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巨匠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少年哈克贝利·费恩为主角,讲述了他与逃奴吉姆一起在密西西比河上展开的一段冒险旅程。
这部小说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赞誉,因此也有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
在不同的翻译版本中,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格和翻译策略。
本文将分析几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中译本,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以及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
我们来看一下三种常见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袁行霈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朱生豪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刘文献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这三种译本都是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译者的角度来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译者需要具备非常高的英语和中国文化背景知识。
在袁行霈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袁行霈是一个非常资深的翻译家,他对美国文学有着丰富的研究和深厚的造诣,他在翻译这部小说时,充分考虑到了原著的特点,尽可能忠实地还原了原著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
而朱生豪和刘文献也是非常优秀的翻译家,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也都充分考虑了原著的特点,力求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译本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在袁行霈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魅力和情感表达,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文学和文化。
在朱生豪和刘文献的译本中,读者也能够感受到原著的魅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情感表达和人物性格。
不同的译本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兴趣选择不同的译本进行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一部代表作品,语言充满口语化色彩,无论人物刻画,还是景物描写,语言都生动有趣。
该文对张万里和雍毅的中译本进行了简要的比较赏析。
关键词马克·吐温英汉差异中译本1作品简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美国19世纪中期的南方地区社会作为背景,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用一个14岁男孩口述的方式记录了他的亲身经历,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及说服力。
此外结合环境与人物刻画于一体,在纷杂的现实中组织有趣的故事,对密西西比河风光和虚伪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比较,从而使整个故事具有思想性和趣味性。
2实例比较赏析笔者分别从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和黑人英语的角度各选取了一个实例对张万里和雍毅的译本进行比较赏析。
例1 原文:①Her sister, Miss Watson, a tolerable slim old maid, with goggles on, had just come to live her.张译:她的妹妹瓦岑小姐,是个很瘦的老姑娘,戴着一副眼镜,不久以前才搬到她姐姐家里来住。
雍译:寡妇有个妹妹,就是沃森小姐,最近搬来和她同住。
她是个老姑娘,戴着一副眼镜,身材苗条,长相还算可以。
例1原文是一个长句,张译是顺着原文的结构翻译的,而雍译在句法上做了处理,将句意分成两层,翻译成两个句子。
第①句,张和雍处理不同,通过联系上下文,该段描述的是Watson在教主人公识字,重点应该是Watson,而且这也是她第一次在小说中出现。
在中文的行文中,总是先描述重要的事情,所以此句理应选择张译,而雍译把寡妇放在前面,忽略了Watson在此段的中心位置,本末倒置。
雍还增译了“长相还算可以”,但原文中并未提及到她的长相,所以此处没必要增译。
例2 原文:The moon was shining,and ①outside of the shadows it made it most as light as day. I ②poked along well on to an hour.张译:月亮在天空照着,阴影以外的地方,都照得像白天一样明亮。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比较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比较作者:罗秀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9期摘要:对于文学翻译来说,风格的传译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风格最终也是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的。
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要在意义和风格上寻找“最近似的自然等值”。
以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评价风格传译的准则,《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原作的风格。
关键词:功能对等;景物描写;风格对等;语言风格翻译文学作品,风格的再现是必要的一部分,而风格最终是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的,因此,译者在再现原作风格的过程中,要注意字、句、章这些语言符号的运用与搭配,而这些语言符号的运用和搭配需要在一定的理论视角下指导进行,因此此篇论文以功能对等为理论视角,浅析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中景物描写的语言风格。
一、动态对等理论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大大促进了翻译的发展。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适用范围产生了怀疑,本论文旨在肯定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以往的翻译理论单纯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与以往不同的是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的主体作用,它指出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本文试图以功能对等这一理论为基础,通过马克·吐温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两种中译本的对比分析,探索这一理论是如何指导译者忠实再现景物描写的语言风格。
在对文本的翻译时,要尤其注重对原文中风格的再现,并借语言符号来加以表现。
因此,译者在运用字、句、章这些语言符号时,尽量做到忠实于原文。
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故事简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是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小说,叙述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出身卑微、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小男孩哈克的故事,海明威称其为“美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作品能与之媲美”[1]。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译本的赏析
杨瑞玲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 454003
[摘要]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一部代表作品,语言诙谐幽默,充满口语化色彩,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 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都具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当前我国有不少翻译家都对《哈克贝利·芬 历 险 记 》进 行 过 翻 译 ,下 文 对 《哈 克 贝 利·芬 历 险 记 》的 几 个 中 译 本 进 行 了 简 要 的 赏 析 。 [关键词] 中译本;《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温
的语言风格进行再现,准确的描绘物体和人物的形象,体现 同时,文本中蛇皮这个信息被突出,因此具有揭示文本内容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特征研究 (11BWW013)。 [作 者 简 介] 杨 瑞 玲 (1973-),女 ,汉 ,河 南 焦 作 市 人 ,河 南 理 工 大 学 ,副 教 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两个白人警察听到哈克的这一套说辞, 立马惊慌失措, 放 弃 了 登 上 木 筏 的 想 法 :“poor devil,there's Something in that. we are right down sorry for you,but we -well,hang it,we don't want the small -pox,yousee.Lookhere,I'11 tell you what to do.” 这个句子充分地区表现出了两个白人警察惊慌、 害怕的情 绪。 在对这一段的翻译中,成时的翻译比较忠实于原文,但是 为了符合原文的句法和语法习惯,出现了一些与中文口语习 惯 不 符 的 语 句 ,例 如 “我 们 为 你 十 分 难 过 ”,在 中 文 口 语 中 很 少用“十分”这个形容词。 而且成时对该段的翻译受到英文句 法的影响较大,没有表现出二人惊惶、恐惧的心理,显得过于 书面化。 在对一些具体词语的理解方面,也体现出了不同翻 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 例如十六章的 “Spread it a11 over?”这个词,其本意是 在 一 个 较 大 的 范 围内 进 行 传 播 , 成时将其翻译为“散布的到处都是”,而张万里将该句翻译为 “你打算让大家都……”。 相比之下,成时的翻译更胜一筹。 尽 管“Spread it a11 over?” 这个词也可以翻译为大家 ,但是在当 时的具体情境之下,有吉姆、哈克和两个白人警察,而大家这 个词并不符合中文的口语习惯。 而张万里的翻译虽然忠实于 原文,但是过于拘泥于原文,影响了整个行文的通顺性,没有 完全符合中文口语的表达习惯,而且没有完整的传达原文的 故事情境。
哈克贝利·费恩译本比较
Thank you!
张译:我没法看得很远,只好在那坑坑洼洼的地上摸索着往前走了 四五百码,然后无意之中来到一所二合一的旧式大木房子跟前。 成译:我朝前看只能看一小截路,但是我摸索着走了四分之一喱多 高低不平的地面;不等我看清,我已来到了一所双幢老式的大木头 房子跟前。 原文是由一个并列句和一个复合句组成。张译使用“只好”、“然后” 等连接词, 将之译为由三个分句构成的并列句, 句子间衔接自然, 表 达流畅。成译使用连接词“但是”、“不等”、“已”, 传达了原文 的基本脉络。但成译基本按照原文的句式结构来翻译, 使译文表达不 太符合汉语的习惯。“但是”在这里用做“but”的对应词是不合适 的, 因为往前“摸索着走”和“只能看见一小截路”之间并没有明显 的转折含义, 不如张译将之变通为”只好”。
Towards daybreak we tied up, and Jim was mighty particular about hiding the raft good.
张译:天快亮的时候,我们就拢了岸,吉木特别小心地把筏子藏得 好好的。
成译:将近天亮的时候,我们靠岸。杰姆为了藏好木排,挑拣了半 天地方。 这里, 张译和成译对“be mighty particular about doing sth.”有不同的理解, 故作出了不同的解释。“mighty”一词在 这里用作副词, 相当于“very”, 而“particular”意指 “minutely attentive and careful”, “be particular about doing sth.”意指“give close attention to detail; be fussy”, 即“非常讲究的, 挑剔的”。因此, 张译更忠实于 原文的意义, 成译则将原文的意义进行了扩充。作者在此作如是 描述, 乃着意强调吉姆虽为黑奴, 但其做事机敏、细致, 并不比 白人差。
从目的论角度看文学作品复译的必要性——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接受者所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因此翻译时可根据 各语 境 因素, 选择最 佳翻译 策略 。总之 , 的 目的 翻译 是最重要的。 目的论提出了翻译时应遵循的三个原 则: 翻译 的首 要原 则 是 目的性原  ̄ ( oo ue它 Is psrl, Jk ) 是 一 切 翻译 都 应遵 守 的原 则 ;然 后 是 连 贯性 原 则 chrnerl) oeec ue 和忠实 性原.(dlyrl 。 们之  ̄ f et ue 他 1 ] i ) i 间 的关 系是 : 实性 原则 服 从连 贯性 原 则 : 忠 连贯 性 原则 又 服从 目的性原则 。[F 1 面本 文将在 目的论 的 r 三个原则的指导下, 哈克贝利 ・ 以《 费恩历险记》 的两 个中译本 ( 张友松、 张振先的译本和成时的译本 ) 为 例, 来探讨文学作品复译 的必要性和意义。
的 必要性 : 翻译 目的的相异 , 接受对象的不 同以及 译者对原 文的理解 的差异决定 了复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关键 词 :复译 ; 目的论 ; 目的性 原则 ; 贯性原 则 ; 实性 原则 连 忠 中图分类号 : 3 5 H 1.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2 9 ( 0 0 0 — 0 8 0 17 — 5 6 2 1 )3 0 8 — 3
在人类 发展 史上 , 国的文 学作 品 以其 丰富 的 各 思 想 内涵 以及对社 会 、 生 的深 刻理解 而备 受读者 人 青睐。 近年来 , 随着 各 国人 民之 间了解 的不 断深入 , 外 国文学名 著的 复译现象 在我 国越 来越多 。 对于复 译 现象 , 同的专 家 、 者评 论 不 一 , 不 学 如许 钧 在《 重
接 受者 所处 的交 际环 境 和文化 中有 意义 , 并按译 文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1. 引言1.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背景介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小说,由马克·吐温创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哈克的少年和一个逃奴吉姆一同展开的冒险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对南方社会和人性的揭露,表现了对奴隶制度的批判和对自由的向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深刻地触及了人类的内心深处。
小说中丰富的情节、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在翻译版本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各国都受到广泛的欢迎。
中文译本的出版更是为中国读者带来了这部优秀作品,让他们能够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思想。
通过翻译这部作品,读者不仅仅可以享受到故事的魅力,更能够感受到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中文译本的问世,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接触西方文学的机会,让他们更加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
【字数:254】1.2 中译本的意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写了哈克贝利·费恩在密西西比河上展开的冒险与成长故事,深受读者喜爱。
而中译本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译本将这部经典的美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读者的视野,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感受到这部作品的魅力,了解美国文化和历史。
中译本的出版也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学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译本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文学传播的一种形式,更是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
通过阅读和研究中译本,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和人物,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跨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尊重。
中译本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播文学作品,更在于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中英姓名文化内涵的探究2 论疯女人形象对小说简爱所作贡献3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4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5 论英汉数字习语的差异及翻译6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7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8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9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0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11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12 埃德娜: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13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14 不温不火,绵里藏针——分析《格列夫游记》的讽刺意义15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16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17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18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19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20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21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22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2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24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25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26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27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28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29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30 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中的对比艺术31 哈代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32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33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34 从《通往雨山之路》看美国印第安文化的逐渐衰落35 中西方祭祀文化之异同36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37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38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39 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40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41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42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43 从顺应论角度看劳伦斯小说中关于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44 论<<禁食与欢宴>>中乌玛的觉醒45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46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47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48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49 英文商业广告中的常用修辞格--以《商业周刊》为例50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51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52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53 浅谈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54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55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56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57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58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59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6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61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62 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63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64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65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66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67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68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69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70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71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72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73 语言艺术与目的性操纵的杂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74 浅论美国文化霸权的确立75 中英广告的文化差异及翻译76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77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78 Interpretation of Qian Zhongshu’s Sublimation Theory79 论《苏菲的选择》中的悲剧性冲突80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81 Double Vision in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Great Gatsby82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83 英汉绿色词对比研究84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85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86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87 论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成长88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8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Knight and Chinese Knight in Idylls of the King and Eight Heavenly Deities90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91 Hemingway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92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93 《闻香识女人》角色分析94 中文古诗词叠词的研究与翻译95 商务英语信函词汇的特征96 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fro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97 任务型教学中策划对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98 论英语奢侈品牌的文化及其翻译99 浅谈西方情人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00 分析狄更斯成长小说的主人公101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研究102 关联理论在公示语英译中的应用103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104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105 Study of English Borrowing from Chinese106 英语中无意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107 从许渊冲“三美论”看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和创造性再现108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109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hesiveness110 外贸函电写作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111 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112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113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114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 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115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116 对狄金森诗歌中四个主题的分析117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118 “自我”的迷失与重构:论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开题报告+论文)119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20 叶芝:无望的爱情,多变的风格121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122 任务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23 我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124 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125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126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127 《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128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129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意译130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131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以基本颜色词为例132 The Rose in the “Heights”—An Analysis on Catherine’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133 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134 以迪士尼为例分析美国文化在全球扩展这一趋势对其本身影响135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136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137 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的流利度138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139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140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看霍尔顿的摇滚情结141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Titles--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 under Three Beauties Theory142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14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144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145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146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147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148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49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150 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151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152 从核辐射报道看英国报纸行文的语言特征153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154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155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56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157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158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and-Daughters-in-Law in China and the West159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160 Ethic Values about Marriage and Sex in the Bible161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162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163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164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165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166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167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168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169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170 中英寒暄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对比171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72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173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174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175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7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177 《远大前程》的叙事技巧178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翻译的差异179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动物词语研究180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18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182 隔离与异化: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人际关系研究183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184 An Analysis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185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师课堂角色研究186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187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188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189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190 比较“迷惘一代”与“垮掉一代”191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19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s in Great Expectations193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194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195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96 汽车广告翻译浅析---论消费者心理差异对汽车广告翻译的影响197 超验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198 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199 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20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时与许汝祉中译本中黑人英语的翻译对比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时与许汝祉中译本中黑人英语的翻译对比赏析作者:谈清妍陈薄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谈清姸,陈萍(黄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摘要:黑人英语作为黑人文化的源泉在美国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
它作为一种成熟的英语变体备受语言学家的关注。
如何使小说中黑人英语的翻译既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又不晦涩难懂,一直是语言学家们探讨的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时与许汝祉中译本对比分析黑奴杰姆的语言,为小说中黑人英语的翻译提出建设性建议,即要实现原作者的意图,译文应具有一定的标记性。
关键词:黑人英语;翻译;语言特征;标记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176-03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的珍品。
“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
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全部美国文学都来自马克·吐温这本书。
”①该小说使用大量生动地道的口语和方言描绘了当时真实的美国,塑造出了美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黑人英语的使用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幽默感及讽刺力量,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目前国内针对美国黑人英语翻译的研究不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时与许汝祉中译本的对比分析,为小说中黑人英语的翻译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黑人英语翻译的困境黑人英语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
关于它的起源目前有三种假设:1.黑人英语产生于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奴隶买卖。
2.黑人英语是黑奴们根据白人所使用的英语变体而形成的。
3.黑人英语起源于西非的语言②。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中译本,主要从译文的语言风格和准确度、译者对原著的解读和加工、文化差异对译文的影响、读者接受程度以及译本在市场表现和影响力等方面展开对比。
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了对读者选择中译本的建议和对翻译工作者的启示。
文章从介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及其中译本入手,系统地探讨了在翻译和阅读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这些比较赏析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和选择指导,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译本、比较、赏析、语言风格、准确度、译者、解读、加工、文化差异、影响、读者接受程度、市场表现、影响力、建议、翻译工作者1. 引言1.1 介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及其中译本《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叛逆自由的少年哈克的历险故事。
这部小说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描绘了哈克和逃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种种冒险经历,批判了当时的美国社会中的种种不公义。
由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流畅的叙述方式,《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受到了广泛的读者喜爱。
在中国,《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也有多个中文译本问世,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林纾的译本和严维五的译本。
这两个译本各有其特点,观感也不尽相同。
对于喜欢这部作品的读者来说,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译本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比较这两个译本的语言风格、准确度、译者对原著的解读和加工、文化差异对译文的影响、读者接受程度以及译本在市场表现和影响力等方面,以便为读者提供选择中译本的参考依据。
2. 正文2.1 译文的语言风格和准确度比较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不同译本中,语言风格和准确度是读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不同的译者可能会采取不同的语言风格来呈现原著的情感和意境。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英互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英互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美国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不仅是一本儿童文学,更是一部饱含人文关怀和社会探讨的艺术巨著。
本文将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中英互译的过程和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背景介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成名作,首次出版于1884年。
小说讲述了一个叛逆少年哈克贝利·费恩和逃奴吉姆一起展开的冒险故事,穿插了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该书以其真实的写作风格、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而备受赞誉,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中英互译历史作为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翻译和阅读。
在中英互译的历史中,该书的翻译版本数不胜数,不同的翻译版本也因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文化背景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讨论。
我国著名译者林徽因曾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进行过翻译,她的翻译在我国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中英互译中的影响中英互译对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才能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中英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使译文既忠于原著又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读者阅读译文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受到译者的选择和解释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四、个人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理解作为一部具有多重深刻主题的文学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中英互译中展现出了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我个人认为,翻译者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优势,以创造出更贴近目标读者的译文。
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也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尝试理解和体味不同译者所呈现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从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在本文中,我们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中英互译的过程和影响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撰写了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从目的论角度评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三种不同中文译本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目的论角度评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三种不同中文译本姓名:曲雯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赵登明2009-05摘 要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译者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而译文是否“充分”地实现了翻译的目的也是评判译文的标准。
根据目的论,一个具体译本的产生要受到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限制,译本所要取得的目的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同一原著在翻译过程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作为对传统“等值”观的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目的论为翻译实践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本论文试图从目的论角度对美国作家Mark Twain的著作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 的三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从而阐释其采取不同策略的原因。
对这三个译本的评价也必须考虑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译文的预期目的。
论文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写作缘起,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及意义;接着为文献综述,介绍了目的论的基本概念、人们对目的论进行的研究;介绍了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这部小说及人们对小说进行的研究。
然后探讨了目的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介绍了目的论中的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探讨了目的论中译者的地位和作用、译文读者的重要性;从目的论的角度阐述对译本的评价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具体的翻译目的来进行。
然后为本文重点。
笔者从目的论的角度对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的三个不同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首先对其作者、作品、三个不同译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介绍,而后从三个译本语义传达的忠实性、文体特征中黑人不规范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特殊体裁的翻译三方面根据目的论的三大原则中,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而这两项原则又从属于目的原则,详细分析了三个译本中译者在各自目的指引下如何处理语内连接,语际连接,与原文作者的忠诚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1. 引言1.1 介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13岁的少年哈克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与黑奴吉姆一起经历的一系列冒险故事。
通过哈克的视角,揭示了19世纪美国南部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探讨了人性、自由、道德等深刻主题,展现了吐温独特的幽默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
中译本将这部经典的作品呈现在了中国读者面前,使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吐温的魅力和作品的价值。
通过中译本,中国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到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情感体验。
中译本的问世,不仅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促进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中译本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一颗璀璨明珠,不断散发着光芒。
1.2 介绍中译本《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中译本在中国读者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作为美国文学经典之一,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中文后,在中国的读者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中译本的出现丰富了中国读者对该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美国南方风土人情的窗户。
中译本不仅在传达原作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准确,还在翻译风格上有所创新。
翻译者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将原作中的幽默和讽刺完美地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读者在阅读中译本时,不仅可以感受到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还能体会到翻译者对语言表达的细腻处理和精准把握。
中译本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国南方社会的窗户,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和故事。
通过中译本,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
中译本的出现不仅为中国读者带来了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还丰富了他们对世界文学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文化意义。
黑人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译本比较
“ 白又亮” “ 、黑似碳 ” 读起来 有点文邹邹 的, “ 而 白色的” 黑色的” “ 就 比较简单 , 更符合吉姆 的现实水平 , 并且 “ 转悠 ” 比“ ” 也 绕 更合适些 。
2 W h t d s rma i ’ p d a - r … De e k n gts mf e tr . a ’ eu ee k n u e c mp f e i n w i i u n b te d n s r wb i s e t a r . e
掉。
另外除了 b 动词 的错误使用 , 动词也 有误 用 , , e 其他 如
1Mab b t r o l ) yeI et te1 en t . 最好还是不告诉你 的好 , 2D nto e hs )o ’yuseI a ? 你不是看见我有毛么?
、
会发音 的一个倾 向。在《 哈克贝利费恩历 险记》 , 中 吉姆 的英语 是这样 的 ,0即 po,o即 f ry yu , s即 fs,f r p o rf o ,o即 o rl t i tat 就成 了 al他把 r u u r e f, 因 都省掉 了。但 是, 有材料显示黑人 英语 不但将元音后 的,/ r 省略了, 慢慢 将两个元音之 间的,/ r也一概省 略。 ( // 的省略 二1 l音 许 多讲黑 人英 语 的人也 常省略 掉词 中 间或 词尾 的/ 当助动词 , l / wl采用缩 略形成 ‘ i l u时, 在黑人 英语 中它常被发成 一个模糊 的/ h 音, a/ 例如, 吉姆 将 w i 说成 w a ,ny hl e hh o l说成 o ’wl也读 成了 w 。Ih =I1 nY i , l i a( ') l
科 技信 息
黑人英 语晌特 点及翻译方法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哈克贝利·费恩的男孩和逃逸的奴隶吉姆一起展开的冒险故事,通过他们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由于故事中涉及到奴隶制度、种族歧视等敏感议题,该小说一直备受争议。
正是这种大胆的题材选择和对社会现象的揭露,使得该作品成为了一部不可或缺的文学经典。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翻译版本中,不同的译者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对原文进行重新诠释。
每一个译本都承载着译者的理解和立场,因此对比各个译本的差异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
接下来我们将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赏析,探讨它们在语言风格、文化差异、流畅度、准确度以及读者反馈等方面的表现。
1.2 译本版本《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经典作品之一,在国内有多个不同的译本版本。
这些译本版本在翻译风格、文化表达、流畅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对比分析这些译本版本的优劣势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不同译本版本的比较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翻译技巧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选择更合适的译本阅读。
在本文中,将探讨不同译本版本的特点,比较它们在语言风格、文化差异、流畅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读者对译本的反馈和评价。
通过对译本版本的细致比较,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阅读选择,从而更好地体验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2. 正文2.1 语言风格的比较语言风格的比较是评价一部翻译作品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不同译本中,语言风格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和感受。
这里我们将对不同译本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对照原著文本,观察不同译本中对于作者马克·吐温独特文风的把握程度。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两个中译本中幽默翻译的对比研究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两个中译本中幽默翻译的对比研究马克吐温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幽默片段常作为合作原则或话语分析理论的语料。
然而,少有学者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该小说中的幽默。
本研究以尤金·A·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为理论基础,选取《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部小说两个中译本中幽默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译文在忠实再现原作幽默过程中各自呈现出怎样的翻译特点。
本文主要从两个层面对小说中的幽默进行对比分析:第一,语义对等层面,涵盖了描述性与旁白性两类语料,第二,自然对等层面,包括语境,读者反应及文化三个方面。
通过比较两译本的翻译,本文得出结论,两个版本在语义层面都能重现原文的幽默,张友松和张振先合译的版本更注重文化意象的呈现以及对儿童读者反应的考虑,使读者更好理解幽默。
而成时则侧重突出人物语言的特点以及行文结构上的对等,体现了作品的文学价值。
由此本文对幽默翻译译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译者需注意幽默文本的特定读者人群,如本文范例为儿童文学,考虑他们的认知能力,更好地使读者理解文本中幽默的语义。
第二,译者应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努力做到在幽默的表达形式上与原文对等。
第三,译者还应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及想象力,做到原文译文中幽默元素在文化上对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经典作品,中译本的出现给中国读者带来了更便捷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通过对比赏析中译本与原著之间的差异,探讨中译本的翻译风格、文字表达和情节调整等方面。
结合读者对中译本的评价,分析其优缺点并对其对读者的启发和影响进行探讨。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更好地了解中译本与原著之间的异同,以及中译本在传播文化和影响读者阅读感受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翻译风格、文字表达、情节调整、出版影响、读者评价、优缺点分析、对比赏析、启发与影响1. 引言1.1 介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于19世纪末发表。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和逃奴吉姆一起在密西西比河上展开的冒险故事,同时也探讨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等社会议题。
作品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著称,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文译本的背景也颇具特色。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外国文学作品开始在中国大陆引起关注。
1990年代,马克·吐温的作品以及其他西方文学作品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市场上流行。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中文译本成为了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一,影响深远。
1.2 介绍中译本的背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讲述了哈克贝利·费恩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冒险经历,描绘了一个充满风土人情和社会议题的世界。
由于小说原著在英语世界中广受欢迎,因此在各国都有相应的翻译版本出版。
中译本作为原著的重要衍生品,承载着翻译者对原著精神和情感的传达,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环境下的阅读需求和审美趣味。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两种中译本之比较赏析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两种中译本之比较赏析
黄萍
【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3)006
【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和幽默讽刺作家.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马克·吐温幽默诙谐、口语化的写作风格.文章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将张万里的译本和贾文浩、贾文渊的译本进行比较,以此来欣赏这部巨著的非凡之处.
【总页数】3页(P115-117)
【作者】黄萍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44
【相关文献】
1.《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两个中译本的修辞效果对比研究 [J], 宋平锋;罗国太
2.《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两译本比较赏析 [J], 姚钦;胡翔
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的比较赏析 [J], 任仲乐
4.《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两译本比较赏析 [J], 姚钦;胡翔
5.《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译本的赏析 [J], 杨瑞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两种汉译本的语言前景化特征对比研究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两种汉译本的语言前景化特征对比研究作者:刘思思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9期刘思思(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可谓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马克·吐温文体风格开创了美国小说新风,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崇高的地位。
从功能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语言的前景化特征,并对该作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译者如何再现源文极富艺术感染力的语体特点,从而达到翻译等值。
关键词: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前景化;翻译等值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9-0163-04作者简介:刘思思(1987-),女,壮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小说以19世纪美国南方为背景,聚焦于两位追求自由的青少年,描述了他们俩人在逃亡途中的所见所闻。
作者马克·吐温以儿童理想的世界观审视资本主义分裂的文明,反映了人们对种族平等、政治民主、信仰自由的渴望。
其艺术魅力不仅表现在它深刻的主题思想,还表现在语言幽默讽刺具有地道的美国味。
马克·吐温在写作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在语言上突破了传统小说中标准英语的语法规则的束缚,灵活应用美国南方方言和黑人英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口语化文学语言,简洁生动,脍炙人口,是英语文学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仅在中国就有10多种译本。
本文选取张万里1984年的版本和成时的2004的版本为研究对象,他们俩人译文风格迥异,用不同的语言特色再现了原著不朽的艺术价值,深受中国读者喜爱。
本文以功能文体学中的前景化概念为基础,从语音、词汇和句法前景化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两个译本在处理前景化语言特征上的异同之处,探索翻译中重现原作文体特色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