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中的生活风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朝民歌中的生活风俗

[内容摘要]北朝民歌中不乏生活风俗的信息,它的内容是精彩的。在本文中,着重对北朝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服饰、饮食和爱情婚姻风俗进行了研读,从而使我们了解到北地人民的衣着主要有裲裆、袴褶、袍、裳等,并且他们以肉和乳酪为主要食物,除此以外,还有少数民族开放的婚俗及其成因。北朝民歌是中古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和民族历史的储存处,它是开放的,有巨大的容涵性。

[关键词]北朝民歌;生活风俗;服饰;饮食;婚俗

一、北朝民歌的内容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所歌唱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有的则是经过了南方乐工的加工润色,它总体上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最初是可以和乐歌唱的。《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横吹曲辞五”之“梁鼓角横吹曲”,计有《企喻歌辞》四首、《琅琊王歌辞》八首、《钜鹿公主歌辞》三首、《紫骝马歌辞》六首、《紫骝马歌》一首、《黄淡思歌辞》四首、《地驱乐歌辞》四首、《地驱乐歌》一首、《雀劳利歌辞》一首、《慕容垂歌词》三首、《陇头流水歌辞》三首、《隔谷歌》二首、《淳于王歌》二首、《东平刘生歌》一首、《捉搦歌》四首、《折杨柳歌辞》五首、《折杨柳枝歌》四首、《幽州马客吟歌辞》五首、《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歌》一首、《陇头歌辞》三首、《高阳乐人歌》二首,加上《木兰诗》一首,共计67 首;另有《乐府诗集》卷第七十八“杂曲歌辞十八”之《阿那瓌》、卷第八十五“杂歌谣辞三”之《陇上歌》、卷第八十六“杂歌谣辞四”之《咸阳王歌》、《敕勒歌》以及《魏书》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李冲传附李安世传》所载的《李波小妹歌》,总计72 首。

二、北朝民歌中展现的生活风俗

风俗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长期形成较为固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它是一种历史的沿袭和发展过程,是由人们的生活习惯逐步积累发展而约定俗成的。风俗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时无刻地呈现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特有的生存状况。包括于其中的生活风俗,是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十分重要的普遍性风俗,如职业、服饰、饮食、语言、医药、居住、器具、建筑等等。北朝民歌, 正是中古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和民族历史的一个储存处。北朝民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民族性, 它不但是当时鲜卑族、羌族、羯、敕勒等民族的诗歌, 而且也以当时的民族矛盾和民族生活作为反映的中心。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广泛涉及了北朝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环节, 展现了北朝大动乱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各民族的生活场面。它不但是我们了解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的文学作品, 也是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习俗的材料。本文试图从服饰、饮食和爱情婚姻等方面研究各民族的这笔文化遗产, 以进一步挖掘它的社会习俗意义。

服饰与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读,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有所了解,从而管窥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模式。

(一)服饰

据《唐书·乐志》记载,北朝民歌多出自鲜卑、吐谷浑和部落稽等少数民族,他们长期活动的地域,主要是在辽阔的蒙古高原,史书常称之为大漠或瀚海的大

戈壁。北方民族在大漠苦寒的环境下,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和射猎的生活。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影响,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形成了独特的有别于南方的服饰风格。这些服装质地较为厚实,冬季以皮毛材料为主,颜色也较杂乱,衣服样式大体为紧身窄袖、长裤革靴,便于乘骑射猎。

服饰的种类,根据划分依据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除男女装束不同之外,还有礼服、平冕服、朝服、冠服、便服、常服、军服各种类型。从风俗的角度入手,我们主要研究生活中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常服。

吐谷浑是北地少数民族之一,在南朝,它也多被称为河南国。关于吐谷浑的风俗,《魏书·吐谷浑传》记:

其俗:丈夫衣略同于华夏,多以罗幂为冠,亦以缯为帽;妇人皆贯珠贝,束发,以多为贵。……好射猎,以肉酪为粮。

这段话,向我们透露了吐谷浑的服饰和饮食风俗。吐谷浑原为慕容鲜卑的一支,其统治的人民除了鲜卑、匈奴、汉族等而外,主要是羌族。

《梁书·河南传》记当时的人民“著小袖袍,小口裤,大头长裙”,基本上与内地汉族,特别是北朝汉族的服装一致。这与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交流融合的原因有关。

北地少数民族居民的服饰风俗多反映在北朝民歌中。

“念郎锦裲裆,恒长不忘心。”(《紫骝马歌》)“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琅琊王歌辞》)“裲裆”——亦作“两裆”、“两当”,在北朝民歌中被多次提及,《释名·释衣服》中的解说是,“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因以名之也。”裲裆最初盛行于北方,形状很像现在的背心,套在褶①服外。它可以保持身体的温度,不使衣袖增加厚度,以使手臂行动方便。不仅男子可以着裲裆,女子的日常服饰也有裲裆,妇女穿的常饰有彩绣。裲裆有夹有棉,并且多为布帛所制。《太平广记》卷三一七引《幽明集·钟繇》:“棺中一妇人,形体如生。白练衫,丹绣裲裆,伤一髀,以裲裆中绵拭中血。”后来,“裲裆”推广到到军营中,形制与百姓所着裲裆衫并没有过大的差别,功能相当于铠甲,可以用来抵御敌人的攻击,所以被称做是“裲裆铠”或“裲裆甲”。正如《企喻歌辞》中的诗句所描写的“牌子铁裲裆,金互鉾鸐尾条。”“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它通常都是由胸甲及背甲两片组成,在肩上用皮带搭襻前后扣联,腰间再用皮带系扎。制作裲裆铠的材料,一般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隋书·礼仪志》:“(直阁将军)平巾帻,绛衫,大口袴褶,银装两裆甲。”铠甲的甲片,有长条形和鱼鳞形两种,比较常见的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鱼鳞纹甲片。

除“裲裆”之外,北朝民族中还提到了“衫”、“裙”、“袍”、“裳”,但这几种服饰并不是位于苦寒大漠地区的少数民族所特有,之所以会出现在北朝少数民族的生活和诗歌中,更多的应该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相互融合的结果。

“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琅琊王歌辞》)“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衫后裙露。”(《捉搦歌》)这两句诗中提到了衫。“衫”,依据《释名·释衣服》中的解释,“衫,芟也,芟末无袖端也。”衫有单衫和夹衫两种,质料为纱、绢、布等。上面诗句中的“裌衫”是指有表有里而无絮的双层衣衫。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衫后裙露。”(《捉搦歌》)“郎著紫袴褶,女著綵裌裙。”(《幽州马客吟歌辞》)裙,自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释名·释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