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2《孟子》选读 含解析

合集下载

《孟子2·王何必曰利》 高二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孟子2·王何必曰利》 高二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坚守“利” ——成为盗跖
坚守“义” ——成为圣贤
思考: 孔子和孟子对待“义与利
”的问题上,观点是否一致?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可以 追求利,但必须以坚守“义”为 前提。
孟子主张:坚决反对追求“利” ,特别强调要追求“义”.
讨论:
如今假货充斥市场,主要是人们太过于驱利,一 切向钱看,守不住做人的底线,守不住社会的原则, 给社会风气带来了极坏的影响,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治 理,每个国民应该自觉抵制,这样我们的社会下会风 清气正,才会天天天蓝。
如果一个社会人人利“ 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 坑害
第1则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
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
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
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即位=迁都大梁,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 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翻译:
思考: 孟子是如何阐
述他的义利的 ?
正反对比论证
反面论证“以市道交”——人与 人之间会沦为利益关系,会破坏 社会和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正面阐述“以义交往”——关系 融洽、社会和谐,霸业可成
第3则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①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②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 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③也。”
注释: ①宋牼(ke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②石 丘:地名,其址 不详。③构兵:交战。④说(Shui):劝说。⑤ 遇:说而相合。 ⑥指:同“旨”,大 概,大意。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古文阅读-《孟子》全课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古文阅读-《孟子》全课解析

2 修身之道
他提出了诚信、孝敬、尊重他人等多个修身 养性的方法。
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
1 知行合一
孟子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将知 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体现其价值。
2 哲学思考
他对知行合一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世哲学 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孟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 的关系
1 传统文化
孟子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 行为方式。
家族子女
孟子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尽孝为先。
君子
君子是指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上具有高尚品德的 人。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和典故
1 区别
君子追求德行和道义,而小人只关心 个人私利。
2 典故
《孟子》中有许多寓言典故用以对比 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和品德。
德行的重要性及修身之道
1 重要性
孟子认为德行是人们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关键。
孟子与仁政与王道
仁政
孟子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政 治管理,推崇仁政的重要性。
王道
他认为君主应该依循王道, 道则注重道义之道。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议
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天生就是善良和有道德的。
人性本恶
有些学者认为人性天生就是邪恶和自私的。
家族子女与君子的界定
2 现代社会
孟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 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 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孟子对教育的思考和贡献
1 教育思想
他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修养。
2 贡献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体系 和教育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仁爱的实践方式及其对理想国的影响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原文注释及译文(告子章句上)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原文注释及译文(告子章句上)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原文注释及译文(告子章句上)《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告子章句上本篇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

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

全篇原文共20章,本书选14章。

【第一章】人性向善,犹水就下【原文】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

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4)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

②湍(tuan)水:急流的水。

③信:诚,真。

④就:趋向。

⑤颡(sang):额头。

【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

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

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

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第二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原文】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②,以省瞽瞍(3)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孟子曰:“乃若④其情⑤,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3《荀子》选读 含解析

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3《荀子》选读 含解析

第1章1.3 《荀子》选读一、《荀子》解读荀子的思想虽然和孔子、孟子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性,自成一说。

荀子提倡“性恶论”,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绝大部分内容是荀子晚年所写,语言富有文采,《劝学》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

因此,真正可怕的也不是发生日食月食、风雨不合时宜或者扫帚星出现等等,而是由君上昏暗、政治险恶等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即“人祅”。

1.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2.当代学者李泽厚曾就“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而畏之,非也”说:“现代学人都大讲无神论,其实乃实用理性的范例,与唯物唯心无关。

”试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5分)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材料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论语•八佾篇第三》材料三: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

是王者之制也。

——《荀子•王制第九》【注】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后王指当今君王。

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君王。

(1)荀子提倡的礼制与孔子提倡的礼有何相同点?(2分)(2)孔子的“礼”与荀子的“礼”有哪些不同之处,试作评析。

(3分)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

(5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电子版课文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下》3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1从孔子到孟子夫子自道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1从孔子到孟子夫子自道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夫子自道【画面描述】一个年轻人迈开大步,伸出双手,要去端“公务员”的“金饭碗”。

“心”形的“道德”先生一把抓住了他,说:“想当公务员,先过我这一关。

”【寓意点评】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道德缺失的现象,表达了人们希望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愿望。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2)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尔”同“耳”,而已,罢了)(3)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4)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嘑”同“呼”)(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6)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一直)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2)敝.之而无憾(使动用法,使……敝,弄坏)(3)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逸)(4)朋友信.之(使动用法,使……信任)(5)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怀念)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子路不对..古义:不回答。

今义:错误,不正确。

(2)其为人..也古义:做人。

今义:做人处世接物。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判断句)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

(2)夫子自道也(宾语前置)译文: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

(3)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状语后置)译文: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

(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状语后置)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

(5)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译文: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

(6)弗得则死(省略句)译文:得不到(它)便死亡。

一、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

统编新教材《孟子十二章》精解

统编新教材《孟子十二章》精解

统编新教材《孟子十二章》精解引言在中华文化中,儒家经典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孟子》又是其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理解《孟子》这一经典著作,我们编写了统一的教材《孟子十二章》精解,旨在通过系统的解读与讨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孟子》中的核心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 第一章:格物致知本章主要讲述了通过观察、研究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来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重要性。

通过理性思维,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2. 第二章:道德修养这一章讨论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德塑造,强调人应当遵循天道和道义原则,追求善行与德行,以成为一位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3. 第三章:仁爱与仁政该章节着重探讨仁爱的概念以及仁政的实践,强调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与公正的平衡,以及统治者应当以仁爱为本,实施仁政。

4. 第四章:天人合一本章主要论述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天地的和谐共生,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定位和责任。

通过认识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与全人类的福祉。

5. 第五章:王者之道这一章讨论了君主的道德责任和政治才能,强调君主应当以道德为基础,秉持仁义、宽厚和慈爱的品质来治理国家,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与民众幸福。

6. 第六章:知人善任该章着重探讨认识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善待他人。

通过了解他人的优劣,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人才,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7. 第七章:教育之道本章主要探讨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合理的教育方法。

孟子强调通过合理的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知识和才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8. 第八章:劝善门这一章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助人为乐,通过倡导善行来促使社会进步。

这是孟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

9. 第九章:养生之道本章主要论述人的养生之道,探讨了孟子关于如何保持身心健康与平衡的观点。

这对个人的发展与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10. 第十章:性善论该章着重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恶行是在恶劣环境中形成的,只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人们就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善良本性。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孟子:《孟子》选读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孟子:《孟子》选读
29
我突然明白了一切,在这张纸前,漫天的雪花是最好的幕布, 很多零散的画面一闪而过,有急切盼望的母亲,天真可爱的小女 孩儿……我回头望望那位清洁工阿姨,她的头发落满了雪花儿。 无法言表的感情突然席卷了我,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一颗温暖 跳动的心脏,她就像太阳一样给人温暖的光芒,我想,她一定认 为,这样做是值得的。
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皱眉 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 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 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 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 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 了。
26
【例文】 令我感动的一个清洁工
星期天,一个飘着大雪的清晨,我戴着妈妈新给我买的棉手 套在街道上走着,手套里有新新的丝绒棉,温柔地包裹着我的手 掌,指尖缭绕着暖融融的暖意,呼吸间都是母亲的一瓣心香,我 更加欢快地向前走去。
27
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所有的清洁工都行 动了起来,她们细心地清理着城市的牛皮癣——街头小广告,每 个人的鼻尖都冻得通红,但我想,她们的心一定是热的。我注意 到一位瘦高个的阿姨,她没有带手套,手指被寒风吹割,像冻萝 卜一样通红,她耐心地用刷子沾上清洁剂,使劲地刷在小广告上, 她轻轻地朝手心里哈了一口气,然后用手耐心地撕。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 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走近先贤】 战国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1.生平经历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 (今山东邹城市)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 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 轻”的思想。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孟子介绍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孟子介绍

解。
9.答案:C 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 道呀!所以事物必定有法则规律,民众把握了常规, 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此话并不能说明他也认 为“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10.答:示例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主张人要向自身探寻这些美德,并且 坚持不舍,就会成就“懿德”;而如果舍弃了,就 可能沉沦为不善之人。 示例二:孟子说过“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 之”,“仁义礼智”是人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外部 给予的,对它的探求,如果寻求就能得到,舍弃就 会失去,那么对“仁义礼智”的探求就属于有益于 得到的探求。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
——《孟子·告
子上》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
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上》
[注] ①蓰:五倍。 ②蒸民:众民。 ③彝:常。
9.请选出下面对以上两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本质,“善”是“在我者”,而
2.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 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不遗余力地提高自身修养 (5).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 矣。” (6)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 无所用耻焉。不 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注释】 ①机变:奸诈。
点评:以上两章说明,首先人要有羞耻之心,其次,要能认 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才可能自我完善。
9.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 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 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 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 志,泽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

高二语文+第1章+1.2《孟子》选读+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第1章+1.2《孟子》选读+Word版含解析.doc

第1章1.2《孟子》选读一、《孟子》解读民为贵可见孟子说夏桀殷纣贼害仁义,所以是独夫,所以可杀,跟“民为贵”的思想正是息息相通的。

因为践履仁义是赢得民心的根本,所以桀纣贼害仁义便使他们丧失了民心,终至丧失了天下。

这样,说天子贼害仁义就可杀,就有了天子丧失民心就可杀的意思了。

在这里,“民为贵”的思想表现得非常有力。

孟子时时告诫统治者,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

1.孟子“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的思想意义和实际境遇。

2.说说在孟子理想中的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注】:容光:水的空隙。

(1)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②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学习道理?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离娄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

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

”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

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经典文化阅读 《孟子》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经典文化阅读 《孟子》

1、完成孟子专题的练习
Bye-bye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
【解答】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 则西流。
【翻译】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 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翻译】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 的。 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 【答】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 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 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①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 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②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 注)①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②后:怠慢。 (1) 翻译 (5分)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2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 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 “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 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 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注]庄、岳:齐国街里名。
(1)把上面的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①欲其子之齐语也(3分) ②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4分) (2)孟子这段落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第二、文意的理解和概括
一、 对作者整个思想体系的了解

孟子选读ppt1(14份) 人教课标版

孟子选读ppt1(14份) 人教课标版

饥矣。 谨庠 序 之 教,申 之 以 孝 挨饿了。小心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学生讲明孝敬老人、顺从兄
悌 之 义, 颁白者 不负 戴 于 道路 矣。 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夺:失误。庠序:泛指学校。申:重复说。孝:
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颁:同“斑”。
七十者 衣帛食肉, 黎民 不饥不寒, 然而不 七十岁的人穿帛衣吃肉食,百姓没有饥饿没有寒冷,这样却不能使天
孟子对 曰:“王 好 战,请 以 战 喻。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咚咚
填 然 鼓 之,兵刃既接, 地敲着战鼓使战士前进,敌我双方的刀剑戈矛等兵器已经交接,(有的战士)

甲 曳兵 而走。 填然:形容声音巨大。鼓:动
抛弃了护身衣,拖着兵器逃跑。词,击鼓。曳:拖着。兵:兵器。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 养生 丧死 木材用不尽,这样使得百姓供养家人或给死去的家人办理丧
无 憾 也。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
事,就都没有遗憾了。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
养 生 丧 死 无 憾,
王道之
供养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办丧事都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
始也。 五亩之 宅,树之以桑,五十 者可以 开端了。五亩住宅的土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
归纳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中,第一则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 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 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第二则用寓言的形式,形 象而有力地讽刺了那些为追求富贵显达而不择手段进行 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第三则用偷鸡者的故事,证明了 知错不改的荒谬,
阐明了“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的道理。第四则 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生长为喻,阐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 一天下的道理,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

孟子全文及注解

孟子全文及注解

《孟子》全文及注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U9F08。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二语文《孟子》选读两篇

高二语文《孟子》选读两篇

至圣
亚圣
寓言和比喻是先秦诸子散文的 重要表达手段。
一般认为,寓言是带有劝喻或 讽刺性质的故事,往往是用假托的 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言 通常含有比喻的性质。
寓言中故事是“宾”,寓意是 “主”。
寓言
寓意
五十步笑百步 缺 点 或 错 误 的
程度不同,实
质却一样。
齐人乞墦
批判为谋利不
择手段之徒。
教民 养民
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应反省自 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百姓)而不知发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己诏
原文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
“老人家,不辞长途辛苦(您不以千 里为远)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 的手段吧?”
邻人攘鸡
不合道义却不 知悔改。
禾苗遇旱枯槁,百 姓 苦 暴 政 , 禾苗遇雨兴盛 盼仁政。
好处 深入浅出 曲折生动 妙趣横生 引人入胜
“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孔子说的“仁”就是克 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说 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从处世的角度:“仁”就是对他人的关 怀,即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孔 子的语录里 ,“仁”的基本含义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 为“恕”或“忠恕”。
孟 子 选 读
孔孟之道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 书共20篇,以语录体为主,较为集中地 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 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著,现存七篇。书中记载有孟 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 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古代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孟子选文解析

古代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孟子选文解析

古代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孟子选文解析孟子选文解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被推崇为“儒家学派的第二祖”。

他的思想主张深受后世影响,被誉为“亚圣”。

本文将围绕古代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对孟子选文进行解析,旨在深入理解古代文化中的智慧与思想。

一、孟子选文之《离娄上》《离娄上》是孟子的一篇经典选文,通过讲述离娄子的经历以及与孟子的对话,表达了追求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文章开始,离娄子与孟子的对话引发思考,展现了孟子对道德问题的关心和思考:“问仁于一个城,触乱者绝抟俾馘而已。

”这句话中,“问仁于一个城”浓缩了孟子对社会道德状况的担忧,而“触乱者绝抟俾馘而已”则体现出孟子对于恶行者应受到严惩的主张。

接着,孟子通过对离娄子的行为与思考进行解析,阐述了人性的善与恶:“心之小非今辰矣,自古圣人以为心之大非也。

”他认为内心的小恶习是人性的本源,而心灵的改造与恶习的克服则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进一步,孟子发挥孝孙臣子与父母君王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仁与义的不可分割:“仁道者以孝悌为初,以忠信为本,以匡救世为用。

”通过这种具体的关系模型,孟子进一步诠释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仁义道德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二、孟子选文之《公孙丑下》《公孙丑下》是孟子选文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通过对公孙丑的经历与与孟子的对话,表达了孟子对人性自由努力与追求的呼唤。

全文以寓言方式开篇,通过蝉与鵲之间的对话,凸显出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异以及人类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接下来,孟子通过与公孙丑的对话,阐述了人性问题的核心:“觉性之善,兼闻俭俭而乐与人。

见利思义,见危掠育。

”他强调人性的本善,通过对道德的感知与内心的反思,人们能够体现出对他人的关爱与同情心,以及在面临困境时的果断扶助。

进一步,孟子通过对渔夫、河伯与杨子的故事的讲述,表达了生活中自由与努力的重要性。

渔夫身体力行地努力捕鱼,河伯努力泻水,而杨子努力将鸟放归自然。

“明鸟之乐者,飞者也”。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 孟子选读PPT课件1(14份)2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 孟子选读PPT课件1(14份)2

然则:既然


这样,那么。
曰:“天与之。” 孟子说:“是天授予他的。”
“天 与之 者,
谆谆 然命之乎?”
万章问道:“天把天下给舜这件事,是说天耐心恳切地任命他、叮
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 嘱他吗?”诲的样子。命:任命,告诫。
曰:“否。 天不言, 以行与事 示之 而已矣。” 孟子回答:“不是的。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
四、1.意动用法,以……为安 2.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 五、1.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2.国都。 六、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3.状语后置句 七、1.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2.独夫,暴虐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民贼,残害人 民的坏家伙。指对国家人民有严重罪行的、残暴的统治者。 3.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爵,通 “雀”。
谓之一夫。闻 诛 一 夫 纣 矣, 叫作独夫。我听说周武王诛灭了独夫纣(商汤诛灭了独夫桀),
未 闻 弑 君 也。” 传(zhuàn):传记。贼仁者:贼,贼 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害、损害。谓之贼:贼,贼人、歹人。
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
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 民也;失其 3.孟子说:“夏桀、殷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他们失去
粢(zī):
谷物。
(《孟子·尽心下》)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 武王 伐 纣,有 诸?” 2.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
孟子对曰:“于传 有之。” 孟子回答:“在记载中有这些事。”
曰:“臣弑其君, 可乎?” 齐宣王说:“臣杀害君,可以吗?”
曰:“贼仁者谓之 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 人 孟子说:“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1.2 《孟子》选读
一、《孟子》解读
民为贵可见孟子说夏桀殷纣贼害仁义,所以是独夫,所以可杀,跟“民为贵”的思想正是息息相通的。

因为践履仁义是赢得民心的根本,所以桀纣贼害仁义便使他们丧失了民心,终至丧失了天下。

这样,说天子贼害仁义就可杀,就有了天子丧失民心就可杀的意思了。

在这里,“民为贵”的思想表现得非常有力。

孟子时时告诫统治者,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

1.孟子“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的思想意义和实际境遇。

2.说说在孟子理想中的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注]:容光:水的空隙。

(1)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②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
怎样的学习道理?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离娄上》)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

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

”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

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D.孟子既肯定“事亲”,也肯定“守身”。

“孝”不仅是侍奉父母,子女立身行道,守节不改,以显父母,是“孝”的最高境界。

孟子这段话丰富了孝的新内容。

(2)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说你对“事亲”和“守身”的理解。

(3分)
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孟子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

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注(术:方法。

客光,细小的缝隙。

③不盈科不行:不流满坑洼就不会向前流淌。

④成章:通晓文理,精熟所学。

⑤达:通达。

【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j
A.孟子认为,看过大海的人,就会觉得江、河等难以称得上是水了;
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世间的其他言论吸引了。

B.孟子提醒为学之人,要学习大海的波澜壮阔;不能事无大小,巨细无遗,像日月之光那样连细小的缝隙都要照到。

C.孟子以流水“不盈科不行”为喻,说明为学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只有学识积累到一疋程度,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准和境界。

D孟子认为君子有志于道,要先通晓文理,精熟所学,透彻地体悟圣人思想,才能够登上顶峰,达到高远的境界。

(2)从文中来看,孟子通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分)
4.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②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