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总结)
adj.(形容词): degree
ad.(副词) : degree
人在阵地在。 The position will not be given up
so long as we are still living.
人无远虑, If one has no long-term considerations,
必有近忧。 he will find trouble at his doorstep.
(Condition 条件)
病来如山倒, Sickness comes like an avalanche, 病去如抽丝。 but goes like reeling silk.
(Contrast, Opposition 对照、转折)
the house. 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was built by Jack. …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hinese
对赞扬的否定回答在汉语中被视为谦虚有礼貌。
Two Types of Transfer
• Negative Transfer (负迁移) Errors arise from analogy. 类推会产生错误。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被动与主动(⼀)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2、句法的要求。
(1)为了使句⼦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2)为了使句⼦平衡。
(3)修辞的考虑。
(4)⽂体的需要。
(⼆)汉英多主动式原因1、汉语被动式的使⽤受到限制。
2、使⽤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量的“当然被动句”。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作主语。
5、当不便使⽤被动式时,汉语可采⽤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2)“为……所”式。
(3)“是……的”式。
(4)“……的是”(5)“……加以/予以”式。
⼆、物称与⼈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常⽤⾮⼈称,主语汉语常⽤⼈称主语1、⽤抽象名词或⽆⽣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
2⽤⾮⼈称代词“it”作主语。
代词“it”除了⽤来代替除⼈以外的⽣物或事物之外还⼴泛⽤作填补词expletive。
(⼆)英语常⽤被动式,采⽤物称表达法:汉语常⽤主动式,采⽤⼈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1、名词化倾向是英语的特征之⼀2、名词作为施事者对动词的替代3、名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对形容词的替代4、名词优势引起的介词优势5、动词的弱化6、形容词副词对动词的替代7、动词连⽤是汉语的常态8、动词可以充当汉语的任何句⼦成份9、汉语句⼦中的动词可重复重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 被动语态在英语⾥是⼀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体中,使⽤被动句⼏乎成了⼀种表达习惯。
Baker 指出:“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主动句。
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
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原作者:陆维卫)摘要:英汉互译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入手,分析了英汉词汇、句法、语篇结构的差异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指出英汉翻译首先要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使学生从理性上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掌握翻译的技巧,以便译出更符合两种语言习惯的译文。
关键词:英汉语言的对比翻译影响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
自有语言研究以来,就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
而翻译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总是离不开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因为翻译理论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反映翻译中的重要规律,必须首先明确源语中译语表达同一意义在方法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处理其不同之处的最典型的方法(翻译技巧),这一任务就其实质来说,是对比语言学的任务。
可见对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对翻译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进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学会地道的英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英汉语言对比的首要问题是找出英汉语言之间的异同,让中国学生了解英汉互译的难点,提高翻译水平。
那么,英汉语言的差异是如何影响翻译的呢?笔者试图从英汉词汇现象、句法现象及语篇结构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西系和汉藏语系,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反映在词汇上。
与翻译关系比较密切的因素主要包括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
1.词的意义方面英语单词的词义一般分两类,一类:本义(Denotation),另一类:转义(Connotation)。
以动词gnaw为例,其本义是“咬;啃”。
如:The rat gnawed a hole in the wooden box.(老鼠在木箱上咬了个洞)。
英汉对比与翻译(全)
语义型与形态型
Please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不要人云亦云。 Don‟t say what others have said. 这件事,你做也好,他做也罢,我看谁都做不好。 Whether you do the matter or he does it, I‟m afraid neither will do it well. 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 Policies were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to support and benefit agriculture. 必须采取措施在石油资源耗尽之前开发新能源。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develop new energy resources before petroleum resources are used up.
Zuo Biao
英 汉 对 比 与 翻 译
Three Parts
1. 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 2. Linguistic contrast(语言对比) 欢迎光临 (对比与翻译) 3. Contrast and translation
Part One
Language Transfer in FL Learning: Interference or Facilitation?
Two Typesnsfer • Positive Transfer (负迁移) (正迁移) Errors arise from Errors decrease by analogy. analysis. 类推会产生错误。 分析能减少错误。
Keen awarenes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can facilitate FL learning. 对两种语言相似与相异点的敏锐意识能促进外语学习。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教案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在语音、语法、词汇、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2. 培养学生运用翻译技巧进行英汉互译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英汉语言对比:语音、语法、词汇、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2. 翻译技巧:直译、意译、借译、归化等。
3. 文化差异:英汉文化背景、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其特点。
2. 案例教学法:提供典型英汉互译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翻译技巧进行实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化差异展开讨论,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英汉语音对比:4课时2. 英汉语法对比:4课时3. 英汉词汇对比:4课时4. 英汉表达习惯对比:4课时5. 翻译技巧讲解与实践:8课时6. 文化差异讨论:4课时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翻译练习:布置英汉互译练习,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对翻译技巧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与实例1. 英汉语音对比:通过播放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样本,让学生识别并对比其差异。
例如,英语中的元音和辅音发音规则与汉语的声调特点对比。
2. 英汉语法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英语的被动语态和汉语的无主句对比。
3. 英汉词汇对比: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的构成、词义差异和词性转换。
例如,英语的派生词和汉语的成语对比。
4. 英汉表达习惯对比: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日常交流中的习惯用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其差异。
例如,英语的直接引语和汉语的间接引语对比。
七、翻译技巧训练1. 直译: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将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结构等进行直接对应翻译。
例如,将英语的被动语态直接翻译为汉语的被动语态。
2. 意译: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结构等进行调整。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第2讲课后思考题
3. It was only my capacity for hard work that saved me from early dismissal.
Difference 3
English : Static (静态)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Contrast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ecture 2 英汉语系统对比与翻译
小结
1
被动与主动
2
物称与人称
3
静态与动态
翻译下面三张PPT的 句子,并结合本讲内容 找出英汉表达的不同点。 10月16日上课检查。
课后思考
Difference 1 English : Passive (被动) Chinese: Active (主动)
课后思考
1. Astonishment and even horror oppressed him.
2. 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
1. They are paid for this. 2. Th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overcome, and the problem solved. 3. Table tennis is played all over China. 4. Why should all these unpleasant jobs be pushed on to me?
出来。
3. 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我一看到那棵大树就想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起了童年的情景。 childhood.
汉英语言对比中的语法差异与翻译技巧
汉英语言对比中的语法差异与翻译技巧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它具有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和背景。
汉英语是世界上最常用的两种语言,而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差异也是翻译难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汉英语言对比中的语法差异和翻译技巧。
一、语法差异汉英语的语法结构有很大的差异,这影响到汉英翻译的难度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汉英语言对比中的典型语法差异:1.主谓宾语结构中文主谓宾语结构简单明了,尤其是动宾结构,常用在汉语中,通常不需要加语法助词。
而英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顺序通常是固定的,而且英文中动词短语中的助动词、时间状语、动态状语等要素需要逐个译出,以保证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李先生喜欢喝茶。
”在英语中应该翻译为“Mr. Li likes drinking tea.”。
需要注意的是,英文中的like后要加ing形式的动词,表示喜欢做某事。
2.语序汉英语的语序也不同,汉语是主语+谓语+宾语,而英语是主语+宾语+谓语。
在翻译中,语序的问题经常导致误译和难以理解。
另外,英文中形容词和副词都放在名词和动词之前,而中文中则相反,所以容易产生疑惑。
例如:“他吃了三个苹果,很快乐。
”就需要翻译成“He ate three apples, and he was happy.”,这样就能正确表达原意。
3.动词时态中文语言中没有时态的概念,而英语语言中,时态是非常重要的。
汉语的时间和状态主要是通过时间状语和状态状语来表达。
但英语中时态有多种形式,例如现在式、过去式、完成时和将来时,每一种时态都有对应的翻译规则。
例如:“我明天去上海。
”应该翻译为“ I will go to Shanghai tomorrow.”,将 v + 了的结构译为将来时。
二、翻译技巧1.理解原意无论是汉英还是英汉翻译,首先要理解源文的原意,根据文本的语境、内容、结构和目的,选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2.根据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对翻译产生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对翻译产生的影响引言: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
一、语法结构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1. 语序差异英语通常使用主谓宾的语序,而汉语则常常使用主谓宾的语序。
这种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导致语句结构的调整,需要进行主动调整来保持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I love you”在翻译为汉语时,可能需要倒装为“我爱你”,以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具标准性和自然流畅。
2. 语法精确性差异英语注重对语法结构的准确控制,而汉语对于语法结构要求相对较低,更注重句子的意义表达。
这种差异也会影响到翻译的选择。
例如,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汉语中往往需要进行特定的转换,以表达句子的意思。
而汉语中的动态描述也可能需要进行某些词的增加或者省略,以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
二、词汇表达的异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使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翻译的准确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产生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因此词汇的表达方式在很多情况下也存在差异。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较好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准确理解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英文中“tea”(茶)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而在英语世界中的文化中则可能没有这么重要。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词汇的选择进行适当的调整。
2. 动词搭配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动词的搭配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个动词往往会搭配不同的词汇,这也对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例如,英语中的“make”这个词可以搭配很多不同的名词,而在汉语中则需要选择更加准确、恰当的词汇进行搭配。
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对动词的搭配方式进行准确的选择,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三、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不同,这也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
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
英汉语对比研究和翻译是翻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语法、语义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这些差异。
在英汉语对比研究方面,主要关注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之间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结构与汉语的主谓宾结构不同,引起翻译中的困难。
此外,英语中的时态、语态、虚拟语气等语法在汉语中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英汉翻译中,需要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差异。
有些词汇和短语在英语中有特定的意义,但在汉语中并不常用或不存在。
同时,汉语中的比喻和典故使用较多,而英语中常用的情态动词、细节描写等也需要在翻译中注意。
英汉语对比研究和翻译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更准确的表达。
这对于跨国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汉比较与翻译(主要差异)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普遍
01
英语中很多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需要
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具体含义。
02
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使得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
,以免造成误解。
03
一词多义现象在英语中非常普遍,这也是英语语言丰
富性的体现。
汉语一词多义现象较少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较少,大多数词汇的意义比较固定。
虽然汉语中也有一些多义词,但数量相对较少,这使得汉语表达更加清晰 易懂。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汉语中的多义词,需要特别注意其具体含义,以避免 出现歧义。
03
表达方式差异
英语表达具体明确
英语句子结构完整,语法严谨,表达 时通常会使用具体明确的词汇和短语 来描述事物,强调细节和精确性。
例如,在英语中描述一个物体时,通常 会使用具体的名词和形容词来描述其形 状、颜色、质地等特征,使得读者能够 更加清晰地理解所描述的对象。
02
前置修饰语的使用使汉语句子结构相对简单,易于理解。
03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准确理 解原文的语义和逻辑关系,并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使译文 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
02
词汇差异
英语词义比较灵活
01
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 同的意思,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
汉语表达抽象模糊
与英语相比,汉语的表达方式更为抽象和模糊,常常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强调整 体和意境。
例如,汉语中常用“红颜薄命”、“一日之计在于晨”等抽象词汇或短语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观点, 这些表达方式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翻译。
英语强调客观具体
英语表达中常常使用代词、冠词、连 词等语法结构来强调句子的客观性和 具体性,使得句子更加严谨和准确。
英汉语言的特点比较及翻译
英汉语言的特点对比与翻译摘要:对比分析就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正确揭示语言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本文通过实例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语篇衔接及思维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重点揭示英汉语言之间的特点比较以及翻译。
关键词:对比;翻译;词汇;句子结构;语篇衔接;思维文化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有的就是相似的,有的就是有差别的。
英语与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就是拼音文字、从综合性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就是表意文字、分析型为主的语言,所分属的语系不同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
翻译实践证明,英汉语言相同之处比较容易掌握,不同之处往往才就是困难所在。
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就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
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
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一)词义比较1、词的多义性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
英语一向被认为就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
EricPartridge:Wordsdo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
)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
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就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
如:To make along story short、长话短说。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1.He was struck by her powerful profile, her rich black hair falling freely onto her shoulders, the intensity of her dark eyes.
他一下子为她的出众长相所倾倒了:她一头乌发披肩,飘 逸潇洒,一双黑眸炯炯有神 。
which one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美国人不能如想象中那样幸福呢?我认
为原因有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 2. 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Once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s grasped, all problems can be readily solved. 3.不进则退。 He who does not advance falls backward./ Move forward, or you’ll fall behind.
英语句中的形合手段:关 系词和连接词、介词、其 他连接手段,广泛使用代 词 , 以 及 替 补 词 it 和 there 等等。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 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 贯 (covert coherence) , 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 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 形。
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以 下手段:语序;反复、排 比、对偶、对照等;紧缩 句;四字格。
汉语的主语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可有可无。谓语也 复杂多样,可以是动词、名词或形容词可以是一个动 词,也可以是多个动词,还可以没动词;可以是一 个单词,也可以是多个词组。
汉语句式松散,句与句之间缺少连接成分,所表现 的信息往往从语法外形上主次不分,善用流水句, 常常把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区别暗含在短句的并 列之中。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翻译的作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从原始部落之间的交往到现代文明的传播;从古罗马帝国到现代欧洲共同体的发展,从基督教的传播到佛教的弘扬,首先应归功于翻译活动的进行。
文明的保存与传播、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无不是通过翻译工作者的参与而得以实现的。
纵观中西方翻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翻译在文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起着首要的作用。
公元前三世纪西方翻译揭开了它的第一页。
七十二名犹太学者聚集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把《圣经·旧约》由希伯来语翻译成希腊语,用以满足亚历山大城中说希腊语的犹太人的需要,书名叫《七十子希腊文本》。
自公元前四世纪开始至今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的翻译曾出现过五次翻译高潮(或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次是公元前四世纪末,希腊社会走向衰落,但希腊文化依然光辉灿烂,逐渐强大的罗马文化较之逊色不少。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大批的希腊著名文学作品,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致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西方第二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四——六世纪,即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
这个时期的翻译主要以宗教文献为主。
在西方宗教势力强大,他们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服务自身的宗教文化,《圣经》被奉为基督教经典。
于是,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圣经》和其他宗教作品的拉丁语翻译和诠释轰动一时,在取得了教会文化上取得垄断地位,以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圣经》也被翻译成各自小国语言,使宗教翻译占有更大市场。
中世纪中后期,即十一至十三世纪之间,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
英汉语言特点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言特点对比与翻译世界因差异而丰富多彩,长期以来,英汉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给各自的文化载体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言与文化,同时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
本文主要在逻辑和语法两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探寻英汉语言互译的策略与方法。
一、逻辑对比1. 主观与客观汉语在表达上注重主体意识,而英语强调倾向于客体。
因此,汉语常用人或物作主语,多用主动语态,有时还会省略主语。
英语则较多用非人称主语结构,被动句与主动句并重,主语一般不省略。
Eg: The news of any old pal’s death will invariably make me sad in my heart for a long, long time. 我每当听到一个旧友死去是消息,总要惆怅多时。
2. 动态与静态汉语中喜用动词,经常会有多个动词并列出现,英语则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如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表达动词的意义,因而表达呈静态。
Eg :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 他能吃能睡。
3. 具体与抽象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 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英语中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也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
与英语相比,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往往采用如下的手段: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用范畴词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如比喻、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Eg: I talk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我对他说的话,虽然逆耳,却是忠言。
4. 肯定与否定汉英逻辑思维差异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表达时肯定与否定的运用。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课堂PPT)
• densely forested and scarcely populated,
• Mt. Tianmu,
is like a fairyland
where heavy fogs envelop halfway up the mountain and clear streams flow along the valleys.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1
翻译中英汉语言对比的重要意义
• Jean Delisle, representative of French 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says in his Translation: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In other words, each community has developed habits of expression that, over time,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language and lent it certain characteristics.”1
• “枝杈形结构”:英语采用主从关系的形合法(use of hypotaxis)。英语可以通过连词(如状语从句)、关系词(如定 语从句)和分词、动名词及不定式等构成句子,因此构成方 式是形合的;英语利用关系代词引出包孕句(embedded clause),语法结构采用层次结构,关系紧凑严密。也就是 说,英语的句子结构是在一个主句中,可在不同的地方插 入各种从属结构,层层展开。从属结构包括动词的非限定 形式、介词短语和各种从句。有人把英语句子结构比作树 状的“枝杈形”结构,犹如“参天大树,枝叶横生”。1
• “It is the meaning of a message that is transferred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and the transfer is accomplished by analyzing and then reconstructing semantic relationships.”1
英汉词语对比与翻译【打印版】
英汉词语对比与翻译【打印版】英汉词语对比与翻译--- 系统、语义及其他词类在英汉语中使用的频率有差异1.我成功了。
I was in success.2. The old man cast impatient glances at the clock. 这位老师不耐烦地看了看钟。
3.他初出茅庐,没有什么经验。
He is a green hand4. On entering the door I remembered the doll I had broken.I felt my way to the hearth and picked up the pieces. I tried vainly to put them together.一进门,我就想起来了被我摔碎的娃娃。
我摸索着走到壁炉跟前,捡起了碎片。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 英汉语对比研究人到齐就开会。
The meeting will begin when all are here. 不要人云亦云。
Don’t say what others have said.帐单撕碎了。
The bill was torn to pieces. 问题解决了。
The problem was solved.你再说一个字,我马上走。
If you should say one more word, I would go at once. 你死了,我去当和尚。
If you should die, I would go and be a monk.1.人在阵地在。
The position will not be given up so long as we are still living.(Condition 条件)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If one has no long-term considerations, he will find troubleat his doorstep.(Condition 条件)3.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汉英语言对比与翻译
• • • •
这两个箱子轻重不一样。 The two cases do not weigh the same. 请你别见怪,他说话就是不知轻重。 I hope you won’t mind about his words. He simply doesn’t know the proper way to talk.
12
• • • •
他就着油灯读信 He read the letter by the oil lamp. 我这星期不忙,就你的时间吧。 Make it any time at your convenience. I’m not busy this week. • 花生仁就酒挺合适的 • It’s nice to have peanuts to go with the wine.
9
• Connotation is also called non-inherent meaning or secondary meaning. • The Chinese equivalents are 内涵意义, 隐含意义,涵义,比喻意义,引申意义, 次要意义.
10
2.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of denotation
4
第三章 词语的翻译——词义的引申
[<]
Case 3
• Our products, if maintained properly and regularly, can at least see twenty years’ service. • 译:我们的产品如果适当地定期检修,至 少可以使用20年。 • 析:see twenty years’ service 由“看见 20年的服务”转译为“使用20年”。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讲义(一)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讲义(一)一、西方圣经翻译纵观西方翻译史,有几件大事尤其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第一是罗马人征服希腊以后,发现希腊灿烂的文明远远高出罗马,于是翻译之风大盛,代表人物有西塞罗(Cicero,106-43B.C.)、贺拉斯( Horatius,65-8B.C.)、昆体良(Quintilianus,35?-95?),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活译,以原文为基础的创造性翻译,翻译和创作之间没有根本的界限。
我们今天发现罗马神话很多不过是希腊神话的翻版,原因盖出于此。
第二件大事:7、8世纪,阿拉伯人向外扩张,征服了希腊世界,雅典成了翻译中心。
大批叙利亚学者来到雅典,把希腊作品译成古叙别亚语,带回巴格达;巴格达的翻译活动也非常活跃,翻译成古叙别亚语的译品和一些希腊原作被译成阿拉伯语。
但在10、11世纪,阿拉伯学术研究开始走下坡路,阿拉伯语作品于是大量涌向西班牙,托莱多取代了巴格达,成为欧洲的“翻译院”,书写于阿拉伯语的大量希腊作品又被译成拉丁语。
还有就是贯穿西方翻译史的《圣经》的翻译。
《圣经》的《旧约》(Old Testament)成书于公元前,原是犹太教的经典,原文为希伯来语(Hebrew)。
《新约》(New Testament)成2世纪下半叶,原文为希腊语。
公元前3世纪,耶路撒冷的主教应埃及国王的请求,派人去亚历山大城承担《旧约》的翻译工作。
于是,在285~249 B.C.年间,有72名高贵的犹太学者云集亚历山大城,从事这项翻译工作。
据传,这72名学者来自12个不同的以色列部落,每个部落6名。
他们来到亚历山大图书馆,两人一组,分在36个地方进行翻译,译出36篇彼此极为相似的译文。
最后,72人结合在一起,对36篇译稿进行对比,在措辞上取得一致意见,这个译本被称之为《七十子文本》或《七十贤士译本》,或《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
这个文本成了“第二原本”,有时甚至取代希伯来语文本而成为第一原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一、被动与主动(一)英语多用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2、句法的要求。
(1)为了使句子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2)为了使句子平衡。
(3)修辞的考虑。
(4)文体的需要。
(二)汉英多主动式原因1、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
2、使用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作主语。
5、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2)“为……所”式。
(3)“是……的”式。
(4)“……的是”(5)“……加以/予以”式。
二、物称与人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主语1、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
2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
代词“it”除了用来代替除人以外的生物或事物之外还广泛用作填补词expletive。
(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1、名词化倾向是英语的特征之一2、名词作为施事者对动词的替代3、名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对形容词的替代4、名词优势引起的介词优势5、动词的弱化6、形容词副词对动词的替代7、动词连用是汉语的常态8、动词可以充当汉语的任何句子成份9、汉语句子中的动词可重复重叠一、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 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文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
Baker指出:“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一)英语多用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人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用主动句。
但当主动句的施事(agent) 由于以下的原因而不需要或不可能指明时,英语往往采用被动句:(1)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
The murderer was caught yesterday,and it is said that he will be hanged.凶手已于昨天被捕,据说他将会被绞死。
(2)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自明。
She told me that her master had dismissed her.No reason had been assigned; no objection had been made to her conduct. She had been forbidden to appeal to her mistress.她告诉我,她的男主人已解雇了她。
男主人没有讲明任何理由,对她的行为没有任何异议,也不许她向女主人申诉。
(3)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
Her only son was run over by a car.她的独子被汽车轧了。
(4)由于特殊的原因而不要指明施事,如为了使叙述显得圆通、得体,或为了表达某种微妙的情绪。
Some things have been said here tonight that ought not to have been spoken.今晚有人在此讲了些不该讲的话。
2、句法的要求。
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
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往往采用被动式。
(1)为了使句子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Some kinds of plastics can be forced through machines which separate them into long,thin strings,called “fibres”, and these fibres can be made into cloth.有几种塑料可以压入机器并分离成细长的纤维,这种纤维可以用来织布。
(2)为了使句子平衡,保持末端中心(end focus)和末端重量(end weight),以符合主语简短、谓语复杂的表达习惯。
I was astounded that he was prepared to give me a job.他准备给我一份工作,这使我大吃一惊。
(3)修辞的考虑。
英语修辞学主张不要过分使用被动句,但适当使用被动句可以使表达方法灵活多变,避免句型单调,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如使用被动式可以减少以填补词“it”、“there”引导的句式,使句子比较干脆、有力。
试比较:There are many ways to vary the basic English sentence pattern of subject-verb-object.有许多方法可以变换英语“主一动一宾”基本句型。
The basic English sentence pattern of subject-vetb-object can be varied in many ways.英语“主一动一宾”基本句型可以用许多方法加以变换。
(4)文体的需要。
某些文体较多使用被动句,以迎合其表达的需要。
信息性文体主要指科技文体、新闻文体、公文文体及论述文体。
科技论文注重事理和活动的客观叙述,力戒作者的主观臆断,因而常常避免提及施事。
新闻报道注重口气客观、间接,叙事翔实、冷静,施事往往难以言明,也不宜言明。
公文则注重叙述公正、无私,口气客观、正式。
英语有过分使用被动语态的倾向,正式文体尤其如此。
英美语言学者都主张多用主动语态,不要滥用被动语态。
许多学者认为被动语态虽有不少用处,但显得罗唆、间接、无力、隐晦,故弄玄虚而深不可测,使交际者之间隔着一层被动的烟幕。
(二)汉英多主动式原因1、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
古代汉语的被动式是用“为”字或“为……所”结构来表示的(如《论语》“不为酒困”、杜甫诗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没有“被字式”,被动意义一般借助主动式来表示。
到了近代,汉语才有了“被字式”。
“被”字是从“遭受”的意义演变而来的(如《后汉书·贾复传》“身被十二创”)。
“被字式”曾被称为“不幸语态”(inflictive voice),主要用以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unpleasant or undesirable),如“被捕”、“被杀”、“被剥削”、“被压迫”等。
现代汉语受西方语言的影响,“被字式”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有时也可以用来表达并非不如意的事,如“被选为工会主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等,但大多数被动意义不用“被字式”。
按照汉语的习惯,如果句中无须指出施事,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一般就不用结构被动式(用介词或介词结构作状语),而用意义被动式。
试比较:It was done.这件事已做了。
(不说“这件事已被做了”)It was well done.这件事做得好。
(不说“这件事已被做得好”)It was poorly done.这件事做得不好。
/这件事搞坏了。
/这件事被弄坏了。
/这件事给弄糟了。
英语表达这三种意义都可以用被动式,但汉语却用主动式,只有第三种意义才用被动式。
除了“被”字之外,“让”、“给”、“叫”、“挨”、“受”、“遭”、“蒙”等也可构成被动式,但也大多表达类似“被字式”的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如:1)庄稼让大水冲跑了。
The crops were washed away by the flood.2)这股敌人全给游击队消灭了。
The whole horde of enemy soldiers was wiped out by the guerrillas.3)叫你猜对了。
You’ve guessed right.4)这家工厂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
This factory was seriously damaged during the earthquake.2、使用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
根据汉人的思维习惯,人的行为,必然是由人来完成的,事或物不可能完成人的行为。
这种不言而喻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在表达时常常把施事者隐含起来,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受事者及行为本身,因此,受事者便充当了主语。
另一方面,表示行为的动词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动词可以表达主动意义,也可以表达被动意义,被动式的使用又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受事+动词”的格式便成了汉人自古以来的一种表达习惯,其被动意义是由交际者的语感而共同认知的。
广泛使用受事主语的倾向便导致了大量的“当然被动句” 。
一般说来,越是地道的汉语,这种句式越多:1) 这锅饭能吃十个人。
(不说“这锅饭能被十个人吃”)A pot of rice like this can feed 10 people.2) 困难克服了,工作完成了,问题也解决了。
Th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overcome,the work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problem solved.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英语注重句子结构齐整,句中不能没有主语,只好采用被动式或其他句式,以便于把施事者省略或隐含起来。
1) 要制造飞机,就必须仔细考虑空气阻力问题。
Air resistance must be given careful consideration when the aircraft is to be manufactured.2)为什么总把这些麻烦事推给我呢?Why should all the unpleasant jobs be pushed on to me?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如“人”、“有人”、“人们”、“大家”、“人家”、“别人”、“某人”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英语也有不定代词(如one,some,any,every,all,somebody,anybody,everybody 等),但其用途与汉语的通称不尽相同。
英语在许多情况下宁可采用被动式也不用这类代词作主语,如大量的非人称被动式(impersonal passive)用“it”作形式主语:It is said that… 有人说,据说,据云It is well known that… 大家知道,众所周知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人们普遍认为5、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表示施事对受事的处置或支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