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完整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测量》教案

《测量》教案
-时间测量:学生需要掌握使用停表进行时间测量的技巧,包括开始、停止和计时的操作。
2.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特别是对齐刻度尺、平衡天平等操作细节。
-理解并处理测量误差,区分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在团队合作中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举例解释:
-工具使用难点:学生可能会在放置刻度尺时未能紧贴被测物体,或在用天平时未能正确调整平衡螺母。
《测量》教案
一、教学内容
《测量》教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1.了解长度、质量、时间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2.掌握刻度尺、天平、停表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学习测量数据的有效性和误差分析。
4.实践活动中,运用测量工具进行物体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是通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确定其数值的过程。它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书本的长度,以及如何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刻度尺和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如何对齐刻度尺、如何平衡天平,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其次,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非常活跃,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在分工合作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实验进程不够顺畅。我意识到,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除了注重知识的掌握,还应加强对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此外,关于测量误差的分析,感觉学生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用更多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误差的存在以及如何减小误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4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4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第三单元测量全章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全章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博文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博文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质量单位1吨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容:教材第21-22页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卡片、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建立“1毫米”的表象。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教材简析一、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以及利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增加了运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知识点,更好的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的选择单位。

、 3.会运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法与学法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3、增加学生的操作活动。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用6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第21-22页例1、做一做、练习五的1、2题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和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经历体验毫米的产生过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逐步逼近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4、结合具体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与学法:教师:讲解法。

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学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复习导入:同学们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呢?(米、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还记得吗?(1米=100厘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吧!二、探究新知1、探究活动,发现新知你们手中都有一本数学书,你能估计一下数学书的宽是多少吗?大家互相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小组交流,交流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第三单元 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 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 使用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进行实际测量。

3. 测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4. 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测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3. 测量活动所需的物品(如绳子、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测量知识的兴趣。

2. 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1)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

(2)讲解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

(3)举例说明厘米和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3. 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1)展示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2)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示范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4.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布置测量任务:每组学生需要测量指定物品的长度、宽度等。

(3)实施测量: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数据。

(4)讨论与交流:每组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讲解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2)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强调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基本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 学会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准确的长度测量。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测量房间的长度、宽度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1. 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卷尺等。

3.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4. 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的换算。

2. 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卷尺、教学PPT。

学具:尺子、卷尺、练习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长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3. 演示: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4. 练习:学生进行测量练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3. 练习:学生进行测量及单位换算的练习。

第三课时1. 复习: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3. 练习:学生进行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的练习。

第四课时1. 复习: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

2. 练习: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3. 讲解:讲解练习中的问题。

第五课时1. 复习:复习前四节课的内容。

2. 测试:进行单元测试。

3. 讲解:讲解测试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1. 课题:测量。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5. 练习及答案。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 完成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长度的概念。

博文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博文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与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与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与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与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与解决问题,体验与她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与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与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与质量单位1吨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她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她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与厘米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卡片、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复习米与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与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与厚大约就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建立“1毫米”的表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210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210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2104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学习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以及如何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 面积的测量:学习平方厘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以及如何使用面积计、方格纸等工具进行测量。

3. 体积的测量:学习立方厘米、立方米等体积单位,以及如何使用量筒、体积计等工具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单位换算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够正确表达测量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面积计、方格纸、量筒、体积计等测量工具。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引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通过教材和示例,讲解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换算的知识。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结果的意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练习使用测量工具,并记录测量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厘米、米、千米面积:平方厘米、平方米体积:立方厘米、立方米单位换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尺子测量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结果。

(2)用面积计测量桌面的面积,并记录结果。

(3)用量筒测量一瓶水的体积,并记录结果。

2. 作业答案:(1)课本长度:20厘米,宽度:15厘米。

(2)桌面面积:60平方厘米。

(3)一瓶水体积:500立方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践和练习,掌握了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并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但在单位换算的部分,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辅导和练习。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度单位换算和测量工具的使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如何从厘米换算到米,以及如何准确读取直尺上的刻度。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测量教室的面积。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改进测量方法以减小误差。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技巧:如何正确使用直尺,特别是在测量曲线或不规则图形时,如何定位和读取刻度。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处理和解读测量数据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
举例解释:在减小测量误差方面,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需要多次测量,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测量同一物体多次,记录数据并计算平均值,使学生看到误差的减小过程,从而理解其重要性。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测量的基本概念、长度单位换算、测量工具的使用及其实际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测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换算掌握得还不错,他们能够通过具体的物体来感受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他们能直观地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测量经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4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4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文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第三单元测量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质量单位1吨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卡片、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提问: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④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⑤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自动笔的铅芯,降水量等)⑥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练一练:3厘米=()毫米 12厘米=()毫米50毫米=()厘米 100毫米=()厘米1厘米7毫米=()毫米25毫米=()厘米()毫米2、“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3、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五、课堂作业:小状元。

六、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 厘米 = 10 毫米10 毫米 = 1 厘米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明确分米产生的意义,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2、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①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②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高约8()一头大灰狼长约8()(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③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认识分米。

①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提示: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②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10厘米 10厘米=1分米(板书)2、练一练:5分米=()厘米 20厘米=()分米3、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4、认识几分米。

①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②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5、米和分米的进率。

①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提问: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1米=10分米 10分米=1米(板书)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6、实践活动。

①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②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1、1分米=()厘米 30厘米=()分米1米=()分米 60分米=()米40毫米=()厘米 9米=()分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①粉笔盒的高约1()。

②光盘的厚度约1()。

③电线杆高5()。

④一本书的厚度宽14()。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4、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课堂小结:到今天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相邻的进率是多少五、课堂作业:小状元。

六、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10 10 10米分米厘米毫米1分米=10厘米 10厘米=1分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第三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1厘米=()毫米 10毫米=()厘米1分米=()厘米 10厘米=()分米1米=()分米 10分米=()米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4、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①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②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③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厘米是()毫米,2厘米是()个10毫米,就是()毫米】④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①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②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提问:【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个10厘米就是()分米】③80厘米等于()分米④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3、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4、组织练习。

50毫米=()厘米 20分米=()米4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2厘米3毫米=()毫米 80厘米+8分米=()分米5、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6、拓展:10毫米+40毫米=()厘米23厘米+47厘米=()分米三、巩固练习:1、23页做一做。

2、填空:2分米=()厘米 70厘米=()分米100厘米=()米 60毫米=()分米15厘米=()分米()厘米 2厘米4毫米=()毫米44厘米+36厘米=()分米 1厘米+10分米=()分米80毫米-20毫米=()厘米 5米-20分米=()米3、完成“练习五”第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