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被动句

合集下载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类型,它以“受”字开头,表明句子主语承受动作的被动状态,其结构通常为“受+施+傅+枢”。

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受(视)施固定结构,二是傅(字)衍拓结构,三是枢(词)共旨结构,四是受(施)循环结构,五是受(释)统一解析结构。

一、受(视)施固定结构受(视)施固定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它以“受”字开头,然后再紧接着一个由动词、形容词或名词组成的施字,然后再加一个“傅”字,最后接一个“枢”字,其结构为“受+施+傅+枢”,如:“受书文言”、“受辞赋”、“受法度”。

例如:《论语》中有“受命于文远”一句,可以解释为“受(视)命施(乃),傅(请)于文远”。

二、傅(字)衍拓结构傅(字)衍拓结构是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它的特点是把施字的动作性成分抽取出来,重新衍拓及组合成傅,形成“受+施+傅+枢”的语句,它在表示形式上能体现出动作的转换或变换。

例如:《淮南子·地理志》中有“受环阔”一句,凡受环阔这四字,第三字“阔”就是由“廓”(表示开阔)衍拓而来的,所以可以解释为“受(视)环施(廓),傅(阔)于阔”。

三、枢(词)共旨结构枢(词)共旨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有趣而特殊的句式,它在词句结构上特别做到施和枢结合,能够把句子的主题表达得更为准确、浓缩。

它的结构为“受+施+傅+枢”,其中“枢”是由施字的共旨词所替代的,在文言文中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能够准确表达出句子的主旨。

四、受(施)循环结构受(施)循环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很有意思的结构,它和其他汉语文言文被动句结构不同,其构成结构是“受+施+傅+受……”,其中多个受施结合在一起形成循环,可以表示动作一直(循环)重复的意思。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受道夫复受道”一句,此句可以解释为“受(视)道施(得),傅(由)于夫,受(识)道施(得)”,即一直(循环)重复“受道”。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六种不同的形式:
1.使役被动句:即陈述句中表示被迫、被使动的动作或状态。

2.体验被动句:描述主语经历某种事情带来的感受或体验。

3.表动作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遭受某种动作。

4.表状态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处于某种状态。

5.表结果被动句:描述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6.表被动动作句:强调被动动作的发生,与普通被动句的语气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使役被动句:被迫逃离战场。

•体验被动句:通过这次考试,我被深深震撼了。

•表动作被动句:他被打了一拳。

•表状态被动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

•表结果被动句:他的努力被认可了。

•表被动动作句:这个决定被大家质疑了。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句子结构。

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包括早期古代汉语中的明动被动句和晚期古代汉语中的真被动句。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明动被动句明动被动句是早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动词“受”或“为”等为核心,表示被动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结构常用于承受整个动作或事件,而为动结构常用于承受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

1. 受动结构受动结构是以“受”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受刑”、“受虐”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没有明确的施事者。

被动结构的引入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语体感。

2. 为动结构为动结构是以“为”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为困”、“为醉”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与动词之间有定语修饰的成分。

为动结构既能表达被动的动作,又能表示被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表达力。

二、真被动句真被动句是晚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助词“被”为核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与明动被动句不同,真被动句在句子构成上更加规范化和简洁。

1. 真被动结构真被动结构是以“被”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被困”、“被诛”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前面,并且与动词之间一般没有修饰的成分。

真被动句在句子结构上相对简洁,更加突出动作的被动性。

2. 真被动句的特点真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内有被动助词“被”,同时动词通常用动名词或名词,常带有使动或抽象含义。

真被动句的语态明确地强调了动作的被动性,使句子更加简洁、直接和清晰。

在古代汉语中,明动被动句和真被动句都是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动作,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见”字句。

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3)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a “见+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谓语+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 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

a “为+施事+所+谓语”。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所+谓语”,女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谓语”女口: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女口: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谓语”。

女口: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5-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5-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1. “于”字式被动句,哎呀,就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里的“劳力者”不就是被“治”的嘛,多明显呀!
2. “为”字式被动句,你想想“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贤能”不就是被“用”的呀,这就是“为”字式被动句哟!
3. “为……所”式被动句,那“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这句话,“卫太子”就是被江充给弄败了呀,这就是典型的“为……所”式被动句呀,很有趣吧!
4. “见”字式被动句,好比“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不就是说自己被流放嘛,这“见”字式很好理解吧!
5. “见……于”式被动句,就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吾”就是被“大方之家”笑呀,这种就是“见……于”式被动句呢!
6. “被”字式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忠”却被诽谤了,这就是用“被”来表示被动呀,简单吧!
7. 无标志被动句,像“戍卒叫,函谷举”,这里的“函谷”就是被动的呀,虽然没有特别的标志,但就是能感觉到它是被举起来啦!
8. “受”字式被动句,“受制于人”嘛,很直白呀,就是被别人控制,这就是“受”字式被动句的体现呢!
9. “受……于”式被动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这里的“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就是被别人控制啦,这就是“受……于”式!
10. 意念被动句,比如说“蔓草犹不可除”,其实就是说蔓草是应该被除掉的呀,虽然没有具体的被动标志,但意思在那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真的很丰富多样,而且通过这些例子能很清楚地理解和感受它们的用法,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被”字用来表示被动,从战国末期萌芽,汉代 开始用得多了,但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 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开始能引进 行为的主动者。
⑤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 表) “被”作介词,引进行为为主动者“尚书”。魏 晋以后,“被”字句用得越来越多,在口语里逐 渐完全取代了其它几种被动句,就是在仿古的文 言作品里,也常常使用“被”字句。
注意: 尽管用“於”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句, 都是用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பைடு நூலகம்
但“於”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补语放在动 词的后面, “被”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状语放在动词 前面。

⑦穷者常制於人。(荀子· 荣辱) ⑧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

(二)、 “为”字式、“为……所”式


“为……所”式也象“为”字句一样,有时行为的 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陈涉世家) 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张中丞传后叙)
“为”和“所”连用,虽然没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被动意义也比单用“为”字明确,但“为所”连用 的被动句式在古籍中是较少见的。

(三)、 “见”字式,“见……于”式
这是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 在动词的前面,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 表现出来。 ①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 ②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③不为酒困。(论语· 子罕)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 屈贾列 传)


“为”的作用本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有时“为” 字后面所引进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直接把“为” 放在动词前面,仍是被动。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 “被”完全相同。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

2、“……为……”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
作的施事者。介词“为”与引进的名词 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 语。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②不为酒困。 《论语· 子罕》 ③身体离散,为天下戮。《吕氏春秋· 慎大》 ④孔甲为涉博士,卒俱死陈,为天下大笑。 《盐铁论· 褒贤》 ⑤止,将为三军获。《左传· 襄公十八年》 ⑥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 淮阴侯列传》
①盆成括见杀。 《孟子· 尽心下》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 子· 说难》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 醒,是以见放。 《楚辞· 渔父》 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 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 兼爱下》
(5)尹文曰:“使若入于庙朝中,深见侮 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 《吕代春秋· 正 名》 (6)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 语· 阳货》 (7)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8)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 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 子· 非十二子》
5、“见……于……”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表示被动,
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於”引进行为动 作的施事者。“於”与引进的名词或各 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 秋水》 (2)蔡泽见逐於赵。 《战国策· 齐策》 (3)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韩非子· 说难》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 廉 颇蔺相如列传》 (5)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於张仪。 《史记· 楚世家》 (6)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韩愈《进学解》
6、“……被(名词、动词)……”
“被”在被动词句式中作为介词出现 是汉以后的事。在先秦两汉,“被” 一般都不是作为介词而是作为动词 出现在一些被动句中的动词之前的, 义为“遭受”,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古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古汉语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基础。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本文将会介绍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一、「为」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是古代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其结构为「主语 + 为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也可以缩略为「主语 + 为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为敌人所困」、「她为寂寞所伤」、「他为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为」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字,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二、「受」字被动句「受」字被动句与「为」字被动句的结构类似,也是「主语 + 受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受敌人所困」、「她受寂寞所伤」、「他受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受」字表达承受动作的主体。

三、「被」字被动句「被」字被动句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被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被雨淋湿了」、「她被老板批评了」、「他被室友骗了」等等。

与现代汉语中相同,「被」字被动句也是古汉语中最简单直接的被动句。

四、「为所动」被动句「为所动」被动句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为所动+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被所动的原因而导致的动作」。

例如:「我为生计所动,远赴他乡」、「她为爱所动,背叛了家人」、「他为名利所动,不择手段」等等。

五、「受所害」被动句「受所害」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受所害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受到某种伤害的被动句」。

例如:「我受风寒所害,感冒了」、「她受情感波动所害,产生了心理问题」、「他受损伤所害,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等等。

六、「有」字被动句「有」字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有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表示某种状态或情况被动存在。

例如:「我有困难需要解决」、「她有病需要治疗」、「他有债务需要还清」等等。

总结:古汉语中被动句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为」「受」「被」三种形式。

古代汉语语法 (二)

古代汉语语法 (二)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主谓倒装
(一)感叹句中的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 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疑问句中的主谓倒装:
何哉,尔所谓达者? 谁与,哭者? 子邪,言伐莒者 ?
练习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 见留十二年。 3.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 也。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古代汉语语法 第二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这种句式又叫做语义上的被动句。在谓语 前后没有什么标志,被动关系只在主语表 示的事物和谓语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客观关 系上表示出来,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 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 词的受事者。 屈原放逐。
二、被动句式(一) ------“于”字式
及物动词+于(乎)+名词(施事者): 郗克伤于矢。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驱于声词,眩乎辩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 人,治人者食于人。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二、被动句式(二) ------“见”字式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名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及物动词”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 兵之来。”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概念
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是在谓语动词 的后面,“主语+谓语+宾语”是先秦汉语 的基本语序。但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 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 种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比如:?克伤于矢。

(左传・案之战)
2.介词"为”放在动词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比如:止,将为三军获。

(左
传・襄公十八年)"为”后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候可以不出现。

比如:父
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还有一种"为……所”句式,行为主动者放在"为”"所”之间。

比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3."见”放在动词前形
成被动句式。

比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4."被”字句。

比如: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

4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

4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

3、“见”字句

特点:
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见”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 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
“见……于”式,引入主动者。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 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 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 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 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 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 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4、“被”字句

“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 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①“被”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能引入主动者。(逐渐发展的用法)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 齐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 记· 屈原贾生列传》

特点:
4、“被”字句
“被”是由动词逐步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 含义和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 源头是动词“被”,是“蒙受”、“遭受” 的意思。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 · 货殖列传》)
②不能没有施事者。
1、“于”字句
古人在做正反两方面情况对比时,常常一句 用主动,一句用被动,表示被动的那一分句 就用“于”引出主动者。如: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 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项羽传》

运用这种句式,主语不一定要出现
2、“为”字句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 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 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中的动作或状态是由句子的宾语承受的,而不是由主语执行的句子。

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是非常常见的,下面列举了一些主要类型。

1. 被动语态:被动语态是最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在被动语态中,动作的承受者成为主语,而动作的执行者则成为宾语。

例如:“这本书被我借走了。


2. 使役被动句:使役被动句是指主语通过某种手段使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老师罚站了。


3. 客观被动句:客观被动句是指动作的承受者是不可控的,即无法由人为控制。

例如:“这个城市被地震摧毁了。


4. 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是指动作的承受者不是直接的宾语,而是通过介词与宾语相连。

例如:“这个问题被他们讨论了。


5. 被动使役句:被动使役句是指主语被迫承受某种动作。

例如:“他被逼着签了字。


6. 被动补语句:被动补语句是指主语的状态或性质是由宾语所决定的。

例如:“他被认为是一个好学生。


7. 被动副词句:被动副词句是指句子中的副词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这个问题被大家都关注。


8. 被动介词句:被动介词句是指介词后面的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老板炒了鱿鱼。


9. 被动动名词句:被动动名词句是指动名词作为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打了一顿。

”。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 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 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 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 见 。(陈 )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 →遭受 → →被动 → →覆盖
古代汉语被动句被动句英语被动句日语被动句文言文被动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英语被动句结构主动句改被动句汉语被动句意念被动句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 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这类 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 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宠弟乎?(郑伯克段 于鄢)
“被 ”字句的形成
①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冯 諼)[动词性强,带名词性宾语]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 子五蠹)[廉:正直。带动词性宾语]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表被动明显,但仅放在动词前]
④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完
全被动句,引进主动者]
六、复合被动句
①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 子至乐) [刚勇之士被天下人称赞,却不能因此使自
己活下来。用“为……见”式。]
②圣者忧世,周流四方,犹为退士所见讥弹。 (抱朴子外篇正郭)[讥弹:指责。用“为……所
见”式。]
以下两例貌似复合被动句而其实不是: 以下两例貌似复合被动句而其实不是: ③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墨 子墨子曰: 胡不见我于王? 子公输) [为何不向大王引见我?] 公输) 为何不向大王引见我? 。(汉 ④人主见弄于股掌之上,而莫之知恶。(汉 人主见弄于股掌之上,而莫之知恶。( 徐干《七喻》 君王在股掌上玩弄他] 徐干《七喻》)[君王在股掌上玩弄他]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古代汉语中存在多种被动句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被动句式并给出例子:
1.被字句式(受事被动):通过在动词前加上"被"字来表示
动作的承受者,即强调动作的接受者是被动的。

例如:•他被老师打了一顿。

•书被他撕碎了。

2.句式"为……所……":通过"为"字引导施动对象,"所"字引导
动作或状态的表达,表示强调施动者对被动者的行为或状态。

例如:
•他为家人所敬爱。

•这个问题为大家所关注。

3.句式"受到……":通过"受到"引导后接动作的施加者,表示
强调被动者受到了外部行为的影响。

例如:
•我们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这个地区受到了严重的干旱影响。

4.句式"被动词+得+形容词/副词":这种句式中,被动动词后
面接上"得"字,然后加上形容词或副词,表示被动程度。

例如:
•这声音听得清清楚楚。

•他写得很漂亮。

被动句式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相对较少,通常在句子中会倾向于
使用主动句式。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来判断是否使用被动句式。

23被动句

23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一、什么是被动句?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2、 被动句: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 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的被动者和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二、被动句的类型: (一)意念被动句—
指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 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 上去理解,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意念被动句。 ①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②蔓草犹不可除。 ③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④谏行言听。 ⑤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⑥宋师败绩,华元虏。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志乎古,必遗乎今。” 介词“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
• 思考:下面带“于”字的句子都是被动句式吗? • 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② “吾不能受制于人。” • ③ “百里奚举于市。” • 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 “三年,乃流王于彘。”
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 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可以 不出现)+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 ①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 今为赤帝子斩之。” ③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 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⑤“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 • • • • •
(二)被动句式
这种句子在谓语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 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动关系的形式 标志。
1、“于”字句
①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④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 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 “及物动词+ 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总之,“被”字作谓语动词的状语,它是一个助动词。“被”字的 作用是被动句的标志。“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 如“被侵”——遭受侵犯;“被辱”——遭受污辱;“被攻”—— 遭受攻击。这里的动词性都还很强,还可以把它分析成谓语动词, 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⑶“被谤”由于与“见疑”对举,“被”字 的被动意义就明显一些。例⑷中“被”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看 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为字句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被动句,是用介词“为”引
进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放在动词的前面,使 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 ⑴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这种用“为”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 句在结构形式上和作用上相同, 即:受事主语+介宾结构作状语+谓语,介宾结构的 作用就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不过,古代汉语的 “为”字句是用“为”字作介词,而现代汉语的 “被”字句是用“被”字作介词。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主语“父母宗族”,谓语是“戮没”,“为”实 际上是放在动词“戮没”的前面,行为的主动者 没有出现。“皆为戮没”是说“皆为秦王戮没”。 这里的“为”字就不能看成介词了,而应该看成 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为”字直接用在动词的前 面,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我们不能认为是省略 了,而应该看作是“为”字表被动的另一种形式。 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是介词,不引进行为主 动者的“为”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不应该认为是 省略了。
公子列传》 ▪ ⑶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这种句子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所”帮 助表示被动。被动的意味比单用“为”字表现得更加明 显。在先秦古籍中已有少数此例。
▪ ⑷楚虽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 ⑴敝邑为大国所患。《吕氏春秋·审应览》 ▪ 注意:“为……所”式,正如“为”字句,有时动作行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语法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 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这类 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 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 于鄢)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 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 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 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 见 。(陈 )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 →遭受 → →被动 → →覆盖
“被 ”字句的形成
①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冯 諼)[动词性强,带名词性宾语]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 子五蠹)[廉:正直。带动词性宾语]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表被动明显,但仅放在动词前]
④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完
全被动句,引进主动者]
六、复合被动句
二、“于”字被动句
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 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 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
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①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 子至乐) [刚勇之士被天下人称赞,却不能因此使自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展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X袖,外欺于X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比照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a “见+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谓语〞。

如:先即制人,后那么为人所制。

b “为+ 所+ 谓语〞,如: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谓语〞。

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展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构造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⑷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双宾语句
• 一.双宾语句的结构: • 我们所说的动词带双宾语,一般指动词带体词性双宾语, 这种动词带双宾语的述宾结构记为:动+名1+名2 ,最常 见于《左传》,常见于先秦文献,《史记》之后较少。 • 二.双宾语句的特点: • 双宾语在意义和功能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 从意义上看,名1和名2 经常表示两类不同的实体,往往名1表 示人名,名2 表示物。而名1和名2 又与动词之间分别存在着 不同的语义关系。 • 从功能上看,双宾语的特点有二个。
基本结构:助动词“见”+外动词+于+施动者 ⑴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耶?(韩非子) ⑵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長,卒见弑于其臣。(同上)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⑷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⑸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 ⑹见侮不辱(庄子·天下) ——被侮辱而不以为耻辱。
1.3“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外动词+宾语” “受事主语( ) 施事成分+外动词+宾语” 这种“被”字式被动句的被动动词带宾语。六朝时期, 出现了“被”字句动词带宾语的现象,唐代以后,就比较普 遍了。语义上,“被”字句的主语与被动动词的宾语通常有 一定的联系,其宾语大致为以下三类:并列性宾语、隶属性 宾语和复指性宾语。 ⑽吾自到此土,被人六度下药。(《祖堂集》) ——并列性宾语 ⑾莫看江总老,犹被赏时鱼。(杜甫诗) ——并列性宾语 ⑿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百喻经·借半钱喻)
2、战国时期还有“为”与“于”字的组合式:C:“为+ 动词+于+施动者”。但因为“为”字本身可以直接引介施 动者,后来很少见。如: ⑺暴王桀纣幽厉……失其国家,身死而为戮于天下。 (墨子·法仪) ⑻秦王安能制晋、楚,……楚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 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战国策 ·秦策二) 3、战国末期萌芽“为”字D式:“为+施动者+所+动 词”,汉代大量出现,“为”字甲式和乙式渐少。“为”是 介词,“所”是助词。后又出现“为+施动者+所+动词” 的省略式和加强式,即E式:为+所+动词 和F式:为+施 动者+之+所+动词。例如: ⑼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 子·盗跖) ⑽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四)
——隶属性宾语
⒀这厮夜来赤条条地睡在灵官庙里,被我们拿了这厮。
(水浒.14回)——复指性宾语
晚唐、宋明以后,“被”字式的被动句结构渐渐复杂起 来(状语、补语、宾语、助词),表现为近代汉语的语法特 点点,“被”字式也在唐以后渐渐取代了“为”字式。另外, “被”字式受“为”字式的类化,还出现过“③受事主语 (N1)被+施事成分+所+外动词;④受事主语(N1)被 +施事+之所+外动词”这二种句式。例: ⒁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 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魏书·西域传) ⒂为半钱债而失四钱,兼有道路疲劳乏困,所债甚少所失 极多,果被众人之所怪笑。(百喻经·债半钱喻) 2、“被”表被动义的来源。 《说文》:“被,寢衣也”。引申为动词,就是“覆盖” 的意义,而“施及”的意义又是从“覆盖”的意义来的。书 经禹贡:“西被于流沙”,尧典:“光被四表”,荀子臣道: “泽被生民”, 赋篇:“功被天下”等,都是这个“被”字。这种意义的 “被”字,
(二)“为”字式: 字式: 1、基本句式:A:为+及物动词(甲式) B:为+施动者+及物动词(乙式) ⑴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左传·宣公元年) ⑵使身死而为刑戮。(墨子·尚贤) ⑶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⑷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⑸吾恐为天下笑。(庄子·徐无鬼) ⑹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语史中,“为”字甲式和乙式先后出现,且乙式后来居 上。 一般认为,甲式中的“为”是助动词,乙式在 “为”字和被动词之间插入一个代表施事者的名词,这时的 “为”字为介词。
在人名之后中心语之前如果不加“之”字,那么,势必导致 许多定中结构被误解为主谓结构,或出现歧义。(当然有时 加“之”字取消小句独立性的主谓结构,还应与此类定中结 构相区分)下举几例“名+之+名”的定中结构,例: 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 君之宠弟乎? 君之宠弟 ⑵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君之羹,请以遗之。 小人之食 君之羹 ⑶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 诸侯之师侵蔡。 诸侯之师 ⑷先君之好 先君之好是继。 先君之好 ⑸晋人归楚公子穀臣与连伊襄老之尸 连伊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连伊襄老之尸 3、人名作定语要加“之”的这个特点给我们判断双宾语提 供了有力证据,既然人名作定语时要加“之”字,那么,在 人名之后随即出现名词性词语,通常便不会是定中结构,这 样,在“动+名1+名2 ”这种形式中,只要表人的名1和名2 不构成联合或同位关系,那么,一般可以肯定是双宾语,如:
“见”字和被动动词之间不能插进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即施事者,所以施事者只能由其后的介词“于”引进。前三 个例子在“见”的后面用“于”引进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而后三例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未出现。 有一种“见+动词”句,其形式与被动句相似,但不表 被动意义,而表示主动意义,其中的“见”,似乎起指代行 为受事者的作用,往往表示第一人称代词作宾语的省略。 (例子略,见教材)现代汉语中“请不要见笑”、“见教”、 “见谅”正是这种用法的保留。“见笑”即“笑我”,“见 教”即“教我”,“见谅”即“谅解我”。
一般是用于好事方面的。 “被”字用为动词,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蒙受”、 “遭受”的意义。这种意义和“覆盖”的意义是同一来源的, 但是在词义的应用上却大有分别。第一种意义是主动地覆盖 或施及某一事物,第二种意义是被动地蒙受或遭受某一事物。 被动式 的“被” 字不是来自第一种意义,而是来自第二种意义的。
⑷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⑸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⑹少阴病,颏而下利 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张机《伤寒论》) ⑺昨被县召。(世说新语) ⑻此女意在于君,被父母凌逼,嫁与刘祥。(《搜神记》卷十五) ⑼吾被皇太后征,不知所为。(《三国志·高贵乡公传》) 以上七例均不是与助词“所”或“见”结合的综合式,而 是单一的“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N2)+外动 词”,动词后也未带宾语,受事主语或为名词,或为代词,或 为词组,其中⑹⑺⑻主语承前省略。被后施事成分有五例表人 或机构(尚书、苏峻、县、父母、皇太后),两例表物,施动 者生命度较 高。被后动词有单音节有双音节,其中例⑹被字句“被火气劫” 作定语,此为较早用例。这六例与前三例相比,最明显的不同 是被动标志“被”与动词之间出现了施事者,“被”的语法作 用由标记动词转为引入施事,如果不考虑动词V后宾语和助词 “所”、见”,那么后举诸例除被所V式均属此类。
1.1“受事主语(N1)+被+外动词”结构 “受事主语( )+ )+被 外动词” 据王力(2004)研究,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例如: ⑴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 ⑵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⑶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同上) 以上例句的“被+外动词”结构,在句中均充当主要成分 (谓语),被字前面有主语,被后动词均为单音节光杆动词, 其中例②动词后由介词“于”引出施事名词。“被”字只能 标记动词,不能引入施事。 1.2“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N2)+外动词”结 )+被 施事成分( )+外动词” )+外动词 “受事主语( )+ 构 两汉时期的被字句,大体是“被+外动词”结构的天下。到 东汉末,才出现“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N2) +外动词”结构的萌芽,到了六朝时增多。
(一)第一个特点:名1是表人的名词,常为人名,同时名1与 名2不构成定中、联合、同位结构,便构成双宾语。 1、人名在用作定语时有个突出的特点:绝大多数要在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加个”之“字。 2、人名作定语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要用“之” 字隔开, 应该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这与人名充当的修饰语和被它修 饰的中心语的常见位置和特点有关。 ①表人物的名词最常见的用法并不是作定语,而是作主语。 一个表人的名词出现之后,下边随之出现的,时常是个谓语。 即“名词(主语)+ 谓语” 。 ②但是上古汉语中,名词和动词并无形式上的区别,一部分 经常给名词主语 名词主语作谓语的词,也经常给名词定语 名词定语作中心语, 名词主语 名词定语 例如:“食、病、赋、患、害、军、乱、辱”等等,这样出 现了 “名1+名2”结构时,由于名2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 这 一结构则既可能是主谓关系,也可能是定中关系。因此,在
• △例⑸是简单的意念句,例⑹⑺则是在例⑸基础上添加了施 动者。而例⑺的施动者由介词“于”引出。 • 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个“于”字并不负担任何“被 个 字并不负担任何“ 的信息,它的任务仅仅是引出施动者,在它出现以前, 动”的信息,它的任务仅仅是引出施动者 句子已可表被动义,而且施动者的出现最初并不依赖于它, 以后也不是绝对依赖于它。另一方面,这个“于”字还可以 介引受事者,句子形式和“被动句”一样,句意的理解只是 靠语境限制和词语间的语义选择限制。如: • ⑻a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韩非子·备内) • ⑻b 夫制于燕者,苏子也。(战国策·燕策一) • ⑼a 子胥父诛于楚,挟弓持矢而干阖闾。(谷梁传·定公四年) • ⑼b 君盍诛于祝固、史嚣以辞宾?(左转·昭公二十年)
• ⑵宋人伐郑,围长葛。(左传·隐公元年) • 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勾践世家) • ⑷屈原放逐,乃赋的语义限制判断,例⑴是意念被动句;例 ⑵是主动句。例⑶⑷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注:在例⑴⑵句中“围”字同样具有处置性,但例⑴的 “邯郸”是受事主语,例⑵“围”的主语是施事“宋人”, 其施受关系即是根据“邯郸”和“宋人”中的“死”和“失 明”为内动词,是陈述主语的一价动词,没有处置性,不表 示被动关系。 •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表被动的动词后面引入施动者, 如下三例: • ⑸赵以其大吉,地削兵辱,主不得意而死。(韩非子·饰非) • ⑹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兵破陈涉,地夺诸侯,何嗣之所利? (盐铁论) • ⑺然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⑿沮授为操军所执,乃大呼曰:“授不降,为所执耳!” (后汉书) ⒀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悲仁人之尽节兮, 反为小人之所贼。(贾谊集) ⒁父母之于子也,岂可坐观其为贼寇之所屠剥,立视其为狗 豕之所噉食乎?(潜夫论) (三)“被”字式: 1、“被”字式的最重要的结构形式是:受事主语(N1)+ 被+施事成分(N2)+外动词 另有几种主要的变式:①受事主语(N1)+被+外动词; ②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外动词+宾语。 ③受事主语(N1)被+施事成分+所+外动词; ④受事主语(N1)被+施事+之所+外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