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PPT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性善论到仁政

四心说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性善论里,所有人都是有与生俱来的善心,先王也是这样,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去推行仁政。

所谓“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仁政无敌”的根本原因是可以赢得人心,“吾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王如果实行仁政,百姓就会爱护他的上级,情愿为他们而牺牲。

孟子将他的仁心之论推而广之,贯彻到政治理念之中,认为仁政者可以不忍之心施行“推恩”之政,从一个小的诸侯国直到全天下,我们后面会分析。

仁政的实施

实施仁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体现在对君王的劝说里。必要性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当时诸国不断的兼并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得生民涂炭,民十分期盼仁政,孟子认为,人民归向仁政之乐土,就像水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挡不住的。

可行性是主观的,孟子游说梁惠王、齐宣王推行仁政的思想。虽然孟子的仁政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的全面实施,但是他的君民关系思想对当今仍有很多启示的地方

“民贵君轻”(重)

“民贵”思想起源于孔子的“仁爱”思想,到了孟子这里发展成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原文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孟子在这里说的民贵君轻并不是说君王不重要,而是相对来说平民的作用更重要,君要重视民,民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帮助君完成治天下的理想。也就是说,平治天下需要借助民的力量,需要得到民心。

辩:民为贵,君为轻,谁为本?

【标题】在这个问题上也一直有争议。从君的角度,孟子说的“民为贵”,并不是说人民比君主尊贵,而是就天下、国家而言,要认识到民的力量,要顺应民心。通过民贵君轻得到百姓的欢心,达到得乎丘民而为天下的目的,君弱化自己的地位,肯定民的地位,其实最终目的是实现“君为贵”,所以是君为本的。

从民的角度和历史的经验总结来看,民心向背是君巩固统治的根本问题。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为本的提出也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我们也认为民贵君轻的以上两个意思都有,这也是它的巧妙的地方。也就是说孟子把君和民都有所讨好,民贵君轻一定程度上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我们在后来分析君民关系的时候,觉得孟子其实更偏向君为本的观点,孟子周游列国游说的毕竟是君王,从君的角度论说仁政的思想,君王要是觉得没有利益而言就不会接纳仁政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来,要完全以民为本的仁政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建立重民的君为本体系是可行的。梁惠王听从孟子的建议,曾推行过减赋税,开垦富民的措施,但他也没有完全实施仁政。

从君的角度

孟子从“民贵君轻”的角度引发君民关系处理的思考,这里分为四个阶段来建立君民关系,从人皆可为尧舜,到推恩、与民同乐、仁者无敌是层次递进的关系。少了其中一个环节,跨越地发展,这样的仁政是缺乏生命力的。

首先,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是要告诉君王,要有实施仁政的决心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人皆可以为尧舜

【解译】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

孟子肯定地说:“有。”

在孟子看来,行仁政在操作上没有任何的困难,关键在于统治者愿不愿意而已。这关键即一个“为”与“不为”的问题。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树立起每个人立志向善的信心,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君王也是如此,孟子循循善诱,君王要有所作为,需要从自身出发,提高修养,完善自己。

这也是为推恩的实施奠定基础,先成为一个有感染力的仁君,实施仁政起来更成功。

推恩

孟子总结历史发现,古代圣王之所以能王天下,就在于他们善于推恩。他说,推恩之道,即“举斯心而加诸彼”,使之与民同乐、与民同好。如果君王爱美食安居,则推而与百姓同之,使得人人皆有美食安居;如果君王乐生恶死,则推而与百姓同之,使得人人都得以养生送死。这样自然可到达仁政王道之极致。

即便是象齐宣王那样,自称自己有爱好钱财贪恋美色的毛病,但孟子说,爱财好色并不足以成为推行仁政的障碍。比如说君王爱财,但只要不是自己一个人贪得无厌的搜刮,而能做到人民也都有财,那么君王的爱财就不算什么毛病。也就是说,只要君王能够把自己的所好,与人民同好同乐,那么也就离王道与仁政不远了。

推恩要求君王实施仁政的措施,提高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民得到政策带来的福利就会安居乐业,拥戴君王。推恩是与民同乐的前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了,才会去与民同乐,共享盛世。

与民同乐

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慈禧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乐。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正确性。

简而言之,国君要想使百姓尊爱自己,归服自己,必先爱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与民同乐,民也会与君王之乐为乐,爱军,支持君王。到了与民同乐这一步,君与民心意相通,休戚与共,君王与民的距离更近了,君赢得了民心,把人民的力量和自己结合在了一起。

甚至包括我们每个个人,只需要把与民同乐的“民”字稍加替换,改成“与人同乐”,对于我们立身处世都是具有非常积极意义的。

仁者无敌

原文的故事是这样的:惠王对孟子说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刚才说完与民同乐,君主顺应了民心,团结民心,再进一步就是仁者无敌了。做为仁君,又推恩实施仁政,又与民同乐,这样难得的君王是受天下百姓的爱戴的,这时候君民关系是融为一体,孟子称这种力量是仁者无敌。诸国战乱的时期,君王都想一统天下,孟子说的仁者无敌,道理不言而喻。

从民的角度

孟子说仁政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君的角度,但细分析起来,从君的角度的背后是有从民的角度的。

比如,孟子说有恒产才有恒心。明的意思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无恒产者”也是最危险的因素。因此在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从富民的角度出发。考虑到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让他们不仅能够养家糊口,而且还有一定的产业。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谈得上进一步精神文明建设,即“治礼仪”的问题。

暗的意思是现在百姓水深火热,无恒产者是君王穷兵黩武和社会体制造成的,孟子体会到苍生疾苦,盼望民能过上衣食无忧,甚至是“治礼仪”的生活,所以劝说君主实施仁政。

总结

我们探究了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后,发现性善论是贯穿整个仁政的。怎么贯穿?

从人皆可为尧舜开始,君要激发自己的善心,提高自己的修为,强化自己的善以做到感染身边的人。因为民的善心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是分散地存在的,也不能昭显出来。这需要君推恩去建立仁政,富民养民教民后,民的善心也被激活了,与民同乐的时候君民团结一致,仁者无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