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天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运动与力的关系知识点

高一物理运动与力的关系知识点

高一物理运动与力的关系知识点一、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种相互作用,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强度的物理量。

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

二、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三、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加速度定律,它表明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指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力的矢量和求得。

力的分解指一个力可以被分解为几个力的合成。

五、弹力弹力是物体表面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力,它的方向与物体表面垂直。

六、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相互之间的粗糙程度而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七、重力重力是物体在地球或其他天体附近受到的吸引力,是由物体质量产生的。

八、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

平衡条件可以分为平衡在静力学平衡和平衡在动力学平衡两种情况。

九、滑动摩擦力和静止摩擦力物体静止时所受到的摩擦力称为静止摩擦力,物体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的法向压力成正比,而与物体表面间的粗糙程度、润滑情况和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

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用于计算两个力合成后的大小和方向,将两个力按照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进行平行移动,连接起始点和结束点即可得到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十一、张力张力是由绳子、弹簧、弦等伸长物体的内部相对分子间拉力产生的力。

十二、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判定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之前处于静止状态时,所需的摩擦力最大值称为静摩擦力。

当外力逐渐增大,物体开始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减小,称为动摩擦力。

总结: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是物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通过牛顿的三大定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密切关系。

除了基本的力的概念,我们还学习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弹力、摩擦力、重力、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等相关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一章力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一章力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一章力知识点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一章力知识点第一节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二、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4、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三、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9.8N/Kg。

这个定值用g表示,g= 9.8N/Kg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单元教材概述本单元是质点的动力学内容,是在前面三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的变化,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为便于学生学习,本单元只讨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问题。

在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

本单元先阐述牛顿第一定律,提到了在牛顿之前对力学研究的大能,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力学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本单元在描述牛顿第二定律前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基础,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是定量的规律,新教材在介绍了力学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后,通过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两类基本问题,深化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最后利用了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本单元内容教学内容:《4.1 牛顿第一定律》本节内容分析并说明在牛顿之前,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明确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4.2 实验: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本节内容通过实验初步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二定律;《4.3 牛顿第二定律》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定量规律的学习;《4.4 力学单位制》本节内容介绍了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4.5 牛顿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学习了利用牛顿定律讨论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4.6 超重和失重》本节内容通过对生活实际中的超重、失重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注意事项】1. 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运动定律在高中物理中地位与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在高中物理中地位与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在高中物理中地位与作用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动力学的核心知识,是经典力学的基础,是天文学的研究基础,是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的推导支柱和研究能量问题的重要手段,是电磁学的研究方法的基石,是热学研究的基础,可以说只要是研究宏观低速,在惯性参考系中运动的一切物体,牛顿运动定律都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建立物理观念的重要的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高中物理动力学是理论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作用于物体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动力学研究的对象的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宏观物体,高中物理学的动力学分支是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基础,也是许多工程学科的研究基础。

作为选拔人才功能的高考,在物理学科的考查中更是对牛顿运动定律加大考查力度,是每一年高考物理的必考的重点知识,指导学生学好牛顿运动定律不仅可以为学生高考服务,更是对学生将来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在运动学中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但是没有讨论物体为什么会做这种或那种运动,要揭示物体运动原因,就要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称为运动学;研究运动与力的理论,称做动力学。

运动学是研究动力学的基础,但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是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例如运动学只是使我们能够描述天体是怎样运动的,动力学则使我们能够把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送上太空,使人类登上月球,甚至奔向火星。

动力学的奠基者是英国科学家牛顿,他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后人把它们总称为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确定了力与运动是关系,它们是整个动力学的核心。

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一个延绵了两千年的问题。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例如马拉车,车才会持续地运动,马停止拉车,车就停止运动,他的观点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以至于在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把他的观点奉为经典,没有人怀疑。

初三物理第一课

初三物理第一课

初三物理第一课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

初中物理作为学生接触物理学的第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文将介绍初三物理第一课的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计算和测量、力的合成和分解。

在初三物理的第一课中,我们将学习到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运动。

我们常常用力来推动物体、拉动物体、阻止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运动或停止运动,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

力的计算和测量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内容。

在初三物理的第一课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可以用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来计算。

力的计算公式为:力 = 质量 ×加速度。

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我们还将学习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力工具,它可以通过弹簧的伸缩程度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合成和分解也是初三物理第一课的重要内容。

力的合成是指当两个或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合力是多个力的矢量和。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相加来计算。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和运用。

力的分解可以使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来进行计算。

初三物理第一课的内容涵盖了力的概念、力的计算和测量、力的合成和分解。

通过学习力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通过力的计算和测量,我们可以量化力的大小。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初三物理的第一课是我们学习物理学的第一步,它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初三物理的第一课是力的概念、力的计算和测量、力的合成和分解。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和运用。

物理学的知识将伴随我们一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解决实际问题。

初三物理的第一课是我们学习物理学的第一步,它为我们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九章《牛顿第一定律 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点附练习讲义

2022年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九章《牛顿第一定律  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点附练习讲义

牛顿第一定律力与运动关系【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理解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3、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要点梳理】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要点诠释:对定律的理解: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定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5、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根底上通过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出来的。

6、牛顿第一定律是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规律,它反映了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合力为零)时的运动规律,在不受任何力时,物体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要点二、惯性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要点诠释:对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惯性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即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总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

因此在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或“惯性力〞等。

专题09-1 力 运动和力 第1节 力 牛顿第一定律(解析版)

专题09-1  力 运动和力  第1节 力  牛顿第一定律(解析版)

第九课力运动和力第1节力牛顿第一定律基础知识过关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2.符号和单位: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它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3.力的作用效果:①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改变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描述: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②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5.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二、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簧测力计三、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通常用字母G表示。

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大小: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公式:G=mg。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惯性:(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影响因素:惯性是物体自身的属性,它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运动的状态和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3)理解:①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②惯性不是力,只能说“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

高频考点过关考点一:力的作用效果1.(2022•鄂州)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同学们课后开始联想一些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情景。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在世界级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基本包揽所有乒乓球项目的金牌,为国争光,扬我国威。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知识点一、力和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概念力是一种可以改变物体状态的物理量,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

2.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N),1N是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每平方秒的加速度的力。

3.力的表示方法通常用矢量图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可以用字母F表示,如F=10N。

二、力的性质1.力的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使物体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其运动状态的方向。

2.力的合成若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通过合力和分解力的原理来理解物体的受力情况。

三、平衡条件1.平衡状态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可以利用平衡条件来分析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四、摩擦力及其性质1.摩擦力的概念当物体相对运动或相互接触时,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可以使物体减速或停止运动。

2.摩擦力的性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关,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五、力的作用点1.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是力作用的具体位置,力会使物体发生变形或产生转动。

2.力臂在计算力矩时,需要考虑力的作用点与转动轴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称为力臂。

六、静力的平衡条件1.静力平衡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受到的合外力和合外力矩均为零,这种状态称为静力平衡。

2.静力平衡条件利用静力平衡条件可以分析物体在静止状态时所受的外力和外力矩,进而求解静力平衡问题。

七、习题训练1.多种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通过练习多种力的合成与分解来提高对力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平衡条件的应用通过练习使用平衡条件来解决力的平衡问题,提高解题技巧和分析能力。

3.摩擦力的计算通过练习摩擦力的计算问题,加深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以上即为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的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些内容,提高物理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4章-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4章-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
以加速度a 为纵轴、质量 M 为横轴,根据
各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可以得到如图甲
所示的一条图线,由图线只能看出质量 M 增
大时加速度a 减小,无法定量得到两者关系。
1
若以a 为纵轴, 为横轴,可以得到如图乙的
M
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据此可以判断出 a 与 M
成反比。
(
3)按图示组装实验器材,先接通电源后
3
2.
【变式1】如图所示,
A、
B 两小球分别连
等,
B 球 受 力 平 衡,
aB =0,
A 球所受合力为
定在倾角为30
°的光滑斜面顶端.
A、
B 两小球
都不为零
图所示,细线烧断后瞬间,弹簧弹力与原来相
mgs
i
nθ+kx =2mgs
i
nθ=maA ,解 得 aA =
2gs
i
nθ,故 AD 错误,
BC 正确.
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
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三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判断方法
(
1)从受力的大小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
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
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
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
2)从加速度的方向判断,当物体具有向
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
B.物块与斜面间的正压力增大
C.物块相对于斜面减速下滑
是对超重失重概念、定义的理解,此类知识点
D.物块相对于斜面匀速下滑
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另一种则是
三 牛顿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对超重失重分析计算能力的考查,主要以计
位制.

初三物理第一课

初三物理第一课

初三物理第一课尊敬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作为一名职业写手,今天有幸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初三物理学习的文章。

物理是一门探索自然现象、揭示物质与能量之间关系的学科,对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述初三物理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和策略,助力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学年的挑战。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初三物理的课程内容。

在这一学年中,我们将学习力、运动和能量这三个方面的知识。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现象,它可以使物体产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运动则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能力,包括动能、势能和内能等。

这些知识点将为我们揭示自然界中各种现象背后的规律,培养我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我们要学会通过观察现象来发现问题。

实验是验证物理规律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学会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此外,分析与归纳能力也是物理学习的关键。

通过分析现象,我们可以找出规律;通过归纳,我们可以总结出一般性结论。

这些思维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为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我们还需要制定合适的学习策略。

首先,要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巩固知识点,回顾学习内容。

其次,要课后及时复习,加强练习。

通过做题,我们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并弥补知识漏洞。

最后,要积极参与互动讨论,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

这样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初三物理学习不仅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

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力与角动量的守恒

力与角动量的守恒
物体运动的状态
动量定理:力对物 体作用的时间等于
物体动量的变化
冲量:力在时间上 的积累,表示力对
物体运动的影响
冲量定理:力对物 体作用的时间பைடு நூலகம்于 物体动量的变化率
角动量守恒
转动的基本概念
角动量:物体转动时,其质量 与速度的乘积
角速度:物体转动时,其转动 的角度与时间的比值
转动惯量:物体抵抗转动的物 理量,与物体的质量和形状有 关
角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许多物理现象,如陀螺的转动、天体的运动 等。
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广泛,如在航天器姿态控制、陀螺仪设计等领域都有重要作用。
角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定律一起,构成了物理学中的重要基础。
守恒条件及应用
守恒条件:系 统不受外力矩 作用,或外力

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 力作用时,其加速度与 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
质量成反比
守恒定律:力与运动 的关系遵循守恒定律, 即力与角动量的守恒
力的分类与性质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 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力的平衡:共点力平衡条件、力矩平衡条件
动量算符的应用: 求解薛定谔方程、 计算粒子的动量分 布等
不确定性原理与观测误差
海森堡不确定性 原理:粒子的位 置和动量不能同 时被精确测量
观测误差:由于 测量仪器的限制, 无法完全准确地 测量粒子的动量 和位置
波函数:描述粒 子在空间中的概 率分布,与粒子 的动量有关
量子力学中的动量 与波函数:波函数 可以描述粒子的动 量,但测量误差和 不确定性原理限制 了我们对粒子动量 的精确了解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总结物理必修一换档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总结捻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作者谭洋一、全章思路网1、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的联系利探究实验数据处理中所发现用二者之间所利用数学知识得到此v-t得变小一种特别的数据即速匀图像的表达式表达式为速车度随时间均匀的变化。

到直速的线度实运随验动此种特殊的变化即为数时据由数学知识得到的表达式的间我们在这一词语章节中要作在物理学中的含义是:速变研究的匀变速直线运出度化动。

速与的度时规时间律间图的像关系2、第一节与第三节之间的联系利探用利用计算机处理得到匀究实验数据处理中发现所此x-t图像的函数表达式变小得到特别的数据即速一种为速车度随时间均匀的变化。

直速的度验运随数动时此种特殊的变化即为据由计算机处理得到的表达的语意间我们在这一章节中要作式在物理学中的含义是:位变运出研究的管吻变速直线运出移化动。

位与的移时规时间律间图的像关系3、第三节规律的另一种得出思想利用微分的思想证明前面由匀速直线运动x=vt的规的结论是可以运用于匀变匀匀广韵,结合其v-t 图像的特速点得出v-t图像与时间轴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并由此排列成变变直所围成的图形面积即为物速得出了相应的表达式速线体的位移直直运线线动运运动的速将此结论用于匀变速动的将此表达式与前面用计算的直线运动成立算出么?速位度时度机处理得出的表达式进行展开移时对比,见到其再次证明了与间间以上观点图图屈埃泰时像间像的关系4、第一、二、三节内容得到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规律有:(1)(2)5、利用前面所得出的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规律结合数学知识我们能得到第四节全部内容的结论,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固定点位移的关系为:(3)(5)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所,物体在一段过程中,在此过程中的中点位移时中曾的瞬时速度与其在这个工程中的初末速度之间的关系:(6)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延时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是一个隐式(逐差相等)(7)逐差相等的推广规律7、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比例关系:(8)连续相等时间间隔下,每段间隔时间的北段末速度之比:(9)连续相等时间间隔下,每段间隔内的位移之比:(10)连续相等位移内,每段位移所花时间之比:(11)连续相等位移下,每北段位移的末速度之比为:8、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其为一个理想的物理模型,即物体在只受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1 / 24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 1 理想实验的魅力1.力与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亚里士多德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_运动_;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_静止_伽利略力不是_维持_物体运动的原因笛卡儿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_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_速度_沿同一_直线_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_方向_2.伽利略的斜面实验:(1)理想实验: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向下运动,再让小球冲上第二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无论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如何,小球达到的高度__相同__。

若将第二个斜面放平,__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__。

 (2)实验结论:力不是__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__。

知识点 2 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__匀速直线运动__状态或__静止__状态,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__改变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知识点 3 惯性与质量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__匀速直线运动__状态或__静止__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

2.惯性的量度:__质量__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考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情境导入在足球场上,为了不使足球停下来,运动员带球前进必须不断用脚轻轻地踢拨足球(如下图甲)。

又如为了不使自行车减速,总要不断地用力蹬脚踏板(如下图乙)。

这些现象不正说明了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那为什么又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示: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如果足球不是在草地上滚动,而是以相同的初速度在水平的水泥地板上滚动,它将会滚出比草地上远得多的距离,这说明了由于阻力的存在才导致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足球在草地上滚动时所受阻力大,运动状态很快发生改变;足球在水泥地面上滚动时所受阻力小,运动状态改变得慢,但终究还是要停下来。

在盘带足球时,人对足球施加力的作用,恰恰是起了使足球已经变小的运动速度再变大的作用。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第3课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第3课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材P7~8)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探索一: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7过山车、老鹰、台球、电梯和掉落的苹果的图片。

)这些现象大部分同学都见过,图中物体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呢?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图中物体的运动路线。

3.小结:台球、掉落的苹果、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过山车和老鹰的运动路线是曲线。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物体运动路线的描述,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运动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为后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判断打下基础。

探索二:做击球活动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蓝色球和红色球。

)你们能让小球走直线吗?2.活动:将蓝色球和红色球放在讲桌上,相距约40厘米。

请几名学生尝试推动蓝色球来击中红色球。

(预设:大多数学生很难击中。

)3.提问:我们好像很难直接用蓝色球击中红色球,这是为什么呢?(预设:因为球运动的路线不确定,很容易改变。

)4.追问:有什么好办法能让蓝色球百发百中地击中红色球呢?(预设:让小球沿特定的路线运动。

)5.活动:分发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指导学生利用轨道击球,并用线条和箭头画出两种轨道中蓝色球的运动路线。

6.提问:小球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中运动的路线分别是怎样的?(预设:在直线轨道中运动的路线是直线,在曲线轨道中运动的路线是曲线。

)7.小结:在直线轨道内运动的小球在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内运动的小球在做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尝试用蓝色球直接击红色球,再分别利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击球,体会两种击球方式的区别,很好地符合了3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具体感知物体的运动形式。

探索三:做滚球活动1.过渡:接下来我们试着让小球做不同的运动,比如用手将小球沿着桌面推出。

2.提问: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会是怎样的?(预设:直线。

)当小球冲出桌面后,它的运动路线又会是怎样的呢?(预设:向下掉落。

中考物理 专题讲解 第八讲 运动和力(含解析)(2021学年)

中考物理 专题讲解 第八讲 运动和力(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中考物理专题讲解第八讲运动和力(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中考物理专题讲解第八讲运动和力(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中考物理专题讲解第八讲运动和力(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运动和力【考纲要求】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属性,能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3.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4.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命题趋势】这部分知识与生活、应用联系密切,是中考重要的考查点,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这些考点常以填空、选择题题型出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可能会以实验题出现,考查的重点是将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其运动情况的结合。

考点精析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自行车从斜坡冲下来时不容易停下来,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B.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也能运动C.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力也可能是平衡力D.只受一对平衡力匀速运动的物体,若去掉其中一个力,则物体的运动速度一定增大【考点】6L:惯性;6U: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指的是物体能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2)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当物体不受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它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就是在做曲线运动.(4)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解答】解:A、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其他因素无关,故A错误;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当物体不受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B正确;C、既然是曲线运动,它的速度的方向必定是改变的,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不可能是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C错误;D、只受一对平衡力匀速运动的物体,若去掉其中一个力,如果撤去的这个力是物体运动的动力,则物体将会做减速运动,故D错误.故选B.2.公交驾驶员进行驾驶技能比赛时,可通过“一杯水”来考验驾驶员的行车技术.将一杯水静置在公交车的置物台上(如图),司机突然刹车时,杯中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仍保持水平B.将向前溢出C.将向后溢出D.会溢出,但不能确定溢出方向【考点】6L:惯性.【分析】本题中水面发生了变化,这属于惯性现象,所以解答本题需要根据惯性知识去分析.【解答】解:司机突然刹车时,车的速度减慢,而杯中水由于惯性仍然会向前运动,故水可能会向前溢出.故选:B.3.如图是小明参加足球赛射门的情景,在射门过程中( )A.脚对球施加了力,而球对脚没有力的作用B.球受的重力的方向始终水平向前C.球离开脚后继续向前是因为球具有惯性D.球的运动状态始终不变【考点】6L:惯性;6U:力与运动的关系;7A:重力的方向.【分析】(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3)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4)物体的速度、方向发生变化为运动状态改变.【解答】解:A.脚对球施加了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球对脚也有力的作用,故A错误.B.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故B错误.C.球离开脚后,球由于具有惯性,仍然会向前运动,故C正确.D.在射门过程中,球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球的速度和运动方向都发生了变化,故运动状态改变,故D错误.故选C.4.大老虎从静止开始加速追赶小羚羊,快追上时,羚羊突然急转弯逃脱了老虎的捕捉.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老虎静止时没有惯性ﻩB.老虎加速过程惯性增大C.老虎惯性大不易转弯ﻩD.老虎惯性小不易转弯【考点】6L:惯性.【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指的是物体能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解答】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是否受力、速度大小无关,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5.如图所示,固定有磁体的小车A、B靠得较近,松手后两车向相反方向运动.对此现象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A.松手后两车都运动,是因为两车都有惯性B.A对B的排斥力使A车运动状态发生改变C.B对A的排斥力使A车运动状态发生改变D.A对B的排斥力与B对A的排斥力,作用效果相同【考点】6L:惯性;6F:力的作用效果;6K: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分析】(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力的作用效果为: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总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解答】解:A、松手后两车都运动,是因为两车受到磁力的作用,故A错误;B、A对B的排斥力使B车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改变的是B车,故B错误;C、B对A的排斥力使A车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C正确;D、A对B的排斥力与B对A的排斥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作用效果不同,故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共4小题)6.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传统民俗,划桨手在鼓声的号令下,有节奏地向后划水,龙舟快速前进,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龙舟到达终点后,虽然桨手停止划水,但由于惯性,龙舟仍会继续向前运动.【考点】6L:惯性;6I:力作用的相互性.【分析】解决此题从向后划水,龙舟得到快速前进的动力上分析,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龙舟继续向前运动,表明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总结出这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解答】解:划桨手向后划水,同时水也会给船桨一个反作用力而使船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停止划水,船继续前进一段路程,这是由于惯性,船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引起的.故答案为:相互;惯性.7.头盔、赛车服、头颈支持系统是赛车手极其重要的防护装备(如图),分别保护赛车手身体的不同部位.(1)专业赛车服有导热性能极弱的材料制成,可以在高温时对赛车手起保护作用,导热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2)比赛过程中若发生意外撞击,在安全带的保护下,车手的身体能被固定在座椅上,佩戴头颈支持系统可以避免头部由于惯性向前摆动,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考点】6L:惯性.【分析】(1)导热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2)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解答】解:(1)专业赛车服有导热性能极弱的材料制成,导热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2)比赛过程中若发生意外撞击,汽车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而佩戴头颈支持系统可以避免头部由于惯性而向前摆动,从而起到保护作用.故答案为:(1)物理性质;(2)惯性.8.2017年5月18日,由中国自主研制的“直﹣19E"出口武装直升飞机首飞成功,如图所示,当直升机静止在水平停机坪上时,它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选填“相互作用力”或“平衡力"),当直升机在竖直方向加速升空时,飞行员受到的合力向上(“向上”、“向下"或“为零”)【考点】6S: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分析】(1)二力平衡的特点: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2)相互作用力的特点: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其受合力的情况:(3)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受平衡力,合力为零;物体加速运动,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减速运动,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解答】解:当直升机静止在水平停机坪上时,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都作用在飞机上,是一对平衡力,不是相互作用力.当直升机在竖直方向加速升空时,所受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故合力方向向上.故答案为:平衡力;向上.9.为了研究摆锤的摆动,小明用细绳把摆锤悬挂起来,将摆锤从A点静止释放,利用频闪照相技术拍摄摆锤在相同时间间隔的位置(如图).(1)摆锤到达最高点B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否(2)小明发现摆锤从A点到O点时速度越来越大,他从照片中获得的证据是摆锤相邻位置间隔越来越大.【考点】6U: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1)摆锤到达最高点B时只受重力作用,物体只受一个力的作用,根据几个力平衡的概念可知一个力不能平衡.(2)由题意,频闪仪每隔相同时间照相一次,说明照片上相邻两球位置所经历的时间,根据小球间距的变化,分析速度的变化.【解答】解:(1)到达最高点时,摆锤只受到重力一个力的作用,所以它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它处于非平衡状态.(2)由题意,频闪仪每隔相同时间照相一次,而摆锤间距越来越来大,则知摆锤的速度越来越大.故答案为:(1)否;(2)摆锤相邻位置间隔越来越大.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10.在探究运动和力关系的实验中,将同一辆小车从相同的高度处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如图所示.第一次水平木板上铺有毛巾,第二次是棉布,第三次直接滑在水平木板上,小车在三种不同的水平面运动一段距离后,分别停在木板上的不同位置.(1)小车在三个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时,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选填“远”或“近”),这表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选填“大"或“小”).(2)对上问实验分析后可以推测:如果小车在水平面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3)英国科学家牛顿对上面实验进行科学的推理,并概括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考点】6N: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分析】(1)要知道阻力大小与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以及运动的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 (2)由第(1)问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结论推理出阻力为零时的运动情况.(3)本题是一道实验题,考查的是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该实验是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解答】解:(1)表面越光滑,阻力就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长,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2)由(1)现象可知,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那么就没有阻力可以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了,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做匀速直线运动.(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物理定律;这个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归纳得出来的.故答案为:(1)远;小;(2)匀速直线;(3)牛顿;牛顿第一.四.计算题(共1小题)11.在生活中人们常会有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其实只要应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就能作出合理解释.(1)人们经常认为,汽车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所以要限速,但是高速公路限速牌上却显示,大型车辆最高限速比小型车辆低,原因是汽车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2)在今年第四次成品油调价中,汽油价格下调250元/吨,柴油价格下调235元/吨.但细心的小明发现,加油站的汽油价格下调0.18 元/升,柴油价格下调0.20元/升,每升柴油价格反而比汽油下调得多,其原因是柴油比汽油的密度大.(3)现在高速公路上不仅有即时测速,还有区间测速,即在某一路段上设置两个监控点,根据车辆通过前后两个监控点的时间来测算车辆有无超速.在如图所示限速要求的高速公路上,第一个监控点测得某辆小车于8:10以115千米/时的速度通过,相距30千米的第二个监控点于8:22 测得该小车以118 千米/时的速度通过.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小车行驶途中是否超速.【考点】6L:惯性;2C: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6A:速度的计算.【分析】(1)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2)根据汽油和柴油的密度的大小分析;(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解答】解;(1)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大型车辆比小型车辆的质量大,速度相同时,大型车的惯性大,故大型车辆最高限速比小型车辆低;(2)由汽油每吨降低250元,可算出降低1元对应的质量m1,则m1=×1000kg=4kg,也就是4kg的汽油下调价格是1元,由汽油每升降低0。

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一、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念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很早以前,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作过许多探讨.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受迫运动,他认为自然运动不需要力的推动,而受迫运动需要作用力的推动.作用力是产生受迫运动的原因,作用力的本质就是抵抗,克服物体趋向其自然位置的本性.他认为,要使物体不断地作受迫运动,就要使外力不断作用于物体,不断地同物体保持直接接触.一旦这种作用停止了,直接接触中断了,物体的运动也就随之停止,所以在他看来物体本身不能维持运动.亚里士多德用他的运动观念解释了我们扔石头,石头离开手后为何还会运动一段距离.他认为,在这种状况下,石头后面的空气同石头保持着接触,当石头在手的推动下离开手的一瞬间,石头原来占据的位置就成了虚空,而大自然是厌恶真空的,所以周围的空气就立即填补了这个空间,对石头形成了一种冲力,使它又能向前移动一个位置.依此类推,石头离开手后就能继续移动一段距离.亚里士多德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解释,他认为是由于重量而使物体下落,而物体之所以有重量,是因为包含水元素特别是土元素的缘故.物体所含土元素越多就越重,它趋向其自然位置——地心的要求就越强烈,由此他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物体下落速度同它的重量成正比.他继而引用马拉车,认为为了在一条平坦的路上拉车,马需要不断地用力,因此,沿直线以恒定速度运动的物体(如马车)应当受外力作用.总之,亚里士多德在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问题上做出了不少错误的结论.即认为:受力运动与物体本质无关,取决于外力的作用,“运动者皆有推动者推动”,“在受力时,力既是产生运动,又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沿直线以恒定速度运动的物体应当受外力的作用”等.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威望和影响,他的一些错误结论被当作信条,统治了人们近二千年的历史,直到十七世纪,人们才逐步形成正确的概念,其中伽利略做出了重要贡献.二、伽利略提出惯性原理伽利略早在比萨大学读书时就指出:亚里士多德生活在近二千年前,现在世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亚里士多德没有离开过地中海领域,而现在人们已完成了环球旅行.亚里士多德只了解世界上的一个小角落,他不可能永远正确而不犯错误.伽利略十分重视运动学的研究,并努力建立一门新科学.他写道:“在自然中,最古老的课题莫过于运动.尽管哲学家们对此写出了内容庞杂的著作,我却发现运动的某些性质仍是值得探讨的.”伽利略在批评亚里士多德运动观念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力学观点.他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设计了一个著名的斜面实验:他在一个板条上刻出一条直槽,贴上羊皮纸使之平滑,让一个光滑的黄铜小球沿直槽下滚,并用水钟测定下落时间,伽利略在斜面成不同的倾斜角和铜球滚动不同距离的情况下作了上百次测定,从而证明了落体“所经过的各种距离总是同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的自由落体定律.在此基础上,伽利略进一步提出了“等末速度假设”即静止物体不论是沿竖直方向还是沿不同斜面从同一高度下落,到达末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伽利略进一步用单摆摆球的等高性实验作了检验.如图:拉至AB放开的摆球会升到对面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在E或F处钉上小钉子,摆球仍然沿不同的圆弧上升到同一水平高度的各点.反过来,如果让摆球从这些点下落,它同样会升到原水平高度的B 点.这说明,沿不同倾斜度的斜面(不同弧线)下落,其末速度是相等的.根据这个假设,伽利略推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结论.“等末速度假设”和单摆摆球的等高性实验,把伽利略引向理想斜面实验,如图让小球从第一个光滑斜面AB滚下,再爬上第二个光滑斜面BC,则当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爬到一定高度,就停止上爬再度滚下.上爬到的这个高度(C点)刚好等于小球在第一个斜面上开始滚下的出发点(A点)的高度.如果从AB斜面滚下的小球沿BD、BE等斜面上爬,会得到相同的结果.而这一切都同两个斜面的夹角无关.于是伽利略推想,如果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等于零,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光滑的平面BF,如果不考虑摩擦与空气阻力的作用,那么小球从第一个斜面滚下以后,它在第二个斜面(平面)上就永远达不到它原来出发时的高度,那它将永远滚动下去.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伽利略写到:“我们可进而指出,任何速度一旦施加给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只要除去加速或减速的外因,此速度可保持不变,不过,这是只能在水平面上发生的一种情形.因为在向下倾斜的平面上已经存在一加速因素;而在向上倾斜的平面上则有一减速因素.由此可见,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是永久的.因为,如果速度是匀速的,它就不能减小或缓慢下来,更不会停止.”伽利略在这里基本上明确地提出了惯性原理.但伽利略在惯性原理中,所考虑的平面仅是地球表面上的“水平面”,伽利略本人也认识到,他的惯性原理只在极限意义下才正确,因为一真正的水平面必然与地表面相切,因而如果延伸得足够远,一定看得出它是向高处走而沿着它向外运动的物体最终会慢下来.而且伽利略的惯性原理仅限于地球上,并没有把它用于宇宙间使之成为普遍适用的定律.所以,伽利略的惯性原理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针对伽利略惯性原理的局限性,笛卡儿作了补充.笛卡儿克服了伽利略所认为的绕地球的圆周运动也是惯性运动的结论.明确指出,作惯性运动的物体永远不会使自己趋向曲线运动.他总结出两条规则:第一,物体将一直保持它的速度,除非有别的物体制止它或者减慢它的运动速度;第二,物体始终趋向于维持直线运动.至此,惯性定律已基本被发现.三、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关于力和惯性的定义牛顿在笛卡儿、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他在《原理》一书中首先定义了力和惯性两个概念.他认为,施加于物体的力是为了改变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施加于物体上的一种作用.仅仅在作用中,力才显示出来,作用一结束,力便从物体间消失,然后由于惯性,物体继续保持原来的状态.他写到:“物质的惰性力或固有之力,是按一定的量而存在于其中的一种反抗的能力,由于这种力,任何物体不论是静止的或是沿直线均匀向前运动的(即匀速直线运动),都要尽力维持其现状.”牛顿又指出,“这种力总是与具有该力的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而与物质的惰性毫无区别,只是说法不同而已.由于物质的惰性,物体要脱离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困难的.基于这种考虑,这种表示惰性的力可以用一个最确切的名称,叫做惯性力或者惰性力……”牛顿在此所指的“惯性力”或者“惰性力”,实质上就是“惯性”.2.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把惯性原理用于地球上物体运动的解释,又用于天体,给惯性原理赋予了普遍意义,使它成为一个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可简要陈述为:“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它物体的作用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指出,在没有空气阻力妨碍或重力向下吸引的情况下,抛物体将继续其运动.一个转动陀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它就不会停止转动.象慧星和行星这样较大的物体,由于在较为自由的空间中遇到的阻力较小,所以它们能在更长的时间内同时保持其进动和圆周运动.牛顿第一定律中所提到的物体是被当作质点来看待的,因而只涉及到物体的平动,而不涉及到物体的内部运动.3.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牛顿第一定律揭示出,任何物体都具有一种保持其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即惯性.当物体不受力时,它处于静止就保持静止状态不变;当它处于运动时,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这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定律还说明了匀速直线运动与静止这两种状态在一定意义上的等价性.牛顿第一定律是从大量的实验现象出发,归纳总结出的,它是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但自然界中不受力的孤立物体是不存在的,因此,这一定律并不能简单地按其字面意义用实验直接加以验证,这更反映了它的普遍意义.并且由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与观察和实验结果相符合,这也间接证明了这一定律的正确性.这一定律还表明,必须施加给物体一个力才能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或从一速度变为另一速度即力只是与运动状态的改变直接相联系的,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来定量描述的.四、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留给我们的启示从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可知,理想实验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理想实验是人们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和发挥想象力,在思维中把客观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对象加以理想化,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想化过程的“实验”.伽利略被称为物理实验方法的先祖,同时他又创造了理想实验的方法.他在科学研究中善于运用理想实验的方法,为驳斥亚里士多德的“重物下落速度快”的错误结论,他设计了把轻重不同二物体捆在一起让其自由下落的理想实验,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观念.他在发现惯性原理的过程中运用了理想斜面实验,堪称物理史中的一绝.因为他所设计的理想斜面这种在纯粹理想状态下的实验,在实际当中是无法实现的.尽管我们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把运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尽量减少,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排除掉.然而,这并不能阻碍人们根据多次越来越逼近于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方法进行科学抽象而作出应有的结论.伽利略运用理想实验所得到的结论被牛顿概括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成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基础.在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也曾讲到一个关于惯性定律的理想实验,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会有所帮助的.书中写道:“假如有人推着一辆小车在平路上行走,然后突然停止推那辆小车,小车不会立刻静止,它还会继续运动一段很短的距离.我们问:怎样才能增加这段距离呢?这有许多办法,例如在车轮涂油,把路修得很平滑等.车轮转动得越容易、路愈平滑,车便可以运动得愈远.……假想路是绝对平滑的,而车轮也毫无摩擦.那么就没有什么东西阻止小车,而它就会永远运动下去.”理想实验的方法在现代物理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设计了“同时相对性”的理想实验,通过这一实验他确立了同时性的相对性的科学概念,成为创立狭义相对论的重要基础.理想实验根植于科学实验之中,但它具有现实实验所达不到的极度简化和纯化的程度,因而更有利于探索和揭示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性.运用理想实验,是提出科学假说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具有加深对现实实验和研究对象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解,还具有使逻辑证明和反驳更明确、直观及有力的作用,当然,理想实验的结论还须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直线运动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 o2=2as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 4.末速度Vt=V o+at中间位置速度Vs/2=[(V o2+Vt2)/2]1/2 6.位移s=V平t=V ot+at2/2=Vt/2t加速度a=(Vt-V o)/t{以V o为正方向,a与V 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 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V 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竖直上抛运动位移s=V ot-gt2/2 2.末速度Vt=V o-gt(g=9.8m/s2≈10m/s2)有用推论Vt2-V 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 o2/2g(抛出点算起)往返时间t=2V 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理解口诀: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

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a用Δv与t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为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

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最高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 知识方法 精彩回扣 第一天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知识回扣]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速度公式:v =v 0+at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速度与位移关系公式:v 2-v 20=2ax 位移与平均速度关系公式:x =v t =v 0+v2t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v t2.(某段位移的中点速度v x2=v 21+v 222,且v t 2<v x2)(2)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的运动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或Δx =aT 2.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1)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瞬时速度比为:v 1∶v 2∶v 3∶…∶v n =1∶2∶3∶…∶n(2)1t 内、2t 内、3t 内、…nt 内的位移比为x 1∶x 2∶x 3∶…∶x n =12∶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比为 Δx 1∶Δx 2∶Δx 3∶…∶Δx n =1∶3∶5∶…∶(2n -1)(4)第一个x 内、第二个x 内、第三个x 内、…第n 个x 内的时间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4.自由落体运动(1)运动特点:物体由静止开始,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加速度为g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运动规律:v t =gt ,h =12gt 2,v 2t =2gh .特别提醒: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②a =g =9.8 m/s 2≈10 m/s 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5.竖直上抛运动(1)运动特点:物体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2)运动规律:v t =v 0-gt ,h =v 0t -12gt 2,v 2t -v 20=-2gh .(3)结论:上升至最高点时间t 上=v 0g ,从最高点下降到抛出点的时间t 下=v 0g,上升最大高度H m =v 202g.6.弹力是相互接触的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判断弹力是否存在有两种方法:①假设法.②根据物体的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判断. 7.杆对物体的弹力可能沿杆方向,也可能不沿杆方向.8.摩擦力的产生条件:①两物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②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粗糙. 9.物体平衡的条件和推论(1)物体受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是物体所受合力为0,即F 合=0.若在x 轴或y 轴上的力平衡,那么,这一方向上的合力为0,即F x 合=0或F y 合=0. (2)常用推论:①二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时,两个力等值、反向、共线.②三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共线;任一个力沿另外两个力方向所在直线分解,分解所得的两个分力与原来两个力分别等值、反向、共线. ③多力作用下物体平衡规律可参考以上两条做推广性的理解.比如,受四个力作用下平衡时,任意三个力的合力与第四个力等值、反向、共线;或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其余两个力的合力等值、反向、共线等. 10.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 ①公式:a =F 合m. ②意义: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力和加速度是瞬时对应关系. (2)牛顿第三定律 ①表达式:F 1=-F 2.②意义:明确了物体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1)实重与视重①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②视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或对台秤的压力将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或台秤的示数即为视重.[方法回扣]1.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1)一般公式法: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式解题,若题目中不涉及时间,使用v 2t -v 20=2ax 解答.(2)中间时刻速度法:公式v t 2=v =v 0+v t2适用于任何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些题目应用它可避免应用位移公式中含有t 2的复杂方程,从而简化解题. (3)平均速度法:涉及初末速度、运动时间、位移,可应用v =v 0+v t2和x =v t 解答.(4)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采用比例关系求解. ①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②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③前1 m 、前2 m 、前3 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3∶…④第1 m 、第2 m 、第3 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1)∶(3-2)∶…(5)图象法:应用v -t 图象,可以把较复杂的直线运动问题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尤其是利用图象定性分析选择题,可避开繁杂的数学计算.(6)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应用于末态速度为零的情况,把末态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反演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7)巧用隔差公式x m -x n =(m -n )aT 2解题.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题目中出现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对应的位移(尤其是处理纸带、频闪照片或类似的问题),应用隔差公式x m -x n =(m -n )aT 2解题更加快捷方便. 2.竖直上抛运动的特性和分析方法 (1)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具有对称性①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等大反向.②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段高度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相等. (2)常见的处理方法①分段法:将整个竖直上抛运动分为向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②整体法:将整个过程看成是初速度向上、加速度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a =-g ).即v t =v 0-gt ;h =v 0t -12gt 2;v 2t -v 20=-2gh .3.“追及、相遇”类问题的分析方法(1)基本思路(2)常用分析方法①物理分析法:抓好“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关键,认真审题,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关系的图景.②相对运动法:巧妙地选取参照系,然后找两物体的运动关系.③极值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④图象法:将两者的速度—时间图象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然后利用图象求解.4.力的合成法则和正交分解法在牛顿第二定律问题中的应用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可用力的合成法来解牛顿第二定律问题,即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合力,它一定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相同,大小等于ma.当物体受两个以上的力作用时,一般采用正交分解法,依具体情况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各力和加速度往两坐标轴上分解,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即∑F x=ma x和∑F y=ma y,然后求解.一种常见的选取坐标轴方向的方法,是以加速度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y轴与加速度方向垂直.此时,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为∑F x=ma,∑F y=0.有时物体所受的几个力分别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且与加速度方向不同.此时也可以沿力所在的两个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这样就不必再做力的分解,而只分解加速度,建立牛顿第二定律分量式,可以简化运算.5.瞬时问题的分析方法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的瞬时问题(1)明确两种基本模型的特点:①轻绳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可以突变,即弹力可以在瞬间成为零或别的值;②轻弹簧(或橡皮绳)需要较长的形变恢复时间.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不能突变,即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不变.(2)明确解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①确定该瞬时物体受到的作用力,还要注意分析物体在这一瞬时前、后的受力及其变化情况;②由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习题精练]1.在灭火抢险的过程中,有时要借助消防车上的梯子进行救人或灭火作业,如图1所示.已知消防车梯子的下端用摩擦很小的铰链固定在车上,上端靠在摩擦很小的竖直玻璃墙上.消防车静止不动,被救者沿梯子匀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A.铰链对梯子的作用力不变B.墙对梯子的弹力不变C.地面对车的摩擦力逐渐增大D.地面对车的弹力不变答案 D解析 人在梯子上爬行时,将人和梯子看作一个整体,墙壁对梯子的作用力F N 水平向左,整体受重力G 竖直向下,根据三力汇 交原理,铰链对梯子的作用力F 斜向上,如图所示,当人匀速向 下运动时,F 与G 的夹角减小,因为整体的重力G 不变,所以F 、F N 减小,选项A 、B 错误.将人、梯子、车看作一个整体,则地面对车的摩擦力等于墙壁对梯子的作用力F N (逐渐减小),地面对车的弹力等于车和人的 重力(不发生变化),所以选项C 错误,D 正确.2.某校一课外活动小组自制一枚火箭,设火箭从地面发射后,始终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上运动.火箭点火后可认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4 s 到达离地面40 m 高处时燃料恰好用完,若不计空气阻力,取g =10 m/s 2,求: (1)燃料恰好用完时火箭的速度. (2)火箭上升离地面的最大高度.(3)火箭从发射到残骸落回地面过程的总时间. 答案 (1)20 m/s (2)60 m (3)(6+23) s 解析 设燃料用完时火箭的速度为v 1,所用时间为t 1.火箭的上升运动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为做匀加速上升运动,第二个过程为做竖直上抛运动至最高点.(1)对第一个过程有h 1=v 12t 1,代入数据解得v 1=20 m/s.(2)对第二个过程有h 2=v 212g,代入数据解得h 2=20 m所以火箭上升离地面的最大高度h =h 1+h 2=40 m +20 m =60 m. (3)解法一 分段分析法从燃料用完到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由v 1=gt 2得t 2=v 1g =2010s =2 s 从最高点落回地面的过程中h =12gt 23,而h =60 m ,代入得t 3=2 3 s故总时间t 总=t 1+t 2+t 3=(6+23) s 解法二 整体分析法考虑火箭从燃料用完到落回地面的全过程,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全过程为初速度v 1=20m/s ,加速度g =-10 m/s 2,位移h ′=-40 m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即有h ′=v 1t +12gt 2,代入数据解得t =(2+23) s 或t =(2-23) s(舍去),故t 总=t 1+t =(6+23) s 3.如图2所示,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与粗糙的水平面平滑连接.现将一滑块(可视为质点)从斜面上的A 点由静止释放,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C 点.已知A 点距水平面的高度h =0.8 m ,B 点距C 点的距离L =2.0 m .(滑块经过B 点时没有能量损失,g =10 m/s 2),求:图2(1)滑块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2)滑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3)滑块从A点释放后,经过时间t=1.0 s时速度的大小.答案(1)4 m/s (2)0.4 (3)3.2 m/s解析(1)滑块先在斜面上做匀加速运动,然后在水平面上做匀减速运动,故滑块运动到B点时速度最大为v m,设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1,则有mg sin 30°=ma1v2m=2a1·hsin 30°解得:v m=4 m/s(2)滑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2μmg=ma2v2m=2a2L解得:μ=0.4(3)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为t1v m=a1t1得t1=0.8 s由于t>t1,滑块已经经过B点,做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t1=0.2 s设t=1.0 s时速度大小为vv=v m-a2(t-t1)解得v=3.2 m/s4.如图3所示,传送带与地面夹角θ=37°,A到B长度为16 m,传送带以10 m/s的速率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A无初速度地放一个质量为0.5 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求物体从A运动到B所需时间是多少?(sin 37°=0.6,cos 37°=0.8)图3答案 2 s解析物体放在传送带上后,开始阶段,由于传送带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传送带给物体一个沿传送带向下的滑动摩擦力F,物体受力情况如图甲所示.物体由静止开始加速,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μmg cos θ=ma1,得a1=10×(0.6+0.5×0.8) m/s2=10 m/s2物体加速至与传送带速度相等需要的时间t1=va1=1010s=1 s,t1时间内物体的位移x=12a1t21=5 m.由于μ<tan θ,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继续加速运动,当物体速度大于传送带速度时,传送带给物体一沿传送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F ′.此时物体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μmg cos θ=ma 2,得a 2=2 m/s 2.设后一阶段物体滑至B 所用的时间为t 2,由L -x =vt 2+12a 2t 22解得t 2=1 s ,t 2=-11 s(舍去).所以物体由A 运动到B 所需时间t =t 1+t 2=2 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