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与显示性偏好
显示偏好原理名词解释
![显示偏好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0586ca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5.png)
显示偏好原理名词解释
显示偏好原理是指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选项,而忽视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选项的倾向。
这个原理是行为经
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被称为“可见性偏好”或“显性偏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容易对那些能够直接看到、触摸或
感知到的事物产生偏好。
这种偏好可能会影响人们在购物、投资、
决策等方面的行为。
例如,当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更倾向于选择
外观吸引人、包装精美或摆放在显眼位置的商品,而忽视那些在货
架上不太显眼的商品。
同样,在投资决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投
资于那些被广泛报道或表现良好的资产,而忽视那些潜在回报高但
风险较大的资产。
显示偏好原理的存在对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和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设计产品、制定营销策略,以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从而提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了解这一原理,更理性地进行购物和投资
决策,避免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做出盲目选择。
总之,显示偏好原理是指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直接观察
到的选项,而忽视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选项的倾向,对消费者行为和市场营销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决策中注意这一原理的存在,以更理性地进行选择和决策。
显示性偏好理论..
![显示性偏好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9f47bf5998fcc22bcd10df0.png)
显示性偏好理论与 替代效应为负的证明
显示偏好理论的应用
指数
假设基期为t0 ,当前期为t1,两种商品x1和x2,两期的两商品 价格分别为( p10 , p20 ),( p11, p12 )。
如果基期t0时,两种商品的消费量分别为x10和x20, 如果当期t1时,两种商品的消费量分别为x11和x12。
直接显示偏好
假设A和B是不同的商品束。在收入为m,价格为(p1,p2)时, A(x1A,x2A)和B(x1B,x2B)组合都买得起。 但是消费者选择了A组合。 B组合买得起,可表示为:p1x1B p2 x2B m A组合是最优,所以满足:p1x1A p2 x2A m 因此: p1x1A p2 x2A p1x1B p2 x2B 我们称(x1A,x2A)被直接显示偏好于(x1B,x2B)
1,
p11x11 p12 x12 p11x10 p12 x20
说明什么呢?
格指数
价格指数,反映不同时期价格变化。因而权重是商品组合。
如果以当期商品组合为权重,
帕式价格指数I P
p11x11 p12 x12 p10 x11 p20 x12
如果以基期商品组合为权重,
帕式价格指数I L
• B(x1B , x2B )
x1
公理1:显示性偏好弱公理(WARP,weak axiom of preference)
如果A(x1A, x2A )直接显示比B(x1B , x2B )更被消费者所偏好,而且(x1A, x2A ) (x1B , x2B ) 则不可能有B直接显示出比A更被消费者偏好。即: 假定A(x1A, x2A )是在价格P1(P11,P21)下购买的, B(x1B , x2B )是在价格P2 (P12,P22 )下购买的。 如果有: P11x1A P21x2A P11x1B P21x2B 就不可能有: P12 x1B P22 x2B P12 x1A P22 x2A 在P1下选择A,因为B不如A。如果在P2下选择了B, 不是由于A不如B,而是在P2下买不起A。
显示性偏好的名词解释
![显示性偏好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7cdf0f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1e.png)
显示性偏好的名词解释显示性偏好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于特定事物的偏爱或执着,表现在个人行为、言语和态度中。
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在对事物的喜好程度和偏好方向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个人的经验、价值观、文化背景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共同塑造而成的。
在现代社会中,显示性偏好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如时尚、音乐、电影、艺术等。
人们对时尚的偏好展示于他们的穿着品味和购物习惯中。
某些人可能倾向于追求流行趋势,他们愿意接受新潮服饰和配饰,并通过展示自己的时尚感来获得注意。
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对传统风格更感兴趣,他们更乐意选择简洁经典的服饰,并将自己的品味体现在细节上。
音乐是展现个人显示性偏好的重要领域之一。
人们对不同类型的音乐、歌手或乐队存在着特定的喜好。
有些人可能热衷于摇滚音乐的激情和力量,他们喜欢高强度的声音和动感的旋律。
而另一些人则更偏爱古典音乐的优雅和深度,他们追求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
这种显示性偏好也体现在个人的音乐收藏和参加音乐演出的选择上。
电影领域也是一个充满显示性偏好的领域。
每个人对于电影类型、导演风格和演员阵容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
有些人喜欢动作片的刺激和速度感,他们乐于追随动作明星并关注特效技术的发展。
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文艺片的情感共鸣和表达,他们追求电影中的思考和启发。
这种偏好影响了个体对电影票房和口碑的关注度,以及他们对不同电影奖项的认可程度。
艺术也是一个集中展现个人性偏好的领域。
个体对于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的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喜好。
有些人喜欢现代艺术的独特和前卫,他们对艺术家的创新和审美触动保持关注。
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传统绘画和古典艺术作品,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技法和历史背景感兴趣。
这种显示性偏好也体现在个体对艺术市场和拍卖市场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艺术展览和博物馆的关注度。
显示性偏好反映了一个人或一群人独特的个性和情感需求。
它是个体和群体对于外部世界的主观选择和表现。
显示性偏好的存在和多样性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力量和动力。
7、消费者行为理论_显示偏好
![7、消费者行为理论_显示偏好](https://img.taocdn.com/s3/m/2789af2caeaad1f347933f18.png)
CH 7 显示偏好观察期内,偏好,具有稳定性。
一、显示偏好假设:偏好严格凸→每个预算约束,有且只有一个需求束。
显示偏好:按预算,本来应该选择商品束1,但实际,却选择了商品束2;商品束2是商品束1的显示偏好。
(x l ,x 2):是阴影中所有商品束的直接显示偏好、间接显示偏好,所以,对(x l ,x 2)的偏好超过对所有商品束的偏好。
穿过(x l ,x 2)的无差异曲线,必定在阴影区之上。
2、间接显示偏好已知:X ≥Y ,∴ X 是Z 二、显示偏好与偏好1、 X 是Y 的显示偏好=对X 的偏好>对Y 的偏好?答案:不对。
“显示偏好”——在Y 能被购买的情况下,选择X —— 对消费者行为的描述。
“偏好” ——从一开始, X 就排在Y 的前头 —— 对喜欢程度的排序。
如果消费者是理性的,“显示偏好”隐含“偏好”。
2、 偏好传递→显示偏好传递。
三、恢复偏好在理性假设下,通过观察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可以估计偏好,观察到的行为越多,估计越准确。
如:根据消费者的选择→知道消费者的偏好→位于X 以上的阴影区里的消费束>X ,下阴影区里的消费束<X →经过X 的无差异曲线,必定位于两个阴影之间。
※ 四、显示偏好的弱公理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却没有购买的东西,一定比他最终选择的东西差。
所以,下图的情况不会出现: 1、显示偏好弱公理(W ARP):如果,12(,)x x 是12(,)y y 的直接显示偏好,且12(,)x x 、12(,)y y 不同,那么,12(,)y y 不可能是12(,)x x 的直接显示偏好。
换言之:如果,商品束12(,)x x 的价格12(,)p p ,商品束12(,)y y 的价格12(,)q q ,那么,只要 p l x l + p 2x 2≥p l y l + p 2y 2(价格相同),就不可能有 q l y l + q 2y 2≥q l x l + q 2x 2。
显示性偏好理论
![显示性偏好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faa173cc850ad02de804184.png)
显示性偏好理论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显示性偏好的概述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默尔森(P.Samuelson)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
这是一种不基于“偏好关系(效用函数)—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思路,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即“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
该理论可以从消费者行为分辨最好的可能选择。
换句话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以显示他们的喜好。
理论的出现,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理论以边际替代率作为依归。
而边际替代率的假设,就是消费者是为了把功用极大化而作消费决定。
虽然公用极大化的假设不受争议,但需求理论隐含着的功用函数就难以被准确计算。
显示行偏好理论就能弥补需求理论的不足,借观察行为来界定功用函数。
假设某甲有两个消费选择:买两个苹果和三条香蕉,或者买三条香蕉和两个苹果。
如果两个选择的费用一样,而他选了前者,那就表示某甲喜欢前者多于后者。
然后,这显示前者永远都较后者受欢迎。
如果该消费者买后者,就一定是他负担不起买前者的费用。
该理论进一步显示,偏好是带有传递关系的。
如果我们有A、B、C 到Z 多个选择,而偏好 A 多于 B 、B 多于 C ,如此类推。
那结论就显示出,我们对 A 的偏好多于 C ,一直数下去,多于Z 。
有了这套理论,经济学家就可以规划与消费者理论的模组一致的无差异曲线。
显示性偏好的内容一、显示偏好原理设消费者在价格为(p1,p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x1,x2),如果另一个商品组合(y1,y2)满足如下条件:方程1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则一定有对(x1,x2)的偏好大于(y1,y2),即(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
微观经济学显示偏好
![微观经济学显示偏好](https://img.taocdn.com/s3/m/d8cd5c9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b.png)
思考:原理中所说的,若A是B的直接显示偏好,是否自动意味着对A的偏 好超过对B的偏好呢? 否。显示偏好只表明在B能够被购买的情况下,所选择的是A;而偏好则表 示消费者把A的次序排在B的前面。 如果消费者是选择他所能购买的最好的商品束的话,显示偏好就隐含偏好, 但这是行为模型的结果,而不是术语定义的结果。
则不可能有 B(X12,X22) 直接显示出比 A(X11,X12)
更受消费者偏好。
▪ 数学公式表示 ▪ 如果有:
P11X11 P21X12 P11X12 P21X22 就不可能有:
P12X12 P22X22 P12X11 P22X12
▪ 那些违背显示性偏好弱 公理的消费者选择不是 经济理性行为 。
即闲暇需求曲线来加以说明。
▪
对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总是向右下
方倾斜的,即需求量随着要素价格的上升
而下降。其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替代效应,
另一个是收入效应。正常商品价格上涨后,
由于替代效应,消费者便转向相对便宜的
其它替代品;由于收入效应,消费者会更
加穷一些,以至减少对正常物品的购买。
因而就一般商品而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
作为理性消费者,在追求效用最大化 的过程中,他所做出的选择服从以下两个 显示性偏好公理。
1、显示性偏好弱公理(WARP) ▪ Weak Axioms of Revealed Preference.
如果 A(X11,X12)直接显示出比 B(X12,X22)更被消费者
所偏好,而且
X (1 1,X 1 2)(X 1 2,X 2 2)
X1
图 直接显示偏好
▪ 因此,显示性偏好是按某种预算实际需求的商 品束和按这种预算能够需求的商品束之间的一
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显示性偏好弱公理](https://img.taocdn.com/s3/m/41a8766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a.png)
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1、定义性别平等:性别平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指的是在不受性别歧视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公平的对待,不管自身的性别属性如何。
2、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性别平等可以极大地改善社会环境,消除不同性别间的不公正待遇,推动人权进步、社会的和谐发展,帮助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更好地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
3、主张性别平等的原则:
4、实施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实施性别平等关系到婚姻、家庭、就业和教育等重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它将有助于完善家庭和谐的结构,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保护女性的权利,加快改善社会贫富差距,更好地实现社会公正和和谐发展。
显示性偏好理论
![显示性偏好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efd0a3431126edb6f1a10fe.png)
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显示性偏好的概述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默尔森(P.Samuelson)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
这是一种不基于“偏好关系(效用函数)—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思路,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即“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
该理论可以从消费者行为分辨最好的可能选择。
换句话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以显示他们的喜好。
理论的出现,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理论以边际替代率作为依归。
而边际替代率的假设,就是消费者是为了把功用极大化而作消费决定。
虽然公用极大化的假设不受争议,但需求理论隐含着的功用函数就难以被准确计算。
显示行偏好理论就能弥补需求理论的不足,借观察行为来界定功用函数。
假设某甲有两个消费选择:买两个苹果和三条香蕉,或者买三条香蕉和两个苹果。
如果两个选择的费用一样,而他选了前者,那就表示某甲喜欢前者多于后者。
然后,这显示前者永远都较后者受欢迎。
如果该消费者买后者,就一定是他负担不起买前者的费用。
该理论进一步显示,偏好是带有传递关系的。
如果我们有A、B、C 到Z 多个选择,而偏好 A 多于 B 、B 多于 C ,如此类推。
那结论就显示出,我们对 A 的偏好多于 C ,一直数下去,多于Z 。
有了这套理论,经济学家就可以规划与消费者理论的模组一致的无差异曲线。
显示性偏好的内容一、显示偏好原理设消费者在价格为(p1,p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x1,x2),如果另一个商品组合(y1,y2)满足如下条件:方程1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则一定有对(x1,x2)的偏好大于(y1,y2),即(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
二、间接显示性偏好和无差异曲线1.间接显示性偏好如果(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同时(y1,y2)是(z1,z2)的直接显示偏好,则(x1,x2)是(z1,z2)的间接显示偏好。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背诵版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6a3fb5e3ee06eff9aff807c8.png)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背诵版写在前面的话:1.本版本为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名词解释背诵版补充版本,补充了一些平狄克《微观经济学》教材专有的概念。
2.挑选的21道经典名词解释,为平狄克《微观经济学》教材专有概念,也是常考考题,适用于报考院校为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的考生,也可供其他院校考生参考。
3.加油,我们一定可以的!1.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答: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是指,假如()()1212,,x x y y ,并且()()1212,,y y z z ,那么就可假定()()1212,,x x z z 。
换句话说,假如消费者认为X 至少与Y 一样好,Y 至少与Z 一样好,那么消费者就认为X 至少与Z 一样好。
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保证了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因而也是理性的。
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B 和C,如果消费者对A 的偏好大于对B 的偏好,对B 的偏好大于对C 的偏好,那么,在A、C 这两个组合中,必定有消费者对A 的偏好大于对C 的偏好。
2.边际等边原则答:边际等边原则又称为边际相等原则,指在给定预算约束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为使得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消费者花费在所有商品的最后一美元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否则,该消费者总能通过改变购买的组合和获得更大的效用。
3.拉式指数答:以当期价格购买一个基期选定的商品或服务组合所需的货币数除以以基期价格购买同一组合所需的货币数之比。
拉式指数可以写成:∑∑=00101p q p q L 其中,0q 为基期数量,0p 为基期价格,1p 为当期价格。
4.链式加权指数答:由于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都不能提供一个完美的生活成本指数,而理想生活成本指数所需的信息量又过大,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链式加权的方法,即一揽子商品和服务随时间而调整的生活成本指数,该指数考虑到商品与服务消费数量的变化而逐年改变权重,从而得到每年的价格变动指数,形成一个链条,这就是链式加权指数。
显示偏好原理
![显示偏好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67353e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6.png)
显示偏好原理
显示偏好原理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容易被注意到或更容易被记住的选项。
这个原理在市场营销、广告宣传、产品设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市场营销中,显示偏好原理可以用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产品的曝光率。
例如,商家可以在超市中将特价商品放在显眼的位置,或者在广告中使用醒目的图片和文字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这样一来,消费者更容易注意到这些产品,从而增加了购买的可能性。
在广告宣传中,显示偏好原理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广告宣传的目的是让消费者记住品牌和产品,从而在未来的购买决策中选择这些产品。
因此,广告宣传需要使用一些易于记忆的元素,例如有趣的故事、动人的音乐、引人注目的图像等。
这些元素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容易地记住广告内容,从而提高品牌和产品的认知度。
在产品设计中,显示偏好原理可以用来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
例如,设计师可以将常用的功能和操作放在更显眼的位置,或者使用更醒目的图标和颜色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这样一来,用户更容易找到需要的功能,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
显示偏好原理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市场营销、广告宣传和产品设计等领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产品的曝
光率和用户体验。
因此,我们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这个原理,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马强文高级微观讲义 (5)
![马强文高级微观讲义 (5)](https://img.taocdn.com/s3/m/b9d002f708a1284ac850433d.png)
二、序数效用论下的消费者均衡 (一)序数效用论下的消费者均衡 序数效用论认为,无差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既定偏好、 预算线反映了消费者所面临的收入约束,消费者的均衡将位 于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处。 (二)消费者均衡的形成 消费者均衡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无差异曲线相对预算线 的调整过程。可用下图来分析:
(一)边际效用的概念
当一个效用函数被表达为u=u(x1,x2,…,xn)时,称 u(x) xi
为xi的边际效用,即商品xi对于消费者提供的边际贡献。
MU1
U x1
u(x1 x1, x2 ) u(x1, x2 ) x1
u ( x ) x1
(二)边际效用与边际替代率
MRS x2 U x1 MU1 x1 U x2 MU2
所以,在均衡点上,存在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商 品的价格之比。也即序数效用论下的消费者均衡条件为:
MU x MU y
px py
MRSxy
三、基数效用论下的消费者均衡分析 (一)基数效用论下的消费者均衡 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是可以用具体的数值来衡量,而且 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样,当收入给定时,面对各种商品和 劳务的价格,消费者会不断调整自己在各种商品或劳务的收 入分配,直到达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的调整行为才会稳定下 来,并就此而实现了消费者的均衡。 (二)消费者均衡的最大化问题 1、目标函数 消费者均衡的目标也就是实现效用最大化,从而最大化 问题的目标函数也就是效用函数,或者是要求取的是效用函 数的极大值。在只有两种商品可供选择消费的情况下,其可 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二)价格变化对预算集和预算线的影响 降低一种商品的价格会使得预算约束以一点向外转动, 原来的消费选择没有减少,新的消费选择增加,因此降低一 种商品的价格不能使消费的境况变差。 增加一种商品的价格会使预算约束向内转动,减少了消 费者的消费选择,从而使消费者的境况变差。
7.显示偏好
![7.显示偏好](https://img.taocdn.com/s3/m/00240a2a3169a4517723a379.png)
x2
(p1,p2) (q1,q2) (r1,r2) 较差 的消 费束
Y
All bundles revealed to be preferred to X X Z x1
如果消费者行为遵从前面的几个假定,我们就可以 如果消费者行为遵从前面的几个假定, 利用显示偏好理论导出无差异曲线。 利用显示偏好理论导出无差异曲线。利用显示偏好 理论导出无差异曲线的方法是让价格不断变化, 理论导出无差异曲线的方法是让价格不断变化,观 察各种不同价格下的消费者选择, 察各种不同价格下的消费者选择,根据消费者的选 择分别构造无差异曲线的下界与上界, 择分别构造无差异曲线的下界与上界,无差异曲线 必介于上下界之间。如果连续变化的价格增量趋向 必介于上下界之间。 于无穷小,则无差异曲线的上下界将会重合, 于无穷小,则无差异曲线的上下界将会重合,成为 一条光滑的无差异曲线。 一条光滑的无差异曲线。
引言
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Mas-Colell等,1995) Mas-Colell等,1995) 偏好为基础的方法 preferenceapproach) 以偏好为基础的方法(preference-based approach) 对偏好加以理性设定, 对偏好加以理性设定,然后分析在理性偏好下 的选择行为
7.1
x2
显示偏好的概念
假定: 假定: (1)所有消费者 的偏好都是严格凸 性的, 性的,因此对于一 个预算线来说都有 并且只有一个最优 消费束。 消费束。 (2)所有消费者 的偏好都是稳定的, 的偏好都是稳定的, 因此给定预算约束 只有一个最优选择。 只有一个最优选择。 偏好的稳定性假设在 短期内是合理。 短期内是合理。
p1 x1 + p 2 x 2 ≥ p1 y1 + p 2 y
显示性偏好理论
![显示性偏好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325741f482fb4daa58d4bb9.png)
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显示性偏好的概述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默尔森(P.Samuelson)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
这是一种不基于“偏好关系(效用函数)—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思路,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即“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
该理论可以从消费者行为分辨最好的可能选择。
换句话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以显示他们的喜好。
理论的出现,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理论以边际替代率作为依归。
而边际替代率的假设,就是消费者是为了把功用极大化而作消费决定。
虽然公用极大化的假设不受争议,但需求理论隐含着的功用函数就难以被准确计算。
显示行偏好理论就能弥补需求理论的不足,借观察行为来界定功用函数。
假设某甲有两个消费选择:买两个苹果和三条香蕉,或者买三条香蕉和两个苹果。
如果两个选择的费用一样,而他选了前者,那就表示某甲喜欢前者多于后者。
然后,这显示前者永远都较后者受欢迎。
如果该消费者买后者,就一定是他负担不起买前者的费用。
该理论进一步显示,偏好是带有传递关系的。
如果我们有A、B、C 到Z 多个选择,而偏好 A 多于 B 、B 多于 C ,如此类推。
那结论就显示出,我们对 A 的偏好多于 C ,一直数下去,多于Z 。
有了这套理论,经济学家就可以规划与消费者理论的模组一致的无差异曲线。
显示性偏好的内容一、显示偏好原理设消费者在价格为(p1,p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x1,x2),如果另一个商品组合(y1,y2)满足如下条件:方程1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则一定有对(x1,x2)的偏好大于(y1,y2),即(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
二、间接显示性偏好和无差异曲线1.间接显示性偏好如果(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同时(y1,y2)是(z1,z2)的直接显示偏好,则(x1,x2)是(z1,z2)的间接显示偏好。
显示偏好原理
![显示偏好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9df104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a.png)
显示偏好原理显示偏好原理是指在信息传递和接收过程中,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展示存在一定的偏好性。
这种偏好性可能受到个人的认知、情感、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显示偏好原理的作用愈发凸显。
首先,显示偏好原理在媒体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影视制作等领域,媒体会根据受众的偏好和需求,选择性地呈现信息。
例如,新闻媒体会根据受众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选择报道哪些事件,以及如何进行报道;广告宣传则会根据受众的消费习惯和心理需求,选择展示哪些产品和服务,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宣传。
这种选择性的展示和传播,既受到受众的欢迎,又可能导致信息的片面性和失真性。
其次,显示偏好原理在社交网络和信息平台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行为,展现出对特定信息的偏好和关注。
而信息平台则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点击记录、兴趣标签等数据,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偏好的内容。
这种个性化推荐的机制,既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又可能使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缺乏多元化的信息视角。
此外,显示偏好原理也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和教育机构会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兴趣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而学习者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也会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偏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也可能使其忽视一些重要的但不符合自身偏好的知识和信息。
综上所述,显示偏好原理在信息传播和接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我们在获取和传递信息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注重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和视角,避免被个人偏好所局限。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世界,更准确地把握事实,更理性地做出判断和决策。
中级微观名词解释补充版
![中级微观名词解释补充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81569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0.png)
内生变量:其均衡值(解)在模型内部决定。
外生变量:其均衡值(解)在模型外部决定。
最优化原理:人们总是选择他们能支付得起的最佳消费方式。
狭义均衡原理:价格会自行调整,直到人们的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相等。
广义均衡原理:经济主体的行为必须相互一致。
保留价格:某人愿意接受、购买有关商品的最高价格。
需求曲线:一条把需求量和价格联系起来的曲线,描述了每一个可能价格上的需求数量。
均衡价格:住房需求量等于住房供给量时的价格。
比较静态学:研究均衡价格和数量在基础条件变化时如何变化的理论。
垄断:市场被某一产品的单一卖主所支配的情况。
完全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垄断者):垄断者对每一个租赁者收取等于“保留价格”的房租。
一般垄断者:收取相同价格的垄断者。
超额需求:愿意按价格P(max)租房的人多余可供给的住房。
住房配置方法:竞争市场、价格歧视垄断者、一般垄断者、房租管制。
长期均衡:长期中,住房的供给量将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可以找到一种配置方法,在其他人的境况没有变坏的情况下,的确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那么这里就存在帕累托改进。
如果一种配置方法存在帕累托改进,它就称为帕累托低效率。
如果一种配置方法不存在任何的帕累托改进,就称为帕累托有效率。
预算集:在给定价格和收入的情况下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的所有消费束组成的集合。
预算线:在给定价格和收入的情况下正好可以将消费者的收入用完的消费束组成的集合(p1x1+ p2x2 =m)。
预算线斜率的含义:表示市场愿意用商品1来“替代”商品2的比率;在继续满足预算约束的情况下,为增加1单位商品1而必须放弃的商品2的数量(机会成本)。
计价物:如果设定商品2的价格为1,并适当调整商品1的价格和消费者收入,使得预算集不发生改变,就称商品2是“计价物”。
从量税:根据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数量征收的税。
从价税:根据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值征收的税。
总额税:无论消费者行为如何,政府取走的一笔固定金额。
(从量税和从价税率的变化将使预算线的斜率更陡峭;总额税的变化将使预算线向内平行移动。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7、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显示偏好(圣才出品)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7、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显示偏好(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7554b8baaea998fcd220e37.png)
P2b x2t P2b x2b
1 ,即 P1b x1t
P2b x2t
P1b x1b
P2b x2b
,由
显示偏好知,消费者的福利状况在时期 b 比在时期 t 好。
②如果帕氏数量指数大于 1,即 Pq
P1t x1t P1t x1b
P2t x2t P2t x2b
,即 P1t x1t
P2t x2t
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束,这就意味着它满足如下不等式预算约束: p1x1 p2 x2 p1 y1 p2 y2 。如
果这一不等式成立,且 y1, y2 确实是不同于 x1, x2 的商品束,就称 x1, x2 直接显示偏好于
y1 ,
y2
,记作:
x1 ,
x2
D
y1 ,
y2
。如图
7-1
所示。
1 / 12
消费者的选择是
4 / 12
圣才电子书
x1b,x2b 。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数量指数
为了计算数量指数,令 1 和 2 为某种计算平均数的权数,则得到下面的数量指数:
Iq
1 x1t 1 x1b
2 x2t 2 x2b
拉氏数量指数:用基期时期 b 的价格作为权数: Lq
。
帕氏价格指数:用当期时期 t
的数量作为权数:
Pp
P1t x1t P1b x1t源自P2t x2t P2b x2t
。
定义总支出变动指数 M
P1t x1t P1b x1b
P2t x2t P2b x2b
。拉氏价格指数和帕氏价格指数暗含的有关消费
5 / 1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免费下载】 显示性偏好理论
![【免费下载】 显示性偏好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017262890c69ec3d5bb75dd.png)
三、显示偏好弱公理(WARP)
1.WARP 的含义:
如果(x1,x2)直接显示偏好于(y1,y2),且(x1,x2)和(y1,y2)是两个不同的商品束, 则(y1,y2)就不可能直接显示偏好于(x1,x2)。
显示偏好弱公理表明:若消费者在价格(p1,p1)下选择(x1,x2),在价格(q1,q2)下选 择(y1,y2),只要: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偏好与显示性偏好
![偏好与显示性偏好](https://img.taocdn.com/s3/m/c443cd4bf12d2af90342e606.png)
偏好与显示性偏好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1.偏好的完备性:A﹥B,或者B﹥A,或者A~B2.偏好的非对称性:若A﹥B,则不存在B﹥A3.偏好的传递性:若A﹥B,且B﹥C,则A﹥C4.偏好的单调性(非饱和性):若A=(X1,X2),B=(X*1,X*2),如果X1≥ X*1,且X2≥ X*2,则A≧B,通俗地说,偏好的单调性就是消费者认为商品的数量“多多益善”。
5.偏好的凸性:A~B,C=[tA+(1-t)B],(0还有一些其他公理假定:如连续性公理、反身性公理、选择公理和理性公理等。
****第1、3、4条称为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
“百度百科”中关于偏好公理的材料1.完备性公理。
指消费者对于某些商品所有可能的组合能够按照他的偏好程序大小,有顺序地排列出完整的、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
2.传递性公理。
消费者对商品组合A的偏好,大于B的商品组合,而对B商品组合的偏好又大于C组合的商品,则消费者对于A组合的商品的偏好必然大于对C组合的商品的偏好。
否则该消费者的行为就是非理性的选择行为。
传递性公理保证了偏好次序的一致性、连续性。
3.选择性公理,消费者在购买或消费行为中总是力图使其偏好达到最大和最佳状态。
4.优势公理。
消费者对所有的物品总是喜欢多一点比少一点好,通常可称为“不满足原则”,即消费者的欲望永远得不到完全的满足。
5.连续性公理。
指存在着一条由一组点形成的边界,这条边界在商品空间中把那些消费者偏好的商品组合同不偏好的商品组合划分开来,这条边界限即一条无差异曲线,这个公理证明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曲线而不会是“模糊不清”的一堆。
6.偏好的凸性公理。
它假定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在显示的偏好理论中也需要这条公理。
显示性偏好理论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默尔森(P.Samuelson)(1915年生)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1.偏好的完备性:A﹥B,或者B﹥A,或者A~B
2.偏好的非对称性:若A﹥B,则不存在B﹥A
3.偏好的传递性:若A﹥B,且B﹥C,则A﹥C
4.偏好的单调性(非饱和性):若A=(X1,X2),B=(X*1,X*2),如果X1≥X*1,且X2≥ X*2,则A≧B,通俗地说,偏好的单调性就是消费者认为商品的数量“多多益善”。
5.偏好的凸性:A~B,C=[tA+(1-t)B],(0<t<1),则C﹥A,C﹥B。
偏好的凸性就是消费者认为平均消费组合要比极端消费组合好。
还有一些其他公理假定:如连续性公理、反身性公理、选择公理和理性公理等。
****第1、3、4条称为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
“百度百科”中关于偏好公理的材料
1.完备性公理。
指消费者对于某些商品所有可能的组合能够按照他的偏好程序大小,有顺序地排列出完整的、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
2.传递性公理。
消费者对商品组合A的偏好,大于B的商品组合,而对B商品组合的偏好又大于C组合的商品,则消费者对于A组合的商品的偏好必然大于对C组合的商品的偏好。
否则该消费者的行为就是非理性的选择行为。
传递性公理保证了偏好次序的一致性、连续性。
3.选择性公理,消费者在购买或消费行为中总是力图使其偏好达到最大和最佳状态。
4.优势公理。
消费者对所有的物品总是喜欢多一点比少一点好,通常可称为“不满足原则”,即消费者的欲望永远得不到完全的满足。
5.连续性公理。
指存在着一条由一组点形成的边界,这条边界在商品空间中把那些消费者偏好的商品组合同不偏好的商品组合划分开来,这条边界限即一条无差异曲线,这个公理证明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曲线而不会是“模糊不清”的一堆。
6.偏好的凸性公理。
它假定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在显示的偏好理论中也需要这条公理。
显示性偏好理论
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默尔森(P.Samuelson)(1915年生)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
这是一种不基于“偏好关系(效用函数)—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思路,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即“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
通过这个理论可以从消费者行为分辨最好的可能选择。
换句话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以显示他们的喜好。
这个理论的出现,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理论以边际替代率作为依归。
而边际替代率的假设,就是消费者是为了把功用极大化而作消费决定。
虽然功用极大化的假设不受争议,但显示性偏好隐含着的功用函数就难以被准确计算。
显示性偏好理论就能弥补需求理论的不足,借观察行为来界定功用函数。
理论
假设某甲有两个消费选择:买两个苹果和三条香蕉,或者买三条香蕉和两个苹果。
如果两个选择的费用一样,而他选了前者,那就表示某甲喜欢前者多于后者。
然后,这显示前者永远都较后者受欢迎。
如果该消费者买后者,就一定是他负担不起买前者的费用。
理论进一步显示,偏好是带有传递关系的。
如果我们有A、B、C 到 Z 多个选择,而偏好 A 多于 B 、 B 多于 C ,如此类推。
那结论就显示出,我们对 A 的偏好多于 C ,一直数下去,多于 Z 。
有了这套理论,经济学家就可以规划与消费者理论的模组一致的无差异曲线。
显示性偏好的内容
一、显示偏好原理
设消费者在价格为(p1,p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x1,x2),如果另一个商品组合(y1,y2)满足如下条件:方程1
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则一定有对(x1,x2)的偏好大于(y1,y2),即(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
二、间接显示性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1.间接显示性偏好
如果(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同时(y1,y2)是(z1,z2)的直接显示偏好,则(x1,x2)是(z1,z2)的直接显示偏好。
2.从显示性偏好到无差异曲线
图:无差异曲线的推导
三、显示偏好弱公理(WARP)
1.WARP的含义:
如果(x1,x2)直接显示偏好于(y1,y2),且(x1,x2)和(y1,y2)是两个不同的商品束,则(y1,y2)就不可能直接显示偏好于(x1,x2)。
显示偏好弱公理表明:若消费者在价格(p1,p1)下选择(x1,x2),在价格(q1,q2)下选择(y1,y2),只要:
方程2
就不可能存在:
=方程3
这意味着下式成立:q1x1 + q2x2 > q1y1 + q2y2方程4
2.W ARP的图示
3.WARP的检验:判断消费者的行为是否符合WARP
假设
表示第t期观察到的价格,
表示第t期观察到的消费者的选择,若我们对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观察了3期,观察值如表1所示:
表1:消费者行为观察值
根据以上的观察值,我们可以判断该消费者的行为是否符合W ARP。
我们首先计算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购买不同商品束所需要支付的货币,结果如表2所示:
对角线上的各个数据为消费者在三个观察期实际支出的费用,分别为:5,5,4。
在观察期1(t=1),价格水平为p'=(1,2):消费者选择的商品束为X1(支出的货币额为5),由于此时商品束X2也是消费者能买得起的商品束(需要支付的货币为4),但是消费者没有购买,这表明商品束X1> X2,即:
方程5
在观察期2(t=2),价格水平变为p2 =(2,1),消费者选择的商品束变为X2(支付的货币额为5),但是此时商品束X1也是消费者所能够买得起的(需要支付的货币为4),而消
费者没有购买此商品束,即:方程6 根据WARP可知,方程5和方程6不可能同时成立,因此该消费者的行为在X1与X2之间是不一致的,违背了WARP公理。
但是,该消费者在X3与X1及X2之间的,则没有违背WARP公理。
四、显示偏好强公理(SARP)
如果(x1,x2)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于(y1,y2),且(x1,x2)和(y1,y2)是两个不同的商品束,则(y1,y2)就不可能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于(x1,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