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系统的、有逻辑的方法。

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记录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得出结论等步骤。

2. 实验设计
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需要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包括确定实验目的、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与工具、制定实验步骤等。

3.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燃烧、腐蚀等;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熔点、沸点等。

4. 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纯水、纯铁等;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的,例
如土壤、空气等。

5. 灭火方法
灭火方法可以分为物理灭火和化学灭火。

物理灭火是利用物理
手段降低燃烧物的温度或隔离燃烧物与空气的接触,例如利用水、
泡沫等;化学灭火是通过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来灭火,例如利用二氧
化碳、干粉等。

6. 气体的性质与特点
气体是一种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气体的性质和特点包括
可压缩性、扩散性、较低的密度、容易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等。

以上是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学习科学打下坚实
的基础。

七上科学必背知识点

七上科学必背知识点

七上科学必背知识点七上科学必背知识点:第一章: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种类型。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第二章:空气和氧气空气是地球大气层中存在的气体混合物。

其中氮气和氧气是主要成分,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

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气体,可以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参与新陈代谢过程。

第三章:水的性质和用途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用途。

水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无臭、密度大、热容大等。

水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于饮用、洗涤、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

第四章:常见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物质发生变化时的过程,包括物质的燃烧、腐败、蒸发等。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产生新的物质。

第五章:常见的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物质在外界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包括物质的融化、凝固、汽化等。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只改变物质的物理状态。

第六章:声音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的传播而到达人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的。

第七章:电的基本概念电是一种物理现象,是带电粒子运动引起的。

电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荷、电流、电压和电阻等。

电荷是物体带有的基本属性,电流是电荷的流动,电压是电荷移动时的势能差,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性质。

以上是七上科学必背的一些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科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物质有质量、体积、颜色、形状等性质。

3.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其组成不变。

- 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和组成都发生了改变。

二、常见物质性质和变化
1. 热胀冷缩:物质在受热后胀大,受冷后缩小。

2. 溶解:某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形成溶液。

3. 沸腾:液体受热后发生剧烈汽化,形成气体。

4. 燃烧: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光和热,产生新的物质。

三、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1. 能量:物质具有能量,能够产生功和热。

2. 能量转化:能量可以在物质之间进行转化,如热能、化学能、动能等。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

四、科学实验
1. 实验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时,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处理变量和控制变量。

2. 实验步骤:科学实验通常包括观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和总结等步骤。

3. 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中需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以上为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概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错误之处请及时指正。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一门学科。

2.学习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3.常用的实验仪器有:试管、试管夹、天平和砝码、酒精灯、显微镜、电压表、电流表、停表、玻璃棒、烧杯、量筒、量杯、刻度尺、胶头滴管等等4.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常常用一些测量工具来对物体进行测量,同时还要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5.长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米”,用“m”表示 1千米=_____米1米=_____分米=_____厘米=_____毫米1毫米=_____微米=_____纳米6.初中主要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7.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以长度单位为名称的技术叫做纳米技术。

8.认识刻度尺,就是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

9.体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液体体10.积的常用单位升(L)11.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2.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3.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用刻度尺,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用量筒,采用排水法。

14.长方形的体积=长╳宽╳高圆的体积=底面积╳高15.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凹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16.读数时如果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17.教学大楼的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00米318.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一百,(注意两页为一张纸)19.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一根长而细的金属直径?把细金属紧紧的在钢笔上绕20圈,用刻度尺量出长度,除以20。

20.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数值的倒数第二位决定。

2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2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23.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分为1℃,如人的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平均气温“-4.7 ℃”读作“零下4.7摄氏度”或“负 4.7摄氏度”24.0℃的水与0℃的冰冷热程度相同(温度相同)25.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⑴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壁。

七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科学

七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科学

七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科学目录一、光的性质- 光的传播方式-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二、声的性质- 声的产生和传播- 声的音调和音量- 声的反射和回声三、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四、压强与浮力- 压强的概念和压强公式- 浮力的概念和浮力公式五、运动与力学功- 运动的基本概念- 动能和势能- 力学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六、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滑轮原理- 斜面原理一、光的性质光的传播方式:光可以通过真空、空气、水、玻璃等介质进行传播。

在不同的介质中,光的速度不同,但在同一介质中,光传播的速度是恒定的。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传播过程中是直线传播的,这是光的一种基本性质。

在同一介质中,光传播的方向是不变的,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和方向在介质中是恒定的。

光的反射:当光线碰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入射光线的方向相同,反射光线和物体表面的法线成相等的角度。

光的折射:当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折射。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保持不变。

二、声的性质声的产生和传播:声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在介质中传播,其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声的音调和音量:声音高低的频率称为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声音大小的强度称为音量,强度越大,音量越大。

音调和音量是衡量声音特征的重要指标。

声的反射和回声:当声波传播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并在环境中形成回声。

回声时间是指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间隔,可以用来计算物体与发声者之间的距离。

三、力的基本概念力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包括接触力、重力、弹力等。

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作用的,即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也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

科学七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科学测量一、长度的测量1、要准确而严密地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往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

因此,我们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2、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3、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4、测量较大的距离时一般用千米(km);测量较小的距离一般用厘米(cm)和毫米(mm);在研究微观世界时,还会用到微米(μm)和纳米(nm)。

5、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 9纳米6、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测量前,首先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最大测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精确度)。

测量时,①放准确:0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尽量贴近被测物体;②看正确:视线跟刻度尺垂直;③读正确: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一位估计值,不要忘记单位。

7、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可以测量圆柱体的直径,特别要注意零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累积法就是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累积起来,把小量变大量的测量方法,不仅使测量过程变得很容易,而且能提高测量的精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D 滚轮法:具体做法是测出自行车钢圈的周长,然后在钢圈某处做一记号,让自行车滚动,数出钢圈转过的圈数。

路程就是圈数乘钢圈圆周的长。

二、体积的测量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m3)。

较小的单位是立方厘米(cm3)。

体积单位还有升(L)和毫升(mL)。

2.体积的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3.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的方法有割补法、方格法等。

科学七上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科学七上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是我们进行实验时应有的态度。

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

做实验时,我们一定要遵守试验室的规章制度,注意安全。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扩大观察范围,拓展观察能力。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

5单位的换算: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1毫米(mm) =0.001m=10-3m 1微米(ūm)=0.000001m=10-6m1纳米(nm)=0.000000001m=10-9m1立方米=1000升=106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分米36科学计数法:小数点前有且只有一位非零数7常用的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8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a)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物体。

b)看正确: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c)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再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d)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9 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10 测量液体的体积,我们一般用量筒或量杯.两者均无零刻度线。

准确量取液体体积必须用到滴管11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1)放正确:放在水平桌面上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12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形状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3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笔记

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笔记

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单元课堂笔记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一、科学在我们身边1、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答案,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能引发科学发现;2、学习科学的方法: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二、实验和观察3、单凭我们的感觉对某些事物的判断也许是不准确的,感觉器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经常要接住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4、观察的两种方式:①直接观察,人们直接用感觉器官观察;②间接观察,借助于仪器、工具的观察;三、长度的测量5、测量的含义: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工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6、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m表示;7、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8、常用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前应注意量程、零刻度、最小刻度;9、刻度尺使用方法:①选正确:根据测量的长度和最小刻度选择何时的刻度尺;②放正确:刻度线紧靠着被测物体;③看正确:视线与刻度尺垂直;④读记正确:要估读一位即精确到最小刻度下一位,测量出结果后,写上数值和单位;10、最小刻度也可称为最小刻度值或分度值: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计算方法:将相邻两个标有刻度的刻度值相减,再除以他们之间间隔的刻度数练习:①测量时注意点:a、若起始测量刻度不是零刻度,则自己标记零刻度开始;b、明确最小刻度,注意读数准确,单位跟上如图所示,请写出所测木条的长度:厘米,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②测量纸张厚度:注意一:封面不能算进去;注意二:要多测量一些,纸张太少误差大;注意三;张数是页数的一般,即200页=100张四、体积的测量11、体积的概念: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12、固体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立方米,用3m表示;13、体积常用单位有:3米3m,分3米d3m,厘3米c3m,毫3米m3m,升L,毫升mL,其中 1分3米= 1升;1厘3米= 1毫升14、注:固体体积不可用升、毫升表示,升、毫升只能表示液体体积15、固体体积测量:①形状规则的物体正方形、长方形、圆柱体可用刻度尺测量出他的边长和半径,然后计算它的体积;②测量液体体积,一般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量;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a,能下沉的物体,可用V水+物—V水=V物,V水=水的体积,V水+物=水和物体的总体积,V物=物体的体积;b,浮在水面的物体,可用V水+重物+物体—V水+重物= V物体,V水+重物+物体=水、物体以及和物体捆绑在一起的重物的总体积,V水+重物=水和重物的体积,V物体=所测量物体的体积;16、量筒的使用方法:①看:使用前注意量程和最小刻度;②倒:左手执量筒,右手执烧杯,两个稍有倾斜,让液体缓慢流进量筒;③放: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④读:视线与液面凸面顶部或凹面底部相平;⑤记:写下数值以及单位,要估读一位;17、量筒读数时,俯视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仰视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18、测量不规则物体时,若被测量物体能溶于水或能吸水,则测量得出的体积均偏小;五、温度的测量19、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成都称为温度;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20、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科学上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摄氏度,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21、温度计的种类按制造成分分类: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22、温度的读数:37℃读作:37摄氏度℃读作:零下摄氏度或者负摄氏度;23、温度计使用前应注意:量程和最小刻度;被测物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24、温度计使用方法:①手握温度计上端,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若是测量的是液体,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部;②玻璃泡接触被测物后要稍停一会儿,待温度计读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物体;③读数时眼睛平视液面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④记录读数:注意单位及是否负数;25、体温计用途:测量人的体温;26、体温计的构造特点: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细弯曲波管;作用:使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柱不会下落,读数不变27、体温计与一般温度计的区别:①体温计使用前要甩一下,一般温度计不用;②体温计有细弯曲波管,一般温度计没有;③体温计精确到℃,一般温度计精确到1℃;④体温计离开物体读数,一般温度计不能;⑤测量范围不同,体温计:35℃~42℃六、质量的测量28、质量的含义: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质量长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9、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标准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单位有:吨,克,毫克30、质量的单位换算: 1克=1000毫克31、实验室测量物体的质量常用的工具是托盘天平;32、天平的构造:左盘、右盘、平衡螺母、游码、底座、分度盘、指针、横梁标尺、砝码及砝码盒、镊子;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的平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摇摆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33、使用天平注意事项:①注意称量值不能超过量程最大称量值②玛法不能用手直接取,应用镊子取,称后及时放回砝码盒,以免生锈;③防止天平与潮湿、有腐蚀性的物体接触;④加砝码时要轻放轻拿⑤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应放在烧杯里再称量34、托盘天平使用方法:①调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归纳为“螺母反指针法”,也就是当指针向右偏,应将横梁上的左或右平衡螺母向左调,当指针向左偏,应将横梁上的左或右平衡螺母向右调②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估计一下被测物体质量后,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向右盘中依次试加砝码,如果添加最小的砝码嫌多,而退出这个最小的砝码又嫌小,这时应退出最小的砝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上;“左物右码”③读数:被测物体质量=所有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④收好:测量完毕,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0”知识点一:砝码的规格:100g,50g,20g,10g,5g,2g,1g每种砝码最多两个知识点二:游码的量程=砝码中最小的砝码知识点三:称量时,指针偏右,则减少砝码或游码向左移;指针偏左,则增加砝码或游码向右移知识点四:称量时绝对不可用平衡螺母来调节平衡知识点五:砝码变重如生锈,则测量出的数值比真实值偏小砝码变轻如磨损,则测量出的数值比真实值偏大知识点六:若物体错放在了右盘,则物体质量=左盘所放砝码总质量—游码所示刻度值七:时间的测量35、测量时间的工具:任何周期性运动的事物都可用来记录时间36、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用s表示,常用单位有分min、时h、天d、年等;37、常用表、种测时刻,用停表测时间间隔;38、时刻:某一瞬间所指示的时间,如:新闻联播7:00开始播放,7:30结束时间间隔:指一个时间段,即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如:新闻联播播放30分钟39、常用的停表有: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40、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用手握紧停表,大拇指按在按钮上;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零41、机械停表读数方法:①明确大盘最小刻度值及小盘最小刻度值,②分别读出小盘刻度及大盘刻度,③读数=小盘读数+大盘读数,④验算:将所得读数放回小盘中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42、机械秒表的读数特点:不能估读八、科学探究4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①发现和提出问题;②建立猜想和假设;③制定探究计划;④收集事实与证据;⑤检验与评价;⑥交流与讨论。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全册)
1. 科学研究方法
- 科学研究的目的和特点
-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要求
-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关系
2. 大气与天气
-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 大气压力和大气的运动
- 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天气预报
3. 地球与地理
-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引力
- 大地形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4. 物质与属性
-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 物质的分离和纯净度的测定
5.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的概念和特征
- 元素的周期表和元素符号- 化合物的概念和特征
6. 分子与物质运动
- 分子的概念和运动状态
- 物质的分子成分和分子间力- 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物理性质
7. 溶液与分离技术
- 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 溶解和饱和度
- 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8. 酸碱与pH值
- 酸碱的概念和性质
- 酸碱的分类和中和反应
- pH值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9. 生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 动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0.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 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身体结构和适应特征
- 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身体特征和功能
- 昆虫和鱼类的生活性和保护意义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科学》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同学们可以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培养科
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积累科学知识,提
高科学素养。

七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一、物质的组成1. 物质:指具有质量、体积、形状和状态的物质实体。

2.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3.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各组分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硬度、熔点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3.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表示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4. 熔点: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

5. 沸点: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温度。

6. 导电性:物质允许电流通过的能力。

7. 磁性:物质对磁场的吸引力或排斥力。

三、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其形态、状态或性质发生变化,但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

2.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其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

3. 反应条件:影响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4.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

5.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6. 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达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四、实验室安全1. 实验操作规程:实验室进行实验时应遵循的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保养:正确使用和保养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安全和器材的使用寿命。

3. 实验废物的处理:将实验废物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要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要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要点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温度觉或冷热觉.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4、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形成嗅觉.5、舌头外表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当食物进入口腔,其中一些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味觉.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8、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9、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1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1、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12、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13、耳的结构:P10 图1-1814、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的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15、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防止鼓膜被震破.16、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17、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18、频率越大,音调越高.19、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1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20、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21、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22、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23、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能影响音色.24、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25、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6、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到达3×108米/秒27、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步枪瞄准、列队排整洁等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28、发生光的色散时,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29、白光是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30、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31、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外表的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照射在它外表的光;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光,其他颜色的光均被吸收.32、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外表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33、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垂直射入时,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3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35、光的折射定律: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6、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37、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39、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视网膜等〕及其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共同组成了眼的折光系统.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40、虹膜的作用是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限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41、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42、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的变化.43、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44、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光也是一种电磁波.45、不管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它们形成的部位都在大脑.。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科学七年级上册主要内容分四个单元,其重点和难点多集中在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整个复习辅导计划需要课时量30节,分配如下,第一章5课时,第二章6课时,第三章7课时,第四章12课时。

下面列出了全书知识点,也标注出重点和难点内容,具体实施复习计划时,还需要配合一定的典型习题来巩固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典型习题在其他文档予以列出。

第一章科学入门1.1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1、认识实验室常见的仪器设备,了解其用途和存放条件。

2、实验室安全守则,常见危险警告标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3、常见实验操作:物品加热(酒精灯的使用),少量液体的取用(胶头滴管的使用),放大镜的使用等。

1.3 科学观察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用心观察,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4、科学结果的记录和整理。

1.4 科学测量(重、难)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

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1米=10的六次方微米 =10的九次方纳米2、单位换算过程 [例]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3、读数:精确值(最小刻度)+估计值(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单位4、累积法2、体积的测量(重、难)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七年级上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作为七年级上科学课的学生,你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点,以便顺利通过考试。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上科学课各单元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理量和单位1.物理量定义:描述物质及物质运动状态的性质或特征。

2.单位定义:用来量化、计量物理量的标准量。

3.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长度:米(m)时间:秒(s)质量:千克(kg)电流:安培(A)温度:开尔文(K)物质的量:摩尔(mol)发光强度:坎德拉(cd)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分类: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如金属铁(Fe).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物质,如水(H2O).混合物: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改变物质组成,如颜色、密度等.化学性质:改变物质组成,如燃烧、腐烂等.3.物质的状态:固体:形状不变,体积不变,分子间距小,分子不断振动.液体:形状不定,体积不变,分子间距较大,分子不断运动.气体:形状不定,体积不定,分子间距很大,分子不断运动.第三单元: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1.空气中的成分:氮气:占空气78%.氧气:占空气21%.其它气体:占空气1%.2.气体的分离:将空气通过液态空气制备装置,使空气液化,再进行分离.3.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备:通过加热和氧化分解等方法制备.第四单元:材料的分类1.材料的分类: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韧性等.非金属材料:包括有机与无机材料.复合材料:由不同材料组合而成.2.材料的性质:物理性质:密度、弹性、硬度等.化学性质:与其他物质发生的反应.第五单元:电能的转化和输送1.电能的转化:电能→ 热能:电阻产生热量.电能→ 光能:一些发光体会发光.电能→ 动能:电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运动.2.电能的输送:动力线路:输送大量电能.家庭用电线路:输送小型电器的电能.第六单元:生物的结构和生命活动1.细胞的结构:分为核仁、质体、细胞质等.2.细胞的功能:吸收营养、呼吸、排泄、代谢等.3.生命活动分类:呼吸:将获得的能量转换成可供生命活动使用的能量.运动:使生物转换位置、保持姿态、变形等.感受: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进行感知.第七单元:生物的遗传和适应1.基因是什么?基因是生物体内能够决定遗传性状传递给下一代的遗传物质.2.遗传原理:孟德尔遗传原理:有两种类质,一种占优势,另一种劣势.染色体遗传原理:遗传物质存在于染色体上.3.生物的适应: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生存与繁殖.以上是七年级上科学课各单元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科学Unit1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科学Unit1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科学Unit1知识点总结知识点1:生物多样性和分类
-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

- 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和共同的特征被分类。

- 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不同种之间不能交配繁殖。

知识点2:细胞和基因
-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 细胞内有许多重要的组成部分,如细胞核、细胞膜、线粒体等。

-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知识点3:物质的三态变化
- 物质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 固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液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 气态的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知识点4:能量
- 能量是物体产生变化或执行工作的能力。

- 能量可以通过传导、传播和辐射等方式传递。

- 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如热能、光能等。

知识点5:电流和电压
- 电流是电子在电路中的流动。

- 电压是电流的驱动力,使电子在电路中流动。

- 电流和电压可以通过电池、发电机等装置产生。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科学Unit1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同学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1、科学是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的学问。

如牛顿发现了瓦特发明了。

而这些都源于对身边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所以从身边的问题着手就能进入科学世界。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1、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

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请填出下列仪器的用途:(1)试管架:(2)试管:(3)停表:(4)酒精灯:(5)显微镜:(6)天平:(7)量筒:(8)刻度尺: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主单位是。

较大的还有,较小的还有。

3、长度单位的换算:1千米= 厘米、1米= 微米= 纳米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1纳米= 米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

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1)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2)看正确:视线与尺垂直。

(3)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

(4)记正确:数值一定要有单位。

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5、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1)累积取平均值法:得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和的方法间接测量。

例:测纸厚、细铁丝的直径、一枚邮票的质量。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总结了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这些知识点的概要:1. 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过程通常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收集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过程通常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收集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2. 万物皆有属性:物质有许多属性,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物质的属性。

万物皆有属性:物质有许多属性,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物质的属性。

3.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性质和组成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类,以及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性质和组成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类,以及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

4.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改变,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改变,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

5.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在物质之间转化。

例如,物体的温度升高可以表示能量的转化。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在物质之间转化。

例如,物体的温度升高可以表示能量的转化。

6. 机械能与能量守恒: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机械能与能量守恒: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请注意,以上是对第一章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具体内容和细节可参考教材。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咨询。

七年级科学(新教材)第一单元知识点_科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七年级科学(新教材)第一单元知识点_科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从而改进了蒸气机。

奥斯特在整理实验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出科学发现。

3.科学研究的方法: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4.科学技术即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5.学习科学的目的: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练习;1、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A.调查B.实验C.观察D.阅读2、下列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A. 伊拉克大沙漠B. 伊拉克战争C. 伊拉克气温高降水少D. 伊拉克石油蕴藏量丰富3、科学家之所以有许多发明和创造,首要工作是()A. 关注现象,提出问题B. 搜集资料,考察验证C. 记录结果,分析论证D. 写论文报告,资源共享4、在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A.雨后出现彩虹 B “神州”七号上天 C 流星划破夜空 D 大雁南飞5、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工作,和我们无关B.科学研究是高深而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及C.科学研究是很复杂的工作,我们没有办法完成D.只要留心观察,从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世界进行科学研究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学习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成功者往往是善于观察的人B.单凭我们的感觉,就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C.借助各种仪器可大大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D.在实验中,我们常常要用一些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7、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A.仔细观察 B.积极实验C.认真思考D.以上都是8﹑牛顿从苹果落地自然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A.实验B.观察C.调查D.阅读9、科学家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其科学研究的首要工作是()A.记录结果,分析论证B.写论文报告,资源共享C.关注现象,提出问题D.搜集资料,考察验证10、下列不属于科学研究的是()A.小明到杭州旅游,发现西湖十大美景B.苹果落在地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C.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发明了蒸汽机D.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在实验室中,我们经常要用到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科学中考复习 七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科学中考复习 七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二节:实验与观察一.观察: 观察:直接用感觉器官的观察。

观察:借助仪器和工具的观察。

二.实验: 1、 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

2、.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天平测量 ; 温度计测量 ; 停表测量 ; 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不可用于 ) 刻度尺测量 ;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酒精灯用于加热;(酒精灯内酒精不能超过容积 ;不用时灯帽 )试管:用作少量药品反应容器;( 直接加热;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加热时要先_____,倾斜呈____角,管口不能对着_____;加热时试管夹要从_________,夹在离试管口_____处;用试管夹夹住加热时,大拇指不能放在试管夹短柄上;加热结束要等_____后才能清洗,清洗完或不用时要放在_______上)烧杯:用于配制溶液、大量试剂反应容器。

( 直接加热,如需加热下面要垫上 ;用作反应容器时液体不超过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1/2)(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和燃烧匙,不可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公认的标准量即物理量的国际单位:长度_____质量_____时间_____)一 长度的测量:1. 单位:国际单位:____;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单位换算:2.6m= = cm 32.5厘米= = m2.刻度尺的使用:一选:根据量程和最小刻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二贴: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

三垂直: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

四读数:测量值=准确值+1位估计值+单位1.测量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经过测量《科学》教科书长度约为24厘米,那么,在此测量的过程中“公认的标准量”是指 ( ) A 、书 B 、所用的尺 C 、24厘米 D 、1米2.如下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3、下图是中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方法正确的是 ( )4.如下图所示,读数.ABC D 乙甲5.如图,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7圈,总长度为厘米,铜丝铜丝的直径是毫米。

七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科学是一门神奇而有趣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周围的世界。

七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单元,就像是为我们打开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让我们初步窥探到科学的奥秘。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一下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一、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如四季更替、日月星辰的运行,到我们身边的小事,如物体的沉浮、食物的变质,都蕴含着科学的道理。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通过科学研究,我们能够解释过去发生的事情,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还能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进步。

例如,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经过多次试验,发明了电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走进科学实验室(一)常见的实验仪器1、测量长度的仪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2、测量质量的仪器:托盘天平。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先将天平调平,“左物右码”放置物体和砝码,并且不能用手拿砝码。

3、测量时间的仪器:秒表。

4、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温度计在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壁。

5、用于加热的仪器:酒精灯。

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后要用灯帽盖灭。

(二)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在实验室里,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则,比如不能在实验室里追逐打闹,不能随意触摸化学药品,不能未经老师允许擅自进行实验等等。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发生意外,如烧伤、烫伤、化学试剂溅到皮肤上等,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三、科学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鼻子闻、手触摸等,并且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在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仔细观察,还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同时,要客观、真实地记录观察结果,不能凭主观想象对观察结果进行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1.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3. 鱼在水中的沉浮除了与鳍的活动有关外,还与鳔的大小有关,鳔的大小在不同水层中会
发生变化,其原理与装有不同气体的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相似。

4.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对环境的认识,使人类利用和保护环境的能力逐渐提高。

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

5. 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6.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许多科学知识是
通过实验和观察,并通过认真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

7. 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
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8. 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是我们进行实验时应有的态度。

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使用各
种一起,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

9.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0. 长度的单位是米(meter),用“m”表示,测量工具为刻度尺。

[长度表示一个物体到另
一个物体的距离]
11. 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cubicmeter),用“m³”表示,测量工具不一。

[体积(volume)
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12. 测量液体的体积,我们一半用量筒或量杯。

13. 适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看清它的尺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前,量筒必
须平放在桌面上。

大多数液体在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型。

读数时,实现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14.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测量工具为温度计。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
温度]
15. 液体温度计是由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原理制成的。

16.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冰点),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沸点)。

17.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ilogram),用“kg”表示,实验室里常用的测量工具为天平。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质量常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18.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物体的质量都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9.
砝码、镊子及砝码盒
20. 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调平—称量—整理
21. 时间的常用单位是秒(second),常用仪器为钟、表。

22. 时间间隔是一段时间,描述事件发展持续的长短。

而时刻是具体的某一时间,描述事件
发生的前后次序。

23.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对假设进
行检验—交流和讨论。

24. 体积、面积都是在一维的基础上增起的。

只要记住一维长度互换,面为二次方,体为三
次方。

25. 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

26.在某个单位前加上“毫”,这个单位将缩小一千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