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生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特梭利教育法
阮斌杰
蒙特梭利博士生平
• 1870年8月31日:蒙特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Ancona) 地区的基亚拉瓦莱(Chiaravalle),父亲是贵族后裔,军 人,性格平和,保守;母亲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 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特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过良好 的家庭教育。
•
1882年,12岁,随父迁居的罗马,在此完成中等教育。 中学毕业后,曾一度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工程。不久,她对 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考入Biblioteka Baidu马大学医学院,立志学医。
• 1907年,发表《教育人类学》。该书是她在1904-1908年 担任罗马大学教授期间,将人类学运用于教育研究的讲演 集,是意大利第一本教育人类学著作。
• 1912年,发表《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 育方法》。这是蒙特梭利论述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第一 部著作。是他在1907-1909年间在“儿童之家” 的实验、 观察和研究的总结概括。 该书发表后,先是被译成二十
• 1899年,在罗马创立国立儿童心理治疗学校。被任命为学 监。同时在此校开办了低能儿童教育的教师培训班。 • 1901年,再次进入罗马大学哲学系深造、教育学、实验心
理学和人类学。
• 1907年1月,在罗马圣罗伦佐区贫民窟创办第一所“儿童 之家”,接纳3至7岁儿童,将自己改进后的塞贡法运用于 正常儿童的教育。同年4月和11月第二、第三所“儿童之 家”在该区相继建立起来。
• 1896年,26岁,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 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即在罗马大学附属医 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 陷儿童, 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她深入研究和检验了 伊他(Jean itard)和塞贡(Edward Seguln)的教育低能 儿童的方法,在此期间,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 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 1898年,在意大利都灵(Turin)的教育会议上讲演,提 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儿童心理缺陷的精 神病患主 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 效。”引起了医学界和教育界的强列反响。
蒙特梭利教育法十大特点
• 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 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 "不教的教育" 蒙特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 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 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 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 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 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 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 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 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 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 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 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 的尊严感。 • 爆发式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 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 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 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蒙特梭利老师的特质
• • • • • • • • • • • 谦卑的态度 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是环境的创设、保护者,也是与儿童的沟通者 是观察者、引导者、不是主导者 是家长的沟通者 接受自己,接受别人 活泼的与儿童在一起,但不能把自己作为教室的中心点 热心、爱心、耐心、尊重心、责任心 机警、思维敏捷 动作优雅迷人,外表整洁,品质高贵 善于聆听儿童的心声
• 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 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 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 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 刀切"式的教育。
• 混龄教育 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 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 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 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特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 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 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 善的人格。
多 种 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
• 1912年,发表《高级蒙特梭利方法》。 • 第一卷《教育中的自发活动》( Spontaneeux in Rducarion),着重论述在教育中必须珍视和鼓励儿童的 自发活动,引导儿童在适当安排的教育环境中独立工作和 独立思考;促进儿童思维、想象、情感、意志、道德的发 展,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和主动精神。 • 第二卷《蒙特梭利初等教具》(The Montessori Elementary Marerial)阐述如何就用教具 帮助儿童学习阅 读、语法、算术、几何、音乐、诗歌、美术(包括绘画) 等方法,促进初等学校儿童的多方面和谐发展。
• • • • • • • • •
1925年,国际蒙特梭利协会成立。蒙特梭利出席了协会 的九次国际大会并担任大会主席。 第一次(1929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第二次(1932年)在法国尼斯, 第三次(1933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 第四次(1934年)在罗马, 第五次(1936年)在英国牛津, 第六次(1937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第七次(1938年)在英国爱丁堡, 第八次(1949年)在意大利的山瑞穆;
• 第九次(1051年)在英国伦敦。
• 1939年,到印度。在马德拉斯开设训练课程,培训幼儿教 育师资。并到印度各地指导幼儿学校。在印度停留直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4年前往锡兰(即现在的斯里兰卡) 开办教师培训班。 • 1947年,意大利政府请她回国重建蒙特梭利学校。在罗马 参加庆祝“儿童之家”创建40周年大会。在意大利,她所 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的欢迎和爱戴,并授予她当地荣誉公民 的称号。 • 1951年,到荷兰,接受姆斯特丹大学授予的“荣誉哲学博 士”称号。 • 1952年5月6日,逝世于阿姆斯特丹,享年82岁。
阮斌杰
蒙特梭利博士生平
• 1870年8月31日:蒙特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Ancona) 地区的基亚拉瓦莱(Chiaravalle),父亲是贵族后裔,军 人,性格平和,保守;母亲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 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特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过良好 的家庭教育。
•
1882年,12岁,随父迁居的罗马,在此完成中等教育。 中学毕业后,曾一度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工程。不久,她对 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考入Biblioteka Baidu马大学医学院,立志学医。
• 1907年,发表《教育人类学》。该书是她在1904-1908年 担任罗马大学教授期间,将人类学运用于教育研究的讲演 集,是意大利第一本教育人类学著作。
• 1912年,发表《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 育方法》。这是蒙特梭利论述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第一 部著作。是他在1907-1909年间在“儿童之家” 的实验、 观察和研究的总结概括。 该书发表后,先是被译成二十
• 1899年,在罗马创立国立儿童心理治疗学校。被任命为学 监。同时在此校开办了低能儿童教育的教师培训班。 • 1901年,再次进入罗马大学哲学系深造、教育学、实验心
理学和人类学。
• 1907年1月,在罗马圣罗伦佐区贫民窟创办第一所“儿童 之家”,接纳3至7岁儿童,将自己改进后的塞贡法运用于 正常儿童的教育。同年4月和11月第二、第三所“儿童之 家”在该区相继建立起来。
• 1896年,26岁,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 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即在罗马大学附属医 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 陷儿童, 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她深入研究和检验了 伊他(Jean itard)和塞贡(Edward Seguln)的教育低能 儿童的方法,在此期间,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 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 1898年,在意大利都灵(Turin)的教育会议上讲演,提 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儿童心理缺陷的精 神病患主 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 效。”引起了医学界和教育界的强列反响。
蒙特梭利教育法十大特点
• 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 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 "不教的教育" 蒙特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 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 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 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 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 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 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 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 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 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 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 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 的尊严感。 • 爆发式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 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 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 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蒙特梭利老师的特质
• • • • • • • • • • • 谦卑的态度 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是环境的创设、保护者,也是与儿童的沟通者 是观察者、引导者、不是主导者 是家长的沟通者 接受自己,接受别人 活泼的与儿童在一起,但不能把自己作为教室的中心点 热心、爱心、耐心、尊重心、责任心 机警、思维敏捷 动作优雅迷人,外表整洁,品质高贵 善于聆听儿童的心声
• 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 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 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 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 刀切"式的教育。
• 混龄教育 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 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 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 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特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 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 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 善的人格。
多 种 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
• 1912年,发表《高级蒙特梭利方法》。 • 第一卷《教育中的自发活动》( Spontaneeux in Rducarion),着重论述在教育中必须珍视和鼓励儿童的 自发活动,引导儿童在适当安排的教育环境中独立工作和 独立思考;促进儿童思维、想象、情感、意志、道德的发 展,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和主动精神。 • 第二卷《蒙特梭利初等教具》(The Montessori Elementary Marerial)阐述如何就用教具 帮助儿童学习阅 读、语法、算术、几何、音乐、诗歌、美术(包括绘画) 等方法,促进初等学校儿童的多方面和谐发展。
• • • • • • • • •
1925年,国际蒙特梭利协会成立。蒙特梭利出席了协会 的九次国际大会并担任大会主席。 第一次(1929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第二次(1932年)在法国尼斯, 第三次(1933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 第四次(1934年)在罗马, 第五次(1936年)在英国牛津, 第六次(1937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第七次(1938年)在英国爱丁堡, 第八次(1949年)在意大利的山瑞穆;
• 第九次(1051年)在英国伦敦。
• 1939年,到印度。在马德拉斯开设训练课程,培训幼儿教 育师资。并到印度各地指导幼儿学校。在印度停留直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4年前往锡兰(即现在的斯里兰卡) 开办教师培训班。 • 1947年,意大利政府请她回国重建蒙特梭利学校。在罗马 参加庆祝“儿童之家”创建40周年大会。在意大利,她所 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的欢迎和爱戴,并授予她当地荣誉公民 的称号。 • 1951年,到荷兰,接受姆斯特丹大学授予的“荣誉哲学博 士”称号。 • 1952年5月6日,逝世于阿姆斯特丹,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