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请论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请论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古代学校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社会习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特点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方面。
一、教育内容方面古代学校教育主要涵盖了文学、历史、经史、诗词、音乐、书法、礼仪、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十分广泛,覆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其中经史类的内容是最为重要的,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同时,教育内容中也注重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例如书法、音乐等艺术技能的培养,以及商业知识、医学、农业等实用技能的传授。
二、教育方法方面古代学校教育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了硬背、仿写、讲解、听写等。
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仿写,即让学生通过模仿经典文献进行写作。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等技能,并且培养写作能力。
同时还有“读书三百篇,其义自见”,即要求学生多读书,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来体会文献中的真正意义。
三、教育制度方面古代学校教育的教育制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教育的分级制度,即在学制方面的划分;二是选拔制度,即明确选拔才华横溢的人士进入官学或者为官。
分级制度中主要分为县学、州学、府学、官学等,学生在这里循序渐进,逐渐学到高深的知识。
在选拔制度中,采取的是科举制度,即学生通过举行科举考试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这一制度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并且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四、教师素质方面古代学校教育的教师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既要有高深的学问,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面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古代,老师被称为“先师”,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老师还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深厚的修养,成为学生的榜样。
总之,古代学校教育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教育内容广泛,注重实用,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教育制度规范且科学,老师素质高等等。
这一传统教育体系的优秀特点,对于接下来的中国教育历程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意义,为中华民族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当前,我国的教育变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对别国经验的借鉴上,对本国的教育变革历史沿革的研究相对较少。
文章通过对我国从夏王朝到近代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中的十一次重大教育变革事件的梳理,总结了我国古代教育变革的特点,并探讨了它们对今天的教育变革的启示。
标签: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启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加大了教育变革的力度,对教育变革的实践和研究正在各个层面热烈地进行着。
当前,我国的教育变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对别国经验的借鉴上,对本国的教育变革历史沿革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拟就我国古代教育变革中的重大事件和它们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中国古代教育变革的重大事件如果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去考察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发展变化对教育的影响,在从夏王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这段有几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有十一次意义比较重大、影响比较深远的教育变革大事。
1.我国的教育发源很早,相传五帝时就有了现在解释为用来宣讲教令的学校——“成均”。
但现在一般认为如同《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里提到:“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设西序为小学”那样,真正的学校形成于夏代称为“序”的机构。
《礼记·王制》里也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1],指出夏代把以前只具有比较单一的养老敬老功能的“序”改变成可以兼教习射的教育机构。
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使教育制度化、系统化。
受社会发展和西周社会特有的宗法制度的影响,形成了政教合一、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在这种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等级和职责都比较分明、比较完善的学校组织体系;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视学制度;确定了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的教学内容。
论宋代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特点对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friendl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construct
a
loose academic
atmosphere
and#ve and
Bai
students diverse vary learning methods.From different views of social development present Senior chinese teaching situation,teaching features of Song Dynasty’S
a
and
forward.Such propeled the cunture of Song Dynasty reached
a
which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on
high tide provides many valuable enlightm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purpose for Senior The paper
High
School’S chinese education
on a
nowdays・ foreword which summarizes this
contains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nd research method.The second part paper’S research status quo,research thought third part academy’S is the mainbody of this paper.Firstly,the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学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们在塑造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的发展和特点。
一、古代学校的起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起源。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公侯贵族就开始建立私立学校来培养子弟。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古代学校的演变历程非常丰富多样。
最早的学校多由贵族子弟聚集在一起,在家长或有经验的学者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后来,随着社会阶级的出现,学校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特权的象征。
当时的学校以礼仪、音乐、文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和社交能力。
随着历史的演进,学校逐渐普及化,不再仅限于贵族子弟。
尤其是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使得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一时期的学校,以儒学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忠孝精神,如成立的国子监等。
二、学校的组织与管理在中国古代,学校的组织与管理体制相对统一。
学校一般由校长、教师和学生组成。
校长负责学校的整体管理和决策,教师则负责教授知识和指导学生。
学生则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报名参加。
教师在古代学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教育能力。
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培养他们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学生则需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参加各类课程和活动。
在古代学校中,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和实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
三、历史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涵盖了经义学习、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的教诲下,学生们被灌输着忠诚、孝顺、廉洁等传统道德观念。
古代学校的教育特点在于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国古代教育可追溯到尧、舜时期,惟居有贵族才受教育。
汉朝时期,教育由私塾转向官办学校,教育普及至少数民族,成为四维五常的基石。
这种教育制度延续了上千年之久,并对当今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教育注重礼仪、音乐和文学。
这种教育制度强调人文精神,认为高雅的礼仪、音乐和文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非常重要。
现代教育应该把握这一特点,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
其次,中国古代教育强调“教书育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在古代中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他们注重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将学生的才能培养到最高点。
现代教育应该把握教育的整体性,把教育当中的知识体系与人文素养、社会责任融为一体。
第三,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实践,重视学以致用。
在古代中国,大多数学生难以掌握许多理论知识,但他们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国家作出贡献。
现代教育应该借鉴这一特点,让学生深入到社会、到企业、到工厂、到实验室,通过实践和体验得到知识。
最后,中国古代教育强调“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力”。
在古代中国,许多著名人物都能从平凡之人崛起。
他们无所畏惧,愿意面对任何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现代教育应该借鉴这一特点,让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发挥他们的潜力和天赋,以达到顶尖水平。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现代教育体系。
我们应该把握古代中国教育的经验与教训,结合现代教育的优点,开创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的高素质人才。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2.教育科技的应用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四、教育理念与方法1.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2.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3.创新教育理念与实践五、中外教育差异与启示1.教育体制差异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差异3.教育评价差异4.教育公平与质量差异5.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正文: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强调“立德树人”,重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倡导“有教无类”的观念。
教育形式主要有官学、私学和家庭教育。
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教育与选拔官员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西方古代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以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为代表,强调身心全面发展。
古罗马时期,教育分为文法、修辞、哲学、数学、音乐等科目,教育对象主要为贵族子弟。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成为主导,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虔诚的信徒和教士。
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近现代我国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历程。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推行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标志,强调教育科学化。
随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0世纪末,西方教育逐渐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育方法。
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推进,全球教育逐渐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各国间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教育资源共享,国际教育竞争日益激烈。
2.教育科技的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
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1.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论语》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包含了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中,孔子强调了“温故知新”,即要通过对古人智慧的学习来增长知识和才智;同时,他还提出了“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者的榜样作用和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2.孟子关于教育的思想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中谈到了很多有关教育方面的理念。
他提出了“教育无迟早”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及时性;同时,他以“致知格物”为教育目标,强调了修养、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3.老子关于教育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也包含了关于教育的观念。
他提出了“三教”思想,认为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而进行差异化的教学。
二、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强调道德教育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这对当代教育也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受到了重视,古代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行修养,使其成为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公民。
2.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一思想对当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教育要注重挖掘学生个体的优势和潜能,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注重教育育人古代教育思想中强调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这也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古代教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4.强调实践教育古代教育思想中强调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这对当代教育也有启示意义。
当代教育要注重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倡敬业精神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了敬业和修身养性,这对当代教育也有启示意义。
当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态度。
浅析中国古代人文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浅析中国古代人文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古代人文教育的特点古代人文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代人文教育强调尊师重教,教育制度中尊重师道,强调师生关系的亲和和尊重。
古代人文教育注重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就,更注重身心修养、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培养。
古代人文教育德育与智育并重,注重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而非单纯追求知识的积累。
古代人文教育注重实践和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古代人文教育尊重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注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全面发展。
这些特点为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也倡导全球化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我,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现代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现代高等教育已经走上了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和终身学习的道路,这对于促进社会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尊师重教的传统尊师重教是古代人文教育的重要传统之一。
在古代,师生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师者如父母,德高望重,学生则要恭敬尊敬,虚心向学。
这种传统对于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起着关键作用。
尊师重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宋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教育特点及意义深远。
以下是对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的详细分析。
一、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1.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宋代书院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书院中不仅要学习经史子集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习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技能。
此外,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以至道”的教育理念。
2.教学模式以自学为主:宋代书院的教学模式以自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相互讨论、请教老师等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维方式。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3.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宋代书院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包括讲授、讨论、答疑、自习等。
讲授主要由山长或教授主讲,讨论则是学生分组或集体讨论问题,答疑是在固定时间由讲师解答学生问题,自习是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
这些教学方式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4.强调师生关系和谐:宋代书院强调师生关系和谐,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
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与学生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宋代书院的教育意义1.传承文化:宋代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精髓。
书院中所教授的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人才:宋代书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书院教育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推动教育普及:宋代书院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文化进步。
古代教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教师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教育制度古代教育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它包括教育的组织结构、招生规则、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选拔与考核等方面。
古代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家庭教育和官学教育。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而官学教育则是政府主办的学校教育。
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教授孔子的儒家思想,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
二、古代师范教育古代师范教育是中国古代培养教师的一种教育形式。
师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
师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教师,传承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水平。
古代师范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古代师范教育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基础,以实际教学为重点,培养应用型教师。
2.重视道德教育。
古代师范教育注重教师的道德修养,提倡教师品德高尚,为人师表。
3.注重师范实训。
古代师范教育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师范生通过实习、教学实训和校外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学技能。
三、古代教学方法古代教学方法是古代教育中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古代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辅导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古代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传统的言传身教为主,注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学生的模仿和理解。
四、古代教育理论古代教育理论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称,包括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名家、农家等不同学派的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培养人才的原则等方面。
古代教育理论对中国古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古代教师选拔与考核古代教师选拔与考核是指古代选拔优秀教师和对教师进行考核的程序和制度。
古代教师选拔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举荐制。
古代的举荐制是指在贵族家庭或官方学校进行推荐,由贵族或官方进行选拔优秀的人才。
2.科举制。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也应用于古代教师的选拔。
3.学校考核。
官学教育中,学校会对教师进行终期考核,以评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品德素质。
唐代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2012年第0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2,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90期)Total No .290收稿日期:2012—01—17作者简介:穆惠涛(1971—)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学校教育;赵岚(1969—)男,辽宁新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唐代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穆惠涛1,赵岚2(1.长春师范学院思政部,吉林长春130021;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摘要:唐代学校教育是兴旺发达的,究其繁荣的原因有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完善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办学途径的多样化、较宽的专业结构等。
而这些特点,对我们今天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是值得思考的。
关键词:唐代;学校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072—02从整个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唐代学校教育是兴旺发达的,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的繁荣。
这种繁荣正是基于教育管理者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及采取有效措施的结果。
一、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唐代统治者对教育的态度及其实行的文教政策是促进当时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管理者在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教育。
唐代的君臣总结了历史上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认为“自古为政,莫不以学为先”。
“君子知教,化人成俗,理国齐家,必由学焉”。
光宅二年(685年),陈子昂上疏说得就更明白,他说:“臣闻天子立大学,所以聚天下贤英,为政之首。
……是以天子得贤臣由此也。
”圣历二年(699年),韦嗣立也上疏说:“化民成俗,必由学乎。
学之于人,其用益博,故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王之诸子,卿大夫士之子,及国之俊选,皆造焉。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学而成者。
中国古代教育的办学类型及现代启示——以书院为例
展过程 中, 过千余年 的传 承与创新 , 成 了有别 于传统 中 经 形 国其 他 社会 群体 的价 值 取 向 、 维 方 式 和 行 为 规 范 。作 为 传 思
承 与 创 新儒 家 文化 的 主要 机 构 , 院是 以 “ ” 核 心 的人 文 书 道 为
后 , 着 教 会 书 院 在 中 国 的设 立 , 方 的 教 育 制 度 、 学 方 法 随 西 教 和 学 制 管理 对 传 统 书 院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书 院 的 传 统 教 育 形 式 已不 符 合 历 史 发 展 的 要 求 , 国 人 变 革 学 制 的 要 求 在
控 。书 院作 为知 识 分 子 求 知 问 学 的 精 神 家 园 , 力 将 学 术 研 努
究 与 教 育 活 动结 合 起 来 。 他 们 一 方 面 通 过 学 术 研 究 深 化 学 理 探 讨 , 进 教 学 活 动 ; 一 方 面 又 通 过 教 学 和 学 术 研 究 培 促 另
院 、 阳书 院 、 阳 书 院 等 许 多 著 名 书 院 。 有 家 学 、 帅 就 雎 嵩 从
学 、 人 办 学 等 形 式 , 响 和 效 果 大 大 超 过 r官 学 。 元 世 祖 私 影
养 人 才 , 大 学 派 影 响 。正 是 这 样 交 互 递 进 , 大 地 推 动 了 扩 极
下 , 政 府 于 19 年 下 令 改 书 院 为 学 堂 。 1o 清 88 9 5年 废 除 科 举 制 度 , 具 办 学 特 色 的 书 院 才 终 于 走 完 了全 部 的 历 史 路 程 , 独 为 新 式 学 堂 所 取代 。在 长 期 的发 展 过 程 中 , 院 积 累 了 丰 富 书 的教 学 经 验 , 成 了 优 良 的 办 学 传 统 ,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形 存 我 国古 代 高 等 教 育发 展 的特 点 和规 律 。
如何评价古代学校教育形式
如何评价古代学校教育形式古代学校教育形式是不同于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相较于现代教育方式有着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学校教育的历程中,古代教育形式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然而,如何评价这种古代学校教育形式呢?首先,古代学校教育形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教育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诗词歌赋等方面。
这也是古代教育形式与现代教育最大的区别之一。
当时的学童,需要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明白什么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学童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
这在现代等后来发展的教育模式中是缺失的。
其次,古代学校教育形式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小建立讲课和听课能力。
在古代,学童需要做的不仅是识字和背诵古诗词,更需要的是从小就建立听课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
这种方法相较于现代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
现代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这种古代教育方式相较之下多了一份讲课和听课的交互,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然而,古代学校教育形式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这种教育方式仅注重教育传统文化而忽略了实际技能的培养。
在当时,很多学童并没有学会诸如读写算术等实际技能,这反映了古代教育形式的不足之处。
而在现代教育中,实际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教育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古代学校教育形式既有其优点,又有其不足之处。
它虽已经发展了数千年,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优点仍然为现代教育所借鉴。
保留并传承其经典文化教育特点的同时,就要尽力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古代学校教育形式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及启示
“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及启示古代中西方都有各自的传统教育体系,其中包括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经典课程。
在中西方古典教育中,有“六艺”和“七艺”这两种教育体系,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启示。
通过比较中西方古典课程,可以发现两种教育体系的异同,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对现代教育有启示的地方。
首先来介绍一下“六艺”和“七艺”。
在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教育体系包括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艺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驭、书法和数学。
这些课程是古代贵族子弟必须学习的内容,旨在培养其全面的修养和才能。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也有类似的教育体系,即“七艺”,它包括了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
这些课程涵盖了文字、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中西方古代教育体系的比较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教育的目的。
在中国,“六艺”强调礼仪、音乐等文化素养的培养,旨在造就“君子”,即有德行、有修养的人。
而在西方,“七艺”强调文字、语言、逻辑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从这个角度看,中西方古代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其次是教育内容和形式。
在中国,“六艺”强调的是礼乐教育,包括了一些文化技艺的学习和修养,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而在西方,“七艺”注重的是语言、数学、音乐等具体学科,强调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
在教育形式上,中西方古代教育都强调了师生互动和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再者是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中西方古代教育在其时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六艺”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几千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而西方的“七艺”教育思想则成为了西方教育的基础,对整个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教育的体系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当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
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的教育和科学技术是怎样的
言此
国 简 处
意输
育 赅 入 古 的 你
阐的
和 述 正
观文
代 点 , 文 科 字 历 是 您 学 思 想 史 的 提 技 炼 上 , 术 的 请
XXX
汇 报 人 :
目
壹
贰
叁
肆录
中
中
和中
目 录 标 题
国
育
古 代
的
学 技 术
国 古 代 的
科国 技古 的代 影教
教
科
响育
1
章 节 标 题
道德教育:中国古代教 育注重道德教育,强调 学生的品德培养,对现
代教育有重要启示。
终身学习:中国古代教 育注重终身学习,鼓励 学生不断学习,对现代
教育有重要启示。
对现代科技的推动作用
古代教育:注重实践, 强调学以致用
古代科技:注重创新, 强调技术应用
现代科技:继承古代 教育与科技的优良传 统,注重实践与创新
3
术的中 科国 学古 技代
天文历法
发展:夏商周时期,历法逐 渐完善,出现了二十四节气
成就:汉代,张衡发明了地动 仪,对地震预测有重要贡献
起源:远古时期,人们通过 观察天象来制定历法
影响: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 对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方面
产生了深远影响
数学物理
古代物理:《论:阴阳 五行、脏腑经络、 气血津液等
中药学:中药 针 灸 学 : 穴 的采集、炮制、 位 、 经 络 、 配伍、用法等 手法等
外科学:手 术、创伤、 骨折等
儿科学:小 儿疾病、生 长发育等
妇科学:妇 科疾病、生 育保健等
四大发明
造纸术:东汉蔡伦发明,改变了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大学》教育思想及启示
明德至善、闻道笃行——《大学》教育思想及启示《大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理论著作,它确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一般本质与规律。
其在治学态度的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对我国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及现代大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明德——大学之道《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讲的就是大学教育学生的主要方法在于使人们发扬自己与生俱来的善良美德;在于使人们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们达到才得完美的最高境界。
它反映了儒家学派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修养德行是教育的根本;以修身为基础,在政治上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至善”境界或最高理想。
为实现这一理想,提出了“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方法和步骤,只有按照这个方法和步骤去做,才能实现“三纲领”的宗旨和目标。
“三纲领”和“八条目”互为表里,是统一的、一致的。
二、至善——大学精神大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止于至善。
明确要求君子应该为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而不懈努力。
也暗示了学子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趋势而动。
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人才的理念,充满了社会责任、道德情操、精神素养、伦理关怀、理想信念等人文气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至善”品性是大学精神之所在。
“止于至善”字面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有对“善”的永无止境地追求的概念,而且不同时代对“至善”有不同的理解,其含义也概括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
至善提出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强调追求真理的痴迷与执着。
正是有了这个目标,人们才能对照目标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朝这个目标不断接近。
也许永远到达不了目标,但却朝着这个目标不断接近的过程中丰富完善自我,使自我的人生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做人做事需要这种精神,做学问更需要这种精神。
三、《大学》的启示《大学》是最早的一本系统地讲授大学之道的书籍,并且开宗明义地介绍了大学之道,是内外兼修之道。
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文化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其中包括尊师重教、崇尚经典、重视礼仪、注重实践和强调道德教育等。
首先,中国古代教育文化非常重视师道尊严和孝道。
师德在古代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师者被视为道德榜样,学生应尊敬师长,并学习他们的品德和道德规范。
孝道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其次,中国古代教育文化强调经典的重要性。
经典书籍如《论语》、《大学》和《中庸》等被视为教育的基石。
学生们被鼓励深入研究经典文献,理解其中的智慧和道德原则。
这种传统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独特的风貌。
第三,中国古代教育文化注重礼仪。
礼仪被视为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们通过学习和模仿各种社会场合的礼仪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社交能力。
礼仪的重视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也培养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
此外,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也强调实际应用和实践。
学生们被要求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内容。
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以是书写、绘画、园艺、武术或其他手工艺等。
这种实践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直观、可操作的学习经验。
最后,中国古代教育文化非常强调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被视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仁爱”。
学生们被教导要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并发扬传统美德。
通过教育他们正确的行为和道德观念,中国古代教育文化努力培养出具有高度道德品质的社会成员。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特点包括尊师重教、崇尚经典、重视礼仪、注重实践和强调道德教育。
这些特点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世教育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1、有教无类,就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享有受公平教育的权力”。
2、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人的特点而施教;根据人的能力而培养”。
3、素质教育,就是指一种以提升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育、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古代教育:我国古代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末的尧舜时期,就实施了素质教育、人才教育,以及教化民众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开创了古代早期教育的先河。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存有:
1、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2、独特的阶级性和严苛的等级性;
3、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4、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拆分和矛盾。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华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
而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也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这个强调“文化自觉”的国家,教育早期即有出色的传统。
从孔子所开创的儒学,到唐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源远流长,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
那时的教育方法较为简单,主要体现在家庭和社会的口传心授。
先祖经、史记、孝经等各种文化经典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
而儒家认为,“道德塑造性教育”应成为培育人才的主要途径。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渐增加。
清政府慢慢开始选择一些通过科举制度考取功名的官员培养为官运的甲等生来管理国家和军队。
然而,这种制度无法达到公平公正的效果,因为只有富有的家庭才有能力为儿女提供修习文状的机会。
因此,进入现代化的中国后,太学、私塾、秦私塾陆续被废除,普通教育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现代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
孔子所倡导的“教无类”思想和现代教育中所提倡的“普及教育”理念是如出一辙的。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而不是作为特权阶层的特殊权利。
现代教育也强调个体差异,重视每个人的特长及其发展。
另外,中国古代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德心,对于涵养人格素质、提高道德水平和公民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教育也致力于知行合一的理念,旨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民族凝聚和文化传承方面,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也具有很好的价值。
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一种凝聚力,连结了一个民族和国家。
儒家思想中,家国天下,天下为公,照顾弱势群体等方面,讲的都是国家和社会共同利益,体现了一种对于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关注。
如今,在信息全面开放的环境下,教育体系依然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现代教育具有显著的联系和启示意义。
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概况(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起源高等教育位于学制结构金字塔的尖端,它的产生时间晚于一般学校教育,而且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据古籍记载,中国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大学”之称。
虞夏商时期的上庠、东序、右学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具备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应该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雏形。
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要求生产力必须显著发展,文化教育方面要求有可提供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以及有作为传授知识和培养官吏的专门教育人员。
而处在奴隶社会初中期的虞商时期还难以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只有到了西周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官吏,加之文字的成熟,才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周代金文中关于周天子带领群臣及学生在“学宫”习射和作乐舞,这里的“学宫”即大学,已基本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
所以,虞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可视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
(二)官学中的高等教育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事业起于朝廷,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统治走向崩溃的时候,“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垄断、官府掌管的文化也散失至民间,私人办学成为这个时期的一大景观。
从此以后,整个古代社会的高等教育,就一直存在着官学和私学两种类型。
在官学类型中,太学和国子监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
汉代太学,即由“大学”一词衍生出来,是古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
此后历代都有设立,而名称不尽一致:晋武帝咸宁二年创办国子学;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或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两重性质,后逐渐衰败,成了科举的附庸。
除此之外,东汉末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艺术大学──鸿都门学,它是“近代世界文学艺术大学的嚆矢”;三国时曹魏建立的五经课试法,其中由“门人”升入“弟子”的制度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南朝刘宋政权设立的儒学、史学、文学、玄学四个学馆的分馆授业制度是分科教育的开端;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专科学校与专业训练,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科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历史悠长,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我国古代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起源谈起,对其发展经历进行了简要回顾,总结分析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古代高等教育官学私学修身高等教育系教育体制中的最高层次,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的场所,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措施传授高深文化知识,研究高深学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经沧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影响着现代高等教育的诸多方面。
本文拟对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对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概况(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起源高等教育位于学制结构金字塔的尖端,它的产生时间晚于一般学校教育,而且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据古籍记载,中国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大学”之称。
虞夏商时期的上庠、东序、右学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具备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应该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雏形。
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要求生产力必须显著发展,文化教育方面要求有可提供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以及有作为传授知识和培养官吏的专门教育人员。
而处在奴隶社会初中期的虞商时期还难以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只有到了西周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官吏,加之文字的成熟,才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周代金文中关于周天子带领群臣及学生在“学宫”习射和作乐舞,这里的“学宫”即大学,已基本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
所以,虞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可视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
(二)官学中的高等教育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事业起于朝廷,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统治走向崩溃的时候,“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垄断、官府掌管的文化也散失至民间,私人办学成为这个时期的一大景观。
从此以后,整个古代社会的高等教育,就一直存在着官学和私学两种类型。
在官学类型中,太学和国子监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
汉代太学,即由“大学”一词衍生出来,是古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
此后历代都有设立,而名称不尽一致:晋武帝咸宁二年创办国子学;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或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两重性质,后逐渐衰败,成了科举的附庸。
除此之外,东汉末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艺术大学──鸿都门学,它是“近代世界文学艺术大学的嚆矢”;三国时曹魏建立的五经课试法,其中由“门人”升入“弟子”的制度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南朝刘宋政权设立的儒学、史学、文学、玄学四个学馆的分馆授业制度是分科教育的开端;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专科学校与专业训练,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科学校。
(三)私学中的高等教育私学是中国历代私人办理的学校,是封建社会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程度分,私学有蒙养教学和经师讲学,后者相当于大学。
故私学中也有部分属于高等教育层次。
很多思想家借助私学这种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学说,扩大本学派思想的影响。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最早开办私学的人之一,他招收生徒,传授学问,以教学为主,并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后学身上。
汉代以后,私学分为蒙馆之学和专家之学两个层次,基础教育通常在十五六岁以前完成,之后就必须进入私家经师的学馆去深造,私家经师多为当世的著名学者。
汉以后的私家经馆,培养了大批不求功名的学术人才,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唐宋时期,私家经馆发展为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
宋朝有了较大发展,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嵩阳书院等;明朝的东林书院也办得颇有特色;到清朝时期,出现了书馆官学化,绝大部分书院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
不管怎样,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书院为历朝学术的繁荣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通过回顾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较之近现代高等教育,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有其独特的特点,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德育,强调修身养性儒家教育以经史为基本,以“明人伦”为中心,注重修已治人之术。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也以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为中心,汉代的五经、唐代的九经、十二经、宋代的十三经,再加上《史记》、《汉书》、《昭明文选》等等,形成古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
这些内容讲究文、行、忠、信,以三纲五常为行为规范,严君臣、尊卑、上下之分;明父子、长幼、亲疏之别,其共同特点就是泛道德主义。
孔子眼中的“士”,孟子心中的“大丈夫”,首先是道德的典范。
教育内容中的泛道德倾向,对培养中国人的道德情感与爱国精神有着重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普遍要求。
尤其是宋明理学家把封建的伦理道德视为“天理”,强调修身养性,格物致知。
书院就是一些学者为达到修身养性求得真学问的目的而产生的古代高等教育机构。
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理”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伦理纲常名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自我觉醒、自我约束,采取“修身治国”、“改过迁善”、“致知践行”的原则和“自省自察”“存养”“陶治”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主张静以养心,修心以德,修已安人,在读书治学中思考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培养真正的“君子”品格。
因此,以德育为先,注重道德学问,注重修身养性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原则。
(二)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也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
官学中太学的教学以相互问难、讨论经义为重要形式。
博士既是太学的专职教师,又是朝廷的学术顾问,参加朝廷举办的所有重大学术活动。
西汉的石渠阁会议和东汉的白虎观会议,都有博士参与讨论,这种学术争论,影响到太学的教学和学术风气。
博士平素讲经,注重互相诘难,并以善辩而受人称誉。
辩难精神是太学的优良传统,这是研究和繁荣学术所必需的。
私学中的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不仅仅是教育场所,也是当时的学术中心。
它们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以繁荣学术为已任,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是古代学者进行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的基地,并由此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派别。
因此,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是书院的一个突出特点。
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教学又是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书院教学实行门户开放的办法,打破了官学关门教学的做法,听讲者可以不受学派和地域的限制,有利于学术交流。
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远近名贤,同声相应,天下学者,咸以东林为归”;王守仁除在濂溪书院讲学外,还和湛若水等人还历时数十载奔波于全国各地讲学,形成了我国书院史上著名的“讲会制度”,使书院成为学术争鸣和交流的舞台。
(三)官学与私学相结合前面提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龚断、官府掌管的文化也散落到民间,从此,古代社会的高等教育就形成官学和私学平行发展的局面。
由于官学招生名额太少且有入学资格限制,不能满足许多人的求学要求,加之私学的讲授课程与官学都是儒经,不妨碍读私学的人以后做官,致使私学得以迅速发展,弥补了官学在数量和其它方面的不足。
因此,私学成为官学的必要补充,并促进了官学的发展。
书院与私学相比,不仅有相对固定的教育经费作后盾,而且有严格完整的管理体系做保障,这些是私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同时,书院又不同于官学,其经费来源于民间的自发集资,而非官府拨款,办学不受官方的直接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培养学生,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教育对象主要是下层社会的贫寒子弟,带有浓厚的平民色彩,而非纨绔子弟。
因此,书院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了传统官学和私学的有益经验,并对其进行了积极改造和系统综合。
正因为书院是对传统官学和私学的扬弃,它才能在批判继承中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并贯穿在它存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四)重人文学科轻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特质,表现在古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方面就是以人为本位,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自然科学倍受冷落。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根基,儒家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高等教育中强调教人予“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因此教学内容多为讲究修齐治平的儒家经典以及文史辞章等古典人文学科。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并且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
尚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了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大体上属于社会、伦理、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进入封建社会,又有了充实和发展,出现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增加了哲学、政治、伦理、文学、历史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经验性、积累性、直观性、强调人文、强调道德的教育内容,使得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中人文学科高度发达,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人才迭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古代高等教育中也涉及生产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但只是作为统治艺术的辅助知识进行研习的。
而且,数学、医学、天文学在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还是由于与“人事”有一定的关系,才受到统治者一定程度的扶植。
其它如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纯自然科学则完全为社会所忽视。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这种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特点,与欧洲古代、中世纪大学重视数学、天文、医学、物理等自然科学教育形成明显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