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中的生活风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北朝民歌介绍
北朝民歌介绍如果说北朝土著文人诗歌大抵模仿南方风格而又远不能与之分庭抗礼的话,那么,北朝的民歌,却是与南朝民歌风格迥异,而毫不逊色。
现存的作品,有六十多首,大多收录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另有几篇收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鼓角横吹曲是军乐,也用于仪仗、典礼、娱乐等场合。
这些歌曲从北方流入南方,为梁朝的乐府机构所采录,所以在乐曲名称上冠以“梁”字。
其中以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多,也有一些出于汉族。
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最显著的特色。
这和北方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北方没有南方那样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湿润的水网,景观缺乏细部的变化。
然而大自然在这单调之中,充分显示出它的严峻、崇高、阔大。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大会注意细微的东西,目光总是被引向高远之处,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
久而久之,人的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形成粗犷豪迈的性格。
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于当时的少数民族,他们原来都是以游牧为生的,社会结构又有军事化的性质。
游牧生活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安定,那样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获,而是充满了变化和风险。
各部落之间,也少有文化礼仪的虚饰,谁有力量谁就去征服。
在与自然、与敌手的严酷斗争中,造就了民众的强悍气质,他们不会喜爱南方人那种温柔缠绵的歌。
南朝民歌是城市中的歌,是酒楼和贵族宴会上由歌女们演唱的风情小调,北朝民歌却是在多种多样的生活中产生的。
有些题材,如战争生活、北地风光,在诗歌中表现出来,自然就有一种不同于南方歌谣的气象。
就如庾信、王褒等人到了北方,即使单纯写景的作品,也比原来在南方之作来得雄壮。
也正是因为北朝民歌产生的背景复杂多样,所以尽管现存的数量较南朝民歌远为少,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却远比南朝民歌来得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以下大略分为几类加以介绍。
一类是反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的歌。
这里有最著名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北朝民歌古诗
北朝民歌古诗
北朝民歌古诗源于北朝时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
这些诗歌和民歌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还传递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几个美丽的北朝民歌古诗,它们代表了北朝时期的文化和精神。
《青青园中葵》是一首关于生命和爱的北朝民歌,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与爱的感慨,同时也隐含着对命运的反抗。
这首歌曲通俗易懂,歌词朴素、情感真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乐游原》是一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歌,作者王之涣通过描述田野、山川、草木等自然景观,将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启示人们珍惜自然、爱护环境之重要性。
《洛阳亲友如相问》是一首以写实手法展示了北朝时期人们的现状的诗歌,作者颜之推在诗中写到了饥寒交迫的日子,民间憎恶贪官污吏,反抗维护正义的情景,露出了北朝社会反抗意识。
除此之外,还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它们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北朝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之一。
以上这些北朝民歌古诗,背后都蕴藏着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经典作品,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更能够找到我们的根和文化自信。
南北朝民歌差异与名篇赏析
南北朝民歌差异与名篇赏析张世新班级汉语言文学0911班学号09302108南北朝民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民族风气以及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但南北朝民歌由于长期处于对峙局面,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婉约,北朝民歌粗犷豪放。
但各有其特点,各有千秋。
南朝民歌的基本特点有以下三点:首先,绝大多数是情歌。
这与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置身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之中,多情的青年男女,不免怀春。
其次,极具浪漫色彩。
它所表现的爱情大多表现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的爱情,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这种爱情生活能够在南朝民歌中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并广泛流布,自然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是为了更能够表现对爱情的、单纯的、热烈的追求,表现对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的渴望。
再次,基调哀伤。
南朝民歌中多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曾经美好的爱情遭到破坏,不再美满,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它更热烈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语出天然。
吴歌中的《大子夜歌》中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大量运用双关隐语,防止了过于简单直白、一览无余的表现,明朗而又巧妙。
如《子夜歌》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与“怜”谐音。
又隐喻男子的感情犹豫含糊。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一篇抒情长诗,诗中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情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回忆起从前西洲梅下相会的浪漫情景。
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想去西洲寻找情郎。
风吹着乌桕树,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待情人的到来,“门中露翠钿”中“露”字,表露了迫切、害羞的少女情怀。
但情人仍旧没有来,她抑制不住心中的焦急之情,只好出门去采红莲,借此聊作宽慰。
“莲”与“怜”双关,“怜”的意思犹如今天所说的“爱”或“爱人”吧。
可以体会到抒情主人公对“莲”的态度是多么深情。
南北朝民歌赏析
南北朝民歌赏析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主要作品有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等。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北朝民歌读曲歌逋发不可料,憔悴为谁睹。
欲知相忆时,但看裙带缓几许。
读曲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华山畿长鸣鸡,谁知侬念汝,独向空中啼。
【鉴赏】诗中以鸡啼隐谐啼哭,女子说她因为思念情人,一夜悲啼,直到天明。
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华山畿奈何许!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华山畿啼相忆,泪如漏刻水,[1]昼夜流不息。
【注解】[1]漏刻:古代计时器,又叫壶漏。
华山畿啼着曙,泪落枕将浮,身沉被流去。
【译文】我哭着到天明。
泪流的可以让枕头浮起来。
华山畿相送劳劳渚[1],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2]。
【注解】[1]劳劳渚:地名,当在建业(今南京)城南,为女子送别情人之地。
[2]许:如此,这样。
华山畿夜相思,投壶[1]不停箭,忆欢作娇时。
【注解】[1]投壶:古代游戏,多在宴饮时举行。
以箭投入特制的壶,中多者为胜,负者饮酒。
华山畿夜相思,风吹窗帘动,言[1]是所欢来。
【注解】[1]言:谓,以为。
华山畿一坐复一起,黄昏人定后,许时不来已[1]。
浅析南北朝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第一篇:浅析南北朝民歌浅析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一、南朝民歌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
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
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
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
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
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
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
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
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
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
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
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北朝民歌中的生活风俗讲解
北朝民歌中的生活风俗[内容摘要]北朝民歌中不乏生活风俗的信息,它的内容是精彩的。
在本文中,着重对北朝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服饰、饮食和爱情婚姻风俗进行了研读,从而使我们了解到北地人民的衣着主要有裲裆、袴褶、袍、裳等,并且他们以肉和乳酪为主要食物,除此以外,还有少数民族开放的婚俗及其成因。
北朝民歌是中古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和民族历史的储存处,它是开放的,有巨大的容涵性。
[关键词]北朝民歌;生活风俗;服饰;饮食;婚俗一、北朝民歌的内容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所歌唱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有的则是经过了南方乐工的加工润色,它总体上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最初是可以和乐歌唱的。
《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横吹曲辞五”之“梁鼓角横吹曲”,计有《企喻歌辞》四首、《琅琊王歌辞》八首、《钜鹿公主歌辞》三首、《紫骝马歌辞》六首、《紫骝马歌》一首、《黄淡思歌辞》四首、《地驱乐歌辞》四首、《地驱乐歌》一首、《雀劳利歌辞》一首、《慕容垂歌词》三首、《陇头流水歌辞》三首、《隔谷歌》二首、《淳于王歌》二首、《东平刘生歌》一首、《捉搦歌》四首、《折杨柳歌辞》五首、《折杨柳枝歌》四首、《幽州马客吟歌辞》五首、《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歌》一首、《陇头歌辞》三首、《高阳乐人歌》二首,加上《木兰诗》一首,共计67 首;另有《乐府诗集》卷第七十八“杂曲歌辞十八”之《阿那瓌》、卷第八十五“杂歌谣辞三”之《陇上歌》、卷第八十六“杂歌谣辞四”之《咸阳王歌》、《敕勒歌》以及《魏书》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李冲传附李安世传》所载的《李波小妹歌》,总计72 首。
二、北朝民歌中展现的生活风俗风俗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长期形成较为固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它是一种历史的沿袭和发展过程,是由人们的生活习惯逐步积累发展而约定俗成的。
风俗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时无刻地呈现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特有的生存状况。
北朝民歌木兰诗简介
北朝民歌木兰诗简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孃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孃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品简介]一、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
今存70首左右。
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1.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
如《敕勒歌》等。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
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等。
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
如《木兰诗》、《陇上歌》(陇上壮士有陈安)、《企喻歌辞》(男儿可怜虫)、《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等。
4.反映婚姻爱情生活。
如《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等。
三、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2.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敕勒歌-北朝民歌》解读
《敕勒歌-北朝民歌》解读敕勒歌-北朝民歌解读敕勒歌,是一首流传于北朝时期的民歌,代表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感情。
通过歌词中渲染的山河壮丽、生活艰辛等多重元素,该歌曲将古代北方民众的疾苦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敕勒歌进行解读。
首先,在歌词中,敕勒歌描绘了北方的壮丽山河景色,比如"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等等,这些形象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北方地区的辽阔和广袤。
这种描绘方式既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又展现了北国的雄奇壮丽之处。
其次,敕勒歌中的歌词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通过这几句歌词,歌者抒发了自己艰苦生活的心情。
北方的苦寒环境和人们的贫困状态被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歌词中的“天苍苍,野茫茫”使人对北方劳动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让人们对他们的艰难处境产生了同情之情。
此外,敕勒歌中还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由生活的追求。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几句歌词是人们向往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山河壮丽、生活艰辛的北方,人们仍然对自由心怀憧憬。
他们渴望自己的歌声能够轻松自如地传达到每个角落,渴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远离艰苦,变得更加自由。
最后,在歌词的结尾部分,歌者写到:“胡沙尚有杨柳色,铁马冯·唐于丽春。
”这种对于虽然环境苦难,但内心依然美好的描述,人们对生活的希望与向往得以彰显。
杨柳之色象征着春天的希望与生机,唐朝的繁荣与美好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种对于未来的乐观态度,也是敕勒歌中一大亮点。
总之,在敕勒歌这首北朝民歌中,通过对北方地区山河壮丽、生活艰辛等元素的描绘,歌手抒发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并且通过对未来的乐观描写,展现了北地人民的希望与向往。
敕勒歌这首民歌以其深沉的音乐和真挚的情感,将那个疾苦却充满希望的北方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北朝民歌主题与艺术手法研究
北朝民歌主题与艺术手法研究北朝民歌主题与艺术手法研究关键词:南北朝民歌主题手法比较北朝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首先,他的地理位置特殊。
他处在极寒的北方之地,条件非常的艰苦,人民的生活困苦。
其次,北朝是一个战乱纷飞、朝代更换比较快点的朝代。
从鲜卑拓拔氏族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到北周外戚杨坚废静帝自立,改国号为隋,这一段时间里就没有停止过战争。
因此,北朝民歌所反映出来的主题与北朝社会一样特殊。
北朝民歌所反映出的主题有:北朝战乱,北朝人民生活苦难,北朝特殊地理环境和特殊风俗,北方人民特殊爱情以及北朝人民的信仰等。
一.北朝民歌的主题研究1.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
北方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善于骑射。
他们锻炼出了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豪迈的个性以及豪侠尚武的精神。
因此,在北朝民歌中有许许多多反映他们尚武精神的。
如:男儿欲作健,结伴不徐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企喻歌辞》健儿须快马,快马需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折杨柳枝歌》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以日三摩挲,剧与十五女。
《琅琊王歌》不仅男儿具有这种英雄豪侠式的行为举止,而且巾帼也不让须眉。
木兰就是其中的典型,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比一般男子还要厉害。
又如《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女子尚如此,男儿哪可逢”也反映出了女子豪侠尚武的一面。
2.反映北朝社会战争频繁。
北朝是以个战争频繁的年代,朝代更迭较快。
因而,在北朝民歌中,反映战乱的主题比较多。
如:《慕容垂歌辞》所反映的就是后燕的创立者慕容垂打败了前秦的邺城,东晋大将刘牢之率兵救邺城,打败了慕容垂这一历史事件。
但是有的人认为,“慕容”可能指的是南燕的慕容超,即刘裕率兵讨伐南燕,围困慕容超于广固,南燕灭亡这一历史事件。
还有如《紫骝马歌辞》中的第三首便描写了当时战乱之多“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其中写的最为详细的当属《陇上歌》。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
蔡芙蓉从北朝民歌看北方民族的社会生活3搞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从北朝民歌看北方民族的社会生活姓名:蔡芙蓉学号:031000308学校:安徽电大开放学院指导老师:张秋婵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题目 (4)引言 (4)一、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 (4)二、北方民族的战争生活 (5)三、北方民族的婚姻与爱情生活 (7)结语 (8)注释 (8)参考文献 (8)摘要:北朝民歌产生于黄河流域,歌辞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也有氐族、羌族、汉族的人民,现传世的有60多首。
歌辞语言质朴,风格豪放,从游牧生活,战争生活,婚姻爱情生活等多个层面反映了当时北方民族的社会生活,为我们今天了解北朝北方民族生活和学习北朝北方民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关键词:北朝民歌;游牧生活;婚姻爱情生活,战争生活从北朝民歌看北方民族的社会生活蔡芙蓉2010年6月引言现存的北朝民歌绝大部分保存在《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在当时南北对峙的局面下,南北两朝还是经常在通使中进行文化交流的。
《梁鼓角横吹曲》就是北方人民的歌曲,流传到南方而被梁朝乐府官员采用保存下来的。
它们数量虽然不多,歌辞共约六十多首,而却从丰富的层面反映出当时北方民族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包括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婚姻与爱情生活,长期的战争生活等。
本文将从这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北朝民歌大多出于当时的少数民族,他们原来都是以游牧为生的,社会结构又有军事化的性质。
游牧生活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安定,那样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获,而是充满了变化和风险。
各部落之间,也少有文化礼仪的虚饰,谁有力量谁就去征服。
在与自然、与敌手的严酷斗争中,造就了民众的强悍气质。
(一)游牧生活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首先影响了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
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必须的各种物质基础。
北方游牧民族所在的地区是广阔的温带草原,地形起伏平缓,气候的大陆性强,冬季受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异常寒冷,夏季风又难以到达,终年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条件较差。
简述北朝民歌的社会生活内容
简述北朝民歌的社会生活内容
北朝民歌反映了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战争与戎马生涯:北朝时期频繁发生战争,士兵们经常要在前线作战,因此北朝民歌中有很多关于战争和戎马生涯的描写。
比如《木兰诗》中描写了花木兰代替父亲参军,征战沙场多年,最终回到家乡的感人故事。
2. 生产生活:北朝民歌中也反映了北方地区的生产生活内容。
比如《捉铗歌》中描写了农民们在秋天收割庄稼,以及在田野中捉铗的游戏,表现了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
3. 社会风俗:北朝民歌中还反映了北方地区的社会风俗,比如《燕歌行》中描写了古代北方民族的服饰和风俗,以及他们在节日时举行的活动。
4. 爱情与婚姻:北朝民歌中也有很多描写爱情和婚姻的作品,比如《雁门太守行》中描写了一位女子爱上了自己的丈夫,却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与他在一起,最终选择了自杀。
北朝民歌反映了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内容,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北方地区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一、北朝民歌大部分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一)横吹曲:《乐府诗集》:“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
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已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
其后分为二部,有萧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
汉武帝时,南越七郡,皆给鼓吹是也。
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
”“横吹曲”原是马上演奏的军乐,因演奏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叫“鼓角横吹曲”,多半由梁代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故叫“梁鼓角横吹曲”。
(二)来源:1、原多是北方少数民族歌唱,其中以鲜卑语居多,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如《敕勒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引《乐府广题》)。
2、其中也有北人用汉语创作的,有些则是经南方乐工加工润色,还杂有北方汉人的作品,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
二、内容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一)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富有地方色彩,如北齐斛律金《敕勒歌》(二)描绘北方旅人的艰苦生活,如《陇头歌辞》。
(三)表现北方民族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四)女子不让须眉的英雄豪侠的行为,如《木兰辞》、《李波小妹歌》。
(五)战争诗,如《陇上歌》等。
(六)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隔谷歌》)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剧命运。
(七)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思乡,如《陇头歌辞》、《折杨柳歌辞》。
(八)反映穷苦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如:“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
”(《雀劳利歌辞》)充满劳苦之人的愤激与不平。
(九)反映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歌曲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不同,如:“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
简述北朝民歌的社会生活内容
简述北朝民歌的社会生活内容
北朝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记录了北朝时期人民的社会生活内容和精神面貌。
北朝民歌的社会生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战争与战争生活
北朝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争,包括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原地区的争夺战争以及南北朝之间的战争等。
北朝民歌中大量反映了战争和生活的关系,如《木兰诗》中描写的木兰代父从军,英勇作战,最终回到家中的场景,就是北朝战争生活的代表。
2. 劳动和劳动生活
北朝民歌中也大量记录了劳动和劳动生活的内容。
例如《打枣歌》中描写了农民们在枣树下打枣的场景,《江南可采莲》中则记录了采莲女们在江南地区的水上劳动场景。
3. 爱情和婚姻生活
北朝民歌中也有很多描写爱情和婚姻生活的作品。
例如《陌上花开》中描述了一个女子在陌上花开的时节思念远方的爱人,《西洲曲》则描写了一个女子和男友在水边相会的场景。
4. 社会和政治生活
北朝民歌中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内容。
例如《邪不胜正》中表达了人民对腐败政治的反感和反对,《东门行》则记录了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抗议。
北朝民歌记录了北朝时期人民的社会生活内容和精神面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简述北朝民歌
简述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描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北朝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当时北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处
于高度发展阶段,民歌也随之发展起来。
北朝民歌的内容主要涉及农耕、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爱情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桃花源记》、《白蛇传》、《西游记》等。
北朝民歌的特点是抒情性强,语言流畅,有时也带有一些讽刺意味。
它们不仅
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而且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北朝民歌的影响力很大,它们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而且也影响了中国古
代文化。
它们不仅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朝民歌的精神价值也很高,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而且也反映了
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
总之,北朝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
人们的生活,而且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北朝民歌古诗
北朝民歌古诗北朝民歌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特色。
这些民歌古诗以自然景观、生活情感为题材,表达出人们的心灵感受和生命体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著名的北朝民歌古诗之一是《蒹葭》。
这首诗通俗易懂,歌颂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纯朴的民风。
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绿树绕屋三重阴,红花缀簷数点金”。
通过鲜明的色彩和细致的描写手法,让人们对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有了直观的感受。
这首诗的第二节更是表现了百姓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人通过这句话,寄托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其次,还有一首广为人知的北朝民歌古诗是《木兰花慢》。
这首诗以女儿为题材,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在这首诗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女儿坚定的决心和勇气,表达了对女性的赞颂和敬重。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和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成为了国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木兰花慢》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再次,还有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古诗是《长恨歌》。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为题材,抒发了对人生苦难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大气磅礴的壮美场面,铺陈了从“上党苍茫连橒海,下邳红树起飞烟”到“时不至,魂不灭。
但愿东风,临别赠君一枝花”。
此首诗是中华民族文化表现人类命运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最后,还有一首北朝民歌古诗《汉宫秋》。
这首诗描摹的是北朝时期建安年间诗人颜渊在京城观赏秋色的感受。
作者在诗中反映出对秋天的美好向往,同时描绘了汉宫光景,歌颂了秋天的美好及其产生的诗意。
总之,北朝民歌古诗以自然景观、生活情感为题材,表达出人们的心灵感受和生命体验。
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
这些民歌古诗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中。
北朝民歌敕勒歌的意思
北朝民歌敕勒歌的意思
《北朝民歌敕勒歌》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民歌集,出现在南朝宋代。
它收录了七百多首民歌,内容包括婚恋、聚会、村野会、宴席、农活、迁移等,有利于让我们参观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也为新一代中国诗人带来灵感。
《北朝民歌敕勒歌》的制作者是宋代王选考,其将北齐朝时的民歌合而为一,目的是为了书写当时的民族文化,纪念先民的辛苦劳动,并且记录下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
《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语言比较正宗,有着活泼的诗意。
该诗集分为三部,分别是《村野诗》、《宴席行歌》和《婚恋歌》。
《村野诗》记载了农夫与勤劳运动之间的莫大美感,叙述了把庄稼播撒在泽国土地上,然后收获农作物的喜悦;《宴席行歌》描写了周旋于宴席之中,尽情享受欢乐气氛的生活景象;《婚恋歌》为婚恋缔结一段优美的曲调,充满热情的歌词与浪漫的旋律,让人难以忘怀。
整部《北朝民歌敕勒歌》是一部传唱多年的经典之作,无论是讲述当时社会生活的内容,还是语言的表现,都是史学家们好不容易过来的一个重要文献。
《北朝民歌敕勒歌》在最近几十年,由于各种原因,甚至濒临失传,因此当代中国诗人更加重视它所蕴含的文化历史价值。
诗人们将它的内容,融入更具时代特征的诗歌中,以此来传递古代民族的崇高精神,继承更加新颖的文学精神。
整体来看,《北朝民歌敕勒歌》展示出当时古代民俗文化的丰富
多彩,它深刻展露出古民族的生活状态及作业的艰辛,但又有传统的社会习俗、节日气氛,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历史信息。
它对于现代人来说更是珍贵而重要的一种思想资源,正是由于这部诗集,古代民族文化才得以传承,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之中。
浅谈北朝民歌的美学特色
浅谈北朝民歌的美学特色管芙蓉《颜氏家训》在讲到鲜卑族这种社会习俗时说:“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何不早嫁论家计”正表达了人们对这种爱情及家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爱,是人类的天性,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也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美学思想和对美的追求。
民歌,是一个民族的美学思想最原始的材料。
从以上引述的材料可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他们的爱是质朴,也是坦率真诚的,甚至是肆无忌惮、无所顾忌的。
这,正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固有的民族性格美!一、贵壮尚武、尊强崇健的民族风格美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一直过着“散居野泽,随逐水草,战则与家产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不斋资粮而饮食足”的游牧征战生活。
特定的生活环境,各部族间不断地互相攻战侵伐,形成了他们特殊的美学国想和对美的追求,这就是贵壮尚武、尊强崇健的社会习俗。
关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这种社会习俗,我国史书上也多有记载。
《史记·匈奴传》云:匈奴族、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为食。
力能弯弓,尽力甲骑,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又云,其战,人人自为趋利。
善为诱兵以歼敌。
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
又云,匈奴习俗,有勇健能理讼决斗者,推为大人。
无世业相继,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千落,自为一部。
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为信,虽无文学而部众不敢违犯。
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
大人以下,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
其俗,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弱食其余。
这种贵壮贱老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人们贵壮尚武、尊强崇健的美学心理和审美趋向。
《企喻歌》就是一曲歌颂壮健尚武精神的民歌。
其辞曰:“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膘。
牌子铁裲裆,尾桑。
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
前头看后头,齐著铁衤瓦。
”。
诗的第一节,歌颂了勇健的男儿们,他们结伴不多,却非常有力量,他们征战一处,就象经天的鹞鹰,被攻战者,就如同群雀一般,纷纷躲避,仓皇逃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朝民歌中的生活风俗[内容摘要]北朝民歌中不乏生活风俗的信息,它的内容是精彩的。
在本文中,着重对北朝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服饰、饮食和爱情婚姻风俗进行了研读,从而使我们了解到北地人民的衣着主要有裲裆、袴褶、袍、裳等,并且他们以肉和乳酪为主要食物,除此以外,还有少数民族开放的婚俗及其成因。
北朝民歌是中古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和民族历史的储存处,它是开放的,有巨大的容涵性。
[关键词]北朝民歌;生活风俗;服饰;饮食;婚俗一、北朝民歌的内容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所歌唱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有的则是经过了南方乐工的加工润色,它总体上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最初是可以和乐歌唱的。
《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横吹曲辞五”之“梁鼓角横吹曲”,计有《企喻歌辞》四首、《琅琊王歌辞》八首、《钜鹿公主歌辞》三首、《紫骝马歌辞》六首、《紫骝马歌》一首、《黄淡思歌辞》四首、《地驱乐歌辞》四首、《地驱乐歌》一首、《雀劳利歌辞》一首、《慕容垂歌词》三首、《陇头流水歌辞》三首、《隔谷歌》二首、《淳于王歌》二首、《东平刘生歌》一首、《捉搦歌》四首、《折杨柳歌辞》五首、《折杨柳枝歌》四首、《幽州马客吟歌辞》五首、《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歌》一首、《陇头歌辞》三首、《高阳乐人歌》二首,加上《木兰诗》一首,共计67 首;另有《乐府诗集》卷第七十八“杂曲歌辞十八”之《阿那瓌》、卷第八十五“杂歌谣辞三”之《陇上歌》、卷第八十六“杂歌谣辞四”之《咸阳王歌》、《敕勒歌》以及《魏书》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李冲传附李安世传》所载的《李波小妹歌》,总计72 首。
二、北朝民歌中展现的生活风俗风俗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长期形成较为固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它是一种历史的沿袭和发展过程,是由人们的生活习惯逐步积累发展而约定俗成的。
风俗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时无刻地呈现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特有的生存状况。
包括于其中的生活风俗,是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十分重要的普遍性风俗,如职业、服饰、饮食、语言、医药、居住、器具、建筑等等。
北朝民歌, 正是中古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和民族历史的一个储存处。
北朝民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民族性, 它不但是当时鲜卑族、羌族、羯、敕勒等民族的诗歌, 而且也以当时的民族矛盾和民族生活作为反映的中心。
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广泛涉及了北朝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环节, 展现了北朝大动乱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各民族的生活场面。
它不但是我们了解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的文学作品, 也是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习俗的材料。
本文试图从服饰、饮食和爱情婚姻等方面研究各民族的这笔文化遗产, 以进一步挖掘它的社会习俗意义。
服饰与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读,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有所了解,从而管窥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模式。
(一)服饰据《唐书·乐志》记载,北朝民歌多出自鲜卑、吐谷浑和部落稽等少数民族,他们长期活动的地域,主要是在辽阔的蒙古高原,史书常称之为大漠或瀚海的大戈壁。
北方民族在大漠苦寒的环境下,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和射猎的生活。
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影响,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形成了独特的有别于南方的服饰风格。
这些服装质地较为厚实,冬季以皮毛材料为主,颜色也较杂乱,衣服样式大体为紧身窄袖、长裤革靴,便于乘骑射猎。
服饰的种类,根据划分依据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除男女装束不同之外,还有礼服、平冕服、朝服、冠服、便服、常服、军服各种类型。
从风俗的角度入手,我们主要研究生活中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常服。
吐谷浑是北地少数民族之一,在南朝,它也多被称为河南国。
关于吐谷浑的风俗,《魏书·吐谷浑传》记:其俗:丈夫衣略同于华夏,多以罗幂为冠,亦以缯为帽;妇人皆贯珠贝,束发,以多为贵。
……好射猎,以肉酪为粮。
这段话,向我们透露了吐谷浑的服饰和饮食风俗。
吐谷浑原为慕容鲜卑的一支,其统治的人民除了鲜卑、匈奴、汉族等而外,主要是羌族。
《梁书·河南传》记当时的人民“著小袖袍,小口裤,大头长裙”,基本上与内地汉族,特别是北朝汉族的服装一致。
这与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交流融合的原因有关。
北地少数民族居民的服饰风俗多反映在北朝民歌中。
“念郎锦裲裆,恒长不忘心。
”(《紫骝马歌》)“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
”(《琅琊王歌辞》)“裲裆”——亦作“两裆”、“两当”,在北朝民歌中被多次提及,《释名·释衣服》中的解说是,“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因以名之也。
”裲裆最初盛行于北方,形状很像现在的背心,套在褶①服外。
它可以保持身体的温度,不使衣袖增加厚度,以使手臂行动方便。
不仅男子可以着裲裆,女子的日常服饰也有裲裆,妇女穿的常饰有彩绣。
裲裆有夹有棉,并且多为布帛所制。
《太平广记》卷三一七引《幽明集·钟繇》:“棺中一妇人,形体如生。
白练衫,丹绣裲裆,伤一髀,以裲裆中绵拭中血。
”后来,“裲裆”推广到到军营中,形制与百姓所着裲裆衫并没有过大的差别,功能相当于铠甲,可以用来抵御敌人的攻击,所以被称做是“裲裆铠”或“裲裆甲”。
正如《企喻歌辞》中的诗句所描写的“牌子铁裲裆,金互鉾鸐尾条。
”“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
”它通常都是由胸甲及背甲两片组成,在肩上用皮带搭襻前后扣联,腰间再用皮带系扎。
制作裲裆铠的材料,一般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
《隋书·礼仪志》:“(直阁将军)平巾帻,绛衫,大口袴褶,银装两裆甲。
”铠甲的甲片,有长条形和鱼鳞形两种,比较常见的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鱼鳞纹甲片。
除“裲裆”之外,北朝民族中还提到了“衫”、“裙”、“袍”、“裳”,但这几种服饰并不是位于苦寒大漠地区的少数民族所特有,之所以会出现在北朝少数民族的生活和诗歌中,更多的应该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相互融合的结果。
“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
”(《琅琊王歌辞》)“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衫后裙露。
”(《捉搦歌》)这两句诗中提到了衫。
“衫”,依据《释名·释衣服》中的解释,“衫,芟也,芟末无袖端也。
”衫有单衫和夹衫两种,质料为纱、绢、布等。
上面诗句中的“裌衫”是指有表有里而无絮的双层衣衫。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衫后裙露。
”(《捉搦歌》)“郎著紫袴褶,女著綵裌裙。
”(《幽州马客吟歌辞》)裙,自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联结群幅也。
”它是女子常见的下裳装束,裙形宽而且长,裙裾拖到地面有四五尺。
裙可以粗略的分为两种,即是外裙和内裙。
魏晋南北朝大量的壁画和出土陶俑中都有这种服饰。
两汉至南北朝,“裙”和“裳”在日常生活中都很流行,用途相同,男女无别,但形制有异,裙不再开缝。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木兰辞》)短短一句诗中却提及了两种服饰的名称,但这两种服饰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袍是不分衣裳的男子服饰。
袍服的样式,属于长衣,里面装的是棉絮,并且依据棉絮的不同,还有不同的名称。
如果装的是新棉絮则称为“茧”,杂用了旧棉絮就称为“袍”。
袍以大袖为多,在袖口的部分收缩紧小。
袖口紧窄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的部分为“袂”。
领和袖一般都用花边,领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衣。
也有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领袖也用花边装饰。
下摆常打一排密裥②,有些还裁成弯曲的月牙的样子。
裳,是古代男女都可以穿的下体服饰。
《释名》中称:“凡服,上曰衣。
衣,依也。
人所依以庇暑寒也。
下曰裳。
裳,障也。
所以自障蔽也。
”这里的衣只是指上衣,而裳虽然是下衣,却不是今天的裤,而是类似于裙的服饰。
《说文解字》称“裳”与“常”通用,“常,下裙也。
裳,常或从衣。
”裳的形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帷裳,是把整幅布帛裹在腰际;另一种是普通的裳,两侧开缝,前后两片宽度各不相同。
除上述几种服饰外,北地少数民族的服饰“袄”和“襦”也值得一提。
袄(子),又被称做小襦袄。
最早应出现于北魏时期,《魏书·任城王澄传》记载着有关袄的故事,太和二十三年正月,高祖还洛,引见公卿。
高祖曰:“营国之本,礼教为先。
朕离京邑以来,礼教为日新以否?”澄对曰:“臣谓日新。
”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尚书何为不察?”③“袄”字《说文解字》中原来并没有,五代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新增添了许多字,“袄”便是其中之一:“袄,裘属”。
可见“袄”原本不是汉族自古就有,它出现得较晚.是从北方胡族传入的,最初是裘皮上衣,继而是丝絮袄或者麻絮袄(衣中填充丝絮或麻絮),最后棉花普及,才逐渐有了“棉袄”。
襦,《说文》:“短衣也,长度在腰上。
”《太平御览》卷六九四“襦”条引《释名》:“襦,暖也,言温暖也。
”又《急就篇》颜师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
一曰短而施腰曰襦。
”这就是说,在腰以上或膝以上保暖的短衣,叫做“襦”。
襦在最早时一般作为内衣,后来由于式样紧小,便于做事而被穿着在外。
由此可见,襦袄,就是紧身小袖的短皮裘袄。
《魏志·鲜卑传》注引《魏书》曰:鲜卑“有貂、肭、驿子,皮毛柔蠕,故天下以为名裘。
”这种名贵的短裘皮袄,是鲜卑贵族妇女冬天最喜欢穿的服装,襦比衫短,但袖较长,可以加絮,衣身较窄合体,襦下必配裙。
襦的质地有布帛、罗縠纱或锦。
外形上有广袖襦,也有袖口极小的襦。
“郎著紫袴褶,女著綵裌裙。
”(《幽州马客吟歌辞》)“袴褶”——也称“裤褶”,是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服装名称,本为便于骑乘的战服。
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处于狩猎文化和畜牧文化之中,他们赖以生存的活动便是狩猎和游牧,这种生存方式的需要,使得他们的服饰很早就形成了上衣下裤的形式。
自从赵武灵王将胡服引入中国后,从战国中到南北朝初期,历经几百年的演变,这种适于骑射的服装,后来成为中国普遍的戎服。
这种上衣下裤的装束,服饰史上称之为“裤褶”。
袴褶同裲裆一样,是由汉代北方百姓的日常着装逐渐演化为南北朝时期的军服的。
其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以用来抵御寒冷的气候。
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用较粗厚的毛布做成左衽(衽指衣襟,左衽即衣襟向左掩。
左衽是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的衣服款式,与汉族传统以右衽的习尚不同。
)大袖短上衣和肥管裤。
秦汉时期,汉族人也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于襦裤之外加穿袍裳,只有骑者、刑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上身甚至不穿上衣。
到了晋代,受北方民族的影响,也穿起了裤褶。
我们现存的壁画、画像砖石及陶俑等形象中所见到的“裤褶”,大多是右衽,大袖,裤腿也相当肥大。
南北朝的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为时尚,但穿大口裤行动不方便,人们便常在膝盖处用绳或带子扎起,使下部形成喇叭状,称之为“缚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