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与疲劳

合集下载

防止疲劳作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防止疲劳作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定期检查: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有效性 员工培训:对员工进行安全管理制度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反馈机制:建立员工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员工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持续改进:根据反馈和检查结果,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
PART FOUR
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表,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 确保员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减少员工疲劳感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预防疲劳问题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安全管理计划制 定具体的安全管理制 度,包括安全管理制 度、安全管理流程、 安全管理标准等。
实施安全管理制 度:将安全管理 制度落实到实际 工作中,包括培 训、检查、考核 等。
持续改进安全管 理制度:根据实 际工作情况对安 全管理制度进行 持续改进,以提 高安全管理效果 。
PART THREE
疲劳作业可能导致员 工工作效率下降,甚 至引发安全事故。
疲劳作业的危害包括 :影响员工身体健康 、降低工作效率、增 加安全事故风险等。
防止疲劳作业的安全 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 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 全,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安全事故风险。
降低工作效率:员工疲劳时,工作效率会明显下降
增加错误率:员工疲劳时,更容易出现错误和失误
影响企业形象:员工 疲劳作业会影响企业 的形象和声誉,影响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PART TWO
保障员工安全:预防和减少员工因疲劳作业导致的事故和伤害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 率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国家和地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避免因违反 规定而受到处罚
维护企业形象: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展示企业对员工安 全和健康的重视,提升企业形象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3. 活动代谢 活动代谢亦称劳动代谢、 作业代谢或工作代谢。 它是人在从事特定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能量代谢。 体 力劳动是使能量代谢量亢进的最主要的原因。 因为在 实际活动中所测得的能量代谢率(用AR表示), 不仅包 括活动代谢率, 也包括基础代谢率与安静代谢率, 所 以活动代谢率(用MR表示)应为
三种产能过程可概括于图5 - 1中, 其一般特性列 于表5 - 1。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PPT文档演模板
•图5 - 1 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示意图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 表5 - 1 三种产能过程的一般特性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在肝、 肾内部又合成为糖原。 在食物营养充足地合理
条件下, 经过休息, 可以较快的合成为糖原。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虽然糖酸解时1g分子葡萄糖只能合成2g分子ATP, 但糖酵解的速度比氧化磷酸化的速度快32倍, 所以是 高速提供能量的重要途径。 乳酸系列需耗用大量葡萄 糖才能合成少量的ATP, 在体内糖原含量有限的条件 下, 这种产能方式不经济。 此外, 目前还认为乳酸是 一种致疲劳性物质, 所以乳酸系列提供能量的过程不 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3. 乳酸系列
在大强度劳动时, 能量需求速度较快, 相应ATP 的分解也必须加快, 但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 此时,
则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提供能量, 故称为乳
酸系列:

疲劳的规律及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

疲劳的规律及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

疲劳的规律及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疲劳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状态,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特别是在工作中,长时间的工作容易让人感到疲劳。

而如何降低作业疲劳,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对疲劳的规律及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1. 疲劳的规律疲劳并非是一种突发的状态,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疲劳。

工作时间长短、工作内容的重复性和单调性、环境的噪音和气味、工作负荷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疲劳程度。

而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规律,人们大多在清晨状态较好,到了下午或傍晚时分,疲劳感会逐渐加重。

这样的规律性让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作息时间和工作方式来合理规避疲劳。

2. 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为了降低作业疲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单纯的“工作到疲劳,休息到饥渴”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应该在工作过程中适量休息,保证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

要避免长时间的单调重复性工作,可以在工作中适当加入一些交替性的任务,让大脑得到一些放松。

注意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对于高噪音、刺激性气味等环境要尽可能进行改善,让工作环境更加适宜。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疲劳是一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状态,它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而对于降低作业疲劳,我认为要从综合的角度进行考虑,不能只重视单一的因素。

合理的时间安排、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和环境的改善,都应该被纳入考虑范围。

总结回顾:疲劳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难以避免的状态,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和改善工作环境来降低作业疲劳的发生。

关注疲劳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保护身体健康。

对于疲劳的认识和应对,需要综合地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减少疲劳对我们的负面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相信大家对疲劳的规律及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在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从而更好地面对疲劳,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人机工程学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 - 3)
总能耗M∑=(1.2+RMR)×BR×体表面积(B)× 活动时间(t)(5 - 4)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影响人体作业时能量代谢的因素很多, 如作业类
型、 作业方法、 作业姿势、

由表5 - 3和表5 - 4可看出, 不同类型的作业对能 量代谢的影响。 图5 - 3给出了不同作业的能量消耗值, 其范围从1.6~16.2kCal/min。
动强度和作业时间。 劳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 需氧量也越多。
从事体力作业的过程中, 需氧量随着劳动强度的 加大而增加, 但人的摄氧能力却有一定的限度。 因此, 当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时, 人体能量的供应依赖于 能源物质的无氧糖酵解, 造成体内的氧亏负, 这种状 态称为氧债。 氧债与劳动负荷的关系, 如图5 - 2所示。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5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时的数据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6 非蛋白呼吸商和氧热价的关系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实际应用中, 经常采用省略尿氮测定的简便方法, 即根据受试者在同一时间内吸入的O2量和CO2产生量 求出呼吸商(混合呼吸商), 而不考虑蛋白质代谢部分, 实践证明, 采用简便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会有显著误差。
RMRMR ARRR (5 - 2) BR BR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3和表5 - 4为不同活动类型的RMR的实测值和 推算值。
除利用实测方法之外, 还可用简易方法近似计算 人在体力劳动中的能量消耗, 其计算公式为
AR=RR+MR=1.2×BR+RMR·BR
=(1.2+RMR)×BR
MR=AR-RR (5 - 1)

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

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

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作业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或过度劳累而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疲劳。

作业疲劳是各种工作中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严重的作业疲劳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增加事故发生率,影响生产生活质量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此外,作业疲劳也是工作人员在控制风险方面遇到的一种重要挑战。

作业疲劳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有不良影响。

长期从事高强度的作业工作,人的身体容易受到损害,比如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可能导致骨头关节出现问题,长时间地站立或坐着不动对血管造成损害。

除此之外,人的思维能力和反应速度也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抑郁等问题,从而影响个人的整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安全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果员工过于疲劳,他们的谨慎程度,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将下降,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安全受到威胁。

过度疲劳的员工会犯更多的错误和事故,这可能导致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其次,过度疲劳的人可能会导致人员的沮丧、情绪低落,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为了保卫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防止疲劳的措施,包括管理、工作环境、员工培训和修正等方面:1.管理上应该明确工作时长、工作强度、休息规定等,避免加班过多,设置睡眠区等方便员工休息的设施;2.在工作环境方面,可以采取调整环境条件,如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增加一些绿化和自然光线、开设休息室和放松区域等;3.关于员工培训,可以向员工传授一些防止疲劳的方法,如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注意饮食合理营养搭配、定期运动等;4.修正工作强度,优化工作任务安排,避免劳累过度,注意员工精神健康状况,如出现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等时及时调整工作任务。

最后,防止作业疲劳是确保工作者安全和健康的必备措施,这需要管理系统的支持和工作者个人的努力,并且应该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员工的健康,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4作业能力与作业疲劳教程

4作业能力与作业疲劳教程
这种作业能力,在开始阶段提高很快,但持续时间很短,作业能力就开始下降,应在每一周期之间 安排一段短暂的休息时间。 例:课间休息时间
4.1.2 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1 生理因素
年龄:25-35岁以后,心血管功能和肺活量、氧上限降低,作业能力下降; 身材:同一年龄,身材大小与作业能力关系紧密 智力:对脑力劳动,智力发展到20岁左右才达到完善,20-30可能是脑力劳动效率最高阶段,而后逐 渐减退,与身材无关; 性别:男女生理差异,体力劳动有差异,但对脑力劳动,智力的高低和效率与性别关系不大。
1.高度视力紧张作业疲劳 2.高度精神紧张作业疲劳 3.交通疲劳
疲劳的测定方法
1.观察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2.记录受试者的感觉。采用主观感觉询问表,记录受试者工作前后的感觉。 3.分析脑电图 4.测定闪频值。通过工作前后的闪频值(可分辨最快光闪的频率)
5.智能测验
1.反应时测验 2.轻敲实验和方格内打点实验 3.握力和肌耐力测验 4.快速智力测验
疲劳的类型
1.个别器官疲劳,即局部疲劳。 2.全身性疲劳,主要是全身参与较繁重的体力劳动所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整体作业能力明显
下降。 3.智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从事紧张脑力劳动所致。头昏脑胀,全身乏力。失眠! 4.技术性疲劳。脑力和体力并重,神经高度紧张的作业。
现代工业疲劳特点的几种作业疲劳
4.3.1 疲劳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结果:事故频发 事故是最大的浪费!!!! 结论:违背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4.4提高作业能力和降低疲劳措施
4.4.1 人的因素
核心关键:
合理用人,实
2.招聘、培养、使用不脱节
3.激励要及时,批评要滞后金香蕉.doc
2 环境因素 工作场所范围内的空气状况、噪声状况和微气候(温度、湿度、风速等)对体力和脑力劳动影响较大。

疲劳作业

疲劳作业

作业疲劳定义作业疲劳是指在作业过程中连续不断消耗能量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而引起作业能力下降的现象。

通常划分为肉体疲劳和精神疲劳。

导致疲劳的因素分析(1)劳动条件导致疲劳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导致疲劳一是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劳动时间过长,劳动负荷过大,工作速度过快,工作体位不良,工作岗位不稳定,夜班连续作业等。

以上情况由于消耗劳动者体内大量能量容易导致疲劳。

二是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导致长时间静态作业引起疲劳。

静态作业引起疲劳,其原因是劳动时保持相对固定的体位,依据人体局部的肌肉伸长、收缩来进行作业。

静态作业虽然能耗水平不高,但由于人体的心血管往往难以维持收缩肌肉中被压血管的稳定血流而使局部肌肉缺氧,细胞代谢产生的乳酸堆积引起疼痛从而导致疲劳,如支持重物、把握工具、压紧加工物件等。

三是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导致长时间连续单调的作业引起疲劳。

如依附于流水线作业的人员,周而复始地做着单一的工作,这种机器人式的作业,使人容易产生厌烦疲劳,这种疲劳并不是体力上的疲劳,而是大脑皮层的一个部位经常兴奋引起的抑制。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连续单调作业导致疲劳的事实存在,如从事连续单调作业的人员其工作效率往往在接近下班时反而上升了,这就是由于作业人员感到快要从单调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引起的兴奋所致。

②机器设备、工具设计不合理,不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人操作繁杂、不准确,作业中有不安全感和不舒适感,增大人体生理消耗和心理压力,从而导致疲劳。

③不良的工作环境导致疲劳。

如光线的过强或过弱产生视觉疲劳;强烈的振动、噪声,抑制胃功能,减少腺液分泌;高温、高湿导致人体大量出汗,胃液分泌量减少,影响食物消化等,这些都增加了人体的体力消耗进而导致疲劳。

(2)劳动者的素质引起的疲劳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劳动者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及其对工作的适应性。

劳动者身体素质好,心脏承受负荷的能力大,工作中不易产生疲劳,反之则容易产生疲劳;劳动者工作熟练,作业中能充分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巧妙地完成所从事的工作,所作的无用功少,体力消耗少,精神压力小,不容易产生疲劳,反之则容易产生疲劳。

谈论疲劳作业与工作安全的关系(图文)

谈论疲劳作业与工作安全的关系(图文)

谈论疲劳作业与工作安全的关系(图文)一、作业疲劳概述1.疲劳的概念疲劳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它并非由单一的、明确的因素构成,目前对疲劳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产生某一个或某些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力量的自然衰竭状态,称为疲劳。

疲劳感是人对于疲劳的主观体验,而作业效率下降是疲劳的客观反映。

无论脑力作业、体力作业、技能作业、还是人机系统中人的效能和健康都会因疲劳而受到影响。

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从本质上讲,疲劳是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保护机制。

这是由于人在生产过程中身心状态产生多种变化而推定的一个概念。

迄今,在科学的意义上,人们对疲劳的认识还有待于继续深化。

疲劳是劳动的结果。

劳动者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长时期的紧张的脑力或体力活动导致整个身体的机能降低。

从生物学的理论上看,劳动是能量消耗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到一定程度,中枢神经系统将产生抑制作用。

继中枢神经系统疲劳之后,是反射运动神经系统的疲劳。

反映出动作的灵敏性降低,作业效率下降。

2.疲劳的分类疲劳的分类方法很多,工作性质不同,产生的疲劳现象也不同,较为合理的分类是体力疲劳和精神疲劳两种现象(1)体力疲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随着工作负荷的不断累积,使劳动机能衰退,作业能力下降,且伴有疲倦感的自觉症状出现。

如身体不适、头晕、头痛、注意力涣散、视觉不能追踪,工作效率降低,这种感觉累积的结果,是在生理与心理机能上产生恶化倾向。

从脸色、姿势、语言及动作上可以察觉出来,感觉机能、运动机能、代谢机能均会发生不协调,造成体力不支,植物神经紊乱,不仅使作业效率下降,还会造成各种差错。

在工厂里,许多事故的发生时间大都在疲劳期。

疲劳的积累还会逐渐演化为器质性病变。

(2)精神疲劳亦叫脑力疲劳,即用脑过度,大脑神经活动处于抑制状态的现象。

人的大脑蕴藏着巨大的工作潜力,是一个极为复杂、精密的机构。

一般来说,脑重1400g,只占全身重量2%,却拥有心脏流出血液的20%。

解决作业疲劳问题的建议

解决作业疲劳问题的建议

解决作业疲劳问题的建议在日常学习中,作业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长时间的作业负荷和重复的任务往往会给学生带来疲劳和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提出一些解决作业疲劳问题的建议。

首先,规划好学习计划是缓解作业疲劳的关键。

学生可以将作业分配到不同的时间段,合理安排任务的优先级和时间长度。

通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并且避免作业积压而造成的疲劳感。

其次,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也是缓解作业疲劳的重要方法。

当学习时间过长时,学生可能会感到疲劳和乏力。

因此,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固定的休息时间,例如每隔一段时间就休息5到10分钟,可以进行伸展运动或者放松一下大脑,这样能够让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三,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减轻作业带来的疲劳。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记忆技巧、图表法等辅助学习的方法,通过变换学习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因为不断重复而导致的学习疲劳。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在线学习工具来辅助学习。

例如,通过使用学习管理软件或者在线笔记工具,学生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率,减少作业带来的疲劳感。

最后,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也是解决作业疲劳问题的重要方法。

学生可以和同学、家长或者老师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学业辅导班、讨论小组或者自习室等活动,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互相督促,分享学习经验,这样可以增加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减轻作业疲劳的程度。

总结起来,解决作业疲劳问题需要合理规划学习计划,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借助科技工具辅助学习,以及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经验。

只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学生才能减轻作业带来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应对日常学习的挑战。

希望以上建议对解决作业疲劳问题有所帮助。

降低作业疲劳提高作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降低作业疲劳提高作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降低作业疲劳提高作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第一章绪论1.1选题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各产业工作环境和设备配置得到有效改善,极大提高了作业能力,但是在很多领域仍然需要人工的参与,而且有许多作业强度大的作业分工仍需要人来完成。

举个例子,我国制造业虽然正逐步向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存在着大量人工作业,绝大多数机器设备必须依靠劳动者来操纵使用,零件的加工和生产很大一部分还需依靠劳动者进行手工操作。

除此之外,各产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长、作业环境差和工作任务繁重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疲劳感。

近几年,由于《劳动法》的贯彻实行,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者因作业时间长而造成的作业疲劳,疲劳作业引起的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有所下降,但还是时有发生。

在我的身边,有很多人因为疲劳作业,发生安全事故,有人还因此成为残疾。

国内外很多学者就如何避免疲劳作业作了很多研究。

尤其是随着人机工程学理论的日益成熟,人在系统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而人-机-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人的行为模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作环节和最后结果,因此人成为作业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与此同时,由于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点,非常多的影响因素会对劳动者造成包括视觉、听觉、身体、记忆、情绪等疲劳感,而作业疲劳将直接导致作业能力低下、事故频繁发生等一系列负面表现。

由此造成的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不仅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加重了劳动者的心理负担,对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好的影响,因此全面发掘并避免引起疲劳的因素、最大限度的降低劳动者的疲劳感成为各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从人机工程学“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后,安全高效地工作成为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共同追求目标。

本课题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和指导思想下提出来的,本文通过发掘疲劳的影响因素,根据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提出降低作业疲劳合理可行的对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者在作业过程中的疲劳感,提高作业效能,对现代企业的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

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
作业强度和持续时间作业速度作业态度作业时刻作业环境膝腱反射机能测定法触二点辨别阈值测定法皮肤划痕消退时间测定法皮肤电流反应测定法心率测定法色名呼出时间测定法勾销符号数目测定法反应时间测定法闪光融合值测定法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消除疲劳有累积效应疲劳与生理周期有关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无论是轻体力劳动还是重体力劳动无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应规定休息时间休息的额度休息的方式休息时间的长短工作轮班制等应根据具体的作业性质而定
闪光融合值测定法
疲劳的一般规律
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消除疲源自有累积效应疲劳与生理周期有关
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降低疲劳的方法
合理设计作业的用力方法 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 无论是轻体力劳动还是重 体力劳动,无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应规 定休息时间,休息的额度,休息的方式,休息时 间的长短,工作轮班制等应根据具体的作业性质 而定。 克服工作内容单调感。 改进生产组织与劳动制度
力源物质的耗竭学说
肌肉活动疲劳时,能源物质(如肝元、 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等)的含量下降,来 不及补充。因此有人提出了疲劳是由于这些 物质的耗竭而引起的
中枢系统变化学说
劳动过程中,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将会产 生一种特殊的功能,即保护性抑制,使肌肉 组织不致过度消耗而受损,保护神经细胞免 予过分疲劳。
脑力疲劳
指因长时间用脑,引起脑的血液和氧 气供应不足,使大脑出现疲劳感。主要表 现为头昏脑涨、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 注意力不能集中等。
疲劳产生的机理
疲劳物质累积理论 力源消耗理论 中枢系统变化理论 生化变化理论 局部血流阻断理论
疲劳物质累计理论
在劳动过程中,在体内产生某种疲劳物 质——乳酸,这种物质在肌肉和血液内大量 累计,使人的体力衰竭,不能再进行有效的 作业。

作业疲劳测试方法

作业疲劳测试方法

作业疲劳测试方法一、观察法。

咱就说这观察法可简单又直接啦。

你就瞅着干活的人呗。

要是他开始频繁打哈欠,那嘴巴张得老大,像个小黑洞似的,这可能就是疲劳的信号哦。

还有啊,眼睛老是眯着,就跟睁不开似的,或者眼神变得呆呆的,没什么光彩,这就像是身体在喊“我累啦”。

再看他的动作,本来很麻利的,现在变得慢吞吞的,就像小蜗牛在爬。

比如说在流水线上,平时一分钟能装10个零件,现在几分钟才装一个,那很可能就是疲劳在捣乱啦。

而且啊,姿势也会变呢。

本来坐得笔直的,现在就像个软面条一样瘫在椅子上,这也是疲劳的一种表现呢。

二、生理指标测试法。

这生理指标测试法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啦。

像心率就是个很明显的指标哦。

正常情况下,人的心率是比较平稳的。

要是一个人在作业的时候,心率突然比平时快了好多,就像小鼓敲得比平常急了,那可能就是疲劳啦。

还有血压,血压要是波动很大,忽高忽低的,这也说明身体可能有点吃不消啦。

另外呢,咱们还可以看看皮肤的电反应。

要是皮肤电导率变低了,就好像皮肤也变得懒洋洋的,这也是疲劳的一个小提示哦。

不过这些生理指标测试可能需要一些小仪器来帮忙,就像心率带、血压计之类的。

三、主观评定法。

这个主观评定法呢,就是让干活的人自己说说感受啦。

你可以给他一个小问卷,上面有一些问题,像“你现在感觉有多累呀,从1到10分打个分呗”,要是他打了个7分以上,那肯定是挺累的啦。

或者问他“你现在还能集中精力干活吗?”如果他回答得犹犹豫豫的,那很可能就是疲劳影响了他的注意力。

还有就是让他描述自己的身体感受,比如说“我感觉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重”,这一听就是疲劳的症状嘛。

这种方法特别有人情味,就像是朋友之间互相倾诉一样,让干活的人有机会把自己的疲劳感说出来。

四、作业能力测试法。

作业能力测试法也挺好玩的呢。

比如说有个工人平时能搬50斤的东西,现在让他搬同样的东西,他却觉得特别吃力,可能只能搬30斤了,这就说明他的作业能力下降了,很可能是疲劳在捣鬼。

人机工程学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引言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机器之间交互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人机交互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人机工程学旨在优化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高效、舒适地完成各种任务。

然而,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人类往往会出现疲劳现象,这对于人机工程学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作业能力与疲劳关系的研究人机工程学人一直在研究人类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之间的关系。

作业能力是指人们完成各种任务所需的能力,包括心理能力和身体能力。

疲劳是指人体长时间工作后的生理和心理累积反应。

研究表明,人类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人们长时间进行一项任务时,他们往往会出现疲劳感。

疲劳会导致人们的注意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记忆力减退等问题,从而降低了他们的作业能力。

而高效的人机界面设计和任务安排可以有效地减轻人们的疲劳感,提高他们的作业能力。

减轻疲劳的策略人机工程学人通过研究和实践,给出了一些减轻疲劳的策略,旨在提高人们的作业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策略:1. 任务分解和时间安排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并合理安排时间。

人们在完成一个小任务后,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以缓解疲劳感。

2. 布置适当的休息环境人机工程学人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休息环境来减轻人们的疲劳感。

例如,提供舒适的座椅、照明和温度控制设备,以及放松的音乐和氛围等。

3. 提高任务的可控性和自主性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和控制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工作状态。

例如,允许他们自由选择使用什么工具、掌握什么工作节奏等。

4. 使用人机界面设计减轻疲劳人机工程学人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人机界面来减轻人们的疲劳感。

例如,使用大字体、清晰的图标和直观的操作方式,减少人们对屏幕的注视时间,从而减少眼睛的疲劳。

5. 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人机工程学人还可以通过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来减轻人们的疲劳感。

例如,鼓励人们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等。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1.4 能量代谢的测定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有两种, 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是通过热量计测定在绝热室内流过人体周围的 冷却水升温情况, 换算成能量代谢率; 间接法是通过 测定人体消耗的氧量, 再乘以氧热价求出能量代谢率。
表5 - 5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时的数据
表5 - 6 非蛋白呼吸商和氧热价的关系
三种产能过程可概括于图5 - 1中, 其一般特性列 于表5 - 1。
图5 - 1 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示意图
表5 - 1 三种产能过程的一般特性
5.1.2 作业时人体的耗氧动态 作业时人体所需要的氧量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劳
动强度和作业时间。 劳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 需氧量也越多。
从事体力作业的过程中, 需氧量随着劳动强度的 加大而增加, 但人的摄氧能力却有一定的限度。 因此, 当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时, 人体能量的供应依赖于 能源物质的无氧糖酵解, 造成体内的氧亏负, 这种状 态称为氧债。 氧债与劳动负荷的关系, 如图5 - 2所示。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1 人体作业时的能量代谢 5.2 作业时人体的调节与适应 5.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5.4 作业能力的动态分析 5.5 作业疲劳及其测定 5.6 提高作业能力与降低疲劳的措施
5.1 人体作业时的能量代谢
5.1.1 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 由于骨骼肌约占人体重的40%, 故体力劳动的能
量消耗 较大。 骨骼肌活动的能量来自细胞中的贮能 元——三磷酸腺苷(ATP)。 肌肉活动时, 肌细胞中的 三磷酸腺苷与水结合, 生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 根(Pi), 同时释放出29.3kJ的能量, 即
ATP+H2O→ADP+Pi+29.3 kJ/mol
1. ATP—CP系列 在要求能量释放速度很快的情况下, 肌细胞中的 ATP由磷酸肌酸(CP)与二磷酸腺苷合成予以补充:

第6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第6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2)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记录自上工 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的 时间。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取平均值, 求出劳动时间率(T)。
工作日内纯净劳动时间(min) T (%) =—————————————————— ×100
工作日总工时(min)
∑[各单项劳动占用的时间(min)] =——————————————————×100
性别等级的主作业的rmr8h劳动能耗量kj一天能耗量kj男abcde011224477112303385238525234523473277327908590851084477469211921110676106761277012770146541465416329女abcde01l224477111926301430144270427059455945745374538h劳动能耗量kj一天能耗量kj男abcde011224477112303385238525234523473277327908590851084477469211921110676106761277012770146541465416329女abcde01l2244771119263014301442704270594559457453745389186908803980399295929510970109701247712477139428918690880398039929592951097010970124771247713942我国1984年颁布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3869831997年重新确定标准gb38691997代替gb386983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6.1 体力工作负荷及劳动强度

作业疲劳检查内容

作业疲劳检查内容

《作业疲劳检查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作业做久了,人会很容易疲劳。

那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疲劳了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作业疲劳检查的那些事儿。

先来说说身体方面。

要是你写作业的时候,感觉肩膀酸酸的,脖子硬硬的,那可能就是疲劳的信号啦。

我有个同学,有一次写作业写得太久,站起来的时候,脖子都不能动了,可把他难受坏了。

眼睛也很重要。

如果看东西变得模糊,或者眼睛干干的,总想眨眼睛,那也是疲劳的表现。

就像我自己,有一回作业写多了,看东西都有重影了。

还有手和胳膊,如果写字的时候觉得手没劲,或者胳膊抬不起来,那也是疲劳啦。

我邻居姐姐有一次考试前复习太久,写字都抖了。

再说说精神方面。

要是写作业的时候总是走神,注意力不集中,那可能就是疲劳了。

比如说我表弟,写着写着作业就开始发呆,被姑姑发现批评了一顿。

后来才知道,他是太疲劳了。

还有心情也能反映疲劳。

要是变得烦躁、易怒,不想写作业了,那也得注意。

我有次写作业写到很晚,心情特别差,后来才发现是疲劳在作怪。

同学们,要注意这些作业疲劳的信号哦。

《作业疲劳检查内容》同学们,咱们来讲讲作业疲劳检查的事儿。

你们想想,有时候写作业时间长了,是不是会觉得浑身不舒服?这可能就是疲劳啦。

比如说身体的感觉。

要是觉得后背疼,就像背了很重的东西似的,那可能是疲劳了。

我好朋友有一次周末在家写作业,从早上写到晚上,后来跟我说后背疼得厉害。

还有腰部,如果酸酸胀胀的,坐都坐不住,这也是疲劳的表现。

我姐姐有一回假期作业太多,写着写着就喊腰疼。

眼睛要是疲劳了,不光是看不清楚,还可能会头疼。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作业写久了,眼睛疼,头也跟着疼起来。

精神状态也能看出来疲劳。

如果写作业的时候哈欠连天,总是打瞌睡,那肯定是累啦。

我同桌有一天上课都睡着了,就是因为前一天作业写太晚疲劳了。

心情也会变得不好,很容易生气或者想哭。

我表妹有次写作业写到哭,就是因为疲劳让她心情特别糟。

大家要多注意自己的这些情况呀。

《作业疲劳检查内容》同学们,今天咱们聊聊作业疲劳检查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氧债和劳动负荷
• • • • 劳动负荷分类: 常量负荷 高量负荷 超量负荷
非繁重劳动时,需氧量小 于最大摄氧量。此时,只 有作业开始2-3min内,呼 吸、循环系统暂时略欠氧 债。其后转人稳定状态, 这是人体可以持久作业的 最理想的状态。稳定状态 结束后,归还所欠氧债, 见图。
2)氧债和劳动负荷
8 血液成分变化的测定
• 测量内容主要是与疲劳关系密切的pH值、 血糖量、血红蛋白量、乳酸含量等。
9 脑电图
• 人无论是处于睡眠还 是觉醒状态,都有来 自大脑皮层的动作电 位(脑电波)。 • 在头部表皮上通过电 极和高感度的低频放 大器可测得这种生物 电现象。即得到脑电 图( EEG)。
日本桥本对大脑意识状态的划分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作业者从事轻或中等劳 •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动强度作业,时间较长, • 2)力源耗竭机理 造成肝糖元耗竭,使人 产生全身不适,即产生 • 3)中枢变化机理 全身性疲劳。
• 4)生化变化机理 •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前苏联学者认为,全身 •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或中枢性疲劳是强烈或 • 2)力源耗竭机理 单调的劳动刺激引起大 脑皮层细胞贮存的能源 • 3)中枢变化机理 迅速消耗,这种消耗引 • 4)生化变化机理 起恢复过程的加强,当 •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消耗占优势时,会出现 保护性抑制,以避免神 经细胞进一步损耗并加 速其恢复过程,这一机 理称为中枢变化机理。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美、英学者认为全身性 •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疲劳是由于作业及其环 • 2)力源耗竭机理 境所引起的体内平衡紊 乱,引起紊乱的原因除 • 3)中枢变化机理 包含局部肌肉疲劳外, • 4)生化变化机理 还有其他许多原因,如 •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血糖水平下降、肝糖元 耗竭、体液丧失、体温 升高等,此机理称为生 化变化机理。
二、疲劳的特点
• 1)局部引起的疲劳,可以引起全身症状和大脑疲劳; • 2)疲劳不但使作业能力下降,也使作业意志减弱,产生 休息的需要; • 3)疲劳能够恢复,不会留下损伤痕迹;年轻人比老年人 恢复得快;体力上的疲劳比精神上的疲劳恢复得快; • 4)心理造成的疲劳常与心理状态同步存在,同步消失; 同样由作业内容和环境引起的疲劳,当作业内容和环境改 变时,疲劳也可消减。 • 5)感觉和疲劳不一定同时发生,如乐不知疲。 • 6)疲劳有一定的积累效应,未完全恢复的疲劳可在一定 程度上继续存在到次日,如次日达到六分疲倦程度,就感 到十分疲乏。在重度劳累之后,第二天还感到周身无力, 就是积累效应的表现。 • 7)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如连续几天劳动,反而 不觉得累。
第二节 作业疲劳和恢复
• 当人体内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平衡不能 维持,作业能力出现明显下降时叫疲劳。
一、疲劳的分类
疲劳分类
按疲劳原因分
按发生部位分
按疲劳程度分
生理性疲劳(新陈代谢) 心理性疲劳(感情影响)
精神疲劳(精神压力) 肌肉疲劳(肌肉劳累) 神经疲劳(用脑过度)
一般疲劳(肌体劳累) 过度疲劳(连续长期) 重度疲劳(接近病态)
阶段II
正常放松意识状态、 没有预测力和 创造力
大脑清醒,富有主动 性。
心事
休息、习惯性作业
较大
β波
14-25Hz
阶段III
集中
积极活动状态
最小
快 波
γ波 25Hz以上
阶段IV 过度紧张,一旦有紧 (含 张情况大脑马 β波) 上进人停止状 态
集中一点
过度兴奋
最大
9 脑电图
• 利用脑电波的频率和幅值可评价人大脑的 觉醒状态。在人机工程学研究领域内,常 利用脑电波研究环境与人的关系,如噪声、 室温、床类用具尺度及质地等对睡眠深度 的影响。在作业领域,它与事故的发生和 防止有密切的关系。
• • • • 劳动负荷分类: 常量负荷 高量负荷 超量负荷
劳动强度较大,需氧 量已接近或等于最大 摄氧量的负荷。此时, 氧债也是在需氧量上 升期间出现,到达最 大摄氧量后,便维持 稳定状态,见图。
2)氧债和劳动负荷
• • • • 劳动负荷分类: 常量负荷 高量负荷 超量负荷
劳动强度过大,需氧 量超过最大摄氧量, 人体一直在缺氧状态 下,形成较大氧亏, 处于“假稳定状态” 下的负荷,见图。
脑波名称 δ波 脑波频率 0.5-3.5Hz 意识层次 阶段0 意识状态 失去知觉、无意识、 无反应能力 注意力 零 生理状态 睡眠 事故潜在 性
成人如果在 觉醒时出现 慢波则可诊 断为大脑异 常
慢 、发愣、恍 惚
不注意
过度疲劳、单调作业、 饮酒

α波
8-13Hz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作业时,肌肉收缩,肌 •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肉变得坚硬,其内压增 • 2)力源耗竭机理 大,可达几十千帕,引 起部分或全部血流阻断。 • 3)中枢变化机理 能量代谢在缺氧或无氧 • 4)生化变化机理 状态下进行,血液中产 •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生乳酸堆积,产生局部 疲劳感。 一般认为肌体疲劳是上 述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体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氧气量 叫耗氧量。一般耗氧量和摄氧量 大致相等。 人在繁重体力劳动时,单位时间 内的耗氧量叫最大耗氧量Vo2max 。 此时最大耗氧量近似等于最大摄 氧量。最大可达安静休息时的30 倍,达到3一6L/min。
1 耗氧量 1)概念比较
• 最大耗氧量决定于年龄(AG)、性别、海 拔、训练、强度、持续时间等。 Vo2max=(56.592-0.398AG)×10-3L/(kg· min) • 最大能量消耗率与最大耗氧量关系 Emax=354.3Vo2maxW/100 • 其中体重W单位N;Vo2max单位mL/Nmin。
三、疲劳的作用
• 疲劳是人所共有的现象,是劳动生理的一 种正常表现,它是提醒人们应该休息,起 着预防肌体过劳的警告作用。 • 如当大脑皮层的一个区域兴奋太久后,就 会进入抑制状态,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 变化从而达到保护大脑的作用。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作业者短时间内从事大 •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强度体力劳动,消耗较 • 2)力源耗竭机理 多能量,能量代谢需要 的氧供应不足,产生无 • 3)中枢变化机理 氧代谢,乳酸在肌肉和 • 4)生化变化机理 血液中储积,使人感到 •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身体不适,即产生疲劳 感。
4 肌电图
• 肌电图 :肌纤维细胞收缩时产生生物电位一 一动作电位,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可通过电极引出,再放大、记录得到曲线 叫肌电图(简称EMG)。 • 放电频率和振幅:肌肉从轻微收缩增加到最 大收缩时,放电频率可从5次/s增加到50次 /s。动作电位振幅(mV)的大小反映了参加 收缩的肌纤维数量的多少。因此,通过肌 电图可以测定肌肉收缩的强度。
超量负荷时,当心肺功能的惰性逐 渐克服后,每分钟需氧量仍高于最 大摄氧量,运动强度的持续,局限 在氧债能力范围内,活动不能持久。 劳动结束后,人体还要继续维持较 高的氧需以补偿欠下的氧债。
2 心率和最大心率
• 心率:单位时间内心室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HR)。 • 心率和劳动强度密切相关。正常人安静时的心率约75次 /min。在作业开始前1 min,由于心理作用,心率稍有增加。 作业开始后,为适应供氧要求,前30~40 S内迅速增加, 以后缓慢上升。一般经4~5min达到与劳动强度适应的稳 定水平。轻作业,心率增加不多;重作业能上升到150~ 200次/min。青年人中,当以50%的最大摄氧量工作时, 男子心率约为130次/min,女子140次/min。 • 最大心率:当人达到最大负荷时心室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 为最大心率(HRmax),最大心率几乎无性别差异,都随着年 龄(A)的增加而下降,近似计算式: HRmax=209.2-0.74AG(次/min) 式中HRmax —最大心率, 次/min;AG—年龄,岁。
1 耗氧量 1)概念比较
• 需氧量 • 摄氧量 • 耗氧量
体内单位时间所需要的氧气量叫需氧量; 成年人安静时每分钟约为0.2-0.3L/min。 总需氧量—劳动及劳动结束后恢复期所 需氧量之和:Vo2z=Vo2l+Vo2h一Vo2j(t1+th) 式中Vo2z—劳动时的总需氧量,mL/min ; Vo2l—作业期摄氧量,mL/min;Vo2h—恢 复期摄氧量,mL/min;Vo2j—安静时平均 需氧量,一般为2 5 OmL /min;t1—作业 时间,min;th—恢复时间,min。
2)氧债和劳动负荷
• 氧债——剧烈活动时,呼吸、循环机能跟 不上氧需,致使肌肉缺氧,这时供氧量与 需氧量的差叫氧债。 • 缺氧时,能量必须以无氧分解代谢提供, 体内要透支1L氧,大约要产生7g乳酸。 • 氧债能力,一般人约为10L,训练有素的运 动员可达15-20L。氧债能力衰竭,血液中的 乳酸量会急剧上升,pH值迅速下降,这对 肌肉、心脏、肾脏及神经中枢都很不利。
1 耗氧量 1)概念比较
• 需氧量 • 摄氧量 • 耗氧量
单位时间内人体通过循环、呼吸 系统所能够摄入的氧气量称摄氧 量。 人在繁重体力劳动时,循环、呼 吸系统的功能经1-2min达到极限 摄氧能力,这时,单位时间内的 摄氧量叫最大摄氧量。
1 耗氧量 1)概念比较
• 需氧量 • 摄氧量 • 耗氧量
4 肌电图
• 肌电图在安全人机工程学上的应用主要是 作业设计、作业姿势、机械和工具设计的 人性化、合理化和最优化研究。在工业座 椅、家用沙发和床等尺度的研究中,肌电 图是一个实用的评价指标。一个具有良好 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工业座椅能有效地减少 人体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舒适的坐姿或者卧姿可使全身肌肉放 松,这种放松程度,可通过肌电图来评价。
3 搏出量与心输出量
• 搏出量:心脏每次搏动从左心室注人主动脉的血液 量称搏出量。 • 心输出量:单位时间内从左心室射出血量Q叫心输 出量。 • 重作业时,心脏每搏输出血液量由安静时的40~ 70mL可增大到 150 mL,每分钟输出血量可达 15~25 L,有锻炼的人可达 35 L/min。 • 最大摄氧量与最大心输出量关系: Qmax=6.55+4.35Vo2max(L/min) 式 中Qmax最大心输出量,L/min ; Vo2max最大摄氧量, L / (N· 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