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译本的对比翻译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作者:万向兴杨芳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6期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的来源。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节选部分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对原文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结不同译本的特点。
关键词:《道德经》;阿瑟·韦利;许渊冲;刘殿爵作者简介:万向兴(1979-),男,汉族,云南宁洱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杨芳芳(1992-),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一、引言《道德经》虽只有五千余字,却词意锤炼、博大精深,是中国哲学著作的源泉,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学说。
此外,《道德经》还是一部闪烁着“美”的智慧的古代经典,其语言非但不枯燥艰涩,还凝练简洁,充满诗意,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参差错落,极富音乐感和美感。
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德经》形容成一个“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道看似高深莫测,实际无处不在。
《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甚至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节选部分的阿瑟·韦利、许渊冲、刘殿爵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对原文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结不同译本的特点二、《道德经》节选英译赏析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在这里老子指出物欲文明生活的弊害,寻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竞。
老子唤醒人们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持守内心得安足。
根据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原文中“五色”:青、黄、赤、白、黑,泛指五颜六色。
“五音”:宫、商、角、徵、羽,概指种种音乐声响。
“五味”:酸、苦、咸、辛、甘,泛指美味佳肴。
《骆驼祥子》三种英译本浅析
《骆驼祥子》三种英译本浅析摘要:《骆驼祥子》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被多次翻译成英文,在外国也非常受欢迎。
本文试以其中几个段落的翻译为例,赏析对比这部作品的三个译本。
关键词:骆驼祥子英译本《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展示了军阀混乱、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的生活图景。
书中大量运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三个译本分别选自旅美华人翻译家施晓菁翻译的Camel Xiangzi(译文一),美国翻译家Even King(译文二)翻译的Rickshaw Boy和美国翻译家Jean M. James (译文三)翻译的Rickshaw:the Novel Lo-t’o Hsiang Tzu。
对比这三个小说名的翻译,译文一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只骆驼,名为祥子。
译文三将显得拖泥带水,将Novel写在小说的书名上也不符合英语书的书名的习惯,这个书名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而译文二虽然没有把祥子译出,但以祥子的身份Rickshaw Boy代替祥子的名字,更具吸引力,一方面这样的书名有提示作用,提示读者这是一个有关人力车夫的故事,而直接将祥子的拼音写成英文没有任何这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读者得到提示后,想象空间也会更具体。
现将选段的三个译文逐段对照分析如下。
在第一段中小说交代了祥子的绰号“骆驼祥子”的由来。
主要描述了祥子病倒在海甸一家小店的情形。
原文的第一句主语变化很大,“祥子……,身上……,心中……,牙床……,只想喝水,不想吃什么。
饿了三天,火气降下去,身上软的像皮糖似的。
恐怕……,他……。
一清醒过来,他已经是‘骆驼祥子’了。
”这是典型的汉语表达法。
译成英语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英语的句法特点。
英语中一句话的主语就是该句的主题,若不断变化主语,就会显得主题不清楚,没有重点。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万向兴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杨芳芳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的来源。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节选部分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对原文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结不同译本的特点。
关键词:《道德经》;阿瑟・韦利;许渊冲;刘殿爵作者简介:万向兴(1979-),男,汉族,云南宁洱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杨芳芳(1992-),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124-01一、引言《道德经》虽只有五千余字,却词意锤炼、博大精深,是中国哲学著作的源泉,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学说。
此外,《道德经》还是一部闪烁着“美”的智慧的古代经典,其语言非但不枯燥艰涩,还凝练简洁,充满诗意,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参差错落,极富音乐感和美感。
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德经》形容成一个“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道看似高深莫测,实际无处不在。
《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甚至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节选部分的阿瑟・韦利、许渊冲、刘殿爵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对原文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结不同译本的特点二、《道德经》节选英译赏析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在这里老子指出物欲文明生活的弊害,寻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竞。
老子唤醒人们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持守内心得安足。
根据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原文中“五色”:青、黄、赤、白、黑,泛指五颜六色。
“五音”:宫、商、角、徵、羽,概指种种音乐声响。
“五味”:酸、苦、咸、辛、甘,泛指美味佳肴。
《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摘要:翻译的历史十分悠久,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少翻译的原则与标准,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等。
纽马克也曾说过: “翻译批评是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连接在一起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针对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正是翻译批评的一种。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中文散文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许多译者对此文章喜爱有加,并进行了翻译,如朱纯深、王椒升、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等。
本文就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朱纯深翻译的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译本和李明翻译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三个译本的翻译技巧和表达效果,从而对各自译本的精妙和不足之处进行批评式鉴赏。
关键词:《荷塘月色》;散文翻译;功能对等;对比赏析一、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
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际,对于翻译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或修辞的对应上面,重要的是接受者准确理解和欣赏译文的程度。
二、散文的特色及其翻译散文的三大特色为“真” “情” “美”。
散文的翻译如何做到“真、情、美”的再现呢? 朱纯深,杨宪益戴乃迭,李明的的译作再现了《荷塘月色》的神美、形美、意境美,堪称经典译作。
文章依据原文的特色,以功能对等理论对三个译本当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句进行赏析,看着三个译本是如何将原文的美展现出来的。
例1. 原文: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朱译:The foliage, which, in a moonless night, 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 looks very nice tonight, 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 grayish veil.杨、戴译: On nights when there is no moon the track is almost terrifyingly dark, but tonight it was quite clear, though the moonlight was pale.李译:On a moonless night, it is somewhat somber here, looking rather forbidding. But it has a cheerful outlook tonight, though the moonlight is in a thin, whitish veil.英语造句离不开连词,而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汉语则很少或不用这类词。
《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文化翻译比较.1999
读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译不完的《红楼梦》。
据胡文彬先生《红楼梦在国外》一书附录《(红楼梦)外文译本一览表》介绍,《红楼梦》摘译本有7种文字,17种版本;节译本12种文字,26种版本;全译本9种文字,19种版本。
总共17种文字,62种版本。
这还只是1991年前的统计,近十几年来新增加的《红楼梦》译本尚未包括在内,但仅此即可看出《红楼梦》不朽的魅力所在。
由于《红楼梦》向来有中华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翻译工作者们乐此不疲地重译这部不朽之作,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了直接推动作用。
至于英译本,据统计,共有三个零星章节译本,三个节译本,一个前56回译本和两个全译本。
这两个全译本,大家都比较熟悉。
一个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的分译合成本(ne Story of the Stone)(霍克斯译前八十回,闵福德译剩余部分,以下简称霍译本);另一个是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合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简称杨译本)。
前56回本由英国驻澳门副领事H.Bencraft Joly译成,书名为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以下简称Joly译本)。
因手头有这三个译本,时常品读比较,倒也发现一些趣味。
其中关于“乌龟”和“忘八”的翻译涉及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其翻译颇见功力。
三个译本各有章法,足可借鉴。
不敢独享,愿列出一二,与大家一起赏析。
一、《红楼梦》三个英译本中一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比较分析。
在《红楼梦》第28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薛蟠道:“我可要说了:女儿悲——”说了半日,不见说底下的。
冯紫英笑道:“悲什么?快说来。
”薛蟠登时急的眼睛铃铛一般,瞪了半日,才说道:“女儿悲——”又咳嗽了两声,说道:“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对比分析
《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对比分析摘要: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广为传颂。
作者精于构思,通过几个意象的描写,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幅深秋萧瑟的异乡游子思乡图。
本文欲以三个英译本——翁显良,许渊冲及卓振英译进行对比研究,意在努力探究诗歌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性,从文化层面,选词等方面了解诗歌的翻译技巧。
走进马致远先生心中,感受深秋游子内心。
关键词:意象;译诗;对比分析作品简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诗意象叠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仅用几个意向构置多种景物,天涯游子身骑一匹消瘦的瘦马,处处悲凉,处处伤。
1描绘出深秋萧瑟的秋景,深刻的映衬出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
全文未见一个秋字,字里行间却透着浓浓的秋意。
语言虽凝练,意义却深远,可以说是增一字减一字都多余,因此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与旁人赘一词”之喻。
2这首写秋佳作被后人赞誉为“秋思之祖”。
前言自古以来,有翻译难译诗更难的说法。
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因为诗歌翻译中意象很难准确传达。
甚至有人提出:诗歌不可译,即诗歌的不可译性。
得益于多年译诗经验,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音美形美和意美。
3力求译诗达到这三美,它对我国诗歌的翻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分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仅列举九种景物,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为一组,构成三幅图画,用词凝练简洁,看似没有使用任何的连接手段,却是句句之间丝丝入扣,联系紧密,更烘托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便现于眼前。
中文重意合,在这首诗里展现的淋漓尽致,每个意象都是情与景的交融,自然似浑然天成一般,意象勾勒出一幅幅悲凉的景象,描绘出萧瑟的深秋图,让游子思乡之情尽然跃然纸上,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读者读此诗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西方读者与我国读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读。
《道连·格雷的画像》三个中译本修辞格翻译对比分析
《道连•格雷的画像》三个中译本修辞格翻译对比分析古珊珊(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523083)摘要:《道连•格雷的*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唯4主义的代表作。
王尔德的语言精镂细刻、辞采斐然,妙语丽句俯拾皆是。
本文从李家真译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黄源深译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和郑晓园、魏文峰译本(花城出版社,2014(着手,选取原著中十三种修辞格例句,对比分析书中不同的修辞格翻译,归纳和丰富修辞格的翻译方法,分析王尔德的语言唯4主义思想在语言上的,为中文文学作'中的修辞格外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连•格雷的*像》修辞格对比分析1.引言《道连•格雷的&像》(!"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十九世纪英国(准确来讲是爱尔兰,但当时由英国统治)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他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作品。
该作品最早于1890年7月在美国《利平考特》杂志上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
《道连•格雷的画像》被公认为十九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作,是"Art for art's sake"思潮在小说方面的完美体。
唯美主义理论的大胆实践,寓的特构思,的时代题材,机俏、睿智、雄、富的是的,部小说于他作品的)在王尔德小说时,艺术美是体王尔德美格的,人的是美的表之一。
“修辞是的一,是艺术的表,是表的”。
(楠莹莹,2012)本用的,《道连•格雷的画像》三个本的格,最大在王尔德的艺术美。
本文研究所依据的原著是班塔姆出版社(Bantam Books)出版的2005年版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本《道连•格雷的画像》(上出版,2010年版)、家本《多利安•格雷的画像》(学与出版,2016年版)郑晓园、魏文峰译本《道连•格雷的画像》(城出版社,2014年版)不同版本做对比,不格翻的处)2《道连•格雷的画像》简介年轻人道连•格雷(Dorian Gray)的非凡美貌极大地震撼了画家巴兹尔•霍尔华德(Bazil Hallward),他为道连•格雷画下一幅画像。
《长干行》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解读
h e a r t nd a I ’ m a f r a i d, S i t t i n g a l o n e , my os r y f a c e
一
】 3 9 —
西藏 民族 学院 学报l d f a d e . " 则饱含温情 , 解读的是触“ 蝴蝶双飞” 之 “ A r o u n d t h e w e l l ” , 更是 出神人化 , 生动地描绘出男
下” , 因为思念 , 昔 日的红颜逐渐失色 , 因为思念 , 日 q u i t e e l a t e . ” 直接 译 出竹马 “ b mb a o o i n a h o s r e ’ s
渐憔悴 , 多么凄美而动人 的浪漫故事 。王玉书先生 s t e e d ” 和绕床 “ R o u n d t h e b e d ” , 无论是语言措辞 还
着思念这样 的独特解读 , 另一方面选用了一个 中性 愁眉不再 , 誓与夫君相守终老 , 其 中“ d e s i r e ” 一词完 名词 l e t t e r , 使得整首诗以家信的形式叙事抒怀 , 女 全表述的是新妇 的美好意愿和婚姻誓约 , 体现了女 主人公的 口 气清新 、 自然 、 温馨 ; 许渊冲先生译本的 主人公抒发 自己只愿做好 自己, 绝不不强求对方的
趣, 那样的情真和意切 , 造就了金童玉女的绝配 , 字 再 而伤心不 已, 没有 责难 , 没有怪 罪 , 只有平静 面 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女主人公对其夫君的义切切 、 情 对 。许 渊 冲教 授 译 本 “ r I ' h i s s i g h t w o u l d b r e a k m y
c o mp o s e m y b r o w s ” 的、 不 再羞 怯 的新 妇 , 发自 天, 好一个温柔女子 !而王玉书先生译本的题 目是 展 眉 “ A Me r c h a n t Wi f e ’ S C o m p l a i n t t 3 ] 。 其中 c o m p l a i n t 一词 肺腑 的相守至老的婚姻誓言 , 其中的“ d e r a V O W S ” 更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其中的思想深邃而超脱尘世。
下面我将简单比较三个英译本:
1. The Tao Te Ching of Lao Tzu translated by John C. H. Wu
约翰·吴的译本对原文的忠实度较高,同时他用的语言容易被现代人
理解。
他在翻译时避免使用太多诗意的表达,而是更加注重清晰明了
的语言。
但是,他也加入了一些解释性注释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2. Tao Te Ching: An Illustrated Journey translated by Stephen Mitchell
史蒂芬·米切尔的译本较为通俗易懂,同时也融入了一些个人的理解
和注释。
他的翻译风格注重诗意和美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同
时也使得这个古老的文本更加现代化和有趣。
3. 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 by Ursula K. Le Guin
乌苏拉·勒·格温的译本采用了现代口语,使得她的译本更加容易读懂。
同时,她在翻译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注释和理解,以帮助读者更
好地理解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
她的译本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可解释性,但可能不太符合原著的风格。
综上所述,这三个英文版本各有特点。
选择哪个版本读取,主要
取决于读者的偏好和需求。
OfBeauty译文比较
Of Beauty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 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 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s;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 than beauty of aspect. Neither is it almost seen, that very beautiful persons are otherwise of great virtue; as if nature were rather busy not to err, than in labor to produce excellency. And therefore they prove accomplished, but not of great spirit; and study rather behavior than virtue.But this holds not always:谈美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
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
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
但亦不尽然。
罗马大帝奥古斯提与泰特思,法王菲律浦,英王爱德华论美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
世人难见绝美者兼而至善,仿佛造物主宁愿专心于不出差错,也不肯努力创造出美善兼备之上品。
故世间美男子多有身躯之完美而无精神之高贵,多注重其行而不注重其德。
但此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古罗马皇帝奥说美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姣丽,然而形体闲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信、达、雅”视角下《边城》三个英译本之比较分析
“信、达、雅”视角下《边城》三个英译本之比较分析作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信、达、雅”三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而《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将湘西文化进行了详尽描述,且语言优美而简洁质朴,非常难得,因此许多翻译家都尝试对其进行翻译。
在此基础上,以严复先生的“信、达、雅”三原则为参照,对《边城》的三个较著名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标签:信、达、雅;边城;英译本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711引言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严复仅用“信、达、雅”这三个字便非常简洁精炼地总结出了翻译所要遵循的原则与标准,因此它虽饱受争议,但仍然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影响至今。
中国翻译史上曾经也出现过许多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如支谶的“弃文存质”、鸠摩罗什的“曲从方言,趣不乖本”、玄奘的“既需求真,又需求俗”等,但都不似严复的“信、达、雅”那样影响广泛、深远。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不朽名作,该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在语言上兼具简洁质朴和诗意,而且对湘西文化也有大量的细致描写,包括湘西人民的衣食住行、价值理念、社会习俗,以及湘西的美景等。
因此,翻译该小说并不是一件易事。
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需要考虑源文本的语言结构、语言风格、文化因素,还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等。
再加上译者本身的翻译风格、思维方式、文化背景、文学素养不同,翻译文本的表达各有不同。
而一直以来,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都是许多优秀译作的参考标准。
那么,本文就以“信、达、雅”三原则为参照,对《边城》三个较著名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2以“信、达、雅”为参照,比较分析《边城》的三个英译本“信、达、雅”三原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一直以来,人们对“信、达、雅”的具体内涵都有很大争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也正是这些分歧使得“信、达、雅”能够得到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傲慢与偏见》三种译本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三种译本对比赏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作品,该作品一经问世就获得了英国乃至世界的一致好评,在几乎所有的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眼中,这部作品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核心精品。
几乎每个空闲的时刻,古典文学爱好者们都会翻阅《傲慢与偏见》的三种中文翻译版本:宋元清版、歌德中文版以及杨宪益翻译版。
宋元清版《傲慢与偏见》是由传世名家宋元清撰写而成,该翻译版本自1925年首次出版以来就受到英国文学爱好者们的一致肯定和追捧,在古典文学爱好者圈中一直深受欢迎。
宋元清版《傲慢与偏见》翻译准确,尤其是其中有许多语句与原著相似,能够精准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宋元清版的《傲慢与偏见》是把作品原有的古典风格保留下来的,读起来比较经典而厚重。
歌德中文版《傲慢与偏见》是由著名文学译作家歌德所翻译而成,该版本是翻译作品中个性化和独特性最为明显的一个,因而在一些文学评论家及爱好者眼中,歌德中文版《傲慢与偏见》则是一部最能体现中国化特色的翻译译本。
歌德中文版的《傲慢与偏见》的语言更为地道,通常都是把原著的语句进行改编、重组,并伴以意译,以确保文本的正确性。
杨宪益翻译版的《傲慢与偏见》则更加注重贴近原文的表达方式,层次分明章节鲜明。
作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简化了原文,但又保留了原著的文学风格和细节,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文字内涵。
此外,该翻译版本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中国文化的风格,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更容易被广大的读者所接受。
比较三种不同的《傲慢与偏见》翻译本,可以发现三者皆有其独特的特色,宋元清版着重保留原文的古典风格,歌德版本更加灵活,杨宪益版本最为贴近原文,并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
因此,从阅读本身来说,各本翻译版本均有其独特之处,没有哪一本能够完全替代另一本,而是值得各种不同背景的读者择一读之。
总之,《傲慢与偏见》的三种译本均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其语言的准确性和贴近原文的表达方式,都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宋元清版保持原文古典风格,歌德版本更加灵活,而杨宪益版本贴近原文,在中国化方面更胜一筹,这样各本译本都各有所长,值得广大文学爱好者欣赏。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三译本翻译对比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三译本翻译对比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史上家喻户晓的不朽经典,是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缩影,描绘了美国梦从萌发到破灭的过程,受到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
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分析依据,对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三个中文译本,即吴建国教授译本、董建平先生译本和姚乃强教授译本作比较、评析,旨在洞察三位译者對原著中的几个小细节的不同解读,以期对翻译实践有启发意义。
标签:《了不起的盖茨比》;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实践前言《了不起的盖茨比》自1950 年起已被译成超过32个中译本[1],其中吴建国教授、董继平先生和姚乃强教授的译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接受和喜爱。
本文选用了吴建国教授2017版译文,董继平先生2017版译文以及姚乃强教授2004版译文做比较。
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分别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的角度出发,对三个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洞察三位译者对原著中的几个小细节的不同解读,以期对翻译实践有所启发。
1.吴译本、董译本和姚译本的翻译对比分析本文将从词汇、句法、篇章和文体四个层面对三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三译本在翻译风格上的迥异。
1.1 词汇对等确切理解每句话中重点单词的意义,是理解全文的前提和关键。
英语和汉语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在表达过程中为保证词义不变,汉语在许多方面要做适当调整,以达到忠实,流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1:Her face was sad and lovely with bright things in it,bright eyes and a bright passionate mouth.吴:她的脸庞楚楚动人,脸上的表情非常丰富,有神采奕奕的笑靥、神采奕奕的眼神,还有一张神采奕奕、充满激情的嘴。
董:她的脸忧伤而又可爱,流露出欢快的表情,有着欢快的眼睛和欢快而炽热的嘴唇。
培根Of Studies三个译本的比较
培根Of Studies三个译本的比较摘要:王佐良先生的翻译尤其是《谈读书》的译文堪称翻译史上的一篇绝世佳作。
本文将其与水天同先生以及曹伦明先生的Of Studies的译文进行比较研究王佐良先生的翻译风格与特色。
关键词:Of Studies王佐良译文水天同译文曹明伦译文风格特色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说文集》(Essays)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英国文学的随笔体裁。
Of Studies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文章,因此至今已经有许多的翻译版本。
其中以王佐良先生的版本最为文化界推崇。
本文将其与水天同先生以及曹明伦先生的Of Studies译文进行比较研究王做良先生的翻译风格。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三位译者的整体翻译风格。
水天同先生的译文是以白话文为主,中间有个别文言虚词如“底”字等,也间或用文言文。
水天同先生抱定传达原作意思口吻之宗旨”。
水天同先生所谓的“传达原作意思口吻”有两层含义:一是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二是符合原作的写作风格。
总体来看,水天同先生也是按照这一宗旨来翻译培根的Of Studies的;从总体上看,曹明伦先生的译文把握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他采用半文半白的语体,语言简练隽秀。
曹明伦先生在“译序”中提到:“译散文作品的原则也应和译诗原则一样,即在神似的基础上最求最大限度的形似。
”应该说在《培根随笔集》中曹明伦先生严格遵守他自己的翻译原则,以求最大限度的神似和形似。
而王佐良先生在翻译这篇散文时,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文”,从作者的历史背景契合的角度上来讲,选用文言文与原作的艺术风格最为接近。
他主张“尽可能地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总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这里“一切照原作”有两层含义:一是忠实原文的意思,二是符合原文的写作风格。
他还十分注重译者的地位,认为翻译不应该仅仅是机械的模仿,翻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现在我们就以一些例句具体来比较一下三位译者的翻译,从而体现出王佐良先生这篇翻译为什么可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红楼梦各个版本翻译对比
• 贾政之子贾宝玉则直译其名 , 同理 ,与宝玉同辈 的大部分情况下也都直译其名。贾宝玉有时也被 称作 Master Bao (不是Master Jia),以显示他的 身份 ,同时以避免与贾政 Master Jia 混淆。 • 宝玉同辈的女性则有时亦称为 Miss , 如林黛玉 Miss Lin ,这样就可以与她们上一辈的称呼Lady 区分开来。凡是已经完婚的则以丈夫的名字前冠 以 Mrs , 如王熙凤就被叫做 Mrs.Lian 。无论是 Miss 还是Mrs, 都可以与他们的上辈Lady 做到长 幼分明。王熙凤系贾琏之妻 , 按英美习惯 , 应以 Mrs Jia 称呼,但如这样去译 ,不但会同贾珍的妻 子尤氏混为一谈 , 而且会同长她一辈的王夫人 , 甚至与长她两辈的贾母难辨你我。
称谓语的翻译
例: 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王熙凤道) 霍译: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y dear. 杨译: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 例中王熙凤的言辞用杨译本中的Old Ancestress更加强调了贾 母在家族中有权威、受尊崇的重要地位,体现了“ 老祖宗”所 具有的深层含义,比霍克斯的译文“Granny dear ”更胜一筹。 称谓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在文化的转移过程中, 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习惯诸多差别的客观存在, 译者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问题。翻译只有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 考虑到语用含义即“ 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具体的交际情境 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 和“ 言外之意”,译本才可能有成功。
• 《红楼梦》中的人物 ,除了亲戚之间的的长 幼关系之外 , 还有主人奴婢之间的尊卑关系。 为 了区别这两种不同身份的人 ,霍克斯的做 法是凡奴婢一律译意而不译音。比如袭人 译成了 Aroma ,紫鹃译成了Nightingale ,晴 雯译成了 Skybright ,平儿译成了 Patience , 鸳鸯译为Faithful ,香菱译成了 Caltrop, 等 等。
《冰雪奇缘》插曲《Let It Go》三个汉译本对比及浅析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冰雪奇缘》插曲《Let It Go》三个汉译本对比及浅析青岛大学/孟嫄【摘要】韵律和画面是影视歌曲翻译必须遵守的硬性要求,失去了韵律,歌曲就失去了可听和可唱度。
如果人物的口型、动作和歌词出入过大,观众的观感度就会受到影响。
由剧中人物演唱的影视歌曲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应与原曲保持一致。
本文以迪斯尼动画《冰雪奇缘》的插曲为例,借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该插曲的三个汉译本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冰雪奇缘 影视歌曲翻译 功能对等一、引言《Let It Go》是美国迪士尼公司于2013年底制作的动画《Frozen》(大陆译《冰雪奇缘》)中的插曲。
该片于2014年年初引入中国,诞生了香港粤语、台湾国语和大陆普通话三个汉语配音版本,这首插曲也自然拥有了三个汉译本。
何谓歌曲翻译呢?“歌曲翻译是文学和音乐的联姻”(薛范,2002: 56)。
歌曲同诗歌一样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语音特征和形象意义的集中展现。
歌曲翻译与诗歌翻译虽属同源但前者更强调音乐性,所以歌曲翻译“必须结合音乐作整体的考虑,把歌曲作品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综合体”。
(2002: 221)这意味着进行歌曲翻译时,除了追求形式和语义的对等,还必须考虑可能引起的听者反应。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以接受者反应为中心,强调功能对等的同时也强调形式对应,特别是当形式对应本身就是所要传达信息的内容之一的时候。
(谭载喜,1999: 27)本文借助功能对等理论,从韵律、画面、情节和情境四个方面对该插曲的三个汉译本进行对比和简要分析,希望对三个译本做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二、韵律每一门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音形系统,要在译语中完全展现原语的音形特征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但我们可以用译语的音形特征仿照原文进行翻译,以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读者反应。
(1999: 21)相对于其它体裁的翻译对“义”的重视,歌曲翻译受原曲旋律所限必须以“音”为重,译者除了要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和文学修养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奕虹英语810831032 《论习惯与教育》的三个译本的对比摘要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著有《培根论说文集》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
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作者和作品。
第二部分横向比较杨向荣,水天同,曹明伦对《论习惯与教育》的译本的得失。
第三部分我对翻译的个人见解。
通过上述三个部分的分析以及见解使人们深入了解翻译的魅力。
关键词: 弗兰西斯·培根;翻译;《论习惯与教育》AbstractFrancis Bacon,1st Viscount Saint Alban,KC(22 January 1561-9 April 1626)was an English philosopher,statesman,scientist,lawyer,jurist and author.He wrote a book which is called The Essays of Francis Bacon.The book includes 58 essays.The book discusses extensive life problem from every angle.It is exquisite,philosophy and popular in the world.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author and her literary achievements.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gains and the loss about Yang Xiangrong,Shui Tiantong and Cao Minglun's transverse comparisons.The third part of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personal opinions about transla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three parts and opinions make people in-depth understanding charm of translation.Key words:Francis Bacon ;translation;Of custom and education目录第一章介绍作者和作品1.1弗兰西斯·培根和弗兰西斯·培根的成就1.2《培根论说文集》的简介第二章横向比较杨向荣,水天同,曹明伦对《论习惯与教育》的译本的得失2.1 杨向荣,水天同,曹明伦的译文特点2.2 杨向荣,水天同,曹明伦译本的品评第三章对翻译的个人见解第一章介绍作者和做品1.1 弗兰西斯·培根和弗兰西斯·培根的成就弗兰西斯培根生于1561年,死于1626年。
生于贵族家庭。
他是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
曾经担任掌玺大臣和大法官,晚年脱离官场,不参与政治活动。
他致力于研究科学以及哲学。
他是新贵族的思想代表,反对君主权神授和君权无限,主张限制王权;拥护清教主张改革,但反对革命。
他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提出必须清除它给人们造成的错误认识和偏见(他称之为假相),以便给认识和科学扫清道路。
他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真正的分子,即事物的简单性质,它是有限的不变的。
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它的不同排列和组合构成的。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最重要的特性,运动是有规律的,其形式是多样的。
他称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定性为形式。
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形式,从而获得行动上的自由,以便征服自然。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源。
他重视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必须借助于实验,才能弥补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奥迷。
他重视归纳法,强调它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它是唯一正确的方法,但它否定了演绎法的作用是片面的。
他把自然科学中孤立静止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哲学上来,造成了欧洲近代哲学所特有的局限性。
他的哲学具有神学的不彻底性,他主张双重真理,承认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等宗教教条。
他的唯物主义哲学对近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主要著作有:《新工具》、《伟大复兴》、《新西特兰提斯岛》等。
最重要著作《新工具》,在近代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哲学家由此把它看成是从古代唯物论向近代唯物论转变的先驱。
不朽著作《伟大复兴》。
培根的最后一部著作是《新西特兰提斯岛》,该书描写了太平洋的一个虚构的岛上的一个乌托邦国家。
1.2《培根论说文集》简介《培根论说文集》是英国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培根的散文名著,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
该文集荟萃了培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交、情感等各个方面的散文59篇。
本书内容广博。
其中既有为官者的仕宦之道,又有适用于一般民众的社交技巧;既有对人类情感的独到见解,也有对如何升官发财的条分缕折……同时还有一些篇什论及殖民地、对外贸易等问题,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从中可以窥见十七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
该文集博采众家,包罗万象。
其语言简洁明快,不蔓不枝;其论述切中肯綮,深刻透辟;其文章逻辑谨严,言简意丰;其谋篇尺幅之间,腾挪百变;其论点多点到为止,给读者的想象与思考留下了广阔空间。
第二章横向比较杨向荣,水天同,曹明伦对《论习惯与教育》的译本的得失2.1 杨向荣,水天同,曹明伦的译文特点从《论习惯与教育》全文来看,杨向荣把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这个三个部分是按照英文原版来分的。
完全的忠实于原文。
翻译的略微粗糙,没有过多的粉饰。
水天同把《论习惯与教育》分为两个部分,文章是以白话文为主,但是在文中我们也不乏看到“底”之类的虚词。
水天同是把原著的第一段作为译文的第一段,把原著的第二,三段作为译文的第二段。
曹明伦翻译的《论习惯与教育》把全文也分为二段,但与水天同的分法有所不同。
曹明伦把原著的第一,二段作为译文的第一段。
把原著的第三段作为曹明伦译本的第二段。
曹明伦的译本不愠不火,清晰明快。
曹明伦的译本不仅仅把原著的原有风格翻译出来了而且把培根散文在英语语言上的历史地位也反映出来了。
由于水天同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人,所以在水天同的译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文言文的痕迹。
水天同的译本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也符合原著的风格。
在水天同翻译的《论习惯与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特点。
曹明伦在“译序”中提到:“译散文作品的原则也应和译诗原则一样,即在神似的基础上求最大限度的形似”应该说在《培根论说文集》中曹明伦严格遵守了自己的原则。
求最大限度的神似和形似。
在曹明伦翻译的《论习惯与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曹明伦严格的遵守了他的翻译原则,以求最大限度的神似以及形似。
2.2 杨向荣,水天同,曹明伦译本的品评1)Men's thoughts are much according to their inclination;their discourse and speeches,according to their learning and infused opinions;but their deeds,are after as they have been accustomed.杨向荣:人们的思想大多依赖于他们内心的倾向性,人们的谈论与言语大多数是依赖他们的学识以及从外界获得的见识,但是人们的行为却来自于他们平时养成的习惯。
水天同:人们底思想多是依从他们底愿望的,他们底谈论和言语多是依从他们底学问个从外面得来的见解的;但是他们底行为却是随着他们平日的习惯的。
曹明伦:人的思维多取决于性格上的倾向,其言论多取决于被灌输的知识和主张,但其行为却多取决于他们长期养成的习惯。
这句话是《论习惯与教育》这一篇的第一句话。
这句话开门见山的表达了作者对习惯以及教育的想法,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体现了培根简约,直白,工整的写作风格。
杨向荣的译本虽然与原文的修辞一致,而且译文也算流畅。
但是“人们的行为却来自于他们养成的习惯”这句话与培根散文语言说理透彻,富于哲理不相符合。
表达也不够简洁明了,与原著风格不符合。
水天同的译本相较于杨向荣的译本则好的多,他忠实了原文的意思,也基本与原文风格相似。
但是如果把“人们底思想多是依从他们底愿望的”改成“人们的思想多是依从他们的愿望”,我个人觉得会更好一点。
因为这样就能少半白话半文言文的韵味,也更适合读者阅读。
而且水天同的用词有点繁复,复杂,与原著的语言简洁所违背。
这点我们不难从这句看出“他们底谈论和言语多是依从他们底学问个从外面得来的见解的”。
而曹明伦的译本有译出了原文的排比句式,而且用词简洁明了,更具有逻辑性,语言节奏紧凑,表意明白。
不仅仅与原著形似,更与原著神似。
而且翻译出了培根的散文风格。
2)In other things,the predominancy of custom is everywhere visible;insomuch as a man would wonder,to hear men profess,protest,engage,give great words,and then to,just as they have done before;as if they were dead images,and engines moved only by wheels of custom.杨向荣:此外,习惯凌驾于迷信之上的情形也随处可见。
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甚至于人们在发誓、争辩、承诺和说大话之后,仍然如故。
仿佛人们都是一些没有生命的泥雕和由习惯转轮来驱使的机械。
水天同:在迷信以外的事情中习惯之凌驾一切是处处可见的;其势力之强,使得人们于自由、抗辩、允诺、夸张之后,依然一仍旧贯地作下去,好像他们是无生命的偶像,和自由习惯底轮子来转动着的机械似的,这种情形使人惊讶。
曹明伦:不过在其它方面,习惯的支配地位仍随处可见,以致你会惊讶的发现,世人在宣誓、保证、许诺和夸口之后,依然一如既往,一仍旧贯,仿佛他们是一些傀儡或机械,全凭习惯的轮子驱动。
这句句子用了明喻,插入语等。
杨向荣的翻译用的是直译。
根据原著一字一句的翻译,完全失去了原著的风格,而且句式不够工整,用的词语也不够雅致,插入语这一句式也没有翻译出来。
“人们在发誓、争辩、承诺和说大话之后”这句中的“说大话”过于口语化。
可以说杨向荣的译本是粗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