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感染的诊断和处理()

合集下载

呼吸系统感染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呼吸系统感染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在儿童中很常见,可导致支气管炎、肺炎等。
4
冠状病毒感染
包括新冠病毒等多种冠状病毒,可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从轻微感冒到严重肺炎。
免疫功能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
免疫系统缺陷
免疫系统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或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更容易感染。
慢性疾病
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肾脏病,会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感染风险。
1
1. 奈玛特韦
奈玛特韦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抑制病毒复制所需的蛋白酶,从而阻止病毒的增殖。
2
2.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是一种核苷类似物,能够干扰病毒的RNA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3
3. 奥司他韦
奥司他韦是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能够阻断病毒从受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而抑制病毒的传播。
4
4. 法匹拉韦
老年人可能患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会削弱其抵抗力,更容易感染。
及时诊断呼吸系统感染的重要性
1
早期诊断
避免病情恶化
2
精准治疗
提高治愈率
3
降低风险
减少并发症
及时诊断呼吸系统感染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早期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病情恶化,并降低感染导致的并发症风险,例如肺炎、呼吸衰竭等。
细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是常见的病原体。
细菌感染常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
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常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
常见的真菌感染包括曲霉菌感染、念珠菌感染。
其他因素
吸烟、空气污染、过敏反应、慢性疾病等均可增加呼吸系统感染的风险。
这些因素会损害呼吸道防御功能,使机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

临床对确诊或疑似呼吸道传染病的处理流程

临床对确诊或疑似呼吸道传染病的处理流程

临床对确诊或疑似呼吸道传染病的处理流程临床对于确诊或疑似呼吸道传染病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早期病人筛查、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确诊和治疗。

早期病人筛查是流行病学调查和早期发现患者的重要环节。

医务人员要对患者的流行病学史进行详细询问,了解其病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接触史等信息,并进行相关调查,如密切接触人员进行隔离、做好环境消杀等。

初步诊断是对于病人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判断,以初步确定可能的疾病类型。

对于呼吸道传染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急等。

医务人员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等方式,对病人进行初步的诊断分析。

进一步检查是为了明确初步诊断和进一步了解病情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检查、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如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肺部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血气分析等。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进一步确定病人的具体病情、病原体感染情况和肺部病变的程度。

确诊是依据病人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的结果,最终确定病人的确切诊断。

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确诊主要依据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原检测、病毒血清学检测、病原体培养等结果。

确诊后,应及时进行相关病毒感染防控工作,如隔离、消毒等。

治疗是对呼吸道传染病的最重要环节。

治疗方案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包括用药治疗、支持性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等。

同时,医务人员还需要注意对病人的相关并发症进行预防和处理,如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等。

总之,临床对于确诊或疑似呼吸道传染病的处理流程涉及早期病人筛查、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确诊和治疗等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医务人员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从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门诊部常见急诊病例的诊断与处理手册

门诊部常见急诊病例的诊断与处理手册

门诊部常见急诊病例的诊断与处理手册一、病例一:急性呼吸道感染1. 病情描述:病人主诉出现鼻塞、咳嗽、咳痰、咽痛等症状,体温略有升高,但无呼吸困难现象。

2. 诊断与处理:- 初步诊断:急性呼吸道感染。

- 处理措施:- 让病人休息,注意饮食需清淡易消化。

- 建议进行常规血液检测,以排除其他相关感染。

- 口服抗生素治疗,如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等。

- 给予支持性治疗,如退热药物、咳嗽药物等。

- 提示病人多喝水,合理调节室内湿度,避免过度用药。

二、病例二:急性心肌梗死1. 病情描述:病人主诉胸痛、胸闷、气促,可能伴随恶心、出汗等症状。

2. 诊断与处理:- 初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 处理措施:- 立即通知心血管科会诊,并全程监测病人的心电图。

- 给予氧气吸入,以缓解心肌缺氧。

- 快速静脉注射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

- 尽早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恢复血流。

- 积极处理并控制病人疼痛,如使用吗啡等镇痛药物。

三、病例三:创伤性骨折1. 病情描述:病人主诉出现明显疼痛、畸形、肿胀等症状,可能是因为发生了骨折。

2. 诊断与处理:- 初步诊断:创伤性骨折。

- 处理措施:- 快速为病人进行X光或CT检查,确立骨折部位和类型。

- 按照骨科医生的建议,进行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 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药物等。

- 给予充足的休息,并注意病人的营养摄入。

- 加强创伤部位的护理,并进行定期复查以监测骨折愈合情况。

四、病例四:胃肠道感染1. 病情描述:病人主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伴随发热。

2. 诊断与处理:- 初步诊断:胃肠道感染。

- 处理措施:- 让病人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脱水。

- 推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 建议进行粪便常规检查,以排除其他相关感染。

- 给予口服抗生素治疗,如诺氟沙星、头孢类药物等。

- 提示病人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并加强环境卫生。

五、病例五:急性溺水1. 病情描述:病人因溺水而导致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意识障碍等症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诊断、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诊断、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流感染(CRBSI)的诊断、预防与处理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是在ICU中进⾏长期治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作为医源性感染的⼀种,如何诊治和预防对患者的预后⼗分重要。

来源:呼吸重症(⼀)定义导管相关⾎⾏感染:留置⾎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症,经外周静脉抽取⾎液培养⾄少⼀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其他明确的⾎⾏感染源(⼆)诊断标准1、确诊:具备下述任⼀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1)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5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00CFU),同时外周静脉⾎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微⽣物;(2)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做定量⾎培养,两者菌落计数⽐(导管⾎:外周⾎)≥3:1;(3)从中⼼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做定性⾎培养,中⼼静脉导管⾎培养阳性出现时间⽐外周⾎培养阳性⾄少早2⼩时;(4)外周⾎和导管出⼝部位脓液培养均阳性,并为同⼀株微⽣物。

2、临床诊断:具备下述任⼀项,提⽰导管极有可能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严重感染的临床表现,且导管头或导管节段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阳性,但⾎培养阴性,除了导管⽆其他感染来源可寻,并在拔除导管48⼩时内未⽤新的抗⽣素治疗,症状好转;(2)菌⾎症或真菌⾎症患者,有发热、寒战和/或低⾎压等临床表现且⾄少2个⾎培养阳性(其中⼀个来源于外周⾎)其结果为同⼀株⽪肤共⽣菌(例如类⽩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感染的来源可寻。

3、拟诊:具备下述任⼀项,不能除外导管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导管相关的严重感染表现,在拔除导管和适当抗⽣素治疗后症状消退;(2)菌⾎症或真菌⾎症患者,有发热、寒战和/或低⾎压等临床表现且⾄少有1各⾎培养阳性(导管⾎或外周⾎均可),其结果为⽪肤共⽣菌(例如类⽩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感染的来源可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第10页
诊疗
临床诊疗 判别诊疗 并发症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第11页
临床诊疗
具备上述危险原因及经典症状、体征可临床诊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第12页
判别诊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与变应性鼻炎相判别。百日咳、猩红热、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急性传染病早期常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等,应与本病判别。在上述传染病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域对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应亲密观察,进行必要相关试验室检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第19页
惯用解热镇痛药种类
主要针对普通感冒患者发烧、咽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对乙酰氨基酚是其中较为惯用药品——年《普通感冒规范诊治教授共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第20页Fra bibliotek对症治疗
缓解鼻塞 有鼻塞,鼻黏膜充血,水肿,咽痛等症状者,可应用盐酸伪麻黄碱等选择性收缩上呼吸道黏膜血管药品,也可用1%麻黄碱滴鼻。抗过敏 有喷嚏频繁,流涕量多等症状患者,可酌情选取马来酸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品。为了减轻这类药品引发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宜在临睡前服用。
第32页
中医中药治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能够选取中成药治疗,有很好临床疗效。中医药治疗可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相关规范执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第33页
谢 谢 聆 听!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第34页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第9页
试验室检验
病毒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严重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百分比能够降低。细菌感染时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出现核左移现象。病原学检验可依据患者病情程度和当地医院条件合理安排病原学检验,可采取RT-PCR检测病毒核酸明确病毒类型,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抗原,酶联免疫法检测病毒抗体水平,以及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病毒和细菌。脓性分泌物可作细菌学培养和药品敏感性试验,有利于细菌感染诊疗和治疗。

ICU患者常见感染部位的诊治

ICU患者常见感染部位的诊治
不一定痰标本镜检不培养结果阳性的可能痰标本采集本身就存在诸多可能被污染的情冴标本丌合栺即污染痰标本在运送或保存或接种等过程中易受到污染定植念珠菌广泛定植于口咽部鼻咽部无论是痰液还是支气管分泌物检测阳性多为定植菌感染在重症医学科真菌感染已经较为常见重症医学科的医师认为痰检出念珠菌一定是定植菌的观念是丌全面的临床上这种情冴往往易被忽略丏丌易避免镜检直接观察念珠菌有无假菌丝或菌丝可以为定植还是感染提供一些线索多次送检的意义怎么样才算是一份合格的痰标本
– 总感染率为51%,阳性菌株中真菌占19% – 念珠菌感染17%,仍为ICU真菌感染的主要菌属
Crit Care Med 2011 Vol. 39, No. 4
(Analyse du Management en Anesthésie et Réanimation des Candidoses invasives,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麻醉及管理分析 )
微生物学检查
(1)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隐球菌抗原阳性; (2)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发现除隐球 菌外的其它真菌(镜检发现隐球菌可确诊); (3)未留置尿管情况下,连续2份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或尿检 见念珠菌管型; (4)直接导尿术获得的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念珠菌尿>105CF U/ml); (5)更换尿管前后两次获得的两份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念珠 菌尿>105 CFU/ml); (6)气道分泌物(包括经口、气管插管、BAL、PSB等手段获取的 标本)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或真菌培养阳性; (7)经胸、腹、盆腔引流管/腹膜透析管等留取的引流液直接镜 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或真菌培养阳性; (8)经脑室引流管留取的标本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孢 子或培养阳性; (9)血液标本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或β-1,3-D葡聚糖(G试 验)检测连续两次阳性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与处理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与处理

诊断
具备下述5项标准中的3项: CRP>10mg/L ESR>30mm/h 关节穿刺细菌培养阳性 术中组织脓样表现 术中细菌培养阳性
张先龙-人工髋关节外科学:从初次置换到翻修
诊断
ESR和CRP对于诊断感染的敏感性较高为 96%,但特异性较低,仅有59%,阴性预测 值为95%-排除感染
之间间隔时间长短
处理
二期翻修
二期翻修的优势: 置入假体时可再次充分清创 如发现仍然存在感染,可再次清创植入占
位器或关节切除成形 迁延不愈的感染病灶可以被切除。
处理
关节切除成形
其他治疗无效的感染(包括抗生素骨水泥 占位器植入)
没有任何重建方法可以挽救感染病例的关 节功能。
处理
关节离断
严重感染威胁患者生命。 因感染而反复翻修手术失败导致软组织和
髋关节置换术后一般是没有疼痛的,如果 出现疼痛,就必须考虑感染的可能性
诊断
Meehan等认为,如果临床证实以下3项中的 1项,可以诊断为感染:
关节液或假体周围组织连续2次或2次以上培 养出同一微生物
假体周围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急性炎症 出现与假体相通的窦道
Clin Infect Dis,2003,36(7)
MRI和CT对于诊断感染没有多少价值
处理
感染的处理方式包括: 抗生素治疗并保留假体 开放清创冲洗,保留假体,更换内衬 取出假体。包括一期翻修置换、二期翻修
置换、关节切除成形、或关节离断术。
处理
在选择处理方案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很多相 关因素,包括:
感染的深度和出现时间 关节周围软组织情况 假体有无松动 致病菌种类 宿主抵抗感染的能力 患者的期望等
引起感染的原因
术中污染 体内他处有感染性病灶。如上呼吸道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初级基层指南(2023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初级基层指南(2023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初级基层指南(2023年)概述这份初级基层指南旨在提供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本知识和处理方法,以帮助初级医务人员更好地识别、诊断和治疗该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简介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感染,可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等严重疾病。

该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经粪便传播,通过呕吐、接触受污染的物体等方式传播给他人。

识别和诊断常见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胃灼热感、嗳气、食欲不振等。

初级医务人员在识别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判断:- 症状询问和体征观察:询问患者症状,观察是否有上腹部疼痛等明显症状的存在。

- 常规检验:对患者进行呼气试验、测定血清学抗体或抗原等检测,以确诊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治疗方法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初级医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 使用抗生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

- 药物抑酸:联合抗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或 H2受体拮抗剂,以减少胃酸分泌,并帮助胃黏膜修复。

预防措施为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初级医务人员可以建议患者采取以下措施:-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物等。

- 饮食卫生:均衡饮食,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结束语该初级基层指南为初级医务人员提供了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本知识、识别方法、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指导。

希望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肺炎的临床诊断与处理规范(完整版)

肺炎的临床诊断与处理规范(完整版)

肺炎的临床诊断与处理规范(完整版)1. 引言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严重情况下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本文档旨在阐明肺炎的临床诊断与处理规范。

2.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对肺炎进行初步诊断。

- 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和患者特征,需要考虑不同肺炎的病原体,例如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

- 应基于规范化的检查流程和诊断标准,确保准确的肺炎诊断。

3. 处理措施- 对于轻度肺炎患者,建议在家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并使用非处方药物缓解症状。

- 对于中度和重度肺炎患者,建议住院治疗,并进行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

-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病原体特征,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并调整治疗方案。

- 对于合并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4. 预防措施- 鼓励公众注重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使用口罩等,以减少肺炎的传播。

- 提倡预防接种,特别是对于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

- 加强公共卫生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应对肺炎疫情。

5. 结论肺炎的临床诊断与处理应遵循规范化的流程和准确的标准,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同时,应加强预防措施,减少肺炎的发生和传播。

参考资料:-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inical manage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when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fection is suspected. Interim guidance. 28 January 2020.-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中国老年医学病例文献编写组. 中国老年医学病例文献.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154-155.- 中国肺炎诊疗指南. 第五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呼吸病杂志,2019,42(3):13-18.。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一类疾病,其特点是易于传播和感染。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不断改善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和处理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一、诊断方法的进展1. 临床表现与体征的分析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医生首先需要通过病人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来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是感染引起的疾病。

例如,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常见于感染性呼吸道疾病,以及感染引起的其他器官系统疾病。

2. 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发展随着实验室技术的不断提高,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检测方法得以开发和推广使用。

例如,病毒核酸检测技术的引入,使得许多病毒感染的诊断变得更加准确和迅速。

此外,生化检验、成像学检查等技术的应用也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3. 新兴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新兴技术如基因测序和流式细胞术等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助于更早地诊断和治疗感染。

二、治疗手段的进展1. 抗生素的改进和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有多种新型抗生素问世。

这些新药物不仅更有效地杀灭病原微生物,还减少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此外,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抗生素通过生物合成的方式得以生产。

2. 免疫疗法的进步免疫疗法是指通过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来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

近年来,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为免疫疗法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重组蛋白药物和抗体药物的应用已经在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3. 其他治疗手段的创新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免疫疗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在不断涌现。

例如,新型疫苗的研发为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的希望。

此外,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研究和药物靶点的发现也为新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医学科技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微生物学知识点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微生物学知识点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微生物学知识点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微生物学知识点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微生物感染是指人体被各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感染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为了有效地诊断和治疗这些感染,了解微生物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类型之一,细菌可以引起肺炎、腹泻、尿路感染等疾病。

首先,诊断细菌感染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细菌培养可以在实验室中培养出细菌,并鉴定其种类,药敏试验则可以测试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基于这些检查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

二、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病毒感染是另一种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类型,病毒可以引起感冒、流感、肝炎等疾病。

与细菌感染不同,病毒感染的诊断比较困难,通常需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病毒基因片段。

治疗病毒感染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退烧、止咳等。

对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也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

三、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真菌感染可以引起皮肤感染、口腔念珠菌病等疾病。

诊断真菌感染主要是根据病变部位取样进行真菌涂片检查和真菌培养,可以确定感染菌株以及菌株的敏感性。

治疗真菌感染常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氟康唑等,可以口服或者局部使用。

对于一些顽固性真菌感染,也可以考虑使用静脉抗真菌药物。

四、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寄生虫感染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等,常见于热带地区。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一般是通过血液检查,如血涂片或者血清学检测来确定感染。

治疗寄生虫感染常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氯喹、莫西沙星等。

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症状的缓解和并发症的预防。

五、医院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获得的感染,常与手术、留置导尿管等治疗操作相关。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生化指标
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 等,评估病情对机体的 影响。
病原学检查
通过细菌培养、病毒分 离等方法明确病原体类 型。
免疫学检查
检测特异性抗体或抗原 ,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 。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适用于肺部、骨骼等系统感染,可观察病变 部位及范围。
MRI检查
CT检查
提供更详细的组织结构信息,有助于发现隐 匿性病灶。
扩大疫苗接种覆盖范围
加大疫苗接种力度,提高疫苗接种率,构建群体免疫屏障。
规范疫苗接种服务管理
完善疫苗接种服务流程,加强接种人员培训,确保疫苗接种安全、 有效。
个人卫生习惯培养
倡导勤洗手
宣传正确洗手方法,引导公众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注重呼吸道卫生
鼓励公众在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避免飞沫传 播。
处理并发症
一旦出现并发症,要立即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调整用药方案、手术治疗等, 以减轻患者痛苦和促进康复。
04 常见感染性疾病诊治要点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感冒
由病毒引起,表现为鼻塞、流涕 、咳嗽等症状,通常可自愈,治
疗以缓解症状为主。
喉炎
喉部炎症,可导致声音嘶哑、喉痛 ,治疗包括保持喉部湿润、使用抗 炎药物等。
支持治疗。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脑炎
脑实质感染性炎症,可能由病毒、细菌或真菌引起,需针 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降低颅内压、控制癫 痫等对症治疗。
脑膜炎
脑膜感染性炎症,常由细菌或病毒引起,表现为头痛、发 热、颈项强直等症状,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同时给予降低 颅内压等对症治疗。
脊髓炎
脊髓感染性炎症,可能由病毒、细菌或真菌引起,治疗需 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同时给予激素、免疫球蛋白等免 疫治疗。

艾滋病相关疾病和机会性感染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艾滋病相关疾病和机会性感染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艾滋病相关疾病和机会性感染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相关疾病和机会性感染(ois)常见疾病的发病,与t淋巴细胞计数(t-cd4)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在不同的t-cd4水平上,艾滋病相关疾病和各种ois的发病几率是不同的;ois未经正确的治疗,其预后差,常导致患者死亡。

方法:分系统简述各器官的疾病谱;在艾滋病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有规律可寻;结果:预防、治疗可以降低ois的发病率、感染死亡率。

讨论:机体在感染hiv病毒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重叠感染,反复感染,其感染的病原体为多样性,多部位感染,病情的复杂性.【关键词】aids;ois;t-cd4;诊断与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027-031 hiv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1.1 与严重免疫抑制未必相关的疾病有: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结核病、疱疹等;1.2 与严重免疫抑制相关的疾病有:肿瘤、真菌性肺炎、鸟分支杆菌性肺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等。

2 艾滋病常见ois的临床特点2.1 病原体的多样性: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2.2 感染的部位:肺部、消化道、脑、皮肤和黏膜等;人体各个部位,匀可感染。

2.3 病情的复杂性:可涉及多个脏器的损伤、病损程度可以很严重、治疗难度大、疗程相对较长。

在不同的t-cd4水平上, aids 相关疾病和各种ois的发病几率是不同的;ois未经正确的治疗,其预后差,常导致患者死亡。

但早发现、早治疗ois,能延长患者的成活期,预防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

t-cd4和ois之间的关系:t-cd4在200-500时, 常见的ois有:皮肤真菌感染、口腔念珠菌病、结核病、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口腔毛状白斑、kaposi肉瘤、非何杰金淋巴瘤;t-cd4在50-200时,常见的ois有肺孢子菌肺炎(pcp)、隐球菌病、弓形体病、艾滋病痴呆综合征;t-cd4<50时,常见的ois有隐孢子虫病、巨细胞病毒病、鸟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

病感染检测的意义与常见方法

病感染检测的意义与常见方法

病感染检测的意义与常见方法病原体感染检测的意义与常见方法病原体感染是指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进入宿主并扩散,引发疾病的过程。

准确检测病原体感染对于早期预防、快速干预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病感染检测的意义以及常见的检测方法。

一、病感染检测的意义1. 早期诊断与治疗:通过感染检测,可以在感染初期及时发现病原体的存在,从而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早期治疗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2. 防止传播:感染病原体的患者可能成为传染源,通过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有效遏制疾病的传播。

3.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同的病原体感染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通过检测可以确定感染的具体病原体类型,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 防止过度治疗:部分疾病的症状与病原体感染相似,通过感染检测可以明确是否为感染引起的症状,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等药物的情况发生。

二、常见的病感染检测方法1. 细菌和真菌感染检测:(1)细菌培养:通过培养患者样本中的细菌,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以及菌落特征,进一步鉴定细菌种类和敏感性。

(2)真菌培养:类似于细菌培养,针对患者可能感染的真菌,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

(3)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可通过扩增目标微生物的DNA片段,通过检测扩增产物的存在与否来判断感染情况,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2. 病毒感染检测:(1)PCR检测:PCR检测对于病毒核酸的扩增和检测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常用于HIV、乙肝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的检测。

(2)免疫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存在,诊断病毒感染。

3. 寄生虫感染检测:(1)血液显微镜检查:对于一些血液寄生虫感染(如疟疾、血吸虫病等),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涂片或其他样本,检测寄生虫的存在与数量。

(2)免疫学检测:采用免疫学技术检测患者的抗体水平或寄生虫特异性抗原,诊断寄生虫感染。

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诊断与治疗

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诊断与治疗

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诊断与治疗发表时间:2016-03-16T09:10:27.1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4期作者:郭阿雷孟塞克高振甫贾水淼[导读] 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脊柱骨病科切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内固定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治疗与诊断均十分重要,而对感染类型进行探讨并且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病原菌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脊柱骨病科 467000 摘要:切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内固定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治疗与诊断均十分重要,而对感染类型进行探讨并且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病原菌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同时对现有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有助于该病的治疗进一步发展,有利于降低致残率。

本文将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原因以及病原菌进行分析,并且探讨其诊疗进展,以为该病的诊疗作出贡献。

关键词:脊柱内固定术;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治疗近年来,脊柱内固定技术发展较快,不断有新产品问世,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切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内固定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切口感染后,医疗费用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增加,随着内固定植人在脊柱外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发生及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

早期诊断及适当的治疗对于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笔者就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分类脊柱手术术后深部感染分为早期感染和迟发感染。

侵入性操作或复杂的手术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直接相关。

近年来,内固定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融合手术,由于内植物的使用,往往伴随更长的手术时间、更广泛的暴露和更多的出血量,从而增加了术后感染的风险,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大约增加到6%[2]。

虽然各报道中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内固定物的使用使得感染的机会增加脊柱的解剖特点使得脊柱术后感染后果严重。

2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术后早期感染的原因包括:术中无菌操作不规范、电刀使用过度、术后引流不畅、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逆行感染等。

基层医疗机构十种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导

基层医疗机构十种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导

基层医疗机构十种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导1. 呼吸道感染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如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和体征(如发热、咽部充血等)进行初步判断。

- 确认诊断可通过临床检查、病毒学检测和血液检查。

治疗:- 给予患者休息、补充水分。

- 对于细菌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 对于病毒感染,常规使用退热药、抗病毒药物。

2. 胃炎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如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和体征(如腹部压痛等)进行初步判断。

- 确认诊断可通过胃镜检查、血液检查和呼气试验。

治疗:-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品。

- 根据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对于症状缓解不明显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胃酸分泌抑制剂。

3. 高血压诊断:- 根据患者血压测量结果,多次测量后确定高血压的诊断。

- 可通过血液检查评估器官损害情况。

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 药物治疗,如钙离子拮抗剂、ACE抑制剂、利尿剂等。

4. 糖尿病诊断:- 根据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试验结果确定糖尿病的诊断。

- 可通过血液检查评估病情。

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如合理饮食控制、增加体力活动。

- 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

5. 冠心病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如胸闷、胸痛等)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初步判断。

- 可通过心肌酶谱、心脏超声等进一步评估。

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 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等。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如咳嗽、气促等)和肺功能检查结果初步判断。

- 可通过胸部X线、肺功能试验等进一步评估。

治疗:- 吸烟者应戒烟。

- 给予患者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 避免空气污染和呼吸道感染。

7. 脑卒中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如突发昏倒、半身不遂等)和头颅CT/MRI 检查结果初步判断。

- 可通过脑血管超声、脑电图等进一步评估。

手部常见感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手部常见感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手部常见感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一、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一)表皮下脓肿感染发生的位置非常表浅,位于表皮下,脓肿四周软组织炎症浸润不明显,疼痛仅限于炎症局部,很少影响手的功能。

治疗将脓肿表面的表皮切除,清理干净脓性分泌物即可。

注意脓腔深层是否有小孔与深部组织相通,如感染已经过小孔浸润至皮下,则引致皮下脓肿与表皮下脓肿共存,临床表现为哑铃状脓肿,手术需切开真皮层至脓腔引流方可解决问题。

(二)指蹼间隙感染典型的病例多继发于体力劳动者手部的胼胝感染,指蹼间隙感染初始发生于手掌,因为手掌侧皮肤厚韧,并与深层组织有纤维索条连续,皮肤不易移动,使得手背侧肿胀明显,这一假象容易造成误诊,而感染后的脓液聚集在掌侧,临床表现为手背侧肿胀,疼痛,压痛却集中在掌侧。

治疗分为全身治疗和局部切开引流。

全身治疗除对症应用抗生素,还应治疗其他能够加重感染的疾病,如控制血糖,改善病人身体一般状况;切开引流选择掌侧平行指蹼横行切口,注意保护掌侧神经血管束;感染严重病例背侧掌骨头之间纵行切口。

指蹼感染切开引流应及时,因感染可通过蚓状肌管至掌中间隙,引起掌中间隙感染,增加治疗难度。

(三)甲沟炎、甲下脓肿通常由于手指末节砸伤,末节骨折,甲下血肿,指甲卫生保持不好,异物刺入甲板下方,嵌甲或拔倒刺引起,感染初始时可表现在一侧甲沟;后可经甲下至对侧甲皱襞,可扩散整个甲沟形成脓肿,也可合并甲下脓肿。

临床症状为感染侧甲皱襞红肿、疼痛、压痛,脓液形成后局部可有波动感。

早期可保守治疗,脓肿形成后应行切开引流,切口应在感染较重的一侧,切开后将切口两侧的皮瓣掀起,清除脓腔,内充填油纱条,如果感染已侵犯整个甲沟及甲下,需行拔甲术或部分拔甲术。

切不可一味要求保留甲板而使引流不充分,感染长期不愈合,需二次手术,严重可造成慢性感染。

拔甲时注意保护甲床,使用扁而圆钝的剥离器剥离,甲板取下后检查甲沟内有无残留碎甲板,以免影响愈合。

拔甲后3~5个月甲板可重新覆盖甲床。

(四)脓性指头炎多由指腹处刺伤引起。

急诊科中的皮肤感染急症处理

急诊科中的皮肤感染急症处理
对于复杂或深部感染,CT或MRI检查 可提供更详细的组织结构信息。
鉴别诊断思路及注意事项
01
鉴别感染性皮肤病与非感染性皮肤病
根据皮疹特点、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02
明确病原菌类型
不同病原菌引起的皮肤感染临床表现相似,需通过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原
菌类型。
03
注意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
皮肤感染可能并发败血症、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识别并处理。
坏死性筋膜炎
定义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广泛而迅速的皮下 组织和筋膜坏死为特征的软组织感染。
VS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重,寒战、高热 、烦躁不安、昏迷。局部表现为片状红肿 、疼痛,迅速向周围扩散,边界不清。皮 下组织广泛坏死,呈紫红色或灰黑色,失 去弹性。
PART 03
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思路
REPORTING
疖和痈
定义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而痈 则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
疖初起为毛囊性炎性丘疹,后炎症向周围扩展,形成质硬结 节,伴红肿热痛。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黄 白色点状脓栓。而痈则表现为局部皮肤硬肿、热痛,呈紫红 色,炎症范围较大。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疼痛、发 热等症状,给予相应的对 症治疗措施,以缓解患者 的不适感。
特殊情况下(如孕妇、儿童)治疗策略调整
孕妇治疗策略调整
在孕妇皮肤感染的治疗过程中,应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的药物,并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同 时,应加强对孕妇的营养支持和心理关怀。
儿童治疗策略调整
定义
皮肤感染是由细菌、病毒、真菌 或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皮肤组织 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二)2024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二)2024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二)引言概述: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是人类社会中常见的健康问题。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导致感染的疾病,而感染性疾病则是一类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的疾病,与传染病类似但更宽泛。

这篇文档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探讨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相关内容。

一、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区别:1. 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和范畴。

2. 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类型和传播途径。

3. 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程表现。

二、常见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1. 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肺结核等。

2. 消化道传染病:痢疾、霍乱等。

3. 性传播疾病:艾滋病、淋病等。

4. 血液传播疾病:乙型肝炎、疟疾等。

5. 病原体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

三、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1. 个人防护措施:勤洗手、保持卫生等。

2. 疫苗接种与免疫防御。

3. 病原体传播途径的阻断措施。

4. 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政策的作用。

5. 疾病的监测与防控系统建设。

四、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

2. 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在治疗中的作用。

3.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4. 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5. 疾病的康复与健康管理。

五、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社会影响与管理:1. 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对社会的影响和负担。

2. 疫情应急管理与公共卫生应对措施。

3. 健康教育与公众宣传的重要性。

4. 感染控制与疫苗研发的前沿进展。

5. 国际合作与全球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与机遇。

总结: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威胁,但通过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更好地抵御与处理这些疾病。

面对挑战,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以全球视角来解决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问题,并以此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安全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症状、体征
➢ 已有的客观炎症指标 ➢ 客观炎症指标
病原体的评估
➢ IDSA或专业学会指南
➢ 流行病学调查
➢ 各类感染的特征
耐药性的评估
➢ 耐药危险因素评估 ➢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医学ppt
10
病人伴发热
感染性疾病
非感染性疾病
病毒 细菌 结核 真菌 寄生虫
G+ G-
根据耐药状况 经验性治疗
取相应 标本进 行病原 学检测
6
Kumar et al. Crit Care Med 2006; 34:1589-1596.
MDR致病菌感染危害严重
• MDR致病菌感染显著增加患者未充分治疗比例及死亡率
P<0.001
P=0.003
P<0.001
患者百分比(%)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估MDR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菌血症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 2月前患者再次发热,症状基本同前
❖ 胸部CT:右肺下叶肺炎,心影增大 ❖ CBC示:WBC5.66*10^9/L,N82.2%,hsCRP 28.72mg/L,ESR21mm/hr ❖ 莫西沙星片抗感染约2周,症状基本缓解
4. 停药后约1周,再次出现发热伴乏力,头晕,夜间盗汗等,症状基本同前
❖ CBC:WBC5.3*10^9/L,N75% ❖ 胸部CT:双下肺间质性改变 ❖ 头孢克洛抗感染,患者仍有低热
医学ppt
15
临床病例
患者,男,37岁,反复发热4月余
1. 患者4月余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伴咽痛,伴发热畏寒寒战 2. 3月余前患者出现乏力,伴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8度,多于下午出现,伴
夜间盗汗
❖ CBC示:6.3*10^9/L, N80%,hsCRP33.5mg/L ❖ 胸部CT提示:两肺感染考虑,结核不除外 ❖ 左氧氟沙星片治疗9天,体温恢复正常
Each hour of delay
30
carries 7.6% reduction
20
in survival
10
0
0.5
1
2
3
4
5
6
Delay in treatment (hours) from hypotension onset to
effective医an学tpimpt icrobial therapy
医学ppt
16
体格检查
➢ 37.8 度;脉搏 : 89 次/分钟;呼吸 : 20 次/分钟;血压 : 141/44 mmHg,疼痛:0分。神清,精神可,口唇无紫 绀,颈静脉无充盈怒张,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 性啰音。心律齐,心前区可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可 触及震颤。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 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双侧巴氏征阴性。
如何使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恰当?
1、正确的感染诊断: 是否是感染?感染部位? 最可能的病原菌? 病原菌的耐药性如何? 感染的严重程度?
2、设计科学的给药方案: 抗菌药物的PK/PD
医学ppt
9
一、正确诊断是初始合理抗感染治 疗的前提
感染的诊断
感染严重程度的评估
感染部位的诊断
重症感染与轻中度感染
➢ 临床症状、体征
医学ppt
7
Tam VH et al.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10;54(9):3717-22
恰当的初始抗感染治疗
• 合适的抗菌药物选择
– Matches antibiotic sensitivities of the organism to
(合适的剂量,PK/PD)----MIC
– Select correct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to ensure antibiotic penetration at site of infection
(合适给药途径)
医学ppt
8
ATS/IDSA Guideline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5;171:388-416.
the antibiotic used(所选的抗菌药物对病原菌敏感)
• 正确的时机、剂量和给药途径-- 确保感染部位达 到有效浓度
– Choose an appropriate initial antibiotic therapy
(起始治疗恰当)
– Use optimal dosing (PD profiling)
常见感染的诊断和处理
医学ppt
1
建立完善抗菌药物应用技术支撑体系
➢ 二级以上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临床微生物 室,配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 人员和临床药师
➢ 要按年度为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 业培训,尤其是县级医院相关人员培训,对临 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
➢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全过 程控制;
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抗生素
疗效好
疗效不好
停药或降阶梯
调医学pp整t
11
(一)发热待查的诊断
医学ppt
12
1、详细采集病史的重要性
热型 是否发热
热程与 热度
伴随症 状
病史线 索
医学ppt
13
病史是关键
近1周畏寒、高热 ➢白细胞正常,CRP增高 ➢在越南做生意
病人有20年的IgA肾病,高热三天住院。 ➢白细胞正常,中性81.7%,CRP>200mg/L ➢发热当天就诊:白细胞正常,中性稍增高, CRP7.4mg/L
医学ppt
14
2、全面的体检是重要手段
患者,女性,82岁,发热1月余,白细胞 2.0*10E9/L,使用多种抗菌药物疗效不佳
➢体检左颈部蚕豆大淋巴结 活检报告:淋巴瘤
患者,男性,57岁,发热半月余,使用抗菌药 物疗效不佳,白细胞正常
➢追问病史:有时视物:双影;颈部可疑抵抗 腰穿:结核性脑膜炎
患者37岁,反复发热4月余,查体发现:心脏 杂音
• 目标治疗:感染部位、病原菌及药
敏已明确,针对性地使用抗菌药物。
医学ppt
5
重症感染需要及时有效治疗
2154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78.9% got effective antimicrobial therapy
90
80
70
Survivial (%)
60Biblioteka 5040医学ppt
2
2012年科室住院病种分类
医学ppt
3
感染科会诊量
19% 28%
2010年
1875人次
2011年
•2406人次
2012年
•2855人次
不包括急诊室会诊和院内的大会诊
医学ppt
4
抗感染治疗的种类
• 经验性治疗:根据病史、症状、体
征及实验室检查,得出初步诊断,评 估可能病原体和耐药性后,病情评估 后使用抗菌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