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和反思〔摘要〕:情境教学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励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通过情境教学的一些案例,阐述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关键词〕:情境教学实例分析和反思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个知识的建构需要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多方面的主体性探究活动。近年来,我校正大力推行情境教学,要求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下面就听课当中发现的一些有价值的案例,结合自己对新课标下情境教学的理解,进行分析、探究和反思。

课堂情境一:有位教师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利用媒体分别播放小提琴、萧、钢琴演奏的《梁祝》,并配以化蝶的动画。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诗意的图画,许多学生都深受感染,个别学生还跟着旋律在小声地哼起来,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播放完毕后,教师开始用问题导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音乐,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名曲,叫??????,”

学生齐声回答:《梁祝》。

“不错,这首名曲又有哪些乐器演奏的呢,”

“有小提琴、萧、钢琴”。

“同一首名曲,可以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每一种乐器形态不一,特质非同,但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艺术的震撼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涉及到事物的共性与个性关系问题,那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随后,教师就开始板书和讲授。

分析和反思:姑且不论这节课的质量如何,只是笔者留意的是,这么好的一个教学情境,教师仅仅把它放在教学的导入部分,后来再也没有提到或用到过~在导入部分进行情境创设,这是当前政治课堂比较常见的方式之一。运用预先设计的语言、幻灯、影像、音乐、图表等媒体与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政治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对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后面主干教学内容和流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往往问题是教师通过利用情境导入,达到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教师又依旧恢复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去,继续按照原来

的教材知识序列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昨天的故事还在重复,新课标的要求,就成了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这种单纯以创设单一情境作为教材内容的引入的做法,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地结合,因而不可能对学生大脑中枢的兴奋点进行持续的刺激转换,也难以使其迅速对学习焦点的变化做出反应。

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要以情境营造体验氛围,更要以情境激发求知欲,更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正如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将外部刺激内化为主体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试想,一节课上,教师通过创设某一情境,但能不断反复利用,深入探究和升华,不断挖掘情境中的底蕴,用一个鲜活的情境讲清了一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点,由“一例到底”到“到底一理”,这个情境是多么的神奇和美妙,~所以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兴趣及意志情感,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让情境与教材互相渗透,重叠组合,使教材的知识序列与学生的情绪序列得以互为影响,贯穿始终。

课堂情境二:有一节“影响价格的因素”的公开课,教师独具匠心,在投影屏幕上打出白菜、茄子等新鲜蔬菜的照片,然后设

问: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在哪些情况下价格会昂贵,哪些情况下价格会便宜,为什么,经组织小组讨论后,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在影响蔬菜价格的诸多因素背后隐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可以说教师在准备这节课时,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但是实际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思考和回答漫不经心,甚至游离于教学设计的轨道之外,教师的情绪也受此影响,教学过程显得青涩而毫无生机。在课后的问卷调查中,部分学生反映有人听课,感觉比较紧张;另有一些学生反映:“我们从不买菜~”

分析和反思:我们从不买菜~一语道出了在新课标下,教师如何更好地设计生活化的情境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用戴着成人的眼镜去观察学生们的内心世界,自认为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但事实上贴近的是成人的生活实际。成人认可的,学生也许很陌生,学生熟悉的,成年人未必了解。学生的认知体验都是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牵引下进行的,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大大削弱了学生体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上述课堂创设情境的失败,关键是在于情境仅仅停留在场景的层面上,其内在召唤结构与教学思考的缺失使之丧失了情境应有的特质,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见,情境是教师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人为创设的“有情之境”,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并不是

取决于场景是否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与外在形式,而是取决于能否有效吸引特定年龄阶段,特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思考中来。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是教育之源,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不可能远离生活而行,政治课堂教学也不应该是脱

离生活的“空中楼阁”,课堂中设计情境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要回归生活、贴近生活。

所以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努力促进学生将目前所学的内容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即情境要生活化。要让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课堂情境三:一位新教师在讲授“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时,通过演示课件,展示了孔繁森、张云泉、任长霞等人物形象,为我们讲述了国家工作人员心系人民、忘我工作的精神,在座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非常感动,甚至很多教师都在私下认为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就在授课教师进行小结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你说我们政府在依法行政,执政为民,但我们经常在《扬子晚报》等媒体看到,某地城管队员野蛮

执法,乱拆摊位,严重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又怎么解释”,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也跟着七嘴八舌,开始议论起来。这位教师先是一怔,后来“急中生智”地说:“这些问题不是我们现在应该讨论的问题,我们只按教材学就可以了,将来考试是以本为本”。

分析和反思:课堂中杀出个程咬金,如何处理新的教学情境,充分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一怔,说明教师在备课时缺乏预见性,对敏感又具有意义的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说明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和灵活性,把情境的动态性和发散性竟严严的扼杀住~白白地浪费和流失掉一个多么好的教学生成资源~可见那种以教师、本本为中心,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教学模式还依然存在于当前的课堂中。

如果换一种思路,教师改变预先的课堂教学设计,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争辩、并适时用辩证的观点进行点拨,可以分析出:城管队员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