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业:简要论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谈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谈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
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是,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它包括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两种基本形态。
但是,把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依据是什么,知道这个后将会非常有利于我们解题。
首先,他们都是唯心主义,也就是说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也就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或精神是现实的基础。
两者之间的分歧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现实的本质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现实的基础,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由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加以解释。
唯物主义者相信,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对人的意识和认识是独立的。
相比之下,唯心主义者则认为意识或精神是现实的本原,一切物质都是意识的表现或产物。
二、关于认识的能力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客观实在的反映,人的意识能够通过感觉、思维等方式客观地认识物质世界。
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认识的能力是主观的,人的认识受限于自身的意识状态,无法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只能通过意识来感知和理解。
三、关于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者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
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社会的发展受限于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社会的进步是由于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发展。
四、关于历史的发展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由于阶级矛盾和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推动的,认为历史是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产生的。
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于人类意识观念和文化的变迁而推动的,认为历史是由于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的变迁而产生的。
在我看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点主要在于对现实、认识和社会的不同理解。
我认为,唯物主义更加符合客观事实,能够更好地解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而唯心主义则更倾向于主观意识的作用,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点在于对世界本质、认识能力和社会发展的不同认识。
这种哲学思想的分歧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意义,也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深远影响。
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指导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观点,它们都对人们对世界、社会和人类认识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哲学,这两种观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和交流,也是思想碰撞的结果。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思维、感觉是世界的根本,而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是一切的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特点和争论。
首先,唯心主义强调心灵、思维和意识的重要性。
唯心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柏拉图和笛卡尔,他们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是优先存在的,而物质世界只是这些思维和意识的投影。
因此,唯心主义强调个体的心灵活动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然而,唯心主义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唯心主义很难解释物质世界和自然现象。
如果一切都是心灵的投影,如何解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和物理现象呢?唯心主义对于这些现象的解释往往被唯物主义者质疑。
相对而言,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本质和物质世界的重要性。
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伯克利和费尔巴哈。
他们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人类意识和思维的基础。
唯物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研究和理解物质世界,人类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世界。
然而,唯物主义也面临着一些批判。
首先,唯物主义很难解释意识和主观体验。
如果一切都是物质的产物,如何解释人类的思维、情感和意识呢?唯物主义对于这些主观体验的解释往往被唯心主义者质疑。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论也涉及到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范围。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主观的和有限的,它受限于个体的感知和思维。
唯物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客观的和无限的,它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实践不断进步和完善。
然而,我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关系。
事实上,它们可以互为补充。
唯心主义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感知,而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世界和客观实在。
人类的认识世界需要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此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论也涉及到人类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唯心主义强调人类思想和意识的重要性,认为人类通过思考和意识的指导可以实现道德的自律和规范。
唯物主义则认为道德和伦理观念基于社会和物质条件,通过改变社会和物质条件可以实现道德的进步和发展。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代表性的观点如,荀子讲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张载讲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等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其基本特征是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是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划分。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的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如贝克莱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如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人为天命所主宰”。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行,理是万物之本”。
两者的主要区别: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概念理念。
2015年军转干考试法律知识之行政法复习必备军转干考试法律知识之行政法复习必备法律概念行政法: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规范的总称。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马克思主义作业*******学院12*******张伟1.如何理解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楚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回答。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歧视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它们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两者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这是不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有两个方面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总之,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在观念上把握客体和创造客体的活动,也就是在观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活动,其根本任务就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主观正确地反映客观。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辩证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思想中两个不同的派系,它们对世界的本质以及人类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辩证分析,以期加深我们对这两个哲学派别的理解。
唯物主义是一种关注物质世界和实证现象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者相信物质世界的存在是客观而独立的,其发展和演化是根据客观规律进行的。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由物质的生理过程所决定的,包括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化学反应等。
他们相信物质是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根源,并强调通过科学实证研究来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
与之相对的唯心主义则强调意识和思维的独立性和优先性。
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是至高无上的,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投影或幻象。
他们主张人的意识和思想是超越物质的存在,它们通过内心的灵魂或者心灵去感知和构造外部世界。
唯心主义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性,承认人类对于现实的把握是通过理性推断和直觉洞察来实现的。
然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和意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作用、相互依存的。
物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思维和意识形态,而人类的意识和思考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物质世界。
因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更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对立。
在社会变革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曾经起到重要的作用。
唯物主义帮助人们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存在的基础,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
同样,唯心主义也提醒人们思考意识的力量和主观能动性,在推动人类自我实现和精神解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既有各自的局限性,也有各自的优点。
唯物主义往往会忽略人类的主观性和情感需求,过于强调物质和客观规律的作用,容易陷入唯物决定论的误区。
而唯心主义则容易陷入主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境地,无法解释和改变物质世界。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思维和实证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同时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和精神力量的发挥。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立场,它们有何区别?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立场,它们有何区别?一、宇宙观1.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或灵魂是世界的本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意识所构成的产物。
唯心主义者强调意识的主导地位,相信思维能够创造和塑造现实。
2.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是宇宙的基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唯物主义者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和决定性,认为意识只是物质的产物。
二、思维方式1.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倾向于用自身的意识和体验来理解和认识世界,注重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唯心主义者更多地采用推理和直观的思维方式,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知。
2. 唯物主义:相比之下,唯物主义更加注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研究,强调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
唯物主义者在认识世界时,更多地依赖观察和实验,追求客观的、可重复的结果。
三、科学性1. 唯心主义:由于唯心主义强调主观意识的作用,它通常无法进行科学上的验证或实证。
唯心主义常常涉及信仰、哲学推理和个人主观经验等领域,在科学研究中的适用性较有限。
2.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强调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更适合于科学实践和研究。
唯物主义者通过实践、观察和实验证据来验证研究结果,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可证伪性。
四、实用性1.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倾向于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体验,重视心灵的平衡和个人的价值观。
它在哲学、宗教和艺术等领域中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提供心灵抚慰和情感安慰。
2. 唯物主义:相对而言,唯物主义更注重实际问题和现实情况,强调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的应用。
唯物主义者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等领域中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虽然是哲学的两个基本立场,但在宇宙观、思维方式、科学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深入理解这两个立场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和探索人类的本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最新)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 什么悬崖。”
——贝克莱
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柏拉图 “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 和 人类社会 ——黑格 尔
“理在事先” 熹 ——朱
客 观 唯 心 主 义
这种精神,不 是指人的主观 精神,而是指 脱离人而单独 存在的所谓 “客观”精神
三 种 形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1、“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3、“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4、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全面、联系、发展
辩证法 唯物主义 两 大 阵 营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从属 于唯 物主 义和 唯心 主义
辩证法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观点: 物质决定意识
唯 物 主 义
两 个 基 本 观点: 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意识决定物质 派 唯 别 心 主观唯心主义 两种 主 义 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8、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 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 是一个:
A、唯物主义命题 B、唯心主义命题 C、悲观主义命题 D、教条主义命题
随堂练习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战国)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管仲(春秋) ——王
——王充(汉代)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夫之(明代)
这些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另一方: 另一方:俭朴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俭朴”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是不是值得提倡, “俭朴”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是不是值得提倡,这在现在居然 已经成了一个问题。莫非是部分经济学家“以消费拉动内需” 已经成了一个问题。莫非是部分经济学家“以消费拉动内需”的观 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活越奢华,就越爱国, 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活越奢华,就越爱国,也越为中国的社会发展 作出大贡献? 俭朴”因此变为一种与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的东西? 作出大贡献?“俭朴”因此变为一种与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的东西? 可是,首先,我们不能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可是,首先,我们不能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其次,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就是稀缺与效率:物品是稀缺的, 其次,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就是稀缺与效率:物品是稀缺的, 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他们的资源。地球只有一个,物品是稀缺的, 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他们的资源。地球只有一个,物品是稀缺的, 节制我们的欲望,避免奢华浪费,是对地球和我们子孙后代负责。 节制我们的欲望,避免奢华浪费,是对地球和我们子孙后代负责。 尤其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 尤其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中学生的攀比风和高消费 都非常严重。从现实的中国国情出发,提倡“俭朴”的生活态度, 都非常严重。从现实的中国国情出发,提倡“俭朴”的生活态度, 也没有过时。 也没有过时。 俭朴” 谦虚”都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俭朴”和“谦虚”都是我们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一直受到 提倡。即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我们不断向国际接轨的进程中, 提倡。即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我们不断向国际接轨的进程中, 它也并未与新形势格格不入。 它也并未与新形势格格不入。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你眼前的这张课桌为什么会存在呢? 你眼前的这张课桌为什么会存在呢?
高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知识点
高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知识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相反的认知,以下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知识点,请阅读。
1、观点:(1)唯物: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2)唯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3、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辩*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的派别:客观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
5、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
发反对主观主义。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国情上;
(3)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要有客观精神;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希望对提高大家成绩有帮助。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大白话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大白话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主要涉及对世界本质、认识论和存在问题的看法。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和实在的,它指出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并且物质的运动和发展是世界的根本规律。
唯物主义关注物质的存在和作用,认为意识和思想是物质的产物,由物质的运动所引发。
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经验的结果,是通过感观与外界物质世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唯心主义则将意识或思维置于首位,认为存在于意识中,主张精神或灵魂是基本实体,而物质是其产物或属性。
唯心主义强调人类主体的思维、意识和灵魂根据其内在能力来塑造和创造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外部物质世界是通过意识和思维来感知和理解的,意识是独立于物质,可以直接影响物质。
可以用以下简单的例子来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者认为,我们感知到树是因为树存在于物质世界中,我们的感知是对物质进行的。
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我们感知到树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创造了对树的观念,树是意识构造的。
总的来说,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实在性和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则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和意识决定物质。
这两种观点在哲学和科学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和影响。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特定含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特定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它们对于世界的本质、人类的本质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特定含义出发,探讨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一、唯物主义的特定含义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人类的身体和大脑。
人类的思想、意识、感情等都是由大脑的神经元活动产生的,是物质的反映。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觉、经验和实践来获得的,是在物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受人类的意志所左右。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只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它。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只能逐步深入地认识物质世界,而不能完全掌握它的本质。
二、唯心主义的特定含义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思想、意识、感情等是独立于物质的存在,是由人类的意志所决定的。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思考、推理和直觉来获得的,是在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受物质的支配。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可以通过思考和推理来深入地认识世界的本质。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意志可以改变世界,可以创造新的物质。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它们对于世界的本质、人类的本质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看法。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在物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在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联系在于它们都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需要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和思考来获得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思考。
马原题库终极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3.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它们截然分开。
6.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7.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客观性。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也是客观的。
8.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换。
(p75)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 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 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
正确性
局限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 具有猜测性,没有 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 科学依据;把物质 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归结为物质的具体 本质上是正确的 形态 丰富和发展 了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 学意义上的原子;具 有机械性、形而上学 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 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局限性
A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机械性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 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 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 象
根本对立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 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 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 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在 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和范缜。
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 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 问题。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接着,赫拉克利特 又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而在中国,则存在“五 行”学说(水、火、木、金、土杂,以成万物)。这些 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 坚持了以“物”为本。
不定项选择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 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 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 法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就明确指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而“非天性也”。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就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认识和回忆,故而提出了“认识即回忆”的观点。
各派唯心主义哲学对此的说法和表现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使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我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
ha我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哲学中存在两大派别,即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下面,我将分别来探讨对这两者及其关系。
首先唯物主义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质是怎样决定意识的呢?是通过脑电波之类的吗?脑电波是物质。
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发生的事情莫名其妙地就影响了意识?但是意识又是什么呢?我们能够明确什么是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这个物质世界中的反映?对唯物主义内涵的讲解说,也就是有机化合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
有机化合物足以解决世界的本源问题吗?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第一行、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应?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排序问题,是有序的。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之分。
而这两者的区别是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
而我认为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有其适用的领域,并不存在先进与否。
机械唯物主义虽然发展史因为原子理论等等,但是发展到今日,我们在构造车床等机器的时候还是依赖机械唯物主义的,而当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时,我们就需要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了,辩证唯物主义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好方法。
唯心主义对世界的本源认识与唯物主义截然相反。
但唯心主义出现的历史久远。
又称唯心论。
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预言及食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唯心主义其实也并非是错的。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其实都是哲学流派中的一个派别,无所谓对错。
哲学就是世界观,唯心主义从更加主观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世界。
从人的思考、心灵等出发来思考和探讨世界本源的问题是值得疑问的,其实我觉得探讨本源问题本身也是值得怀疑其可能性的。
唯心主义对精神意识的推崇并非极致,相反倒是人的自我肯定,只不过这个肯定多分了一点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人用来解释世界的哲学思想
唯心主义从精神、意识出发,认为现实存在、物质世界是精神、意识的一个表象,是由精神、意识所产生出来的东西,认为万物是精神的产物。
唯物主义认为精神是存在的产物,意识反映物质世界这是两种不可调和的、对立的哲学思想。
而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而唯心主义是资产阶级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的世界观,这是两种哲学思想的阶级性。
按照“有益于人民的是好,有害于人民的是坏”这个评价标准,唯心主义是反动的,唯物主义是先进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现实存在是可以认知的,人的认识能力、创造力是无限的,而人对现实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论再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这是一个认识过程。
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
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