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释

-有的时候,⼈愿意⽆偿地帮助他⼈,即便是他并不认识此⼈,或者他的助⼈⾏为也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可以预见的好处,他却仍然选择了助⼈的⾏为⽅式,我们把这种⾏为称为利他⾏为。
利他⾏为是⼈类社会中⼀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有些学者提出动物也有利他⾏为,例如,某些物种的⽼年动物会不惜牺牲⾃⼰来挽救同类中的年轻动物,⽤⾃⼰的⽣命来换取种族繁衍的机会。
然⽽,只要有深⼊的思考,⼈们就会产⽣⼀些疑问:动物的利他⾏为与⼈类的利他⾏为有何不同呢?利他⾏为是不是源于本能呢?⼈类的利他⾏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本节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利他⾏为的本质及其发⽣机制。
利他(altruism)是个⼈出于⾃愿⽽不计较外部利益地帮助他⼈的⾏为。
利他⾏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牺牲,却能给他⼈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社会⼼理学研究利他⾏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些成果。
研究的基本⽅法是提出理论观点,并⽤实验加以验证,逐渐深⼊分析这⼀现象。
研究包括两个⽅⾯:⼀是⼈们在⼀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为;⼆是⼈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为,即旁观者介⼊⾏为。
⼀、什么是利他⾏为 社会学家和社会⼼理学家对利他⾏为(altruistic behavior)进⾏了⼤量的科学研究,根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本章将利他⾏为定义为对别⼈有好处,没有明显⾃私动机的⾃觉⾃愿的⾏为。
从利他⾏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为有如下⼏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为⽬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个特征是利他⾏为的主要特征。
如果某⼈冒着⽣命危险去救⽕,⽽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为就属于利他⾏为。
然⽽,⼈们利他⾏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
通常的利他⾏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的因素。
当⼀个慈善家⼤量捐款帮助穷⼈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如此说来,利他⾏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为是以利他为⼿段、以利⼰为⽬的,有些⾏为有微妙的利⼰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的幸福⽽助⼈,丝毫没有想到⾃⼰的得失。
社会心理学“利他”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课程模拟实验报告实验人员:第十小组全体组员2012年12月16日目录一、实验名称与主题二、实验背景与目的三、实验计划与准备(一)参与成员(二)实验设计(三)实验方法(四)实验分工四、实验内容与过程(一)实验过程(二)实验相关数据统计(三)图表及相关结论五、实验结论与分析(一)实验结论(二)原因分析六、实验总结一、实验名称与主题实验名称:社会心理学关于“利他”的社会模拟实验实验主题:通过向陌生人求助,学习“利他”知识理论二、实验背景与目的实验背景: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助人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于“利他”的一个知识点。
但是随着社会科技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上的助人行为慢慢成为了一种“难得”的事情。
而当我们谈论关于“助人利他”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又常常忽视了其深层原因。
鉴于此,在学习社会心理学时,我们为了充分了解“利他”知识理论,按照老师要求,同学们组队完成了相关社会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校园同学对“利他”助人的态度与行动,统计结果,进而了解分析助人行为产生的条件。
(2)通过实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增加社会经验和动手能力。
(3)通过实验,让自己准确的意识到自己的助人利他行为,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也想用此来提醒自己不要成为一个冷漠的人。
三、实验计划与准备参与成员:社会心理学第十小组成员实验设计:情景一:在校园内,假设自己是一名手机丢失或没带手机的同学,急于找回手机或者联系紧急事情,借用陌生同学手机,向其求助。
观察被求助者的反应。
情景二:在校园门口公交车站点,假设自己忘带钱包或者找不开零钱又急于上公交车,不得已向陌生同学借点车费,向其求助。
观察被求助者的反应。
情景三:在校园内,假设自己是一名外校来的同学,认不得路,向校园内陌生同学求助,若得到其指路帮助,再请其帮忙带路,观察对方的反应。
情景四:在校园内,假设自己是一名位同学庆祝生日的策划者,请陌生同学对着镜头说句“生日快乐”或者将其写在本子上,观察被求助者的反应。
专题五_利他行为

• (四)社会交换理论
• 霍曼斯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人类的全部社 会行为。人们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 而且还交换非物质性的知识、友情、信息、 爱、满足等等。在助人行为上,社会交换理 论认为施予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对于接受 者而言,得到了帮助,而施予者得到的报偿 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 (五)社会规范理论
– – – –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完全自愿的行为; 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 助人者的意图是判断利他行 为的重要标准。
• 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在无 利可图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 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呢? • 会真正存在纯粹的利他主义吗?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 (一)进化理论 • 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 (Wilson)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 综合》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人的利他 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它是 人类本性中的天生部分,是毋须学习就 会的一种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专题五社会心理学之专题五prosocialbehavioraltruismhelpingbehaviorprosocialbehavior在社会心理学界最早使用亲社会行为一词的是美国学者威斯伯lgwispe他在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用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来代表所有与攻击欺骗戕害等人类的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分享协助慈善捐款自我牺牲等
– 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助人为行为的目 的,即“我为人人”; – 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 己应该帮助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 以我要帮助他人。
利他行为的定义
• 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 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的目 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 特征:
社会心理学之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影响利他⾏为的因素 (⼀)利他⾏为的⽣物学基础 达尔⽂(C.Darwin)曾经指出,经过⼀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这⼀观点已经被当代的社会⽣物学家威尔逊(E.O.Wilson)所证实。
例如,斑鸠母亲在看到⼀只狼或者其它的⾷⾁动物接近它的孩⼦时,它就会假装受伤,⼀瘸⼀拐地逃出⽳窝,好像翅膀折断了⼀样。
这样,⾷⾁动物就会跟踪它,希望进⾏⼀次⽐较容易的捕⾷。
⼀旦⽼斑鸠将敌⼈引到安全距离之外,它就会⼀飞⽽⾛,斑鸠母亲的策略常常成功。
但有时侯也会失败,失败的话就会被敌⼈吃掉,它虽然牺牲了⾃⼰,却保护了它的物种,使⼩鸠有可能活到成年,繁殖后代。
⼈类历也有许多这样的例⼦。
例如,⼀个家庭、国家或民族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其中少数的勇敢者献出了⾃⼰的⽣命。
因此,许多社会⼼理学家假设,利他⾏为有遗传机制,虽然迄今为⽌还没有研究证实该机制的存在。
西⽅许多社会⼼理学家对年幼⼉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类天⽣有利他⾏为的倾向。
有⼈总结了⼀些对10个⽉婴⼉的观察研究后发现,即便是婴⼉也有利他⾏为。
例如,他们明显地试图安慰受伤的⽗母或兄弟姐妹,给坐在旁边的⼈喂⾷物,把⾃⼰的玩具给别⼈玩,看到⽗母痛苦的表情时表现出畏缩和痛苦等。
当然,这些⾏为不完全就是利他⾏为,有些只是观察模仿成年⼈的⾏为。
但是,有些⾏为是⼉童不可能观察到的,所以只能认为⼉童具有先天利他⾏为倾向。
不到⼀岁的⼉童在看到另⼀个⼉童受伤时,倾向于表现出与他⾃⼰受伤时同样的痛苦,这种同情和替代别⼈分担痛苦的⾏为往往是利他⾏为的前兆。
(⼆)⾃然环境对利他⾏为的影响 ⼀般来说,令⼈厌恶的环境(例如,烟雾弥漫或天⽓闷热)条件促使侵犯倾向增强。
那么,舒适的⽓候和环境会增加利他⾏为的可能性吗?⼀位社会⼼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们较有可能在晴朗的天⽓⾥帮助他⼈,⽽较少在寒冷和刮风的天⽓⾥帮助别⼈。
但是,这种微妙的联系是由于天⽓好坏⽽造成的⼈们⼼情好坏呢,还是由于天⽓的不同⽽使利他⾏为的代价不同呢?我们很难回答。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爱德华·威尔逊在其《论人性》一书 中,将攻击性、利他行为、性本能 和宗教行为视为人类行为基本范畴 的四个方面。 作为一名生物遗传决定论者,威尔 逊认为攻击行为是人类为了确保自 身的安全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利他 行为也是通过基因的进化和发展而 来的,其强度和频率随着亲属关系 的疏远而急剧下降。
没有
是
提供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旁观者介入决策过程(Darley & Latané, 1968)
第一节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人格因素 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 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把挫折与精神病相联系的启示 ✓ 另一方面赫尔的学习理论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行为过程, 即源于后天的学习。
多拉德提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 起的,这便是所谓的挫折-侵犯理论。这项理论的主要论点 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 种形式的侵犯。可以看出,在多拉德等人刚提出挫折-侵犯 理论时,他们认为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 应的因果关系。
第二节 侵犯行为
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N.米勒在《挫折-侵犯假说》(1941)一书中,修正并扩充了挫折 -侵犯理论的内容。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 反应,侵犯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 导致侵犯行为;但是,侵犯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实际 上,米勒保留了挫折-侵犯理论的前半部分观点,修正了其后半 部分观点,他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 对多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利他行为

五、环境因素:
1、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对于紧急事态 的反响,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 是不同的。由于他人的在场,个体会抑 制利他行为。 原因:责任扩散
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2、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
利他行为的典范能 促进利他行为。
3、噪音、气候、时间等的影响
2004年新年伊始,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 例?在北京全面实施,而一度被树立为“少 年英雄〞的赖宁,其照片纷纷从校园墙上 被摘下,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学校各种活 动照片、学生的书画作品和伟人名人的照 片。赖宁照片被摘掉的消息传出来之后, 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议论 纷纷,有的说,应该让孩子们学习赖宁这 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有的表示反对,他们 认为赖宁这个孩子们见义勇为的典型已经 过时;还有的说,让孩子了解赖宁,并不 一定要让孩子去做。
以情境划分 非紧急情境 紧急情境源自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二、代价的权衡 三、求助者的特点 四、助人者的特点 五、环境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五个根本的步骤: 第一步:注意突发事件 第二步:解释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 第三步:假设自己有责任帮助 第四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第五步:决定去帮助
噪声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天气〔天气好的话,更愿意填写问卷,在 露天餐厅更愿付小费〕 社区大小,社区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时间充裕才易帮助:
第三节 利他行为理论分析
一、生物学根底
利他行为也许出自本能,许多动物的 利他行为也许能说明这一点。
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受本能驱使的,它 们无法意识到行为的动机和后果,而人类 那么不同。
二、代价的权衡
一次交通意外后,伤者躺在地上但肇事者却 逃逸了.多人围观但也是没人帮助.一位路过 的司机看不过去,连忙把伤者抬上车送到医 院。但是那些围观的人怎么指责他呢?家属 怎么说他呢?他们都说:"肯定是你撞的!!你 要负起全部责任!!不是你撞的你怎么这么好 心送伤者到医院去!!!"
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是提供时间,资源,能力以帮助他人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这里的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即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即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总之,利他行为是一种处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的表现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还是有不同动机的,有些是有明显的利己主义,例如为了获得奖励;有些是有微妙的利己主义,例如获得心理安慰;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帮助他人。
巴特森指出,利他行为一般不图日后他人的报答,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著于他人的同情情绪。
由此产生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
一种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人们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此即自我利他主义取向;另一种受到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此即纯利他主义取向。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认知。
主要是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一般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
而个人的公平和互补认识也会影响助人行为。
人们往往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一切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别人能获得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不久后自己也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彼此的机会是公平的,所以现在帮助别人,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
人们会在这样的认识下做出助人行为。
移情。
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最新社会心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释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释-有的时候,人愿意无偿地帮助他人,即便是他并不认识此人,或者他的助人行为也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可以预见的好处,他却仍然选择了助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一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些学者提出动物也有利他行为,例如,某些物种的老年动物会不惜牺牲自己来挽救同类中的年轻动物,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种族繁衍的机会。
然而,只要有深入的思考,人们就会产生一些疑问:动物的利他行为与人类的利他行为有何不同呢?利他行为是不是源于本能呢?人类的利他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本节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利他行为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
利他(altruism)是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却能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利他行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提出理论观点,并用实验加以验证,逐渐深入分析这一现象。
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根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本章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自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
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
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概述

-利他的字⾯意思 利他: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获得⽅便与利益,⽽不图报的助⼈为乐的⾏为,出于⾃觉⾃愿的⼀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为。
⼈们通过采取某种⾏动,—⽅⾯满⾜了⾃⼰的需要,⼀⽅⾯⼜帮助了别⼈;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们可能会不惜放弃⾃⼰的需要来满⾜别⼈的愿望。
利他⾏为的性质 (1)利他⾏为是⼀种亲社会⾏为。
亲社会⾏为泛指⼀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的⾏为。
(2)利他是⼀种以⼈为对象的亲社会⾏为。
助⼈⾏为与利他⾏为都是以⼈为对象的亲社会⾏为,但利他的层次更⾼,因为这种⾏为不企求回报。
利他者认为帮助别⼈是其出⾃内⼼的义务。
(3)利他⾏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为⽬标。
利他的原因 (1)社会⽣物学观点: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种本能。
(2)社会规范论的观点:利他是⼀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我价值的提⾼和焦虑的减⼩。
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
利他⾏为的影响因素 (1)⾃然环境:良好的⽓候及环境使个体⼼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噪⾳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
(2)社会情境:他⼈在场对利他⾏为往往有负⾯的影响,在场⼈数越多,利他越少,独⾃⼀个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增加。
这是由于他⼈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使个体责任意识丧失;或者导致责任扩散。
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为的榜样,会产⽣⽰范效应,增加⼈们的利他⾏为。
(3)时间压⼒:时间紧张时会难于利他。
(4)利他对象的特点:被帮助者与利他者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或更有吸引⼒的⼈,更容易让⼈产⽣利他。
利他者的⼼理特征 (1)⼼境:个体⼼情愉悦时对他⼈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的看法,容易出现利他⾏为。
(2)内疚: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补偿,以减少内疚造成的⼼理压⼒。
(3)⼈格:社会责任感与利他⾏为呈正相关,移情能⼒与⾃我监控⼒也与利他呈正相关。
利他行为

Altruistic Behavior 利他行为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一般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实验表明这种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相应的。
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遇到有人需要相助时,会自觉地将提供帮助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交往情景中的榜样作用也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实验证明,人会不自觉地按照情景中榜样的行为方式行动,或采取利他行为,或在一边袖手旁观。
除上述环境因素外,个人内部的心理状态,如个人的认识评价,对产生利他行为也有影响。
此外,人在交往中因伤害他人而产生的内疚感也可以成为他采取利他行为的动力。
所谓“利他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是这样来定义的,即: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
或者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因而,在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与利他行为相近的术语还有“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
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用来涵盖所有与攻击、欺骗、谋害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一类行为,如同情、协助、善举、分享、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人类亲社会行为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般性的有益他人的行为到做出自我牺牲。
通常,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不期待外来酬赏,给他人带来利益,自发自愿,自动自选进行的行为,通常称为利他主义行为(简称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可能出现在一般情景下(或称非紧急情况中),也可能出现在紧急情况下。
在一般情况下出现的利他行为,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主动打扫公共卫生、为残疾人服务等等,这些利他行为通常是利人不损己的。
第七讲-利他行为全

二 研究范畴 帮助陷于困境中的他人 制止或干预犯罪活动 自我约束 偿还行为
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 利他行为的得与失 二、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人格 助人者的性别差异 当时的心境 三、求助人的特点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是否受他人喜欢 个山坡上,由好几百棵树构成,每棵树下都有饰板,上面刻着一些欧洲基督教徒的名字,这些人曾经在纳粹大屠杀的时期给犹太人提供过庇护。这些“正义的异教徒”值得,如果被纳粹政府发现,他们将与犹太人一样承受被处死的命运,但仍有很多基督教徒庇护了犹太人,还有不计其数的庇护者没有留下姓名。每一个在纳粹恐怖中幸存下来的犹太人背后,离不开数十人的英勇行为。乐队指挥康拉德.拉特是居住在院里战争的柏林的2000名犹太人之一,他就是因为受到50名英勇的德国人的保护而活了下来。
第三节 利他行为理论分析
一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他们的物种留存下来。(主观利他,客观利己)
利他的产生是由于: 1 亲属选择 2 互惠规范 3 学习社会规范 4 选择配偶的影响
二、社会交换论的解释 人们的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他行为是助人者对未来的一种投资。期望日后自己需要的时候提供相应的帮助。 给予的同时我们也在接受。
“集体冷漠症”比暴行更可怕 8名恶男,20日凌晨竟在珠海一家迪厅当众强奸妇女,这种丧失天良的暴行令人震惊;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场的近200人,竟无一人上前制止,全都成了冷漠的看客! 这种集体冷漠,并非始自该案,而是早有发生,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集体冷漠症。
集体冷漠案例(2)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何谓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3、自愿的 4、利他者可能会有损失
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社会心理学2010-2-12

摘要:人的原始本能实则上无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之分,利他行为是后天学习、培养的结果,受后天环境影响,本文通过对利他行为的含义、利他行为的类型、利他现象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学依据,并介绍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利他行为含义原因培养人类社会尚未强大到以单个人的力量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境,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因此,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利他行为的缺乏,不断出现一些严重的冷漠行为,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并造成了财产、生命损失,为什么利他行为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这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我们的生活需要利他行为,如何能够让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才可以根据它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去培养利他行为,使利他行为能够更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1.利他行为的含义: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无偿的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包括援助、救济、营救落水者、捐赠等,这些行为的表现方式有一个共同之处—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有别于一般的助人行为(助人行为包括要求回报的行为,助人行为不能等同于利他行为)。
2.利他行为的类型:2.1按利他行为的实现方式不同,利他行为分为:①在看到陌生人遇到困难时的利他行为,②人们对犯罪行为的制止和干预,一方面这种行为有利于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也使犯罪者不能得逞而得到惩罚,③个人节制自己,以克己的方式取得利他效果的行为,如戒烟、驾驶员驾前不饮酒等,④偿还行为,回报他人的恩惠,⑤补偿行为,补偿自己曾经使他人蒙受过的损失。
2.2按利他行为发生的情景不同,利他行为分为:①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一般没有生命或财产的威胁,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情,不存在生命或财产的威胁,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帮助他人不需要紧急措施,②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有危害生命或财产的威胁,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危险性,面对紧急的情景,人们缺乏经验,此时的利他行为需要付出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二是情况比较特殊,如落水、触电等需要用特殊手段去帮助他人;三是不能预见后果,并且无法预先制订计划,往往措手不及,需要当机立断。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名词解释嘿,咱今儿来聊聊社会心理学里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利他行为。
你说啥是利他行为呢?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对别人好,不为自己谋私利的行为呗。
这就好比大冬天你看见有人在路边瑟瑟发抖,你二话不说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人家披上,自己冻得直哆嗦也不在乎。
或者说你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好多钱呢,可你一点儿歪心思都没有,就想着赶紧找到失主还回去。
咱生活里这样的例子可不少呢!你想想,那些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志愿者们,他们不顾危险去帮助别人,这不是利他行为是啥呀!就像那次地震的时候,好多人自发地去灾区帮忙,送吃的送喝的,照顾受伤的人。
他们图啥呀?啥也不图,就是单纯地想帮别人度过难关。
这利他行为啊,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有的。
它得有几个条件呢。
首先,你得有那个心吧,得真心想帮别人。
要是心里压根儿就不想管闲事,那肯定不会有啥利他行为啦。
然后呢,还得有那个能力呀。
你说你想帮别人,可自己都自顾不暇呢,那也不行啊。
你再想想,要是这社会上人人都有点利他行为,那该多好啊!走在路上不用担心摔倒没人扶,遇到困难也不怕没人帮忙。
大家都相互照顾,相互帮助,那得多温暖呀!这不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嘛。
有时候,利他行为也不一定得是多大的事儿。
给老人让个座呀,帮邻居拎个东西呀,这些小小的举动也是利他行为呢。
可别小瞧了这些小事儿,积累起来那力量可大了呢!咱再说说为啥会有利他行为呢?有人说是因为人天生就善良,就有那种帮助别人的本能。
也有人说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从小就被教育要做好事呀。
反正不管是因为啥,这利他行为都是值得提倡的。
你说要是大家都光想着自己,那这世界得变成啥样啊?都自私自利的,谁也不帮谁,那得多冷漠呀!所以呀,咱都得有点利他行为,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
反正我觉得吧,利他行为就是一种特别棒的行为。
它能让别人感受到温暖,也能让自己心里踏实。
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咱都别光想着自己,多为别人考虑考虑,这世界不就更美好了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摘要] 利他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受到人们普遍赞扬的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明确利他行为的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从而培养利他行为,防止利他行为的弱化。
[关键词] 利他行为产生原因培养
利他行为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创用,但并未对其进行过理论概括。
对于什么是利他行为,在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利他行为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征,自愿、以利他为目标、不附带外在酬赏的期望、包括利他者的损失成分。
利他行为根据发生情景的不同,分为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和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前者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
例如,给老人和孕妇让座,为残疾人或儿童的教育事业募捐,义务献血,把迷路的小孩送回家等。
后者在日常生活中较少发生。
如抢救落水儿童、救火等。
从难度和行为后果的社会意义上讲,后者大于前者。
而前者却能更加考验行为主体利他意识的牢固程度。
对利他行为产生基础的理论解释有本能理论。
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认为:利他行为是遗传的、先天决定的,是一切群体动物生存的机能,是有价值的积极意义的行为。
威尔逊以动物为例,如白蚁、蜜蜂来论证他的观点。
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华生曾说过一段偏激的话:“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能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乞丐、小偷。
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一改帕森斯、默顿等人宏观分析社会结构的传统,借用经济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成果试图进行微观分析,也就是从个体需要、心理动机即人的理性出发得出社会交换的实质其实就是个人或者为获得报酬或者为减少惩罚而采取的理性行动。
霍曼斯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
因此.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归结为一种交换,而人们在社会交今中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也只能是一种交换关系。
自然环境、社会情境、时间压力等情境因素;利他者的社会角色及身份特征、心理特征;先前的利他经验、利他技能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
有人说,如今的社会早就没有了纯粹的利他行为。
在我国的三亚,为人指路居然也可以收取费用。
这种行为是少数的。
在我看来,大部分人的利他行为是出于人的本能,而非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例如,在512汶川地震发生时,就发生了许多感人的利他行为。
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
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
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
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来自映秀县的小林浩,当时只有九岁。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小小年纪的他却在危机时刻,用柔弱的肩膀背出两位同学。
而自己的父母却联系不上。
还是14岁的姐姐,深一脚、浅一脚带着他们,走了7小时才到达都江堰。
面对镜头小英雄显得非常镇定,然而他勇敢的举动,却已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10岁的董玉培在映秀镇小学读四年级。
地震那天,董玉培她们班正在二楼的教室上科学课,楼房坍塌了,董玉培随着走廊重重摔到地上。
清醒后,董玉培发现自己肚子边趴着一个同校二年级的女同学,该同学头部的鲜血染红了一大片废墟;同时,自己的左手边也躺着一个女同学。
董玉培活动了一下四肢,发现右肩膀剧烈疼痛(后来医生检查是肩膀脱臼),其他的感觉很正常。
董玉培连忙使劲推开自己身边的一些小水泥块,连滚带爬从废墟里钻了出来,然后使劲扒开水泥块救出两个女生(其中一个已遇难)。
这些感人事迹的主人公,都是出于人性的本能,他们没有去对行为损失与酬赏的评估。
他们为此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这沉重的代价。
在如今的社会中,虽然会发生你去扶起路边跌倒的老人却被老人诬赖的事情,但这种事情的概率非常小,社会的科技在向前发展,我们不应让社会的人际交往倒退,不应让社会变得冷漠。
对利他行为的培养当然是越早越好,研究表明,小学时期是个人形成利他行为的重要时期。
其实,不管我们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可以后天养成利他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提供亲社会榜样、将人们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运用社会影响策略、通过行为实践等方法来进行利他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希望社会可以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变得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