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3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球蛋白(G)30g/L(20-30g/L)
肝炎病毒学检测:抗HAV+,HBsAg+,抗HBe+,
抗HBc-IgG+,抗HBc-IgM+
甲胎蛋白(AFP)检测:843ug/L.
住院诊治经过
入院36天发现呕血,并出现黄疸、腹水 和嗜睡症状。其间行B超检查疑为右后 叶肝癌;下消化道钡餐造影无异常;胃
镜见复合性溃疡;肝活检报告为肝细胞
②窦前性阻塞
肝动脉
↓
小叶间动脉(营养血管,压力高)
↓ 异常吻合支 门静脉→小叶间静脉(机能血管,压力低) ↓ 门脉压↑
肝内血管异常吻合模式图 (黄色代表异常吻合支)
临床表现
① 脾肿大:
白髓↓或纤维化,红髓含铁血黄素沉积,
纤维组织↑,贫血、出血倾向(脾功亢进)
② 胃肠淤血、水肿: →食欲↓、消化↓
结 局
如及时治疗有停止进展和治愈的可能。
病程迁延较长(如1年)者,则逐渐过
渡为坏死后性肝硬化
病情进展者可发生肝功能不全
二、酒精性肝病
慢性酒精中毒→脂肪肝、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炎演化模式
(一)发病机制:
① NADH/NAD+比值增高
乙醇→→乙醛→→乙酸→→辅酶Ⅰ(NAD+) →→还原型辅酶Ⅰ(NADH) →→脂质合成↑
① 炎细胞→TNF-α、IL-1、IL-6、TGF- β →肝贮脂细胞
② Kupffer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
胆管上皮细胞→细胞因子→肝贮脂细胞
③ 细胞外基质的破坏
④ 毒素对肝贮脂细胞的直接刺激
肝细胞变性、坏死 ↓ 肝细胞再生+胶原纤维↑ ↓ 贮脂细胞 → 纤维母细胞
(肝星状C) 肌纤维母细胞
Ⅰ、Ⅲ型胶原纤维
② 变性的肝细胞中有酒精透明小体(Mallory body)
3.酒精性肝硬化:
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 →门脉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
三、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概述
1.概念:各种原因→肝细胞变性、 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结 节状再生,三种改变交错进行 →肝变硬、变形→肝硬化 2.临床表现:门脉高压症,肝功障碍
界清、无出血、坏死,常无临床症状, 血清AFP可阳性 5年生存率75%
2)中晚期肝癌:三型
① 巨块型 可达儿头大、多右叶, 不合并肝硬化或轻度硬化 ② 多结节型 最多见 多个散在、圆或椭圆、大小不等 多合并较重肝硬化 ③ 弥漫型 少见 弥漫分布、无明显结节或极小结节 常合并肝硬化
2.组织学类型
1)肝细胞癌:最多见、由肝细胞发生 分化好:似肝索结构 分化差:索状、腺样、实体、小细胞、 透明细胞型、纤维板层癌 2)胆管癌:较少见、肝内胆管上皮发生 多为腺癌 3)混合性肝癌:最少见 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
③ 腹水:
◆门脉系淤血→胃肠淤血水肿
→肠系膜毛细血管压力↑ →通透性↑
◆肝细胞合成白蛋白↓→低蛋白血症
→胶体渗透压↓
◆肝灭活激素功能↓→醛固酮、抗利尿激素↑
→水钠潴留
④
侧支循环形成
a.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
(门静脉)胃冠状静脉→
食管下段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
↓
曲张→破裂、大呕血→死因
b.直肠静脉(痔静脉)丛曲张(门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中年↑ 男 > 女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 病毒性肝炎 ① 乙肝与肝癌关系密切 肝癌病例HBsAg 阳性率81.82%,国外 报道高发区60-90%肝癌来自HBV感染, HBV基因整合→肝癌细胞DNA中 (X基因处)→HBxAg表达异常→癌变
② HCV感染 肝癌HCVAb(+)(日本70%、西欧65-75%)
切面:圆或类圆结节<1.0cm大小较一致
2)光镜
① 假小叶(Pseudolobule):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 广泛增生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形成 大小不等、圆或椭圆形肝细胞团
特点:中央静脉偏、多、无,有时包绕有汇管区 肝细胞脂肪变或坏死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 肝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较大,核大, 染色深,双核
② 纤维间隔:
较薄且均匀
新生小胆管 假胆管:来源于胆管上皮,无腔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2. 临床病理联系
1)门脉高压症 (portacl hypertension)
门静脉压力 > 1.96kPa(200mmH2O)
原因
① 假小叶形成 → 肝纤维化 压迫小叶下静脉(窦 后) → 门脉回流受阻
中央静脉→肝窦受压(窦性)
直肠静脉丛→髂内静脉→下腔静脉 ↓ 曲张、破裂→便血、贫血
c.脐周及腹壁静脉曲张
(门静脉)→脐静脉→腹壁静脉→下腔静脉 ↓ 脐周静脉网 →曲张“海蛇头” (caput medusae)
肝硬化时侧支循环模式图
2)肝功能不全:
① 对激素的灭能作用减弱:
雌激素↑→小动脉末梢扩张→蜘蛛痣和肝掌 男性→睾丸萎缩、乳腺发育 女性→月经不调、不孕 ② 出血倾向: 鼻、牙龈、粘浆膜、皮下合成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脾功能亢进破坏血小板
我国常用:
病因+病变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淤血 性、寄生虫性、色素性肝硬化
(二) 门脉性( Laënnec )肝硬化
临床上最常见
我国及日本病毒性肝炎为主要原因 主要为重度慢性肝炎 在欧美长期酗酒为主要原因
1. 病理变化
1)肉眼 早中期: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稍硬 晚期:体积↓、重量↓、硬度↑ 表面:小结节状或颗粒状
网状支架塌陷→网状纤维融合(无细胞硬化)
→肝纤维化(纤维条索未形成间隔而改建小叶结构) ↓ 纤维间隔→小叶结构循环被改建→肝硬化
贮脂细胞与肝硬化
分 类:
按病因:
病毒性肝炎性、酒精性、胆汁性、 淤血性、寄生虫性肝硬化
按形态:
小结节型(< 3mm)、大结节型(> 3mm)、 大小结节混合型、不全分隔型
3. 重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少见、暴发型、起病急、
发展快、病死率高 ① 病变 肉眼:肝体积显著缩小,重量至 600-800g质软,被膜皱缩, 切面黄色:急性黄色肝萎缩 红褐色: 急性红色肝萎缩
光镜:
肝细胞广泛坏死、肝索解离>2/3肝实质 呈大块坏死、亚大块坏死 肝窦扩张、充血、出血
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吞噬色素汇管区、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 1)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硬化中
HBsAg阳性率76.7%;慢性丙型
肝炎20-30%发展为肝硬化
2)慢性酒精中毒:
西方国家主要原因、占60-70%
3)血吸虫病
4)肝内外胆汁淤滞 5)药物及毒物中毒
2.发生机制:
肝硬化的大量胶原产生于窦状隙
(Disse腔)的贮脂细胞(Ito细胞)
① 假小叶大小不等 ② 纤维间隔宽、且宽窄不一,
小胆管↑,炎细胞↑↑
门脉性肝硬化与坏死后性肝硬化的区别
结节 纤维 间隔 肝细胞 新生小 变性坏死 胆管 轻 重 + ++ 炎细 胞 + ++ 汇管区 集中 +
门脉性 小、大小 薄、均 较一致 匀 坏死 大、大小 宽、不 不一致 一 后性
结
局
坏死后性肝硬化因肝细胞坏死较重, 病程较短,故肝功能障碍较门脉性肝硬化 重而且出现较早,但门脉高压较轻而且出 现较晚。此外,其癌变率也较高
和坏死后性肝硬化轻
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少见
1)病因:
不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2)病变:
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 汇管区小胆管上皮空泡变性、坏死 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
五、原发性肝癌 (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
概述
1.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发生的 恶性肿瘤
2.临床:肝大、疼痛、黄疸、腹水,
显,体重下降约5Kg,精神不佳,食欲差 既往史:30年前患肠伤寒,治愈。16年前轻度慢性 肝炎,未愈。1年前患急性腹膜炎治愈
体格检查:
巩膜黄染 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 肝在右肋下缘下可触及 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 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PH 6,尿蛋白(+)。 大便常规:黄色,潜血试验(0B)++++。 肝功能:总蛋白(A+G)64g/L(60-80g/L) 白蛋白(A)34g/L(40-55g/L)
3.蔓延和转移
1)直接:肝内、肝周
2)淋巴道:
肝门、上腹部、腹膜后淋巴结 3)血道:肝、肺、肾上腺、脑、骨 门V→肝内多发转移结节
4.临床病理联系
肝硬化病史、进行性消瘦、肝区疼痛、
肝迅速增大、黄疸、腹水、AFP↑ 癌结节破裂→大出血、肝昏迷
CPC 病例
病例摘要:
男,53岁。 主诉:腹泻3个月。 现病史:3个月前开始腹泻,黄色水样便,每日 10-15次,每次量约20-50ml。近来消瘦明
小叶内-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肝细胞再生:不明显
② 临床:
肝细胞性黄疸:胆红质大量入血 (肝细胞溶坏)
出血倾向: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肝功衰竭→代谢产物的解毒功能下降
肾衰(肝肾综合征):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
循环障碍
DIC:肝细胞坏死,内皮细胞损伤 →激活凝血 系统
2)亚急性重型肝炎:
多为急重迁延,少数直接为亚急肝 肉眼:肝体积缩小、皱缩、黄绿色 光镜:新旧不等的大片状肝细胞坏死 (面积< 50%)- 亚大块坏死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网状支架塌陷 及纤维化→肝细胞再生失去依托 炎细胞浸润:肝小叶内外
②乙醛和自由基的损害作用
乙醛+微管蛋白→加合物→脂蛋白 输出↓→肝细胞膜及骨架破坏
③刺激贮脂细胞产生胶原 ④乙醇的肝损害作用
乙醇→肝细胞内微管、线粒体→ 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
(二)病理变化
1.酒精性脂肪肝:
肝细胞脂肪变性+水变性→大黄肝
2.酒精性肝炎:
① 散在肝细胞脂肪变性+水变性 ③ 肝细胞点状坏死 ④ 窦周及中央静脉周纤维组织增生
肝硬化
肝实质大片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肝
细胞再生
1. 病因
1)病毒性肝炎:
主要乙、丙型亚急性重来自百度文库肝炎 戊型肝炎妊妇多为重型爆发型
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化
2)药物中毒:中毒性肝坏死
2. 病理变化
1)肉眼:
小、轻、硬,表面结节大小不等,
直径在0.5-6cm ,肝变形 切面:结节由较宽大的纤维条索包绕
2)光镜:
肝癌。入院82天时腹泻加剧、发烧、昏
迷,抢救无效于入院88天时死亡。
(四)胆汁性肝硬化(biliary cirrhosis) 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
1. 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胆石、肿瘤压迫肝外胆管胆总管、 囊肿、纤维化
病变
1)肉眼:
早期肝大、表面平滑或细颗 粒,深绿或绿褐色切面结节 小、纤维间隔细
2)光镜:
肝细胞浆内胆色素沉积
→羽毛状变性和坏死
胆汁外溢→胆汁湖
纤维组织增生、硬化较门脉性
2. 肝硬化:关系密切
肝细胞癌伴肝硬化50-80%(国外)、
74.9%(国内)
7年左右肝硬化→肝癌 坏死后性>肝炎后>门脉性 3. 真菌及毒素:黄曲霉菌、青霉菌等 →诱发肝癌 4. 亚硝胺类化合物:二甲基亚硝胺
(二)病理变化
1.肉眼
1)早期肝癌(小肝癌):
① 单个癌结节<3cm
② 瘤结节<2个,D总和<3cm
③胆色素代谢障碍:
晚期→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肝细胞性黄疸
④蛋白质合成障碍: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甚至倒置
⑤肝性脑病(肝昏迷):
肠内含氮物→肝内解毒↓ →氨中毒
3. 结局
1)相对稳定
2)死因 :肝昏迷 消化道出血、
肝癌、感染
肝 硬 化 临 床 表 现
(三)坏死后性肝硬化
(postnecrotic cirrhosis) 相当于大结节型和大小结节混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