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贵君轻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完成版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完成版

——————,——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 ——————,——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 材木 ——————,——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未之有也。
பைடு நூலகம்子怎样评价他的政绩?
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 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明确:梁惠王说:“不能这样。只不过他们 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 呀。”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明确:孟子说:“大王您如果懂得这个道理, 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 啦.
孟子仁政具体内容
措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效果
—— —— —— ——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 ——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 —— ——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 —— ——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明确: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上了 五十岁的人都可以穿着丝绸了。鸡猪狗不失 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 到肉了。百亩的田地能不误农时得到耕种, 数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注重地方学校的教 育,宣传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 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年满七十岁 的人能穿上有丝绸,吃上肉,老百姓饿不着、 冻不着,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还 不曾有过。
明确:猪狗吃的是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

第14讲:民贵君轻:中国的民本思想

第14讲:民贵君轻:中国的民本思想

• (2)“以民为本”的提出:
• “晏子对曰:‘婴闻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 失正者,以民为本也。苟持民矣,安有遗道! 苟遗民矣,安有正行焉!’”(《晏子春秋》 )
• “夫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政之急务,忧 之重者也。”(《后汉书·张曹郑列传》)
• 以民为本之义,在于“富民”、“恤民”(《 潜夫论》),在于“利民”(《战国策、《淮 南子》)。
• (3)民本思想的阐发。 • 孔子“仁”学思想中也自然包含了一种民本思
想。 • 养民。《论语·公治长》:“子谓子产:‘有
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 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教民。《论语·子路》:“子曰:‘善人教民 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 但是,孔子民本中的养民、教民思想,其旨归 在于君之“使民”。这样,“民”并不能获得 真正的地位。
• 3、如何借鉴中西文化传统,发展出一种新 的以人为本思想?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
• 古代提倡以人为本,以儒家为代表。其主 要涵义有:
• 1、民本思想 • 2、重人伦远鬼神 • 3、道德的人本关怀
• 1、民本思想。
• (1)民本思想的渊源。
•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说:“太康失邦, 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 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 民本思想的最早提出。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有四体也。”
• 内圣外王的修养路线——修齐治平。
•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 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 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孟子民贵君轻,限制君权

孟子民贵君轻,限制君权

民意不仅是君主权力正 当性的来源,
性的来源。 在周以前, 人们认为天命是统治 它还是君主力量之所在。 孟子指出, 获得民 者权力的来源。周初政治家周公总结商代 意支持的君主是不可战胜、 不可抵挡的。 他 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提 出天命 不常的观念 , 的这个结论是从商汤统一天下的史实得出 并把人事作为天命 的补充。他强调统治者 来的。他对这段历史是这样描述的: 要明德慎罚、 敬天保民, 只有这样才能获取 “ ‘ 汤始征 , 自葛载 ’ , 十一征而无敌于 天的保佑。他认为, “ 天畏柴忱 ,民情大可 天下。东面而征 , 西夷怨 ; 南面而征 , 北狄
民贵君轻 , 限制君权
孟子的“ 民贵君轻 ” 论是 中 国政治 思想
史上一 个重要 的民本 思想命题 。他说 : “ 民
为贵 ,社稷 次之 ,君 为轻 。” ( 《 孟子 ・ 尽 心 下》 ) 在 诸侯 混战 、 民不聊 生的乱世 , 孟子站
在 民众的立场上 , 努 力 宣传他 的 民本 思想 ,
有饿莩” , “ 乐岁终身苦, 凶年不免于死亡。” 的保佑。孟子实际上肯定 了民意是君主权
( 《 孟子・ 梁惠王上》 ) 摆在当时各个阶层和 力正当性的主要来源。 各家学派面前 的迫切任务是重新建立起 良 因此孟子主张君主应重民爱 民,与民
好的社会秩序。 怀着对唐、 虞、 三代王道政治的美好回
孟子坚信 , 行仁政 、 获民心者无敌于天
( 《 孟子・ 万章上》 )
孟子认 为, 天命和民意是君主权力正
当性的来源。如何验证君主权力的正当性 下 , “ 仁者无敌 ” 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D E ?孟子指 出, 让他主持祭祀 , 百神享之 , 说 他对齐宣王说:
明天接受他 ; 让他管事, 事情能管好 , 百姓 “ 今王发政施仁 ,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

民贵君轻思想的一句话

民贵君轻思想的一句话

民贵君轻思想的一句话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本思想命题。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在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孟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努力宣传他的民本思想,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希图建立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统一国家(天下)。

从民贵君轻的论断出发,孟子呼吁各国统治者实行他的仁政主张,认为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既具有道义上的正当性又极富效率性。

仁政的承担者主要是君。

孟子对君主的资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君主的权力也作了种种限制,形成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君主理论。

一、民本与仁政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

周王室衰微,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

”(《孟子·滕文公下》)诸侯混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孟子·离娄上》)各诸侯国内政治昏暗,民不聊生,“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摆在当时各个阶层和各家学派面前的迫切任务是重新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

怀着对唐、虞、三代王道政治的美好回忆,孟子提出的平治天下的思路是:个别诸侯国实行仁政,通过仁政巨大的道德威力和示范作用,收取天下民心,以文王吊民伐罪式的征讨,用最小的牺牲统一天下。

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民本思想。

1、民意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来源民本思想认为,民意是君主权力正当性的来源。

在周以前,人们认为天命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

周初政治家周公总结商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提出天命不常的观念,并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

他强调统治者要明德慎罚、敬天保民,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天的保佑。

他认为,“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尚书·康诰》)治理国家就要像医治疾病一样谨慎从事,上天是否保佑,只有通过民情才可体现。

因此,“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统治者应该时刻民情,从民意中体察天命。

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

离娄上》 《孟子·离娄上》 孟子 离娄上
孟子说: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 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 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 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 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 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 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 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①此之谓也 此之谓也。 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①此之谓也。”
译文: 译文:
孟子说: 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孟子说:“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 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 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 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 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 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 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译文: 译文:
孟子说: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 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 ,(可是 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 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 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 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 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 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 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孟子民贵君轻

孟子民贵君轻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 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养生丧死同“养生送死”、养生送终。丧,治 丧。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 王道,孟子 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意义极为复杂。 译: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 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 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检:约束,饿莩,饿死的人,发,赈济灾民,罪,责怪 译: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 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 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 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 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 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教 学 内内 容 理 解
2,语词及语法复习
5.思 考 讨 论
3,课文内容学习
6.参 考 题 目
孟子介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传有《孟子》一书。孟 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 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树,种植桑树,之,土地。桑,桑树,衣,穿。 帛。丝绸,畜,牲畜。
译:(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上桑树, 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 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 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违 背他们的生产季节,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孟子”民贵君轻”说的非民主性

孟子”民贵君轻”说的非民主性

理论与学说。这种学说意识到君民关系的互相依存性 , 承认民的地位和作用 , 要求统治者重 民、 爱民, 实施仁政。 民主 , 简言之 , 就是 “ 主权在 民” pp l vri t) ( oua s e g y 。民主是在人 民主权基础上 , 照平等 和少数 服从 ro e n 按 多数 原则来 管理 国家事务 的政 治制度。英 国学 者戴维 ・ 尔德认 为 : 民主是指 一种既 区别 于君 主 , 区 赫 “ 又
基金项目:广东省 20 0 7年度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创 新团 队项 目“ 法两家法律 思想之分 合及对 中华 法系的影响 ” 儒、
( 目批 准 号 0 J T X 20 ) 阶段 性 成 果 。 项 7D D M80 1 的
作者简介:柯卫 , 广东商学院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 法学博士 ( 广州 50 2 ) 马作武 , 13 0 ; 中山大学法 学院教授 , 士生导师 , 博 法 学博士( 广州 5 0 7 ) 12 5 。
有 必 要 进 一 步评 析厘 清 以正 视 听 。
所谓“ 民主” 说不仅 由来 已久 , 且大有市场 。如萧公权说 : 孟子之世 , “ 魏齐争 霸 , 秦势 方兴。国强君威 , 专制之萌芽 已茁。商鞅 、 申不害之徒方致位卿相 , 大扇重令尊君之说 。一 时风气 实趋 向于贵君 而贱 民。孟
的历史 , 特别喜欢给一些现代概念找到 中国“ 已有 之” 古 的证据 。其次 , 是犯 了望文生 义的毛病 , 根据片言 只语遽下判断 , 没有将 这句话置诸孟子思想体系 中考察 。而最关键 的是 无视 “ 民主” 的内在意蕴及 其质 的
规定性 , 误将“ 民本” 当做 了“ 民主 ” 。
收 稿 日期 : 09— 3 O 20 0 一3

《孟子》:性本善,施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性本善,施仁政,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其意思是说,民众最为宝贵,土神和谷神次要,君王为轻。这里面的涉及方分别是民众、国家(后人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和君王,所体现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所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就是君王施仁政,行天道。
任何社会中,都是先有广大的民众,然后在这些民众的基础上建立国家,而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人出来管理这个国家。“君”只是其中的最高管理者。所以,这里的程序很清楚,国家由民众建立,君王从民众中来。
民众,是社会成分中的绝大多数,按社会分工来说,属社会财富的最直接的创造者。人在社会中,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财富的创造通常要靠齐心协作才能完成。这其中,牵涉到个人的能力、精力、体力等诸方面。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一方面让社会出现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让人的付出和需求变得复杂起来。这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由点到面地形成社会矛盾。当矛盾激化时,就会演变成动乱,进而成为灾难。
如何施行仁政?孟子要求滕文公做到: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让老百姓拥有“恒产”。在老百姓都拥有“恒产”,物质上得到满足后,就要兴办学校,教育老百姓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所以,孟子要求滕国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就是:以井田制养民;以学校教民。人民得到休养受到教育,社会秩序也就有了保障,国君的统治地位也就巩固了。如何做到这些呢?首先从田土划分着手。
孟子本人和孔子的经历差不多,都是通过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思想。而且,在思想上,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仁、义、善的主张,力主政治上施行“仁政”。他是孔子之后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所以,后世将他尊称为继孔子大成至圣之后的亚圣,并把他们的思想主张合称为“孔孟之道”。
1.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学经典导论02-08 孟子思想:民贵君轻

国学经典导论02-08 孟子思想:民贵君轻

02-08 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国学经典导论第二章孟子与《孟子》的第八节孟子的民贵君轻说。

翻开《孟子》一书,扑面而来的是强烈、鲜明的民主意识,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孟子》全书。

孟子思想中最可贵的价值就是他振聋发聩的民主呐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先秦诸子中绝无仅有,它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最响亮的民主呼声。

孟子是我国古代最富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他认为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关系重大,人民是组成国家的重要因素,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他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意思是说,在人民、国家和君主三者的关系中,人民是第一位的,国家其次,君主最后。

如果君主危害了国家政权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君主可以更换。

《尚书·五子之歌》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和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得到天下,首先要得到人民的拥护;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关键要争取民心。

统治者要保持其统治地位,就应该以爱护人民为先,保障人民的权利。

只有爱民、保民,才不会丢掉统治地位。

如果君主无道,只图自己享受,不顾人民死活,就无异于“率兽而食人”,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后来又被儒家学派的另一大师荀子发挥说:“天之立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又把君与民的关系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从“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出发,孟子猛烈抨击残暴的统治者鱼肉百姓所造成的贫富悬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的言论迸发出一种愤怒的犀利!明朱元璋对孟子本来颇有好感,但当他读到“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一章时,便勃然大怒,认为这些话“非人臣所宜言”。

说说孟子的“民贵君轻”

说说孟子的“民贵君轻”

说说孟子的“民贵君轻”许锡良孟子有一段经常让儒家宪政派学者引以为自豪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老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允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孟子这段话,一直只是存留在纸上,为什么在历史与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刚好相反,却是“君为重,社稷次之,民为轻”呢?其实孟子说这个话,也不是真正站立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说的,而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来劝告君主的。

孟子把社会中的人分成两大类,即劳心者与劳力者,劳心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怎么会站在劳力者的立场上来思考呢?他只是劝告君王,如果你把老百姓看得重于国家,把国家看得重于自己,那么,你的江山社稷反而是牢固的。

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了民心,老百姓,就会替你打江山,守江山,这样你的国就保存了,国保存了,你这个君王才可以继续做下去。

这里的逻辑关系,蕴藏的还是君主第一位,其他的社稷与民都不过是为君主服务的手段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在实际的现实中实践的结果,其效果其实是完全相反的内在原因。

每每有战乱灾难,帝王们都是把老百姓放置于最不重要的位置。

平时帝王们虽然热爱自己的江山,但是,一旦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第一个出来卖国的就是他们。

因为,卖了国的一部分,就可以换取平安快乐,自己仍然是君五,仍然可以享受君王的尊严与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

至于国的江山社稷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并不妨碍君主帝王们的尊严与生活。

民,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向来只是一个集合概念,有如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民”,为人民服务,常常只是沦为一个口号,一遇到具体的现实,其实是没有用的。

孟子_民贵君轻_说的非民主性

孟子_民贵君轻_说的非民主性

柯 卫 马作武摘要: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属于民主思想,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民本与民主的本质,割裂了孟子思想的整体性。

其实,孟子之说并没有跳出君主政治前提下有关君民关系的理论范畴,与以人民主权为核心内涵的民主思想不可同日而语。

“民贵君轻”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民本主义的经典表达,将之误读为民主思想,只会导致我们在现代民主政治的追求中迷失方向。

关键词: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民主《孟子・尽心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语历来见仁见智,至今仍不能达成共识,其分歧关涉一个重大的政治法律命题,即从思想形态看,孟子此语到底属于民本主义抑或民主主义?兹事体大,很有必要进一步评析厘清以正视听。

所谓“民主”说不仅由来已久,且大有市场。

如萧公权说:“孟子之世,魏齐争霸,秦势方兴。

国强君威,专制之萌芽已茁。

商鞅、申不害之徒方致位卿相,大扇重令尊君之说。

一时风气实趋向于贵君而贱民。

孟子乃力排众议,正告天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是孟子不仅以人民为政治之目的,亦且以之为主体。

此其为说固非六国时代一般人士所能喻,即孔子亦未尝雅言以明之也。

盖孔子民可使由,不可使知之说略含轻民之意,而其君子行仁由近及远之理想复倾向于视君民为体。

孟子始暗示君民之对立,而大明民主君仆、民体国用之旨。

”①张君劢说:“孟子民贵君轻之义,谓为世界民主论之先驱可也”。

②更有人断言孟子之说“其实并不是民本思想,而是地地道道的朴素民主思想。

”“孟子实质上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民主思想。

这种民主思想尽管和近代意义的民主有低级、高级之分,但其实质都是一致的,都是主张主权在民,否定君主的绝对专制。

”③认为孟子“民贵君轻”为“民主”说的错误首先源自情感,人们往往容易抱持“温情与敬意”④阅读自己的历史,特别喜欢给一些现代概念找到中国“古已有之”的证据。

其次,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根据片言只语遽下判断,没有将这句话置诸孟子思想体系中考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好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好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好句稿子一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的那些好句。

你知道不,“政在得民,民贵君轻”,这话说得多实在呀!就是说治理国家关键在于得到民众的心,老百姓可重要啦,君主都不能轻视。

这让咱明白,不管啥时候,老百姓都是根基。

还有那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简直太酷啦!意思是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为了让国家好,不能总守着老一套。

这告诉咱们得灵活变通,不能死脑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就像船和水的关系,老百姓能支持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所以当领导的得时刻想着老百姓,不然可就危险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哇塞,这话说得多好呀!拿铜镜能整理自己的穿戴,拿历史当镜子能知道国家兴衰的原因,拿别人当镜子能明白自己的对错。

咱得经常照照镜子,找找自己的问题。

这些好句,虽然是古人说的,但到今天还是很有道理,能让咱们学到好多东西呢!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好句哈。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你瞧,这多直白,当皇帝的首先得心里有百姓。

百姓过得好,国家才能好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说的就是老百姓粮仓充实了,才会懂礼节,穿暖吃饱了,才会知道荣辱。

所以呀,先得让大家生活有保障,才能谈更高的追求。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这告诉咱们干啥都得有规矩,没规矩可不行,国家治理更是这样。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遇到困难就得想办法改变,变了就能通顺,通顺就能长久。

多有智慧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哇,这句话超燃的!国家的兴衰,咱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不能觉得和自己没关系,都得努力贡献一份力量。

你说这些古人多厉害,留下这么多精彩的话,让咱们后人能不断思考,从中获得启发。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

民贵君轻议论文

民贵君轻议论文

贵在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几千年的荀子就已知深知了坚持的重要。

(学以致用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同时增强论点提出的力度。

)坚持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都知道只有它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坚持的内涵,懂得如何去坚持。

(接下来就要告诉我们怎么“坚持”)坚持是一种勇敢,它源于对自己的信心。

成功的人往往是自信的,因为即使遇到挫折,他们也不会放弃,而是坚持前行,在并不平坦的道路上习得经验,收获成功。

他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拥有成功的能力。

(点面结合,先写“面”,再写“点”,奥巴马)正如如今倍受关注的奥巴马,是什么力量让他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是什么力量让他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设问,增强议论力度)毫无疑问,答案就是坚持。

坚持自我,坚信自己。

这是所有成功的秘诀。

(回到面,总结)现在的我们,年少轻狂,意气风发,在前行的道路上,更应该抓紧那可贵的自信,把它转化为不竭不动力,坚持向成功走去。

做一个坚定的人,做一个勇敢的人。

(联系“我们”)坚持就要坚持到底,认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

很多人起初总是坚信自己。

然而在世俗的声音中,渐渐磨灭了最初的信仰。

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理想,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愿意付出,真的能够坚持。

才女蒋方舟,从小写作,九岁出书,她一直的梦想就是能考上清华大学。

但是由于她花了过多的时间在写作上,她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

凭她的成绩要想上清华,除非有奇迹发生。

但她没有绝望,她为之不懈努力着。

由于她在文学方面的出众才华,上海的一所著名高校愿意录取她,一所她也是几乎不可能考上的大学,但她拒绝了。

所有人都难以相信,都觉得她傻,可她依旧我行我素,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终于,今年的九月,她又一次让大家震惊——清华大学降60分破格录取蒋方舟!奇迹不是无故到来,是她的坚持,她对梦想的执著唤来了奇迹。

一切,只取决于你梦想的重量,只看你是否坚持到底。

(做到了例子和理论的有机联系)当然,坚持绝不是盲目地坚持,错误的坚持只能被称为固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意思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意思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意思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引用。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意思
1作品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2翻译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允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孟子说:理想的政治,应确立如下原则: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是说人民的地位与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


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都是来自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体现了孟子社会政治思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贵君轻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孟子》六则中所体现的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2、理解管子的德政思想。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孟子》六则中的民本思想;《管子》一则中的德政思想。

一、儒家思想简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仁爱;孟子:仁政“仁”: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差别的爱。

而这个“爱”体现在孝、悌、忠、信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一)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历史出现一个非常紊乱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我们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

孔子是春秋时期,孟子是战国时期,春秋战国衔接起来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最痛苦的阶段,打打杀杀,乱作一团。

但同时又是百家争鸣、诸子挺秀的时代,也为我们后世子孙奠定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

董仲舒: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董仲舒认为,在那个时代,各国诸侯之间的霸业,都不培养道德的政治基础,因此政治道德衰落,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谁也不相信谁,彼此不敢轻易亲近,所谓"德不足以亲近".对于文化的建立,更是漠不关心,只顾现实,而无高远的见地.国与国之间,没有像周朝初期那样远道来归的国际道德关系,所以说:"文不足以来远".因此只有用战争来侵略别人.但是他们每次在侵略的战争上,却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说自己要侵略别人,而是找些借口来发动战争,这就是"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他说,春秋时代几百年的战争,都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也有人说,春秋无义战.在那样现实的时代环境中,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的道德政治,奔走呼号,绝对不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而有丝毫转变.所以,他所继承孔子的传统精神,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和孔子的文化思想一样,也成为由古到今,甚至将来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战国时期,魏国出了一位名王魏文侯,他是孔子的名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子夏的学生,接受孔子经学的熏陶.他把魏国打好基础,变成战国初期的一个文化强国.在政治方面,他起用了历史上有名的名臣西门豹,主管河内(今河北及陕西,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政治史上内政修明的典范之治.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继起,他用了历史上名将吴起,同时与韩,赵灭掉宗主国的晋国,而三分其地.魏武侯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干脆直接称王,叫魏惠王,也就是孟子所见的梁惠王.历史上的名将孙武子的孙子———孙膜,打垮他同学庞涓的一场著名战争,那个庞涓,便是魏惠王亲信的大将.在这以前,魏惠王也曾有过赫赫的战功,打败过韩国,赵国,宋国.而且还能威胁到鲁,卫,宋,郑等国来朝,和他建交.同时也一度和秦孝公在外交上建立短暂的和平.可是魏惠王没有重用商鞅,后来商鞅投奔到秦国,三次游说秦孝公,秦孝公接受了他的计划,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奠下了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基础.过了两三年以后,商鞅又说动了秦孝公,出兵打魏国,用诈术欺骗了魏国的前线指挥官魏公子印,打了胜仗,使魏国割让了河西之地求和.才逼得魏惠王迁都大梁.这时候,梁惠王才深深悔恨自己当初的决定.孟子见梁惠王,也便是梁惠王最悲愤难受的阶段.他与齐国一战,损失了大将庞涓,同时太子申被掳.又与秦国一战,损失了公子印,割让了河西之地,迁都大梁.实在是他心里最难过的时候,所以他想网罗礼聘外国的人才,例如在齐国闻名的客卿驺衍,淳于髡等人,也都受过他的邀请.尤其他对驺衍的莅临,曾经亲自到郊外去欢迎他,很隆重地待以上宾之礼.他是受到商鞅这一件事的刺激,很想找到一个振作图强的能臣,来恢复他父祖的光荣局面,甚至能进而窥图霸业.(二)课文翻译1、(孟子对梁惠王说):“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恐的渔网不入池沼,鱼鳖就吃不完;斧子、砍刀按季节进入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就使得民众的生、死都没有缺憾了。

生、死没有缺憾,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宅田种植桑树,年满五十的人就能穿上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畜养,年满七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农田不误了它的耕种时节,数口之家就能没有饥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斑白的人就不至于在道路上背物负重了。

年满七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能不受饥寒,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着人的食物而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杀了人却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大王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民众就来投降你了。

”2、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而民众却脸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放任野兽去吃人。

野兽相互吞食尚且为人所憎恶,作为民众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能避免放任野兽去吃人,为民父母的意义何在呢?3、齐宣王问道:“成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有这回事吗?”孟子答道:“在典籍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说:“臣属谋害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毁弃仁的人叫做贼,毁弃义的人叫做残,残贼之人叫做独夫。

只听说过诛杀了独夫殷纣,没听说过谋害君主。

”4、孟子说:“夏桀、殷纣的丧失天下,由于失去了天下的民众;之所以失去了天下的民众,是因为失去了他们的心。

取得天下是有途径的,得到了天下的民众就取得了天下;得到了天下的民众是有途径的,获得了他们的心就得到了天下的民众;获得民众的心是有途径的,他们想要的让他们积蓄起来,他们憎恶的不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

民众归附仁政,犹如水往低处流、兽往旷野跑一样。

所以,为渊水把鱼儿驱赶来的是水獭,为丛林把鸟雀驱赶来的是鹞鹰,为成汤、武王把民众驱赶来的是夏桀和殷纣。

……”5、孟子说:“民众最重要,其次是土地神和谷神,国君最轻。

因此,赢得了万民才能成为天子,赢得了天子就能成为诸侯,赢得了诸侯就成为大夫。

诸侯危及土地神和谷神,就另外改立。

(三)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挥霍,无视人民的生存权,以致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暴行首先“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

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

四是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

孟子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即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这里所说,实际涉及到了君王、政权、民众的关系。

照孟子的说法,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有民、天子、诸侯、大夫几个方面。

社稷是祭祀古神土神之处,如果以洁净的供品按时祭祀,却仍不能免去水旱灾害,就应该变置它。

社稷是一个政权的象征。

这实际是说,一个政权不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就可以改变它。

一个人得到诸侯的喜欢,就可以做大夫。

一个人得到天子的喜欢,就可以做诸侯。

在这层层结构中,天子具有最高的地位。

但是他只有得到民众,才能做天子。

如果天子失去了民众,才能做天子。

如果天子失去了民众,也就做不成天子了。

孟子几次谈到汤伐桀、武伐纣的问题。

桀、纣酷虐,施行暴政,受到了民众的反对,虽然他们居于君位,但实际上失去了做天子的资格,最后被汤武所灭。

而汤、武能“救民于水火”,所以受到民众的拥护。

在民众的支持下,他们取得了天下。

可见,在孟子看来,政权的更迭,君王的易位,都取决于民众的态度。

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民众是基础和前提,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君和民相比,民的作用更为重要些。

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离娄上》)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

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

战国时期,战争是最重要的政治活动。

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条件是什么,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孟子把战争胜负的因素归结为三个:“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人和”,指内部团结,人心所向。

孟子认为,在这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人和”即是“有道”有道也就有了胜利之本:“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把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两类。

他认为,正义的一方必胜,非义的一方必败,其基本原因是前者顺从了民心,后者背离了民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