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普通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普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 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6. 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的活动。

7. 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 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9. 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 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 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6.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7.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普心动作电位名词解释 -回复

普心动作电位名词解释 -回复

普心动作电位名词解释-回复
动作电位是指生物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其膜电位发生迅速而短暂的改变的一种电生理现象。

具体来说,当细胞膜受到足够的刺激使其去极化达到一定阈值时,细胞会产生一次快速的电位变化,从静息状态的膜电位急剧上升到一个正电位峰值,然后再下降到低于静息电位的负电位水平,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状态。

这个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有几个重要的特性:一是“全或无”现象,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只有达到阈值才会产生,否则不产生;二是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会以恒定的形态沿细胞膜传导,不会衰减;三是存在不应期,即在动作电位产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再施加多大的刺激,细胞都不会再次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神经传递、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生理活动的基础,对于理解生物体的电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普心概念

普心概念
35. 三原色说:1800年左右,托马斯扬提出的最早的颜色视觉科学理论,认为正常眼睛里有三种颜色感受器,每种只对光谱的特定部分十分敏感,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红绿蓝是基本的颜色感觉。1856年黑尔姆霍次完善了扬的观点,认为红绿蓝分别对长中短波的光敏感。光刺激引起的兴奋在3种感受器中有所不同,相应的颜色感觉便产生了。扬黑三原色理论产生了。不能解释颜色负后效和色盲成对缺失颜识别。
16. 边缘系统:是边缘叶及其周围相连接的结构组成的。即边缘叶与其下面连接的皮层下细胞核团,包括杏仁核、下丘脑、脑垂体等,总称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大脑皮层极大扩展后形成的。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高级中枢。它通过下丘脑调节内脏和骨骼反映,调节情绪行为和情绪体验,尤其情绪体验被认为是整个边缘系统的整合结果。
30. 感觉的空间积累:感受器的不同部位同时受到刺激,因反应整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
31. 感觉的空间融合:感受器把对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印象的现象。
32. 感觉的对比:感受器的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种。
8. 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是以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外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数突相联系的,这种特殊的联系结构称为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这种联系方式就是突触传递,它使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导。它是通过神经化学递质和电变化两个过程完成的。这一神经细胞的工作方式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直接的。
2.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建立心理学研究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普通心理学既包括过去研究中已成定论的为科学实践证实并为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和规律,也包括虽不一定为大家所公认但却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学说还包括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新成果和新发现。

普心名词解释脑的可塑性

普心名词解释脑的可塑性

普心名词解释脑的可塑性脑的可塑性是指大脑在受到外界刺激或经历特定训练后,其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能力。

普心名词解释脑可塑性,即从普通人的角度解释脑可塑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讨论脑可塑性的定义、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促进脑可塑性等方面的内容,以深入探讨脑可塑性对于普通人的重要性。

一、脑可塑性的定义和重要性脑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是指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发生变化的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一旦大脑发育成熟,其结构和功能就不再改变。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大脑实际上具有很高的可塑性。

这是一项令人振奋的发现,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可以通过刺激和训练来改变自身,并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脑可塑性对于普通人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脑可塑性使我们能够适应新环境和应对挑战。

无论是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还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职业要求,脑可塑性都能让我们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

其次,脑可塑性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

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刺激,普通人能够提高注意力、记忆、判断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认知能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最后,脑可塑性还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一些脑部受损的情况。

例如,在中风之后,患者可以通过恢复训练来重新学习和恢复一些功能。

这证明了脑可塑性的巨大潜力,以及它对于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脑可塑性的影响因素脑可塑性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年龄是影响脑可塑性的重要因素。

年轻人的大脑可塑性更高,因为他们的大脑仍处于发育和成熟的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可塑性逐渐降低,但并非完全消失。

因此,无论年龄多大,我们都有机会通过刺激和训练提高脑可塑性。

其次,环境刺激对脑可塑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较少的环境中生活的人,其大脑可塑性相对较低。

相反,与新事物和新经历接触频繁的人,大脑可塑性更高。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和体验活动,以激发和促进大脑的可塑性。

第三,情绪和心理状态对脑可塑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普心名词解释 可直接打印

普心名词解释 可直接打印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海里的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它只占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人的心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两种,颜色后像一般为负后像。
√【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短暂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思维操作】也就是思维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定势】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叶奕乾版《普心》知识点归纳总结

叶奕乾版《普心》知识点归纳总结

1.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2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乐爱憎惧)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1.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3.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注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由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一致努力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者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现象。

5.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5.2、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上绝对阈限和下绝对阈限5.3、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刺之间最小差异量5.4、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5.5、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5.6、视觉是个体借助眼睛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感觉,是人和动物最复杂、最重要的感觉,在人的各种感觉中起主导作用,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通道。

5.7、听觉:人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

5.8、触压觉:即触觉和压觉。

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的感觉为触觉。

当刺激加强,使皮肤引起明显变形,就引起压觉。

5.9、温度觉包括冷绝和温觉。

低于皮肤温度即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冷绝,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温觉。

普心名词解释总结

普心名词解释总结

普心名词解释总结普心名词解释总结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指信息的最初加工,即信息的获取,相当于输入或者识记的阶段。

存储: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等保存在头脑中。

知识在大脑中储存的形式也叫知识的表征。

提取:指从记忆中查找已存储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包括再认与回忆两种形式。

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情景或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作业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和内隐记忆的区别*)外显记忆:过去作业对当前作业的有意识的影响,个体有意识地回想或者收集有关的经验,用以完成任务。

陈述性记忆: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感觉记忆:当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保持时间大约几秒钟。

视觉感觉记忆(映像记忆)不超过一秒,听觉感觉记忆(回声贮存)为3-4秒。

短时记忆:信息保存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

组块:在记忆过程中,联合较小的单位形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称为组块。

而这样组成的记忆单位也叫做组块。

精细复述:将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

平行扫描:探测项目与记忆集合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

系列扫描:探测项目与记忆集合中的项目一个个进行相继比较。

从头至尾的完全系列扫描: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顺序进行比较,并判断探测项目是否与其中一个匹配。

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在记忆集中搜索到匹配的项目后即停止搜索。

工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暂存和加工的一个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包括语音回路,视觉空间模板和中央执行系统。

语音回路:保持和处理基于语音的信息。

视觉空间模板:处理视觉的和空间的信息。

中央执行系统:注意资源有限的控制系统,最重要的成分。

协调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板活动;注意资源的分配与控制等。

普心名词解释总整理

普心名词解释总整理

聲明:本篇請勿讓往生看到,不然我又要被罵,另外,這些名詞解釋是我以前大一的時候,所做的筆記,將課本上一些重要的名詞解釋,收錄至此,由於原書為學富出版的心理學,因此內容多少與其他版本有所出入,僅供參考!如果有未收錄的解釋名詞,請自行翻查心理學辭典,不便之處敬請見諒,謝謝!第一章心理學的本質心理學的界定:行為與心智歷程的科學研究。

心理學的觀點:心理分析觀點、行為觀點、認知觀點、現象學觀點、生物觀點。

心理學的方法:產生假設、實驗法、相關法、觀察法。

第二章行為生物的基礎神經元:感覺神經元、中介神經元、運動神經元。

神經元組成:細胞體、樹突、軸突。

神經衝動傳送至突觸末端,會釋放神經傳導素人類的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週邊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系統:下達戒嚴命令,使內臟處於警戒及動員狀態。

副交感神經系統:下達解嚴命令,使內臟處於恢復、休息、保存能量的狀態。

下視丘:維持身體恆定狀態,維持水分、血糖、體溫、血壓的恆定狀態。

邊緣系統有兩個最重要的組織-海馬迴、杏仁核。

海馬迴:與長期記憶的建立有關。

杏仁核:在情緒的記憶和引發,扮演決定性的角色,與攻擊行為有關。

額葉:控制運動的進行、注意力的轉移、規劃未來、擬定計畫、評估結果、設定目標。

頂葉:處理輸入的感覺訊息。

顳葉:處理聽覺的訊息。

枕葉:對視覺訊息進行深入的分析處理。

胼胝體:串聯左、右半腦,會將某一半腦得知的訊息,傳送至另一個半腦。

第三章心智與行為發展Erikson的八階理論:第一階-信賴與不信任0~1歲第二階-自主對羞恥與懷疑1~3歲第三階-主動對罪惡感3~6歲第四階-勤奮對自卑6歲到青春期第五階-自我認同對認同混淆青春期之後第六階-親密對孤立成年期第七階-生產與停滯中年期第八階-圓滿與絕望老年期同化:以既有的認知基礎,去適應新的情境。

調適:改變既有的認知,去適應新的環境。

感覺動作期:0~2歲發展出物體恆存概念,具備將物體轉化為心理表徵的心智能力,並出現延宕模仿。

運思前期:2~7歲使用語言,具備初步的分類概念,對想像遊戲感興趣。

普心-名词解释

普心-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七章思维1.思维: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简洁而概括的了解与解释。

2.表象: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3.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4.概念:表征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关键特征的符号。

——(心理学角度)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的一种思维状态。

——(逻辑学角度)5.推理: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6.证实倾向:在条件推理中,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他们。

7.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8.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9.创造性: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第八章语言1.语言:以语音为载体,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建规则的符号系统。

2.内部语言: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

3.LAD(语言生成装置):儿童生来具有一种对语言符号加工的现成装置,叫语言生成装置,它是一种尚未揭示的神经心理学的先天智力结构,是儿童智力结构的某种内在特性。

第九章动机1.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3.价值观: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4.兴趣: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

5.信念: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

6.驱力: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7.成就动机: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普心基本概念

普心基本概念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集合贴】!1、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2、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它对排除实验者的偏好有作用。

3、知觉恒常性:指人能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的特性。

4、感应性: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5、向性:植物的感应性明显的表现在对单向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定向运动上,这种反应方式称向性。

6、本能行为: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行为。

7、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反应。

8、去极化: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兴奋,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降低,膜内电位升高,于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少,这种状态称为去极化。

9、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无细胞质的沟通,其接触的部位就称为突触。

10、特异性传入系统:每种感受器都有其特异的传入径路,以传导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并传入大脑皮质的特定投射区,并产生特定的感觉。

11、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特异性传入系统的神经束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经丘脑内侧部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产生特定的感觉。

12、生物反馈:运用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将体内的某一生理活动信息(如肌电活动、皮肤温度、心率、血压、脑电等)检测出来,并对特定方向上的变化给予奖赏,以促进这一方向上的变化,达到对这一局部活动的控制。

注:我看的是黄老的心理学导论,关于他心理的生物基础这部分的概念解释我觉得不怎么好组织语言啊,欢迎大家发挥一下!13、群体人格:又称众数人格,是指每一种文化中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特征。

普心的概念总结

普心的概念总结

普通心理学的概念总结一.各章标题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里现象的科学,它包括: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以及心理特性)、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个体意识和无意识、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3.意识: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者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例如早晨起床以后,一个人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动作本身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4.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7.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8.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认识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等活动。

9.言语: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

言语和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言语是心理现象,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言语要借助语言才能实现,所以言语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如果它失去了这种功能,这种语言也就成了死的语言。

10.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反应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11.动机:由目标或者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机。

普心名词解释

普心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1 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 从内到外2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性格第二章生理部分1 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2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3 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4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第三章意识1 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

2 意识: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省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知觉与认识。

3 几个意识水平在p78第四章注意1.注意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动作或行为(心理特性)2(98 02考题)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3(99 考题)有意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得注意。

(以目的与努力为两个维度)4(00 考题)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狭义)上或活动(广义)上的时间。

5(96 考题)注意广度:同一时间中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目。

6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7 注意的转移:更具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广义上的。

第五章感觉1 感觉:物体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的心理活动。

2 感受性(02考题):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 感觉阈限:测量人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4 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普心名词解释归纳总结

普心名词解释归纳总结

普心名词解释归纳总结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2、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现实系统化了的有自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

4、反映:是指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

5、反射:是有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应答,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6、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先天就有的用不着学习就会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形成的。

8、动力定型:由一系列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按固定程序进行活动的模式。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注意的范围(广度):是指在一瞬间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14、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这几种活动上。

15、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把注意保持在一定对象上的时间的长短。

16、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对注意对象的专心程度。

17、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18、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9、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20、感受性:是指分析器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也就是人的感觉能力。

21、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大小的范围。

有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22、适应:是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23、知觉的选择性:是有选择地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辨出来。

24、知觉的理解性: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理解当前事物,并用词语表示出来。

25、知觉的整体性:是把知觉对象的不同属性、各个部分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认识。

普心名词解释题库

普心名词解释题库

普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10 个每个3分,共30分)
1.感觉
2.感觉阈限
3.明适应
4.暗适应
5.视敏度
6.联觉
7.知觉
8.知觉的恒常性
9.似动知觉
10.无意识记
11.有意识记
12.遗忘
13.回忆
14.条件反射
15.反射弧
16.分化抑制
17.注意
18.有意后注意
19.倒摄抑制
20.前摄抑制
21.发散思维
22.聚合思维
23.定势
24.功能固着
25.错觉
26.再造想象
27.创造想象
28.表象
29.思维
30.概念
31.情感
32.心境
33.应激
34.个性
35.需要
36.兴趣
37.气质
二、简答题(3个,每个10分,共30分)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神经系统的构成
3.简述知觉的整体性及其组织原则
4.简述记忆内容的分类
5.简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差异
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什么特点和规律
7.简述思维的种类
8.简述概念的功能
9.简述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
10.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1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12.简述意志品质的特征
13.简述兴趣的品质
三、论述题(2个,每个20分,共40分)
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试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3.试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
4.试简要论述三种记忆系统的特点和异同
5.试简要论述情绪的理论流派
6.结合现实谈谈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
7.简述几种需要理论。

普心名词解释

普心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一)诱因: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成为诱因。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一词原意指印记、制图、标志。

心境(心情):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也叫“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暂短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天才:心理学上把某些能力的完美结合成为天才。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

时尚: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反传统性。

指向性:所谓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

集中:所谓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无预定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的发生的主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主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也译作随意注意。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的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也是注意的持久性。

分心:分心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务,而被无关的事务所吸引的状态。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感觉: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普心和发心所有考试内容笔记汇编-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心和发心所有考试内容笔记汇编-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即各种心理现象的科学。

以描述、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知(cognition: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行为(behavior:指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或活动构成,其由一系列反应动作组成,成为各种特定的反应系统。

刺激: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其中语言刺激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要意义。

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实践性、发展性、系统性、客观性。

个体心理: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人格和能力。

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定的心理过程。

如认知过程、情感过程等。

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过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结构: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心理现象: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能力与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

由细胞体(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瓦尔岱耶(Waldeyer提出神经元这一名称,并确立的神经元学说。

神经元分为感觉(传入、运动(传出和联络(中间神经元三种。

胞体(cell body or soma:最外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cytoplasm。

树突(dendrites:呈树枝状,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至胞体。

轴突(axon: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细胞体、树突为灰色;髓鞘、轴突为白色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

普心1概述

普心1概述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1.心理机能依赖于人脑,心理现象是脑的功能。 语言表达-额叶;老年痴呆-双侧颞叶,海马。 2.心理的产生依赖于神经系统和脑的出现。低等动物和人比较。 3.个体心理发展也和脑的发育相联系。婴儿。 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1.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脑和神 经系统产生的,如人们看颜色依赖于可见光谱中光波的长度,常博士 人看到红色,短波使人看到蓝色。 2.人的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对现实的认知总是通过个体的主 观世界折射而实现。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积极能动的,是在各种实 践活动中发生的又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详见心理与行为关系) 人的心理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详见意识与无意识)
研究意义
• 理论:心理现象的实 质和起源——克服唯 心主义,树立科学的 教育 人生观、世界观。 • 实践:引导人的健康 军事 心理发展、人们可运 用心理学规律指导实 司法 践,预测、控制心理 问题。
心理学 交往
工程
商业生产
人才选拔、企业管理
研究方法
描述研究 自然观察法
调查法1.问卷2.访谈
个案研究-医疗问诊
人与动物都,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区别:人的心理有意识的特点 (一)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 1.具有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目的性:预先计划达到目的方法、手段 3.不仅能够查到外部事物的存在,而且具有自我意识,能够 区分自我与非我,主体和客体。 (二)人还有无意识现象: 1.梦境,无意注意(对人的行为有重要作用) 2.精神错乱、大脑损伤
分支及应用
相关研究 非实验性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 1.实验室实验2.自然实验(现场试验) 其他 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语义分析法、 社会测量法、元分析法

普心

普心

一、名词解释:3分/题1、反射,2、错觉,3、模式识别,4、图形掩蔽,5、暗适应,6、发散思维,7、心境与应激,8、诱因理论,9、素质,10、特质二、简答题:5分/题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2、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3、简述冯特对心理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4、简述图式及其作用。

5、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6、简述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三、论述题:10分/题1、试评述有关颜色知觉的理论。

2、试述问题解决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

3、试述坎农—巴德学说。

4、试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2001年一、填空题:1分/题1、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及测验的信度与效度,效度即指_____。

2、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______________。

3、特瑞斯曼与布罗德班特的理论对过滤装置的不同看法在于___________。

4、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性格与气质最主要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6、定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功能固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心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操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种。

10、粘液质气质类型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经类型相对应。

二、判断题:1分/题1、注意是心理活动指向与集中于某一对象的过程。

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不同的人感受性不同;但每个人的感受性是恒定不变的。

4、乔姆斯基认为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

5、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三个重要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

6、遇到紧急情况不盲目冲动,沉着冷静的情感体验是理智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年龄:一个人自出生以来的岁月
发展年龄:一个人能表现出大部分人所具有的特定生理或心理发展水平时的生理年龄
纵向设计:连续多年不间断地持续观察和测试同一个体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观测、比较处于不同生理年龄阶段的参与者
同辈效应:与年龄有关的变化混淆在因出生于不同年代而经历不同的社会或政治条件而产生的差异中。

图式:促使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心理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基本单元
命名爆炸阶段:从18个月到6岁之间,儿童以极快的速度学习新词,特别是物体的名称。

快速映射:从极少的经验中学习新词的含义,有时甚至只需一次
性差异:用以区别男女两性的生物特征,包括不同的生殖器官以及激素和解剖学上的差异。

性别:一种习得的、与性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现象
性别认同:个体对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认同的程度
性别刻板印象:关于特定文化中男女两性恰当行为的信念
道德:一种关于人类行为正确与否的信念、价值和深层判断的系统
道德推理:人们对在某种情形下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所做的判断
道德两难问题:不同的道德原则处于交锋境地,打分的标准是儿童做出判断的理由,而不是判断本身
成功老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尽量减少衰老导致的正常丧失所产生的影响
人格: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品质,具有跨时间、跨情境一致性的特点,对个体行为的特征性模式具有独特的影响
特质:持久的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一致性矛盾: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评定缺乏一致性
自我防御机制: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
自我实现: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与能力,实现个人内在潜能的倾向
学习:人格被看作个体显性和隐性反应的总和,这些行为反应由个体曾经受到的强化所引起
认知:人们在思考和定义外部环境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期望:人们对自己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能够带来奖赏的相信程度
交互决定理论: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因素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每个成分都可以影响和改变其他成分
社会智力:人们在不同的人生任务中需要的专门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