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导学案
孟子教案8篇
孟子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事迹材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comprehensive reports, reflec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教案8篇有针对性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系统化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孟子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孟子》“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言文阅读
《孟子》“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王不豫,吾何以助豫:视察B.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说:同“悦”高兴C.天子适诸侯曰巡狩适:刚刚D.畜君者,好君也好:爱护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B.师行而粮食C.流连荒亡,为诸侯忧D.从兽无厌谓之荒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谈到国君不应自己沉溺于物欲享乐之中,而应乐民所乐,忧民所忧,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B.本文写了孟子、晏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
C.文章紧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D.文章举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为例做进一步论证,在晏子的谈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秦诸子选读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带答案
二.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一、结合课下注释,排除阅读障碍。
4.1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被)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大概)庶几(差不多)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脸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只是……罢了)。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v欣赏音乐)乐(快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假如)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音+义:yuè两种乐器)之音,举(皆、都)疾首(头疼)蹙頞(皱眉音+义:c ùè鼻梁)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狩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军旗)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4.2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环视)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以……为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即使)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测量)之营(度量)之。
庶民攻(制造)之,不日(几天)成之。
经始勿亟(着急),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音+义:yōu母鹿)攸yōu伏,麀鹿濯濯(zhuó肥泽的样子),白鸟鹤鹤(洁白而有光泽的样子)。
王在灵沼,於(wū表示叹美)牣(rèn满)鱼跃。
2024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解析)《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②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上:统治者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或异二者之为()②乐民之乐者()(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A.以刀劈狼首B.以伤先帝之明C.以我酌油知之D.以其境过清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B.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C.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D.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3.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C.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D.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5.【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哪一观点的发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
一、学习目标:1.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正文,参考注释,完成如下内容。
1、为下列字注音。
(1)王语暴( ) (2)庶几( )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4)直好世俗之乐( )(5)举首蹙頞()(6)羽旄之美( ) (7)放于琅琊( ) (8)秋省敛而助不给( )(9)睊睊( ) (10)慝()(11)徵招(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①王语暴以好乐(语:。
好:。
)②王变乎色曰(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今:。
)④经之营之(经、营:。
)⑤庶民攻之(攻:。
)⑥遵海而南(遵:。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省:。
给:。
)⑧为诸侯度(度:。
)⑨民乃作慝(慝:。
)⑩师行而粮食(师:。
)⑾人不得,则非其上(非:。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 ”,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 ”,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 ”,。
)④时日害丧(“害”通“ ”,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 ”,你。
)4、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词,少数人、多数人)③今王鼓乐于此(鼓:。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⑨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词,居住。
)5、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写出正常语序。
①宾语前置句: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③被动句:暴见于王他日,见于王曰6、翻译下列语句。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导读: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背诵。
(2)、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2.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目标专注、持之以恒的治学品格。
(2)、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3.能力培养目标:(1)、翻译《孟子》的重要章节。
(2)、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3)、分析研讨《孟子》中的有关专题。
教学重点: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学练方法选择1、背诵法。
背诵,一要突出语感,二要讲究技巧。
语言是有声的艺术,一篇古文佳作,其字里行间不仅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回荡着作者的声音。
因此,我们的背诵,一定要放开声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和气势。
音随意转,气随声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口诵心惟,追求最佳感受。
背诵的技巧主要是记忆的技巧,可用情节记忆法、逻辑记忆法、紧缩记忆法、提示记忆法、修辞记忆法等方法。
2、翻译法。
翻译练习应该经常进行,其方法一般归纳为六个字:留、换、补、删、调、贯。
留,指凡古代国朝年号、人地官名,以及器物、度量等专名之称,皆照留不动。
换,指单音换成多音或按解释翻译。
补,补充古代简练说法所隐含或省略的内容。
删,现代已无对应之词的文言虚词可删。
调,指调整文言特殊句式。
贯,文言修辞和曲故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还有人对翻译方法总结出一些口诀:古今汉语多通译,单音变双合文理。
实词翻译忠原文,虚词表达顺语气。
交待解释加衬句,专用名词不翻译。
通假之字用本字,特殊句式归位译。
3、语言积累法(谈谈虚词的学习)。
虚词的积累十分重要。
教材中要求熟读或背诵的篇目,都为学习文言虚词提供了感性的材料。
对这些课文,应该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比较各类虚词在上下文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体会各类虚词在句中所表达的感情、语气和情味,只有读多了,有了语感,才有可能触类旁通。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孟子·梁惠王下》注译析(上)
《孟子·梁惠王下》注译析(上)古代文化0209 1621《孟子·梁惠王下》注译析(上)小勇与大勇【原文】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⑪,文王事昆夷⑫;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⑬,句践事吴⑭。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⑮。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诗》云⑯:‘王赫斯⑰怒,爰⑱整其旅,以遏徂莒⑲,以笃周祜⑳,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⑵志?’一人衡行⑶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⑪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
葛,葛伯,葛国的国君。
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⑫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
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⑬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
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⑭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
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⑮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
周颂。
我将》。
⑯《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
大雅。
皇矣》。
⑰赫斯:发怒的样子。
⑱爰:语首助词,无义。
⑲遏:止;徂(cu):往,到。
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⑳笃:厚;祜:福。
⑴《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
周书。
泰誓》。
⑵厥:用法同“其”。
⑶衡行:即“横行”。
【译文】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孟子回答说:“有。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1)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将深入探讨《孟子》中的三章经典内容,分别是:“性善论”、“仁政论”和“天命论”。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性善论:《孟子·告子下》2. 仁政论:《孟子·离娄上》3. 天命论:《孟子·万章上》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孟子》中关于性善、仁政、天命的核心观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孟子关于性善、仁政、天命的思想内涵。
重点:把握孟子思想的核心,学会运用孟子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孟子》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引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2. 讲解:分别对性善论、仁政论、天命论进行详细讲解,穿插实例和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4. 例题讲解:讲解经典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孟子观点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性善论核心观点:人性本善,后天教育和环境会影响人的发展。
例证:孺子入井、牛山濯衣等。
2. 仁政论核心观点:仁政是实现国家和谐、社会稳定的关键。
例证:离娄之明、齐宣王等。
3. 天命论核心观点:天命无常,但人可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例证:万章问舜、孔子困陈蔡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论述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分析仁政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谈谈你对天命论的理解和看法。
2. 答案: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在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方面。
仁政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在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稳定、增进人民福祉。
天命论告诉我们,命运并非完全不可改变,人应顺应天命,同时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Word版含答案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熟语积累及运用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
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运用】(判断下列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的游子,却因一轮明月勾起了思乡的愁忧,夜不能一位本来流连忘返....寐,披衣而起,独自徘徊。
(×。
没有强调留恋美好事物,应用“乐不思蜀”)二、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孟子认为,统治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称王了。
答案: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三、文化常识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
一、通假字1.时日害丧(“害”,通“曷”,何日,何时)2.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方”,通“放”)3.盖《徵招》《角招》是也(“招”,同“韶”)二、一词多义三、指出下面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庶民子.来(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2.述职者,述所职.也(名词作动词,履行职守)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4.人不得,则非.其上矣(形容词做动词,责怪)5.乐.民之乐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四、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离散1.兄弟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事者2.无非..古义:“无”是“没有”;“非”意为“不是”今义:意为只、不外乎五、判断下面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1.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判断句)译文:得不到这种快乐而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是不对的。
2.善哉问也!(主谓倒装)译文:问得好啊!3.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宾语前置)译文:我们的王不巡游,我们如何能够休息?孟子运用“鼓乐”“田猎”的例子有什么目的?【点拨】运用“鼓乐”“田猎”的例子,是为了增强说服力,由宫廷内的娱乐活动又扩展至宫廷外的娱乐活动。
当君王不顾及百姓生活境况的时候,特别是百姓生活痛苦不堪时,君王的娱乐活动只会使百姓更怨声载道。
孟子所谓的同乐,不是说君王要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一同打猎),而是说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那么,百姓必然以君王之乐为乐,以君王之忧为忧。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五)《庄暴见孟子》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王语暴以好乐()庶几()有诸()独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管籥之音()疾首蹙頞()羽旄()2、一词多义理解:①.见A庄暴见孟子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C父子不相见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E居有日,扁鹊复见F诚恐见欺于秦被②.以A暴未有以对也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C以啮人,无愈之者D无以,则王乎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③.直A直好世俗之乐耳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C而直为此廪廪也D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④.举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D举数人以训汝E举大计亦死F戊卒叫,函谷举⑤.夫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3、解释下面加点词。
⑴王语暴以好乐⑵直好世俗之乐耳⑶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⑷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⑸兄弟妻子离散⑹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4、翻译下面句子。
(1)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
二、判断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
1.王语暴以好乐2.独乐乐,与人乐乐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4.今王鼓乐于此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三、内容分析。
(一)第一自然段。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A、正面提出论题。
B、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制造议论悬念。
C、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
(二)第二自然段。
1、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
“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答。
2、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其理由是什么?请简析。
《孟子三章》导学案(教师版)
23《〈孟子》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背诵并默写三篇短文。
2.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三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论证过程。
学习重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1 •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明白“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
反复读,做到熟读精思。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将重点字词的词义写在该字旁边。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诸子散文。
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竞作,九流并起。
”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诸子散文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
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以《老子》《论语》《墨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篇幅短小,多是片段式、语录体的文章,词约义丰,富含哲理,并包含部分记事的内容;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形象鲜明,富有文采,富含哲理;第三阶段是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更加成熟,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说理更透彻,逻辑更周密,常寓理于物。
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道德、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导学案教师版)
第23课《<孟子>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把握文章的观点。
2.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3.增强文化自信,积累《孟子》中的名言警句并学会恰当运用。
【重点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字词名句,把握文章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
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作品简介《孟子》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3.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4.文体知识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摆明自己正确的观点。
第一课时活动一:诵读篇(一)聆听式朗读1.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米粟.非不多也(s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yù)失道者寡.助(guǎ)亲戚畔.之(pàn)(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阅读附答案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阅读附答案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②、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③,民乃作慝④。
方⑤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盖征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⑥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选自《孟子》) 注:①雪宫: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官。
②转附:山名,可能是今天山东的芝罘山。
下面的“朝舞”也是山名。
③睊睊胥谗:群人侧目而视,怨声载道。
睊睊,侧目而视的样子。
胥,都。
谗,谤。
④慝:邪恶。
⑤方:违抗。
⑥畜:制止。
范仲淹《岳阳楼记》《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②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非其上:非难他们的君王(认为他们的君王不对)。
③为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君王)。
107.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还乡B.或异.二者之为/渔人甚异.之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民之乐.者D.鸣声上.下/不得而非其上.者10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之:或异二者之.为未之.有也B.以:不以.物喜醒能述以.文者C.而:然则何时而.乐耶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其:则忧其.民不得而非其.上者109.下列关于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段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了全文中心。
B.(乙)段中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C.(丙)段中看出孟子之所以要强调君王要“与民同乐”,是因为统治者自己好“乐”,由己及人,民亦好“乐”,推恩于民,与民同乐,这样天下才会归服,国家才会稳固,这是治国之本。
今天,人民当家作主,政府为人民服务,就是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高中庄暴见孟子导学案
庄暴见孟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全文,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文言句式。
3.、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
【用法说明】1.先通读课文(约2分钟),然后对照教材注释梳理文意(约15分钟)。
2.依照学习过程指导阅读相关知识,翻译重点句子并总结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文言知识。
(约20分钟)3、选读“拓展阅读”部分内容。
【学习过程】1、知识链接本文是《梁惠王下》的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
文章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
全文围绕着“音乐” 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
所运用的对比论证,形象说理的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2、为下加点字注音王语.暴()以好乐..()庶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蹙頞.()管籥.()羽旄.()离散.()则王.()矣3、翻译下面句子(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4)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6)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7)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8)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拓展阅读】1、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
它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ppt课件
--
思 国民党军队不仅有精良的美式 装备,而且人数上也占优势
考 (80万)为什么淮海战役却以 失败告终? --
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疯狂掠夺财富,人 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
疏通文意
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
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 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 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雪宫,齐国离宫之名。
非:责怪、非难。
--
译文: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宣
王说:“贤者也有这种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但是百姓得不
到这种快乐,就会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 得不到这种快乐而责怪、非难国君是不对 的;做一国之君却不跟百姓同乐,也是不 对的。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 百姓 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苦为 忧苦的人, 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为忧苦。 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 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不曾有过。
--
文本探究
• (4)孟子是怎样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用了什么手法?
古之天子 省耕——补不足 省敛——助不给
今之国君 师行粮食 流连荒亡
急民所急 恣意享乐
] 百姓 盼
对比
百姓 怕
齐景公效法古之天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 忧)受到百性爱戴。
--
文本探究
(5)孟子否定了君王的游观之乐吗?孟子讲 这段话有何用意?与民同乐有何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 (第三课时)
主备_ 曾小勇 审核 孙吉红包科领导________编 号 _ 35
班级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小 组_________使用时间 __________
一、【文题解读】
“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意思是:齐宣王在他的雪宫当中接见了孟子。
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妫姓,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前319-前301年在位。
雪宫:齐国的离宫,据说宫中有苑囿台池以及大批禽兽。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整体感知课文选段。
3、同组合作,根据课下注释梳理文意。
1 、给加点字注音:
朝儛.( ) 放.于琅邪.( )( ) 秋省敛..而助不给 ( ) ( ) ( )睊睊..胥馋( ) ( ) 民乃作慝( ) 徵招 ( )( )
2、找出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 ( ) 景公说,大戒于国 ( ) 畜君何尤 ( )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遵海而南 ( ) 乐酒无厌谓之亡 ( ) 出舍于郊 ( ) 学习目标:1、了解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3.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Ⅰ 教材助读 Ⅱ
预习自测 预 习 案
Previewing case
4、解释下列常见实词
遵海而南 ( )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 )
秋省敛而助不给 ( )( )
为诸侯度 ( )
民乃作慝 ( )
师行而粮食 ( )
惟君所行也 (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 )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 )
非 无非事者 (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 )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 )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 )
邹忌修八尺有余 ( )
修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 )
4、特殊句式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 )
善哉问也! ( )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 )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 )
——我思考,我收获!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行文思路怎样?
○学○习建议
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翻译课文,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结合自
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质疑探究 Ⅰ 学始于疑 探
究案 Exploring case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一)翻译下列语句。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3、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二)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孟子先承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
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 .文中的晏子借夏谚“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来肯定
君主外出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
C.晏子在对话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先王出游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百姓的需要,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
D.文中孟子主要是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
探究点二:
比较《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与《庄暴见孟子》在内容和写作技巧上的异同?
(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我的收获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梃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
C 、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
D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以此来说明爱民的重要性。
2.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案 Training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