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三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教案

合集下载

3.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第100页至102页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包括了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及单位换算,以及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复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难点在于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重点则是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测量和单位换算,我准备了尺子、厘米标尺、体积尺、实际测量物品等教具,同时,也让学生们准备了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我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比如测量教室的长度,让学生们亲自拿着尺子去测量,并记录下结果。

然后,我将引导学生们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比如将测量结果转换成厘米或者米,让学生们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接着,我会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比如测量一个物体的面积或者体积。

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测量长度单位换算,以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测量自己房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计算出房间的面积和体积。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课程,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测量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我会反思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同时也会鼓励学生们进行拓展延伸,比如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的测量知识,或者进行家庭测量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测量——整理和复习的课堂上,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和讲解的细节。

学生们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对于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方法的理解存在一些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一一、本单元知识框架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

使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

四、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

六、单元评价要点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2、掌握并能正确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数:9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备注例1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测量》整理与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测量》整理与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测量整理与复习课时编号课题测量整理与复习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地对测量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掌握。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并培养创新意识。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能灵活的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准备教学过程1.我们学习了“测量”这一单元,大家了解了有关测量的哪些知识?请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在下面的方框内。

1.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是()单位,千克、克、吨都是()单位。

2.小青走800米用了8分钟,平均每分钟走()米。

3. 5厘米=()毫米 3000千克=()吨500毫米=()厘米 4300千克=()吨()千克4.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两圈长()米,还差()米是1千米。

5.一根蜡烛长1分米2厘米,点燃一会后燃去了5厘米,还剩()厘米。

1.苗苗的身高是142()。

A厘米 B分米 C米2.一个鸡蛋约重70()。

A吨 B克 C千克3.1千克和1千米比较()。

A1千克大 B1千米大 C无法比较4.数学课本的宽是147()。

A毫米 B厘米 C分米5.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000()。

A:克 B:吨 C:千克1.熊妈妈给小熊出了一道题:有一根80厘米长的铁丝,让小熊按每段8厘米的要求剪,在剪之前要先算一算,可以剪多少段?要剪几次?2.刘星离开家到学校上学,已经走了380米,还有620米就到学校了,刘星家离学校多少米?合多少千米?3.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现在有20名顾客,平均体重为60千克,他们能同时乘坐电梯吗?课后反思(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米尺进行测量,并理解测量单位——米。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米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本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内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工具,用来做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长度的概念。

2. 感知(10分钟):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物体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估测它们的长度。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与他们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

3. 理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米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和单位。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实践(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并复习测量单位——米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测量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并学会了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3.《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是学生理解测量的第二个阶段。

在小学阶段计量单位教学有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及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等。

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

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结束本单元的知识学习以后,需要一节整理与复习课。

沟通本单元和以前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有机系统的全盘思考,让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习得相关长度概念,知道不同长度单位的观念,同时建立相应长度空间观念。

在知识生长过程中不断完善。

学情分析1、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而且对于本单元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于米和质量单位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兴趣浓厚。

2、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思维的活跃与上升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为整理与复习提供了思维基础。

3、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也进行过整理与复习,初步掌握了一些整理方法,如:思维导图,列表法等,为本节课学生进一步学习整理与复习的方法打下了坚实基础。

4、学生在选择合适单位描述物体长度和质量上存在疑惑,不能正确地使用单位。

并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上混淆不清。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自主、全面地回顾、整理、交流测量相关知识的过程。

对测量知识进行创造性地整理与复习,查漏补缺、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生进一步掌握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整理呈现知识,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培养创新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在巩固运用的基础上,发展空间观念,提升计算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习惯。

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已有经历和体验,梳理测量知识的结构,构建长度单位之间的数据模型。

通过分类整理,系统的掌握长度、质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 测量——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测量——教学设计

题目: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度、重量、时间的基本测量单位,能够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估算和测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让学生在测量中体验到成就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2. 重量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3. 时间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4. 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长度、重量和时间的测量单位,能够准确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

2. 难点: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出示一把尺子、一把秤和一个钟表,向学生介绍这些工具的用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在生活中我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测量。

2. 学习长度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几个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并记录下各个线段的长度,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长短的关系。

3. 学习重量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给学生几个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用秤进行测量并记录下各个物品的重量,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轻重的关系。

4. 学习时间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教给学生钟表上各个指针的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并记录下几个不同时刻的时间,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时间的前后关系。

5. 综合训练(2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个综合测量练习,要求学生用尺子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用秤称量一个物品的重量、用钟表记录下当前的时间,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6. 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当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给学生布置课后练习和作业。

五、教学手段:1. 教学工具:尺子、秤、钟表、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

2. 教学媒体:图片、视瓶、实物展示。

3.测量:整理与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测量:整理与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测量:整理与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我知道,今天我要带领学生们进入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数学世界。

我将为他们带来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测量:整理与复习”一章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测量这一部分,主要涉及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工具进行测量。

我们将通过实例来复习和巩固这些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我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今天的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测量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重点则是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方法,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的物品,如尺子、纸张、水杯等,以及测量工具,如卷尺、量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展示一些实际的情景,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学生们了解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点讲解:接着,我会带领学生们复习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通过实例来讲解和巩固这些知识点。

3. 小组讨论:我会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以及如何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知识点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5.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们了解测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后进行巩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测量的定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单位换算等内容,通过清晰的板书,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测量你家客厅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客厅长度为X米,宽度为Y米。

2. 请用卷尺测量你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千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千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千米的认识》人教版千米的认识教材分析:《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并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分米”、“厘米”、“毫米”,对这些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节课,将学习长度单位中的“千米”,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或距离的长度。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知道米和千米的关系,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单元的知识:测量。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那你们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你们能从中选择一种长度单位,用你的手去比划一个这样的长度单位是多长吗?比如说,一毫米是……你们会用这些长度单位吗?那好,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书桌的高度为80()。

(2)书桌的高度为8()。

(3)数学书的厚度为8()。

(4)我们学校的跑道是50()。

(5)北中小学距太湖县城约88()。

师:我们在选择不同的长度单位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要看什么?师生一起总结方法:要看数字的大小,再结合物体的实际长短判断选择大单位还是小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我们一般用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解决问题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解决问题教案新人教版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单元导学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学过,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备内容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分米和厘米的关系千米的认识(2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吨的认识(2课时)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备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使学生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2.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备重难点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难点1.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篇一:三年级测量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单元备课表主备教师:王金慧复备教师: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2、3、4、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度概念。

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1、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具学具: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学生尺,铅笔盒,数学书,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质疑、引出新课。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和宽、厚分别是多少。

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

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

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3、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人教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集体备课主讲稿

人教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集体备课主讲稿

第三单元《测量》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 1 毫米、1分米和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单元重点: 1. 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2.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和换算。

难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四、课时安排1.毫米、分米的认识.........................3课时2.千米的认..............................2课时3.吨的认识................................. 2课时4.整理与复习...............................1课时3.3.1 毫米、分米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千米的认识毫米分米千米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千米的认识毫米分米千米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千米的认识毫米分米千米教案新人教版毫米、分米、千米课号主题课时教学目标毫米、分米、公里1。

巩固1分米、1毫米和1公里长度的经验,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分米、毫米、厘米、公里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转换。

可以估计生命中某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并进一步发展估计的意义。

在拓展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理解1mm的概念并形成图像。

教学难点:学习以毫米为单位测量。

准备课件,长尺教学过程I.基本练习1。

检查长度单位。

同学们,在最后一节课上,孙悟空帮助我们学习了一些新知识。

回想一下,我们都学会了什么长度单位?你能从小到大地说吗?他们用什么字母?黑板书写(毫米-分米-千米)mmcdmkm2,手势和交换记忆方法。

这些长度单位是多少?老师说是长度单位。

你用手比较一下,看谁说得又快又准确。

记得那么准确,你是怎么记得的?学生:你能用手分辨一公里有多长吗?你为什么不能告诉我一公里有多长?(因为1公里太长了)你想怎么记住它?同学们,这种利用我们周围的事物来帮助记忆的方法非常好。

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记住其他长度。

例如,教室的高度是多少米?当我们遇到3米时,我们立即想到教室的高度。

我们学校从大门到北栏杆大约100米。

当我们遇到100米的时候,我们可以马上想到这一段,对吗?学校前面的东西路大约1公里长。

3.两个相邻单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教师黑板书写(毫米、厘米、分米、公里)mmcdmkm1010101000【设计意图:复习基础知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在用手势快速表达单位的过程中,加深对1毫米、1厘米、1米和1米长度的直观理解,从而准确地建立表示。

同时,学习方法的教习渗透在这个环节:与借助周围的物理物体,他们不仅能记住长度单位,还能记住其他长度,因此,我们举了两个例子(4米、100米),让学生感受和体验。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估测距离》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估测距离》教学设计
2.教学难点:选择解决问题的合适策略,对距离进行正确估测。
教学准备
1.测量自己一步的长度。
2.走100米的路程,并记下所需的时间和步数。
3.记录从家到学校的时间以及上学的交通方式,估一估家到学校有多远。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二次设计
【环节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师:之前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长度,生活中是否所有的情况都能精确测量距离呢?大家请看视频。(多媒体播放“跳眼测距法”视频)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本单元又认识了毫米、分米、千米三个长度单位,并学习了他们之间简单的换算,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于距离,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积累,同时也存在着对于长度的量不能很好的感知和体验的问题,特别是对非标准测量单位和长距离量的感知,尤其是中低学段学生“量感”普遍缺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有一定的测量能力,但由于量感比较缺乏,头脑中单位表象不够深刻,估测能力比较弱。
师评价:这个同学通过测量自己100米走了多少步,然后根据家到学校所走的步数,推算出家到学校的距离,真是个好办法。
生2:我坐妈妈的电动车从家到学校用了3分钟,妈妈说1分钟能骑300米,所以我家到学校大约900米。
师评价:看来我们知道了骑电动车1分钟大约能骑300米,骑了几分钟就大约是几个300米。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学校周边地区地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学生针对课前开展的估测任务进行讨论分享,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生1:骑电动车一分钟大约骑300米,我爸爸骑了5分钟,所以我家到学校大约1500米。
生2:开车一分钟大约行驶1千米,我妈妈开车送我上学用了6分钟,我家到学校大约6千米。
师总结:看来估测的方法有很多,关键要找到一个估测的标准。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另外一个我觉得需要加强的是学生在读取和记录测量数据时的准确性。有些学生在记录数据时会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数据的精确性认识不够。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通过反复练习和实际应用来提高他们的数据记录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有的小组则稍显沉默。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先给予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或许能够帮助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以及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米和厘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掌握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方法;
-难点三:通过具体案例,如测量书本长度,讲解如何读取和记录数据,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难点四:设计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引导学生运用所(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你的书本、铅笔或者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测量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三年级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进取思考,引导大胆提出疑问。

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三年级数学教师你会写三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下面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教学准备: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

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千米的认识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千米的认识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教案新人教版
(1)提出活动要求。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小组沟通。
(4)进行小组评议。
(5)引导学生驾驭单位换算的方法。
其次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课后
反思
教研组看法
教育处看法
经验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体会问题产生的必要性。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动身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使学生人人都能参加、人人都有收获。
培育学生归纳概括及语言表达实力,提高学生相识。
板书
设计
千米的相识
1千米=1000米
50米大约有多少步?
100米大约有多少步?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课题名称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育学生敏捷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实力。
教学重点:米与Leabharlann 米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正确换算。
教具、学具打算:
复习,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挚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许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挚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动身,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

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目的。

1 毫米的认识.......................................................... 1课时2 分米的认识.......................................................... 1课时3 千米的认识.......................................................... 1课时4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 1课时5 吨的认识............................................................ 1课时6 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 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材第21、第22页)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的),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或储蓄卡),学生尺,曲别针,铅笔盒,数学书,铅笔或签字笔等。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和厚进行实际测量。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怎么办呢?引出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位于厘米间的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从尺子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10个)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度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

(硬币、磁卡、钥匙等)(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用毫米作单位计量的。

(电脑演示:①自动铅笔、签字笔标志0.5mm、0.7mm等;②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

然后同桌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A类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橡皮长4( )。

(2)教室长10( )。

(3)玻璃厚5( )。

(4)铁皮厚2( )。

(考查知识点:对毫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熟练应用长度单位)B类怎样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考查知识点:对毫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运用毫米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厘米(2)米(3)毫米(4)毫米B类先测量出多少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然后除以2,就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

教材习题教材第22页“做一做”1. 2 8 4 22.略毫米的认识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都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1.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这节课中,教师准备了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的物品,给学生留下了清晰、深刻的印象。

同时把测量的物品都换成实物,为准确的估计提供条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2.重视估测,在测量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通过让学生做估测练习,培养了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测量及其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自由测量,自主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分米的认识。

(教材第23~25页)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例2情景图(课件),照片,尺子等。

1.导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画出1米、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

3.量出下面物体的长度,并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估算课桌的长和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和宽。

(3)汇报测量方法: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出示例2情景图,教师拿一把米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

请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画一下,感受10厘米有多长。

师:10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4)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

2.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1)观察学生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2)练习:2米=( )分米30厘米=( )分米1米-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师:我们来测一测硬币的宽度和书桌的高度吧!(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3)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小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单位换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1)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2)用手比画一下,1分米的长度。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4)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

指名学生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准确长度。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上,沿长标刻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考查知识点:对分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熟练应用分米的相关知识)课堂作业新设计1分米=100毫米,2分米=200毫米,所以可以标出200段。

教材习题教材第23页“做一做”70 50 6教材第24页“练习五”1. 第一个是正方形。

测量略2. 略3. 分米毫米厘米4. 9 1 200 605. 略6. 略7. 毫米分米 18. > < = > < <9. 2米=200厘米200÷4=50(厘米)10*. 4÷2÷2=1(分米)思考题:10厘米1.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始终围绕学生的认知需求来开展,突出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