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

合集下载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

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

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

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

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

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中医药大学《祛湿剂》教案

中医药大学《祛湿剂》教案

第十九章祛湿剂【教学目的】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五苓汤、防已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8首)。

3.熟悉八正散、猪苓汤(2首)。

4.了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二妙散、五皮散、萆〓分清饮(5首)。

【教学内容】【定义】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范畴。

【适应证】祛湿剂用于治疗湿病,凡因正气不足,又居处卑湿、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或经常在水中作业,人久处之,正不胜邪,感受外湿;或恣啖生冷,过饮酒酪,肥甘失节,则脾阳失运而湿从中生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湿邪伤人,常与风寒暑热相间,人体又有虚实强弱之分,所犯部位又有表里上下之别,病情亦有寒化、热化之异。

因此,湿邪为病较为复杂,祛湿之法亦种类繁多。

大抵湿邪在外在上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又可攻下以逐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

故本章方剂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五类。

【注意事项】临床运用祛湿剂应注意点:祛湿多由芳香湿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等,均应慎用。

19.1燥湿和胃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的病证。

湿邪中阻,脾胃之气不和,则升降运化功能失调。

临床常见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舌苔白腻,脉濡等症。

所以本类方剂主要由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组成,以燥湿健脾,化浊和胃,使中焦气机调畅,脾胃运化功能恢复。

常药物如苍术、厚朴、陈皮、藿香、佩兰、白豆蔻等。

若小便不利,须配伍利水湿之品,如茯苓、薏苡仁、车前子之类,以使湿从下行;若气滞较甚,当配伍行气健脾之品,如枳壳木香、大腹皮、半夏、生姜之类,以除满和胃;若兼外感风寒而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时,宜配伍辛温解表之品,如苏叶、荆芥、白芷、羌活之类,也可酌加宣肺之品,如桔醒、杏仁等,以解表化湿。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一、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9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9克)、桂枝半两,去皮(6克)。

二、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ヒ,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四苓散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3.茵陈五苓散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亦可除。

4.胃苓汤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四、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六、方解《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蓄水。

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

总之,本方证是以水饮停蓄为患,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

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

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

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

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七、附方及方论1.四苓散(《明医指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

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十分(10克)、五苓散五分(5克),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ヒ(6克),日三服。

2024年祛湿剂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祛湿剂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祛湿剂市场前景分析引言祛湿剂是一种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湿气和湿度的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祛湿剂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需求。

本文将对祛湿剂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

祛湿剂市场的当前状况目前,祛湿剂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各类产品层出不穷。

主要有颗粒吸湿剂、除湿盒、电热除湿器和竹炭除湿袋等。

这些产品通过不同的机制和原理去除湿气,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当前市场中,颗粒吸湿剂是最常见的祛湿产品。

它们通常使用吸湿颗粒材料,如硅胶、蒙脱石等,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并将其转化为液态。

除湿盒则是一种封闭的容器,可以放置在潮湿的地方,通过吸湿剂的作用吸收湿气。

电热除湿器利用电热加热使湿度升高,进而促使湿气凝结成水并排出。

竹炭除湿袋则是一种利用竹炭的吸湿性能吸收湿气的产品。

祛湿剂市场的发展趋势1.消费者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提高: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也开始增加。

祛湿剂作为改善室内环境的一种产品,将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需求。

2.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祛湿剂产品的创新和技术进步也将推动市场的发展。

例如,一些新型祛湿剂产品已经采用了智能控制和自动化技术,通过感应湿度自动启动和停止工作,提高了产品的便利性和效果。

3.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背景下,祛湿剂市场也将向着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产品将采用可再生材料和环保原料制造,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市场的发展,祛湿剂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产品品质和性价比将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因素。

同时,厂商之间的品牌宣传和营销策略也将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产生重要影响。

祛湿剂市场的机遇和挑战祛湿剂市场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 - 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日益关注,祛湿剂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祛湿剂

祛湿剂
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之为要点。
2.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热
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胁痛明显者,可 加柴胡、川楝子。
附方
1、栀子柏皮汤 组成: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伤寒身热发黄(热重于湿者)
2、茵陈四逆汤 组成:茵陈蒿 炮姜各一钱五分 附子 甘草各一钱 功用:温里助阳 主治:阴黄。黄色晦暗,神倦食少,肢体逆冷, 脉沉细无力。(属寒湿内阻之黄疸)
一补气一利水,一扶正一祛邪
臣:白术9——健脾祛湿 佐使:甘草6——培土和中,调和诸药 姜、枣——和脾胃,调营卫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应用
1.治风湿、风水属表虚证常用方。以汗出 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兼喘加麻黄;腹痛加芍药;冲气上逆加 桂枝;水湿偏盛,腰膝肿,加茯苓、泽泻。 3.若因水湿壅盛而肿甚者非本方所宜。


解表化湿 理气和中
运用:
1.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要点 2.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兼气 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 3.湿热霍乱之吐泻不宜。
第二节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12g) 大黄二两(6g)
主治: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
君:泽泻15——直达肾与膀胱以淡渗利湿 臣:茯苓、猪苓各9——增强泽泻利水渗湿之功 佐:白术9——既补气健脾,又燥湿利水
桂枝6——既温化膀胱之气利小便
又疏表散邪,解除太阳之表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运用] 1.为利水化气之剂。以小便不利,舌 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 2.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 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 泻偏于热者,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

方剂:第十五章祛湿剂

方剂:第十五章祛湿剂

第十五章祛湿剂概说一、含义: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湿剂。

二.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适用于水湿病证。

三.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剂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所谓外湿,乃六淫之湿,每因居处卑湿,天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人久处之,正不胜邪所致。

此则多伤人体肌表经络.其发病则见恶寒发热,头胀身痛,肢体酸疼,或面目浮肿等。

所谓内湿,乃湿从中生,每因恣啖生冷,过饮酒浆,湿浊内盛,运化失司所致。

此则多伤及脏腑,其发病则见胸闷腹满,呕恶泄利,黄疸水肿,淋浊痿痹等。

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表湿可以内传脏腑,里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常相兼并见。

湿邪为病,常有风、寒、暑、热相间,人体又有虚实强弱之别,所犯部位亦有表里上下之分,病情还有寒化、热化之异。

因此,祛湿之法亦较复杂。

大抵湿邪在上在外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可攻下以逐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

湿之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

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牌,调水在肺,故水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

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所以在治疗上又须密切联系脏腑,辨证论治。

他如三焦、膀胱亦与水湿相关,三焦气阻则决渎无权,膀胱不利则小便不通,是以畅三焦之机,化膀胱之气,均可使水湿有其去路。

湿属阴邪,重浊粘腻,其中人缓,而病却难速愈,因此,湿邪为病,病势缠绵,或常反复发作。

另外,湿邪易于阻碍气机,气滞不行,则湿邪不化,故祛湿剂中,常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亦化。

祛湿剂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湿化浊五类。

至于攻逐水湿剂,已在泻下剂中叙述,可以互参。

1.燥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阻滞,脾胃失和所致的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症。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祛湿剂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祛湿剂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祛湿剂课程讲义祛湿剂(2分)概述燥湿和胃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

脱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暧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方中苍术燥湿醒脾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治病求本,为君药。

气能化以厚朴理气化湿,助苍术行气燥湿;湿得气而化,以陈皮理气和胃醒脾,助苍术燥湿化湿,共为臣药。

生姜醒脾和胃,降逆止呕,为佐药。

大枣、甘草益气,使气能化湿,并调和药性,为佐使药。

诸药配伍,以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效。

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蕾香白芷紫苏厚朴半夏曲茯苓白术大腹皮陈皮桔梗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腕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配伍意义】蕾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辟秽和中,升清降浊。

白芷、紫苏既助蕾香解表散寒,又助蕾香芳香化湿。

【全方配伍特点】表里同治,以治里为主。

【加减变化】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箫以助解表;兼气滞脱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成药物】茵陈蒿桅子大黄【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证候】湿热黄疸证。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配伍意义】大黄通畅腑气,分利二便而泄瘀热。

本方适宜于热重于湿之证。

【全方配伍特点】利湿与泻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加减变化】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三仁汤(《温病条辨》)[组成药物]杏仁白蔻仁生惹皆仁厚朴半夏滑石白通草竹叶【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祛湿剂

祛湿剂

脉证合参,辨为寒湿阴黄之证。 治宜温阳化湿退黄。疏方: 茵陈3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白术15克 桂枝10克,猪苓10克 附子10克,干姜 6克。 初服日进两剂,三天后诸症好转。继则日服一剂,三 周痊愈。化验检查:各项指标均为正常。
【按语】本案辨证属于“阴黄”范畴。阴黄之因,或外受 寒湿之伤,或食生冷伤脾,或医者过用寒凉之药损伤脾胃。 寒湿阻于中焦,肝胆气机疏泄不利,胆汁外溢而发生黄疸。 寒湿为阴邪,故黄疸之色晦暗。又见便溏、虚肿、小便不 利,舌淡、苔白,脉来沉迟等症。一派寒湿之象,故辨为 阴黄。治当健脾利湿,退黄消疽。方以茵陈蒿为主药,本 品无论阳黄、阴黄,皆可施用。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小 便,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附子、干姜以温 脾肾之阳气,阳气一复,、脉络瘀滞之火疳。用 制川乌以祛风除湿止痛,并与威灵仙同用,其效更佳。川乌 毒性较大,用量不宜过重,以3~9克为宜,常用蜂蜜制并煎, 以解其毒,以防中毒。杏仁宣通上焦肺气,蔻仁开中焦之湿 滞,薏苡仁利下焦之湿热,厚朴辅助杏仁、蔻仁先通上中焦, 滑石、通草以辅助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使温邪从小便除, 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药物直达病所,则诸病愈矣。
【重点、疑难点分析】 1.本方治证病机:湿浊内阻,复感风寒。 2.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吐泻腹痛,舌苔白腻。 3.本方重在化湿和胃,对于湿滞脾胃而表证不明显 者,亦可应用。 4.方中半夏用半夏曲,取其化湿和胃之力优,而燥 湿之力不及半夏。
二、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 山桅子 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 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
【重点、疑难点分析】 1.本方治证病机:湿困脾胃,中焦气阻,致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2.辨证要点:脘腹胀满,舌苔厚腻。 3.方中苍术以米泔水浸渍,甘草炒用,旨在增强其和 中之力。 4本方以治湿寒困脾者为宜。

祛湿剂

祛湿剂

风湿热邪留滞经脉——肩背沉重,遍身肢节烦疼。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方解:
羌 茵 活 陈 苓 泻 猪 泽 芩 参 风 黄 苦 防 升 麻 根 葛 白 术 术 参 归 母 苍 人 当 知 草 甘
配伍特点
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 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标本兼顾。
甘露消毒丹 A类 《医效秘传》 医效秘传》
主证分析: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 证 湿 热 湿热交蒸:发热,肢酸,倦怠; 并 湿阻气机:胸闷腹胀 重 湿热熏蒸肝胆:身目发黄 邪 热毒上壅:咽颐肿痛,口渴 在 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泄泻、淋浊 气 舌脉: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分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解:滑茵黄 菖藿白 木连射薄贝 石陈苓 蒲香豆 通翘干荷母 寇 君 臣 佐
主证分析:湿热黄疸。 外邪入里化热 热不得外达 湿热交蒸 发黄 脾胃湿浊内阻 湿不得下泄
湿 热 交 蒸 ( 胆汁外溢 黄疸 发热,口渴欲饮,无汗或但头汗出 恶心呕吐,腹微满,大便不爽或秘 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熏蒸肝胆 郁热炽盛 阻滞气机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茵 梔 大 陈 子 黄 君 臣 佐
第二十章 祛湿剂
定义: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统称祛湿剂。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挾等因 素; 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 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 孕妇应慎用。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A类)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 主证分析: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 内伤 湿阻气机: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湿滞 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祛湿剂有哪五大类有哪些代表方

祛湿剂有哪五大类有哪些代表方

祛湿剂有哪五大类有哪些代表方
祛湿剂分化湿浊、利水湿两类。

主要方药多是一些辛燥健脾,利水渗湿,祛寒止痛的药物。

化湿浊:主要方如平胃散、香砂平胃丸、香砂养胃丸、楂曲平胃散、芩连平胃散、藿香正气散、六合定中丸、神树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鸡鸣散等。

重点是健脾胃化湿浊。

利水湿:主要方如五苓散、四苓散、茵陈五苓散、胃苓汤、猪苓汤、五皮饮、白树散、防杞黄芪汤、防杞茯苓汤、实脾饮、琥珀散、六一散萆分清饮。

本类方重点是利水祛湿。

按医疗分类,还有祛风湿剂。

本类方分祛风通络、温散寒湿、燥湿清热三类。

适用于风寒湿痹,四肢疼痛、麻木、关节疼痛不举等症。

祛风通络:主要方如大羌活汤,疏风养血汤、蠲痹汤、独活寄生汤、大秦艽汤、桑枝虎杖汤、木瓜酒、风湿药酒、小活络丹、大活络丹、舒筋活络丸等。

温散寒湿:主要方如乌头汤、附子汤、白树附子汤、风痛片、舒筋片等。

燥湿清热:主要方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苍树石膏知母汤、二炒散、三炒丸、四妙丸、胜湿汤、宣痹汤等。

方剂学课件 9.祛湿剂

方剂学课件 9.祛湿剂

2、实脾散: ①温阳健脾力强—附、姜、苓、术、姜、枣、草。 ②偏治脾—众多治脾药,故称实脾散。 ③行气燥化水湿—厚、瓜、香、槟、果(苓术姜) 附、姜:温阳健脾 苓、术:健脾燥利水湿 瓜、厚、香、槟、果:温化寒湿,行气和中。 草、姜. 枣:调和药性。
(二)主治:
1、真—肾不化气,水气泛滥—A、偏肾 B 、水湿较轻。水肿,尿少,下利 少,腹痛,肢重,苔白滑,脉沉。 2、实—脾不制水,寒湿阻滞—A、偏脾 B、湿重气滞。水肿重,尿短少,便 溏,胸腹胀满,苔厚腻,脉沉迟。
第四节 温化水湿剂 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
一、主治:痰饮
上犯清宫

清阳不升
脾阳不足

脉弦滑
不能制水
聚湿停饮
胸胁
胸胁胀满
苔白滑
上凌心肺
二、治法:
心悸、短气而咳
温 温阳化饮
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 脾能制水,脾虚不能制水
2013-8-6

健脾利水

3、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方剂学
三、方解: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l 利水渗湿 温阳化饮 健脾燥湿 益气和中 渗利 温化 培土 祛湿化饮
真武汤 实脾散
一、共性



1、组成:苓、术、附、姜 2、作用:温阳健脾利水(脾肾双温) 3、主治:脾肾阳虚水肿—腰以下肿甚,
小便不利,大便溏、肢冷、舌 白、脉沉(按之凹陷不起)。
二、区别:(一)作用

1、真武汤: ①作用较单纯—专于温阳利水。 ②作用平和—药少力缓。 温阳—仅附子、无干姜、肉桂配伍。 利水—仅芍药、茯苓、无猪、泽。 ③偏治肾—君以附子、善入少阴,配白芍。 附子:温肾暖脾,助阳祛寒。 苓术:健脾和中,燥利水湿。 生姜:助附温阳,温散水湿。 白芍:利水、缓急、敛阴舒筋。

第十五部分祛湿剂

第十五部分祛湿剂
助蔻仁以畅中和胃
佐滑石、通草、竹叶 ――渗利湿热
三仁汤
配伍特点 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三仁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 热之证。 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 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三仁汤
加减变化
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加藿香、香薷
寒热往来:加青蒿、草果
三仁汤
温热初起之“三戒”
第十五章
祛湿剂
1、定义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于治疗水湿病证的一 类方剂,统称祛湿剂。
祛湿剂
2、适应病证
水湿病证。
湿浊所致病证较为复杂,治疗湿病则方 法各异。大抵湿邪在上在外者,可表散微 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 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从寒化者,宜温 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 盛者,又当祛湿扶正兼顾等。
每服6g,姜枣煎汤送下。
[功 用 ] 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证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脾失健运-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湿气 滞机 脾壅 胃滞
升降失,肢体沉重
病机
苔白腻而厚,脉缓
平胃散


君 苍术(辛苦温燥 ) 燥湿运脾,降浊和胃
第二节 清热祛湿
祛湿剂
湿热证治疗思路
外感湿温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肝胆湿热 宣上
分消湿热
黄疸
畅中
渗下 退黄 和胃+利湿 利水
湿
阴 邪

阳 邪

湿热内蕴
脾胃湿热
膀胱湿热
吐泻
淋证
温 燥 药 以 祛 湿
寒 凉 药 以 清 热

2024年祛湿剂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祛湿剂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祛湿剂市场规模分析一、引言祛湿剂是一种能够吸收、降低和除去湿气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场所和车辆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对祛湿剂市场的规模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的概述、增长趋势以及推动市场增长的因素等内容。

二、市场规模概述祛湿剂市场规模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区,祛湿剂产品的总销售额或总产量。

根据数据显示,过去几年祛湿剂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室内湿度和环境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需求量的增加。

据市场调研公司的数据显示,全球祛湿剂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XX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XX亿美元。

这一增长趋势预计将持续到未来几年。

三、市场增长趋势1. 区域市场增长祛湿剂市场增长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亚太地区目前是祛湿剂市场的最大消费地区,市场规模占全球总市场的XX%。

此外,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也有不错的市场增长。

2. 产品类型增长祛湿剂市场的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如无源式祛湿剂、电热式祛湿剂、颗粒状祛湿剂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品的改进,市场上涌现了更多高效、环保的祛湿剂产品。

这些创新产品的出现为市场增长提供了强力的推动力。

3. 应用领域增长目前,祛湿剂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家庭、办公场所和车辆。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增加,这些领域对祛湿剂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此外,一些特殊需求的领域,如电子设备、仓储和图书馆等,也对祛湿剂的需求有所增加。

四、推动市场增长的因素1. 健康意识提高人们对室内湿度和环境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认识到潮湿环境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因此,人们对祛湿剂的需求增加,促使市场规模扩大。

2. 经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增强,对品质和舒适性的追求也变得更加重视。

这促使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提高,祛湿剂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3. 人口增长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住房和办公场所需求不断增加。

这导致潮湿问题在更多的地区和场所得到关注,进而推动祛湿剂市场的发展。

五、总结祛湿剂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受到消费者健康意识提高、区域市场增长、产品类型增长和应用领域增长等因素的驱动。

2024年祛湿剂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祛湿剂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祛湿剂市场分析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对祛湿剂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祛湿剂是一种可以帮助消除室内湿气的产品。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祛湿剂市场也不断发展壮大。

本报告将对祛湿剂市场的规模、发展趋势、竞争状况以及关键市场驱动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2. 市场规模分析根据市场研究数据,祛湿剂市场在过去几年中表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祛湿剂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祛湿剂市场的总销售额达到X亿美元,在2024年有望增长至X亿美元。

这主要得益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对舒适性的关注,加上湿气对家庭健康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3. 市场发展趋势祛湿剂市场在未来几年内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以下是几个市场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3.1 健康和舒适性意识的提高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祛湿剂作为改善室内环境的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对湿气的不适感和湿度对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认可。

因此,祛湿剂的需求将会增加。

3.2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关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由于祛湿剂是用于室内环境的产品,消费者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尤为严格。

市场上的祛湿剂供应商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安全性,满足消费者需求。

3.3 创新产品和技术的推出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祛湿剂制造商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技术。

例如,一些公司研发出更环保的祛湿剂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另外,智能家居技术的发展也为祛湿剂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4. 竞争状况祛湿剂市场竞争激烈,存在着多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

以下是主要竞争因素:4.1 产品品质和性能产品品质和性能是竞争中的关键因素。

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质量好、性能优越的祛湿剂产品。

供应商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4.2 价格价格是消费者在购买祛湿剂产品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内 感伤 风湿 寒滞
苏叶 白芷 藿香 半夏 白术 茯苓 陈皮 厚朴 大腹皮 桔梗 生姜 大枣 甘草
解表
化湿
理气
和中 藿香正气散


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 滞证。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 白腻为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
加减变化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 兼气滞脘腹胀痛 加香薷 加木香、延胡索

茵陈蒿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 证属湿热并重。 临床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 要点。
茵陈蒿汤
加减变化
湿重于热 加茯苓、泽泻、猪苓 热重于湿 加黄柏、龙胆草 胁痛明显 加柴胡、川楝子
茵陈蒿汤
八正散
Ⅰ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清热祛湿
水湿内停
泽泻、二苓 渗湿利水
白术 健脾燥湿
后世应用:头眩、短气而咳,呕吐,吐涎沫,腹泻,水肿 五苓散


辨证要点
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临床应用以
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
要点。
五苓散
临床应用与加减变化
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急性
(1)肾炎 尿少、水肿 或+麻黄、防已、白茅根 慢性
与肾气丸交替使用
二妙散
方解 黄 柏 苍 术 姜 汁



二妙散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痿、痹、脚 气、带下、湿疮等病症的基础方,其清热 燥湿之力较强,宜于湿热俱重之证。 临床以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为辨证要点。
二妙散
加减变化
湿热痿证 加豨莶草、木瓜、萆薢 湿热脚气 加薏苡仁、木瓜、槟榔 下部湿疮、湿疹 加赤小豆、土茯苓
连朴饮
方解
黄 连

厚 朴
石 菖 蒲

半 夏
山 栀
豆 豉 佐
芦 根
连朴饮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并重之霍乱的常用
方。临床以吐泻烦闷,小便短赤,舌
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连朴饮
当归拈痛汤
《医学启源》
Ⅱ类
清热祛湿
主治 功用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当归拈痛汤
方解
羌 茵 猪 泽 黄 苦 防 升 葛 白 苍 人 当 知 炙 甘 活 陈 苓 泻 芩 参 风 麻 根 术 术 参 归 母 草
防已黄芪汤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风湿、风水属表虚证之 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 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防已黄芪汤
使用注意
若水湿壅盛肿甚者,不宜使用本方。
防已黄芪汤
临床应用与加减变化
水肿甚:合五皮散 (1)风水 表证明显:重用生姜,+防风、苏叶 (2)风湿: +苍术、苡仁、茯苓 急性:+连翘、白茅根、木通 (3)肾炎 (4)肥胖 慢性:+山药、玉米须、芡实、苡仁 日本:水肥体质多用 国内:便秘合防风通圣散
方 解
君 茯苓
健脾利水,渗湿化饮 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健脾燥湿 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温补中阳
温健 阳脾 化利 饮湿
臣 桂枝
佐 白术
佐 使 炙甘草 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
调和诸药
苓桂术甘汤
配伍结构
茯苓、桂枝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 常用配伍组合。 茯苓、白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配伍组 合。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湿热下注,水道不利
湿 热 下 注 膀 胱
尿频尿急 溺时涩痛 淋沥不畅 尿色浑赤 少腹急满 口燥咽干
湿热蕴蒸 湿热郁遏,气机不畅
津液不布
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散



滑石 木通 萹蓄 瞿麦 车前子 山栀子仁 大黄
清热渗湿利水通淋 清心利水 清热利水通淋 清泄三焦,通利水道 荡涤邪热
湿邪湿 温在热 时气并 疫分重
困阻中焦-胸闷、腹胀、吐、泻
流注下焦-小便短赤、淋浊
波及肝胆-身黄
热重于湿-口渴,苔黄腻,脉滑数
甘露消毒丹
方 解
清上
黄芩
连翘
薄荷
贝母
射干
菖蒲 藿香
利清 湿热 化解 浊毒
畅中 渗下
白蔻仁
茵陈
滑石
木通
甘露消毒丹
配伍特点 清上、畅中、渗下,清热为主。
甘露消毒丹


辨证要点
湿 滞 脾 胃
升降失常-吐、利、嗳气吞酸
阻滞气机-脘腹胀满 湿滞肌肉-怠惰嗜卧,肢体沉重
苔白腻而厚,脉缓
平胃散


君 苍术 燥行 湿气 运和 脾胃
臣 厚朴
陈皮
燥湿健脾
燥湿行气除满 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温胃降逆止呕

生姜、大枣
佐 甘草 健脾和中 使 调和诸药
平胃散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
要点。
平胃散
加减变化
⑴兼食滞:加 山楂、神曲、麦芽(楂曲平胃散) ⑵气滞甚:加 木香、砂仁 ⑶胃失和降而呕吐甚:加藿香、半夏→不换金正气散
⑷脾不升清而水泻:加利湿药或合五苓散(胃苓汤)
⑸胆管结石兼苔厚腻:加茵陈、栀子、郁金、金钱草
⑹口甜、口腻:加 佩兰、白蔻、草果
温 燥 药 以 祛 湿
寒 凉 药 以 清 热
湿热侵淫肌肉关节
痹证、痿证
祛风湿
清热祛湿
1、湿温病的特点: 初起病在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章虚谷:“湿土之土,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 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2、湿热为患,治疗难度大,应注意: ⑴辨湿与热之孰多孰少 ⑵湿邪粘滞,湿不去则热难清。 “湿去则热孤也。”
祛风胜湿 --风寒湿邪袭表证或风湿侵袭痹阻经络证
祛湿剂
4.组方思路 肺失宣降
内因 外因 水 液 代 谢 失 调 脾失健运 肾失气化 水 湿 内 停
湿 痰 水 饮
症状 上
阻滞气机
表 酸、软、重、肿、痛
头痛、眩晕
下 带下、小便不利 行气药 健脾药
苔腻或滑
肝失疏泄
三焦水道不通
困阻脾胃
湿邪粘 腻
病程长,缠绵难愈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身重、浮肿-湿郁肌腠 小便不利 -水湿内停 汗出恶风 -表卫不固 脉浮-风邪在表
表虚湿滞 兼风郁肌腠
舌淡、苔白
防已黄芪汤



黄芪 防已 白术 生姜 大枣
益气固表、利水 祛风行水 补气健脾祛湿
益健 气脾 祛利 风水
臣 佐
调和营卫 和中
佐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防已黄芪汤
配伍特点 祛风与除湿健脾并用 扶正与祛邪兼顾
⑺酒积:浮肿、胸闷、苔腻 加 干姜、砂仁、葛花
平胃散
使用注意
本方苦温辛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
者,不宜使用。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Ⅰ类
燥湿化胃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风寒外束,卫阳郁遏 恶寒发热
外内 感伤 风湿 寒滞
湿浊中阻,脾胃不和 湿阻气滞
上吐下泻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藿香正气散
方解
本方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故王士 雄誉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临证以身热肢痠,口渴尿赤,或咽痛
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辨证要点。
甘露消毒丹
临床应用与加减变化
咳喘:+桔梗、枳壳;杏仁、枇杷叶
血证:+丹皮、青黛+止血药
腹胀:+木香、枳壳、陈皮、槟榔
内科
高热:+青蒿、青黛 面瘫:合牵正散 淋证:+利尿通淋:扁蓄、瞿麦、车前仁 甘露消毒丹
猪苓汤


辨证要点
本方以利水为主,兼以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而兼阴虚之证。以小便
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为 辨证要点。
猪苓汤
加减变化
治热淋 加栀子、车前子 治血淋、尿血 加白茅根、大蓟、小蓟
猪苓汤
使用注意
其性渗利,若内热盛,汗出多而
渴者忌用。
猪苓汤
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
Ⅰ类
利水渗湿
藿香正气散
使用注意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 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 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藿香正气散
第二节 清热祛湿
祛湿剂
湿热证治疗思路
外感湿温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宣上
分消湿热
畅中
渗下 退黄
肝胆湿热 黄疸
湿
阴 邪

阳 邪

湿热内蕴
脾胃湿热 吐泻
膀胱湿热 淋证
和胃+利湿
利水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郁遏卫表 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肢体倦怠 胸闷不饥 午后身热 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湿 热
湿温初起
困阻脾胃
邪留气分
湿重于热
三仁汤


宣清 畅利 气湿 机热
宣上 畅中 渗下
杏 仁

白蔻仁 半夏 厚朴
薏苡仁 滑石
通草
竹叶
君 臣
三仁汤
配伍特点 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三仁汤


辨证要点
真武汤
《伤寒论》
Ⅰ类
温化寒湿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肾阳不足-腰痛,肢冷 上干清阳-头眩 水 水泛高原-咳喘,短气 脾水 水气凌心-心悸 湿 肾湿 水湿侮土-吐、利、腹痛 阳内 泛 水蓄不布-小便不利 虚停 溢 水溢肌表-水肿、四肢重痛 筋脉 ——身瞤动 阳虚不能温养 阴亏不能濡养 肌肉 振振欲擗地 真武汤 舌淡,舌体胖,有齿痕,脉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