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满江红·暮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满江红全词翻译赏析
满江红全词翻译赏析导读:满江红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①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龙孙:竹笋的俗称。
译文似火樱桃,如雪荼藦,映辉斗艳。
春色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
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
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
登楼望家国,有层山叠水相隔,饮烟已经被山挡住了,家在哪里呢?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
乡梦恐怕难以传到千里之外了,唯闻子规啼三更月。
杜鹃声声劝归,人却难以归去。
赏析:《满江红·点火樱桃》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此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辛弃疾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
此词描写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悲凉情绪,它以春景为媒介,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悲惨的感叹,是一首饱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
它之所以流传下来,为人所喜欢,不仅在于它饱含深情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写词时不是枯燥地、直通通地诉说,而在生动鲜活的意境描写中创造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界。
上片即景伤春。
词人的艺术触觉是十分敏锐的:词人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长。
在词人的笔下,暮春的景致使人眼花缭乱。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二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被推到读者的眼前。
一株株樱桃,硕果累累,红得像着了火;一架荼正盛开着白雪般的花朵,与火焰般的樱桃交相辉映,整个园林红妆素裹,分外娇艳。
“春正好”是一句简洁深情的赞语。
春天好,好就好在生机勃勃。
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蓬勃地向上生长;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在缓缓地飞翔;流莺呼朋引伴,娇音恰恰,就像奏响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
可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所标示的,高潮一过,春姑娘就要回去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
也许正是因为预感到春之短暂,乳燕才飞得没有兴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来;那些自在的流莺,也因此而歌声不畅,它们的啼音竟然使人有“怯”的感觉。
辛弃疾《满江红 暮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满江红暮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满江红暮春》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①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注释】①尺素:书信。
彩云:喻所思念的行人。
【译文】我的家久久寄居江南,今年又过了清明寒食两个节气。
我漫步在花园里的小路上,对春天的衰残感到惋惜。
眼看着一阵狂风猛雨之后,百花纷纷散落,花瓣满地。
落花无声地被流水卷走了,园林里渐渐觉得绿阴茂密。
年年到了刺桐花落个干净的时候,初春的寒气早已显得软弱无力。
空荡荡的庭院里一片静寂,我枉自把意中人苦苦相忆。
满腹的相思无处可诉说,纵然愁到极点有谁理会?我还得警惕多嘴的黄莺和燕子,生怕它们得知和走漏我的消息。
等到如今,远方的书信在哪里?我所思念的人照样没有踪迹。
莫叫我羞答答上高楼去眺望远方,平地上只有一片青草远接天际!【集评】清·陈廷焯:“亦流宕,亦沉切”。
(《云韶集》卷五)又:“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为婉妙。
然可作无题,亦不定是绮言也。
”(《白雨斋词话》卷一)近代·沈曾植:“此数章皆髀肉复生之感”。
(《稼轩长短句小笺》)【总案】这是一首写闺中少女伤春怀人的词。
它传情细腻,造语婉美,人物心理与动态描写很成功,风流蕴藉,堪称当行本色的闺怨词。
单从艺术美着眼,按照闺情来理解它似已足够。
然而比兴寄托的蛛丝马迹确乎存在于字里行间。
如上片之写“年年”眼见春残花落,过片处之感叹无人诉说知心话,以及下片之“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的忧惧之心,盼“尺素”不来、叹“彩云”无踪等等,皆可使人联想到当时政治形势和作为受打击的抗战人士的稼轩的忧危心理与险恶处境。
作者可能借闺情春怨以抒写爱国之幽愤。
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
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篇1满江红·汉水东流作者:辛弃疾原文: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
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
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
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
尊中酒,堪为别。
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
马革里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译文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
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
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
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
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现在,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
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
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编率大军的将军。
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
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
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注释[1]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
[2]髭(zī)胡:代指入侵的金兵。
膏血:指尸污血腥。
[3]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
[4]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
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
[5]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
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
[6]结发:即束发。
《暮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暮春》原文及翻译赏析在高中阶段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暮春》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暮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1愁耳偏工著雨声,好怀常恐负山行。
未辞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
倦憩客犹勤访寺,幽栖吾欲厌归城。
绿畴桑麦盘樱笋,因忆离家恰岁更。
译文及注释译文总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更爱听那雨声,时常惦记着不要误了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
千树桃花万枝柳仍未推辞为春天作妆点的念头,花枝正盛,西湖上淡淡晴光惹人喜爱。
疲倦休息中仍要去方僧问道,丛林幽静让人心生向往,不愿归去。
桑林麦田中间夹杂着丛丛樱桃树和春笋,让人想起离家时家乡也正是这个情景。
注释愁耳:老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
骎骎:原意是马的疾行,引申为迅速。
绿畴:绿色的田野。
赏析杭州西湖外的葛岭、宝石山,统称北山,是杭州一大景区。
杨载在四十岁以前,常居于此,留下了不少诗篇,本诗就是其中被选家注目的一篇。
杨载作诗,锻字炼句,是很下功夫的;这首七律,在格局上并无特异之处,可观的全在于措辞的刻意求新,不肯从俗从熟。
首联第一句“愁耳偏工著雨声”,把老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称为“愁耳”,已经很精炼了;把爱听称为“偏工”,更觉生动,显得这“愁耳”很有性格,于听雨这事格外精工,超乎其他功能(偏,出乎寻常之意)。
但是这二者还都不及一个“著”字更见诗人的功夫——既然“愁耳”“偏工”于听雨,那么它听起来也不同往常,是紧紧地附(著,附着)在雨声边;这雨声,也仿佛不是落在窗前户外,而是擦耳而过!这是贯注了多少劲力才炼出的一字啊!没有这一字,便不足以匹配前四字;而诗人写下四字在前,就势必要求有一更奇之字紧随在后:看来,诗人是处处在为自己出难题,而时时为解出难题而自得。
“好怀”,指对美好事物的怀思、眷恋。
诗人素爱美景,时常惦记着不要误了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现在想到雨中北山定别有情趣,自然更不能不一往了。
满江红·暮春(辛弃疾)
满江红·暮春(辛弃疾)原文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①。
径里、一番,一番狼籍②。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③。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④。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⑤。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⑥。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⑦。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⑧。
注释①清明寒食:这是的两个节日。
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②花径里三句:一番,前一个作一阵解,后一个作一片解。
狼籍,散乱。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词: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③红粉:形容红花飘落。
清阴,碧绿的树叶茂密。
这是说:红花少了,绿叶多了。
作者化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④刺桐花:植物,豆料。
一名海桐。
落叶乔木,春天开花,有黄红、紫红等色。
生长在南方。
福建的泉州又名刺桐城。
⑤闲愁:为国家之愁。
作者在很多场合里,把国家之愁,都说作闲愁。
⑥流莺乳燕:指权奸佞臣。
他们鼓唇弄舌,搬弄是非。
⑦尺素:书信。
《古》: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彩云,指想念的人。
这两句是说:如今书信在哪里也不知道,我想念的人也不见踪迹。
彩云又作绿云,意同。
⑧谩教人三句:空教我,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高楼了,楼外的平原上只有一片碧绿的庄稼。
谩,作空、徒解。
羞,没有脸面,这是说高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不好意思的再上了。
层楼,高楼。
平芜,平原、原野。
我的家住在江南,又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
一场风雨过后,在花丛中的路上,一片散乱的落花。
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随着流水走了。
园林里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密了。
我计算了一下:年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候,寒天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庭院寂静,我在空空地想着她。
我为国而愁的太利害了,但没有地方说,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又要陷害我。
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
空教我上楼去瞭望。
我到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去了。
辛弃疾《满江红·暮春》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暮春宋·辛弃疾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注释清明寒食:这是春天的两个节日。
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红粉:形容红花飘落。
清阴,碧绿的树叶茂密。
这是说:红花少了,绿叶多了。
作者化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刺桐花:植物,豆料。
一名海桐。
落叶乔木,春天开花,有黄红、紫红等色。
生长在南方。
福建的泉州又名刺桐城。
闲愁:为国家之愁。
作者在很多场合里,把国家之愁,都说作闲愁。
流莺乳燕:指权奸佞臣。
他们鼓唇弄舌,搬弄是非。
尺素:书信。
《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彩云,指想念的人。
这两句是说:如今书信在哪里也不知道,我想念的人也不见踪迹。
“彩云”又作“绿云”,意同。
翻译我的家住在江南,又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
一场风雨过后,在花丛中的路上,一片散乱的落花。
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随着流水走了。
园林里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密了。
我计算了一下:年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候,寒天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庭院寂静,我在空空地想着她。
我为国而愁的太利害了,但没有地方说,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又要陷害我。
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
空教我上楼去瞭望。
我到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去了。
即使是到了楼上也看不到我想念的人,只看见楼外的原野上一片碧绿的庄稼。
赏析《满江红·暮春》一首十分委婉缠绵的伤春相思词,写一位空闺女子怀念情人而又羞涩难言的情绪状态,逼近婉约派词人秦观的风调。
擅长于写豪壮沉郁之词的作者,能以似水柔情写女子的相思怨别,足见作者的大家风范。
定风波-暮春漫兴(辛弃疾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暮春漫兴宋代:辛弃疾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标签写景、伤春、追忆译文少年时代,一旦春天来临,就会纵情狂欢,插花、骑马疾驰,还要喝上些酒。
年老的时候,春天来了,觉得毫无兴味,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
现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春风把剩下的花瓣也给卷走了,但它还是没有停息。
可是我不恨它,因为花儿开放是由于春风的吹拂。
想问一下,谁又看见春天离去了?离此而去的春天,被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碰上了。
注释少日:少年之时。
钟:酒杯。
茶瓯:一种茶具。
香篆:篆字形的盘香。
帘栊:挂有帘子的窗户。
元自:原来,本来。
赏析此词为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时所作。
此词分上阕与下阕。
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
“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
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
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
还要“醉千锺”,那么,连喝千杯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
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
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
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
什么叫“病酒”?冯延巳《鹊踏枝》词说:“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
“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
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
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
“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
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引言:《满江红》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辛弃疾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原文翻译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
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
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
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
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
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
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
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诗意赏析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
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
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
“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
“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
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
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
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
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
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满江红》(辛弃疾)诗句译文赏析
《满江红》(辛弃疾)诗句译文赏析满江红辛弃疾系列: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满江红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赏析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抚时感事的爱国主义词章,以词风豪迈雄大著称于世,但「稼轩词,中调、小令亦间作妩媚语」。
(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在这些「作妩媚语」的作品中,也不乏优秀篇章,这篇《满江红》就属这类作品。
这是一首写离人痛苦的词。
起始三句,是「纱窗外,风摇翠竹,敲碎离愁」的倒装,把「敲碎离愁」写在首句,不仅是韵脚的需要,也起到开篇点明题旨,扣住读者心弦的作用。
「敲」字使人体会到,主人公的心灵受到撞击,「碎」是「敲」的结果。
也就是说,主人公本来就因为与情人离别而忧愁的心绪,被风摇动翠竹的声音搅得更加烦乱了。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写出环境的静寂,也描绘出主人公在情人走后形只影单,独守空房,百无聊赖的情景。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暮春三月,已是落花时节,「不堪」似是伤春,实际上仍是思人,言思念之极,无法忍受;「已觉千山绿」,是说在忧愁苦闷中登山高楼,不知不觉中发现漫山遍野已经「绿」了。
这两句承上启下,烘托气氛。
闺中人因思念外出人而无精打彩的情景历历在目。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思念情人,不能见面,于是反复把他的来信阅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有的,词人把这种生活现象直接用白话写入词中,读来分外亲切。
苏轼有一首《沁园春》,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
」这是说写信人估计收信人会「时时开看」;辛词则直接写收信人把不知读了多少遍的信「从头读」。
两位词人描写的角度不同,但意境相,或者是两位巨匠的思路共通,不谋而合;或者是稼轩受东坡的影响。
下片继续写相思之苦。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辛弃疾《满江红·暮春》鉴赏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辛弃疾《满江红·暮春》鉴赏满江红·暮春辛弃疾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译文】我的家住在江南,又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
一场风雨过后,在花丛中的路上,一片散乱的落花。
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随着流水走了。
园林里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密了。
我计算了一下:年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候,寒天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庭院寂静,我在空空地想着她。
我为国而愁的太利害了,但没有地方说,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又要陷害我。
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
空教我上楼去瞭望。
我到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去了。
即使是到了楼上也看不到我想念的人,只看见楼外的原野上一片碧绿的庄稼。
【注释】清明寒食:这是春天的两个节日。
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花径里三句:一番,前一个作一阵解,后一个作一片解。
狼籍,散乱。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词:“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红粉:形容红花飘落。
清阴,碧绿的树叶茂密。
这是说:红花少了,绿叶多了。
作者化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刺桐花:植物,豆料。
一名海桐。
落叶乔木,春天开花,有黄红、紫红等色。
生长在南方。
福建的泉州又名刺桐城。
闲愁:为国家之愁。
作者在很多场合里,把国家之愁,都说作闲愁。
流莺乳燕:指权奸佞臣。
他们鼓唇弄舌,搬弄是非。
尺素:书信。
《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彩云,指想念的人。
这两句是说:如今书信在哪里也不知道,我想念的人也不见踪迹。
“彩云”又作“绿云”,意同。
谩教人三句:空教我,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高楼了,楼外的平原上只有一片碧绿的庄稼。
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引言:《满江红》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辛弃疾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原文翻译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
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
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
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
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
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
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
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诗意赏析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
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
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
“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
“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
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
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
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
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
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满江红辛弃疾赏析
满江红辛弃疾赏析满江红辛弃疾赏析辛弃疾这首《满江红》全词的中心是写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悲凉情绪,它以春景为媒介,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悲惨的感叹,是一首饱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辛弃疾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满江红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赏析这首词的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这首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他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
全词的中心是写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悲凉情绪,它以春景为媒介,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悲惨的感叹,是一首饱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
它之所以流传下来,为人所喜欢,不仅在于它饱含深情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写词时不是枯燥地、直通通地诉说,而在生动鲜活的意境描写中创造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界。
上片即景伤春。
词人的艺术触觉是十分敏锐的:他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长。
在他的笔下,暮春的景致是何等地使人眼花瞭乱!“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二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被推到读者的眼前。
一株株樱桃,硕果累累,红得像着了火;一架荼正盛开着白雪般的花朵,与火焰般的樱桃交相辉映,整个园林红妆素裹,分外娇艳。
“春正好”是一句简洁深情的赞语。
春天好,好就好在生机勃勃。
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蓬勃地向上生长;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在缓缓地飞翔;流莺呼朋引伴,娇音恰恰,就像奏响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
……可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所标示的,高潮一过,春姑娘就要回去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
也许正是因为预感到春之短暂,乳燕才飞得没有兴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来;那些自在的流莺,也因此而歌声不畅,它们的啼音竟然使人有“怯”的感觉。
辛弃疾的诗词《满江红暮春》
辛弃疾的诗词《满江红•暮春》《满江红暮春》宋辛弃疾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赏析】词上片写江南暮春景象,开篇两句点明地点、时令。
清明寒食过后正是百花凋残的暮春时节,而“暮春”则又含有年华易逝、人生易老之意味。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两句,描写暮春最典型的落花景象,景中含情。
江南的春天,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一片姹紫嫣红,漂亮到极致;越是漂亮的事物,它的残败就越发令人悲伤。
于是,待到暮春时节,百花凋零,满地残红,令人触目伤情。
本来,落红满径,已是凄凉,再加之摧花风雨,真是凄凄惨惨戚戚。
每一次风雨过后,就多了一层的落花,如此反复,地上铺了层层的芳魂,而枝上却已“绿胖红瘦”。
“一番……一番……”的句式,是抒情重笔,与李清照的“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有着相同的抒情效果。
接下来的两句“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描写的就是风雨过后的残春景象。
与前两句结合起来看,这其中的落花还象征着美人的衰老,特别是一“暗”字、一“渐”字,将这种意味变得更加明显。
下片写相思怀人的愁绪。
庭院寂寞,情人不在,音信全无,唯有春色年年依旧漂亮,她的闲愁无处诉说,只能深藏于心中,独自咀嚼。
在古典诗词中,美人迟暮从来与士之不遇、英雄末路有着密切的联系。
结合辛弃疾的身世经历可以推测,这应该是一首政治寄托词:以暮春代表时局衰微或壮士暮年;以希望音讯,寄托希望北伐消息;以怕流莺乳燕,寄托忧谗畏讥之心。
如此解读,未必符合作者本意,但诗无达诂,读者从中领会到作者本意之外的东西,也不失为另一种收获。
正应了那句“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为必不然”。
扩展阅读:辛弃疾的词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诗人辛弃疾满江红原文与赏析
诗人辛弃疾满江红原文与赏析诗人辛弃疾满江红原文与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人辛弃疾满江红原文与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诗人辛弃疾满江红原文与赏析 1满江红·点火樱桃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译文】似火樱桃,如雪荼藦,映辉斗艳。
春色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
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
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
登楼望家国,有层山叠水相隔,饮烟已经被山挡住了,家在哪里呢?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
乡梦恐怕难以传到千里之外了,唯闻子规啼三更月。
杜鹃声声劝归,人却难以归去。
【注释】茶蘑:亦称酴醿,以色似酴醿酒而名。
落叶小灌木,春末夏初开白花。
一架:荼藦枝细长而攀缘,立架以扶,故称一架。
龙孙:竹笋的别名。
紫苔苍壁:长满青紫色苔藓的土阶。
乳燕引雏:母燕引着雏燕试飞。
流莺唤友:黄莺呼叫伴侣。
肠千结:以千结形容愁肠难解。
蝴蝶梦: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后人造以蝴蝶称梦。
子规:亦名杜鹃。
【创作背景】《满江红·点火樱桃》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此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辛弃疾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
【赏析】此词描写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悲凉情绪,它以春景为媒介,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悲惨的感叹,是一首饱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
它之所以流传下来,为人所喜欢,不仅在于它饱含深情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写词时不是枯燥地、直通通地诉说,而在生动鲜活的意境描写中创造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界。
上片即景伤春。
词人的艺术触觉是十分敏锐的:词人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长。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译文:不要埋怨大好春光归去匆匆,剩下几朵红花点缀一下花丛。
只要将花的根子留在地里,年年都会有按时吹来的东风。
注释:暮,晚,将尽。
莫:不要。
花余:花已谢尽,仅剩几朵。
将:语助词,得。
蒂(dì):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
岁岁:年年。
东风:春风,这里喻指花开。
赏析:这首诗一开始便发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莫怨春归早”大好春光是人人喜爱的,可是经不住几番风雨,几番狼藉,匆匆春又归去。
面对一片惨红愁绿,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曾为之黯然神伤,不是责怪东风无情,任意摧折百花,就是自恨无计留得春光常在。
大量抒写伤春、惜眷情怀的诗词,几乎都在为春天即将离去雨伤感怨嗟。
此诗作者却在这里力排众议,说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诗人已经看到,春天盛开的百花正在凋萎,稀稀落落的几朵残花分明在告诉他春将归去。
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唐沮丧,仍是那样地坦然乐观。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花开花落,原只是一时的现象,春去秋来,却是宇宙间的永恒规律,虽然今天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但只要花根不死,花茎还在,到了来年,在东风吹拂下,仍会萌发新芽,开出新花,重新展现出大好春光。
浩荡东风岁岁有,春天自然也会年年来到人间。
推而广之,人生的境遇也同样如此。
用不着为一时的挫折,暂时的逆境而垂头丧气,怨天尤人,留得根茎在,哪怕风横雨狂。
今年遭了灾,明年又逢春。
伤感叹息无济于事,不妨乐天知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创作背景:作者出身于苏州洞庭东山的一个富商家庭,他家在明季隆、万年间因经营棉花、布匹及染料而致富百万,但到了他父亲翁澍手中,就家道中落了,产业全部变卖。
作者此诗,可能与此特殊的身世、遭遇有关。
作者:翁格,字去非,江南吴县人。
诸生。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2暮春浐水送别/一作暮春送客朝代:唐代作者: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辛弃疾《满江红暮春》的鉴赏
满江红暮春辛弃疾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处说,闲悉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漫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词写闺中怀人。
“刺桐”为热带乔木,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
宋代泉州曾环城种植大量刺桐树。
元代时马可波罗即称泉州为刺桐城。
辛弃疾于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1194),曾在福建任提点刑狱、安抚使等官,此词约写于此时。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这位年轻的妇女于暮春时节看到:风雨无情,落红狼藉,艳红的花瓣随水流去,渐渐地浓阴匝地了。
“又过了、清明寒食”,一个“又”字暗示离别时间之久。
寒食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
《周礼·司烜氏》:“中(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二月禁火为周的旧制。
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寒食,禁火三日,选饧大麦粥”。
又,相传晋文帝(重耳)为悼念介之推抱木焚死,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连用两个“一番”,见风雨之多,狼藉之甚,因此而有下二句春光逐渐远去的描写。
再用美丽的刺桐花每年都在这“寒无力”的时节落尽而示春残。
“年年”,应“又”字,正见年复一年,景色、闲愁,无不一如过去的暮春。
总之韶光易逝,青春难驻,那么人何以堪呢?看似纯写景,实际“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王夫之《古诗选评》卷九)。
只是字面上并未说破,而可于风雨送春,狼藉残红,刺桐花尽等一片撩乱的景物中见之。
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定风波·暮春漫兴辛弃疾(宋代)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译文少年之时,春天游玩的兴致比那美酒还浓烈,插花、骑马疾驰,醉倒于美酒中。
年老之时一到春天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而今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春风把将谢的花全都卷走后还是没有停息。
可是我不恨它,因为花儿开放需要春风的吹拂。
想问一下,有谁能看见春天离去呢?是那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与春相遇。
注释暮春:春末,农历三月。
漫兴:漫不经意,兴到之作。
少日:少年之时。
插花:戴花。
走马:骑马疾走。
钟:酒杯。
千钟极言粮多。
古以六斛四斗为一钟,一说八斛为一钟,又谓十斛为一钟。
病酒:饮酒沉醉。
茶瓯:一种茶具。
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茶瓯(ōu):茶罐。
香篆(zhuàn):篆字形的盘香。
帘栊:挂有帘子的窗户。
亦作“帘笼”。
窗帘和窗牖。
也泛指门窗的帘子。
残花:将谢的花;未落尽的花。
元自:原来,本来。
飞燕:飞翔的燕子。
创作背景此词为辛弃疾被罢官之后闲居带湖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这时的诗人正值悲伤之际,闲居带湖的生活以及被罢官后的落寞心情让他更加觉得悲凉,以至于看到春风吹掉了花瓣,燕子飞于春风之中这样的春景,在诗人眼里也满是萧条。
赏析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闲居带湖之作。
上情下景,情景交融。
上片以少年春意狂态,衬托老来春意索然。
下片风卷残花,当悲,但以“休恨”开解;“花开元自要春风”,一反一正,寓意颇深,耐人寻味。
春归无迹,但飞燕却于来时夕阳中相见,则于迷惘惆怅间,掠过一缕欣慰情思。
此词分上阕与下阕。
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
“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
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
满江红全词翻译赏析
满江红全词翻译赏析满江红全词翻译赏析满江红辛弃疾焚烧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①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愿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安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可贵。
[注]①龙孙:竹笋的俗称。
译文似火樱桃,如雪荼藦,映辉斗艳。
春光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
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
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
登楼望家国,有层山叠水相隔,饮烟现已被山挡住了,家在哪里呢?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吐。
乡梦恐怕难以传到千里之外了,唯闻子规啼三更月。
杜鹃声声劝归,人却难以归去。
赏析:《满江红·焚烧樱桃》写作时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资料可供参看,但从此词的意境估测,可能是辛弃疾中年政治失落后的思归之作。
此词描绘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凄惨心情,它以春景为前言,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凄惨的感叹,是一首浸透政治颜色的上乘之作。
它之所以撒播下来,为人所喜爱,不只在于它浸透厚意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写词时不是单调地、直通通地倾吐,而在生动鲜活的意境描绘中发明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地。
上片即景伤春。
词人的艺术触觉是非常敏锐的:词人既赏识江南之春的夸姣,又怜惜江南之春的不悠久。
在词人的笔下,暮春的景致使人目不暇接。
“焚烧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二句,犹如五颜六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绚烂的春光被推到读者的眼前。
一株株樱桃,硕果累累,红得像着了火;一架荼正盛开着白雪般的花朵,与火焰般的樱桃交相辉映,整个园林红妆素裹,格外鲜艳。
“春正好”是一句简练厚意的赞语。
春天好,好就好在朝气繁荣。
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繁荣地向上成长;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在慢慢地飞翔;流莺呼朋引伴,娇音恰恰,就像奏响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
但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所标明的,高潮一过,春姑娘就要回去了,想款留也款留不住。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满江红·暮春》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满江红·暮春》《满江红·暮春》原文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
无处说,闲悉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满江红·暮春》作者简介(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满江红·暮春》赏析词写闺中怀人。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这位年轻的妇女于暮春时节看到:风雨无情,落红狼藉,艳红的花瓣随水流去,渐渐地浓阴匝地了。
“又过了、清明寒食”,一个“又”字暗示离别时间之久。
寒食在前一日或二日。
《周礼"司烜氏》:“中(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二月禁火为周的旧制。
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寒食,禁火三日,选饧大麦粥”。
又,相传晋文帝(重耳)为悼念介之推抱木焚死,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连用两个“一番”,见风雨之多,狼藉之甚,因此而有下二句春光逐渐远去的描写。
再用美丽的刺桐花每年都在这“寒无力”的时节落尽而示春残。
“年年”,应“又”字,正见年复一年,景色、闲愁,无不一如过去的暮春。
总之韶光易逝,青春难驻,那么人何以堪呢?看似纯写景,实际“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王夫之《古诗选评》卷九)。
只是字面上并未说破,而可于风雨送春,狼藉残红,刺桐花尽等一片撩乱的景物中见之。
下片径直抒情。
“庭院静”四个三字句直倾衷愫:落寞的庭院里一片寂静,我枉自陷入苦苦的忆念;相思之情向谁倾诉,闲愁万种也无人理会。
唐宋诗词专题赏析辛弃疾满江红暮春
辛弃疾《满江红· 暮春》:家住江南,又过 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 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 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 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 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楼上吹笛》:一为迁客 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 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刘辰翁《永遇乐》序:余自乙亥 (1275)上元,诵李易安《永遇 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 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 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满江红·暮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满江红·暮春
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译文】
我的家住在江南,又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
一场风雨过后,在花丛中的路上,一片散乱的落花。
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随着流水走了。
园林里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密了。
我计算了一下:年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候,寒天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庭院寂静,我在空空地想着她。
我为国而愁的太利害了,但没有地方说,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又要陷害我。
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
空教我上楼去瞭望。
我到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去了。
即使是到了楼上也看不到我想念的人,只看见楼外的原野上一片碧绿的庄稼。
【注释】
清明寒食:这是春天的两个节日。
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花径里三句:一番,前一个作一阵解,后一个作一片解。
狼籍,散乱。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词:“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
红粉:形容红花飘落。
清阴,碧绿的树叶茂密。
这是说:红花少了,绿叶多了。
作者化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刺桐花:植物,豆料。
一名海桐。
落叶乔木,春天开花,有黄红、紫红等色。
生长在南方。
福建的泉州又名刺桐城。
闲愁:为国家之愁。
作者在很多场合里,把国家之愁,都说作闲愁。
流莺乳燕:指权奸佞臣。
他们鼓唇弄舌,搬弄是非。
尺素:书信。
《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彩云,指想念的人。
这两句是说:如今书信在哪里也不知道,我想念的人也不见踪迹。
“彩云”又作“绿云”,意同。
谩教人三句:空教我,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高楼了,楼外的平原上只有一片碧绿的庄稼。
谩,作空、徒解。
羞:没有脸面,这是说高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不好意思的再上了。
层楼:高楼。
平芜:平原、原野。
【创作背景】
宋代泉州曾环城种植大量刺桐树。
元代时马可波罗即称泉州为刺桐城。
辛弃疾于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1194),曾在福建任提点刑狱、安抚使等官,此词约写于此时。
【鉴赏】
《满江红·暮春》一首十分委婉缠绵的伤春相思词,写一位空闺女子怀念情人而又羞涩难言的情绪状态,逼近婉约派词人秦观的风调。
擅长于写豪壮沉郁之词的作者,能以似水柔情写女子的相思怨别,足见作者的大家风范。
此词分上下两阕,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也是长调最常用的章法。
既属常见常用、那么易陷于窠臼,但是仔细体味该词,既不落俗套,又有新特点,委婉,但不绵软;细腻,但不平板。
作到这一步,全赖骨力。
具体地说每句之中,皆有其“骨”,骨者,是含义深厚、分量沉重,足以引人注目的字面;由骨而生“力”,就足以撑住各句,振起全篇。
上阕写这女子眼中的暮春景象。
这样写,不仅为下阕抒情作好了铺垫,而且已暗蓄着红颜难久而年华虚度的悲愁。
起韵点明时间地点,情韵含藏。
如“家住江南”,看来不过点明地点,却能突出这是一位比之塞北女子更娇柔的江南女子的哀怨。
如写清明寒食,不过是先叙出抒情的特定时间,为下文写景著力,却以一个“又”字传神,表明不止一次独自度过暮春的寂寞和哀怨,使往年暮春的心情被其调动起来。
以下一气贯注,铺写残春凋零景象,也于景中含情。
“一番……一番……”的句式。
是抒情重笔,表明经过许多次风雨之后。
如今的花径里已经狼藉不堪了。
“红粉”两句,接前风雨而来,实描花落水流红的残春景象,和绿意渐浓、园林寂寞的风光。
其中的一“暗”字,一“渐”字,如钝刀割肉,拉长了感觉的时间,令人想见她饱受煎熬的时间很长。
除了写出时光的流转之外,在古典诗词的传统语境里,还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象征着青春羌貌的流失。
特别是作者用“红粉”一词时,花落所隐含的美人衰老无华的意思更明显。
“算年年”以下数语,拈出刺桐一花,以作补充,变泛论为实说。
用一“算”字,总束暮春风光,并举出很少入词的暮春刺桐花落,来表明春光的不再,天气的转暖。
“寒无力”三字,颇为生新惹目,自是“骨”之所在。
寒,谓花朵瘦弱。
故无力附枝,只得随风飘落,不而清阴绿叶之盛壮,若得以耀威于枝头。
寒花与密叶之比较,亦可使人联想倘能结合作者的处境、心绪而谓其隐含君子失意与小人得势之喻,似非无稽。
这样残春景象,在他有点有面的描写中,被收拾无遗,而这位江南女子的伤春之情,也已经从中沁出。
就章法而论,此处隐含的比喻,则是由上阕写景转入下阕抒情的过渡,唯其含而能隐,故尤耐人寻味。
下阕在此描写的基础上,写她的孤寂和苦闷,羞涩和矜持,把一个含羞含情的年轻女子的相思情愫,刻画得体贴入微,美轮美夹;换头的“静”宁,承上启下,既指芳花凋零之后的寂静,也写情人不在的孤寂。
因为难以忍受这过度的“静”,所以她“相忆”远方的游子,可是在“相忆”之始,她己感觉“相忆”的徒劳——“空”于是明证,正像上阕起韵的“又”字一样,这里的“空”字,也很能含蓄传恨。
以下写“相忆”之情不仅“空”,而且“无说处”,这就加倍传写了她的苦闷和幽怨,所以她感到“闲愁极”。
然而这无尽的闲愁。
这带有幽怨的相思,依然是“无说处”的。
以下就“无说处”转写作者的羞涩和种持。
这满怀的闲愁,只能深藏在心中,不仅不能对伊人说。
对别人说,而且还生怕流莺乳燕知道。
这里,在她极度的羞涩和矜持中,似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这段感情是不能为外人所窥破的,是非同寻常的。
由是,她只好自己隐忍着,在情感的苦汁里泡得透湿。
“尺素”以下,由眼前所感苦境,转入对于游子的痴情等待中去。
言其既得不到伊人的一封信,也不知道伊人如今身在何方。
以“彩云”这一美好的称谓指称对方,表明了她的痴迷未减,以“依旧”来暗怨游子的薄幸,一直未告诉她自己的行踪。
这一痴一怨,与前文相亿而无说处一样,表明她的内心充满着惶惑和矛盾,欲爱不得,欲罢不能。
结韵虽然把她内在情愫化为情蕴饱满的形象,所传达的感情也如此充满了矛盾:她羞亡层楼,怕见平芜,却又倩不自禁,登楼远望。
作者写女子的相思,运笔如此缠绵悱恻,细腻宛转,确能勾魂摄魄,令人赏叹无置。
对于这样一首从女性那一面写来的闺中念远词,因为读解到这一层次不能窥见抒情主体的精神风貌,所以人们往往试图给它“最终的解释”,即把它与作者自身的情感状态联系起来,因而得出它是一首政治寄托词的结论。
如以春意衰败寄托时局衰微之意,以盼望游子音讯,寄托盼望北伐消息之意,以怕流驾乳燕,寄托忧谗畏讥之心,也就是说,词中这位寂寞的江南女子,是作者对于自己的政治形象的审美化和柔化创造。
中国诗词既然原有“美人香草”的抒情路子。
采取这一角度来解释本词,也就未必不可以成立。
只不过要句句扣死。
却也未免失于穿凿。
倒不如果取“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认知态度,更为合理。
比兴寄托,乃风骚之传统,宋人填词,也多是继承这种传统,该词就是如此。
而词人命笔,每托其意于若即若离之间,致使作品带有“模糊性”的特点。
此种模糊性,非但无损于诗歌的艺术性,有时且成为构成诗歌艺术魅力的因素,越是模糊、不确定,越能引人求索耐人寻味。
此种貌似奇怪的现象,正是诗歌艺术的一大特点。
就读者之求索而言,倘能得其大略,即当适可而止;思之过深,求之过实,每字每句都不肯放过,则会认定处处皆有埋藏,又难免要捕风捉影,牵强附会。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