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孟子》民贵君轻
《孟子》解读(新)
• (《公孙丑》下三)章旨:孟子说明君子 辞受取予,皆以合于义为依归。 • (《离娄》下二十九)章旨:孟子说明圣 贤遭遇,或有所异,但用行舍藏之心,无 有不同,皆合于义而已。 • (《离娄》下二十三)章旨:孟子教导世 人权衡两可的方法,以免过犹不及之失。
论教育
一、自动自发
• 《尽心上40》章旨:孟子说明君子教人的五 种方法。 • 《告子下16》章旨:孟子指出不屑之教诲, 使其反省自反,也是一种教导人的方法。 • 《告子上9》章旨: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 才可有成。 • 《尽心下21 》章旨:孟子训勉高子学贵有恒, 不可间断。 • 《公孙丑上8》章旨:孟子赞美禹舜善与人同, 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孟子》导读
人性本善
论性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论行为
涵养操持
孟子思想
论教育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论政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人性本善
论性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论行为
涵养操持
孟子思想
论教育
善 1.人性本善
•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 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 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 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 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尽心》下24)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什么孟子主张“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主张什么思想1.总的来说,孟子是对孔子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把孔子的仁发展为性善论。
认为仁、意、礼、智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不过不曾切己反思罢了。
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就是“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又叫作良心和本心。
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
2、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
就是要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3、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4、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然这里要明确的是,孟子的利,有两个不同的向度。
首先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
“义”特指王道,“利”特指霸道,分别代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对立的。
其次,是人畜之分意义上的。
在这里孟子不否定人必须有一定的利才能生存。
主要是一种选择:凡是只选择利,便与禽兽无异;凡事都选择义,便成为一个善人。
如何才是真正的善?用孔子的话说是:过犹不及。
就是所谓的“中庸”,切记这里的中庸有“时中”的意思,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考察事情的客观环境,随客观环境的变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总的来说,这些是重要的方面。
有兴趣可以详细研究一下,比如孟子性善论的可能性。
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孟子民贵君轻考研政治题
题目: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回答:“民贵君轻”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
在当今社会,“民贵君轻”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民贵君轻”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在现代社会,人民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
只有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国家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因此,作为国家治理者,应当尊重人民意愿,关注人民需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民贵君轻”思想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在现代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
只有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才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在国家治理中,应当注重公平分配资源,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避免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
再次,“民贵君轻”思想有助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在现代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革,可以提高政治体系的效能,增强人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推动政治文明进步。
因此,应当注重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选举权、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同时加强法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
最后,“民贵君轻”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和谐社会建设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因此,应当注重民生工程,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服务。
综上所述,“民贵君轻”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关注人民的核心地位,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因此,作为国家治理者,应当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一思想,将其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民贵君轻
离娄上》 《孟子·离娄上》 孟子 离娄上
孟子说: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 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 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 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 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 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 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 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①此之谓也 此之谓也。 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①此之谓也。”
译文: 译文:
孟子说: 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孟子说:“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 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 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 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 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 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 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译文: 译文:
孟子说: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 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 ,(可是 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 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 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 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 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 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 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孟子》三则
课外拓展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 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人恒过,然后能改” 意思是一个 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我认为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但 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 能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 完善自我。
一、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 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 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共同点:他们都出身贫贱,经历磨 难,最终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逆境出人才。
三、这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下 面这句话用了那一种论证方法。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
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
道路 实现 居所 把 顺从 标准 方法 居住
志,与民由之,不
志向 遵循
得志,独
独自
行
其
道。富贵不
原则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叫做 使……迷惑 使……动摇 使……屈服
坚持 自己的
把顺从作为标准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 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已经 武既 至海上 _______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
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3、你认为苏武是大丈夫吗?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 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 • 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 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课文 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
《孟子》二则
的
顺接,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宫室之美/为之; 通“向”,从前 宁愿
通“欤”,吗 接受 它,代俸禄
译文:(这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 的侍奉,那些认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 吗?从前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宫 室的华美却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 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从前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 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宁死也
通“辨”分辨 古代容量单位 钟: ___ _辩:__ ____ 由于这个原因 转接,但,却 由是: ________ 而: ______ 增加,指带来好处 加:___ _____
(6)所欲有甚于生者
(7)故不为苟得也 (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12)万钟于我何加
;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
向 ,意思: 从前
;
4、一词多义
为:①为宫室之美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③故不为苟得也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得:①不可得兼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故不为苟得也 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呼尔而与之 于:①有甚于生者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了 接受 做,干 宁愿
获得,得到 通“德”,感德 获得,得到 通“欤”,吗 给,给予 比 对,对于
《孟子》二则
《孟子》是记录孟子思 想和政治言论的著作,也是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孟子 及其弟子共同编写。
简介孟子
孟子: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重要代表人 物,被称为“亚 圣”,与孔子合 称为“孔孟”。
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说,强调以仁义为核心
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说,强调以仁义为核心《孟子》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而《孟子》的主要思想在于教化人民,“仁政”和“王道”思想是儒家主张。
《孙子兵法》《鬼谷子》《六韬》和《墨子》都以《孟子》为基础的。
而“仁、义、礼、智、信”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精神。
而孔孟等诸子百家都提倡性善论,这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
孔孟等诸子百家均主张“仁政”,但他们对“仁”字却各有不同理解。
一、孔子的“仁”,主要是指以仁义为中心的道德孔子认为,人的天性就是善的,就是仁义,所以说仁义就是君子之德。
但是孔子认为“仁”是对君主的一种约束,如果君王能够“不杀伯仁,而有几”(《论语·学而》),那么这样君王是可以成为仁君的。
从孔子的立场看,他把“仁”看作一种约束道德行为的手段。
孟子在《告子下》中也提到孔子:“子为政与焉得仁?”也就是说子罕不能实行仁政吗?其实并不如此。
二、孟子对“仁”字的看法,强调仁义孟子认为“仁”是指人的本性,他强调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做到仁义。
在政治上,孟子提出了以仁治国的主张,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从《孟子》中的一些语句中不难看出儒家的仁政思想。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句话强调:得民心是最重要的。
在《孟子》中有一段关于孟子仁的论述,如下:三、荀子认为“仁”是由外及内的,是自然本性的显现荀子认为“仁”是一种自然的显现,并不是由内而外,只是通过修养而产生的一种状态。
他认为人性就是性善,所以“性善为仁”。
在荀子看来,“仁”有三个方面:其一就是恻隐之心;其二就是羞恶之心。
其三就是知、情、意统一的一种状态。
荀子认为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性善则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变其自然本性。
荀子提倡性善论,但他对仁义之道和人性之恶并没有给予肯定,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对“恶”有不同理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原文及解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原文及解释
名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
解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
赏析:此句体现出孟子“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们的历史主体地位,否定了君权的神圣,是对传统尊君观念的一次挑战。
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对当代的意义:对构建我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孟子承继了先贤的“重民”思想,但又有所发挥和发展,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民本思想理论。
他认为民众是国家或社会的根本,统治者要重视民众的利益和作用,尊重民众内的意志和人格,才能使民心向背、天下太平,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具体说来,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指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
孟子认为,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民众,民众是国家、诸侯、天子存亡的最根容本的因素。
在人民、国家和君王三者之间,“民”是第一位的,是最根本的,对于统治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得民”,否则就会自取灭亡。
《孟子》:性本善,施仁政,民贵君轻
任何社会中,都是先有广大的民众,然后在这些民众的基础上建立国家,而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人出来管理这个国家。“君”只是其中的最高管理者。所以,这里的程序很清楚,国家由民众建立,君王从民众中来。
民众,是社会成分中的绝大多数,按社会分工来说,属社会财富的最直接的创造者。人在社会中,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财富的创造通常要靠齐心协作才能完成。这其中,牵涉到个人的能力、精力、体力等诸方面。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一方面让社会出现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让人的付出和需求变得复杂起来。这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由点到面地形成社会矛盾。当矛盾激化时,就会演变成动乱,进而成为灾难。
如何施行仁政?孟子要求滕文公做到: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让老百姓拥有“恒产”。在老百姓都拥有“恒产”,物质上得到满足后,就要兴办学校,教育老百姓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所以,孟子要求滕国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就是:以井田制养民;以学校教民。人民得到休养受到教育,社会秩序也就有了保障,国君的统治地位也就巩固了。如何做到这些呢?首先从田土划分着手。
孟子本人和孔子的经历差不多,都是通过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思想。而且,在思想上,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仁、义、善的主张,力主政治上施行“仁政”。他是孔子之后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所以,后世将他尊称为继孔子大成至圣之后的亚圣,并把他们的思想主张合称为“孔孟之道”。
1.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孟子》三章(知识梳理)学生版
《孟子》三章『知识梳理』【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背诵课文。
2.学习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论辩的写法,品味文章气势恢宏的语言。
3.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文本解读】一、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富贵不能淫》题目的意思是富贵不能使其迷惑。
这是大丈夫所应具备的品质。
以此为题,意蕴丰富,富有气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的意思是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以此为题,有点明中心的作用。
2.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著作有《孟子》。
3.写作背景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4.知识链接《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选读》之《民为贵》2018
1、判断句,判断句可以表示 某某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表示 某某是什么。此句译为‚桀和纣失 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后面 句子与此相同。‚之‛,取消句子 独立性。 2、道:方法。 3、斯:斯,那么,就。 4、所欲与之聚之:第二个‚之, 代词,代‚所欲‛。全句 ‚(百姓) 想要的东西,就给他们积蓄起来‛。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 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又机智,又锐利,又深刻。) 3、《孟子· 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 下”与“失天下”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 不仁则失。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 方式。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 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 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
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 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 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 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 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 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 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 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 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 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3、原文: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 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 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第四章文化素养第三节传统文化素养讲义
我国古代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称呼:媒人为冰人、医学界为杏林、戏曲界为梨园、 教育界为杏坛。 四、神话故事与历史典故
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嫦娥奔月、愚公移山、梁祝化蝶 历史典故: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杀妻求将(白起) 五、其他文化常识 1.四象: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2.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 小大寒。 3.干支纪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 4.传统习俗: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 5.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昆曲、2003年古琴、2005年蒙古长调民歌、2007年木 卡姆、2009年22项、2010年京剧、中医针灸、2011年皮影戏、2013年珠算。 6.四大名绣:苏、湘、粤、蜀绣。
2.道家: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顺其自然。 庄子《庄子》 列子《列子》
3.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命”。 4.法家:韩非《韩非子》
(二)汉代儒学 西汉时期董仲舒。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二、古代教育 国学:礼、乐、射、御、书、数 私学:春秋时期产生了私学,最早的私学创立者是孔子。 官学: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是始于汉武帝时的太学。 教育专著: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记》中的《学记》和《大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
2-3岁——孩提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束发(男)——十五岁 弱冠(男)——二十岁 而立(男)——三十岁 不惑(男)——四十岁 知命(男)——五十岁 花甲(男)——六十岁 古稀(男)——七十岁 2.职业称谓
说说孟子的“民贵君轻”
说说孟子的“民贵君轻”许锡良孟子有一段经常让儒家宪政派学者引以为自豪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老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允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孟子这段话,一直只是存留在纸上,为什么在历史与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刚好相反,却是“君为重,社稷次之,民为轻”呢?其实孟子说这个话,也不是真正站立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说的,而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来劝告君主的。
孟子把社会中的人分成两大类,即劳心者与劳力者,劳心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怎么会站在劳力者的立场上来思考呢?他只是劝告君王,如果你把老百姓看得重于国家,把国家看得重于自己,那么,你的江山社稷反而是牢固的。
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了民心,老百姓,就会替你打江山,守江山,这样你的国就保存了,国保存了,你这个君王才可以继续做下去。
这里的逻辑关系,蕴藏的还是君主第一位,其他的社稷与民都不过是为君主服务的手段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在实际的现实中实践的结果,其效果其实是完全相反的内在原因。
每每有战乱灾难,帝王们都是把老百姓放置于最不重要的位置。
平时帝王们虽然热爱自己的江山,但是,一旦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第一个出来卖国的就是他们。
因为,卖了国的一部分,就可以换取平安快乐,自己仍然是君五,仍然可以享受君王的尊严与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
至于国的江山社稷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并不妨碍君主帝王们的尊严与生活。
民,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向来只是一个集合概念,有如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民”,为人民服务,常常只是沦为一个口号,一遇到具体的现实,其实是没有用的。
【教育资料】《孟子》选读(知识讲解)学习专用
《孟子》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孟子的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及思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字词汇总字音数罟(cù gǔ)洿(wū)池施施(yíyí)卒然(cù)沛然(pèi)枯槁(gǎo)恶乎定(wù)孳孳(zī)粢盛(zì chéng)汤放桀(jié)弑君(shì)走圹(kuàng)驱爵(què)鹯(zhān)暴之于民(pù)朝觐(jìn)庶几(shù jǐ) 羽旄(máo)之美孺(rú)子怵惕(chù tì)恻(cè)隐铄(shuò)荑稗(tí bài)强(qiǎng)恕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
2)蚤.起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通“迤”,斜行。
4)卒.然问曰同“猝”,突然。
5)由.水之就下通“犹”,就像。
6)为丛驱爵.者通“雀”,鸟雀。
7)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通“又”8)今之乐由.古之乐通“犹”,如同。
9)可得闻与.通“欤”,语气词。
10)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只是。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孟子》选段阅读答案「篇一」文化经典阅读(12分)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小题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
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本文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D.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1)(3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2)(3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小题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的?这体现了他什么思想?参考答案:小题1:C小题2:(1)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语”、“诸”各1分,句子通顺1分)(2)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乐”、“乐”各1分,句子通顺1分)小题3:本文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进行论证,假设百姓对齐宣王演奏音乐和打猎的态度,通过对比的方法,(说出“对比”得1分)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阐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须得民心,(1分)“与民同乐”,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用先王行不忍人之政、普通人不忍见小孩坠井
两例来证明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仁心)。
第十三课:《 孟子》民贵君轻
3.原文: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以:用
之:的
斯:这
译文: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
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 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
赏析:全文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普通人心怀“仁心”即拥有君子品德, 为政者施行“仁政”即是王者之道。
第十三课:《 孟子》民贵君轻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读音:怵惕chùtì羞恶xiūwù 要yāo
第十三课:《 孟子》民贵君轻
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 可运之掌上。”
注释:不忍人之心:不忍伤害别人的心
赏析:君王:施行“仁政”,“以民为本”,让黎民百姓发扬“四心”。
百姓:葆有“仁心”,光大“四端”,上可辅助君王平天下,下可侍奉父母。
第十三课:《 孟子》民贵君轻
孟子思想:性善——心善——仁心——仁政
四心: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四端: 仁 义 辞让之心 礼 是非之心 ( 性善) 智 (道德)
仁政: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 仁心仁政: 普通人心怀“仁心”即拥有君子品德, 为政者施行“仁政”即是王者之道。
孟子以“性善论”为出发点,认为人生而有“仁心”, 这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第十三课:《 孟子》民贵君轻
• (一)孟子思想:仁心仁政,王道德治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离娄下》爱别人的人,别
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此即“仁者爱人”思想。
地方课程:传统文化 第十三课:《孟子》民贵君轻
第十三课:《 孟子》民贵君轻
儒家经典 四书:《大学》(曾子)《中庸》(子思) 《论语》(孔子)《孟子》(孟子) 五经:《书》《书》《礼》《易》《春秋》
第十三课:《 孟子》民贵君轻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 邹城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集大成者, 世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列国,宣传 自己的政治主张。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发 展为“仁政“学说,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 儒家政治思想。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 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阐扬孔子思想的 儒家经典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共七篇。孟子以“性善论”为出发点,提出 “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提出“民贵君 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擅长譬喻和寓 言,长于论辩,富有气势,其特点是气势充沛, 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 雄辩家的气概。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 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注释:由是观之:由此看来。
辞让:谦让
恻隐:怜悯,同情 羞恶:羞耻厌恶 是非:对错 端:发端,初生,开端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
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 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 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
• (二)孟子思想:以民为本,与民同乐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上》)“民贵君轻”思想, 古代
民主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出自《孟子· 梁惠王下》自己奏乐自己高兴不如大家一起
奏乐一起高兴。
•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齐宣王)曰:“不若与 人。” (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齐宣王)曰:“ 不若与众。” • (三)孟子思想:浩然之气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公孙丑上》)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自贼:自暴自弃,贼,毁害 。 然:通“燃”,燃 起。 达:流出 。 苟:如果。 事:侍奉。
译文: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
不行,这是自己毁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毁害他的君主。凡自身 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 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2.原文:“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注释:所以:之所以……的原因
乍:忽然 孺子:小孩 怵惕:惊惧, 惊恐 恻隐:怜悯,同情 内交:结交 要:邀,求 ,博取 所以:……的原因 然:这样
译文: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假如现在有
第十三课:《 孟子》民贵君轻
读音:朗读全文,正字正音,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熟文章。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பைடு நூலகம்。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
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
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
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
• 山东大大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 不畏权势,不屈贫贱。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不慕权贵,
第十三课:《 孟子》民贵君轻 思考与收获:
1、理解孟子“仁心仁政”“民贵君轻”思想的 精髓。 2、熟读:《孟子》节选。背诵名句。
3、谈谈你学习《孟子》的感受。
赏析:归纳总结点题。进而提出“四心说”“四端说”。
第十三课:《 孟子》民贵君轻
4.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
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 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 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是:这。端:发端,初生。 犹:犹如,好像。 四体:四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