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类疫苗预防接种常见的疑似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探讨

合集下载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大家知道,预防接种用的疫苗同所有药物一样,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异物,接种人体后在刺激机体产生相应免疫力的同时,也会出现某些不良反应,但只有极少数发生,绝大多数健康人接种后不会发生不良反应。

随着国家扩大免疫规划项目的实施,疫苗种类不断增加,接种人次数增多,相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人数也会增多。

因此,全社会对此予以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对出现的一些预防接种反应的片面传播,引起民众的误解,使部分家长无所适从。

一、有哪些原因可以导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疫苗作为预防接种的〃防弹武器〃,疫苗中含有的主要成分就是相应抗原物质;其次,用于培养繁殖疫苗的多为动物细胞,如乙脑减毒活疫苗是用地鼠肾细胞培养,麻疹、腮腺炎减毒疫苗和流感疫苗是用鸡蛋培养等,纯化后仍残留少量动物细胞成分;另外,为避免疫苗污染或变质,疫苗中常要加入少量抗生素、防腐剂或吸附剂,如常见的加入新霉素、氢氧化铝等。

这些微生物或其产物还是动物细胞、抗生素、吸附剂等等对人体都是异体物质,接种到人体后,不同受种者就会出现不同的接种反应。

另外,减毒疫苗是相应微生物经多代培养后无致病性的活的病毒或细菌,接种人体后如同自然感染一样也会在人体内繁殖,极少数受众者因机体免疫系统的差异性也会发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严重的异常反应如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出现的疫苗相关病例,会导致发生者终生残疾甚至死亡。

因此,接种疫苗是预防针对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但是任何一种疫苗对不同受众者都不是绝对安全的。

特别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在预防接种工作中是客观存在的,且为不能避免的事件。

二、预防接种反应分哪几类目前分为7类。

分别为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的反应。

一般反应:是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硬结,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报告程序、时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后48小时内填写AEFI 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

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报告范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范围按照发生时限分为以下情形:--24 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腋温》38•& )、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15 天内: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 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6 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

--3 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 个月:如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处置原则常见反应的处置接种人员对较为轻微的全身性一般反应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可给予一般的处理指导;对接种后现场留观期间出现的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等,应立即组织紧急抢救。

对于其他较为严重的AEF,I 应建议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就诊。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1)一般反应:是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疑似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疑似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4.如无其他症状,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持久的损害, 消退后不留痕迹。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 理
血管性水肿
急性局限性水肿,除多 见于注射部位的肢体外, 也常于皮下组织疏松处, 如眼睑、口唇、包皮、肢 端等。水肿处皮肤紧张发 亮,境界不明显,呈淡红 色或较苍白,质地软,为 不可凹陷性水肿。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 理

两个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在时间、地区和/或接种的疫苗方面相关。
不良 反应
疑似异常反应的分类 一般反 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
应 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异常反 应
事故 疫苗质 量事故 实施差 错事故 偶合症
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接种后造成受种者 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 反应。
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尽早足量使用,急性荨麻疹,一般应用氢考300~ 600mg/日或地塞米松10~30mg静滴。待体温正常,皮 疹渐消退减量并代以口服强的松片;皮疹较广泛者, 可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中等量短期服用;严重者早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 理
过敏反应的治疗
有休克者成人皮下注射1:1 000肾上腺素0.5ml,儿 童每次0.01~0.03ml/kg。如体重不明: 2岁以下 0.0625ml(1/16) 2-5岁 0.125ml(1/8) 6-11岁 0.25ml(1/4) 11岁以上 0.5ml(1/2) 肾脏或神经系统综合征较严重者,可用可的松, 成人 100~200mg/日,儿童每日2~4mg/kg; 也可用促皮质激素,成人25~50单位/日;儿 童每日2~3单位/kg,分2次肌内注射。
心因性反应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 (二) 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AEFI 一般反应 异常反应 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故 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理

8
内容提要
一、AEFI的概念 二、AEFI的报告 三、AEFI的调查 四、AEFI的诊断 五、AEFI的发生原因 六、常见AEFI处理
9
AEFI的报告
谁报告? 报告什么? 向谁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 职务的人员 ---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 关报告,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 管理部门报告。
期,接种后偶合发病;或者,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 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 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 病情加重。对应于WHO的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
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反应。对应于WHO的注射反应。
16
AEFI调查流程
核实报告 现场调查和 资料收集 标本采集和 实验室检查 讨论分析 初步调查 结果和建议
立即调查
死亡 群体性反应 公众高度关注事件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调查诊断专家组
48小时内调查
其它AEFI
撰写调查报告
死亡 严重残疾或组织器官损伤 群体性反应 公众高度关注事件
17
AEFI调查
核实报告 根据报告内容,核实出现反应者的基本情况、主要临床表现、 初步诊断、疫苗接种情况、发生反应的时间和人数等,完善 相关资料,做好深入调查的准备工作。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3
AEFI按发生原因分类
一般反应
异常反应 疫苗质量事故 AEFI 实施差错事故 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 不明原因反应
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事故
4
一般反应
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 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对应于WHO的常见、轻 微的疫苗反应。 全身反应 发热: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 38.5℃)和重度(≥38.6℃)。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 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 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到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 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 时间稍晚。 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 和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 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 3天者。

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方案

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方案

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方案一、目的开展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以下简称AEFI)监测报告,及时妥善处理麻疹疫苗免疫接种活动中出现的AEFI,分析评价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的安全性,保证麻疹免疫接种的顺利实施。

二、病例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AEFI包括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和心因性反应。

三、报告(一)报告范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范围按照发生时限分为以下情形:1、24小时内发生: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2、5天内发生:如发热 (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3、15天内发生: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4、3个月内发生: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臂丛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5、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二)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三)报告程序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预防接种常见异常反应及应对措施

预防接种常见异常反应及应对措施

预防接种常见异常反应及应对措施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为了提高人们的机体免疫力,特别是幼儿的免疫力,我国逐渐加强了对疫苗接种的重视。

疫苗接种逐渐发展成为现阶段我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方式。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日臻完善,对于常见传染病的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加强了对疫苗预防接种过程中异常反应及处理的重视。

文章以常见的几种疫苗预防接种为例,对其接种过程中常见的异常反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

关键词:异常反映;疫苗;预防接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常见传染病的控制能力也相应的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对幼儿机体免疫力的提升逐渐达到了国际标准。

然而,幼儿预防接种疫苗数量、种类的不断增加导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象也逐渐的增多。

通常人们在进行疫苗预防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或者副作用是一种正常现象,往往不会对人体的组织及功能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通常不需要进行临床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症状会自动消失。

然而对于预防接种后出现的反复性的、长期的、剧烈的异常反应则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同时为了避免异常反应恶化,要在第一时间将接种者送入医院接受治疗。

一.疫苗接种常见异常反应及处理对策1.麻疹疫苗接种常见异常反应及处理对策麻疹疫苗的主要作用是预防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疾病的发生,其接种时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婴儿8 个月时,二是儿童七岁时。

现阶段,我国麻疹疫苗预防接种过程中常见的异常反应主要有三种,一是过敏性皮疹,其约占据了全部异常反应的80%;二是消化道反应,约占7%;三是过敏性紫癜,约占10%,四是其他反应,约占3%。

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出现的异常反应经过有效的处理均能在较短的时间能消退,极少有致死、致残现象发生。

荨麻疹是最常见的一种麻疹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症状,皮疹所处的位置、大小均不一样,皮疹部位为暗红色或红色,其四周伴有白色,此外,麻疹样、猩红热样斑丘也是麻疹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症状,异常者还可能伴有腹痛、恶心等症状。

疑似异常反应原因分析

疑似异常反应原因分析

18
3、误用与剂型不符的疫苗或稀释液
疫苗准备不当 • 疫苗用错稀 释液溶解 • 误用药物代 替疫苗或稀 释液
局部反应
未充分摇匀 (引起脓肿 ) 药物作用(如 肌肉松弛剂、 胰岛素、氨溶 液)
19
4、接种部位不正确和接种途径不妥
接种部位不当 •卡介苗皮下注射 代替皮内注射 •类毒素疫苗(DTP 、DT、Td)注射太 浅 •臀部
31
禁忌证和慎用证
— 怀孕、哺乳期
* 潜在的致畸及诱发流产或早产是众所周知的安全 性考虑 * 灭活疫苗可用于有预防接种指征的孕妇 * 通常不推荐使用活病毒疫苗(特别是风疹疫苗, 其危险性1.2%—1.6%) * 注意与疫苗无关的先天缺陷被错误归因于疫苗 * 新疫苗可能有未知的作用(小心使用!) * 年轻妇女可能未意识到或透露已怀孕(注射前 应询问筛查)
5
生物学特性
毒力、毒性、致病性
• 流感全病毒疫苗接种后发热和轻度类似流 感症状 • MV接种后发热和轻型皮疹(5-10%) • 腮腺炎疫接种后引起腮腺炎样疾患 • 风疹疫苗引起胎儿GRS • BCG接种引起淋巴结炎 • 内毒素致热,血压收缩,血压下降,WBC增高
6
*疫苗的纯度与均匀度
去除杂质,消除潜在毒性,引起免它如抗生素、石碳酸、硫柳汞等防腐
剂,氢氧化铝等吸附剂
- 疫苗稳定剂,明胶(抗明胶IgE抗体)
41
异常反应中的过敏反应
• 在预防接种中最常见的异常反应是过敏反应
• 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文献统计,其中80%左右是接种疫苗后引起的 过敏反应 • 我国报告常见的过敏反应 - 过敏性休克 - 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 ◎ 过敏性皮疹 ◎ 过敏性紫癜(肾炎)
血清病
7-12天

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处置应急预案

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处置应急预案

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处置应急预案为保证麻疹疫苗接种的安全有序,应对特殊个体突发的异常反应或事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现就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后的处置,制定应急预案如下: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现所有受种者疫苗接种后必须在现场留观30分钟,由1名接种医生和护士现场负责观察,如发现一般接种反应和轻度的异常反应,可在现场进行诊治。

如发现严重异常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应在现场立即抢救和治疗,待缓解后紧急送相关医院。

二、应急处置流程1、发现严重异常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应在现场立即抢救和治疗。

2、留观室由1名急诊科医生和1名护士负责,如出现严重副反应负责现场急救诊治、待缓解后紧急送相关医院。

由急诊科医生联系本单位领导(联系电话:联系人:)救护车或其它交通工具(本单位救护车联系电话:联系人:)、联系本单位急诊(室)门诊、联系住院病房、相关急诊救治医生等。

三、诊治费对出现严重副反应的急救诊治费用,先由相关医院垫付,然后通过调查诊断或鉴定,确定病因后,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解决。

四、严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一)报告1、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的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2、报告程序及时限在发现严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应当及时向组织实施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

接到报告的接种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和处理,在接到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事件的报告时,应按规定的时限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二)调查1、调查的组织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核实,组织调查。

卫生部门调查组原则上由临床、流行病、免疫规划、实验室检验等有关专业人员组成(名单附后)。

麻疹类疫苗接种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麻疹类疫苗接种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麻疹类疫苗接种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1)一般接种疫苗后24小时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和触痛,多数情况下于2~3天内自行消失。

(2)一般接种疫苗后1~2周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

其中大多数为经度发热反应,一般持续1~2天后可自行缓解,不需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感染;对于中度发热反应或发热时间超过48小时者,可采用物理方法或药物进行对症处理。

(3)皮疹:一般接种疫苗后12天内可能有轻微皮疹出现,出疹时间一般不超过2天,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二) 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 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AEFI 一般反异常反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分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和处置情况

分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和处置情况

分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和处置情况【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监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及处置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1-2021.12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个案资料展开分析。

结果在80例AEFI报告中得知,一般反应与异常反应各有60、20例,占比率为75.00%、25.00%;发生AEFI概率较高的疫苗包括23价肺炎、麻疹风疹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15例;临床诊断中一般反应症状最多的为发热66.67%,其次便是红肿浸润与局部硬结33.33%;异常反应中,发生过敏性皮疹、热性惊厥、荨麻疹各有50.00%、25.00%、25.00%。

结论我院现阶段AEFI监测情况相对良好,还需各级医疗人员继续加强AEFI的诊断及分类、处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监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情况;在全国健康与卫生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要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生命周期的健康与卫生服务,重视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群众患病。

疫苗接种是临床控制相关传染病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方式。

预防接种同时也是促进与保证婴儿健康成长与保护健康人群的重要方式之一[1]。

因生物制品剂质量的不同与被接种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部分人群在接受预防接种时通常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异常反应[2]。

随着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与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疫苗受种人群及接种针刺、疫苗种类均在不断增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逐渐得到社会及公众的广泛关注。

AEFI主要指在人们接种疫苗后或接种过程中可能造成机体组织功能与器官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的实施有关的相关反应[3]。

通过建立AEFI监测系统,有利于帮助临床及时发现AEFI发生原因,积极开展干预措施,减轻免疫规划工作及个体健康的负面影响[4]。

故本文旨在监测AEFI及处置情况展开分析,阐述如下。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及调查处理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及调查处理

(二)、异常反应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将异常反应 定义为: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 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 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异常反应特点
由疫苗固有性质引起,包括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 艺、疫苗中的附加物等。.
接种的疫苗是通过检定机构检定合格的疫苗。 接种实施过程正确、包括疫苗运输、储存、免疫程序和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及调 查处理
概念
疑似异常反应 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称群体性反应) 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症、预防接
种事故(简称事故)和心因性反应
一、疑似异常反应的定义
疑似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 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 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 关的反应。
三、疑似异常反应的分类
一般反应 异常反应 事故 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 不明原因性反应
(一)、一般反应
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固有的 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 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 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 乏力等症状。
一般反应的特点
接种操作等各方面均无过错。 发生率极低,但反应相对较重,需要临床处置,绝大多
数的异常反应经过临床治疗后不留永久性损害。 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对异常反应的补偿采取的是一
种无过错补偿机制
(三)、事 故
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或者由于在预防接 种实施过程中违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 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 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六)、不明原因反应
不明原因反应是指疑似异常反应经 过调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仍不 能明确的反应。
疑似异常反应的报告

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及其处理

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及其处理
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和补偿提供参考依据 AEFI监测是WHO对疫苗国家监管职能(NRA)评估的重要
内容
医学ppt
25
医学ppt
26
医学ppt
27
含麻疹成分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 (数据来源:2007.1~2008.7监测系统数据)
实施差错 心因性反 疫苗类型 一般反应 异常反应 事故 偶合 应 不明原因 待定 麻疹 60.79 31.15 0.20 3.63 0.40 0.40 3.43 麻腮风 70.71 24.75 0.00 3.54 0.00 0.51 0.51 麻腮 81.82 9.09 0.00 2.27 2.27 0.00 4.55 麻风 73.77 21.31 0.00 1.64 0.00 0.00 3.28
1980年国家颁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理 试行办法》
北京、上海、黑龙江、江苏、广东等省于1985~ 2002年先后建立了监测系统
2005年3~12月采用了WHO的AEFI监测理念,在10 个省开展AEFI监测试点,建立AEFI监测信息客户 端报告管理系统
2007年建立AEFI监测网络直报管理系统
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 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医学ppt
9
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 般不需要临床处置
局部反应
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 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
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全身反应
主要有发热、头痛、倦怠、头晕、乏力、全身不适 等
发热按腋窝温度分为轻度(37.1~37.5℃)、中度 (37.6~39.0℃)和重度(>39.0℃)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与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与处置
一般反应-全身反应
一般反应-局部反应
临床表现 接种局部红肿,伴疼痛 接种BCG: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 接种吸附疫苗:硬结
年老体弱或重度衰弱的人,不主张接种各种疫苗,否则容易发生晕厥,或因接种反应引起其他原有疾病发生。
01
03
02
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1
如果机体某些反应性不正常或处于某种病理或生理状态(即禁忌证),接种疫苗后可能对机体带来某些损害,甚至引起严重的异常反应。
违反任何禁忌证都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但发生概率及反应严重程度随疫苗种类、禁忌证的性质而异。一般来说,违反特殊的禁忌证比违反一般禁忌证危险要大。
1
2
3
4
接种部位、途径不正确
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3
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4
接种剂量和接种次数过多 要获得足够的免疫力,必须要有足够的抗原刺激量。抗原剂量低于一定限度,则不足以调动机体的免疫反应。 在一定限度内,免疫力的产生和注入剂量成正比。但增至一定程度,抗体增长较缓,达到最高限度则不再增加; 超过限度,反而抑制抗体上升,不但影响免疫效果而且会加重反应。不同疫苗的剂量有所不同; 同一疫苗在不同年龄的对象中,所用的剂量也是不同的。 大部分疫苗的使用剂量是随年龄增大而递增,如果成人剂量给儿童使用,势必要引起反应的加剧。 有些疫苗的预防接种与注射次数有密切关系,如注射百白破疫苗的局部红肿与发热反应的程度随着接种次数而增加。
03
注射器或疫苗使用时间过长,受到空气中的细菌或操作人员污染;注射局部消毒不严等。
04
不安全注射
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7
健康状况 预防接种后的不良反应与机体生理因素及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在健康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如重度营养不良、经常低热、消耗性疾病的恢复期进行预防接种,容易引起反应加重;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1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1 无菌性脓肿1.1.1 临床表现1.1.1.1 注射局部先有较大红晕,2~3周后接种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硬结、肿胀、疼痛。

1.1.1.2 炎症表现并不剧烈,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轻者可在原注射针眼处流出略带粉红色的稀薄脓液;较重者可形成溃疡,溃疡呈暗红色,周围皮肤呈紫红色。

1.1.1.3 溃疡未破溃前,有波动感。

轻者经数周至数月可自行吸收。

严重者破溃排脓,创口和创面长期不能愈合,有时表面虽然愈合,但深部仍在溃烂,形成脓腔,甚至经久不愈。

1.1.2 治疗1.2.1.1 干热敷以促进局部脓肿吸收,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

1.2.1.2 脓肿未破溃前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并可注入适量抗生素。

不宜切开排脓,以防细菌感染或久不愈合。

1.2.1.3 脓肿如已破溃或发生潜行性脓肿且已形成空腔需切开排脓,必要时还需扩创,将坏死组织剔除。

1.2.1.4 有继发感染时,先根据以往经验选用抗生素,然后对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按照药敏培养实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换药时用3%硼酸溶液冲洗伤口,引流通畅。

1.2 热性惊厥1.2.1 临床表现1.2.1.1 热性惊厥是指先发热,后有惊厥,体温一般在38℃以上,惊厥多发生在发热开始12小时之内、体温骤升之时。

1.2.1.2 发作突然,时间短暂,肌肉阵发痉挛,四肢抽动,两眼上翻,口角牵动,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面部与口唇发绀,可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

1.2.1.3 预防接种引起的惊厥,多数只发生1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很少有超过20分钟者。

有些儿童可表现为多次短暂惊厥。

1.2.1.4 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1.2.1.5 惊厥应与脑炎,脑膜炎,破伤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脑水肿,癫痫,癔症发作等疾病鉴别。

1.2.2 治疗1.2.2.1 静卧于软床之上,用纱布缠裹的压舌板使口张开,并放在上下牙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置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一)监测病例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二)报告1、报告范围——24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 (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15天内: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6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

——3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个月:如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3、报告程序(1)一般情况下及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以电话等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常见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探讨

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常见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探讨

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常见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常见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探讨。

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接待的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儿童9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研究组选择综合护理。

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综合护理在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可以有效降低异常反应的发生频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方法;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的传染病症,因为机体腮腺被腮腺炎病毒侵袭造成的,发病人群主要是青少年,一旦发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

而预防接种是把相关的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群的体内,让机体可以在不发病的前提下产生针对于对应疾病的一个主动免疫或者是被动免疫的过程,但是因为有些家长对预防接种和疫苗的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以及儿童对于接种的内心恐惧及害怕情绪,就会增加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1]。

本文对我院接待的接种儿童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有效处理办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接待的预防接种儿童9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6±0.3)岁,其中,男28例,女21例。

研究组49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3.5.±0.2)岁,其中,男29例,女20例。

两组儿童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

在注射前帮助家长正确摆放儿童的相关注射体位,并在注射后提醒家长在留观室至少留观半小时,观察儿童是否有异常反应。

研究组选择综合护理。

①技能知识培训:预防接种的护理人员必须要经过全面的培训及考核才可以上岗,并要了解疫苗的基本知识,如疫苗种类以及级别等,还要掌握专业准确的接种技能,清楚相关的禁忌事项和常见的接种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类疫苗预防接种常见的疑似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8-01-16T14:24:01.7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1期作者:许燕君[导读] 对发生的疑似接种异常反应进行及时处置。

以进一步保证疫苗预防接种质量得以大大提升,有效避免接种疑似异常反应。

(仁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眉山 620500)
【摘要】目的:分析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预防接种的疑似异常反应与处理对策。

方法:选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县进行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预防接种后出现疑似异常反应的5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其AEFT报告资料,对出现的疑似异常反应予以针对性的处理方法。

结果:5例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患儿中:有4例(80%)表现为一般反应,1例(20.00%)出现异常反应过敏性-斑丘疹。

结论:对患儿接种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之后,常见的疑似异常反应主要以轻度为主,异常反应并不明显,应对症处理,严密监测患儿接种后的不良反应,保证接种效果。

【关键词】麻腮风、麻风疫苗;疫苗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处理方法【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1-0347-02 麻疹作为临床较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主要因麻疹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为皮肤有大量红色斑丘疹及颊粘膜上出现麻疹粘膜斑,从而伴发眼结膜炎、发热及上呼呼吸道等并发症[1]。

该病的传染性非常强,在人口较为集中且无经常接种疫苗地区的发病率较高,为此,做好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就显得很有必要。

此次研究对象重点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县进行麻疹类疫苗预防接种后,出现疑似异常反应的患者5例,针对出现的疑似异常反应予以相应的方法处理,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对象和方法
1.1 AEFT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5例行麻腮风、麻风疫苗预防接种后出现疑似异常反应的患儿,年龄介于8月龄至2岁间,年龄平均数为(0.8±2)岁。

1.2 方法
入选的5例接种麻腮风、麻风疫苗患儿AEFT报告中,都遵循知情同意基本原则进行预防接种,医务人员在进行接种之前,加强疫苗预防接种安全教育工作,仔细了解详细禁忌症及缓种症指标等,按照预防接种三查五告知七核对一监测制度做好疫苗接种;疫苗预防接种结束以后,应告知接种对象留下观察半小时左右,以将接种有关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

1.3 数据处理
此次研究选SPSS 21.0型软件展开数据统计分析,文中涉及的计数资料并以(n,%)表示,如若各异常反应比对差异较明显,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入选的5例患儿中:有2例(40.00%)表现为发热、哭闹、T38.8~39℃;2例(40.00%)出现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直径11cm、>5.0、一位患儿局部直径3.1cm伴纳差、乏力;1例(20.00%)发生过敏性皮疹-斑丘疹,发热T37.4℃、全身遍布斑丘疹,无瘙痒、压之褪色。

发生过敏性反应的患儿,均比其他常见的疑似异常反应人数及少,差异性明显,(P<0.05)。

3.讨论
疫苗接种作为临床控制麻疹病毒感染的一种核心方法,据有关实践研究结果证实,麻腮风、麻风疫苗接种对临床防治麻疹的效果较显著,但也有极少部分的接种患儿会伴发疑似异常反应,但大都是一过性的,为此接种前做好预检分诊非常重要,接种人员必须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免疫程序实施接种,在接种工作中要按照预防接种三查五告知七核对一监测制度做好疫苗接种。

出现的疑似接种异常反应要认真按照对症处理原则[2]。

并做好后期的解释工作,安抚好患儿家属的情绪反应。

此次经分析5例进行麻腮风、麻风疫苗预防接种后出现疑似异常反应的患儿,结果显示,5例患者中:4例表现为一般反应,均比其异常反应人数多,(P<0.05)。

针对以上常见的疑似异常反应,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具体表现为:第一,患儿出现发热、哭闹、T38.8~39.5℃、纳差、不适,处理方法:(1)发生轻度全身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它疾病。

(2)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对症处理。

(3)高热不退或伴有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治疗。

第二,过敏性皮疹-斑丘疹。

该反应属麻风疫苗接种之后的一种异常反应,发病机制表现为麻风疫苗接种之后所伴发全身不适。

据AEFT个案报告信息,过敏性皮疹发生于接种后4小时后,反应速度很快,临床表现为发热T37.4℃、全身遍布斑丘疹,无瘙痒、压之褪色。

处理原则:过敏性皮疹主要因疫苗预防接种后发生应激反应所致,发病时间一般在24小时内。

临床予以患儿口服扑尔敏(患儿0.35mg/kg)、西替利嗪(患儿2.5~5.0mg),如若病情较严重,可予以其激素治疗,经加速过敏原排出方式,改善临床疗效[3]。

过敏性皮疹大多预后良好,用抗过敏药物能治愈。

第三,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直径11cm,直径超过了>10cm为强反应,处置方法用抗变应性炎症药物和糖皮质类固醇药物口服和外用。

另一位患儿局部红肿直径3.1cm为中反应并伴纳差、乏力。

局部的中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此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消退,很少持续3~4天者。

综上阐述,进行麻腮风、麻风疫苗预防接种常见的疑似异常反应并不是很明显,主要以轻度为主,重度异常反应并不是很常见。

在此种情况下,在今后的预防接种工作中应针对疑似异常反应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要严密监测疑似异常反应患儿。

并做好接种前的预检分诊,工作中认真按照预防接种三查五告知七核制度做好疫苗接种,接种后要在现场进行密切观察,是否有儿童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保护好受种者的健康。

对发生的疑似接种异常反应进行及时处置。

以进一步保证疫苗预防接种质量得以大大提升,有效避免接种疑似异常反应。

【参考文献】
[1]《预防接种工作手册》.《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处理原则》.
[2]陈东文.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J].医学信息,2015,26(35):266.
[3]袁晓丽.某市麻疹疫苗接种率与麻疹发病率关系分析[J].医药前沿,2017,7(9):354-3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