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

合集下载

《老人与海》中译本之比较对翻译的启示

《老人与海》中译本之比较对翻译的启示

《老人与海》中译本之比较对翻译的启示闫常英【摘要】目前国内对《老人与海》翻译的研究还很欠缺,可以扩大比较研究的范围,既要从文化、语言、译者等视角入手加以研究,又要对语法、词汇、句法层面的翻译处理情况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重点研究译文反映海明威的语言风格的力度,从而对各译本的好坏进行分析评价.《老人与海》译本如此众多,如何甄别优劣是摆在读者与学者面前的重要的问题.鉴别译本不仅要做到"宽、广、泛",还要做到"精、准、细".大到文化、语言、译者层面,小到语法、词汇、句法层面都要面面俱到.【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3页(P104-106)【关键词】《老人与海》;译本;原文;译文【作者】闫常英【作者单位】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教育系, 安徽池州 24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了解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的文学名著。

此书创作于1952年。

讲述了以一个真实古巴老渔夫为原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坚强地独自在海上钓到一条大马林鱼并和鲨鱼搏斗的经过。

自小说问世以来,国内学者就竞相尝试将它译成中文,其中较著名的有张爱玲、余光中、海关、宋碧云、吴劳、黄源深等。

随着译本不断增多,也引起了学者们对《老人与海》著作及其译本的关注。

学者们对《老人与海》著作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对《老人与海》中文译本的研究却为数不多,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研究主题和方法也大相径庭。

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和文献看,对《老人与海》中译文的不同版本进行的对比、分析、研究也为数不多。

本文以海关、吴劳和张爱玲的3个《老人与海》中文译本进行探讨,希望本研究能够对英文小说中译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一、《老人与海》中译本版本梳理《老人与海》的中文翻译,最早始于张爱玲的译本,是《老人与海》在国内的第一个中译本。

在台湾,最早翻译《老人与海》的是余光中,但该译本目前在大陆几乎见不到。

外国文学名著最好译本

外国文学名著最好译本

外国文学名著最好译本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好译本好读书,不如读好书。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好译本,欢迎阅读哦!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好译本【古希腊文学至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1、《希腊神话故事》:(德)施瓦布,刘超之、艾英翻译的比较盛行,杨武能译的也很好(流传至今的希腊神话版本五花八门,有的故事甚至自相矛盾,施瓦布的是目前最通行版本)。

2、《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罗念生、王焕生译的人文版和陈中梅译的上海译文版。

王是专攻过古希腊语的,所以前者被称为经典,陈的译本则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更符合现代阅读习惯,有人则认为翻译的不好。

杨宪益的散文版也可以参考一下。

3、(古希腊)索福克勒斯《奥底浦斯王》(另有一个译名《俄狄浦斯王》):罗念生译,看《罗念生全集·悲剧卷》就可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

4、(意大利)但丁《神曲》: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黄文捷的译林版可以参考,我还看过朱维之的译文,文采较好,但是从英文转译的,精准度值得商榷。

5、(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方平的、王科一的都很好。

6、(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目前无人超越。

7、(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这个就没有争议了,绝对是朱生豪的。

卞之琳的也可以。

这几年译林组织人马重新较订、补译了朱译本,出了莎士比亚全集,值得推荐。

8、(法)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李健吾译。

9、(英)弥尔顿《失乐园》:朱维之译。

陈才宇新出的译本也不错,值得推荐。

10、(德)歌德《浮士德》:钱春绮的上海译文,绿原的人民文学,还有郭沫若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版本难找,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译,安徽文艺出版社,这个译本最新,杨先生是德语文学翻译专家,他翻译了很多歌德的作品。

11、(法)卢梭《新爱洛依丝》:李平沤译。

12、(英)菲尔丁《汤姆·琼斯》:张谷若的最好,萧乾的也不错。

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达——《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

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达——《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

i h P 7 fs .( 6 )
作成败 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其 中若能将 原作中活生生的人物 形象 、真切切的生活场 景,逼真地再现于译作读者面 前,与 原作者相融 ,与原作相融 ,达到 了这一 “ ”字 ,便 是一 部 融
佳译 了。
他是 个独 自在 湾流里一只 小船上打鱼的老人儿 , 他到那 儿接 连去 了八 十四天,一条 鱼也 没捉到 。( 朱译 :P 5 ) 64 他是 个独 自在 湾流中一条 小船上钓鱼 的老人 , 至今 已经 去 了八 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到 。( 吴译 :P ) 1 1 0 他是 个老人 ,独 自驾了一条 小船 ,在墨西哥湾流捕 鱼, 出海八 十四天 了,连一 条鱼也没有到手 。( 黄译 :P ) 2 直接表现 出来 的文字 ,是海 明威 “ 冰山原理 ”中看得见 的“ 八分之一 ” ,如若显露在大洋水面上轮廓清晰 、晶莹剔 透 的冰 山,鲜 明突 出,生动逼真,这样 的效果会形成阅读上 的意境 ,唤起读者 的想象 ,激发他 们去发掘 水面 下的 “ 八分 之七 ”的兴趣 ,这也是这部作品的伟大成功之处 。这是小说 开篇第一句 ,结构简单 ,用词朴素,简简单单几个词就把整 部作 品的事件交代清楚 了: odma , s , o e eg t— u “ l n fh H n , ihyfr i o d y, to t。整个句子 由两个并列句组成 , 了衔接 的需 aswi u” h 为 要 ‘e ‘ ”出现 了两次 , h 必要而又 自然 。 运用并列句叙 述事实, 用最简单 的话语描写事物 ,显得前后贯通,畅达 自如 ,给人 种舒展平稳 的感觉 。 但是如何将这种海 明威的语言传达出 来 ,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值得思考 的问题 。 朱译本将两个并列句合成一个句子翻译, 甚至在句子结 构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 但是人称代词频繁 出现 , 虽然在 内容 和形式上求得一致 ,却不符合汉语习惯,显得罗嗦 而别扭 。

《老人与海》翻译赏析与对比

《老人与海》翻译赏析与对比
点污点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p201b2的颈后比b1脖颈上更简洁准确地指出老人皱纹的位置更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按照常理强烈的阳光照射只会导致晒斑而不会引起皮肤的局部突起所以b1的褐斑和良性皮肤病变翻译得更为准确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resentation
8
The old man was thin and gaunt with deep wrinkles in the back of his neck. The brown blotches of the benevolent skin
cancer the sun brings from its reflection on the tropic sea were on his cheek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ad to the old man's shack and all along the roads,in the dark, barefoot men were moving , carrying the masts of their boats.
译文对比:B1他们顺着大路朝老人 的窝棚走去,一路上,有些光着脚的 男人在黑暗中走动,扛着他们船上的 桅杆。p19 B2他们沿着路走到老人的小屋,一 路上,在黑暗中,有许多人打着赤脚, 扛着船上的桅杆走动着。p25
精神核心:“一个人可以被打垮, 却决不可以 被打败”
译者简介
吴劳 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 ,毕业於上海圣约翰大 学英国文学系。历任上 海译文出版社编辑,编 审,全国美国文学研究 会理事
朱莉萍——不详
Two Editions of the Book

基于语料库的《老人与海》及其六个中译本风格对比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老人与海》及其六个中译本风格对比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老人与海》及其六个中译本风格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老人与海》及其六个中译本风格对比研究《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重要作品之一,被广泛翻译成各种语言。

然而,不同的译本对于原作的风格表达可能有所差异。

本文将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六个中译本进行风格对比研究,分析各个译本的翻译风格以及风格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包含六个中译本的语料库,以便进行风格对比研究。

语料库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选择适当的文本片段,确保每个译本都有足够的代表性。

通过语料库,我们可以对不同译本的词汇、句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在词汇方面,不同译本对于同一个意思可能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的译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简单的词汇,以保持原作的简洁和朴素;而另一些译本可能会使用更加华丽的词汇,以增强小说的韵味和艺术感。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译本在词汇选择上的差异,可以揭示译者在翻译风格方面的取舍和偏好。

句法结构是另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方面。

每个译者的句法习惯和语言习惯可能不尽相同,因此不同译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译本可能更倾向使用简短的句子,以模拟原作中的简洁和紧凑;而有的译本可能会采用更长、更复杂的句子,以体现原作的复杂性和深度。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译本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可以揭示译者对于原作句子节奏和语言节奏的理解和追求。

此外,修辞手法也是需要研究的方面之一。

海明威在原作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小说的艺术感和冲击力。

但这些修辞手法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中可能难以完全还原。

因此不同译本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各个译本在修辞手法上的差异,可以揭示译者对于原作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译文中的替代选择。

最后,分析各个译本的风格背后的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

翻译是一项相当复杂的任务,不同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经验和目标受众选择不同的翻译风格。

比如,有的译者可能更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境;而有的译者则可能更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流畅度。

《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的比较研究

《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的比较研究

《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的比较研究作者:徐明瑛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于1952年发表的一部力作。

它被介绍到中国有五十多年的历程。

自从20世纪5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以来,一共出现了二十多个中译本。

在众多的译本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个译本是张爱玲译本(1954年)和海观译本(1957年)。

作为这部名著的第一本中译本,张爱玲译本与同一时期的海观译本体现了截然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

本文主要分析了两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译者因遵守了不同的翻译规范而产生的明显不同的翻译作品。

由此可见,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更系统全面地了解译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从事翻译活动的特点,为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译本、译本读者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描写翻译学翻译规范《老人与海》比较研究一、《老人与海》及其中译本情况的概述《老人与海》被介绍给中国读者之前,海明威在中国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很多早期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了中文。

在一些前辈的辛劳下,海明威和他的作品已经扎根在了学者与读者的心中。

《老人与海》被介绍到中国有五十多年的历程。

自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译本的产生,至今已经有二十多个译本。

作为海明威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中国译者给予了如此多的关注是不奇怪的。

第一本是张爱玲于1955年在香港所译。

1952年8月,张爱玲离开上海前往香港,打算在香港大学的文学院完成自己的学业,但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实现她的愿望。

之后,她在美国总领事馆驻香港处做了一名翻译,获得了大量翻译美国文学作品的机会。

两年后,张爱玲开始翻译《老人与海》。

在这之前,她已经翻译了很多其他的美国文学作品,而这部小说却是她最喜欢的外国小说。

1972年,张爱玲译的《老人与海》由香港的今日世界出版社再版。

从译序透视译者主体性的不同对译文的影响——以《老人与海》三个

从译序透视译者主体性的不同对译文的影响——以《老人与海》三个

V o 1 . 1 3 N o . 4 A u g . 2 0 1 5
从译序透视译者主体 性的不 同对译文 的影响
— —
以《 老人 与海 》三个 中译本为例
吴雪梅
( 西 南大 学 ,重庆 4 0 0 7 1 5)
摘 要 :通常情况 下 ,译序能很好地将译者 和译本 的信息呈现 给读 者 。该篇通过对 《 老人与海 》较有 影响的 中文译 文 : 张爱玲译文、海观译 文和吴 劳译文 的序进行切人分析 ,找 出译序折射出的译者与译文的信 息。并 在此基 础上探讨得 出 ,由于译 者主体性 的不 同使 得三个译文在 总体格调 、词语 的选择和译文风格 等方面呈现 巨大的差异性 。总体 而言 ,张爱 玲译 文稍显繁 复 ,海 观译 文略显华丽 ,而吴劳的译文则最贴近海明威 的 “ 冰 山原则” 。


译序体现译者对 原作理解 的不 同
在 《 老 人与 海 》的 中译 本 中 ,张爱玲 、海 观 和吴劳这三个声誉较高的译本不约而同地 出现了译 序。在译序中 ,译者都向读者透露个人对原作 的理 解 。徐炜也在 《 译序的作用 》一文中认为 : “ 译者 在译序 中将 自己对原文的意义理解稍作解释 ,可以
收稿 日期 :2 0 1 4 _ 0 一 l 3 作者简介:吴雪梅 ( 1 9 9 1 一).女 ,江西丰城人 。硕士生 ,研究方 向:中外文化与文学。
关键词 :译序 ;译 者主体性 ;理解 ;解释 中图分类号 :H 0 5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1 0 0 8 — 9 1 2 8( 2 0 1 5) 0 4 — 0 0 9 4 — 0 4
引言
随着一部文学著作 的产生 ,往往会相应地出现 序或跋。序的内容和体裁都较为宽泛 ,因人而异。 般 而言,序的 目的一方面是介绍书的内容 ,一方 面是介绍作者创作 的情况。序可分为 自序和他序 。 自序偏 于作者 自己对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以及呈现在 写作过程 中遇到 的问题 和对作品给予的希望。他 的 序则主要偏于他人站在读者或评论者的角度对作品 和作者进行介绍 。同样 ,译序或代译序也往往会伴 随翻译作品而 出现 ,但无论是译序还是代译序都是 读 者 了解 翻译 活动 和译 作 的一个 重要途 径 。 首先 ,在译序 中,读者可以了解译者对原作的 大 致 理解 。 “ 我 们 可 以说 译 者 既是 原 文 的接 受 者 即 读者 ,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再创造者 ,而理解与解 释则贯穿在译者翻译行为的整个过程中。”【 1 由此可 知 ,在某种程度上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 ,了解译 者对原作的理解至关重要 。其次 ,通过对译序的研 读 ,读者还可 以了解译者对原作解释 的大致走 向。 由 于译 者具 有 主观 能 动性 ,所 以泽者 对 原 作 的理 解 将直接影响译者对原作 的解释 ,从而使译本呈现差 异性 。因此笔者认为 ,所谓译 者主体性主要强调两 个 方面 。首先 ,承认译者 是理解 原作 的主体 ;其 次 ,承认译者在翻译活动 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 即译 者是 解 释原作 的主 体 。

从归化异化角度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三个中译本

从归化异化角度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三个中译本
文 化 研 究
从 归化异化 角度对 比分析 《 老人与海 》 的三个 中译本
陈 炽
( 湖北 师 范学 院外 国语 学院
中 图分 类 号 : 0 9 H5 文献标识码 : A
湖北 ・ 石 黄
450 30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 0 9) 4 2 1 0 17 — 8 4 2 0 0— 2 - 2
摘 要 从 归化 与异化 的角度分析 比较 《 老人 与海 》 的三个 中 译本 , 即海观译 本、 吴劳译本和赵少伟 译本 , 以探讨 在文学翻译 中, 应如何把握 归化和异化 的尺度。 两个 中译本 的比较与分析主要 围 绕字词层面、 句法层面及原文风格再现三个层面展开。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字词层面 句法层面 风格再现
劳 2 0 :) 0 63
2 归 化 与 异化
归 化与异化 的概念 最先是 由德 国人施 莱尔 马赫 ( clir — S he ma e ee) hr 提出来的 : 翻译 的途径 只有两种 : “ 一种是尽量让作者安 居不 动, 而引导读者 去接近作 者 ; 另一 种则是 尽量让读 者安居 不动 , 而 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e u 9 51 — o简而言之 , V n f1 9 :9 2 ) i 即以读者为 中心 的译 法和以作者为 中心的译法 。此后美 国学 者韦努蒂 Veu nd 19 : ) 著作 《 者 的隐身 》 95 0 2 在其 译 中阐述 了这 一理论 , 提 出了归 并 化的方法 ( o sct n) dmet ao 和异化的方法(rinzfn 这一术语 。 i i f egi i ) o ao 翻译界的归化和异化之争 由来 已久 。韦努蒂本人是提倡 异化 的。他认 为译文应该忠实地反 映原文在语言 和文化上 的差异 , 通过 保持差异 来达到文 化交流 和丰富 目的语文 化及表达 方式 的作 用。 因此, 他主张 “ 抵抗式 ”(eia c 的翻译策略。 rs tne) s 与之相反 , 美国语 言学家奈达则是归化论者 。他从 社会语言学 和语 言交际功能 的角 度 出发 , 为翻译应该 以读者为 服务对象 , 认 译文应 尽量 向读者熟 悉 的 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 。 国内对归化异化争论不休。 的主 有 张 归 化 为 主 , 的 主 张 异 化 为 主 , 的 主 张 折 中 , 有 的 主 张 二 者 有 有 也 的辩证统一。归化和异 化绝非两种对立 的翻译方法 , 尤其在文学 翻 译 中应当灵活地结合二者 , 在翻译 涉及到鲜明的文化特性 和地域特 性时 。 应适 当采用 异化手法 以保持原作 的异域特色 , 而在翻译 的语 言层面上 , 了避免晦涩难懂 , 为 应该适时采用归化手法 。

学习研究:分析以海观、黄源深译本为例--顺应论视域下的《老人与海》中译本对比

学习研究:分析以海观、黄源深译本为例--顺应论视域下的《老人与海》中译本对比

分析以海观、黄源深译本为例--顺应论视域下的《老人与海》中译本对比一.引言Verschueren 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连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

[1]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适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征: 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顺应性指人们可以利用语言变异性和商讨性的特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作出顺应性的选择。

在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层面上,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在顺应意识下的语言动态顺应的结果。

二.顺应论与翻译顺应论是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使用,该理论揭示了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为翻译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

译者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对原作进行动态的顺应性的诠释和翻译。

三.顺应论和《老人与海》的翻译《老人与海》使海明威获得了1953 年度普利策奖和1954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也很受中国读者的欢迎, 到目前为止, 已有不少中译本。

内地最早的译本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1956 年12 月的海观的译本, 最近的是译林出版社2007 年出版的黄源深的双语全译本。

本文从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顺应两方面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一)语言结构顺应吕叔湘曾指出: "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 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 很多地方可断可连。

"[5] 流水句表面看来自由松弛, 其本质是按逻辑事理进行铺排的, 不同于英语的"主语+ 谓语"结构。

并且, 流水句句读简短,比英语中的主句、从句更灵活多变, 富有表达力。

黄源深将英语句子译为汉语流水句, 打破了西方语言精确严谨的结构, 使之更能顺应汉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

而海观译本在一些可以灵活翻译的地方, 拘泥于原文, 与原文的句法和用词保持一致, 这种英语化的句式和词语使译文读来生硬。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角度比较《老人与海》的不同译本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角度比较《老人与海》的不同译本

T o u r y( 1 9 8 0—1 9 9 5 )认为 翻译 是 受到 社会 文 化 规 范限 制 的活 动 , 它的社会 文化 特点多多少少有 多种 因素的限制 。图里 的翻译规范是 在其 导师左哈尔的多元系统 指导下 研究 内的 ,图里 的翻译 规范 主要 分为 三 种 ,首要规范 ,预备 规范和操 作规 范。首要规 范和预备 规范是从宏 观层 次上研究 ,首要 规范主要涉及使用 的翻译策 略是归化还 是异化 ,预备 规 范里包括 两个部 分 ,一个 是 翻译 政策 ,不 同的社会 文 化背 景下 政策 不 同,所使用 的翻译策 略 自然不 同。比如在建 国初期 ,社会 主义文化 的氛 围 比较 强 烈 ,人 们 选 择 翻译 的 范 围 比较 靠 近 社 会 主义 ,人 们 思 想 也 会 比 较 保守 ,翻译 主要就 以归化为 主 ,以读 者 的接受 程度 为 主要 的衡量 标 准。而改革开放 以后 的中国,翻译 的范围以及形式 已经 大大拓宽 。政 策 的变化使 得译者 在策 略的选择 上更加 的 自由,更 多 的从 归 化变 成 了异 化。而网里的第 三个 操作 规范则 是从微 观层 面上 的一 种实 际操 作的 选 择 。就 是小到一个词语 的选择 ,大 到一个句子 ,一个段 落或者是一个 文 章 的排版 和选择 ,这些 主要存 在于翻译 的技巧 的层 面上 。 《 老人 与海》 被介绍给中国读者之前 ,海明威在 中国 已经 享有很 高 的声誉 ,他创作 的许多作 品深受人们 的喜爱 。 《 老 人与海 》 自从被 翻译 到 中国以后 ,对 中国文学 的冲击是无法估量 的,人们从海 明威 的文学作 品中读 到的一种美 国式 的精 神,不放弃不肯认输 的精神 深深的印在 中国 读者 的心 中。到现在 为止已经有二 十多个译本 。作为海 明威写作生涯 中 最重要 的一部作 品。《 老人与海》 在 内地 的第 一本译本 1 9 5 7年 由海观 , 所 以海 观的译本是 比较具有代 表性 的。而近年来 比较有代 表性的译本 是 孙致礼在 2 0 1 2年 出版的译 本。所以 ,本文讲 以这两 个译本 比较 作为 例

多译本存在的合理性——以《老人与海》的四个中译本为例

多译本存在的合理性——以《老人与海》的四个中译本为例
考 试 周刊 21 6 0年第0 1 期多译本存在的合


以《 老人与 海》 的四个 中译本为例
康 顺 理
( 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南 郑州 郑 河
摘 要 : 构 主 义 者 认 为 意 义是 不 确 定 的 , 本 是 开 放 解 文 的 , 何 文 本 都 没 有 终 极 意 义 , 调 译 者 的创 造性 。 该 文 借 助 任 强 解 构 主 义翻 译观 . 意 义 的 不 确 定 性 ” 理 论 依 据 对 《 人 与 以“ 为 老 海 》 四 个 中文 译 本 进 行 分 析 , 的 旨在 探 讨 力 图展 现 多 译 本存 在
的合 理 性 . 及 解 构 主 义 理 论 的 译 学 意 义 。 以
40 1) 5 0 5
关 键 词 : 老人 与 海 》 中文 译 本 《

合理性
译 学 意 义

引 言
2 世 纪 8 年 代 以后 , 方 翻译 理 论 开 始 涌 人 国 门 , 中 影 0 O 西 其 响 最 大 的 当属 语 言学 派 的 翻译 理 论 。然 而 ,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 随 人 们 逐 渐 认 识 到 该 派 理论 的 局 限 性 : 首先 , 言学 派 过 分 强 调 语 语 言 的 共 性 , 略 了语 言 间 的差 异 ; 次 , 派 理 论 增 强 了 二 忽 其 该 元 对 立 的思 想 . 在 此 基 础 上 突 出 其 中 的 一 元 。 并 9 年代 以来 . 里 达 的解 构 翻译 思 想 被 陆 续 介 绍 到 中 国 ; 0 德 该 思 想 消解 了作 者 至 高 无 上 、 我独 尊 的 绝 对 权 威 , 认 原 文 唯 否 文 本 存 在终 极 意 义 . 重 新 定 义 了原 文 和 译 文 的关 系 , 出译 还 提 文 是对 原 文 的 改 写 和 补 充 , 文 不仅 让 原 文 继 续 生 存 , 且 让 译 而 原 文 活 得更 好 。 外 , 里 达 还 坚 持 认 为 任 何 文 本 都 是 既 可 译 此 德 又 不 可 译 . 对 忠 实 的 翻 译 是 一 项 无 法 偿 还 的债 务 。 些 反 传 绝 这 统 的 观 念 为 中 国 翻 译 界 吹来 了一 股 清 新 的 学 术 研 究 之 风 , 促 使 人 们 对 传 统 翻译 理 论 的 一 些 基 本 问题 进 行 反思 ,为 我 们 提 供 了一 个 全 新 的视 角 去 审视 原 文 、 者 、 本 和 译 者 。 作 译 美 国 当 代 作 家 海 明威 的小 说 TeOda d h e 是 美 国 文 h l n te a S 坛 乃 至 世 界 文坛 的 一 朵 奇 葩 . 1 5 年 在 美 国 问世 , 此 力 作 于 92 凭 海 明威 1 5 年 获 得 普 利 策 奖 、 9 4 赢 得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9 5 93 15年 15 年 .h l n dte e 的 第 一 个 中 译 本 由 香 港 中 一 出 版 社 出 T eOda h a S 版 , 者为张爱玲女士 。 年 , 陆最早的《 人与海》 世 , 译 次 大 老 问 连 载于《 林》译者为资深编辑 、 译 , 翻译 家海 观 。 后 ,老人 与海 》 此 《 的 新译 本 相 继 在 两 岸 三 地 出现 , 0 7 1 ,黄 源 深 先 生 翻 译 20 年 月 了 爱 默 生 的 超 验 主 义 思 想 , 把 美 国 人 看 做 是 再 生 的亚 当 , 他 古 朴 纯 真 地 面对 着 整 个 世 界 。这 无 疑 体 现 了 清 教 主义 的影 响 。 梭 罗 也 是 美 国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达 到 顶 峰 期 的 一 位 伟 大 作 家 。 梭 罗 十 分 相 信个 人 的 力 量 , 积极 倡 导 自力 更 生 , 且 自 己 而 是 这一 方 面 的 亲 身 实 践者 。 了 实 践 他 的 主 张 , 罗 曾在 康 考 为 梭 德 附 近 华 腾 湖 畔 过 了 两 年 零 两 个 月 自给 自足 的 生 活 。 他 披 荆 斩棘. 自己动 手 建 造 房 屋 , 根 据 这 段 生 活 经 历 写 下 了 他 的 不 并 朽 之作 《 腾 湖 》 Ⅱ e ) 华 ( f n。 d 对 于像 爱 默 生 和 梭 罗 这 样 的浪 漫 主 义作 家 来 说 ,人 是 神 圣的 , 因而 永 远 是 可 以完 善 的 。 对 于 霍 桑 和 麦 尔 维 尔 这 样 的 而 浪 漫 主 义 作 家 来 说 则 不 然 。加 尔 文 原 罪 观 和 邪 恶 神 秘 思 想 成 了 他 们 作 品 的 标 志 。 霍 桑 和 麦 尔 维 尔 看 来 , 个 人 都 是 潜 在 在 每 的 罪人 , 因此 道 德 鼓 励 对 人 类 天 性 的 提 高 是 必 不 可 少 的 。 此 凡 种 种都 体 现 了 清 教 主 义历 史 思 想 对 美 国文 学 的影 响 。 在 美 国 浪 漫 主 义 作 家 中 ,受 清 教 思 想 影 响 最 深 的 当 属 霍 桑 。 以 说 他 不 是 一 个 清 教 徒 , 从 他 所 接 受 的 教 育 和 所 受 的 可 但 熏 陶看 ,他 又从 来 没 有 摆 脱 清 教 思 想 的影 响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桑 是 美 国 清 教 主 义 所 制 约 的 社会 文化 的典 型产 物 。 的 霍 他 作 品 说 教 性 极 浓 。 作 品 的主 题 来 讲 , 桑最 关 心 的是 人 的 心 就 霍 灵 。 霍 桑 的心 目 中 , 心 是万 恶之 源 , 心 皆 有 恶 。 心 深 处 在 人 人 人 的 “ ”罪 ” 恶 “ 及其 对 人 心 灵 的影 响令 霍 桑 一 生 魂 牵 梦 绕 。他 的 《 地 的 燔 祭 》 《 桑 ・ 兰 德 》 《 小 伙 子 布 朗 》 《 长 的 黑 大 、伊 布 、好 、教

《老人与海》男女译者译本对比

《老人与海》男女译者译本对比

一、引言《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

它一经问世,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篇中篇小说很好的表现出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义。

虽然他的文章句子简单,词汇量也不是很丰富,但是由于中文的语言装饰性很强,很优美,用中文翻译他的作品而保持原来的风格却是很难的。

二、所选译本简介在1955年,香港中一出版社就推出了较早的《老人与海》中译本,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张爱玲,她亲自为之作序。

后来这一版本于1972年改由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去掉张爱玲的序,改为李欧梵翻译的英文版序,并加入了香港画家蔡浩泉所画的8幅插图。

内地最早的译本,是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海观译本,时至今日它还一再重出,仍拥有很多读者。

自1979年起,《老人与海》的中译本大量出现,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个版本: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初版,译者李锡胤;漓江出版社1987年初版,译者董衡巽;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初版,译者吴劳。

三、译文差异比较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是对原著的再创作过程,每篇译文都包含了译者对原著的理解与感悟,同时译文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译者自己的性格、甚至所受的教育。

同一部作品由不同的译者来翻译其结果往往会成为两部作品。

本文就所选的几本译本,分别从措辞和翻译策略入手来对比评价男女译者的不同之处。

⑴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本文男女译者措辞有很多差异①女译者用词更加优美注重情感表达,突出女译者情感的细腻。

男译者用词比较口语化,用词较简单,但更符合文章人物的风格。

“Yes,”the old man said.He was holding his glass and thinking of many years ago.蓝译:“嗯!”老人回应着。

他拿着酒杯,正陶醉在往日的回忆中。

(蓝婷,2009)黄译:“嗯。

浅析同一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背景的译作风格——以《老人与海》的三个汉译本为例

浅析同一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背景的译作风格——以《老人与海》的三个汉译本为例

浅析同一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背景的译作风格——以《老人与海》的三个汉译本为例作者:张裕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9期张裕(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翻译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而是一个受到种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某个单一层面去对同一译者不同时期的译作或者不同时代不同译者对同一作品的译作进行对比批判。

首先,每位译者都有自身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其次,每位译者自己所处的时代也会对其译作风格产生影响。

本文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文学原著对象,从不同时代背景的角度出发,对其三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老人与海》;时代背景;译本比较;译作风格中图分类号:I046;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9-0041-020 引言海明威是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于1952年发表了《老人与海》。

伴随着其在美国的成功,《老人与海》传到中国后,受到的关注也不断增加,陆续有很多译者对其进行了汉译。

其中诞生最早的是余光中的译本,然后是1955年张爱玲的版本。

1957年大陆出现了海观的译本,随后三十年里大陆再未出过汉译本。

不过1987年开始,吴劳、赵少伟和吴钧燮都陆续重新翻译了《老人与海》。

本文选取张爱玲、海观以及吴劳从三个不同的汉译本,基于译者本身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对其各自的译本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1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译本翻译不是闭门造车,翻译者与原作作者一样,都是受外界、受时代影响的;时代在变化,人也会跟着变化;在不同的时代,甚至是在同一个时代的译者,对相同文本的翻译都肯定会存在差异,一切翻译活动都会受到历史和时代的控制。

张爱玲与海观翻译《老人与海》的年代相近,但是张爱玲身处香港特别行政区,而海观身处大陆;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一个是社会主义社会;再加上前者是女性,后者是男性;所以两者的译本风格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值得我们对其进行分析。

对《老人与海》翻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对《老人与海》翻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第31卷第2期2018年4月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He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Vol. 31$ No.2 Apr. 2018对《老人与海》翻译版本的比较研究陈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随着海明威的经典之作《老人与海》的推广与流传,自小说1952年出版以来,在 中国相继出现了多个译本,这种现象丰富了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同时也使读者在选择译本时面临困难。

文章主要采用比较法,将张爱玲、余光中、海观及吴劳的译作从翻译技巧的角度进行比较,并采用举例法在前人经典的理论基础上对比分析各译本的不同。

研究结果表明,译者 风格及其翻译技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受译者生活年代和译者身份的影响。

他们在功能词和文化词的翻译方面也各有侧重,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翻译风格。

本文通过对以上4个 版本的措辞进行比较和分析,对比他们的翻译技巧和翻译风格,由此加深读者对海明威与《老 人与海》的理解。

关键词:《老人与海》;比较研究;翻译技巧;风格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862(2018)02-0071-04!、弓|言《老人与海》被誉为海明威的经典作品。

凭借这 本书,他赢得了 1953年的普利策奖和1954年的诺 贝尔奖。

%1&从那时起,许多翻译人员积极贡献自己 的智慧,以传播这本巨作。

代表性的译作有张爱玲、余光中、海观、吴劳的作品。

作为女作家的张爱玲是 第一个把这部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译者,她的翻译风 格十分独特。

余光中虽然是一位诗人,但他的翻译 对翻译界影响很大。

海观的翻译受政治环境影响很 大,他的翻译作品有其独特之处。

以直译为主的吴 劳强调忠于原文,所以翻译风格非常简洁。

由于译 者所处的年代和环境不同,他们有独特的翻译风格 和策略。

有的读者在选择翻译作品时遇到问题,不 知道哪个版本能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原著。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翻译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老人与海》中译本之比较对翻译的启示

《老人与海》中译本之比较对翻译的启示
传达原著精神:翻译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原著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尽可能 地传达原著的精神和意义,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原著的魅力。
注重文化差异: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不同,翻译 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差异,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
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准确传达原文含义
运用地道、流畅的语言
05
结论
中译本比较对翻译的启示意义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借鉴优秀翻译经验,提高翻译质 量译中的不足与改进空间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传递原著的精神和风格 丰富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 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
文化背景的处理
保留原著文化特色
适应目标语言文化
传达原著文化内涵
对比不同中译本的文化处 理方式
04
对翻译的启示
尊重原著,保持原作风格
尊重原著:翻译过程中要忠实于原文,不随意改动原文内容,保持原著的 完整性和真实性。
保持原作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包 括作者的用词、句式、语气等,以传达原著的意境和韵味。
主题思想:表达了人类面对困境 时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于生命 的尊重和敬畏
中译本的重要性
文化交流的桥梁
促进跨文化理解
传递原著精神 丰富语言表达
翻译对作品的影响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翻译对作品传播和接受的影响 翻译对作品风格和意境的再现 翻译对作品价值和意义的影响
03
中译本的比较
不同中译本的对比
保持原文风格和韵味
注重文化差异的处理
关注文化背景的差异
了解原著的文化背景 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翻译中保留文化特色 文化背景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老人与海适合高中学生看的版本

老人与海适合高中学生看的版本

老人与海适合高中学生看的版本
《老人与海》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以下是一
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版本:
1.《老人与海》(华文出版社):这个版本是由中国华文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中文版的书籍。

它有一些注释和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

2.《老人与海》(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版本是由中国人民文学出
版社出版的,也是中文版的书籍。

它包含了一些导言和注释,使读者更能
理解小说。

3. 《The Old Man and the Sea》(Ernest Hemingway):这个版本
是由 Ernest Hemingway 自己写的英文原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
能力。

4. 《老人与海》(西班牙):如果学生已经学习了西班牙语,可以
考虑读西班牙文版的《老人与海》。

这个版本是由 Ernest Hemingway 自
己写的西班牙语原版。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西班牙语水平,还可以了
解不同语言版本的文学作品。

语篇衔接角度下《老人与海》译本比较探究

语篇衔接角度下《老人与海》译本比较探究

语篇衔接角度下《老人与海》译本比较探究摘要现代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坛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品,海明威也凭借这部作品的发表,获得普利策奖,这部作品吸引了众多翻译者,各种版本也应运而生,但能对不同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章却寥寥无几[1]。

本文作者在探究《老人与海》翻译风格的基础上,又尝试选取了三位译者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赏析,分析侧重于从语篇衔接的角度,寻求能够尽力贴合并再现原著语言风貌的翻译。

关键词语篇衔接;对比;赏析《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作者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2]”本文作者从语篇衔接的角度进行比较探析,语篇衔接是语篇特征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在内部可以把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连接在一起组成语篇,同时也可以把语篇和语境连接在一起,因此,语篇衔接包括两部分,一是语篇内部的衔接机制,二是把语篇和语境相连的机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倘若能更多地考虑其语篇衔接层面,那么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就会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3]。

本文作者选择三位译者的译本中部分译文《老人与海》进行比较赏析,即海观译《老人与海》、李锡胤译《老人与海》和余光中译《老人与大海》。

1. He stopped for a moment and looked back and saw in the reflection from the street light the great tail of the fish standing up well behind the skiff’s stern...海观译本:……借着水面映出的街灯的反光,看见那死鱼的大尾巴挺立在船艄后面。

余光中译本:……借着街灯的反照,看见船尾的后面,还神气地竖着大鱼那大尾巴。

李锡胤译本:……在街灯的反光中看见大鱼尾巴翘在船艄后面。

此句描写老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捕获大鱼,却在返航时遭遇鲨群,虽然老人拼尽全力但还是无奈落败[4]。

《老人与海》中译本之比较对翻译的启示

《老人与海》中译本之比较对翻译的启示

《老人与海》中译本之比较对翻译的启示闫常英(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教育系,安徽池州247000)摘要:目前国内对《老人与海》翻译的研究还很欠缺,可以扩大比较研究的范围,既要从文化、语言、译者等视角入手加以研究,又要对语法、词汇、句法层面的翻译处理情况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重点研究译文反映海明威的语言风格的力度,从而对各译本的好坏进行分析评价。

《老人与海》译本如此众多,如何甄别优劣是摆在读者与学者面前的重要的问题。

鉴别译本不仅要做到“宽、广、泛”,还要做到“精、准、细”。

大到文化、语言、译者层面,小到语法、词汇、句法层面都要面面俱到。

关键词:《老人与海》;译本;原文;译文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3-0104-03收稿日期:2017-12-19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金“佛经翻译中的翻译伦理思想渗透———以《地藏经》为例”(SK 2017A 0777);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金“池州市旅游文化汉英翻译———归化与异化的动态选择策略”(SK 2017A 0778)《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了解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的文学名著。

此书创作于1952年。

讲述了以一个真实古巴老渔夫为原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坚强地独自在海上钓到一条大马林鱼并和鲨鱼搏斗的经过。

自小说问世以来,国内学者就竞相尝试将它译成中文,其中较著名的有张爱玲、余光中、海关、宋碧云、吴劳、黄源深等。

随着译本不断增多,也引起了学者们对《老人与海》著作及其译本的关注。

学者们对《老人与海》著作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对《老人与海》中文译本的研究却为数不多,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研究主题和方法也大相径庭。

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和文献看,对《老人与海》中译文的不同版本进行的对比、分析、研究也为数不多。

本文以海关、吴劳和张爱玲的3个《老人与海》中文译本进行探讨,希望本研究能够对英文小说中译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

《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

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纵观近代及现代世界文坛,海明威总是一个显得突兀的名字,他独特的生长环境、脾气秉性和人生轨迹铸就了他鲜明的创作特点和文学风格,最为大众所认知的是其“冰山理论”。

海明威作品语言简洁、凝练、生动而有深度,电报式行文力求用简单有力的话语引起读者深入的思考,正如冰山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八分之一的那一小部分。

《老人与海》是其创作晚期的一部代表作,作品秉承了这种风格,并可称为其发挥的又一极致。

纵观本文选取的张海玲、海观以及吴劳三个译本,创作于不同时期以及意识形态,三位大家的汉语底蕴自是不必待言,本文关注他们各自基于对作品、对故事、对作者的理解和认识,基于各人及其所处时代和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对作品的演义和诠释,从他们的用词派字体味各自的独特风格。

一、用词的精确词是构成篇章句子的基本单位,谋篇布局的前提是对词语的选择和使用。

张爱玲、海观和吴劳作为名家,文字功底均不容置疑,但倘若将他们译文的细节放大来看,依旧会发现有不够准确,甚至不正确之处。

这些不准确不正确或是缘于对原文文字的把握不足,或是对描述对象的不了解,抑或可能是自身的语言习惯。

1. It was these sharks that would cut the turtles ' legs and flippers off when the turtles were asleep on thesurface ,and they would hit a man in the water ,if they were hungry ,even if the man had no smell of fish blood nor of fish slime on him.张译:是这一种鲨鱼趁着乌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会把乌龟的手脚咬掉,他们如果饥饿的话,也会在水里袭击一个人,即使那人身上并没有鱼血的腥气或是鱼的黏液。

海译: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它们的腿和前肢咬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极具海明威式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自问世之初便广为流传,颇受欢迎。

海明威凭该作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一年,即由张爱玲女士在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首个中文译本。

此后陆续推出了不下二十种中文译本,其中堪称经典的有 1957年大陆学者朱海观译本以及之后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吴劳译本。

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译本中的措辞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各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翻译;用词;理解;风格纵观近代及现代世界文坛,海明威总是一个显得突兀的名字,他独特的生长环境、脾气秉性和人生轨迹铸就了他鲜明的创作特点和文学风格,最为大众所认知的是其“冰山理论”。

海明威作品语言简洁、凝练、生动而有深度,电报式行文力求用简单有力的话语引起读者深入的思考,正如冰山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八分之一的那一小部分。

《老人与海》是其创作晚期的一部代表作,作品秉承了这种风格,并可称为其发挥的又一极致。

纵观本文选取的张海玲、海观以及吴劳三个译本,创作于不同时期以及意识形态,三位大家的汉语底蕴自是不必待言,本文关注他们各自基于对作品、对故事、对作者的理解和认识,基于各人及其所处时代和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对作品的演义和诠释,从他们的用词派字体味各自的独特风格。

一、用词的精确词是构成篇章句子的基本单位,谋篇布局的前提是对词语的选择和使用。

张爱玲、海观和吴劳作为名家,文字功底均不容置疑,但倘若将他们译文的细节放大来看,依旧会发现有不够准确,甚至不正确之处。

这些不准确不正确或是缘于对原文文字的把握不足,或是对描述对象的不了解,抑或可能是自身的语言习惯。

1. It was these sharks that would cut the turtles’ legs and flippers off when the turtles were asleep on the surface, and they would hit a man in the water, if they were hungry, even if the man had no smell of fish blood nor of fish slime on him.张译:是这一种鲨鱼趁着乌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会把乌龟的手脚咬掉,他们如果饥饿的话,也会在水里袭击一个人,即使那人身上并没有鱼血的腥气或是鱼的黏液。

海译: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它们的腿和前肢咬掉。

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在水里游泳的人,即使人身上没有鱼血的气味或者鱼的粘液。

吴译:就是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咬掉它们的脚和鳍状肢,如果碰到饥饿的时候,也会在水里袭击人,即使这人身上并没有鱼血或者粘液的腥味。

例1讲述铲头鲨是一种如何富有攻击性的鲨鱼,其中讲到它们会袭击在水面睡觉的海龟和水中游泳的人。

张爱玲将“turtles”译为“乌龟”。

“turtle”通常指的是生活在大海边或大海中的海龟,脚上通常长有蹼,也就是“flipper”,而通常人们理解的“乌龟”在英语中的用词是“tortoise”,是陆生的爬行类动物。

鲨鱼通常生活在海中,不会到陆上发动袭击,这样的翻译便是理解上的偏颇。

例中说铲头鲨会“cut the turtle’s legs and flippers off”,这里的“legs and flippers”,张爱玲译为“手脚”,含义上没有问题,但过于笼统。

海观译为“腿和前肢”,吴劳译为“腿和鳍状肢”,比简单翻译成“手脚”表意清晰,给读者以具象。

海观和吴劳两者翻译的所指相同,均指海龟的两只后腿和两只进化成鱼鳍状的前肢,海观译文偏向口语化而显得流利,吴劳译文用词更为精确,讲究与原文的丝丝入扣,精细的描述使读者产生更形象的联想。

例2的最后讲到鲨鱼饥饿时即使一个人身上没有敏感的气味在水中也会遭到攻击,形容没有气味时说道“no smell of fish blood nor of fish slime”。

对比三个译文,张爱玲和海观同吴劳有着不同的理解,吴劳理解为“鱼血或者鱼的粘液的腥味”,另两位理解为“鱼血的腥味和鱼的粘液”这边理解的关键在于对于“had no…nor”句式的理解,或者说对于“nor”之后省略“smell of”的认识,补充完整后的句式应该是“had no smell of fish blood or smell of fish slime”,显然吴劳的翻译更准确。

二、实意词的使用《老人与海》中多使用实意词(主要为准确的名词和生动的动词)描写人物动作,刻画老渔翁的战士形象,而少用修饰性词语,如形容词和副词。

2. The old man reversed the oar and put the blade between t he shark’s jaws to open them. He twisted the blade and as the shark slid loose he said,张译:老人把桨倒过来,把刀锋搁在鲨鱼嘴里,撬开它。

他把刀锋扭绞了一下,鲨鱼溜开了,他说,海译:老头儿又把桨翻了一个身,把刀放在鲨鱼的两颚中间,想把它的嘴撬开。

他把刀子绞了又绞,当鲨鱼嘴一松滑下去的时候,他说:吴译:老人把桨倒过来,把刀刃插进鲨鱼的两颚之间,想把它的嘴撬开。

他把刀刃一转,鲨鱼松了嘴溜开了,他说:这是描写老人搏杀第二条铲头鲨的一段情节,共两个句子,包含老人将被杀死的鲨鱼滑入大海的四个动作,分别是“reverse”,,“put ”,“twist”以及最后的“said”。

译文中对应的翻译是把桨倒过来,放入鲨鱼嘴中,转动刀子和说这四个动作。

撇开用词上的差异,三个译本均使用一系列连贯的简单动词直述老渔夫这一行为,显得自然连贯,未有多余的辞藻。

<!--endprint--> <!--startprint--> 三、冠词的处理翻译中并不总是需要把冠词,尤其是不定冠词表示泛指时的意思直接翻译出来,即译为“一个”、“一只”等。

张爱玲译文中多处对不定冠词表示类指时的含义作字面上简单直译,反而损害了语句的表达效果。

3. and when they were hungry they would bite at an oar or the rudder of a boat. It was these sharks that would cut the turtles’ legs and flippers off when the turtles were asleep on the surface, and they would hit a man in the water。

张译: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一只桨或是船上的舵。

是这一种鲨鱼趁着乌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会把乌龟的手脚咬掉,他们如果饥饿的话,也会在水里袭击一个人。

海译:饥饿的时候,它们会去咬桨或者船舵。

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它们的腿和前肢咬掉。

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在水里游泳的人。

吴译:饥饿的时候,它们会咬船上的一把桨或者舵。

就是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咬掉它们的脚和鳍状肢,如果碰到饥饿的时候,也会在水里袭击人。

这两句话描写的是铲头鲨是种如何令人可憎的鲨鱼,嗜杀凶残,是对这一种类鲨鱼习性的概述。

它们会咬桨和舵,会咬海龟,会袭击人,是泛指。

张爱玲将在船桨和船舵及人前的表示类指的不定冠词均翻了出来,表达的效果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具体的事例而非这种鲨鱼的秉性,与原文的表达效果产生出入。

而海观和吴劳则注意到了这一点,避免了冠词在中英文中的不同使用习惯可能带来的硬伤。

四、代词的使用中英文中代词使用有较大不同。

英语讲究形合,句式结构严谨,语法成分要求完整。

中文的表达则不同,通常除了句首之外,往往会省略之前已经指明的人或事物,中文中过多地重复代词反而会显得��嗦拗口。

4. He had seen the second fin now coming up behind the first and had identified them as shovel-nosed sharks by the brown, triangular fin and the sweeping movements of the tail.张译:他看见那棕色的三角形的鳍和那扫来扫去的尾巴,就可以知道那是「铲鼻鲨鱼」。

海译:他看见第二条鱼的鳍随着第一条的鳍冒上来,根据那褐色的三角形的鳍和那摆来摆去的尾巴,他认出这是两条犁头鲨。

吴译:他看见另一个鳍在第一个的背后冒出水来,根据这褐色的三角形鳍和甩来甩去的尾巴,认出它们正是铲鼻鲨。

例4原文中包含主语“He”和两个并列谓语“had seen”和“had identified”。

海观译文中用了两个代词“他”,其它两个译文中用了一个。

对比句式相似的海观译文和吴劳译文,海观在最后一个分句前重复了人称代词“他”。

这种代词重复并未加强句子的表达效果,因为结合上下文读者显然能清楚地“认出”动作的执行者是圣地亚哥,而不会是其他人。

而从句子的通畅性来讲,一个“他”好比扎在绳子中的一个结。

五、符合人物角色的用词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用词是简单纯朴的。

这种简单除了为了凸显冰山效果之外,也包含有对主人公人物角色的考量。

5. He still hung to the fish with his jaws hooked and the old man stabbed him in his left eye.张译:他仍旧吊在那大鱼身上,他的嘴咬着那大鱼不放,老人刺中它的左眼。

海译: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于是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戳进去,。

吴译:它依旧紧缩着上下颚,咬住了鱼不放,老人一刀戳进它的左眼。

“his jaws”在鲨鱼身上通俗的理解即为鱼嘴,由上下颚组成鱼嘴。

“鄂”是学术用语,多用于解剖学。

对于圣地亚哥这样的渔民,“鱼嘴”显得更贴合其渔民的身份。

综上所述,我们感受到的是张爱玲、海观和吴劳三译本在用词拿捏上各自的特点,无论是张译本中更柔和丰满的老人形象和更多的感情色彩,海观译本中的硬朗和从容不迫,还是吴劳译本中的朴实和冷静,从中都能感受到独特的风格,在一字一词中各呈所长,而又各有所缺。

纵观三位大家的译文,从再现原文风格来说,吴劳译本略胜一筹。

参考文献:[1]Hemingway E.The Old Man and the Sea [M].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9.[2]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3]海明威.老人与海[M].海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4] 董衡巽编选. 海明威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5] 余光中. 老人和大海[ Z] . 台湾:重光文艺出版社, 1970.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