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的“美国梦”情结

合集下载

从美国文学分析美国梦的发展变化

从美国文学分析美国梦的发展变化

从美国文学分析美国梦的发展变化作者:原雪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6期摘要:美国梦又称为美国神话,是每位美国人心中坚定的理想信念。

带着美国梦的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与此同时,美国梦也为美国文学提供了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素材。

另一方面,美国文学作品也映射了美国梦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文学;发展变化一、引言每个国家在文学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特殊的文化情结,这些不同的情结影响了文学的创作背景与主题思想等。

对于美国文学而言,美国梦便是它的独特情结所在。

在美国梦的影响下,美国人一直坚信:只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人生的理想,完成既定目标,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样的信仰也因此激励着世世代代的美国人不断努力奋斗。

美国梦在美国历史上经历了萌芽、进展、反转与幻灭等阶段,这些不同的阶段始终贯穿在美国文学作品之中,为美国文学作品提供了历史背景,与此同时,这些文学作品也映射了美国梦的发展变化。

二、美国梦的内涵美国梦是每位美国人民都坚信不疑的理想信念,它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度过重重难关。

美国梦作为美国理想、美国神话和美国精神,伴随着整个美利坚民族文学的发展,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而它自身也是一个容纳着正面与负面双重影响的矛盾统一体。

关于美国梦的含义,长期以来学术界意见不一,但总体看来,美国梦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从广义上讲,美国梦指的是美国“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包含了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它指的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即每个人只要努力拼搏、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这一切都与个人的社会出身和血统毫无关联。

这正如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对美国梦解释的那样:“任何人,不管他出身如何,也不管他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更不管他有何种得天独厚的机遇……他有权生存,有权工作,有权活出自我,有权依自身先天和后天条件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与现实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与现实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与现实简介《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出版的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通过描写20世纪20年代上流社会中富豪盖茨比的故事,深刻反映了美国梦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与对立。

美国梦的定义与背景美国梦是指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辛勤工作和自我努力获得成功、财富和幸福的理念。

它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随着美国工业化和经济繁荣而普及。

盖茨比:一个追求美国梦的人物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传奇般存在,在纽约长岛建造了一座豪华别墅。

他以草率送给我们一个那个时代聚焦金钱和社交地位成为“皇帝”的男人。

然而,在其短暂辉煌背后隐藏着真相:盖茨比是为了追寻他一生的爱情梦想——原名黛西·布坎南的黛茜。

他靠着犯罪和走私手段积累了巨额财富,但却无法让自己真正融入上流社会。

基于现实的美国梦小说中通过描绘盖茨比对美国梦的执着追求,反映出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尽管盖茨比在物质上取得了成功,但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同时,小说还通过描述其他角色的故事,展示了美国梦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中被实际情况所削弱或颠覆。

无论是凯瑟琳·儿菲特、汤姆·布坎南、或者乔丹·贝克等人,都受到各种物质、道德以及个人因素的限制而无法达到其理想中所期望的成就和幸福。

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揭示盖茨比追求美国梦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其他角色遭遇到类似困境,给读者带来了对美国梦的深思。

它警示人们,在追求财富和荣华富贵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和幸福感。

尽管美国梦在不同时代可以有不同的定义和诠释,但《了不起的盖茨比》引发了对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可行性以及与个人愿望、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的思考。

这使得小说成为一部探讨现代社会众多问题和价值观的经典作品之一。

美国小说中的美国梦探究

美国小说中的美国梦探究

美国小说中的美国梦探究近百年来,美国一直被誉为“美国梦”的实现地,这个概念在美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美国小说作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探讨和揭示着美国梦的本质和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美国小说中的多个经典作品进行分析,探究美国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美国梦的不同层面和变迁。

首先,美国梦在美国小说中往往与个人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联系在一起。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美国梦的小说之一。

小说中的主人公盖茨比以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追求着他心中的美国梦,即成为一个成功的富有人士。

然而,小说最后却告诉我们,虽然盖茨比取得了物质上的成功,但他内心的追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他仍然感到孤独和空虚。

这种对于美国梦的揭示,使我们意识到成功与物质并不完全等同,个人的内心追求才是真正重要的。

其次,美国梦在美国小说中也与社会阶层流动和平等的追求联系在一起。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虽然作者不是美国人,但小说中所呈现的主题却与美国梦有着相似之处。

小说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来自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得到了幸福和上升的机会。

这种对于社会阶层流动和平等的追求,正是美国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拥有足够的努力和才华,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在美国小说中,美国梦还经常与移民和多元文化的融合联系在一起。

《移民的故事》是美籍华裔作家吴思漫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移民为背景,讲述了几位亚裔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奋斗经历。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逐渐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

这种对于移民和多元文化的描写,使我们认识到美国梦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追求,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共同理想。

移民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为美国社会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和创造力。

然而,美国小说中也有一些作品对美国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大萧条时期的加州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的苦难和挣扎。

从美国文学看美国梦的兴衰

从美国文学看美国梦的兴衰

如果说有一种精神始终贯穿于美国历史, 那便是"美国梦" 美国人相信, . 即便是出身贫寒卑微, 也可以通过自身本文选取美国文学中三部著名作品分析了美国历史上三个阶段美国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梦的形式, 剖析了美国梦从兴起走向衰落的原因.第一阶段"乐观主义" 选取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为代表. 富兰克林既相信社会秩序又信奉人有自然赋予的权利, 既渴望社会安定又向往为革命献身, 这种矛盾的信"金钱崇拜" 选取西奥多德莱塞的念及乐观主义思想正是美国梦开始时期也是上升时期的美国精神的写照.第二阶段《嘉莉妹妹》为代表. 从嘉莉妹妹身上可以看出对金钱的崇拜狂热已成为这一时期的美国精神.第三阶段"美国梦的幻灭" 选取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代表.主人公盖茨比爱情梦想的破灭也暗示着美国梦正逐渐走向衰败.本文最后分析了美国梦由上升走向幻灭的原因. 关键词美国梦乐观主义金钱崇拜幻灭(2010 03-265-02 ) 文章编号1671-0703一, 简介如果说有一种精神始终贯穿于美国历史, 那便是"美国梦" .美国人相信, 即便是出身贫寒卑微, 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一贫如洗到腰缠万贯, 从穷小子到百万富翁, 白手起家的发迹史一直是巨头大亨们津津乐道的传奇.不同的历史时期, 美国梦也有着不同的主题.而相同的是,美国梦就像一根红线若隐若现于美国文学之中, 把美国文学串连起来.事实上, 18 世纪新英格兰移民们乘坐从"五月花号" 穿早期的越大西洋来到马里兰的时候,美国梦就已悄悄萌芽. 美国土地广袤, 人口稀少, 移民们欣喜地发现这片新大陆正是他们梦想乐土.这些移民们, 其中大部分为清教徒. 作为"上帝的选民"他们基于, 《圣经》的教诲, 决意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建造心伊甸园.他们谨遵严格的宗教道德—清教信条,给美国带来了一种新的价值观生活哲学——精神.殖民生活的艰辛环境的恶劣始终未能挫败他们的斗志, 在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他们反而更加坚强, 随时准备迎接生活不幸失败.清教徒的这种精神也正是美国人积极乐观, 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根源.伴随着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多处金矿在加利福尼亚的发现, 美国了一股"淘金" 的热潮. "淘金热" 对西进运动美国西部的开发产生了极大的刺激,而西进运动不仅仅意味着美国领土面积的扩大, 而且使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北美得以广泛传播.这一传播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人们对金钱观念的变化. 人们对金钱的欲望开始膨胀, 对金钱不择手段的追求成为很多美国人的人生信条. "金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钱崇拜"19 世纪下半叶,伴随着内战的结束南方重建的展开, 美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 是近代美国向现代美国转变的历史时期, 也是美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工业蓬勃发展, 城市化进入高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 潮,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发展速度广度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亦为罕见.然而, 经济上的繁荣掩盖不了人们内心对现实的深深忧虑. 人们对社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深感不安,一种悲观的情绪正在悄悄蔓延.这一时期被称为"镀金时代" .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许多美国的年20 世纪初, 轻人怀着美好的愿望激情投身于这次战争.然而在战场上, 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饱受战争的折磨. 面对现实, 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 的口号只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人民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而已. 他们深知上当受骗, 流露出厌战情绪. 他们因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 心里受到无法医治的巨大创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他们不再相信政治, 却又因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而处于一种悲观, 失望, 彷徨, 忧虑, 迷惘的精神状态之中,昔日的美国梦正像一个美丽的肥皂泡慢慢破灭.二, 乐观主义与《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清教徒们梦想着用战无不胜的勇气坚定的信念重新找回失去的天堂. 有了这样的使命感, 他们即使在人生遭遇低谷的时候也能够以乐观主义来面对.清教思想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对美国文学影响巨大,这种乐观尤其体现在《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是最早的自传体文学作品之它真实地记录了富兰克林早年的生活, 向我们讲述了一一. 个出身寒微,毫无社会地位的穷小子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不懈的努力跻身上层社会,获得成功的神话.在这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是清教精神.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 他们认为人开创产业必须要禁欲俭省节约. 他们限制享乐甚至消费行为, 将消费性投入支出全部用一切纵欲, 在生产性投资扩大再生产上,如此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产业的发展.清教徒崇尚商业工业活动,在商业中诚珍视信誉, 决不坑蒙拐骗.清教徒企业家不仅追求实守信, 2010 年第 3 期安徽文学265 文化万象利润最大化, 而且具有对社会的回馈意识, 担当社会责任, 扶持社会公正, 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承担了巨大的公共事业义务.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教徒对一切充满了信心, 无论从事商业贸易还是生产耕种, 都具有排除万难, 获得非凡成功的勇气信心, 他们善于创造创新, 不断地开拓征服.他们身上值得人们学习的可贵精神非常多.《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我们看到, 在中, 富兰克林对清教思想的有机的吸收, 对自然神论辩证的利用, 对一切宗教的理性思辨使他形成了勤劳节俭的美德,仁慈宽容的宗教观念理性实用的道德观, 由此实现了宗教理念下的道德自我完善.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让我们看到了富兰克林对美一个具有"十三条美德" 的人必国的信心.富兰克林相信, 将创造奇迹, 成就伟业.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 人人都可以通过辛勤工作而获得成功.可以说,如果没有清教徒的这种乐观主义的精神, 就没有美国的强大繁荣.三, 金钱崇拜《嘉莉妹妹》西奥多德莱塞的名作《嘉莉妹妹》通过农村姑娘嘉莉到芝加哥谋生而成为名演员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繁荣的表面底下的失业, 贫困饥饿等生存斗争, 对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作了深刻的描写.嘉莉妹妹原本是个天真纯洁的农村姑娘, 她从乡下来到芝加哥, 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使她迅速抛弃了自己的诚实善良,她学会了利用姿色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中成为一个"强者"一个走红的戏剧演员. , 她越是无耻, 爬得反而越快; 越是享受堕落的生活, 越是没有任何良心谴责道德约束.而另一个主人公,酒店经理赫斯伍德爱上嘉莉, 抛弃家庭与嘉莉私奔, 最后穷困潦倒. 赫斯伍德的失败并非由于道德原因, 而是因为他在残酷社会的生存竞争中成了"弱者" .在德莱塞的笔下, 道德良心成了多余的摆设, 在赤裸裸的生存法则面前, 成功的就是合理的.德莱塞以大胆的笔触写出了一种新的生存哲学新的生存方式.嘉莉妹妹对于金钱的追逐名利的渴望, 战胜了她心底那最后一丝善良.在金钱面前,她只考虑自己的生存:她感到一丝惊恐,想到自己会身无分文地被抛" 弃———而不是想到会失去他, 尽管他可能会一去不复返."嘉莉妹妹在追逐金钱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金钱不是代表掠夺来的特权, 而只代表一个人应得的报酬, 即诚实劳动的回报.而嘉莉对金钱的道德意义的理解一般人一样肤浅,认为"金钱是某种别人已经有了我也必须有的东西" . 她手里拿着的钞票让她沉醉满足, 可是, 置身于豪华富贵嘉莉并不快乐, 她觉得寂寞, 她常坐在窗边的摇椅里沉思, 低吟, 梦想, 一切都变得无足轻重微不足道了———因为金钱并不意味着幸福.从她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只善于感受而不善于推理的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是怎样误入岐途的.从嘉莉妹妹身上,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美国正处于怎样的一种对金钱的狂热之中.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在金钱与欲望面前逐渐出卖了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在跻身上流社会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幻灭, 说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已经结束, 个性解放已成为不可能,如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靠诚实的劳动是找不到出路的, 在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里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四, 美国梦的幻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战后的经济上的繁荣人们精神上的虚无相结合, 美国人发现他们一直追求的"黄金梦" 正在渐渐幻灭.这种幻灭感可以在菲茨杰拉德的著名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找到. 小说通过盖茨比不幸的爱情故事,谴责了汤姆黛西这类上流社会人物,对盖茨比抱以深切同情.书中尼克对盖茨比说过的一句话,道出了作者对那些人的看法:他们" 是一帮混帐, 加在一起都抵不上你." 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美丽梦想,而黛西作为这个梦的象征. 她曾经是个纯洁的想的化身, "金色的美国梦" 正是女孩, 是盖茨比心中理想的女人.而后来, 她却成了一个浅薄庸俗的女人, "声音中都充满着金钱" 一个的女人, 这也暗示着曾经那个新生的美国在渐渐被商业化了.小说通过盖茨比追求爱情梦想的破灭, 了年轻一代"美国梦" 的幻灭这一主题. 为什么这部小说的名字叫做《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的了不起之处在哪?他的了不起并不在于他的富有奢华的生活, 也不在于他坦诚直爽敢作敢为的性格. 他的了不起在于他心中始终未能放下的梦想———得到黛西.这一梦想不单单跟爱情有关, 而是成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是敢于追求梦想敢于实现梦想的激情,"美国梦" 是的另一种形式. 盖茨比天真地相信, 过去的美好能够找回并重建. 而小说最后, 他死了, 所有的财富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黛西也没有回到他的身边的时候也意味着他的梦想破灭了, 那是因为他们的"爱情" 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他的爱情梦想的破灭也暗示着那个"美国梦" 的渐渐衰亡.五, 结语从富兰克林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德莱塞的, 《嘉莉妹妹》到菲茨杰拉德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们看到了, 美国梦由兴而衰的大致过程.美国梦的幻灭有以下几个原因: 现代文明与传统的剧烈冲突.西进运动工业化解一, 放了美国人,然而从清教徒祖先那儿继承的传统却在慢慢被抛弃. 对现实的不满. 二, 从经济上来说, 美国欣欣向荣, 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这种繁荣浮华却是肤浅的, 具有欺骗性.对于穷人来说, 他们依然贫穷, 繁荣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对于富人来说, 他们虽然更加富有, 却逐渐失去了人生的方向目标, 在繁荣中迷失了自己. 两次世界大战. 三, 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然而人们在战争中失去的却不能够用得到的来弥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导四, 致的失业破产更是火上浇油. 现代社会里人们信仰的迷失. 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没有上帝来拯救人类, 人们发现自己正居住在精神的荒原.。

美国梦的文学阐释

美国梦的文学阐释

美国梦的文学阐释摘要:“美国梦”作为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贯穿于美国文学之中。

它是美国精神的象征,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为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而奋斗。

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反映了不同形式的美国梦,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典型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主题,从文学的角度解读美国梦。

本文选取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经典作品来剖析美国梦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美国文学;美国梦;阐释引言:文学是人生经历的文化特征。

文学作品蕴涵着人们对社会现实、价值取向和特定意识形态的思考。

因此,阅读文学作品是理解不同文化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判断的重要途径。

美国文学史虽不长,但却产生了大量影响世界文学发展的伟大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美国梦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

文学中的美国梦从产生到当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美国社会背景的不同历史时期密切相关。

研究美国梦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美国社会。

一、美国梦的背景资料美国梦是美国的民族精神,是一套理想总的来说,美国文学的发展见证了对美国梦的评价,而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美国梦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三百多年前,欧洲人来到“新世界”进行探索和殖民,这些殖民者带来了宗教自由和经济机会的愿景。

清教徒甚至把新大陆看作他们的“应许之地”。

从此,美国梦开始悄然萌芽。

18世纪,欧洲人无法忍受宗教迫害,他们来到新大陆,梦想建立一个富饶民主的国家。

幸运的是,当时土著印第安人还没有建立一个国家,所以整个新世界是“无主的土地”。

无限的土地带来无限的机会,许多旧世界里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贫穷的殖民者努力工作以追求财富,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能成功。

《独立宣言》使得梦想成为人类的自然权利,美国梦成为美国文学永恒的主题。

二、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2.1自传中的美国梦真正的美国文学萌芽于独立战争和建国时期。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分析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分析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分析作者:张艳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9期摘要:“美国梦”指的是在美国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的吸引力的一种理想和追求。

开始是一种宗教的信念,后来发展成为美国人心中的一种理想。

在美国梦的影响下,人们认为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可以步入到上流社会中。

在很多的美国作品中,也有美国梦的体现。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文学作品;含义;体现[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1一、美国梦的起源以及含义美国梦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在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之后,人们就开始在无限的土地上进行建设和发展,无限的土地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机会。

很多贫穷的欧洲农民到新大陆之后无需奋斗很久就可以有自己的土地,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西部的荒地也在召唤着人们去开垦,在大战结束之后,石油、金矿等资源的被发掘,使得人们看到了更多财富的希望,这些发达的机会接踵而至,让很多做着美国梦的人蜂拥而至,一度认为在这里可以获得成功,获得财富。

这些社会现象将美国打造成为一个丰富滋润的国度,美国梦形成的自然基础就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人们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和权利。

在很多移民的努力下,美国开始迅速发展,从而吸引了更多移民的进入和定居,这种循环作用使得美国梦得以更加迅猛的发展。

在当时的欧洲社会中,灰姑娘只是童话,而在美国就可以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变成百万富翁,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人们认为只要抓住了机会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因此在美国文学中,对美国梦进行表现的一个永恒主题也在于此。

归根结底,美国梦就是一种理想精神,是被很多美国人所崇尚的一种信念,相信上天给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可以从社会阶级的最底层一跃而上,进入到贵族的行列中。

这也是美国梦给予美国人民的一种信念支持。

探析美国文学与美国梦

探析美国文学与美国梦

- 251 -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探析美国文学与美国梦武汉传媒学院/张子晔【摘要】在美国文学中,包含了拥有二百余年历史的美国的不同时期的梦想,对于美国来说,其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美国梦的记录历史。

本文主要对美国梦的内涵以及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美国文学 美国梦一、美国梦的内涵自从富兰克林的《自传》之后,美国的社会在精神层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而当时的美国梦逐渐成为美国的一种民族精神。

作为美国梦的起源,人们始终相信只要通过刻苦、努力以及勤奋就能够不断实现目标,并且逐渐从底层社会迈向上层社会。

也正是处于当时的这种思想下,使得美国人民都具有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

美国梦的核心就在于机会均等,但是想要实现机会均等的情况,就需要自身具备坚忍不拔、勤奋的品格。

美国社会中的阶层流动现象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从下层的社会流向上层的阶级。

虽然早期的人们心中几乎都存在一个美国梦,但是实际却是很多人都无法实现的,因此在特定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展示了相关的特征,虽然一些人的美国梦成功了,但是更多的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成为了成功人士的垫脚石。

二、美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形象1.拓荒梦。

在早期的拓荒中,其目的主要就是对于相应的地理进行开拓,也就是传统的改造自然,并没有夹杂其它的元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种拓荒中多了一种贪婪,但是这种拓荒依然具备相应的精神价值以及道德约束,也就是集中美洲大陆上的劳动力以及智力来为创建新的理想而不断奋斗。

在库柏的作品《北疆五部曲》中,就是展现早期美国的拓荒梦,将那个时期的艰辛很清晰地呈现出来,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皮袜子,美国早期的进步离不开拓荒梦。

因此后来也出现了更多的作品来歌颂拓荒精神,比如凯瑟的作品《啊,拓荒者》以及《我的安东尼》都将美国在十九世纪时的拓荒梦展现的淋漓尽致。

拓荒梦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成为一时期竞争的有力精神支持,并且作为民族文化精神被不断发扬与传承。

美国文学中幻灭的美国梦

美国文学中幻灭的美国梦

美国文学中幻灭的美国梦作者:程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3期摘要:“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资本主义危机之后,大量文学作品紧扣文学作品中对"美国梦"这一主题开展全面的反省和批判。

本文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悲剧》的文本细读,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悲剧;幻灭一、引言研究美国文学,首先接触到的是美国梦---美国文学的主题问题。

“美国梦”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的方面来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 从狭义的方面来讲, 它指的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

“美国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从17世纪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陆之日起,赤贫的欧洲农民到这里后无须奋斗便可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

南北战争后,机会一个个接踵而至,掀起全国性的疯狂,美国成了一个‘牛奶加蜜糖’的国度,大批做着‘美国梦’的移民蜂拥而至。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美国梦形成的自然基础,《独立宣言》的颁布使美国梦有了思想基础。

《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美国梦’的驱使下,美国迅速发展,特别是1848年加州的“淘金热”,引发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美国梦”得以进一步发展。

正因为如此,在美国文学中,“美国梦”也就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美国梦的幻灭斯格特•菲茨杰拉德(F•ScottFitzgcrald,1895~1940 )和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Dreiser,1871~1945 )都是伟大的美国作家。

他们出生于美国不同的时期 ,身世背景截然不同 ,但是他们的代表作品都表现了一个相同的悲剧主题--- “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 20年代“美国梦”幻灭的代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文学的“美国梦”情结
作者:杨君
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22期
[摘要]本文就“美国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国梦”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历史与文学角度对“美国梦”的演变过程作一番追溯与总结。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文学情结
每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情结。

对于美国文学来说,这个情结就是“美国梦”。

本文就“美国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国梦”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历史与文学角度对“美国梦”的演变过程作一番追溯与总结。

一、金色“伊甸园”中玫瑰盛开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理想主义信念,是对机会均等、人人都有成功希望和创造奇迹可能性的乐观自信。

它像是神圣的伊甸园中盛开的绚丽的玫瑰花,令人们无限向往。

300多年前,一群饱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离开了世袭制度盛行的欧洲大陆,将自己放逐到了美利坚,想要在这块美丽的“新大陆”上建立一个完美的“伊甸园”。

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西部“淘金潮”的出现,也为“美国梦”抹上了浓厚的金黄色彩。

人们越发相信: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人人都可以获取成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外交家和文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

他用自己的怀揣一元钱独闯天下艰苦创业的成功经历完美的阐释了美国文学中“从破衣烂衫到腰缠万贯”的“美国梦”的实现。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强调的自力更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现代精神,构建了美国人自我奋斗的传统。

这种精神恰好符合当时美洲新大陆的需要,它驱使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凭借个人奋斗的魔力去创建美洲土地上的“伊甸园”。

19世纪中后期,以惠特曼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粗犷的豪情和热烈的梦想歌唱美国。

其代表作《自我之歌》全篇歌颂的“自我”既是诗人又大于诗人,是具有美国民族特征和民主理想的巨人形象。

这些作品向世人宣告:只要勤奋、乐观、有志向、有信心,任何人都可以在美国获得成功。

二、“镀金”时代里的玫瑰“褪色”
内战过后,进入20世纪的美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既加快了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无数痛苦。

昔日西部的开拓精神已经一去不返,“美国梦”也渐渐褪去了它那泛着金光的外衣。

美国著名幽默小说家马克吐温在其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中就表达了对美国现实社会的不满。

小说描述了美国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全国弥漫着投机风气和拜金主义,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早期移民重建“伊甸园”的梦想也逐渐在人们心中寂灭,人们期望的“黄金时代”化为泡影,出现的却是令人失望的“镀金时代”。

西奥多德莱塞最早从社会批判角度表现“美国梦”的失落。

他创作的《嘉莉妹妹》撕破了资本主义“温文尔雅”的假面纱。

嘉莉妹妹,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追梦人”,相信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能过上好日子,可她面临的仍是贫困与失业。

虽然后来成了一名演员,成为“由穷变富”的典型,但是优裕的物质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她依然感到孤寂和空虚。

就这样,无论是“镀金时代”里,“嘉莉妹妹”的“美国悲剧”,还是现实生活中切斯特·吉莱特的残忍,杰克伦敦的自杀,都表明了“美国梦”逐渐褪去了玫瑰色的光环,它所体现的发愤图强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被过度的物质追求和享乐主义所侵蚀,渐渐走向虚无和破灭。

三、废墟中玫瑰凋零
“美国梦”的幻灭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和感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

残酷的战争和混乱的社会,使美国人民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以正面表现“美国梦”幻灭为题材的作品。

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中描写了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怀着“崇高”的理想奔赴战场。

在战场上他看见的是流血和死亡。

战后他内心痛苦,只能沉溺于玩乐之中,逃避现实,以此掩盖内心的苦闷、迷惘和空虚,但终究不能医治战争造成的心理创伤。

“美国梦”的失落与幻灭使他们在生活中失去了理想和目标。

如果说战争和理想的失落摧毁的是巴恩斯的精神世界,那么,“美国梦”的幻灭带给盖茨比的则不仅是精神的失落,还有肉体的死亡。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被冠以“爵士时代”桂冠诗人的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

盖茨比的故事饱含着至20世纪初的全部美国经历。

盖茨比的死亡,是他一生虚幻美梦的破灭,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美国青年人盲目追求梦想的破灭。

他的死暗示着建立在物质财富基础上的“美国梦”的虚无,以及不可避免的幻灭。

“美国梦”再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憧憬和奋斗力量,它的美丽光环早已消失殆尽了。

四、结束语
“美国梦”,作为美利坚民族的不解情结,一路伴随美国和美国文学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无论是美国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还是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乃至二战前后,美国文学都一直锲而不舍地忠实地反映着美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状态。

时至今日,“美国梦”虽已破灭,但这种神话仍然会以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得以重现。

“美国梦”仍将继续,“美国梦”的主题仍然存在。

对一代代作家来说,仍任重道远。

对读者来说,我们依旧通过不断阅读美国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国梦”,多方面地了解美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3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冯晓琴,解析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3]王萍,美国梦释疑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