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复习 我 精简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在一定历史时期下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或者选择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它具体地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选择行为。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而作出的选择行为。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作出的一定的行为准则。
2、元政策是规范和引导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行为的准则或指南。
它是所有政策的原则、基础和标准。
元政策在政策体系中属于最高层级的政策。
它影响着其他所有层级的政策范式。
3、基本政策也被视为基本国策,属于元政策之下在一定时期内所确立的大的纲领和重大的国家政策。
它是对某个领域和某个社会内容进行明确规定、长期稳定的国家政策,这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不会出现重大的变化。
它的主要功能是针对当前国家出现的重要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重大选择确立几个基本措施,它帮助国家有重点地制定发展计划和纲要,选择发展道路。
4、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人群——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
有些分配性政策只向少数人提供利益。
一般来说,分配性政策设计使用公共资金来支持特定的团体、社区或产业。
那些寻求利益的人们并不相互直接竞争,这类利益并不意味着由任何特定团体支付,而是由公共财政承担。
即所有的纳税人支付。
因此,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5、规制性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管制和约束。
这种政策实际上是对部分人的行为进行规制,其对象主要是有限的少数。
规定少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多数的利益,保护公共利益的安全和发展。
它主要发挥消极的控制和保护功能。
6、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的积极行动。
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再分配性政策的通常模式是资源从有产者流向无产者。
中国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中国公共政策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抓大放小”抓大放小是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一项政策措施。
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
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步伐。
2、火炬计划火炬计划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扶植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好、有规模生产能力和较好经济效益的项目,建立多功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创业服务中心,兴办机制灵活的高新技术企业,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现代企业制度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状态下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体系,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多方面的制度创新。
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个特征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4、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部门和监事会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设置和运作,形成调节所有者、法人代表、经营者和职工之间关系的制衡机制,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高效化。
5、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就是在生产队统一经营的条件下,分工协作,擅长农业的劳动力,按能力大小分包耕地;擅长林、牧、副、渔、工、商各业的劳动力,按能力大小分包各业;各业的包产,根据方便生产、有利经营的原则,分别到组、到劳力、到户;生产过程的各项作业,生产队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包产部分统一分配,超产或减产分别奖罚;以合同形式确定下来当年或几年不变。
6、农业投入开发政策投入开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的整体开发政策,即通过国家对整个农业的资金投入,致力于群众力所不及的重大建设项目。
二是有针对性的局部开发政策,扶贫开发就是这一政策的产物。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第四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一、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未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二、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1.管制功能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题不愿见的行为,就必须使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行为具有管制作用。
这种功能是通过政策的条文规定表现出来的.2。
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待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引导功能是政策的积极功能。
3.调控功能调控功能指的是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4。
分配功能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利益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三、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在于它是公共行与偏好性的矛盾体,这一本质蕴含于公共权利机关为着具有公共性、偏好性或自利性的政策目标而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分配的行为中。
关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利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这就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1.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产生于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性;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来自于它处理的问题是大多数民众的问题,即以民众问题为取向;。
公共政策必须以谋求公共利益为目标。
关于公共政策的偏好性:政策过程对于政策主题来说始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政策问题的认定、政策方案的择定、政策工具的配置以及怎样进行政策评估,等等,所有的环节和功能活动的安排,都是政策主体选择的结果。
而每个选择都体现着政策主体的偏好。
这种偏好性是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之一。
四、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2。
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五、什么是政策工具?政策工具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公共政策课后习题精简版
公共政策课后习题精简版1、什么是公共政策?它具有哪些特征?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力机构在特定情况下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或行为准则。
政治性、多样性、等级性、阶段性、功能复杂性、合法性和权威性:指政策对公众的约束力:普遍性、稳定性2解释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的概念。
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参与决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对象: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及其变化的因素皆构成政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3.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是什么?1.官方决策者(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主体:①国会立法;②总统决策;③政府机构决策;④司法决策(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制定: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②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③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2、非官方参与者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智库4什么是社会问题?什么是政策问题?二者有何区别?社会问题是指现实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现实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往往导致社会紧张。
它超越了稳定的环境和个人范围,涉及广泛的社会关系。
政策问题是指能够得到政府的真正重视,进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5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① 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② 社会问题是一个主观的定义③ 人们的价值判断影响着社会问题④ 社会问题与大多数人有关⑤ 社会问题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⑥ 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问题6、政策目标群体的含义是什么?其接受和服从某项政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目标群体——受政策影响和限制的社会成员① 政治社会化的影响;② 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限制③ 论合理的政策形式与合理的本质④ 成本与效益的平衡;⑤ 顾全大局;⑥ 避免惩罚;⑦ 环境条件的变化。
7.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要点2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答:私人问题:所谓私人问题,或称个人问题,可以理解为是社会问题在少数私人身上的体现,包括个人和其他非公共领域产生的问题。
公共问题:所谓公共问题可以理解为是社会问题在多数人身上的体现,及私人问题在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
3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答:二者的相互联系体现在以下几点:(1)研究对象上相同,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2)实施过程的环节相同,都要经过确认问题、制定方案、计划实施到结果评估的程序。
(3)公共管理要在公共政策的指导下进行。
(4)在实现目标上,公共政策的目标要通过公共管理来实现。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1)两者的范围不完全一致。
公共管理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而公共政策主要体现在解决公共问题上。
(2)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完全一样,公共政策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对利益关系进行权威性分配,公共管理则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来改善大众的生活质量。
4主导性政策与分配性政策;答:主导性政策是如何解决现实公共问题的政策,包括政府采取行动的主导目标、方向、具体步骤与措施。
分配性政策是分配性政策是分配性政策是分配性政策是指国家向全社会或社会某一领域提供经济资助或资源投入的政策。
二是向工薪报酬发放管理政策。
5公共政策问题的结构与层次;(1) 结构优良的问题:决策者人数较少,只有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仅有几个。
决策者在政策方案的效用或价值方面,能够达成一致。
(2)结构适度问题:涉及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
方案的效用能够反映目标的一致性。
但结果是不确定的。
(3)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其效用无法达成一致,目标之间相互冲突。
备选方案及其结果可能是未知的,也不能够确定其风险。
由政策问题的关联性可以推出,政策问题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政策问题系统,而系统具有层次性,所以政策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或者叫层级性。
0318公共政策复习重点资料参考(1)
公共政策复习题1.什么是公共政策?在本教材中,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2)什么事公共政策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3)公共政策的作用3.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①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③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4.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②管制功能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
(1)积极性管制;(2)消极性管制。
③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④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5.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①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一种权利的相互制约,有一定的规范。
②公共物品③公共职能④公共问题⑤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⑥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框架1、公共政策的含义(记住):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本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掌握):(1)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2)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①稳定功能②公平正义功能③社会革新功能4、公共政策的类型(掌握):(1)按层次划分:①元政策:即具有价值规范功能,突出宪法的政策总称;②基本政策: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带有战略性、主导性的政策方案,即基本国策。
特征有:1)权威性 2)广泛性 3)稳定性 4)系统性③具体政策:实现基本政策的手段或具体规定。
(2)按政策具体功能划分:分配型政策(如交通政策)、再分配性政策(如福利政策)、规制型政策(如刑事政策)(3)按所调整的社会内容划分: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等(4)按内容性质划分: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5、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及特征(了解):(1)麦卡尔—韦伯分析模式(内容和过程分析模式)1)政策分析主要包括政策的内容和政策过程两个方面;2) 政策分析的常见形式: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3)包括四种不同的类型分析:A. 政策内容的规范性分析 B.政策内容的描述性分析C. 政策过程的规范性分析D.政策过程的描述性分析(2)沃尔夫的分析模式认为政策分析通常有如下程序:1)收集信息和资料 2)分析信息和资料之间的关系 3)建立各种分析模型4)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 5)根据实际选择相对最优方案(3)邓恩的分析模式(信息转换的过程)1)主要是从政策信息转换的过程来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2)政策分析就是要解决:事实、价值、规范三个核心问题。
由此导出三种分析方法:经验分析法、评价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完整版
一、概念: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至少包含了三个要点,即欲达到的目标或目的、为达成目标而作的宣示或拟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政策声明所引发的权威者的实际的政策行动。
【它以现实、合理、有效、可行的政策为追求目标,通过诸如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规律与个别情况、必然与偶然、实际与加沙、理念与创造力、想象与可行性、战略与策略等一系列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有选择的应用,并通过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来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政策规范,以解决那些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生存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公共政策问题。
】2、元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3、基本政策:是用以指导方面政策的主导性政策。
一般反映在占社会主导力量的社会群体的政治信仰和社会价值观。
(1)在层次上,制定和发布政策机关的规格或级别(2)在范围上,政策的适用面是否广泛。
(3)在时间长度上,政策是否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4)在权威性上,政策是否构成相关政策的依据。
4、方面政策:方面政策亦称为部门政策或具体政策,主要指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5、社会政治法权主体(政党、利益集团、个体公民):是指那些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且法律对他们的合法参与提供保护,但由于地位的限制,他们自己并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6、社会非法权主体(秘密利益集团、新闻媒体):是指那些其宗旨不在于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却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和强有力地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行为主体。
7、国家公共法权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是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职位(个人)。
通常,他们被称之为官方的决策者。
8、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
9、政府议程:又称为正式议程,是指那些引起了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程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公共政策复习资料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规划、方案和措施的总称。
它涉及到政府在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干预和管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公共政策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其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公共政策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它包括政府对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干预和管理,旨在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到公众的利益和需求,具有公共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二、公共政策的理论框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依据一定的理论框架。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框架包括政策过程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和制度理论等。
1. 政策过程理论政策过程理论是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理论框架。
它包括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环节。
政策过程理论强调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需要考虑到各种利益关系和政治力量的影响。
2. 利益集团理论利益集团理论是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和影响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种利益集团会通过游说、抗议等方式来争取自身的利益。
政府需要平衡各种利益,制定出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
3. 制度理论制度理论是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制度可以规范政府行为和约束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三、公共政策的实践经验公共政策的实践经验包括国内外各个领域的政策案例和经验教训。
在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时,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实践经验,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提高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能力。
1. 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公共政策的重点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
例如,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分析:是指依照政策方案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多种效果与相关规则,在各种已知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最好的政策方案的过程。
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3.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各方在掌握对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性的信息的量和质上出现了差异。
4.阿罗不可能定理: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并非只有多数票原则一种。
这样,我们就需要在各种方式之间进行选择,而选择又必然涉及到标准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提出了一套基本上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标准,然后证明了:同时满足这些标准的加总方式是不存在的。
5.市场失灵:市场尽管有着许多其他途径不可以比拟的优势,但市场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解决途径也存在本质性的缺陷。
这些缺陷的发生基本上来源于这样一种事实,即:与现实世界中所有事物一样,市场本身也不是完美的。
在市场不完美的情况下,市场保证经济效率的上述优势也就或多或少地要打一些折扣。
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不完美市场造成效率损失的可能性,市场在促进另一个价值标准----公平----的实现方面也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6.政府失灵:与市场途径类似,政府本身也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
这些缺陷的影响可能使得政府不能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完成其使命,而是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通常,我们将这些缺陷的发生统称为政府失灵。
7.志愿失灵:对于第三部门作为解决社会问题途径的缺陷,萨拉蒙从第三部门作为一个志愿部门的角度将其总结为“志愿失灵”志愿失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与政府途径相比,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
②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③第三部门中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
2024公共政策考试小抄(最新整理)
一、名同说明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安排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干脆或者间接的确定作用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实力: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限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实行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须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10、因果理论:(1)把政策确定看成是一种假设;(2)把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实力。
11、管理理论:政策执行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因此,存在管理问题。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13、系统理论:政策执行过程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的过程。
14、演化理论:为政策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浴盆模型: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
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更,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二16、公共政策评价:依据肯定事实上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推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确定政策变更、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1.公共政策基本功能导向功能;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2.公共政策特征政治性;多样性;层次性;阶段性;复杂性;合法性;权威性;普遍性;稳定性;3.政策执行基本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思想诱导手段);4.公共政策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与放松管制、合同外包、内部市场、分权与权力下放、产权交易5.政策工具研究途径工具主义;过程主义;权变主义;建构主义;二、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有权威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社会资源进行的分配活动。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况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的总称。
2.社会问题Jon&Harwin:“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态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
”毛泽东:“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矛盾。
”社会问题是指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或各种需加以解决的矛盾,由于现实状态与社会期望、理想之间存在差距,便产生了所谓的社会问题。
三、解答题1.公共政策的特征1.政治性:公共政策的制定就是政党和政府(政治组织)的政治行为。
公共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是源于政治动机的组织产物。
2.多样性:层次多样性,领域多样性,形式多样性,时间多样性,功能多样性。
3.层次性:高层次指导低层次政策,可操作性弱;低层次以高层次制定为依据,可操作性强。
4.阶段性:制定阶段→执行阶段→评估反馈阶段5.复杂性:主要指政策执行结果充满复杂性,既可能符合初衷,也可能好坏参半,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6.合法性:合法性是经历合法化过程的结果。
第一层面,合乎政治系统;第二层面,合乎民意。
7.权威性:以合法性为基础,表现为对针对对象包括利益受损者的强制性。
公共政策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问题: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2.公共政策议程:对政策问题的讨论、商讨、规划以及研究的议事程序。
3.公共政策规划:针对公共政策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充分运用思维而设计的各种行动方案,是关于未来的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4.公共政策合法化: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
5.公共政策危机决策:一般要求组织在高度逆境中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即在一旦出现某些预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为防止错失良机,而通常需要打破常规程序和方法,省去决策中的某些“繁文缛节”,以尽快做出应急性非常规程序的决策。
6.公共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7.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主要因环境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政策偏差的产生、政策副作用较大,通过再决策以使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
8.公共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它是政策分析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
9.公共政策监控: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等活动进行检查、监督、指导与纠偏的行为过程。
10.政策调整: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谢明 公共政策复习笔记(1-11)全缩减版
第一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二、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内涵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有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的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1)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循以下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公共利益概念是界定政府行为必要性的主要界限,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
第二节政治与政策一,公共政策的政治解释公共政策可视为一系列程式化的政治企图,或是为了解决或控制政治争端,或是为了确保一致性目标的实现而提供一种理性激励。
二,政治行动的三种类型:控制、交易和博弈。
三,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微观政治、中观政治、宏观政治第三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1)国会立法—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2)总统决策—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3)政府机构决策—国会授予政府机构以正式的权力去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4)司法决策—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2、中国一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体制,这种体制赋予政策过程两大特征:其一是从宪法规范的权力关系来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首要的、全权的地位。
其二是政府系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左右着政府过程的运行,主导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由三部分构成,即党的政策、人大立法和行政决策。
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A、直接形式。
B、间接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3)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类型、特征和功能第一节公共政策的类型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部分——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一般涉及使用公共资金来支持特定的团体、社区或产业。
公共政策分析单元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公共政策单元复习要点第一章【公共政策】是由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其实施效果的研究。
1、公共政策的本质(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①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公共政策的实质之一是如何增进社会利益。
②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从社会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整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4)增进社会利益(5)公共政策的本质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对全社会的利益分配;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中突出公平。
2、公共政策的历史沿革(了解)两种路径:(1)拉斯韦尔、德洛尔模式:政策科学(政治角度、价值、民主)(2)政策分析途径:(数据分析、不考虑价值问题、运筹学基础)3、公共政策综合分析框架(1)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2)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第二章【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各方在掌握对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性的信息的量和质上出现了差异。
【阿罗不可能定理】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提出了一套基本上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标准,然后证明了:同时满足这些标准的加总方式是不存在的。
这一结论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
它的意义在于,它说明了我们在集体行动中无论采用何种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
【市场失灵】(1)主要内容:与现实世界中所有的事物一样,市场本身也是不完美的。
在市场不完美的情况下,市场保证经济效率的优势就或多或少的要打一些折扣。
公共政策复习 我 精简
公共政策复习题型:单选:1-16 多选:17-20 每题2分,共40分!!!判断:5道,共10分问答:2道,共30分案例理解与运用:20分理论+结合材料分析第一讲公共政策的理论分析1.公共政策的内涵,什么是公共政策?(02:40 理解)公共政策的内涵:由国家公权力主体制定和执行的,同时对一定的社会行为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的法律、法规、战略、计划等,都可以被视为公共权力主体的某种公共政策,其目的是要确定和调整社会关系。
5个要点:(1)公权力主体的行为;(2)对适用主体具有约束力;(3)欲达到的目标或目的;(4)一定的政策声明或宣示;(5)公权力主体的政策执行行动。
2.政策与法的异同:(理解)(1)政策与法之同:第一,在法治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与法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是相同的,即都是公共权力机关。
换言之,政策和法都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其执行的。
同样的,政策与法都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其权威性都源于国家合法地拥有强制力。
第二,法和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亦即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标准。
其作用都在于它们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第三,在法治国家,法和政策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
狭义的法,即立法决策的制定都要由方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等必经的环节;这种程序大体上也适用于行政决策和地方政策的制定过程。
(2)政策与法之异:第一,政策注重于“要做什么,怎样做”;法则注重于“不能做什么,做了给予什么惩罚”。
第二,法的执行过程除刑事诉讼和违宪审查外,司法机关一般不主动地加以干预。
恰恰是在司法机关不主动行为的这个领域里,政府却主动地进行政策实施。
第三,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而就各项具体的政策而言,政策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往往是不对称的。
第四,对于法律适用来说,法律明文优于法律精神、不得偏离法律的明文成为公认的原则。
政策执行则强调精神优于条文、实质重于形式。
第五,虽然政策和法都具有强制性,但政策执行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如果没有法律依据一般不直接动用强制力。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或者政党制定并付诸于实施的,目的在于解决某一问题的,具有权威性的行动准则。
2.公共政策的主体: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3.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及政策对象。
4.公共政策环境: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5.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6.公共政策目标:有关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7.政策规划: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8.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9.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10.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程度的活动。
11.公共政策调整:是指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增删、修正、和更新的过程。
12.公共政策的终结: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无效的行为。
13.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二.简述:1.公共政策的特点:1)公共政策具有政治性2)公共政策具有价值选择性3)公共政策的权威性4)公共政策内容的多样性2.公共政策的分类:1)范围属性:元政策、基本正常、具体政策2)政策涉及的领域:例如教育政策、文化政策、卫生政策、环境政策3)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城市区域规划、科学技术等3.公共政策的作用:1)导向功能2)管制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4.公共政策的过程:1)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2)公共政策的制定3)公共政策的执行4)公共政策的评估5)公共政策的调整6)公共政策的终结5.公共政策主体的特征:1)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政策制定2)能够影响和决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3)组织和个人都能成为公共政策主体6.公共政策的类型:1)政策组织: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2)公共政策的个人:政策人员、公民7.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1)地理环境的影响2)经济环境的影响3)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影响4) 社会变迁的影响5)国际环境与公共政策8.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与公共性2)主观性与人文性3) 历史性与动态性9.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答:1)政府部门 2)政治领袖 3)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4)大众传媒 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10.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有哪些?答:1)边界分析法①饱和抽样②诱导性提问③边界估计2)多角度分析①从个人角度②从组织的角度③技术角度3)类别分析法①逻辑区分②逻辑归类11.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答:1)实事求是原则 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 4)目标明确具体 5)伦理的考量12.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答:1)紧扣政策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不少于2个,越多越好) 3)方案彼此独立 4)方案要切实可行13.公共政策抉择的主体?答:1)国家元首 2)行政首长 3)民意代表 4)法官 5)党的最高领导人 6)军事首脑14.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作用和原则?答:特点: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4)影响的深远性5)手段的强制性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续政策的基本依据原则:1)忠实原则 2)民主原则 3)坚持法治原则 4)创新原则 4)效益原则15.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答:执行资源之执行主体要落实某项政策所需要具备主客观资源。
《公共政策》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政策科学:政策科学是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备选方案为焦点,运用新的方法对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
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2、政策问题: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3、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4、政策指导论:5、政策议程: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政策议程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问题有望获得解决的过程。
6、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这一方面的信息,作为决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二、简答题1、比较政策指导论与政策建议论的区别指导论的观点:(1)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相互依赖性、复杂性和变动性使现存的知识过时了,因而急需新形式的政策相关知识。
(2)当前社会的问题可以用职业政策分析家提供的专门知识解决。
(3)政策选择的技术复杂性推动了职业政策分析家更高程度的直接参与。
(4)职业政策分析家的高度直接参与提高了他们制定和影响重要政策的权力。
(5)政治家对职业政策分析家依赖性的增加削弱了他们的政治权力。
建议论的观点:(1)主要的政策选择反映了社会中不同部分所持的相互冲突的价值观。
(2)价值冲突和政治系统中政治权力的不对等有关。
(3)既定政策的选定意味着团体中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胜利。
(4)政策制定者用政策分析家提供的科学和技术的理由反驳分歧,使其在政治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合理化。
公共政策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第一章(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及本质含义:就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等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借助目标和价值要素,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分为直接导向和间接导向)2.调控功能(要注意‘必要性’和‘可行性’)3.分配功能(要兼顾效率和社会公平)(三)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及标准1.根据层次的划分:A.元政策(关于政策的政策,提供价值评判标准,如宪法) B.基本政策(战略的、大的、长远的基本国策,为具体政策提供总目标,如‘对外开放政策’《义务教育法》C.具体政策(实现基本政策的手段或具体规定,如《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2.根据政策的具体功能划分:A.分配型(政府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特定部分的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的政策,如交通政策) B.再分配型(政府将某一标的人口的利益或成本转移给另一标的人口享受或承担的政策,如福利政策) C.规制型(政府机关设立某些特殊原则或规范,以指导政府机关或标的人口从事某项活动,或处理不同利益政策,如刑事政策、环境保护政策)3.依据所调整的社会内容划分:A.政治政策 B.经济政策 C.文化政策 D.科技政策E.社会政策F.民族政策4.依据内容的性质划分:A.实质性政策(指的是处理实质问题的政府行动,如修桥铺路、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 B.程序性政策(指的是有关事情该如何做,或由谁来做的政策)(四)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及特征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内容与过程模式):○1研究问题:政策内容、政策过程○2政策分析形式:主要是通过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
2.沃尔夫分析模式(系统性模式):政策分析的程序:收集信息和资料——分析信息和资料之间的关系——建立各种分析模型——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根据实际选择相对最优方案3.邓恩的分析模式(信息转换模式):○1要解决三类问题:事实、价值、规范○2三种分析方法: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3政策分析的内容:构建问题、描述问题、预测结果、评价价值○4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政策问题的提出;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执行;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要点2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要点2第一章:导论注:斜黑体为最重要的,斜体为次之重要的,其他的为了解型的。
一、.1.政策的定义:广义: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
计划性;现实性;确定性(实际要做的或是正在做的,不是打算做的)。
狭义: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2.制度和政策的关系: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一般包括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两个部分。
时间的延展度目的:防止问题;解决问题制度是政策产生的场所,政策是制度的产物二者有交叉3.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物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4.公共政策的本质:第一,它是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而不是其它分配。
第二,它是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而不是盲目的分配。
第三,它是通过综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式的分配。
第四,它是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口头或纸上的利益分配。
二、1.公共政策的主要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引导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分配功能政策分配和调整利益关系主要采取两种形式:(1)一是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的政策,如社会分配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等;(2)二是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户籍制度、计划生育等政策)调控功能: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策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
实质是对社会利益矛盾的调节和控制(例如计划生育)象征功能:政策的象征功能是指政策仅具有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后果,主要发挥象征性作用(例如推广普通话)三.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政策内容和政策过程的分析,形式主要有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综合分析框架:公共问题的构建、公共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四、拉斯韦尔对政策科学基本特征的描述(1)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2)建立在理性实证主义之上(3)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4)跨学科(5)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评价:发现了政策科学的科学性、实证性,但有绝对化的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复习题型:单选:1-16 多选:17-20 每题2分,共40分!!!判断:5道,共10分问答:2道,共30分案例理解与运用:20分理论+结合材料分析第一讲公共政策的理论分析1.公共政策的内涵,什么是公共政策?(02:40 理解)公共政策的内涵:由国家公权力主体制定和执行的,同时对一定的社会行为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的法律、法规、战略、计划等,都可以被视为公共权力主体的某种公共政策,其目的是要确定和调整社会关系。
5个要点:(1)公权力主体的行为;(2)对适用主体具有约束力;(3)欲达到的目标或目的;(4)一定的政策声明或宣示;(5)公权力主体的政策执行行动。
2.政策与法的异同:(理解)(1)政策与法之同:第一,在法治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与法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是相同的,即都是公共权力机关。
换言之,政策和法都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其执行的。
同样的,政策与法都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其权威性都源于国家合法地拥有强制力。
第二,法和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亦即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标准。
其作用都在于它们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第三,在法治国家,法和政策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
狭义的法,即立法决策的制定都要由方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等必经的环节;这种程序大体上也适用于行政决策和地方政策的制定过程。
(2)政策与法之异:第一,政策注重于“要做什么,怎样做”;法则注重于“不能做什么,做了给予什么惩罚”。
第二,法的执行过程除刑事诉讼和违宪审查外,司法机关一般不主动地加以干预。
恰恰是在司法机关不主动行为的这个领域里,政府却主动地进行政策实施。
第三,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而就各项具体的政策而言,政策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往往是不对称的。
第四,对于法律适用来说,法律明文优于法律精神、不得偏离法律的明文成为公认的原则。
政策执行则强调精神优于条文、实质重于形式。
第五,虽然政策和法都具有强制性,但政策执行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如果没有法律依据一般不直接动用强制力。
而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往往直接动用国家强制力来执法。
第六,政策和法都要求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但二者相比较,政策更为灵活,能更快地应对客观形势的变动。
第七,法和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干预,两者相比较,政策干预的范围更大,更深入。
(3)政策与法的相互关系:政策是法的来源和动力,并且对法的制定和执行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法为政策提供保障,定型化为法律的政策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公共政策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初始条件,即三个核心要素:(03:00 很重要!)(1)公共问题的形成(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3)公共强制机关的出现公共政策发展过程中一些新的特点:(03:08 理解:)(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现代公共政策在内容上日益丰富。
(4)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越来越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4.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理解)(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理解什么叫做: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5.公共政策主题的多元化:要知道公共政策有哪三大主体:(简单知道,有哪三个?)1、国家公共法权主体:国家公共法权主体制定公共政策,是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此来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通常,他们被称之为官方的决策者。
2、社会政治法权主体:不管他们在各种场合多么重要或处于何种主导地位,他们自己并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通常称他们为非官方的政策参与者。
但在地位上,他们通常经过合法的程序,获准享有社会法人的资格并受法律的保护。
社会政治法权主体有三种基本的存在形式,即政党、利益集团和作为个体的公民。
3、社会非法权主体:社会非法权主体影响公共政策,是指那些其宗旨不在于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却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和强有力地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行为主体。
这主要包括两类主体:其一,不见诸于公众的利益集团。
其二,新闻媒体。
社会政治法权主体和社会非法权主体被称之为体制外的政策力量,属于政策组织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
今天的政策主体是什么?6.公共政策内容的划分:(每一个详细理解)①按政策范围不同划分,分为:全国性的政策、地方的政策、基层的政策②按公共政策发生和发展的逻辑顺序划分:源政策、基本政策③按政策的社会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等7.公共政策的功能(最基本的,简单知道,有哪四个基本功能?)第一,管制功能:这种功能表现为特定的强制性规范,通常通过政策条文规定表现出来。
第二,导向功能:公共政策通过其所具有的特定的强制性规范,具有对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
第三,调控功能第四,分配功能第三讲政策系统分析(关于主体、系统、环境的问题)系统里面讲了三个方面:主体、客体、环境(深入细致地了解)1.公共政策主体: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监控、评估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1、以主体数量为分类:个人主体和团体主体。
(个人的包括什么?团体的包括什么?)个人主体:政治领袖、公务员和公民个人;团体主体:国家机关、政党、官僚集团、利益集团、智囊团和大众传媒等。
2、以主体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与程度为标准,可以将公共政策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
直接主体:国家机关、政治领袖3、以法权序列为标准,可以将公共政策主体分为三大类,即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社会政治法权主体以及社会非法权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治领袖、官僚集团、公务员、司法机关、政党、智囊团、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民等。
2.公共政策的客体的构成:①事的角度:公共政策问题②人的角度:目标群体3.政策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哪些是能成为公共政策环境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状况、经济社会状况、文化状况、教育状况、法律状况、人口状况、科技状况等等,它对公共政策起着更为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2. 政策子系统划分为五个系统:(理解)1、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决策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流动与转换的过程;而信息原则是公共决策的基本原则,信息是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依据;没有信息,这些活动就无法展开。
信息子系统在公共决策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1)信息的收集。
(2)信息的加工处理。
(3)信息的传递。
信息是为公共决策服务的,因此必须把各种信息及时地传递到决策者的手里。
2、咨询子系统:由前述的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
它集中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和其它方面的咨询服务。
咨询子系统是现代化的公共决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公共决策活动,在其中发挥着参谋咨询的重要作用,保证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咨询子系统在政策制定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1)政策问题分析(2)政策未来预测(3)方案设计及论证(4)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5)参与政策评估并反馈信息3、决断子系统: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
决断子系统在整个公共决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公共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公共决策活动的全过程。
决断系统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两个特点。
决断子系统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1)提出有关的政策课题(2)考虑政策目标的确立(3)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4)负责政策的最终决定4、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的。
它是政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现实效果。
执行子系统具有现实性、综合性、具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执行子系统在公共决策活动中的作用是:(1)为政策方案或项目的执行做好准备(2)从事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3)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5、监控子系统:是整个政策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相对独立于信息、咨询、决断、执行等子系统,其地位较为特殊。
它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之中。
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保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监控子系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1)确立政策执行的准绳和规则,提供检查执行情况的依据(2)监控政策执行情况(3)反馈政策执行情况。
第四讲政策工具分析1.政策分析有三大类工具: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
(市场化的工具有哪些手段?民营化什么意思?什么是管制和放松管制?)(理解,基本的理念性的东西)市场化工具:政府利用市场这一资源有效配置手段,来达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目的的具体方式,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与放松管制、合同外包、内部市场等都可以用来帮助政府达成政策目标。
工商管理技术:是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借鉴到公共部门中来,吸取有效经验达成政府的政策目标,它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目标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和企业流程再造技术等。
(翻阅)社会化手段:政府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基础上来实现政策目标,如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等(翻阅)第五讲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1.公共政策问题的内涵: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1、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性(理解:问题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1)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存在性(2)公共政策问题的相互关联性(3)公共政策问题的层次性(4)公共政策问题的变迁性2、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1)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具有人为性(2)公共政策问题受人们的利益和价值观的影响(3)公共政策问题受人们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影响2.政策议程有两种启动机制:内在和外在的两种机制。
政策议程确立模式有三个:(认真理解)第一,事件必须明朗而严重第二,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第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和过程。
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三大类模式:(12:53 非常重要!!!)(1)外在创始模式:由政府公共系统之外的个人或相关社会团体提出,并经过一定的渠道进入到政府议程的。
(2)内在创始模式:政策诉求源于政府公共系统内部的工作人员或具体部门,他们设法直接把政策问题列入政策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