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关桥书王羲之轶事帖
王羲之《杂帖(二则)》原文及鉴赏
王羲之《杂帖(二则)》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羲之《杂帖(二则)》原文及鉴赏【导语】:〔东晋〕王羲之一甲夜,羲之顿首:向遂大醉,乃不忆与足下别时,至家乃解。
王羲之所有字帖,太珍贵了收藏起来!
王羲之所有字帖,太珍贵了收藏起来!2017-10-14 20:07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
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
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译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
想邰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译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干呕帖》《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
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
国家一级文物。
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
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大观帖》大观帖,中国北宋官刻丛帖。
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
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
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
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十七帖》《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王羲之《闲者帖》、王献之《吴兴帖》等
王羲之《闲者帖》、王献之《吴兴帖》等王羲之《闲者帖》《闲者帖》释文:闲者一两段事,虽无参于兴废,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虽然以使君明练,每思之,故可尠败也。
当代刘京闻“意临”《闲者帖》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传)《官奴帖》又名《玉润帖》,11行,118字,高29厘米,行书。
入刻《宝晋斋帖》。
此系王羲之关心孙女玉润病情的信函,书竟不久,玉润还是离开了人世。
《官奴帖》释文: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
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头痈以溃,尚不足忧。
痼病少有差者,忧之燋心,良不可言。
顷者艰疾,未之有良由。
民为家长,不能克己,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
民唯归诚待罪而(已),此非复常言常辞。
想官奴辞以具,不复多白。
上负道德,下愧先生,夫复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王羲之所有字帖
王羲之所有字帖王羲之字帖⼀帖尽览(收藏)个⼈图书馆⼆〇⼆⼀年五⽉王羲之所有字帖,⼀帖尽览(收藏)名家天地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今属⼭东临沂),居会稽⼭阴(浙江绍兴)。
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称“王右军”。
他出⾝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岁时经⽗亲传授笔法论,“语以⼤纲,即有所悟”。
他⼩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的⾼度。
与两汉、西晋相⽐,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书遒劲⾃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引⼊⼀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曾留下形形⾊⾊的传说,有的甚⾄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草书⼜被世⼈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七帖》、⼩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孙。
其⼦⽞之,善草书;凝之,⼯草⾪;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书;焕之,善⾏草书;献之,则称“⼩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凝、操、徽、涣之四⼦书,与⼦敬书俱传,皆得家范,⽽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
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
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
王羲之传世墨迹二十种(全部高清)
王羲之传世墨迹⼆⼗种(全部⾼清)《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书写成,纸本墨迹。
纵23厘⽶,横14.8厘⽶,4⾏,28字。
《快雪时晴帖》是⼀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雪初晴时的愉快⼼情及对亲朋的问候。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羲之顿⾸。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未果为结。
⼒不次。
王羲之顿⾸。
⼭阴张侯。
原⽂释义: 王羲之拜上:刚才下了⼀阵雪,现在天⼜转晴了,想必你那⾥⼀切都好吧!那件事情没能帮上忙,⼼⾥纠结⾄今。
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奈。
王羲之拜上,⼭阴张侯亲启《⾏穰帖》为唐代双钩廓填王羲之草书作品,2⾏,15字。
《⾏穰帖》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有篆籀意味。
字势⼀泻⽽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
释⽂: ⾜下⾏穰九⼈还⽰,应决不?⼤都当任《频有哀祸帖》纵24.8厘⽶,3⾏,20字。
⾏草书。
为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原作久佚。
存世的《频有哀祸帖》摹本收藏于⽇本前⽥育德会,为唐代硬黄响搨、双钩廓填摹本。
作品⾏轴线时曲时直、书体时草时⾏、点画时⽅时圆,书写风格沉雄跳宕、劲健流纵,体现了王羲之⾼超的书写技巧和驾驭能⼒。
释⽂: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孔侍中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的双钩廓填⽽形成的勾摹本。
⾏草书,3⾏,25字。
《孔侍中帖》笔画体态丰腴雍容;“中和”之美,“多⼒丰筋”于此帖尽显。
作品墨迹收藏于⽇本前⽥育德会。
释⽂:九⽉⼗七⽇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
纵24.7厘⽶,4⾏27字。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另有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为宋临摹本。
纵24.5厘⽶,横13.8厘⽶,共4⾏,41字。
释⽂:此粗平安修载来⼗余⼝⼝⼈近集存想明⽇归复悉⼝⼝由同增慨。
《奉橘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
⾏书,2⾏,12字。
书风坦然清纯,字字挺⽴,体态舒朗。
王曦之的小故事
王曦之的小故事【篇一:王曦之的小故事】据说有一次,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成换鹅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巧补春联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
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
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
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不避之字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
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
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 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
王羲之最著名的三幅书法
王羲之最著名的三幅书法王羲之,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有三幅最为著名的作品,分别是《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十七帖》。
下面将分步骤介绍这三幅书法作品。
一、《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经典。
该作品始创于东晋时期,坐落于浙江省绍兴市南浦山下的兰亭,是一篇颂扬清雅之美、咏史之作。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三种版本,分别是东晋时期的《兰亭序》、唐代的《兰亭集序》和北宋的《从《兰亭序》》。
其中,唐代的《兰亭集序》传世最广,被公认为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墨迹苍劲有力、气息遒劲,一笔一画有神韵,给人以深刻印象。
二、《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王羲之为表达对其侄子去世的思念之情,而所作的一篇文章。
其内容感人肺腑,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深深的爱和怀念之情。
王羲之的《祭侄文稿》选用了小楷,用笔细腻而不失平衡。
其笔墨处理精细到位,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该作品的经典性和感人性,让它成为了王羲之书法作品的一大代表。
三、《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最后创作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珍品。
该作品共分为十七行,每行都有一字之间的间隔,使整个作品显得有章可循,层次分明。
在《十七帖》中,王羲之运用了草书,表现出了一种遒劲有力、刚柔并济的书风。
他的笔法和用墨都异常娴熟,将草书的雄浑和楷书的清丽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书法风格。
该作品凝聚了王羲之多年书法创作的结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经典。
综上所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和《十七帖》是他最著名的三幅书法作品。
这些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书风和内涵,呈现出王羲之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文化精神。
它们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标志。
“书圣”王羲之的22幅高清书札,妙绝千古
“书圣”王羲之的22幅高清书札,妙绝千古众所周知,王羲之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不可超越的高峰,他被誉为“书圣”,其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便一起来欣赏一下王羲之的妙绝古今的书信手札,探访1700年前,王羲之的心境。
《行穰帖》【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行穰帖》为唐代双钩廓填王羲之草书作品,2行,15字。
其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有篆籀意味。
字势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
胡桃帖【释文:得足下旃罽(zhān jì),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
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
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胡桃帖》为《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七通尺牍。
草书,6行,49字。
信中提及王羲之去官之后,在田里以种果为乐事。
《胡桃帖》书法风格多纵引、折笔之势。
雨后帖【释文:今日雨后未果奉状,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
妙绝无已,当其使转。
与都下岂信,戴适过于粗也。
羲之。
】《雨后帖》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一通信札,所谈之事不可考,书字不够规范,个别字难于辨认。
从此帖的墨色浓淡变化观察,与运笔的启收、顿挫转折的徐疾和用力相吻合,无勾摹痕迹,因此判断此帖应是古临本,书写年代在北宋至南宋绍兴以前。
《妹至帖》【释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妹至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
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
2行,17字。
草书作品。
此帖墨色鲜艳,书风畅达、圆劲。
写于灰色纵纹白麻纸。
《寒切帖》【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
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具。
羲之报。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为王羲之中晚年所书写的草书,5行,50字。
唐代勾填摹本,先勾再填以淡墨。
勾摹精细,笔锋转折分明,书风遒劲腴润,沉着流动。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1《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
纵26.9 厘米。
3行,20字。
行书。
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1.1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纸本。
纵26.9 厘米。
6行,42字。
行书。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2.姨母帖《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
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3.初月帖《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
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
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
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
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
’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
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
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
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
方陟道忧悴,力不具。
羲之报。
4.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貌王羲之《平安》帖点击浏览高清晰图片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不多得《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
欣赏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
欣赏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单字放大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频有哀祸帖》《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
纵26.9厘米。
3行,20字。
行书。
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法书要录》载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录。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与《丧乱帖》等同。
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光明皇后,举圣武天皇之遗,献于东大寺大佛,藏正仓院。
唐天宝十一年(七五二年),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
天应、延历、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大内。
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断仅存。
此所藏者,盖其一。
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
’‘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
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
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丧乱》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
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帐目。
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
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
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孔侍中帖》《孔侍中帖》,为唐代内府摹本,现由卷改装成轴。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
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后六行为'孔侍中帖'。
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大寺。
万岁通天帖(全本附释文)
万岁通天帖(全本附释⽂)《万岁通天帖》⼜称唐摹《王羲之⼀门书翰》、《王⽒宝章集》,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也是唯⼀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书法珍品。
因卷尾有王⽅庆⼩楷署“万岁通天”年款,故称《万岁通天帖》。
写尽琅琊王⽒的悲欢离合《万岁通天帖》其实是王羲之等⼈的⼗封书信、⼿札。
⽂字内容都很短,每篇只有⼏⼗个字,像他们的微信、朋友圈。
从中我们不但能欣赏到神妙的书法,也能看到琅琊王⽒的悲欢离合。
作者们不曾想到,他们不经意书写的⼀些⼿札,竟成为了后世流传的佳作。
王志《喉痛帖》其中,王志的《喉痛帖》(⼜称《⼀⽇⽆申帖》)讲述的是作者感觉喉咙不适随⼿写的札记。
台湾学者蒋勋在《⼿帖:南朝岁⽉》⼀书中,如此描述《喉痛帖》:“《⼀⽇⽆申帖》(《喉痛帖》)是《万岁通天帖》的压轴之作,⽐起王慈的书法,弟弟王志更紧敛俊挺,短短⼀篇书帖,像⼀瓣⼀瓣花⽚绽放,灿烂夺⽬,他从王献之得到⿎励,可以更挥洒出⽣命的青春之美了。
冬⽇寒凉,拿出《⼀⽇⽆申帖》会特别细读⼏⾏字——'正属⾬⽓⽅昏,得告,深慰。
’字与字间许多牵丝连贯,是献之'⼀笔书’的精神。
'吾夜来患喉痛,愦愦’⼋个字,线条的爽利速度,变化万千,仿佛千百年前⾝体上的痛,⼼境的喟叹,都在纸墨中。
”武则天爱不释⼿今天我们有幸得见最接近“书圣”王羲之风采的书法作品,还要感谢武则天。
据史料记载,武则天精通⽂史,熟谙艺术,尤其爱好书法,对于王羲之的字帖,更是爱如⾄宝,曾遍寻王羲之真迹。
就在武则天苦求王羲之真迹⽽不得之时,凤阁侍郎王⽅庆在御前站了出来,他向武则天奏道,⾃⼰是王羲之的⼗世孙,愿意献上王⽒⼀门书法真迹。
武则天得到真迹后,⾃然是喜出望外,为此特别在武成殿召集群⾂,共赏王⽒书法真迹,并且命中书令崔融作《宝章集》,记录了这件⼤事。
武则天虽然⾮常喜爱这件作品,但并没有将之据为⼰有,⽽是在万岁通天⼆年,命内府弘⽂馆善摹拓者以王⽒⼀门书帖原作为底本,⽤上等的黄蜡纸双钩填墨,复制了摹本。
王羲之字体硬笔书法作品字帖
王羲之字体硬笔书法作品字帖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创作的书法字体有非常高的艺术风格,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
现如今,他的硬笔书法字体手动人们的学习。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王羲之字体硬笔书法作品字帖。
王羲之硬笔书法字帖欣赏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
王羲之硬笔书法字帖图片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
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
其中,《兰亭集序》兰亭序局部(20张)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王羲之--《丧乱帖》賞析
王羲之--《丧乱帖》賞析王羲之--《丧乱帖》賞析此帖为⾏草墨迹(响拓本)⽩⿇纸,纵28. 7厘⽶,横63厘⽶,藏⽇本皇宫。
此帖早在唐时就传⼊⽇本,或谓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
《丧乱帖》⼋⾏,同《⼆谢帖》五⾏、《得⽰帖》四⾏共摹于⼀纸。
上有梁徐僧权、姚怀珍签押和⽇本恒武天王延历(782~805)年号三郎。
此三帖内容均为书简,摹填精良。
《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然。
⽤笔结字与《兰亭序》⽐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
丧乱、得⽰、⼆谢帖《丧乱、得⽰、⼆谢帖》:王羲之书法作品,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本。
⽇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本纸右端钤有⽇本桓武天皇(737-806)的"延历敕定"朱⽂印。
原帖为卷⼦,现改装为轴,为"丧乱帖"、"⼆谢帖"和"得⽰帖"三通尺牍合装。
《丧乱帖》⼋⾏、《⼆谢帖》五⾏、《得⽰帖》四⾏,共⼀纸。
⽇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纸类似⽩⿇纸,纵向有条纹,系⽤双钩填墨法所摹。
在第⼀⾏末'之极’右侧,有'僧权’⼆字左半部分押署。
《⼆谢帖》的第⼆⾏末,'再⾏’右侧,有⼀'珍’⼩字押署。
'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
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玺中正,上下⼆玺右斜,显⽰曾为⽇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
⽇本《⽀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
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 此帖在⽇本流传了⼀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
清光绪⼗⼋年(⼀⼋九⼆年),杨守敬⾸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则在⼀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王⽟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
不常见的王羲之法帖
不常见的王羲之法帖
2014-05-28 14:06:51| 分类:书法欣赏|举报|字号订阅
一、王羲之《破羌帖》
释文:知虞帅书,桓公以至洛①,即摧破羌贼②,贼重创,想必禽之③。
王略始及旧都④,使人悲慨深。
此公威略实著,自当求之于古,真可以战,使人叹息。
知仁祖小差⑤,此慰可言。
适范生书如其语⑥,无异。
故须后问为定,今以书示君。
二、王羲之《秋月帖》
《秋月帖》释文: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而)(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
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三、王羲之七月《都下帖》
《都下帖》释文:得都下九日书。
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
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
蔡公遂危笃,又加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
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 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
)(此帖‘仁’字下裁去27 字。
)
四、王羲之《其书帖》
释文: 其书,遂不得付使人,想知之。
然其有书,数载何以如此断绝耶。
五、王羲之《奄至帖》
释文:奄至此祸,情愿不遂。
缅然永绝,痛之深至。
情不能已,况汝岂可胜任。
奈何奈何。
无由叙哀,悲酸!
六、王羲之《袁生帖》
释文:得袁、二谢书,具为慰。
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也。
18幅中国最珍贵的书法作品,珍藏!
18幅中国最珍贵的书法作品,珍藏!
这些作品都珍藏在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地方,国家文物局此前已明文规定,这些书法作品不准出国展出。
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一起来认识这些国宝级书法艺术品吧!
《平复帖》卷(西晋)陆机
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卷(东晋)王珣
故宫博物院
摹王羲之《兰亭序》卷(唐)冯承素
故宫博物院
《梦奠帖》卷(唐)欧阳询
辽宁省博物馆
《善见律》卷(唐)国诠
故宫博物院
《苦笋帖》卷(唐)怀素
上海博物馆
《张好好诗》卷(唐)杜牧
故宫博物院
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又名《万岁通天贴》)(唐)佚名
辽宁省博物馆
《神仙起居法帖》卷(五代)杨凝式
故宫博物院
《自书诗》卷(北宋)林逋
故宫博物院
《自书诗》卷(北宋)蔡襄
故宫博物院
《三帖卷》(北宋)文彦博
故宫博物院
《行楷信札卷》(北宋)韩琦
贵州省博物馆
《楞严经旨要》卷(北宋)王安石上海博物馆
《诸上座》卷(北宋)黄庭坚局部故宫博物院
《苕溪诗》卷(北宋)米芾
故宫博物院
《草书千字文》卷(北宋)赵佶辽宁省博物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关桥书王羲之轶事帖
收藏人:杨关桥
羲之性好鹅,山隂有一道士养好鹅十余,王清旦乗小船故往,意大愿乐。
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
道士乃言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徳经》各两章,便合群以奉之。
羲之便住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
羲之书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
迨其末年,乃造其极。
尝以章草荅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荅家兄书,焕若神眀,顿还旧观。
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
一老妪捉十许六角竹扇出市。
王聊问一枚几钱,云直二十许。
右军取笔书扇,为五字,妪大怅惋,云:“举家朝餐,惟仰于此,何乃书坏?”王云:“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
”入市,市人竞市去,姥复以十数扇来请书,王笑不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