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说课稿课件

合集下载

因式分解说课稿ppt

因式分解说课稿ppt

• 分配律是提公因式法的逆运算,在提公因式 法的讲解上,我以加法分配律为基础,展开对提 公因式法的学习;
a+bc=a c+bc (分配律)
a c+bc=a+bc (因式分解)
通过让学生观察上面多项式的特点,分析、 归纳;引导得出公因式、提公因式法。
提公因式法
• (1)公因式:
• 把多项式
ma+mb+mc
22 2
3、4m2 +2m+1=2m 2m+1 +1
4、x2 +2x+1= x+12
• 练习二:填空
1∵ a 3 b 3a ab ∴ 3a ab a 3 b
2∵ 5 x2 +y =5x2 +5y ∴ 5x2 +5y=5 x2 +y
• 练习二的设计: 一、是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因
二、说学法
•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在课堂上要让学生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是学习 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
• 因此,结合本节内容特点,我采用让学生观察、 分析、回顾、归纳、自主探索的方法来组织学生展 开本节内容的学习。
三、说教法
• 本节内容的学习是以整式乘法以及乘法公式为基 础,就本节课而言,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运用逆向 思维构造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类比教学法引导 学生得出因式分解的概念;组织自主探究的形式充 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 况。使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
(三)、初步运用、巩固新知

为了评价学生对新学
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及
时巩固新知识。我将出示
以下两个练习:
• 练习一我设计了四个小

《因式分解》说课课件

《因式分解》说课课件

十字相乘法
总结词
适用于二次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详细描述
十字相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因式分解方法,适用于二次多项式的因式分解。通过将二次项和常数项拆分成两个因数的乘 积,并在交叉相乘后得到一次项系数,从而找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形式。
举例
如对于多项式 $2x^2 + 5x - 3$,可以使用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得到 $(2x + 3)(x - 1)$。
《因式分解》说课课件
目录
• 课程导入 • 因式分解的定义与性质 • 因式分解的方法与技巧 • 因式分解的应用与实例 • 课堂互动与练习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数学中的因式分解是代数式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关键。 在初中数学中,因式分解是解决一元二次方程、分式化简、函数等问题的必备技能。
02 03
详细描述
分组分解法是将多项式中的项进行分组,然后对每组分别 进行因式分解。这种方法适用于项数较多且有一定规律的 多项式。通过分组,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各项之间的关系, 从而更容易进行因式分解。
举例
如对于多项式 $x^2 + 2xy + y^2 - x + y$,可以将其分为 两组 $(x^2 + 2xy + y^2)$ 和 $(-x + y)$,分别进行因式分 解,得到 $(x + y)^2 - (x - y)$。
在方程求解中的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
根与系数的关系
通过因式分解,可以将一元二次方程 化为两个一次方程,从而方便求解。
通过因式分解,可以方便地利用根与 系数的关系进行求解或化简方程。
分式方程的化简
通过因式分解,可以将分式方程化为 整式方程,简化求解过程。

因式分解说课稿PPT

因式分解说课稿PPT

练习 例1 ( 1) 例2
( 2)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这节课是本着教师只是学生学 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知识是由 学生自主建构的原则设计的.
谢谢大家!
课时小结
布置作业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复习引入
给出以下几个式子:
(1) m(a+b+c)= ma+mb+mc ;
(2) x(x+1)= x2 +1;
(3) a(x-y) = ax-ay; (4) ma+mb+mc=( m )(a+b+c ); (5) x2 +1 =( x )( x+1); (6) ax-ay=( a )(x-y ).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课时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a. 因式分解的概念; b.确定公因式的方法; c .用提公因式法来分解因式的步骤; d . 提公因式法来分解因式应注意的问题.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布置作业
1、P171 2、7题(必做)、9题(选做);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例题讲解
例 把下列12ab3c

(2) 2a(b+c) - 3(b+c).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因式分解》说课课件

《因式分解》说课课件

反方向的变形,它们互为逆过程。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因式分解
(2)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说教学过程
问题2:
你能利用“连一连”中得到的等式快 速计算10032 — 10022=?
解答:
10032 — 10022 = (1003+1002)(1003 1002) = 2005
问题2的设计 主要是让学生 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初步 体会到利用因 式分解解决相 关问题的简捷 性,引起学生 的兴趣 .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因式分解
(2)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问题1: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连一连: 观察下述从左到右与从右到左的变
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a(b+c)
x2-2xy+ y2
(x-y)2
m2-n2
(m+n)(m-n)
2ab+2ac
说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因式分解
(2)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5)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问 题
观察
情 归纳

类比 因数分解
对比 整式乘法
因式分解的意义
因式分解与整式 乘法的互逆关系
分析 综合 解决实际问题
说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自已对 这节课进行整理 总结,使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上升 为一种能力,并 纳入已有的认知 结构,利用知识 发生迁移,成为 新的知识的生长 点与固着点。
(1)以思维为中心 (2)以观察为主线 (3)以问题为载体 (4)以能力为目标
整堂课轻松、愉快,学生情绪高涨。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因式分解
板书设计
§13.5 因式分解
例1
例2
例3
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定义:

因式分解说课ppt

因式分解说课ppt

二、教学方法设计
2、学法分析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 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 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 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教学手段 为了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我采用了多 媒体、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多媒体用来呈 现例题的解答过程和完整的结论,彩色粉笔 用来勾画重点.
通过此练习,引导学生归纳从形式和本质理解因式 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归纳,得出方法
大家学习了什么是因式分解,想不想知道怎样因式分解 啊?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观察ma +mb+mc 有何特点,怎样把它因式分解? 请学生指出它的特点:它的每一项都含有公因式m,我们 把m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把ma +mb+mc分解成m(a +b+c) 的形式,其中m是各项的公因式, (a +b+c)是ma +mb+mc除以m 的商,像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 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因而,针 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 选择探究法为主,结合讲解法、对话法展开教学 .就是让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 习,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归纳,得出方法
在给出公因式和提公因式法的概念后,引导学生 自己总结找公因式的方法,因此安排了以下练习. 找出下列多项式的公因式: (1)2a +4b; (3)5y3 +10 y 2; (2)4kx-4ky; (4)a 2b-2ab 2 +ab.

2023年《因式分解》说课稿_2

2023年《因式分解》说课稿_2

2023年《因式分解》说课稿2023年《因式分解》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最后一号,非常不好意思,因为我让大家痛苦而充实的等到现在。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因式分解(板书课题4.1因式分解)。

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补充说明等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这节课。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人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的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知识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学习奠定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且本节课镶嵌着深刻的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数学新课标,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因式分解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因式分解概念的探索过程,感知、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质疑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为因式分解的概念,通过多层次展示,多角度分析,多方面练习,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二、教法分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以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为目的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启发诱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疑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因式分解说课稿

因式分解说课稿

§1.3公式法说课稿一,说课内容本节课内容为湘潭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3节因式分解——公式法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因式、因式分解的概念及其中一种因式分解得方法提公因式法,对因式分解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整式的乘法之后,让学生利用”逆向思维”而得到因式分解的方法,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1) 让学生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 经历探究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 的完整性。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得应用价值。

3、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4、难点(1) 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因式分解的彻底性。

(2) 在利用因式分解时,用换元、化归的思想将问题中的中的多项式化为公式的形式。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法1、教学手段:为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突破难点、重点。

运用例子来进行教学探究,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在用两个练习巩固知识。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主体性,分析、概括、观察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鼓励和表扬同学。

3、学情分析(说学法)(1)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度阶段。

(2) 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 学生在讨论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学习知识,发展技能,活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四、教学程序1、复习提问(回顾前两节课新上内容)(1) 什么事因式分解?(2) 平方差公式是什么?【意图】让学生更加理解因式分解,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

2、引入新课计算(1)()()55-+a a (2)()()22b a b a b a -=-+ 【意图】巩固平方差公式教师活动运用“逆向”思维,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分解因式:(1)22b a - (2) ()()55252-+=-x x x 3、讲解新课4、练习:在适当的的问过后给出参考答案,并进行简单的讲解。

2023年《因式分解》说课稿_1

2023年《因式分解》说课稿_1

2023年《因式分解》说课稿2023年《因式分解》说课稿1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四节,因式分解,这是初中数学传统的经典,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重新理解它深刻的内涵。

为此,我设定说课程序是:一、重新审视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二、教材处理的设想三、教学总体设计四、教学过程概述(一)重新审视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传统的因式分解,是数学的工具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因式分解技能技巧,本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演绎得十分复杂(如填数法,拆项法,凑和法,十字相乘法)新课程把因式分解作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全面思考,灵活解决矛盾的载体。

为此,淡化理论。

简化难题,紧紧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即可。

这是新课程体现教育价值最明显的变化。

为此,在学生思维方法和对世上的事,要正,反两方面认识上下功夫,是这节课的重要所在。

通过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向变换,使学生澄清这种逆是反过来的变换,不是逆运算—是教学的难点(逆运算,是在一个算式中,以两种形式不同实质不变的两种运算,而因式分解是一种恒等变换的两种说法)为实现本节课的教育价值,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重点考虑我的学生理解能力弱,善于模仿,满足于一知半解,我确定:1、知识的能力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编因式分解题目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目标:采用自学自练的方法,逐见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学会两分法看问题,体验知识发生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全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激发学习情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变化,鼓励成功全面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满腔热忱,科学积极的态度,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二)教材处理设想我以我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的身份,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情境的创设,明确目的与动机,用实际问题是学生体验到这节内容的价值(见教学过程)(三)教学总体设计教学总体框架:教师设计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思考→通过揭示因式分解的概念学习因式分解的意义→学生实践探索,发现提取公因式和公式法→熟练运用这种方法解题,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学生的编题活动,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

初中数学八年级《因式分解》教育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八年级《因式分解》教育教学课件

乘 法
(3)确定合适的十字图并写出因式分解的结果;
(4)检验。
【例题】
(1) 把6x2 +13x + 6分解因式 解: 2x 3
3x 2 4x+9x=13x ∴ 原式=(2x+3)(3x+2)
常 规 方 法
(2) 例2:把3m3 -3m2 -60m分解因式

解: 3m3 -3m2 -60m

=3m(m2 -m -20m)
= (y+5)(y-2) = (x2+x+5)(x2+x-2) = (x2+x+5)(x+2)(x-1).


求根公式法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中两个解与未知数的关系进行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求根公式法。

【基本步骤】

一般的如果对ax2+bx+c这样的一元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时,

可令:ax2+bx+c=0,构建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m
-5


m
4

4m-5m = -m
∴ 原式=3m(m-5)(m+4)


分组分解法
方 法
通过分组分解的方式来分解提公因式法和公式分解法无法直接分解的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

叫做分组分解法。能分组分解的多项式有四项或大于四项,一般的分组分解有两种形式:二二分法, 三一分法。


【例题】

(1) 因式分解ax+ay+bx+by
解析:把ax和ay分一组,bx和by分一组,利用乘

《因式分解》说课稿

《因式分解》说课稿

《因式分解》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分解、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分式、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作铺垫。

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1、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因此,根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我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②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教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

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

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理由是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

在前面学了较长时间的整式乘法,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三、说教法1、教法分析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我采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学法指导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

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观察分析,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运用新知;强化训练,掌握新知;整理知识,形成结构;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数学 因式分解 说课稿 PPT

数学 因式分解 说课稿 PPT

教学手段
•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 学,增加课堂容量, 提高教学效果。
• 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 3a(a-1)=? • m(a+b+c)=? (m+4)(m+4)=? (b-3)²=? a(a-1)(a+1)=?
• 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 练习:当a=101,b=99时,求a²-b²的值.
因式分解

• •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及手段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五章第五节《因式分解》 第一课时“因式分解的意义”。因式分解就整个 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 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 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分解、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 论因式分解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 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 习分式、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作铺垫。因 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因式分解与整式 乘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 学生的观察、 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 ②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 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 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同学们, 你们本节课学到什么?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习题2,3
板 书
引入 强化 3a(a-1)=? a² +4a+4= m(a+b+c)=? x² -2x+1= (m+4)(m+4)=? 4a² -1= (b-3)² =? x² -1= a(a-1)(a+1)=? 观察 当a=101,b=99时, 求a² -b² 的值. 互动 下列由左向右的变形,9 m² -4=(m-2)(m+2) a² -b² +1=(a+b)(a-b)+1 2mR+2Mr=2m(R+r)

第三讲因式分解PPT课件

第三讲因式分解PPT课件

① x2-5x+6
1
-2
1
-3
解:原式=(x-2)(x-3)
② a2-a-2
1
1
1
-2
解:原式=(a+1)(a-2)
【例 4】 (2011·台湾)下列四个多项式,是 2x2+5x-3 的因式的只能为
( A)
A.2x-1
B.2x-3
C.x-1
D.x-3
2x²-5x-3
4x²+10x+6
⑷分组分解法: a3 a2 a 1
(1)、提公因式法: 公因式的确定:
ma + mb + mc = m(a+b+c)系数取所有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字母取相同的字母, 指数取最低指数。
练习: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 6x3y2-9x2y3+3x2y2
)②p(y-x)-2(x-y)
解:原式=3x2y2(2x-3y+1)
解:原式=p(y-x)+2(y-x) =(y-x)(p+2)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解因式
知能迁移 4 (1)分解因式:a5-a (2)分解因式:(x+2)(x+4)+x2-4 (3)(解2012(·x+临2沂)(x)+分4解)+因x式22-:4a-6ab+9ab2= ________=.x22+6x+8+x22-4 (4)在=实2x数22+范6x围+内4 分解因式:x4-4
(2)运用公式法:
例题精析
【例 1】 (1)(2013·广东湛江)分解因式:x2-4=___x_2-__4_=__(_x_+__2_)(_x_-__2_)____. (2)(2013·江苏苏州)分解因式:a2+2a+1=___a_2+__2_a_+__1_=__(_a_+__1_)2_____. (3)(2013·山东滨州)分解因式:5x2-20=__5_x_2_-__2_0_=__5_(_x_+__2_)(_x_-__2_)_. (4)(2013·湖南益阳)分解因式:xy2-4x=___x_y2_-__4_x_=__x_(_y+__2_)_(_y_-__2_) __.

因式分解ppt说课稿

因式分解ppt说课稿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
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 只是知识的(传)授——(接)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 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 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 讨和交流进行教学,即以探究研讨法为主,结合讲练结合 法、谈话法等展开教学.为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 的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 分解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 到信息的反馈。我采用对比、类比、尝试教学。
2、以旧探新,引出课题: 因式分解的概念类同于因数分解的概念,借助于学生已有的 整式乘法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背景,同时给学生 留有充分探索的空间。这个环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在积 极的状态下,用类比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长点,把数的有 关知识正迁移到式,由学生自己给出因式分解的名称,引 出课题。
再看下面两个式子 x(x+1)=x2+x x2+x=x(x+1)
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
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 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识,提 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采用自主探究 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1 2
设置问题,以趣激情:
以旧探新,引出课题:
练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a2-9ac (2)2a(b-c)-3(b-c) (3)25x3+10x2-5x
5、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问题: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做出概括:各项有“公”先提“公”,首项有负常 提负,某项提出莫忘1,括号里面分到“底”.

4.1因式分解说课稿

4.1因式分解说课稿

- 1 -一、课题介绍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因式分解》 二、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继续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它与整式乘法在整式变形过程中的相反关系; ②使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① 培养分工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②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理解找公因式是学习整个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关键,而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里,造成思维定势,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教学的重点: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的难点:识别多项式的所有公因式. 三、教法分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接)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而,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进行教学,结合讲练结合法、谈话法等展开教学. 四、学法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将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提出了两个式子:(1)m (a+b+c )= (4)ma+mb+mc=( )(a+b+c ) (2)x (x+1)= (5)x x +2=( )(x+1)(3)a (x-y )= (6)ax-ay=( )(x-y )在上节课我们学过整数乘法如上面的(1)(2)(3)式.利用左边四个式子很快得出答案.同时设疑,既然我们学习了整式乘法,几个整式乘积可以写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那么反过来,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又叫什么呢?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因式分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目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了使学生能够轻松的进入学习,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上面的六个小题不仅引出了因式分解的概念,也为如何找公因式以及如何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作铺垫. (二)新知讲解观察第(5)小题等式左右相互转化的关系,我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不但可以使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总结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如下:考虑到公因式是一个新的概念,所以我首先给出公因式的概念,这样设置便于学生为后面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学习打下基础.当然,从复习引入中第(4)(5)(6)小题可以得出公因式的概念和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这样设置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注重应用.因而,当这部分知识讲解完后,我将通过两个例题来强化学生对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概念的理解. (三)例题讲解例 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323812a b ab c +;(2)2a (b+c ) - 3(b+c ) . 分析:首先要找出各项的公因式,然后再提取出来. 设计说明:例题是如何确定公因式和如何利用提公因式法来分解因式的具体化,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发展水平,此时学生自己处理问题会比较多,所以我会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同时这也是处理问题的关键.而这两个例题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设计,体现了变式教学理念. 2(1)x x x x −−−−→++←−−−−因式分解整式乘法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09级试讲说课稿- 4 -经过刚才上面的例题,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三定法”).达到学生自主总结的效果.(四)巩固练习根据夸美纽斯的教学巩固性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例题讲解后,通过抽个别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完成练习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我设置了如下一个练习:练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2221(1)0.5;5(2)(2)3(2).a b a b x a b y b a ---+- 第(1)题是例题的第(1)题的变式,而这个练习题有小数和分数的结合,提高了一定的难度,达到对所学的知识延伸的效果,而第(2)题是例题的第(2)题德变形,而公因式不同符号的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公因式的概念.而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会巡视课堂,达到对课堂记录的管理的作用以及对个别同学的辅导作用. (五)课时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我以提问的形式,请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学生的总结不足之处再提出补充,着重学习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因式分解的概念、确定公因式的方法、用提公因式法来分解因式的步骤,提公因式法来分解因式应注意的问题.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习知识、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1、书上p171第2、7题(必做题),9题(选做题);2249x -、将分解因式.目的:必做题的布置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选做题的难度更大,而布置的作用是让个别有兴趣的学生思考,达到分层次,同时兼顾学有困难和学有疑虑的学生.思考题的设计是为下一节公式法的学习作铺垫,促使学生有兴趣的去预习下一节内容. 六、板书设计为了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将黑板分为四版:第一是新课的讲解,第二是例题,第三是练习,总之,这节课是本着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是由学生自主构建的原则设计的.。

因式分解PPT课件

因式分解PPT课件

例: 设 n 是大于 2 的整数 . 证明: 不存在 u , v , w K[ x ], 使得 u n + v n = w n , deg uvw > 0 .
证: 若 u , v , w 存在. 设 deg w deg u , deg v . 设 r 是 uvw 互异的不可约因式的乘积. 则有 deg r deg uvw 3 deg w . 应用定理*, n deg w < deg r , 矛盾!
定理* : 设 f , g , h K[ x ]不全为常数, 且 f + g = h, (f,g,h)=1. 设 r 是多项式 f g h 的所有(互异)不可约 因式的乘积. 证明: deg f , deg g , deg h < deg r .
证: 不妨设 deg h deg f , deg g .
2. 已知 n = 9379 是两个素数的乘积 , 求正整数 m < n , 使得 m3 ≡ 86 mod n .
多项式分解的标准形式
在 K[ x ] 中, 非零多项式都能唯一地 写成
f ( x ) = a p1 ( x )e1 p2 ( x )e2 … ps ( x )es 0 a K , pi ( x ) 首一不可约,
X2+ I = 0
0 1 a 2 1 0 0 0
a
0
0
1
0
0
余数定理
在 K[ x ] 中, 用 x – t 去除 f ( x ) , 得到的 余式一定是 f ( t ) . 证 : 作带余除法,
f(x)=q(x)(x–t) + r, rK. “将 x 用 t 代入”, 得 f ( t ) = r .
一元多项式的根
设 f ( x ) K[ x ] , 数域 K 是幺环 R 的子环. 若有 t R , 使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式分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关于地位与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初二数学《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不言而喻,就整个数学而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

它是继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

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因式分解的必要性;
②深刻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③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体验性目标:
①感受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
②体验由和差到积的形成过程,初步获得因式分解的经验。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

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

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思想,理由是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

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4、关于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

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

因此,我们应该重点阐述教法。

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教无定法。

但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

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上述思想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

教师充分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不断创设“最近发展区”,造就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不断发现、不断达到知识的内化。

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二、说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阶段。

教师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练习。

计算:(1)(a + b);(2)(5a + 2b)(5a – 2b);(3)m(a + b).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即
(1)a^2+2ab+b^2=(a + b)^2;(2)25a^2– 4b^2 =(5a + 2b)(5a – 2b);(3)ma+mb= m(a+ b).成立吗?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结,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

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垫铺。

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新课阶段。

1、对比练习。

让学生练习: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给计算带来的优越性,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2、类比练习。

让学生练习:分解下列三个数的质因数(1)42;(2)56;(3)11. 在此,教师帮助归纳:42与56两个数可以化为几个整数的积,叫做因数分解。

本身是质数的数就不能再分解。

同时设疑,对于一个多项式能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翻开课本阅读课本因式分解定义。

3、创设问题情景。

同学们,我们不能迷信课本,课本的因式分解定义有毛病,请大家逐字研读,找出问题。

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

(事实上正确)提问学生讨论结果,课本定义是正确的。

教师板书: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板书:
4、学生练习课本p152练习第1、2两题。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平;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通过故设偏差法,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咬文嚼字因式分解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让学生用正反习题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促使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

从而使本节课达到高潮。


第三环节,尝试练习,信息反馈。

让学生尝试练习:课本p152第3题,并引导中下学生看p152例题,教师及时点拨讲评。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


第四环节,小结阶段。

这是最后的一个环节,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得到下列结论:
A.左边是乘法,而右边是差,不是积;
B.左右两边都不是整式;
C.从右边到左边是利用了因式分解的变形方法进行分解。

由此可知,上式不是因式分解。

进而,教师呈现因式分解定义。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近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

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

通过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归纳,再一次点燃学生即将沉睡而去的心理兴奋点,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

同时,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