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孟子三章笔记整理
《孟子》三章笔记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2.背景链接《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3.重点字词解释: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地理形势。
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的。
5.七里之(郭):外城。
6.(环)而攻之:围。
7.(是)天时不如地利:这。
8.(池)非不深:护城河。
9.(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
10.(委)而(去)之:放弃。
去:离开。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以:凭。
12.(固)国:巩固。
13.(威)天下:威慑。
14.寡助(之)(至):到。
至:极点。
15.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16.天下(顺)之:归顺。
17(以)天下之所顺:凭借。
18.(故)君子有不战:所以。
4.文本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5、“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孟子民贵君轻,限制君权
民意不仅是君主权力正 当性的来源,
性的来源。 在周以前, 人们认为天命是统治 它还是君主力量之所在。 孟子指出, 获得民 者权力的来源。周初政治家周公总结商代 意支持的君主是不可战胜、 不可抵挡的。 他 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提 出天命 不常的观念 , 的这个结论是从商汤统一天下的史实得出 并把人事作为天命 的补充。他强调统治者 来的。他对这段历史是这样描述的: 要明德慎罚、 敬天保民, 只有这样才能获取 “ ‘ 汤始征 , 自葛载 ’ , 十一征而无敌于 天的保佑。他认为, “ 天畏柴忱 ,民情大可 天下。东面而征 , 西夷怨 ; 南面而征 , 北狄
民贵君轻 , 限制君权
孟子的“ 民贵君轻 ” 论是 中 国政治 思想
史上一 个重要 的民本 思想命题 。他说 : “ 民
为贵 ,社稷 次之 ,君 为轻 。” ( 《 孟子 ・ 尽 心 下》 ) 在 诸侯 混战 、 民不聊 生的乱世 , 孟子站
在 民众的立场上 , 努 力 宣传他 的 民本 思想 ,
有饿莩” , “ 乐岁终身苦, 凶年不免于死亡。” 的保佑。孟子实际上肯定 了民意是君主权
( 《 孟子・ 梁惠王上》 ) 摆在当时各个阶层和 力正当性的主要来源。 各家学派面前 的迫切任务是重新建立起 良 因此孟子主张君主应重民爱 民,与民
好的社会秩序。 怀着对唐、 虞、 三代王道政治的美好回
孟子坚信 , 行仁政 、 获民心者无敌于天
( 《 孟子・ 万章上》 )
孟子认 为, 天命和民意是君主权力正
当性的来源。如何验证君主权力的正当性 下 , “ 仁者无敌 ” 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D E ?孟子指 出, 让他主持祭祀 , 百神享之 , 说 他对齐宣王说:
明天接受他 ; 让他管事, 事情能管好 , 百姓 “ 今王发政施仁 ,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
孟子民贵君轻考研政治题
题目: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回答:“民贵君轻”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
在当今社会,“民贵君轻”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民贵君轻”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在现代社会,人民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
只有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国家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因此,作为国家治理者,应当尊重人民意愿,关注人民需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民贵君轻”思想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在现代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
只有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才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在国家治理中,应当注重公平分配资源,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避免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
再次,“民贵君轻”思想有助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在现代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革,可以提高政治体系的效能,增强人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推动政治文明进步。
因此,应当注重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选举权、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同时加强法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
最后,“民贵君轻”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和谐社会建设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因此,应当注重民生工程,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服务。
综上所述,“民贵君轻”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关注人民的核心地位,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因此,作为国家治理者,应当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一思想,将其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民贵君轻
离娄上》 《孟子·离娄上》 孟子 离娄上
孟子说: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 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 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 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 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 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 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 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①此之谓也 此之谓也。 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①此之谓也。”
译文: 译文:
孟子说: 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孟子说:“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 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 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 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 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 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 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译文: 译文:
孟子说: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 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 ,(可是 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 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 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 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 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 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 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27《孟子》五章
二十七、《孟子》五章【学习要点提示】1.了解孟子的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2.学习孟子倡导的仁爱精神和身处逆境、发奋努力的意志品质。
3.体会孟子散文长于说理、巧于论辩的特点。
【作品背景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原始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积极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里选取的是该书中最能体现孟子思想的五段经典语录。
【相关网址链接】《孟子》《孟子》读解中国孟子中国孟子网【作家作品汇评】1.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2.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当孟子时,天下竞言功利,以攻伐纵横为贤。
孟子乃称述唐虞三代之德,痛言功利之害,宣传仁义之说,努力维持儒家的道德。
是以时人都以他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但他一方面却也染了战国辩士之风,颇好辩难,喜以比喻宣达,他的辞更富于文学的趣味;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
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其中孔子提出“仁”,主张“礼”;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孟子,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有制,反对苛政。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荀子,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
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
朱熹,新儒家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了“理气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说,强调以仁义为核心
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说,强调以仁义为核心《孟子》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而《孟子》的主要思想在于教化人民,“仁政”和“王道”思想是儒家主张。
《孙子兵法》《鬼谷子》《六韬》和《墨子》都以《孟子》为基础的。
而“仁、义、礼、智、信”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精神。
而孔孟等诸子百家都提倡性善论,这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
孔孟等诸子百家均主张“仁政”,但他们对“仁”字却各有不同理解。
一、孔子的“仁”,主要是指以仁义为中心的道德孔子认为,人的天性就是善的,就是仁义,所以说仁义就是君子之德。
但是孔子认为“仁”是对君主的一种约束,如果君王能够“不杀伯仁,而有几”(《论语·学而》),那么这样君王是可以成为仁君的。
从孔子的立场看,他把“仁”看作一种约束道德行为的手段。
孟子在《告子下》中也提到孔子:“子为政与焉得仁?”也就是说子罕不能实行仁政吗?其实并不如此。
二、孟子对“仁”字的看法,强调仁义孟子认为“仁”是指人的本性,他强调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做到仁义。
在政治上,孟子提出了以仁治国的主张,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从《孟子》中的一些语句中不难看出儒家的仁政思想。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句话强调:得民心是最重要的。
在《孟子》中有一段关于孟子仁的论述,如下:三、荀子认为“仁”是由外及内的,是自然本性的显现荀子认为“仁”是一种自然的显现,并不是由内而外,只是通过修养而产生的一种状态。
他认为人性就是性善,所以“性善为仁”。
在荀子看来,“仁”有三个方面:其一就是恻隐之心;其二就是羞恶之心。
其三就是知、情、意统一的一种状态。
荀子认为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性善则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变其自然本性。
荀子提倡性善论,但他对仁义之道和人性之恶并没有给予肯定,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对“恶”有不同理解。
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作文题目高一孟子
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作文题目高一孟子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题目: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孟子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孟子。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后世的影响非常非常大。
孟子是个有趣的人,他的思想真是太棒了!他提出了"仁政"和"民贵君轻"的主张,这就是说,一个国家应该以百姓为重,国君应该为百姓服务,而不是靠剥削和压榨来统治。
我觉得他说得真有道理,要是所有国家都这样做,世界就太太太太太太好了!孟子还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其次,国君最不重要。
从前有很多国君都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专门压榨百姓,做一些坏事。
可是孟子告诉我们,这是完全错误的,国君应该像个公仆一样为百姓服务,而不是像国王那样统治百姓。
还有,孟子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正直无疚,仁但无勇"了。
这句话说得真好,正直就是说要诚实正直,不做亏心事;无疚就是说要保持善良,做一个善良的人。
至于"仁但无勇",就是说做一个仁慈善良的人固然很好,但如果连勇气也没有,遇到困难就退缩了,那可不行!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但要善良,还要有勇气坚持信念,不怕困难。
孟子的这些思想多有哲理啊!不但对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就连现在看来,也依然充满智慧。
孟子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教育,主张"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也就是说,不分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他同时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量身制定教学方案。
这些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是如此超前和睿智!孟子一生经历了不少坎坷,他到处游说列国君主实行"仁政",可惜大部分都碰了钉子。
不过,他从不气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普及自己的思想。
《孟子》:性本善,施仁政,民贵君轻
任何社会中,都是先有广大的民众,然后在这些民众的基础上建立国家,而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人出来管理这个国家。“君”只是其中的最高管理者。所以,这里的程序很清楚,国家由民众建立,君王从民众中来。
民众,是社会成分中的绝大多数,按社会分工来说,属社会财富的最直接的创造者。人在社会中,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财富的创造通常要靠齐心协作才能完成。这其中,牵涉到个人的能力、精力、体力等诸方面。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一方面让社会出现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让人的付出和需求变得复杂起来。这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由点到面地形成社会矛盾。当矛盾激化时,就会演变成动乱,进而成为灾难。
如何施行仁政?孟子要求滕文公做到: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让老百姓拥有“恒产”。在老百姓都拥有“恒产”,物质上得到满足后,就要兴办学校,教育老百姓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所以,孟子要求滕国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就是:以井田制养民;以学校教民。人民得到休养受到教育,社会秩序也就有了保障,国君的统治地位也就巩固了。如何做到这些呢?首先从田土划分着手。
孟子本人和孔子的经历差不多,都是通过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思想。而且,在思想上,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仁、义、善的主张,力主政治上施行“仁政”。他是孔子之后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所以,后世将他尊称为继孔子大成至圣之后的亚圣,并把他们的思想主张合称为“孔孟之道”。
1.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伴你学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伴你学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理解词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对民贵君轻的理解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孟子曾一度被请出孔庙,其主要原因在于孟子当初总结过的一条为政原则。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字面上翻译就是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社稷其次,君王最轻。
所以想要成为天子,拥有天下则必须得到百姓的拥戴,想要成为诸侯则需要得到天子的认可,而如果能够得到诸侯的认可则可以成为大夫。
朱元璋认为这段话有挑战君权的意思,所以不承认孟子在孔门的地位。
但其实,朱元璋误解了这段话,而且不光朱元璋误解了这段话,近代很多的人都没有理解其中内涵。
比如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观念传入我国,很多人便找来孟子这段话,说民主制度不是近代西方人发明的,我们中国人两千年前的孟子就已经在倡导“民贵君轻”了。
这种民族自信固然可贵,但只要结合历史来看,便会发现其实孟子的意思与西式民主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孟子为什么要提出“民贵”?要知道在以农业为根基的古老中国,粮食生产、军力建设全都依靠人力,所以人口的多少很大程度上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
纵观历史,天下的姓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变更一次,例如汉代是刘氏天下,唐代是李氏天下,到了宋代之后,诸如拓跋、完颜、爱新觉罗等等外族也曾统治过汉人的中原地区。
所以,所谓政权其实是假的,百姓拥护便有政权,失去了百姓的政权很快就会颠覆。
这是绝对的历史真理,是至高的政治原则。
而其次的“社稷”则是农业文明特有的精神信仰。
上古时期,中原洪水泛滥,人们为了避免洪水的灾害都跑到地势较高的土地上居住。
所以当时的人们对土地有着一种依赖性的信仰,于是便用“社”来代表土地神。
而中原地势封闭,农业种植是人们生存之根本,所以人们便用“稷”来代表谷神。
家族有家族的社稷,国家有国家的社稷,一个国家的君王可以更换,一个家族的管理者也可以更换,但只要社稷在,家国就还是那个家国。
而在这三者之中,君王是最没有价值的,因为一旦失去了前两项,再尊贵的君王,也很快就会倒台下去。
国学经典导论02-08 孟子思想:民贵君轻
02-08 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国学经典导论第二章孟子与《孟子》的第八节孟子的民贵君轻说。
翻开《孟子》一书,扑面而来的是强烈、鲜明的民主意识,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孟子》全书。
孟子思想中最可贵的价值就是他振聋发聩的民主呐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先秦诸子中绝无仅有,它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最响亮的民主呼声。
孟子是我国古代最富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他认为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关系重大,人民是组成国家的重要因素,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他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意思是说,在人民、国家和君主三者的关系中,人民是第一位的,国家其次,君主最后。
如果君主危害了国家政权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君主可以更换。
《尚书·五子之歌》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和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得到天下,首先要得到人民的拥护;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关键要争取民心。
统治者要保持其统治地位,就应该以爱护人民为先,保障人民的权利。
只有爱民、保民,才不会丢掉统治地位。
如果君主无道,只图自己享受,不顾人民死活,就无异于“率兽而食人”,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后来又被儒家学派的另一大师荀子发挥说:“天之立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又把君与民的关系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从“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出发,孟子猛烈抨击残暴的统治者鱼肉百姓所造成的贫富悬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的言论迸发出一种愤怒的犀利!明朱元璋对孟子本来颇有好感,但当他读到“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一章时,便勃然大怒,认为这些话“非人臣所宜言”。
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
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
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文学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基本信息[成语词条]民贵君轻[成语发音]mín guì jūn qīng[成语释疑]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这是民本思想。
出处1.原文(孟子对梁惠王问)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民贵君轻是谁的思想
民贵君轻是谁的思想
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本思想命题。
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民贵君轻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孟子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民贵君轻出自哪里
民贵君轻出自《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
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
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
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表现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荒淫挥霍,无视人民的生存权,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人。
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的观念,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
孟子的主要思想
(二)仁政: 二 仁政 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 教民两个方 养民、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 面。
.1养民: 养民 一要制民之产, 一要制民之产, 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上》 (《孟子 梁惠王上》) 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 “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 滕文公上》 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上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 土地问题 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 必自经界始。 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上》 必自经界始。”(《孟子 滕文公上》)
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 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而 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由此可知, 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由此可知, 人性当是善的。 人性当是善的。 孟子认为: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其有四体也。”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教民 他屡屡说: 谨庠序之教,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 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化可以使人“明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