中国古代逻辑理论的开拓者)
3、提出判断言谈是否正确的3条标准,即“三表法”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之人民之利)
4、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
教育目的
培养“兼士”
(“兼士”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逍遥”的理想人格
(无功、无名、物我两忘)
最当称道的是屠夫,甚至窃贼等“小人”,而不是圣贤
教育作用
1、社会作用:
通过教育使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
2、对个人的影响:
“染丝说”,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1、教育应是一个将种种人为影响逐个消减的过程,仍须注意教育的副作用
墨家
道家
法家
代表人物
墨子
老子、庄子
韩非
基本主张
1、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
2、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

墨家与法家

墨家与法家

• 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子有没有当过巨子,至今无法考证,有与 无都为一家之言。
•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是有知识的劳动者,他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 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 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 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 作则。
管仲
•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姬姓, 管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被誉为“法家先驱”。
•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 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 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 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 无论是《国语》和《荀子》,还是《史记》和《大戴礼记》,都只是分 别说明了天、地、君、亲、师的重要,为“天地君亲师”这一排列次序 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却没有把这五者连在一起。将天地君亲师 连在一起,形成一种整齐而简明的序列,是在东汉时期。 • 东汉顺帝时出现的《太平经》,是一部道教经典,但它同时继承了儒家 的旨趣,极力宣扬天、地、君、父、师的重要。如它反复强调“事师不 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书中还多次提及“君父师”, 并有“太上中古以来,人益愚,日多财,为其邪行,反自言有功于天地君父 师,此即大逆不达理之人也” 的说法。这里最早将天地君父师五个字 连在一起,整齐地排序,构成了后世敬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的雏形。
• 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最早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 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 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 经比较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 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 和作用。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民国时期 “天地君亲师”又衍变出“天地国亲师”和“天地圣亲师”两种形式。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1. 引言1.1 介绍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各个学派在不同的哲学观念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

儒家主张教育要以“仁爱”、“礼仪”、“孝道”等为核心,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道家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的观念,提倡自然生长的教化方式。

墨家强调教育应普及于民众,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

法家则重视法度和纪律,倡导严格的教育管理和规范。

其他流派如兵家、纵横家等也有各自独特的教育观。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虽有各自侧重点和特点,但都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培养和社会进步的关注,这种共同的追求正是求同存异意识的体现。

通过研究不同流派的教育观,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2 阐述求同存异意识的概念求同存异意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一种重要的理念,指的是在不同流派的教育观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和相通之处。

这种意识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家们在探讨教育问题时的宽容包容之心,以及对各种不同观点的尊重和理解。

求同存异意识的核心是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寻求共同点,从而实现各种观点的融合和发展。

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教育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不同流派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为后世的教育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古代中国,不同流派的教育观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例如儒家注重德育,道家注重自然,墨家注重兼爱,法家注重法治等。

这些流派在教育观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彼此对立,相反,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比如对于教育的目的、方法和价值观念的共识。

求同存异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继承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儒家教育观中的求同存异意识儒家教育观中的求同存异意识体现在对教育的目的、方法和价值观念上。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第四节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 始人为墨子(墨翟),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 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曾做过宋国大夫,当过制作 器具的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 ”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如何看待法家教育主张?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韩非的法家思想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中的激进 派利益的,它是一种进步的思潮,对建立地主阶级的统一政权方面起 了重大作用。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也反映了地主阶级反动性的一面, 即对劳动人民实行思想统制的愚民政策。韩非的这种文化专制主义的 思想,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学术流派的繁荣也是极为不利的。 • 取消文化知识的传授,抹煞了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和 作用,这是违反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这一点是先秦法家 教育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缺陷。
• • 1. 2. 3. 4.
(二)韩非子及其教育思想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 ) 战国末期韩国人,是先秦法家思想的 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为秦王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主义国家奠定 了理论基础。韩非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思想政策,把 新兴地主阶级的法令、政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1. 性恶论:人具有趋利避害之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利害关系。人 不能自觉为善,管理必须用严刑峻法。
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 想
•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代表人 物有李悝 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他们都是 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法家学派在政 治上、理论上,一般说来都是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 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 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 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 阶级专政的目的。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许多 有别于其他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政策。其中杰出的思想代表 人物是商鞅和韩非。
2.Leabharlann (二)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墨家主要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 民的利益。 2. “兼相爱,交相利”(互爱互利,利己与利他统一)的社会 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即“ 兼士”或“贤士”。兼士有三条标准: (1) “厚乎德行”,即道德的要求。 (2) “博乎道术”, 即知识技能的要求。 (3) “辩乎言谈”,即思维论辩的要求。 1.
总结与对比
墨家(墨翟) VS 法家(韩非) • 思想来源: “素丝说” “性恶论” • 教育主张: 兼爱、非攻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教育目的: 兼士或贤士 耕战之士、能法之士 • 教育内容: 古代文化知识 法令、政策 实用知识和技术 • 教育途径 教师主动说教 官吏向民众强灌法令政策
VS
(三)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
1.政治和道德教育
主要是墨家的十大纲领,即“十论”:通过“兼爱”实现人与人之间 的平等与和睦;通过“非攻”去除“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征战 ;通过“尚贤”破除世袭特权,实现贤人政治;通过“尚同”统一人 们的视听言行;通过“节用”、“节葬”、“非乐”制止劳民耗材; 通过“非命”鼓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强不息;而“天志”、“明鬼 ”则表明天与神鬼通过惩恶赏善的意志力量,来约束下界的统治者谨 慎行事。其中,“兼爱”是核心。
2.科学和技术教育
这是墨家教育内容中最有特色的方面,包括生产技术和军事科学技术 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实际本领。 墨家在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及 心理学等许多方面。
3.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雄辩的逻辑力量 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辩乎言谈”是墨家私学教育的 要求之一。墨翟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类”、“故”的概 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和求故的方法。
(一)“素丝说”与教育主张
1. “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 形成。人性不是先天形成的,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 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 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不同的人性全是因为后天不同的环境与教 育造就成的,而非先天有善恶之分、智愚差别,所以人人都应该学 习和接受教育。墨翟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 墨翟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 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天下匹夫徒步之 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 实现社会的完善,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人人受教育的。墨翟将对人的 教育看成是“爱人”、“利人”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2.以法为教:废除、清算古代奴隶制的文化典籍和道德说教,特别是儒 家所尊崇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悌”这一套东西,把新 兴地主阶级的法令、政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
3.以吏为师: 就是要选拔和任用一批忠于新兴地主阶级“法治”路线, 能够“明法”、“知法”、“行法”的政治官吏担任教师。把解释和宣传 法令、政策的权力掌握在经过严格和慎重选拔的官吏手中。 4.培养目标:“智术之士”或“能法之士” 。这些“智术能法之士”就 是懂得和坚决实行法治路线的革新人物,并且是积极拥护“耕战”政策而 为它进行斗争的战士。
(一)商鞅的教育主张
• 商鞅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特别重视为新兴地主阶级培养革新 变法的人才。他提出“ 壹教”的教育纲领,“壹教”的实质就是执行 新兴地主阶级的统一教育,它的主要内容是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令、 政策统一人们的思想。 凡不符合法令的言论,不听;不符合法令的行为,不赞扬;不符合法 令的事情,不做。一切的言论、行动必须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法” 为标准。 明确指出“法”是地主阶级的生命,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对民众必 须加强“法治”的教育。 教育主张:加强农战教育 教育目的:为了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 培养目标:“耕战之士”,就是那些在进行兼并战争和发展封建经济 中对新兴地主阶级作出了实际贡献的人。 教育内容:法令和对耕战有用的实际知识
(四)教育方法
1.主动 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扣则不鸣”的被动施教的态度,因为它容易 把学生放过去,墨子强调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倡积极的说教 和劝教,但却忽视了启发,忽视了学习必须具备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2.创造 墨子批评儒家“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 欲善之益多也”。对古代的好东西应该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 的东西来,希望好的东西能够更多一些。这既反映了墨翟对待文化遗产的 态度,又表现了他在学习与教育方法上重创造的特点。 3.实践 孔子重行,强调的主要是道德实践,而且十分强调思想动机的问题,要求 慎其独处;墨翟则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志是动机,功是效果,主张 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更着眼于“功”,即实践效果。 4.量力 墨翟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 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其一,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 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其二,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要 求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