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合集下载

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考核知识点:1. 竞技体育的概念、构成与基本特点。

2. 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3.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二)考核要求:1、识记:竞技体育的含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的概念。

2、领会:竞技体育的构成要素、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3、简单应用: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关系、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

领会: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4、综合应用:结合本节学习内容,分析不同运动项目的制胜要素,以更有效科学地组织训练过程。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运动队训练管理工作体系;明确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在运动训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理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1.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2. 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三)考核要求:1、识记: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和运动训练的微观管理。

2、领会: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队管理的工作体系、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在运动训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年龄特征。

3、简单应用:分析教练员、运动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训练目标。

简单应用:结合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的目标科学地组织训练过程。

第三章运动员选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运动员选材的任务;懂得运动员竞技能力遗传的一般规律;充分认识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在运动员选材中的重要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1. 运动员选材概述 2. 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

3. 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

(三)考核要求:1. 识记:运动员选材的任务与要求、遗传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2、领会:运动员选材的任务、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发育程度鉴别的方法;不同发育类型的特征、运动员选材实施的五个步骤。

3、简单应用:运用运动员选材生物学基础的知识对自己所训练的运动员进行发育程度和发育类型的鉴别。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1月修订)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本课程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号:040202B05(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知识点: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知识点:运动训练的概念、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知识点:项群训练理论概念、基本内容,各项群训练特点,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知识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体能类速度性项群、体能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知识点:运动成绩的概念、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知识点:竞技能力概念、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知识点:状态诊断的作用、建立训练目标的作用、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训练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训练控制环节及条件、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竞技状态及其形成与发展、训练周期类型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知识点:运动负荷、生物适应现象、机体的劣变现象、渐进增加负荷的形式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疲劳程度的判别,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知识点:训练方法概念、意义结构及特点,训练是手段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知识点: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知识点: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知识点: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的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知识点: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知识点:身体形态及其结构、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及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力量素质概念、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手段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速度素质概念、速度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手段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耐力素质概念、耐力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手段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柔韧素质概念、柔韧训练方法、柔韧训练主要手段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灵敏素质概念、衡量灵敏的标志、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知识点:运动技术概念、运动技术原理、动作要素、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知识点: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知识点:选择技术训练方法的要求,直观与语言、完整与分解、想象与表象、减难与加难训练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技术内部机制与外部形态的关系、技术风格、“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知识点: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及方法、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的特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知识点:竞技战术概念、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知识点:分解与完整、减难与加难、虚拟现实、想象、程序、模拟、实战训练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知识点: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的培养、战术能力的培养、个人与集体战术的配合、战术组合、战术创新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员心理能力概念、心理训练的作用、心理训练类型、心理训练常用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智能的概念、作用、运动智能的基本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第一节多年计划的必要性知识点: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知识点: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知识点: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知识点:比赛系列的安排、年度训练过程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知识点: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负荷特点、训练计划的表述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小周期的类型,各种小周期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周期训练计划的一般格式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运动队管理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知识点:教练员在管理中的作用、教练员的素质、运动员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四、考试方法与要求(一)考试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 竞技体育2 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运动员选材5 运动训练学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训练理论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 运动成绩2 竞技水平3 竞技能力4 运动能力5 训练水平6 运动员现实训练状态7 运动员目标训练状态8竞技能力结构9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的补偿效应10 运动训练过程11 运动员状态诊断12 竞技状态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 运动训练原则2 训练规律3 制胜规律4 三从一大原则5 竞技需要原则6 动机激励原则7有效控制原则8系统训练原则9周期安排原则10适宜负荷原则11区别对待原则12直观教练原则13适时恢复原则14 负荷强度15 负荷量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 运动训练方法2运动训练手段3模式训练法4程序训练法5分解训练法6完整训练法7重复训练法8间歇训练法9持续训练法10变换训练法11循环训练法12比赛训练法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2 延迟性转换3 力量素质4 相对力量5最大力量6爆发力7力量耐力8快速力量9 动作速度10反应速度11移动速度12耐力素质13柔韧素质14灵敏素质15 速度障碍16运动素质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 运动技术2技术风格3特长技术4 运动技术评价5动作轨迹6动作速率7动作基本结构8技术组合9 协调能力10 技术环境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2 战术意识3战术知识4战术观念5战术指导思想、6 战术形式7 战术行动8 战术配合9 战术风格10 制胜规律11 制胜因素12 个人战术行为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 运动智能2 运动员心理能力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2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3 基础训练阶段4 专项提高训练阶段5 最佳竞技训练阶段6 竞技保持训练阶段7 高原现象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 训练大周期2 赛前训练3 赛间训练4 竞技性比赛5 训练性比赛6 适应性比赛7 检查性比赛第十二章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 基本训练周2 赛前训练周3 比赛周4 恢复周5 训练课的结构特别注意:核心稳定性:又称核心力量,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的核心区域,在人体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作用,另外腰—骨盆—髋关节肌群对人体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运训作业——精选推荐

运训作业——精选推荐

第四章基本原则名词解释1.训练规律2.系统训练原则3.周期安排原则4.适宜负荷原则5.有效控制原则6.竞技需要原则7.区别对待原则8.适时恢复原则9.负荷强度10.运动负荷11.运动训练原则填空1.训练中信息传递的基本方法包括( )、( )和( )三种.2.系统训练原则的确立是属于运动训练过程的( )和( )的基本特征.3.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竞技状态的( ) ( )和( )三个阶段.4.根据训练任务的不同,可以把周的训练分为( ) ( ) ( )和( )四个类型.5.决定周期性安排训练时间的固定因素是( ),变异因素是( ).6.运动负荷增加的四种基本形式是( ) ( ) ( )和( ).7.运动负荷是由( )和( )两个因素构成的。

8.在一个完整过程的大训练周期里面与竞技状态形成,保持,消失相应的时期分别是()( ) ()。

三.判断题1.运动训练原则简要地说就是训练的规律。

()2.疲劳越深训练效果就越好。

()3.训练适应实质是超量恢复。

()4.负荷量度的大小主要指负荷量的大小。

()5.机体的适应性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

()6.负荷量反应的是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

()7.运动负荷越大,消耗量越强。

恢复过程就越长,超量恢复也越明显。

()8.训练计划是对运动训练实施有效控制的必要前提,一旦确定就不能变更。

()9.保持运动员多年系统训练的关键一环是做好各阶段的衔接。

()10.极限负荷是绝对的,是就某一运动员个体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而言的。

()四.选择题1.小周期负荷安排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不同的训练任务 B负荷的大中小 C不同的竞技状态 D AB和C2.下列不属于评定练习负荷强度的指标是()A速度 B远度 C距离 D高度3.当运功员技术状况不好时,训练的主要变更方法是()A增加负荷量 B增加负荷强度 C降低负荷量 D降低负荷强度4.只有优秀运动员才可以应用的负荷增加方式是()A直线式 B阶梯式 C波浪式 D跳跃式5.下列四项因素中,不是构成负荷强度的因素是()A重量 B难度 C距离 D组数6.人体生物适应性具有以下哪些特征()A长期性 B不稳定性 C阶段性 D稳定性7.在训练中贯彻区别对待原则要考虑的因素有()A运动专项 B运动员个体 C训练任务 D训练条件8.为了保证训练过程的系统要做到()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B建立正确的训练动机 C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9.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贯彻适宜负荷原则要做到()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B渐进式的增加负荷的量度C建立科学的训练负荷诊断系统 D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10.在训练中采用一些变换内容或环境的方法,其加速机体恢复的措施是()A训练学手段 B心理学手段 C生物学手段 D营养学手段11.优秀运动员运动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机体部分的调节及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支配容易按固定模式进行,为了打破这种定型需要采用()A直线式增加负荷 B阶梯式增加负荷C波浪式增加负荷 D跳跃式增加负荷五.简答题1.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2.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3.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4.何为训练负荷的强度和量,它们的关系如何?5.一个完整的训练控制包括的基本环节与条件?6.区别对待的科学基础。

运动训练学各章单选题总汇及答案

运动训练学各章单选题总汇及答案

运动训练学各章单选题总汇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的构成4、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5、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6、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A.运动训练 B.运动选材C.运动训练 D.运动管理(二)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点?A.竞争性B.公平性C.规范性D.公开性5.竞技体育主要是由哪些人组成的群体行为?A.教练员B.运动员C.裁判员D.球迷和观众6.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B.振奋民族精神C.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D.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二、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及内容4、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运动管理5.运动员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A.提高运动成绩B.提高竞技能力C.参加竞赛D.增强体制6、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的途径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是:A.遗传效应B.生活效应C.训练效应D.社会效应(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4.构成运动员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除了主导竞技能力,还包括:A.主要的竞技能力B.次要的竞技能力C.一般的竞技能力D.超常竞技能力5.每名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其目标具有什么特点?A.专一性B.多元性C.整体性D.连续性6.运动员在训练时,训练负荷在什么情况下使机体产生劣变现象?A.超负荷B.适宜负荷C.最大负荷D.极限负荷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概念、基本内容4.下列哪一项不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目的诞生B.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C.各项群训练竞技能力的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5.速度性项目的主要特征是:A.短时间内有效发挥体能B.快速发挥力量C.推迟疲劳出现D.多用战术6.运动员在体操和羽毛球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竞技能力是A.心理B.技能C.体能D.智能(二)各项群训练特点4.对抗性项群除了采用适应法训练法以外,还常采用:A.分解法B.完整法C.重复法D. 模拟训练法5.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要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或力量等各种素质,一般不采用那种训练方法?A.分解法B.持续法C.重复法D.间歇法6、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要求运动员:A.重视心理训练B.全攻全守,发展特长C.战术更为重要D.大胆进攻(三)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4、按竞技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属于变异组合的运动项目是A.游泳 B.排球 C.短跑 D.铅球5、足球属于动作结构中的哪一类?A.固定组合 B. 变异组合 C.同属多项组合 D.异属多项组合6、下列哪一个不是单一动作结构的运动项目?A.举重B.摔跤C.跳高D.跳远(四)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第四章_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_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2.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 适宜训练负荷的标准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达 到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成绩,能够完成预定的训练任务,运 动员有机体能够承受;能够促使运动员各各上能力产生定 向变化;训练负荷量与强度构成适宜的组合;负荷安排的 节奏与保证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能产生良性的后续效应, 即要保证运动员有机体的生物学改造能够顺利进行。 负荷量可用持续的时间、一次练习或若干练习所完 成的工作量等指标予以表述,而负荷强度常常使用速度、 远度、高度、练习的负重量、练习的难度等指标。
2.训练过程的多变性和动态性要求准确地实施有效控制
影响运动训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有着完美 计划的训练过程也未必能完全按计划执行,而是在训练过 程中不断地进行动态调节。同时,还有许多外在的因素影 响着训练实施,如国家或地区的训练体制、训练组织、竞 赛制度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训练活动的进行,只有对 不断变化的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才能使实现预定的 目标成为可能。
3.科学地探求负荷量的临界值 负荷量度的增加会带来更好的训练效果,而且越接近 运动员承受能力的极限,效果就越明显,因而训练组织人 员总是在寻找这一负荷极限。 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准确掌握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在 没有抉择把握的情况下最好留有余地,以免过度训练的出 现。
4.积极采取帮助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1)训练学恢复手段 (2)医学、生物学手段 (3)营养学恢复手段 (4)心理学恢复手段
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 有力保证 2.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3.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高级 国家集 形式
训队
省、市、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解放军、行 业系统、高校代表队

运动训练学各章单选题总汇及答案概要

运动训练学各章单选题总汇及答案概要

运动训练学各章单选题总汇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的构成4、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A .运动选材 B. 运动训练 C. 运动竞赛 D. 体育管理5、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A .运动选材 B. 运动训练 C. 运动竞赛 D. 体育管理6、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A .运动训练 B. 运动选材 C. 运动训练 D. 运动管理(二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点?A. 竞争性B. 公平性C. 规范性D. 公开性5. 竞技体育主要是由哪些人组成的群体行为?A. 教练员B. 运动员C. 裁判员D. 球迷和观众6. 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B. 振奋民族精神C. 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D. 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二、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及内容4、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A. 运动选材B. 运动训练C. 运动竞赛D. 运动管理5. 运动员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A. 提高运动成绩B. 提高竞技能力C. 参加竞赛D. 增强体制6、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的途径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是:A. 遗传效应B. 生活效应C. 训练效应D. 社会效应(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4.构成运动员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除了主导竞技能力,还包括:A . 主要的竞技能力B . 次要的竞技能力C . 一般的竞技能力D . 超常竞技能力5. 每名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其目标具有什么特点?A . 专一性B . 多元性C . 整体性D . 连续性6.运动员在训练时,训练负荷在什么情况下使机体产生劣变现象?A . 超负荷B . 适宜负荷C . 最大负荷D . 极限负荷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概念、基本内容4.下列哪一项不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 . 各项目的诞生B . 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C . 各项群训练竞技能力的分析D .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5.速度性项目的主要特征是:A . 短时间内有效发挥体能B . 快速发挥力量C . 推迟疲劳出现D . 多用战术 6.运动员在体操和羽毛球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竞技能力是A . 心理B . 技能C . 体能D . 智能(二各项群训练特点4.对抗性项群除了采用适应法训练法以外,还常采用:A . 分解法B . 完整法C . 重复法D . 模拟训练法5. 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要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或力量等各种素质,一般不采用那种训练方法?A. 分解法B. 持续法C. 重复法D. 间歇法6、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要求运动员:A. 重视心理训练B. 全攻全守,发展特长C. 战术更为重要D. 大胆进攻(三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4、按竞技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属于变异组合的运动项目是A .游泳 B. 排球 C. 短跑 D. 铅球5、足球属于动作结构中的哪一类?A .固定组合 B. 变异组合 C. 同属多项组合 D. 异属多项组合6、下列哪一个不是单一动作结构的运动项目?A . 举重B . 摔跤C . 跳高D . 跳远(四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0497 运动训练学

0497 运动训练学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课程代码:0497前言目录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第三章运动员选材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第四节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第二节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五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智能及其训练第三节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智能训练的相关问题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第二节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第三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四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第五节年度训练计划表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的制定第十三章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第一节参赛准备第二节教练员的赛场指挥第三节运动员参赛行为的自我控制第四节参赛总结第十四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第二节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一、课题性质与特点(一)课程性质和特点《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程。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驱动和精神的愉悦; --市场经济条件下,此原则重点是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社会
价值、人文价值; --国内外动机激励的显著性区别:
国内更注重客体价值,国外更注重主体价值。
(二)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 马斯洛关于人体需要的五层次原则同样适用运动员的动机 激励;
• 运动员实现目标的动机来源于主观和客观等多种因素的综 合;
训练控制的理论渊源
• 20世纪60年代--苏联学者和教练员将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 论等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训练活动--模式训练 体系
• 因此,科学哲学和横断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运动训练学理论和方 法的进步;
• 历史和显示都是一样,新三论在训练过程的局部已经被较好地 运用--竞技状态的混沌研究、自组织理论在技能研究中运用 等。
• 训练规律的客观性:反映训练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 外部相关因素之间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 趋势。
• 训练规律--训练原理
• 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 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 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一、动机激励原则的适宜
• 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 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 启发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创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要我练与我要练 --积极练和被动练 --国外模式和国内模式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动力 --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任何 人都需要憧憬未来,追求未来,但是方法和途径不同; --动态的激励可以不断激发运动员的潜力; --动态激励的标签效益; --动机激励的形式多样性。

运动训练管理制度

运动训练管理制度

运动训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运动训练管理,促进运动员的健康成长和竞技实力的提高,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运动训练机构和运动队伍。

第三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原则,保障运动员的权益,强调全面发展。

第四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因人而异、优劣不一的原则,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第五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综合素质教育的原则,培养运动员全面发展的个性。

第六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自愿原则,运动员的参与应当取得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的同意。

第七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健康第一原则,不得采取违法、违规的手段进行训练,不得对运动员进行非法药物的使用。

第八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对训练计划、成绩、荣誉等应当及时公布。

第九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实践检验原则,不断总结、改进训练管理经验。

第十条运动训练管理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

第二章训练计划第十一条运动训练管理应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素质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第十二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合理制定训练计划,并适时进行调整。

第十三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科学性原则,训练计划应当科学、合理,充分考虑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

第十四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个性化原则,对不同类型运动员,根据其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第十五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全面发展原则,训练计划应包括技术、体能、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十六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训练计划应结合实际训练情况,准确衡量训练计划的实施效果。

第十七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连续性原则,训练计划应具有前瞻性和延续性,不得随意更换计划。

第十八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保密性原则,对于训练计划中的敏感信息,应当进行保密处理。

第十九条运动训练管理应建立健全的训练计划管理体制,科学评估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三章训练实施第二十条运动训练管理应根据训练计划,制定详细的训练内容和方式。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原则2、训练规律3、三从一大训练原则4、竞技需要原则5、动机激励原则6、有效控制原则7、系统训练原则8、周期训练原则9、适宜负荷原则10、区别对待原则11、直观教练原则12、适时恢复原则13、训练负荷14、负荷强度15、负荷量二、填空题1、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_____________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_____________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随着现代运动竞赛竞争日益激烈,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都表现出鲜明的_____________趋势。

3、运动员在多年的系统训练过程中,要承受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双重的负荷。

4、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阶段。

5、、我国目前现行的三级训练体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

6、运动员竞技性状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竞技状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7、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保持、消失的生物学机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按照一个训练周期所包含的时间跨度的不同,可以把其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一个完整过程的大训练周期里面与竞技状态形成、保持、消失相应的时期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训练任务的不同,可以把周的训练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类型。

运动训练学考研重点笔记

运动训练学考研重点笔记

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运动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员的起始性工作,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将有潜质的运动员选拔出来从事运动训练的竞技体育活动。

3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社会的媒介。

4运动训练(07,10):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5运动训练学(06,11):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05):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04,06,07):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和名次。

2竞技能力(08):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3竞技水平(05):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

4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在竞技运动的即称为竞技能力。

5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同性的模型。

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述,归纳,抽象。

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

6竞技能力结构: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精要提炼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精要提炼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精要提炼引言《运动训练学》是体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由田麦久教授所著。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践,为体育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本提炼文档旨在帮助读者快速把握书中的核心要点,以便于深入学习和应用。

第一章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1.1 运动训练的定义与性质- 运动训练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过程。

- 运动训练的目的: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技能、心理和战术水平。

- 运动训练的性质: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针对性。

1.2 运动训练的主体与客体- 运动训练的主体:运动员和教练员。

- 运动训练的客体: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负荷、训练环境。

1.3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确保训练过程的科学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 针对性原则: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和项目要求制定训练计划。

- 动态调整原则:根据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和比赛需求调整训练负荷。

- 周期性原则:将训练过程分为不同的周期,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方法2.1 训练方法的概念与分类-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的具体手段和途径。

- 训练方法的分类:一般训练方法、专项训练方法、心理训练方法。

2.2 一般训练方法- 体能训练方法: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

- 技能训练方法:技术训练、战术训练。

2.3 专项训练方法- 解析运动员项目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 结合运动员个体差异,调整训练手段。

2.4 心理训练方法- 心理调适训练:缓解运动员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 注意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专注度和集中力。

- 动机训练:激发运动员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

第三章运动训练负荷3.1 训练负荷的概念与分类- 训练负荷: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 训练负荷的分类:定量负荷、定性负荷、复合负荷。

3.2 训练负荷的度量与调控- 负荷度量:训练强度、训练量、训练频率。

- 负荷调控:根据运动员的生理反应和训练目标调整负荷。

运动训练学-4-5章

运动训练学-4-5章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P9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2动机激励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系统训练原则;5周期安排原则;6适宜负荷原则;7区别对待原则;8直观教练原则;9适时恢复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P91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P94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B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C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E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P97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运动训练学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运动训练学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1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2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4242018运动训练学21二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2逐步增加负荷的量度3科学地探索负荷量的临界值4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5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4242018运动训练学22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和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一)系统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适应—不适应—再适应 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竞技能力提高—停滞—再提高
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5/18/2014 运动训练学 13
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特征
机体对一次适宜负荷的反应: 负荷 疲劳 恢复 超量恢复 应消失
训练效
机体对较长时间负荷的反应: 竞技状态的形成 保持 消失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5/18/2014
运动训练学
1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运动训练原则的概念,重点掌 握训练原则的应用要求,并能指导自己的日常训练。 学习重点 运动训练原则的概念 各训练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应用要求 学习难点 对各训练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应用要求的理解
5/18/2014
运动训练学
(3)生理测试:如脑电图、体位血压反射测定、血乳酸 浓度等。 (4)心理测试:自我疲劳感觉表、自我恢复感觉表等。 2、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5/18/2014
运动训练学
27
课后复习
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原理 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概念 各个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5/18/2014

人教版运动训练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题库

人教版运动训练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题库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1.简要说明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

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必须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才能做到准确的选择与专项竞技需要相符合的训练内容.手段及制定相对应的运动负荷方案,从而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

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

儿少的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也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参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2.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1.简述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1、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现代高水平竞技训练要求他的参与者多年坚持系统的刻苦训练,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

2.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2、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3、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4、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 5、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 6、注意正确地动用动力。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1.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只有对不断变化的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才能使预定的训练目标成为可能。

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控制的理论基础;必须对行为的对象及其变化是以有效的控制,以确保其朝着预定的方向进行,以实现预定的目标。

《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

《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

山东省第五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教材:《运动训练学》;主编:田麦久;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引论二、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三、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竞技能力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比赛需要与竞技准备原则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三、整体推进与区别对待原则四、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五、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体系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二、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三、力量素质及其训练四、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五、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二、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三、技术训练常用方法四、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五、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三、战术方案的制定四、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十章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一、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二、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四、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三、年度训练过程中的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四、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五、年度训练计划表第十四章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二、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下些什么?《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The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交叉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训练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明确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中小学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业余训练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体及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积极影响,从而正确认识体育健身工作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提高从事社会体育组织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掌握利用体育手段增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科学的指导广大群众的健身活动,合理的安排自身的体育活动;3.使学生具有对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一般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各专项的基础知识。

先修课程为《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课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措施。

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讲授方法。

教学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贯穿启发式、讨论式。

“体育课程与教学”部分可采取讲授、讨论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的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主要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下些什么? 堂讨论发言的积极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课程总评成绩按下述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10%),+作业(20%)+ 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记载。

七、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参考书目】1.田麦久著《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杨世勇著《体能训练学》,四川科技出版社,2002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国家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组《运动员科学选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八、课程章节内容和学时安排下些什么?九、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体育,特征及社会功能2.了解运动训练,掌握运动训练的特点3.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和竞技体育项目的主要分类【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主要特点难点:运动负荷极限性,运动训练过程中个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2.了解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3.理解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下些什么?难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一、运动训练管理释义二、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三、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一、思想教育管理二、训练竞赛管理三、组织人事管理四、科技服务管理五、运动员业务和文化学习管理六、财务后勤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一、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管理二、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队伍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遴选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年龄特征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管理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第三章运动员选材(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员选材的意义及任务2. 理解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运动员选材方法【重点难点】重点:运动员早期选材方法难点:运动员选材时机【教学内容】下些什么? 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一、运动员选材释义二、运动员选材的任务三、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四、我国运动员选材发展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一、遗传与运动员选材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员选材三、运动员发育程度的鉴别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一、确定选材时机二、家族调查三、体格检查四、鉴别发育程度和分型五、选材指标的测试六、综合评价与分析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科学化训练的关系,训练原则的依据2.掌握运动训练原则的原理及运动训练中的实施和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重点: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难点:各项原则教学目的与实际训练例证的联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身发展原则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一、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下些什么?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一、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二、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的科学基础三、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一、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一、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释义二、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三、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手段2.掌握持续、重复、间歇、变换等训练方法的运用及注意事项3.了解不同运动训练中采用的方法和调节手段【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基本方法难点:各训练方法概念、主要特点和运用中注意事项,运动训练整体控制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三、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一、运动训练方法的起源与发展二、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下些什么? 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二、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四、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第四节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一、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三、运动训练手段的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素质,掌握体能训练的意义及要求2.掌握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及注意事项3.了解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学特征【重点难点】重点: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难点:各项素质训练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体能训练的意义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一、身体形态释义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学特征三、身体形态训练方法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肌肉力量训练的内容负荷特征下些什么?三、力量训练方法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三、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定义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四、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能力,协调能力对技术形成的意义2.了解运动技术,能分析影响运动技术形成的因素3.了解运动的要素,能结合实例分析并合理运用4.了解运动技能迁移原则并正确运用5.能实施技术训练【重点难点】重点:训练方法难点:训练方法及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一、运动技术的定义、构成及基本特征二、运动技术原理三、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第二节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下些什么?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人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第五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二、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三、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四、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战术、战术意识、战术内容2.掌握制定战术计划,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的方法3.掌握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比赛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与方法4.了解智能训练的意义与发展运动员智能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战术训练、心理训练难点: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一、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下些什么?二、体育课程资源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利用三、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教师二、学生三、其他人力资源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2学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和理解课外体育活动及其特点。

运动训练学实习

运动训练学实习

赛前训练周
比赛周
恢复周
(三)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 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 素的关系
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是人体竞技能力
变化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 征,其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周期时间 的固定因素,而前者则是变异因素。 因为重要比赛日程的安排通常与某个 项目最适宜的比赛条件的出现是一致 的,而且通常在上一年度已经确定。 为什么奥运会冠军的荣誉比世界记录 保持贯彻周期安排时,要考虑到选择适
宜的周期类型。例如:确定年度训 练的安排时是采用单周期、双周期 还是多周期?第一个周的训练应该 是加量周、加强度周还是赛前训练 周?
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
周期 基本训练周 主要训练任务 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 员的竞技能力 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 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 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做 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 预期的目标 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 的出现,准备突入新的训练

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的组 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二、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依据 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三、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制定各项目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系列的训练任务
根据比赛任务训练计划需要不断调整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周期主要训练任务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恢复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准备突入新的训练四年训练周期的负荷变化训练年度时期准备比赛恢复准备比赛恢复准备比赛恢复准备比赛恢复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肌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三)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竞技状态的发展与大周期相应的阶段划分
竞技状态 发展过程
生物学基础
任务
形成
适应性机制
发展一般和专项
(对训练负荷的应答 竞技能力促进竞
性提高)
技状态的形成
时期
准备 时期
保持
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 动机激励原则使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 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 的训练原则。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 (二)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
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二)满足运动员合理需要 (三)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四)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五)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 (六)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三、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2.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 4.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
(二)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
一、周期安排原则释义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 过程的训练原则。
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 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 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 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
控制
1.训练因素的影响 Biblioteka .运动员的情绪3.社会交往
4.训练条件、场地及气候
5.运动员生物节奏 6.意外的伤病
7.比赛中非可控因素
(二)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
(三)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宜现象
公里
60年代
80年代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中距离跑 游泳 赛艇
图:世界优秀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年负荷量变化
(二)过度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慢性体重下降; ——非受伤引起的关节及肌肉疼痛; ——慢性肠功能紊乱; ——扁桃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鼻塞和发冷; ——出现皮疹和肤色改变; ——周身性肌肉紧张; ——疲惫不堪、失眼不安。
恢 复 周 消除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
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三)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 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四)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释义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 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 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 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 原则。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主讲:姜允哲
训练原则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 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 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 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
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 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 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 因素的训练原则。
动员性机制(动员心 提高专项竞技能
理、生理潜能,各系 力发展稳定的竞
统高度协调)
技状态创造成绩
比赛 时期
消失
保护性机制(机体拒 积极恢复消除心 绝继续高强度工作) 理、生理疲劳
恢复 时期
马托维叶夫大周期理论
准备期
~获得形成
竞赛期
~相对稳定
休整期
~暂时消失
前提条件 形成 ~特征进一 运动成绩 ~各因素之 获得阶段 阶段 步巩固提高 有所波动 的联系消失
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运动负荷
负荷量
负荷强度
练 次 练练 习 数 习习 的 、 的的 时 组 距重 间 数 离量
练练练单 练
习 的 速
习 的 高
习 的 密
位 练 习 的
习 的 难
度远度负 度



(二)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
总的机能水平提高 运动素质全面发展 专项技战术改造形成 心理素质初步养成
前提条件趋向专门化 专项训练水平提高
从精细分化 到粗糙分化
三、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表 不同类型的训练周期及其时间构成
周期类型
时间构成
多年周期 年度训练 大周期 每个大周期
小周期 日周期
2-20年 1-3个大周期 准备、比赛、恢复期各1 10-30周、中周期4-15周 7±3天、4-20次课 1-3次训练课
(二)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表4-7 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
周型
主要训练任务
基本训练周 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
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赛前训练周 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
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
比 赛 周 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
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
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一)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二)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 (三)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 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二、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二)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 排好训练和比赛
(二)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三)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四)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第二节 动机激励原则
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
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
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 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训练中应准确把握和控制运动训练活动的各 个方面或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训练的内 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 的调节,以使得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按照预先设 计的方式运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