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腺瘤及其癌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近年来,结直肠癌及腺瘤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结直肠镜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能够有效地诊断结直肠相关疾病,并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方案。
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近十年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旨在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1. 年龄分布:我院回顾分析发现,结直肠癌的患者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十年间,40岁以下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尤其是3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
这可能与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调整等因素有关。
2. 位置分布:结直肠癌主要分布于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
其中,最常见的是直肠癌,其次是乙状结肠癌和降结肠癌。
这种分布特点为早期发现和干预提供了可能。
3. 组织类型:结直肠癌的组织类型多样,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如粘液癌、黏液表皮癌等。
不同类型的结直肠癌在临床治疗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4. 分化程度:良、中、恶性程度分化不同的结直肠癌组织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征。
根据我院的统计数据,近十年内镜下诊断结直肠癌中,高度分化的占比逐年增长,而低度分化的比例逐年下降。
二、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1. 大小和数量:腺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有潜在的恶变风险。
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腺瘤的发现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发现的直径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2. 类型和形态:腺瘤的类型主要分为息肉状腺瘤和平坦型腺瘤。
息肉状腺瘤通常较突出,表面光滑;平坦型腺瘤表面平坦、宽阔,难以察觉。
这些不同类型的腺瘤对于内镜下检查和诊断需要采取不同的注意事项。
3. 结构和发展:腺瘤的发展通常经历了不同阶段,包括腺瘤的增生、增大、增厚和继发变异等。
对于早期诊断和干预,对腺瘤的不同阶段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类非常重要。
结语通过回顾分析近十年来我院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我们发现结直肠癌的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组织类型多样、分化程度逐年提高。
225例大肠腺瘤癌变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其超微结构
z A G G n — . I i — a , H N B—e QA u nceg o vl cne ir t N n n eea H N o gk JN Xn z o z A GT t , IN Y a — n .C nae ec Ds i . aj g G nrl gh h h s tc i
sanig a a e y ee ton m ir c p . Re uls: e fun c s s a e o a cno s a sn r m a n ma ic u n a e ti n nd 1 c s s b lc r cos o y 5 s t W o d 33 a e d n c r i ma r i g fo i de o s,n l dig 4 c s s r m u ulra e m s 21 c s s f m ilu d n mas 8 c s s fo t bua ・ ilusa n ma . e p stv ae o fo t b a d no a , a e o vlo s a e o r , a e m u lrv l r o de o s Th o i e r t fCEA s 9 3 i wa 3. 3%
H si l fN ni layC mm n P A, aj g2 l3 , hn o t aj gMitr o a d, L N n n 1 l 1 C i pa o n i i a
【 bt c】 O j t eT vsgt f t e o t icpt l y im nh t hmsy n harc r icl iae A s at r be i : i eta a r e l i a o g,m uoi ce ir adur t t en o n — c v o n i ee u s fh cn o h o s o t su u o c d
生存素、骨桥蛋白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 摘要 ]目的 : 观察生存素 (uv i) 骨桥蛋 白(s oo n O N) sri n 、 v ot pt ,P 在大肠正 常黏膜 、 危性腺瘤 、 e i 低 高危性腺 瘤及癌 变的腺瘤 中的
表达 , 探讨 sri n O N在大肠腺瘤癌变 以及早期大肠癌诊断 中的价值。方 法: uvv 、 P i 按照 20 0 6年美 国《 大肠息 肉切除术后 随访指 南》 诊断标准 , 对经肠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 的 14例 大肠腺瘤进行危 险分层 , 6 选取 7 大肠腺瘤组织 蜡块 , 8例 其中 3 0例低 危性 大肠腺瘤 ,0例 高危性 大肠腺瘤 , 例 癌变的大肠腺 瘤 ; 4 8 另选取 2 0例正常 的大肠黏膜组织 蜡块 , 利用免疫 组化 SP法染色 , - 检
一
个参考指标 。 [ 关键词 ]大肠肿瘤 ; 险分层 ; 危 癌变 ; 免疫组织化学 ; 生存素 ; 骨桥蛋 白
[ 中国图书资料分 类法分 类号]R7 5 3 3 .4
[ 文献标 识码 ]A
Ex e so f s v v n nd o t o o i n t e c n e a i n fc l n c a e ma pr si n o ur i i a s e p tn i h a c r to o o o i d no s
L i g , U J nm n ME io ULa X i — ig , I a n a Q ( . eat etfG s one l y TeFr l t o i l A h i dcl nvr t,e i n u 2 0 2 ; 1Dp r n at et av ,h it f i e H s t n u i i cyHf h i 30 2 m o r r g sA a d p a o i f Me a U e i eA 2 D p r n at et a g ,h ouFr e l s o tlC ah n u 2 80 ,hn ) . eat t G son rl y C a h it o e  ̄i ,h o u h i 30 0 C ia e f m o r e v sP p H a A
结肠、直肠癌活检病理诊断的分析
结肠、直肠癌活检病理诊断的分析近年,西方一些报告提出,结肠、直肠癌只有当肿瘤穿透黏膜肌层浸润至黏膜下层才诊断恶性WHO(2000)肿瘤分类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及遗传学将大肠癌明确定义为结肠或直肠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这个部位只有当肿瘤穿透黏膜肌层至黏膜下层时才考虑为恶性。
那么国内病理医师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以前的结肠、直肠活检诊断的癌是否符合这一标准,是否有错误;结肠、直肠内窥镜活检标本癌应如何诊断。
我们搜集200例结、直肠活检标本与对应的手术标本进行分析。
1 结果1.1一般情况 200例中185由活检诊断癌的,另外15例诊断为腺瘤癌变或可疑癌变。
结肠活检诊断癌并进行手术切除者男性115例,女性70例。
年龄33—89岁,平均年龄58.2岁。
癌发生部位升结肠35例,横结肠10例,降结肠18例,乙状结肠22例,直肠100例。
大体类型为息肉型14 例,浸润型38例,溃疡型108例,25例未统计大体类型。
组织学类型为10例,黏液细胞癌9例,低分化腺癌32例。
1.2结肠直肠癌活检与术后切除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1.2.1原活检病理报告诊断癌的185例初诊不能肯定癌侵及粘膜下层的为148例(80%)活检诊断为腺瘤癌变的或可疑癌变的15例不能肯定癌侵及粘膜下层的10例。
1.2.2结肠、直肠活检与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报告的符合率 185例活检病理诊断癌后手术切除标本癌侵及深度如下:癌侵及黏膜下层3例,肌层44例,浆膜层133例。
15例活检诊断腺瘤癌变及可疑癌变中手术后标本癌为局限在黏膜内2例,侵及粘膜下层3例,肌层5例,浆膜5例。
2 讨论2.1 WHO对结肠、直肠癌的定义WHO(2000)肿瘤分类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及遗传学大肠癌明确定义为:结肠或直肠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这个部位只有当肿瘤穿透黏膜肌层至黏膜下层时才考虑为恶性。
结肠、直肠癌的定义特点是肿瘤侵过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
并明确指出具有腺癌的形态学特点的病变如果局限在上皮或仅侵及固有层,未侵过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那么事实上肿瘤就无转移的危险性。
病理大肠腺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大肠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大肠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准确分期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对大肠腺癌进行病理学检查,旨在了解其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大肠腺癌组织标本:取自手术切除的大肠腺癌患者,共10例。
(2)对照组织标本:取自正常大肠组织,共10例。
2. 实验方法(1)病理切片:将大肠腺癌组织标本和对照组织标本分别进行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厚度约为4μm。
(2)染色: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对切片进行染色,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等组织学特征。
(3)免疫组化:采用SP法检测大肠腺癌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包括Ki-67、P53、CD34、VEGF等。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三、实验结果1. 组织学观察(1)大肠腺癌组织:镜下可见癌细胞呈腺管状、乳头状或实性排列,细胞核大、深染,核仁不明显,细胞质丰富,可见细胞间质增多。
(2)对照组织:镜下可见正常大肠上皮细胞呈单层排列,细胞核较小、淡染,细胞质较少。
2. 免疫组化结果(1)Ki-67:大肠腺癌组织中Ki-67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织(P<0.05),提示大肠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强。
(2)P53:大肠腺癌组织中P53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织(P<0.05),提示大肠腺癌细胞凋亡抑制。
(3)CD34:大肠腺癌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织(P<0.05),提示大肠腺癌血管生成能力强。
(4)VEGF:大肠腺癌组织中VEGF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织(P<0.05),提示大肠腺癌血管生成能力强。
四、讨论1. 大肠腺癌的病理特征大肠腺癌的镜下特征为癌细胞呈腺管状、乳头状或实性排列,细胞核大、深染,核仁不明显,细胞质丰富,可见细胞间质增多。
大肠腺瘤癌变52例大肠镜活检的病理分析
【 关键词 】 大肠腺瘤癌 变 ; 大肠癌 ; 病理诊断 【 中图分类 号】 R 3 .4 7 5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0r—89 (0 )4—03 0 1a 7 06 2 ̄ 0 22— 2
Pa hoogc ldi lss o o o e p c bips o ai n ntc l r ea o y s:a e or f5 c s s t l ia a 0 i f e lm o l o y fm lg a o o e t lp l p r p to 2 a e
Ya g Da qu n n i
D pr et f a o g , h it epe s opa, i eat n t l y T eFr ol’ sil Q m oP h o sP H t
, Q
550 300
【 btat Obet e oi eta ept l i l i ns f o ncp i s f agat o rc l o r . Meh A src】 jc v T vsgt t a oo c a oio l soi bo yo l nn l et l  ̄ i n i eh h g ad g s c o c p mi co a p y t-
维普资讯
・
22 ・ 3
J igPto, uut O2,o., o4 a a lA gs2 O V 1 N . D h 9
20例大肠类癌临床病理分析
20例大肠类癌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减少大肠类癌的漏诊和误诊。
方法分析20例大肠类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5例息肉样肿瘤直径>1.2 cm,表面糜烂,其中1例表面有溃疡出血倾向;其余15例均为直径<1.0 cm 的息肉样肿瘤,表面光滑,质地韧,色泽淡。
结论肠镜是发现大肠类癌的最有效方法,大肠类癌恶性程度低,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关键词】大肠类癌;临床诊断;病理特征;治疗大肠类癌主要发生在直肠,其次位于盲肠、升结肠。
既往通过X线检查漏诊率较高,随着肠镜的普及应用,其报告相应增多。
我院27年来在26000 余例肠镜检查中共发现并经病理确诊的大肠类癌20 例。
现就其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例中男16例,女4例;年龄22~78岁,平均49.5岁。
其中腹痛12例,粘液便6例,粘液脓血便2例,腹泻3例,皮肤潮红2例,肛门指检可扪及黏膜下肿物4例。
1.2 20例病例均作结肠镜检并活检取材,其中6 例作过结肠镜检后重复做直肠镜检;对一次不能明确诊断者定期追踪重复肠镜检查,每次肠镜检查同时活检取材;对可疑病变部位多处深部位取材,或电凝切除肿瘤后送全瘤体病理检查。
1.3 对直径大于1.2 cm 的5 例进行了外科手术根治;其他肿瘤<1.2 cm的15例中有10例作了高频电凝切除术,其余5例较小类癌进行了局部微波治疗。
全部病例随访均超过6年,最长4例随访21~25年,所有病例均未见复发。
2 肠镜所见及病理结果2.1 肠镜所见,5例为基底部>1.2 cm的息肉状肿瘤,表面糜烂,其中1例表面有溃疡出血倾向;其余15例均为直径<1.0 cm的息肉样肿瘤,表面光滑,质地韧,色泽淡。
20例中3例位于乙状结肠,17例位于直肠。
2.2 病理结果,20例全部经病理切片证实为类癌,其中8例经2~3次取材后方确诊。
2例核分裂相和核异型性明显,有恶变倾向[1]。
3 讨论大肠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癌,发生于肠黏膜腺体的嗜银细胞。
大肠腺瘤癌变大肠镜活检病理40例观察
大肠腺瘤癌变大肠镜活检病理40例观察目的:探讨并研究大肠腺瘤发生癌变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免疫组化实验情况。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纤维肠镜检查的13 1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检出大肠腺瘤3144例,82例行CEA组织化学染色,22例行电镜下观察,统计癌变例数,对CEA染色结果及镜下结构进行分析。
结果:本次大肠腺瘤总体检出率为23.9%(3144/13 167),癌变发生率为1.3%(40/3144),其中包括管状腺瘤癌变7例,绒毛管状腺瘤癌变10例,绒毛状腺瘤癌变23例;从CEA染色情况来看,正常肠黏膜和炎性息肉之间,正常肠黏膜、炎性息肉和大肠腺瘤之间,大肠腺瘤(管状腺瘤、绒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癌变组织(腺瘤癌变、腺癌)之间的阳性染色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大肠腺瘤为癌前病变,不同类型的大肠腺瘤的治疗和预后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结合多方面的检查结果进行认真诊断,为临床提供必要依据。
大肠腺瘤的早期病理诊断是防治大肠腺癌的重要措施,是改善癌症患者预后情况的关键所在[1]。
大肠腺瘤的癌变发生率及癌变程度与临床治疗方案有密切相关,因此能否对大肠腺瘤做出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在大肠镜活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2-3]。
为了深入了解大肠腺瘤癌变情况及病理特点,笔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纤维肠镜检查的13 167例患者,共检出大肠腺瘤3144例,其中男2216例,女928例,年龄24~71岁,平均(54.3±19.6)岁。
1.2 检测方法按照WHO的组织学分类标准,将材料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其中82例行CEA单克隆抗体,酶联葡萄球菌A 蛋白,间接法免疫酶标记,22例行电镜下观察。
此外选择32例正常肠黏膜、37例炎性息肉和18例腺癌组织作为对照。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新版大肠腺瘤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新版大肠腺瘤 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新版大肠腺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定义和概述
定义
新版大肠腺瘤是一种由大肠腺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肠 道内壁出现大小不等的突起物。
概述
新版大肠腺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新版大肠腺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方式包括手术 切除、药物治疗和放疗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义。
03
新版大肠腺瘤的诊 断
诊断方法
直肠指诊
医生通过手指触摸直肠进行检 查,是初步诊断大肠腺瘤的方
法之一。
结肠镜检查
使用内窥镜深入肠道进行检查 ,可以直接观察到肠道内壁的 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学 检查。
钡剂灌肠检查
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再使 用X线进行检查,可以观察肠道 的形态和功能。
CT和MRI检查
内镜下治疗
对于较小的腺瘤,可以通 过内镜下切除或消融的方 法进行治疗,如高频电凝 切除、激光治疗等。
手术切除
对于较大的腺瘤或疑有恶 变的腺瘤,需要进行手术 切除,包括局部切除和根 治性切除。
手术方法
局部切除术
适用于局限于黏膜层或黏 膜下层的早期大肠腺瘤, 可以通过内镜下或腹腔镜 下进行切除。
根治性切除术
发展新型治疗策略
03
针对新版大肠腺瘤的特性,需要发展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策
略,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根据腺瘤的恶性潜能,可分为 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腺瘤。
腺瘤的大小、数量、绒毛结构 、核沟和核分裂像等是判断其 恶性潜能的重要指标。
结肠腺瘤的病理形态和癌变模式研究
结肠腺瘤的病理形态和癌变模式研究引言结肠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结肠肿瘤,通常被认为是结肠癌的前体病变。
研究结肠腺瘤的病理形态和癌变模式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结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结肠腺瘤的病理形态和癌变模式进行综述。
结肠腺瘤的病理形态结肠腺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在组织学上主要由腺体样结构组成。
根据其形态特点,可以将结肠腺瘤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腺管状腺瘤:腺体丰富,形状呈管状,细胞排列相对有序。
2.绒毛状腺瘤:腺体绒毛状突起,细胞排列较为紧密。
3.斑块状腺瘤:腺体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
4.混合型腺瘤:包含多种不同形态的腺瘤。
结肠腺瘤的病理形态多样,但腺体的增生和异常增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结肠腺瘤的大小和形态可以根据组织切片的观察来确定。
结肠腺瘤的癌变模式结肠腺瘤的癌变是指结肠腺瘤发展为恶性肿瘤,即结肠癌。
研究结肠腺瘤的癌变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结肠癌的发展过程和预后。
根据癌变的形态特点和组织学特征,结肠腺瘤的癌变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腺癌型癌变:结肠腺瘤内部的腺体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形成腺癌。
2.浸润型癌变:结肠腺瘤的癌变部分侵袭周围组织和器官。
3.表浅型癌变:结肠腺瘤的癌变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没有浸润到深层组织。
4.早期癌变:结肠腺瘤的癌变局限在黏膜层,形态上与非癌变的结肠腺瘤难以区分。
这些癌变模式与结肠癌的发展阶段和预后相关,了解癌变模式可以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结肠腺瘤的病理与临床意义结肠腺瘤是结肠癌的重要前体病变,及早发现和切除结肠腺瘤可以有效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结肠腺瘤的病理形态和癌变模式研究对于了解结肠癌的发展过程、预测结肠癌的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病理形态的观察,可以确定结肠腺瘤的类型、大小和形态特征,为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提供依据。
对于具有恶性潜能的结肠腺瘤,及时发现和切除可以有效防止其发展为结肠癌。
癌变模式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结肠腺瘤发展为结肠癌的风险和预后。
结肠镜诊断大肠癌及腺瘤420例分析参考模板
结肠镜诊断大肠癌及腺瘤420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全结肠镜对大肠癌及腺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全结肠镜检出的大肠癌及腺瘤患者420例。
结果:1927例结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癌137例,检出率为7.1%,大肠腺瘤283例,检出率为14.7%。
两者均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随着年龄的增大,大肠癌检出率也逐渐升高。
大肠癌病理分型以腺癌为主。
便血是大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
结论:全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和大肠腺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大肠腺瘤对减少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全结肠镜大肠肿瘤大肠腺瘤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西方化,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渐升高。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大肠癌是降低大肠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而全结肠镜是检查大肠癌最敏感的手段之一。
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我院肛肠科肠镜室行全结肠镜检查1927例,检出大肠癌及腺瘤420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在1 927例中,男1023例,女904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90岁,平均(50.0±11.9)岁,有33例进不到回盲部,除因肿瘤过大、肠腔狭窄难于进镜外,其他原因进不到回盲部的有14例,成功率为98.2%。
检出的大肠癌及腺瘤患者共420例。
1.2 方法日本奥林巴斯电子结肠镜CF2401型,由熟练掌握内镜操作的肛肠科医生进行,按照循腔进镜的原则,对全结肠进行检查。
术前要求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以免微小病变被掩盖。
对肠腔无狭窄的,直接到达盲肠。
对有狭窄,难于进镜的,不勉强通过。
对息肉直径<0.5 cm的,直接钳夹;对息肉直径≥0.5 cm的先取活检,待病理明确后,再进一步处理。
多发的息肉若数量不多,可逐个取病理活检,若过多,取大的息肉活检。
肉眼可以直接判断的恶性肿瘤,在进行内镜诊断同时,也需活检四个以上的部位,进行组织学上的病理诊断,明确病理分型。
对肉眼上不好判断的黏膜隆起或黏膜下肿物也一律取病理活检。
31例大肠腺瘤癌变大肠镜活检的病理分析
31例大肠腺瘤癌变大肠镜活检的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大肠腺瘤癌变大肠镜活检的病理诊断。
方法:对31例经大肠镜采样病理活检证实为大肠腺瘤癌变为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分型等进行分析。
结果:手术前大肠镜活检大肠腺瘤351例,病理检查其中腺瘤癌变23例,检出率为6.6%;8例腺瘤伴异型增生。
术后(外科手术和高频电切)病理检查证实31例为腺瘤癌变,癌变率为8.8% 。
组织学分型以绒毛状腺癌为主(19例),管状腺癌4例,绒毛状-管状腺癌8例。
结论:大肠癌与大肠腺瘤癌变密切相关,绒毛状腺瘤一经发现,无论大小均尽可能予以切除。
【关键词】大肠腺瘤癌变绒毛状腺瘤大肠癌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040-01大肠腺瘤是大肠癌主要的癌前病变,大肠癌大多数是经由“腺瘤-异型增生-腺癌”途径发展而来的。
因此,大肠腺瘤的早期病理诊断是防治大肠癌的重要措施,也是早期发现大肠腺瘤癌变的关键。
大肠腺瘤是否癌变以及癌变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也与预后密切相关。
所以,病理组织学的正确诊断对腺瘤癌变在大肠镜活检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31例经大肠镜活检病理诊断并经术后证实为大肠癌的病例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3月~2012年5月经大肠镜活检发现大肠腺瘤351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腺瘤癌变者31例。
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发病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1岁。
临床症状以血便为突出表现,或有痢疾样血便、里急后重,其他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1.2 方法标本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固定液至少为活检组织体积的10~15倍,活检钳取的组织一般需固定2~3h,直径> 1.0cm的腺瘤应剖开后固定,且时间应延长。
然后石蜡包埋,连续切片3片以上,若为全瘤摘除标本应多处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用CX-41奥林巴斯显微镜观察。
大肠腺瘤癌变的研究进展
大肠腺瘤癌变的研究进展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位于肺癌和乳腺癌之后,居第3位[1,2]。
近年来在世界多数国家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1]。
由于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肉类食物比例大幅增加,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
2006年国家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大肠癌死亡率已位居恶性肿瘤第五位,其发病率在40岁开始上升至60~75岁时达到高峰[2]。
因此,对大肠癌癌前病变的发现和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临床上,对大肠癌的筛查有助于病变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大肠癌筛查的方法多种多样。
(1)直肠指诊,(2)大便隐血检查,(3)可屈式乙状结肠镜检查,(4)双重对比钡剂造影,(5)全结肠镜检查,(6)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7)蛋白芯片技术等[2]。
世界各国大肠癌筛查的技术指南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
我国于2007年初制定了《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
该方案以危险因素数学模型评估问卷和大便隐血检查为普通人群的初筛手段。
筛查阳性人群进一步检查。
主要为电子肠镜的检查[2]。
由于电子肠镜的普遍开展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肠道疾病及肿瘤被发现和钳取活检。
临床对活检组织病理诊断越来越重视。
同时促进了病理科对肠道疾病的研究及认识。
加快了病理医生对肠道疾病尤其是肠道肿瘤的研究。
在肠道肿瘤中,大肠癌发病率最高,危害大[3]。
对其及其前期病变研究的比较广泛及深入。
对于恶性肿瘤来讲,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存率尤为重要。
因此对大肠癌癌前病变的诊断及研究更有意义。
大肠癌癌前病变主要包括大肠腺瘤,腺瘤病和炎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
其中大肠腺瘤是大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4]。
另外腺瘤病及炎性肠病临床症状明显,容易引起病人及医生的关注,从而得到及时的检查及治疗。
而大肠腺瘤一般无症状或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被病人忽视,未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其危害可想而知。
当前在大肠癌防治方面大肠腺瘤的研究比较多。
大肠腺瘤是大肠粘膜上皮从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演变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具恶性潜能的癌前状态,这种从腺瘤变为癌的现象称为腺瘤-癌顺序[3]。
大肠腺瘤及其癌变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细胞增殖的分析
大肠腺瘤及其癌变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细胞增殖的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大肠腺瘤及其癌变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细胞增殖。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肠腺瘤患者30例,大肠腺瘤癌变患者20例,采用MSI检测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对这30例肠腺瘤患者及20例大肠腺瘤癌变患者的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细胞增殖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对大肠腺瘤患者30例,大肠腺瘤癌变患者20例,共50例患者进行检测后发现,其中共检测出MSI11例,MSI的发生率为22.00%,有3例发生微卫星位点,微卫星位点的发生率为6.00%,这三例发生微卫星位点的患者中有两例癌变,有1例腺瘤?级不典型增生。
其中有13例都是 2个或2个以上位点发生MSI,发生率为26.00%;大肠腺瘤及其癌变组织共检测出7例MSI,这7例MSI阳性大肠腺瘤患者的PCNA LI指数均值以及Ki-67 LI指数均值明显低于MSI阴性大肠腺瘤患者的PCNA LI指数均值以及Ki-67 LI指数均值。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分子改变就是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表现,MSI阳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活性较低。
关键词:大肠腺瘤;微卫星不稳定性;细胞增殖肿瘤遗传学研究表明,影响细胞恶化转化的因素有遗传物质的不稳定性[1]。
导致遗传物质的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错配修复基因突变。
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或者是错配修复基因功能异常会对DNA复制精确性产生影响,导致DNA复制精确性降低,这样会影响微卫星DNA改变。
临床研究表明,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发生与错配修复基因错配有一定的联系[2]。
但是,目前在临床研究中还不明确大肠腺瘤及其癌变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细胞增殖的具体联系。
本文分析了大肠腺瘤及其癌变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细胞增殖,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肠腺瘤患者30例,年龄为25-72岁,平均年龄(41.2±10.34)岁,在30例大肠腺瘤患者中有不典型增生Ⅰ级10例,不典型增生Ⅱ级10例,不典型增生Ⅲ级10例。
大肠腺瘤与癌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大肠腺瘤与癌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方铣华;陈波
【期刊名称】《临床肿瘤学杂志》
【年(卷),期】1999(004)001
【摘要】大肠腺瘤是外科的常见疾病,也是大肠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它与大肠癌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随着新技术及新方法的临床应用,腺瘤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得以进一步了解.本文就大肠腺瘤的不同病理类型及临床特点与腺瘤癌变的关系作一分析.1 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1993年~1998年6月行肠镜检查并经病理活检确诊的大肠腺瘤128例,其中45例以后行肠段切除,对其HE切片重新复习,根据《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大肠癌分册》中腺瘤分类及癌变标准进行诊断.包括:单发性腺瘤87例,其中管状腺瘤25例,混合性腺瘤26例,绒毛状腺瘤36例;多发性腺瘤36例,因腺瘤数目较多者与腺瘤数目较少者无论从发病年龄还是癌变年龄都有较大区别,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方铣华;陈波
【作者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杭州31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34
【相关文献】
1.肠镜活检大肠腺瘤癌变临床病理分析 [J], 魏茂富;杨延莉
2.225例大肠腺瘤癌变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其超微结构 [J], 张共和;金行藻;张太和;钱源澄
3.家族性多发性大肠腺瘤病及其癌变(附病理证实的三例临床病理分析) [J], 石秋念;孙其荣;陈培辉;许敬尧
4.368例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其癌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J], 许蕙敏;乐伟芬;黄新余
5.大肠腺瘤及其癌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J], 刘惠民;王蕾;吴文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肠腺瘤疾病研究报告
大肠腺瘤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大肠腺瘤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肿瘤科病症体征:便血,肠套叠,腹痛,腹泻疾病介绍:什么是大肠腺瘤?大肠腺瘤是怎么回事?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认为至少80%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历时大约5年以上,平均10~15年,积极诊治大肠腺瘤是控制,减少大肠癌的重要途径症状体征:大肠腺瘤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大肠腺瘤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大肠腺瘤的症状与其大小及所处部位有关,小的腺瘤常无症状,较大腺瘤的症状可归纳如下:1.便血:可为程度不同的便血,如出血量较少或腺瘤位于右半结肠时,常不易为肉眼觉察,大便潜血试验可能为阳性。
2.肠道刺激症状:表现为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多见于绒毛状腺瘤。
3.肠套叠或伴肠梗阻:较大的有蒂腺瘤可引起肠套叠或伴肠梗阻而致腹痛。
化验检查:大肠腺瘤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关于大肠腺瘤检查的详细介绍:1.活组织检查:应多处或多次取材,最好将息肉全部切除送检,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2.粪便潜血试验:其诊断意义有限,假阴性较多,阳性者可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
3.直肠指诊:是检查距肛门7~8CM以内直肠最简便可靠的方法,触及硬结是腺瘤癌变的可靠指标。
4.X线检查:钡剂灌肠X线检查不易检出较小的腺瘤,对低位尤其是直肠腺瘤不易显示,双重对比气钡造影可提高对腺瘤的检出率。
5.内镜检查: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等,是目前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但仍有漏诊的可能,对内镜检查发现的息肉均应活检,腺瘤癌变在内镜下常表现为:腺瘤增大,表面有糜烂,溃疡,坏死样表现,广基或短蒂,亚蒂腺瘤的基底部僵硬,腺瘤组织脆性增加等,据报道,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法可判断肿瘤有无癌变及浸润深度,应用免疫内镜可精确区别良,恶性病变。
鉴别诊断:大肠腺瘤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大肠腺瘤要做什么鉴别诊断?以下就是关于大肠腺瘤鉴别诊断的详细介绍: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
2.试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1.肠结核:大多数患者有原发性结核病灶存在,有午后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粪便多呈黄色稀便,带黏液而少脓血,腹泻与便秘常交替出现,0T试验阳性,结肠镜及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家族性多发性大肠腺瘤病及其癌变(附病理证实的三例临床病理分析)
家族性多发性大肠腺瘤病及其癌变(附病理证实的三例临床病
理分析)
石秋念;孙其荣;陈培辉;许敬尧
【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1982(0)S1
【摘要】作者在1978年海宁县进行大肠癌普查及1981年病理学教研室外科检验工作中,先后遇到了三例家族性多发性大肠腺瘤病。
作者对此三例腺瘤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了分析,并调查了他们的家族发病情况。
同时,对此三例大肠腺瘤及癌变组织均作了病理组织学观察。
病例一,男性,38岁,农民。
于十多年前(24岁左右)开始经常便血。
手术后,于降结肠粘膜面可见数以百计的息肉,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均为管状腺瘤。
【总页数】1页(P45-45)
【关键词】肠腺瘤病;癌变;家族性;病理
【作者】石秋念;孙其荣;陈培辉;许敬尧
【作者单位】浙江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浙江省海宁县肿瘤防治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纤维结肠镜检436例大肠腺瘤癌变可能性的临床病理分析 [J], 郭杰;王辉;王彦;刘伟
2.腺瘤癌变与大肠癌的组织发生—附33例早期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研究 [J], 刘翠苓;吕愈敏
3.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3个家族13例患者,3例病理证实并文献复习) [J], 郑维红;陈星宇;毕敏;童绥君
4.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其癌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J], 许蕙敏
5.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癌变分析(附二例孪生姐妹报告) [J], 陈德滇;汤学良;徐映光;邹天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癌病理报告藏着的秘密,你真的看懂了吗?
肠癌病理报告藏着的秘密,你真的看懂了吗?我们的肠道分为大肠和小肠,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制造粪便。
大肠的肿瘤患病率远远高于小肠,我们一般说的肠癌,也都指的是大肠癌,今天就来一起学学肠癌的病理报告要怎么看。
一般来说,肠癌的病理报告分为两种,一种是肠镜下取的小组织病理,一种是大手术下来后的大病理,咱们先说一下肠镜下的小组织病理报告怎么看。
1.肠癌的常见分类有哪些?首先,受取材大小的限制,肠镜的病理报告作用主要在于明确异常改变的良恶性,报告一般只包括肿瘤的组织学分类和分化程度。
肠癌的组织学分类比较常见的有腺癌,印戒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这几种。
这些肿瘤都是什么意思呢?咱们就要从分化上来具体讲解一下。
人体肠道黏膜层里面是有干细胞的,这个干细胞就像妈妈一样,可以分裂出很多子细胞,这些子细胞会长大变成不同种类的细胞,有腺细胞,有黏液细胞,当成长过程出现错误的话,就会发生癌变。
如果在长成腺细胞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就会变成腺癌,如果在长成黏液细胞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就会变成黏液腺癌,如果特别幼稚,分化的特别差就会变成印戒细胞癌(因为细胞内充满黏液,将细胞核挤压到一侧,看上去像一枚戒指,所以得名)。
还有一种叫神经内分泌癌的是怎么回事呢?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布在各个内脏器官中,起到调节内分泌作用,神经内分泌癌指的就是这一类的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肠道是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好发部位之一,其中结肠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可达到每年0.07-0.21人/10万。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又包括类癌、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结肠类癌是一种高分化的内分泌肿瘤,恶性程度一般较低,有研究统计,直肠的类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2%-89%,预后是比较好的了。
小细胞癌是一种低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见于右半结肠,很多患者在初次手术时就已经发生肝脏转移,预后很差。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与小细胞癌相比,肿瘤细胞质更丰富,更大一些,但是这个肿瘤在肠道的发病率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腺瘤及其癌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大肠腺瘤是大肠癌主要的癌前病变[1]。
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2],大肠癌与大肠腺瘤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大肠腺瘤的分布、大小、形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学特点,对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1.2 方法
内镜下电凝切除或活检钳除的大肠腺瘤,根据腺瘤发生的解剖部位、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等,同时按照WHO诊断标准[3]由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对全部切片进行复查诊断与分型。
根据病史除外家族性结肠多发息肉病及幼年性大肠腺瘤,分析大肠腺瘤的分布、大小、外形、病理形态学类型及腺瘤异型增生程度与腺瘤癌变的关系。
3.1 大肠腺瘤癌变与腺瘤大小的关系
杨玉秀等[4]研究表明:大肠腺瘤的癌变与腺瘤大小有关,腺瘤越大,癌变的概率越大。
段淑芬等[5] 研究也证实腺瘤直径>2cm较之<2cm者更易发生腺瘤异型增生和癌变。
本组资料将大肠腺瘤按直径大小分<1cm、1~2cm、>2cm组,各组大肠腺瘤癌变率依次为2.1%、18.1%、25.8%,这说明了大肠腺瘤的癌变率与大肠腺瘤的直径大小成正比,提示腺瘤越大,癌变危险性增加。
本组资料中大肠腺瘤总癌变率5.4%,其中>2cm组的癌变率(25.8%)显著高于<1cm组癌变率(2.1%),说明大肠腺瘤的恶变是随着腺瘤的增大而增加,提示对>2cm的大肠腺瘤应积极切除。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究竟是腺瘤增大后才发生癌变还是腺瘤恶变后才迅速增大,尚无确切的资料。
因此对于大肠腺瘤,不论其大小,一旦发现应积极治疗,避免癌变。
3.2 大肠腺瘤癌变与解剖部位的关系
大肠腺瘤虽然发生于全肠道,但主要分布于左半结肠和直肠。
本组资料显示67.4%的大肠腺瘤及癌变发生在左半结肠和直肠,而且癌变的大肠腺瘤中有83.3%分布于左半结肠和直肠。
同时,资料显示大肠腺瘤在直肠发生癌变的概率高于右半结肠。
大量的临床及病理观察也证实,腺瘤位于乙状结肠、直肠者癌变率高,这可能因为这些部位大便稠厚、停留时间较长、致癌物质含量增高且长期刺激肠道黏膜所致。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大肠腺瘤的癌变率与解剖部位关系密切,同时提示对发生在直肠、乙状结肠的腺瘤应高度警惕癌变的可能。
应做到早发现,早切除,以防发生癌变。
3.3 大肠腺瘤癌变与腺瘤外形的关系
一般认为,广基形腺瘤较有蒂腺瘤更易癌变。
邱秀珊等[6]对406例大肠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发现,长蒂腺瘤癌变率为1.6%,广基腺瘤癌变率为14.4%。
本组资料中腺瘤癌变的形态多表现广基腺瘤,广基腺瘤的癌变率为8.9%,长蒂腺瘤癌变率为3.9%,两者差异性较
明显,提示广基腺瘤较有蒂腺瘤更易于发生癌变。
因此,我们对广基腺瘤应注意癌变可能,并应及时摘除,定期随访。
3.4 大肠腺瘤癌变与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
大肠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其癌变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绒毛状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介于两者之间。
Arai等[7]的结论表明了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之间的关系,管状腺瘤细胞凋亡水平高,生长缓慢,而绒毛状腺瘤细胞凋亡水平低,生长相对较快。
本组资料中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分别为2.1%、9.9%、21.1%,这可能与样本的选取及样本量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病理组织学分型提示,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显著高于管状腺瘤组,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这可能因为多数绒毛状腺瘤比管状腺瘤长的大,有更潜在的恶变机会。
我们收集的样本中未发现锯齿状腺瘤癌变,目前多数人主张把锯齿状腺瘤作为一个独特的结直肠上皮肿瘤进行研究,这可能因为锯齿状腺瘤明显含有增生成分,有时会被误诊为增生性息肉。
吴晓华[8] 的研究认为锯齿状腺瘤是散发性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而我们的研究中5例锯齿状腺瘤未见癌变,这可能与样本数量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3.5 大肠腺瘤癌变与腺瘤异型增生的关系
大肠腺瘤的癌变除与腺瘤大小、解剖部位、外形、病理组织学类型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外,还与腺瘤的异型增生程度密切相关。
临床上大肠腺瘤伴上皮轻度、中度异型增生属于低危腺瘤,大肠腺瘤伴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属于高危腺瘤。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大肠腺瘤伴上皮轻度异型增生癌变率为2.4%,而大肠腺瘤伴上皮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为32.7%,提示大肠腺瘤的癌变率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增高而增高。
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中²重度异型增生的大肠腺瘤,及早摘除,减少癌变。
综上所述,腺瘤大小、解剖部位、外形、病理组织学类型及腺瘤异型增生等均是大肠腺瘤癌变的潜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