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四节局地均匀各向同性湍流
第七章第三节均匀各向同性湍流
二、两点脉动速度相关矩
以Bij表示M点脉动速度和M’点脉动速度间 的相关矩,即
Bij = u i u ′j
Bi , j (r ) = [ B LL (r ) − B NN (r )]
BLL = u f (r )
2
ξ iξ j
r
2
+ B NN (r )δ ij
若以f(r)和g(r)分布表示纵向和横向相关系数,则
∂ri ∂r ri ∂ri = = δ ij =3 ∂ri r ∂ri ∂r j
u 2 r df r df 2 Bi , j (r ) = 2 [− ri r j + ( f + )r δ ij ] 2 dr 2 dr r
r1,2,3为r在(x1,x2,x3)在直角坐标系的分量
9
三、两点速度三元相关矩
3
Keller与Friedman的思路
Keller与Friedman的思路
Reynolds平均 一点平均
N-S方程
Reynolds方程
− (u i′u ′j )
方程不封闭
怎么办?
R=0,τ=0 两点相关矩 v v v v v Bij ( x , t ; r ,τ ) = u i′ ( x , t )u ′j ( x + r , t + τ )
B p, j v r = B1 (r ) r
B p , j = pu ′j = B1 (r )
rj r
= pu ′ ρ
rj r
18
各向同性湍流场 压力速度相关矩
由各向同性的定义
⎧ puθ = − puθ ′ ⎪ ′ ⎨ ′ ⎪ puϕ = − puϕ ⎩ ′
⎧ p ′uθ = − p ′uθ ⎪ ⎨ ⎪ p ′uϕ = − p ′uϕ ⎩
湍流理论
流体力学术语
01 起因
03 模式理论 05 参考书目
目录
02 基本方程 04 统计理论
湍流理论是一个有关湍流成因的理论学说,研究湍流的起因和特性的理论,包括两类基本问题:①湍流的起 因,即平滑的层流如何过渡到湍流;②充分发展的湍流的特性。
起因
层流过渡为湍流的主要原因是不稳定性。在多数情况下,剪切流中的扰动会逐渐增长,使流动失去稳定性而 形成湍流斑,扰动继续增强,最后导致湍流。这一类湍流称为剪切湍流。两平板间的流体受下板面加热或由上板 面冷却达到一定程度,也会形成流态失稳,猝发许多小尺度的对流;上下板间的温差继续加大,就会形成充分发 展的湍流。这一类湍流称热湍流或对流湍流。边界层、射流以及管道中的湍流属于前一类;夏天地球大气受下垫 面加热后产生的流动属于后一类。
泰勒利用这一类相关研究了一种理想湍流──均匀各向同性湍流。这种量简单的理想化湍流的定义是:平均 速度和所有平均量都对空间坐标的平移保持不变,而且各相关函数沿任何方向都是相同的。要在实验室中即使近 似地模拟这种湍流也是很困难的。但在这种湍流中,不会有平均流动对脉动的交互作用,也不会有因不均匀性造 成的湍能扩散效应和因各向异性造成的湍能重分配效应,因而可以利用这种湍流研究湍能衰减规律和湍流场中各 级旋涡间的能量分配和交换规律。由于没有湍能产生和扩散,这种湍流一旦产生就逐渐衰减。
式中yc=0.15δ~0.20δ;κ=0.40;σ=0和 射流的宽度成比例。在二元情况下可用式(4)封闭式(2)、(3)。
对于直圆管湍流,由混合长理论可以得出用对数函数近似表示的水桶型的速度分布。经过实验修正后,这个 对数分布律为:
式中称动力速度;τω为壁面摩擦力。
对充分发展的湍流,除考虑它的瞬时量外,更要考虑各种用以描述湍流概貌的平均量。从瞬时量导出平均量 的平均方法有好多种。有了平均法,就可把任一瞬时量分解成平均量和脉动量之和。例如,
第四节、混凝动力学
第四节、混凝动力学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中,水力条件是个重要因素,要达到最佳的混凝效果,应该创造良好的水力条件,即设计合理的混合池和絮凝池,而混凝动力学正是其设计的基础。
一、基本概念1、异向絮凝(perikinetic flocculation )异向絮凝指脱稳胶体由于布朗运动相碰撞而凝聚的现象。
异向絮凝主要对微小颗粒d <1m μ起作用。
2、同向絮凝(orthokinetic flocculation )同向絮凝指借助于水力或机械搅拌使胶体颗粒相碰撞而凝聚的现象。
同向絮凝主要对大颗粒d >1m μ起作用。
说明:(1)在混合和絮凝初期,主要表现为异向絮凝,形成微絮凝体;(2)在絮凝初期以后,则主要表现为同向絮凝,形成粗大絮凝体;(3)两者在时间上没有严格区分,在任何阶段都可能同时存在,只是程度不同。
3、碰撞速率碰撞速率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颗粒的碰撞次数。
4、絮凝速率絮凝速率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颗粒总数量浓度的减少速率。
[絮凝速率]=-1/2[碰撞速率]因为:(1)在计算颗粒i 和颗粒j 碰撞次数时,是将两个颗粒相互碰撞数计算了两次,即i 向j 碰撞一次,j 又向i 碰撞一次。
而实际上两个颗粒一次相碰就相互凝聚成一个大的颗粒,故絮凝速率为总计算碰撞数的1/2。
(2)负号表示颗粒总数量随絮凝时间而减少,这是小颗粒相互结成大颗粒的结果。
二、异向絮凝布朗运动为一种无规则的热运动,将导致水中颗粒相互碰撞。
假设:①水中胶体颗粒已完全脱稳;②颗粒每次碰撞都是有效碰撞,都会导致颗粒相互聚集,使小颗粒变成大颗粒;③颗粒为均匀球体。
根据费克扩散定律,可导出颗粒碰撞速率为:28n dD N B P π= (2-7) 式中,N P —— 单位体积中的颗粒在异向絮凝中碰撞速率(1/cm 3·s ); D B —— 布朗运动扩散系数(cm 2/s );d —— 颗粒直径(cm );n —— 颗粒数量浓度(个/cm 3)。
各向同性湍流Karman-Howarth方程的精确解
a. for all of these four solutions: a1 > 0,
b. only for the secondary solution:σ > 0 ; c. only for the third solution: 0 < σ < 5 .
2
The use of these above exact solutions would be presented in our further publications.
2a1
2
when
k
=1−σ
,
f
(ξ
)
=
− a1 ξ 2
e4
F⎜⎛σ ,2,
a1
ξ
2
⎟⎞
⎝ 4⎠
when
σ
=
1,
f
(ξ
)
=
− a1 ξ 2
e4
F ⎜⎛
1
,1,
a1
ξ
2
⎟⎞
⎝2 4 ⎠
The detailed analysis could be seen in appendix 1. The convergent conditions at infinite must be satisfied
Key words: isotropic turbulence, KH equations, exact solution
Introduction
The ideas of similarity and self-preservation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urbulence theory for more than a half-century.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o search for similarity solutions in turbulence has been to assume the existence of a single length and velocity scale, then ask whether and what conditions the averaged equations of motion admit to such solu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deas, Karman (von Karman,1938) firstly gave the analysis solutions of Karman-Howarth equation for the decaying turbulence. Sedov (Sedov,1944,1951) gave anther method to obtain the special solutions of KH equations. In this paper, we found that a complete set of exact solutions exists. Following the methods adopted by Sedov, new solutions have been given, both for three-dimensional and two-dimensional isotropic turbulence.
对某些简单的均匀时均流场,如果湍流脉动是均匀的、各向
(5)
将(5)代入瞬时状态下的连续性方程(1)和动量方 程(2),并对时间取平均,得到湍流时均流动的控制 方程如下:
湍流时均流动的控制方程
divu 0
(6)
u '2 u ' v' u ' w' u 1 p div (u u ) vdiv (gradu ) (7a) t x y z x
标量的时均输运方程
u ' ' v' ' w' ' ( ) div( u ) divgrad t x y z
S
(11)
张量形式的时均输运方程
(12)
ui 0 t xi p ui uiu j t xi xi x j u j t x j x j ui ui ' u j ' S i x j
(13)
u j ' ' S x j
(14)
二、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1、三维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的分类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为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和非直接数 值模拟方法。
所谓直接数值模拟方法是指求解瞬时湍流控制方程。
非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就是不直接计算湍流的脉动特性,而 是设法对湍流做某种程度的近似和简化处理,例如前面提 到的时均性质的 Reynolds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方法。 根据依赖所采用的近似和简化方法不同,非直接数值模拟 方法分为大涡模拟、统计平均法和Reynolds平均法。
的影响 在此,忽略密度脉动的影响,但考虑平均密度的变化, 写出可压湍流平均流动的控制方程如下 注意,为方便起见,除脉动值的时均值外,下式中去掉 了表示时均值的上划线符号“—”,如 用φ表示
湍流
引言
➢ 湍流研究的内容和手段
1. 认识湍流: 利用实验或数值模拟为某些湍流流动提供定性或定量的流动信息
2. 模拟预测湍流: 对湍流进行理论或模式研究,建立可行的数学模型来准确预测湍流
3. 控制湍流: 利用实验、理论、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湍流流动的控制方案 减小阻力、增强混合、延迟转捩、控制分离
雷诺实验
➢ 常见的随机声波(噪声)也是一种随机运动,但它的粘性损 耗很小,本质上是非耗散的,因此不属湍流的范畴。
湍流的分类
湍流的分类
自然界和工程技术中遇到的绝大多数流动是湍流。 对此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比如地球大气边界层、较高的 对流层、太阳风中地球的尾迹、海洋中的水流、河流和 沟渠内的水流、船舶和飞机的尾流等。根据Ferziger (1983)的建议,可将湍流大致分为:
——开辟了湍流统计理论的道路
提出了雷诺应力的封闭问题
分子运动对湍流脉动的比拟
Boussinesqe 湍涡粘度
Prandtl
混合长度
近代湍流的奠基人
G.I. Taylor 英国 随机涡
N. Kolmogorov 苏联 各向同性湍流
周培源
中国 湍流模式理论
Osborne Reynolds
(1842-1912)
➢ 由于大涡单位质量的动能为0.5u2,能量传输率应为u3/l。 在某些剪切湍流中,也会出现能量的反向传递。
湍流的耗散性
6.湍流的耗散性(dissipation)。
➢ 在最小尺度涡的脉动中,能量不断被粘性转换为热,从 而不会进一步出现更小乃至无限小尺度的运动。
➢ 为补偿粘性耗散,湍流需要不断补充能量,湍流中能量 耗散率应与能量传输率相当,否则将很快衰减。
➢ 控制流动状态的参数为雷诺数 Re UmD /
第七章 湍流 流体力学课件
t x y z x y z
x
将上式展开,利用平均化的连续方程,进行简化,可 以得到:
u u u v u w u 1 p 2 u uu uv uw
t x y z x
x y z
u(u v w ) 0 x y z
这就是 x 方向的平均运动方程(雷诺方程)。
Chen Haishan NIM NUIST
同理,可以得到 y ,z 方向的平均运动方程,最终得到形式如
下的平均运动(雷诺)方程:
(
u t
u
u x
v
u y
w
u) z
p x
2
( uu) x
( uv) y
( uw) z
(
v t
u
v x
v
v y
w
v) z
p y
2 v
( vu) x
( vv) y
( vw) z
(
w
u
w
v
w
w
w)
p
2 w
( wu)
如何判断流体运动的属性?确定湍流发生的条 件--湍流判据问题。
以下简单介绍相关的 雷诺实验 在次基础上过给出确定湍流发生的判据--临界 雷诺数及其在湍流研究中的应用。
Chen Haishan NIM NUIST
雷诺试验(1883年) 有色液体
流体
流速V V
管道直径d 流体的粘性
d
层流
过渡流
湍流
Chen Haishan NIM NUIST
p
pyx pyy pyz pzx pzy pzz
vu vv vw wu wv ww
Chen Haishan NIM NUIST
中国湍流研究的发展史_中国科学家早期湍流研究的回顾
中国湍流研究的发展史I 中国科学家早期湍流研究的回顾黄永念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摘要总结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包括物理学家,力学家)周培源、王竹溪、张国藩、林家翘、谢毓章、张守廉、黄授书、胡宁、柏实义、陈善模、庄逢甘、陆祖荫、李政道、蔡树棠、是勋刚、李松年、谈镐生、包亦和等诸位先生的湍流研究工作。
介绍他们对流体力学中最为困难的湍流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关键词湍流统计理论,能量衰变规律,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剪切湍流。
引言湍流一直被认为是物理学中最难而又久未解决的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1883年Reynolds圆管湍流实验研究算起已经跨越了两个世纪,湍流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在跨入二十一世纪时,很多从事湍流研究工作的科学家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二十世纪的湍流研究留给我们哪些宝贵财富?二十一世纪又应该如何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Yaglom在2000年法国举行的一次湍流讲习班上回顾了二十世纪的湍流理论发展过程[1],指出了其中两个最重要的成就:一个是Kolmogorov的局部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理论,另一个是von Karman的湍流平均速度的对数分布律。
同时又一次向世人介绍著名科学家Lamb在临终前对解决湍流问题的悲观看法。
由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字和语言上的差异和长期缺乏国际间的交流,历次湍流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回顾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中国科学家的作用。
只有周培源教授在1995年流体力学年鉴上发表了“中国湍流研究50年”才打破了这种隔阂[2]。
但是这篇文章也只局限于周培源教授率领的北京大学研究组所做的系列研究工作。
实际上有很多中国科学家在上一世纪中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
本文仅就半个世纪前的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他们的湍流研究工作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目的是要引起大家关注中国科学家的湍流研究和对湍流研究所做的贡献。
中国科学家的湍流研究工作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开展的研究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国际上鲜为人知。
[理学]第七章第四节局地均匀各向同性湍流
六、Ko1mogorov的修正部分
几十年来,Ko1mogorov理论已获得很大成 功,在大气中,在海洋中,在实验室中,人们 几乎到处都观测到了这个理论所预测的2/3湍 谱。它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湍流发展史 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而且在许多工 程应用中有直接应用价值。
人们在大量实验观测中看到了Ko1mogorov 理论所预测的结果。
υ3
(
) −α / 4
1 − 3α
=υ2 4 ε
r 1 +α
24
α
ε
α=2/3
Dll (r) = Cε 2 / 3r 2 / 3 Dnn (r) = C ′ε 2 / 3r 2 / 3
粘性子区湍流速度结构函数
对于粘性子区,r<<l0,将β(r/l0)展开得
β ( r ) = β (0) +
l0
∂β
有
Dpp (r) ~ ρ υx1 εx2 x3
x1=?,x2=?,x3=?
压力结构函数Dpp(r)
根据量纲理论,得到
M 2 L−2T −4 = ( ML −3 ) x1 ( L2T −1 ) x2 ( L2T −3 ) x3
⎧ ⎪⎨−
2
=
2 = x1 −3x1 + 2x2
+
2x3
⎪⎩ − 4 = −x2 − 3x3
Dln n (r)
=
(r
∂ ∂r
+ 1)Blll
(r)
结构函数的微分方程
从 Karman-Howarth 方 程 出 发 可 以 得 到 相 应的支配结构函数的微分方程
(d dr
+
4 r )[Dlll
《环境流体力学》第七章 各向同性均匀湍流
)
和
Ri, j ui (x ξ)u j (x)
p
p
u
j
(x)
ui (x
p
ξ)
u
j
(x)
ui (x' x' p
)
因为有不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性方程:u j (x) / x j 0 ,在上面第 1 式中令 p=j,在第 2 式中
令 p=i,于是(7-2-3)和(7-2-4)得证。
导出以上公式和后面一些公式时,常常用到以下导数公式:
(7-3-11)
用同样的方法,还可导出 3 阶张量的向量函数的一般表达式
Aijk f (xi xi )xi x j xk g(xi xi )xi jk h(xi xi )x jik p(xi xi )xkij 。
(7-3-12)
在轴对称湍流场往往要引入是两个向量自变量的 2 阶张量函数,其函数表达式为
f (x y) / x f (x y) / y f ( ) / ,
f (x y) / x f (x y) / y f () / ,
式中 ξ=x+y, η=x-y。 4)不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在谱空间的表达形式
kiSij (k) 0 和 k j Sij (k) 0 。
对散度方程进行傅里叶变换,即得谱空间的连续性方程
Ai j Bi C j f (Bi Bi , BiCi ,CiCi , xi Bi , xiCi , xi xi ,bij BiC j , I , II , III ,) ,
(7-3-2)
其中Ⅰ, Ⅱ, III 是张量 bij 的三个主不变量。根据张量不变原理,(7-3-2)的右边必然只是不变
量的函数,这些不变量由 xi , yi ,bij 和 Bi ,Ci 等构成。
第七章 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湍流运动
u l y 2
O
x
§7-2 普朗特混合长理论
第七章 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湍流运动 9
§7-2-1 混合长理论 ▪ 混合长度 ~ (u d u v 上层落入下层的动量: dy ~ (u d u v 下层动量流入上层: dy
下层的动 量增量:
l ) 2 l ) 2
y
u
yo
粘性不可压缩流体运动方程 ( 忽略体力 )
ui ui 1 p u u i j u j xi x j t ui 0 u x j i 0 xi ~u ~ ) ui (ui u j ) (u p i j 1 ui t xi x j x j ui 0 湍流运动方程 xi
u u u l y 2
u l y 2
~(u v
~ 所导致的x方向的湍流应力 ~ 应为 脉动速度 v xy
du l ~(u du l ) v ~l du v ~ (du )l ) v dy 2 dy 2 dy dy O
x
~ v ~u ~ v ~ du l xy dy
第七章 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湍流运动 5
§7-1-2
湍流运动方程 ▪ 雷诺方程 ▪ 雷诺应力
ui (ui u j ) 1 p ui xi x j t ui 0 xi
ui
u j u i u i u i x j x j x j x j x i x j u j u ( i ) 2 s ij x j x j x i x j
~ ~ ~u ~ P ij u i j
第七章 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湍流运动 7 §7-1 湍流的定义及雷诺方程 §7-1-2 湍流运动方程 ▪ 雷诺方程 ▪ 雷诺应力
第4讲-均匀各向同性湍流讲解
能谱曲线的水平段就是在有限雷诺数条件下的惯性子区。 可以看到,湍流雷诺数愈高,惯性子区愈宽。
DOSE, Zhejiang University
26
DOSE, Zhejiang University
柯尔莫果洛夫提出,湍流能量从大尺度湍涡逐级连续地输 送到小尺度湍涡,这个湍能在尺度谱上的流动,一直到最 小的内尺度,由分子粘性把它们耗散为热能。 柯尔莫果洛夫认定湍能级串过程是一个连续输送过程,大 涡从外界得到的非均匀各向同性,在一代代、一级级地往 小尺度湍涡输送过程中被消磨掉,最后可以得到均匀各向 同性的小涡。柯尔莫果洛夫从这个物理模型中得到了唯一 决定惯性子区间湍涡统计结构的物理因子──湍能耗散率 。从此出发,人们用量纲分析法就不难得到小尺度湍涡结 构函数的2/3 定律, 以及一维湍谱或标量场湍谱的-5/3 定律。
8
均匀各向同性的相关函数谱张量(1)
均匀各向同性湍流
均匀湍流
DOSE, Zhejiang University
− 如果任意 n 点空间几何构形在空间中平移时,脉动速 度的任意 n 阶统计相关函数的值不变,则称该湍流场 是均匀的
9
均匀各向同性湍流
− 如果任意 n点统计相关函数不仅和几何构形的平移无关,而且 和几何构形的刚体转动无关,则称该湍流场是均匀各向同性的
能量谱方程
记
17
DOSE, Zhejiang University
湍动能的分布E(k):大尺度脉动含有湍动能的绝大部分,而 小尺度脉动含有很少动能(能量的绝大部分在能谱值最大 的小波数附近)。 惯性作用的输运T(k):大尺度脉动(小波数)输出能量( T(k)<0),小尺度脉动则通过惯性输入能量 湍动能耗散vk2E(k):小尺度脉动占有湍动能耗散的绝大 部分,而大尺度脉动的耗散很少。 上述结果描述了不可压缩各向同性湍流场中湍动能输运的 图像:大尺度湍流脉动犹如一个很大的湍动能的蓄能池, 它不断地输出能量;小尺度湍流好像一个耗能机械,从大 尺度湍流输送来的动能在这里全部耗散掉;流体的惯性犹 如一个传送机械,把大尺度脉动动能输送给小尺度脉动。 流动的雷诺数愈高,蓄能的大尺度和耗能的小尺度之间的 惯性区域愈大。
湍流-世纪难题
5-15 < Re < 40
尾迹区有一对稳定涡
40 < Re < 150 150 < Re < 3×105 3×105 < Re < 3.5×106 Re > 3.5×106
层流涡街
分离点前为层流边界层,尾迹为 湍流 边界层转捩为湍流
湍流涡街,但涡间三维非稳 态、带旋转 的不规则流 动
从层流到湍流的转捩要经过一系列越来越复杂但基本 上仍属于层流的事件逐步完成的,对于初始基本平行的二维 层流来说,总可认为先后经过二维扰动和三维扰动两个发展 阶段,在每一阶段内又都可以划分为早期的线性小扰动与后 期的非线性发展两个时期。
转捩的难点: (1)影响转捩的因素多,如湍流速度,表面粗糙度,压 力梯度,温度以及二次流效应等 (2) 对转捩的过程以及机理的认识还不是太清楚,精 确的模拟转捩的位置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3)可以运动数值模拟进行研究,然而用不经特殊的 湍流模式捕捉转捩的全过程很不现实。
上述只是世纪难题中的其中一部分,关于湍流,还有很 多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谢
谢
3.湍流模型 现如今研究者探索出来了各种湍流模型,其根据湍流运动规律以寻 找附加条件和关系式从而使方程封闭,他们大大的促进了湍流研究的发 展。 虽然许多湍流模型已经取得了某些预报能力,但其也存在这许许多 多不足的地方; 其一:至今还没有得到一个有效的统一的湍流模型。 其二:当前应用得比较普遍的湍流模型,都存在一些基本弱点,比如说 湍流中存在的常数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常数,而是随着情况不同而改变的 变数,其计算的结果也必然产生大的误差。
Small Structures
Large Structures
湍流复杂的状态
转捩的复杂性
第七章 边界层理论
其中 Re = ρV∞ L μ
因为δ * = δ L ~ 1
Re ,所以当Re很大时, ∗ δ
<< 1
根据这点,来估计N-S方程中的各项量级大 * x * ~ O (1), Vx ~ O (1),这样 ∂Vx* ∂x* ~ O (1, ) 小。首先假设 又因为 y* ~ O (δ * ),所以按照连续方程,可得
∫
δ
0
ρu (U − u )dy
不可压流
=
∫
δ
0
u U
u⎞ ⎛ ⎜1 − ⎟ ⎝ U⎠
◎能量损失厚度 能量损失为
1 δ (ρ0 uU 2 − ρu 3 )dy 2 ∫0
主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厚度δ 3 的能量为
1 2 ρ 0U 3δ 3 因此能量(损失)厚度为
不可压流 δ u 1 δ δ3 = ρu (U 2 − u 2 )dy = ∫ 0 U ρ 0U 3 ∫0
关于湍流边界层中的速度分布,形式和经 验公式都很多。 有时,着眼于边界层内的流速与外部主流 流速的差额,因此可采用所谓的亏损律分布形 式。所谓亏损,是主流流速减去边界层内的流 速,而亏损律是把这个差值通过摩擦速度和无 量纲离壁距离表示的函数。 对于湍流边界层的外层,因为湍流是间歇 性的,所以采用另一个分布函数形式,称为尾 迹律。 请参见Schlishting的《边界层理论》。
[5]边界层的厚度 ◎位移厚度——由于边界层的存在,实际流过 边界层内的流体质量比理想情况时的减小,其 δ 减小量为
∫ (ρ U − ρu )dy
0 0
设这个减小量与主流流过的厚度为δ 1 的流层内 的流量 ρ 0Uδ 1 相等,则
1 δ1 = ρ0U
∫ (ρ U − ρu )dy
最新大气吸收与湍流基础总结
一、激光大气衰减基础:激光大气衰减包括大气气体分子对激光的吸收和散射、气溶胶粒子的吸收和散射,激光信号通过均匀大大气介质之后,其电磁辐射强度满足:比尔-郎伯-布格定律:;:为波数,I()为信号传输l距离之后的电磁辐射强度,代表消光系数,为进入介质前的光辐射能量。
透过率函数:;其中,也被称作光学厚度,是一种无量纲的物理量;其中,既包括了大气分子的吸收()和散射()系数,也包括了气溶胶的吸收和散射()系数:在实际的大气信道中,随着高度(z)的变化(假设大气具有分层均匀特性),即可以表示为,,当信号光以天顶角入射到大气介质中时,光学厚度可以表示为:(,)其中,其他的消光系数表如附图所示:大气分子吸收效应的从测量:二、大气光学湍流:1、大气湍流模型的描述:均匀各向同性湍流、非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均匀各向同性湍流(是一种理想化的大气湍流模型,在复杂地形区和高空,对流层以上的区域,满足该理论条件的大气湍流区域有限,特别是近年来对大气湍流间歇性现象的发现,更证明了Kolmogorov模型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工程中常需要借助大量的实验观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修正。
)查理森级串模型:湍流可以视作由气体流动形成的差别较大的涡旋,大涡旋不稳定,其从外界获取能量后,通过分裂等一系列复杂的运动将能量传递给次级涡旋,最后再最小的涡旋中通过气体黏性损耗。
在一定的区域内,涡旋级串达到某种平衡状态,形成局部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具有普适性的统计规律。
为了确定气体湍流的统计规律,基于不同的假设条件,提出了许多统计模型,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为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 )模型: 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 )模型:模型假设:(1) 当雷诺数足够大时,存在具有各向同性结构的高波数区,在该区里,气体运动的统计特征只决定于流体的黏性系数 和能量耗散率 。
(雷诺数:雷诺数的定义为:L 为气体运动的尺度,v 为流体速度, 为分子)基于上述假设,建立起了湍流长度( 、 )、速度、时间的尺度,其中, 、 分别为湍流的内尺度和外尺度;;(2) 当雷诺数足够大时,扰动统计特征只依赖于扰动能量的耗散率 ,此惯性区域的尺度 满足: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 )模型的特征参数:随机场的空间统计特性通常用结构函数等相关函数关系描述,包括风速结构率函数、折射率结构函数等,由于在湍流效应的研究中,主要考虑大气折射率起伏对光传输的影响,故又称为大气光湍流。
7第七章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
2、应力与变形速率的关系在流体中各向同性。
3、在静止流体中,切应力为零,正应力的数值为静压力p。
在建立应力—变形速率关系之前,我们还要澄清一个概念,前 P 面已将应力张量分解为: D pm ,其中pm为平均正应力,尚不是热 力学平衡意义上的压力p,严格说来,这两者之间不一定相等。我们 定义pm - p为平均压力偏量,其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应用假设3。 在建立应力—变形速率关系时,我们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偏 应力张量D与变形速率张量E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建立平均压力偏 量pm - p与变形速率E之间的关系,这里可以设想,pm和p不会直接与 E发生关系。
其中:
φ表示的是粘性力所做的功,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质量流体在单位时 间内,由于粘性摩擦而耗散的机械能,这部分能量完全转变成了热能 的形式,故φ又称耗散函数,可以证明φ永远大于零。 由焓的定义: ,经整理后能量方程还可以写成:
四、粘性流体动力学方程组的封闭性
一、圆柱绕流
利用流场叠加法,均直流+偶极子,求得理想流体作圆柱绕流的 流场,流谱左右和上下对称。当Re很小时,这时惯性力相对粘性力 很小,可忽略惯性力。可得到粘性流场的精确解,如图。从流谱图 上看,两者非常接近。两个极限情况图画是很相似的,但在细节上 还是有不同的。1,速度分布如图。2,压力分布的左右不对称。
三、管内流动
1、充分发展段的速度分布 2、进口段的附面层发展。 层流 L≈120D 湍流 L≈50D 3、弯管段的二次流动 4、缓变流和急变流,流动损失。 已知真实流体流动过程的伯努利方程为:
其中, pl12 、 hl12 分别代表流体从1点流到2点时,损失的总压力和总 水头。在缓变流中是沿程损失,急变流中是局部损失。
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中颗粒所见被动标量的数值研究
(. 东 电 网公 司 电 力 科 学 研 究 院 ,广 州 5 0 8 ;2 1广 10 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煤 燃 烧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武 汉 4 0 7 ) 304
摘
要 :对均匀各 向同性湍流 中惯性 颗粒所见被 动标量 的统计特 性进行 了数值模拟研 究 ,探讨 了颗粒惯 性的差异对
根 据 概 率 密 度 函数 其 状 态空 间所 包 含 的 物理 量
的不 同 , DF 方 法 可 以划 分 为两 类 模 型 : P 一类 是 状态
空 间仅 包 含如 颗粒 速 度 和颗粒 温 度等 颗 粒 自身参 数 ,
5562 NE T0 —7 8) 基 金 项 目 :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0 7 0 7);教 育 部 新 世 纪 优 秀 人 才 计 划 资 助 项 目 ( C -40 0
气 固两相 流广 泛存 在 于 工程 应 用 中 , 如煤 粉 锅炉
相 关 思路 , 如 颗粒 湍 动能 、 粒雷 诺应 力 等概 念 , 例 颗 在 数 值求 解 中也表 现 出一 定 的优 越性 , 这 种类 比在 物 但 理 含 义上 是 不 够严 谨 的 , 以 , 所 从微 观 的颗粒 拉 氏动 力 学 方程 出发 导 出宏 观 的统 计矩 方 程 的 P DF 方 法 , 因其 物 理含 义更 为清 晰 而 成 为 多相 流 统 观 模 型 发 展 的一个 重要 方 向.
项 计算 中产 生 的混淆误 差.
时 间推进 格 式 采 用 了兼 顾 效 率 和精 度 的二 阶显 式 R n— t u gKut 法 , 算 中 C ua t数 ( ) 取 为 a方 计 o rn C选
《高等流体力学》第7章 粘性流体力学基础
1 v2 ∂v + ∇ + Ω × v= f + ∇ ⋅ P ∂t ρ 2
2 P = − pδ + τ = − p + µ∇ ⋅ v δ + 2 µε 3
v2 1 1 ∂v 1 2 + ∇ + Ω × v= f − ∇p − ∇( µ∇ ⋅ v ) + ∇ ⋅ (2 µε ) ∂t ρ ρ 3 ρ 2
对初始条件的极度敏感性目前只解决了低维系统中的几种转捩方式而湍流场是时间与空间的函数对于每一空间点可看成一维混沌所以湍流是无穷维混沌现有的低维系统理论只能对湍流作定性描述说明湍流是ns方程内在特性的表现从理论上证明了ns方程对湍流的适用性
第七章 粘性流体力学基础
主 讲:刘全忠 单 位: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所 Email:liuquanzhong@
Lamb型方程变为
对上式两边取旋度,得到
整理后得到
这是最一般的涡量输运方程。该式清楚地表明:流 体的粘性、非正压性和质量力无势,是破坏旋涡守 恒的根源。在这三者中,最常见的是粘性作用。
1 2 1 ∂Ω 1 + ∇ × (Ω × v ) = ∇ × f − ∇ × ( ∇p ) − ∇ × ∇( µ∇ ⋅ v ) + ∇ × ∇ ⋅ (2 µε ) ρ ∂t ρ 3 ρ
λδ ijδ kl + µ (δ ik δ jl + δ ilδ jk ) ε kl τ ij = Cijkl ε kl = = λδ ij ε kk + µ ( ε ij + ε ji = ) λδ ijε kk + 2µε i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量级串原理示意图
E(k)为能量密度
局地均匀各向同性湍流能谱模式
三、Kolmogorov的相似假设
1、对于这个“准平衡区”:“小尺度湍涡的统 计性质,唯一地由湍能耗散率ε与分子粘性υ 所决定”。外尺度为L0和内尺度为l0,
vl20 / τ ~ vl30 / l0
湍流能量生成
ε ~ υv / l 0
4 2/3 Dll (r ) = (− ) (εr ) 2 / 3 5S (l 0 << r << L)
Dll (r ) = ( 2εr ) 2 / 3
(l 0 << r << L)
五、压力结构函数
M与M’两点压力结构函数为
D pp (r ) = ( p ′ − p )
[ D pp (r )] = M L T
2 −2 −4
2
压力结构函数Dpp(r)
根据相似性假设(1)和量纲理论, Dpp(r) 决定于密度 ρ ,分子粘性 υ 和耗散率 ε ,因而 有
D pp (r ) ~ ρ υ ε
x1 x2
x3
x1=?,x2=?,x3=?
压力结构函数Dpp(r)
根据量纲理论,得到
M 2 L−2 T
−4
= ( ML − 3 ) x1 ( L 2 T
Kolmogorov的重要贡献
2、结构函数Dij
v v v Bij (r) = ui (x)u′j (x +r)
M M’
vv Dij (x, r) = (ui′ −ui )(u′j −uj )
Kolmogorov的重要贡献
3、量纲分析方法 ,Kolmogorov的相似假 设。
当Re数足够大时,湍涡从外尺度L直到最小的 内尺度l0 全被激发出来。这时,湍流能量通过非 线性惯性力的作用,连续地、损耗十分小地从外 尺度含能湍涡逐级向更小的湍涡输送,直到内尺 度l0 为分子粘性所耗散掉。在平衡时,单位质量 流体的湍能耗散率ε与从外尺度含能湍涡单位时 间内输送的湍能输送率相等,且为常数。因此, 对于这个“平衡区间”,Kolmogorov做出了他的相 似假设。
∂Dll (r ) 4 = − εr Dlll (r ) − 6υ ∂r 5
从Kolmogorov的结构函数方程 得到2/3定律
该式仅对整体也呈均匀各向同性性质的湍流 才能成立。但实验表明,对于仅满足局地均匀 各向同性性质的湍流,该式也近似成立。于 是,当r<<l0时,由于此时湍流起伏很小,Dlll可 以忽略,由此立刻可以得到
2 l0
2
湍流能量耗散
特征尺度
l0 = υ / ε
4 3
v0 = 4 υε
Kolmogorov的相似假设
2、当Re数足够高以至 l0 十分小时,在上述 平衡区间中波数较小的一端,必然会存在一个 “惯性子区间”,在这个子区间中分子粘性的影 响已经可以忽略,。 当Re数充分大时,平衡区间的波数较小的 一端存在着一个惯性子区间,该区间的统计性 质唯一地由量ε决定”
Ko1mogorov湍流模型一定正确?
湍流的不连续性又称间歇性现象的发现是对 Ko1mogorov湍流模型的一个挑战。 湍流的间歇性现象,也有人把它称为淬发、 湍斑或湍流的团块结构。它最早是由Batchlor 与Townsend在l949年在风洞实验中栅网后的 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中发现的。 间歇性广泛地存在于时间、空间、波数空间 之中。
Dlll (r ) = (u l′ − u l ) 3
Dlnn (r )
∂Dlll ∂Dlll 1 1 v Dijk (r ) = ( Dlll + r )(rk δ ij + ri δ jk + r j δ ki ) + 3 ( Dlll − r )ri r j rk 6r ∂r ∂r 2r 1 ∂ Dlnn ( r ) = ( r + 1) Dlll ( r ) Dlll (r ) = 6 Blll (r ) 6 ∂r ∂ Dln n ( r ) = ( r + 1) Blll ( r ) ∂r
−1
) x2 ( L2 T
−3
) x3
2 = x1 ⎧ ⎪ ⎨− 2 = −3x1 + 2 x 2 + 2 x3 ⎪ − 4 = − x − 3x 2 3 ⎩
2
⎧ x1 = 2 ⎪ ⎨ x2 = 1 ⎪x = 1 ⎩ 3
r D pp ( r ) ~ ρ υεπ ( ) l0
惯性子区压力结构函数Dpp(r)
1 ε 2 Dll (r ) = r 15 υ
从Kolmogorov的结构函数方程 得到2/3定律
而在惯性子区间中,按照Ko1mogorov第二 相似假设υ=0, Ko1mogorov方程立刻给出
4 Dlll (r ) = − εr 5
(l 0 << r << L)
Dlll S = 3/ 2 Dll
v ′ Dnn (r ) = (u n − u n ) 2
不可压缩局地均匀各向同性 湍流的结构函数
根据不可压缩和各向同性的特点,可以得到
r ∂Dll Dnn = Dll + 2 ∂r
准平衡区湍流速度结构函数
利用前面假设以及量纲理论,处于准平衡区 湍流,其速度结构函数为
Dll (r ) ~ υε β (r / l 0 )
r →∞
2 2 2 2 2 2 Dll (r ) = Dnn (r ) = u = (u1 + u 2 + u 3 ) 3 3
结构函数和相关矩之间的关系
如果流场也具有整体均匀各向同性性质,则 它们与三阶纵向相关矩应有以下关系
′ Dijk (r ) = (u i′ − u i )(u ′j − u j )(u k − u k )
7、Karman-Howarth方程点相关矩
这个方程 不闭合
湍流
均匀各向同性湍流
问题
湍能衰变的某些 近似的规律
局地均匀各向同性湍流
Kolmogorov,Obukhov,Monin,Yaglom,Novikov和Tatarskii等
§7.4 局地均匀各向同性湍流
湍流的内尺度l0和外尺度L0
我们将把l0称之为湍流的内尺度. 我们把流场中最大湍涡的大小,或平均流的 特征尺度叫湍流的外尺度L0。 既然湍流场整体具有均匀各向同性性质的假 设 十 分 不 现 实 。 Kolmogorov 建 议 人 们 缩 小 目 标—只研究小尺度湍流的局地性质而放弃研究 湍流的整体性质。 局地均匀各向同性概念与整体均匀各向同性 概念不同,前者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具 有相当普遍的现实意义。
2
4/3
Cp
粘性子区压力结构函数Dpp(r)
对于惯性子区 r<< l0 ,类似前面处理
r r 2 π( ) ~ ( ) l0 l0
D pp (r ) ~ C ′ ρ ε p
2
2/3
υ
−1 / 2
r
2
六、Ko1mogorov的修正部分
几十年来,Ko1mogorov理论已获得很大成 功,在大气中,在海洋中,在实验室中,人们 几乎到处都观测到了这个理论所预测的2/3湍 谱。它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湍流发展史 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而且在许多工 程应用中有直接应用价值。 人们在大量实验观测中看到了Ko1mogorov 理论所预测的结果。
α
3
1 3α − 2 4
ε
1 α + 2 4
rα
α=2/3
Dll (r ) = Cε
2/3
r
2/3
′ε 2 / 3 r 2 / 3 Dnn ( r ) = C
粘性子区湍流速度结构函数
对于粘性子区,r<<l0,将β(r/l0)展开得
r ∂β β ( ) = β (0) + l0 ∂r ∂2β r ( )+ 2 ∂r r =0 l 0 r 2 ∂3β ( ) + 3 l ∂r r =0 0
复 习
1、什么是均匀各向同性湍流? 2、均匀各向同性湍流速度的二阶相关 矩具有什么特点? 3、不可压缩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速度 二阶相关矩具有什么特点? 4、对于速度三阶相关矩呢? 5、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压力-速度相 关矩的特点是什么? 6、不可压缩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压力 -速度相关矩等于多少?
复习
湍流间歇性的描述
如何描述这类不连续的随机现象,在概率论 上也是一个挑战。Batchlor与Townsend建议 用平坦因子F来描述。定义平坦因子F为四阶矩 与二阶矩平方之比。
F=
u u
4 2
γ = 3/ F
2
间歇性意味着
间歇性为湍涡尺度的不均匀,表现在湍谱上 就是湍谱频率分量的不连续过程,反映出小尺 度分量在空间分布中的不均匀性。就是说,小 尺度并非如Ko1mogorov理论所假设的那样, 是均匀各向同性的。
结构函数的微分方程
从Karman-Howarth方程出发可以得到相 应的支配结构函数的微分方程
∂Dll (r ) d 4 ( + )[ Dlll (r ) − 6υ ] = −4ε dr r ∂r
d 1 2 d 1 2 3 d 3 d 2 2 2 ε = − ( u ) = − [ (u1 + u 2 + u 3 )] = − (u1 ) = − Bll (0, t ) dt 2 dt 2 2 dt 2 dt
一、概述 二、Kolmogorov的重要贡献 三、Kolmogorov的相似假设 四、速度结构函数 五、压力结构函数 六、Ko1mogorov的修正部分 七、实验 个例 八、总结和作业
一、概述
Kolmogorov Obukhov Tatarskii 结构函数的“2/3定律” 湍流谱的“-5/3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