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业余训练的运动心理学原理
第五章儿童少年的体育锻炼
(2)力量 儿童少年下肢爆发力的发育特点是:男孩在6岁前 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6岁后力量发展开始减慢, 但在22—23岁时力量达最高峰,以后又随年龄增 长而减慢。而女孩在3岁后增长减慢下降趋势,16 岁又有回升,18—22岁达高峰,以后又随年龄增 加而减慢。所以儿童少年在青春期以前不适宜进 行过大的力量训练,在16—18岁以后,可以进行 较大负荷的肌肉力量训练。
4、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兴奋 和抑制转换快。所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 富有模仿性,容易建立条件反射,学的快,但准 确性差,建立的快,消失的也快。神经系统再一 个特点是第一信息系统占主导地位,对于形象具 体的信息容易建立条件反射。第二信息系统的活 动差,所以抽象的语言和文学思维能力差。
(二)根据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特定制定体育卫生 要求。 1、运动负荷不宜大负荷的体育活动,最适宜的负 荷量是中等量强度可稍大些,密度要小间歇次数 多,练习时间不宜过长。有人主张,体育课的适 宜运动负荷,用心率增加安静的75%—90%,如: 安静时心率80次/分,那么140次/分—150次/分。 或者是125—170次/分最好。
(四)早期专项训练的体育卫生要求
1、早期专项训练必须贯彻全面身体训练的原 则。 2、早期专项训练的适宜年龄,应根据不同项 目的特点和儿童少年的身体点而定,方法 是:早期训练开始的年龄=达到最好成绩的 年龄-为达到好运动成绩所需要的训练年限。
3、应避免儿童少年过早的出现好成绩,防止 造成“早熟”和“早衰”和现象。
2、心脏血管系统 心脏重量和容积绝对值小,心肌力量小, 肺静脉的口径相对比主动脉宽,所以这些 特点,心输出量和每搏量少。由于儿童少 年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的原因,心率较快。 血管特点是血管内径宽,血管长度短,所 以血流助力小,血压低。
青少年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青少年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人体生长发育有规律可循,其中神经、肌肉、韧带、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和生活技能密切相关,在运动训练特别是青少年运动技能培养过程中遵循这些规律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违反这些规律,将很难取得训练效果,某些规律甚至是致命的,一旦违反,则无法回头更无法达到期望的训练效果。
青少年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第一、在不同的素质敏感年龄段发展不同的运动素质人体不同身体素质训练都存在最佳最敏感的年龄段(国外叫“窗口期”或“天窗期”):5-7岁是练习柔韧、神经反应速度和功能稳定的敏感年龄、8-10岁是技术和精细控制、10-12岁小力量、12-14岁是肌肉收缩速度和空间感觉、13-14岁是心肺机能耐力、14-16岁大力量和爆发力、17-18岁肌肉耐力和专项发展,形成综合素质。
这一规律适合在青少年运动员选材和运动训练中应用。
选材是依据运动员的年龄,在运动员已经大于某些身体素质的敏感年龄时,应重点考量他的这些素质是否已经具备。
因为一旦他不具备,又错过了素质敏感期,就很难通过训练来补上。
运动训练时,根据所训练运动员的年龄,重点训练他的年龄对应的敏感素质,并巩固之前年龄的素质,并结合专项发展相关素质。
第二、孩童时期神经肌肉发育较快,青春发育期最快凡是后天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意味着孩童时期要有所体验,开始培养,建立神经肌肉条件反射连接,然后在青春发育期进行巩固练习,形成动作自动化。
因为青春发育期是神经肌肉发育最快最好的时候,形成的动作自动化最稳固。
因此,比较成熟的理念是至少在青春发育期前2年开始学习相关运动项目(当然越早越好)所需要的动作基础,青春发育期学习并巩固该项目的完整技术并在比赛时灵活运用,形成娴熟的技术和临场自如发挥,然后在青春发育期后加强相关素质,达到肌肉能力和技术的结合,达到运动能力的顶峰。
我国重视的从小抓起的运动项目,如体操、跳水、乒乓球,运动水平一直保持在高位,其原因除了国家重视,更重要的事这些项目的做法事实上符合了这一规律。
对少年期运动员心理分析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探讨
对少年期运动员心理分析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探讨摘要对少年期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应根据这期间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与实际情况,实施相适应的心理训练方法。
以此促进运动员的常规训练,从而提高训练与比赛成绩。
关键词少年期运动员心理分析心理训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鉴于此,有必要对如何开展少年期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做一番探讨。
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清两个概念,即少年期运动员以及该阶段的心理特点。
一、少年期运动员的定义及该阶段的心理特点分析1.少年期运动员少年期运动员是在竞技体校、业余体校或普通中、小学校参加体育训练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1—15岁。
这是一个从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很重要的转变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较旺盛的精力和较低的能力水平、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错产生。
2.少年期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分析①生理的变化引起的行为变化少年期是个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生理发展的更重要方面是性腺技能的成熟和发生作用。
第二性特征在体态上出现新的变化等。
生理方面的这些突变引起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新陈代谢旺盛,精力比较充沛,活泼好动,喜欢竞赛,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并且有集群倾向。
但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较低,他们不知该将旺盛的精力用于何处。
第二,由于身体总体发育迅速,但身体各系统、各部分暂时发育不平衡。
如小肌肉发育滞后于大肌肉,心脏又落后与心血管系统的发育,所以常出现动作不灵活,显得笨拙,而且容易头晕和疲劳。
尤其对做他们兴趣不大的事情,常常不能持之以恒。
②注意与思维品质发展的特点注意品质的发展中,有意注意发展显著,稳定性提高,但兴趣在稳定性方面仍起很大作同,注意的范围扩大,分配和转移能力提高,注意的外部表现比较明显。
思维发展方面,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得到加强。
他们喜欢用“最”、“特别”、“绝对”这类的次来强调事物的一面,而忽略了事物的另一面,教练员此时既要尊重他们、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又要正面教育,克服他们思维片面性、绝对化的缺点,把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向更高。
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心和信 , 以实践为基础。 教练与学生相配合, 将
责任 编辑 : 孙卫 国
关于 多层框架 基础拉 梁 的几点看 法
曲 浩
( 尔滨方舟建筑设计事务所 , 哈 黑龙江 哈 尔滨 10 0 ) 50 0
摘 要 : 房屋结构 中简述 分析 多层框架基础拉 梁的基本要 求。 从 关 键词 : 多层 框 架 ; 础拉 梁 ; 架 结构 基 框 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 , 独立 基础埋置较深, ̄- . o 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 o 应 拉梁按层 l 输人。以某学生宿舍为例, 该项 目为 3 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丙类建筑, 建筑场地为 Ⅱ 类; 层高 3 m 基础埋 深 4 m, 高度 0 m 室 3 , . 基础 O . , 8 内外高差 0 5 。根据《 .m 4 抗震规范》 61 第 .2条, 8 . 在 度地震 区该 工程 框架 房屋 的抗 震 等级 为二 级 。设 计者按 3 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 3 5 , 3 m 即 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 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 ; O0 5 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 受压计算 。 显然 , 选取这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 是不 妥当的。因为, 第一, 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 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 ; 第二 ,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 5 0 02 0 ) 以下简称 《 ) B 0 1 -0 2 ( ( 混凝土规范》 第 7 . 条规定 , 31 】 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 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工程设计经验表明, 这 样的 框架结构宜按 4 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 基础拉梁层按层 l 输入, 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 , 应 或根据抗震要求, 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 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应行乘以增大系数 1 5 差别较大 , 2。 当设拉粱层时, 一般情况下, 比较底层柱的配筋 置构造基础拉梁。 要 基础拉梁截面高度可取柱中心距 是 由基础 顶 面处 的截 面控制 还是 由基 础拉梁 处 的 地 1 2 1 8截面宽度可取 1 0-3 。 / -/ , 1 1 / -/0 构造基础拉 2 1 截面控制。 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 , 对这样的计 梁的截 面 可取 匕 限 直范围内 的下限 , 向受力 钢 述 纵 述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 1% 0 算简图, 在电算程序 鬯信 息输入中 , 可填写地下室 筋可取 t 层数为 1并复算一次 , , 按两次计算结果的包络图 作为拉力或压力来计算, 当为构造配筋时, 除满足 最小配筋率外, 也不得小于上下各 2 1( # 4二级钢) , 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设计的配筋。 基础拉梁层无楼板 , T T或 S T 用 A A WE等电 箍筋不得小于 中8 o 。 @2 0 当拉梁上作用有填充墙或 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 , 楼板厚度应取零 , 并 楼梯柱等传来荷载时 , 拉梁截面应适当增加 , 算出 述构造配筋叠加。 构造基础拉梁磺标 定义弹性结点 , 用总刚分板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的配筋应和 E 有时虽然定义楼板厚度为零 , 也定义弹性结点 , 但 高通常与基础顶标高或智短柱顶高相同。 在这种情 未采用总刚分析,程序分析时仍然会 自 动按刚性 况下, 基础可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当框架结构底层层高不大或埋置不深时, 有 楼面 假定进行计算 , 与实际情况不符。 房屋结构的 平面不规则时, 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时要把基础拉梁设计得比较强大,以便用拉梁平 多层框架房屋基础埋深很大时 , 了减小底 衡柱底弯矩。这时, 为 拉粱正弯矩钢筋应全部拉通 , 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的位移 , 可在 ̄ . 以下适 负弯矩钢筋至少应在 1 跨拉通。 00 0 / 2 拉梁正负弯矩在 当位置没置基础拉梁, 但不宜按构造要求设置, 宜 框架柱内的锚固、拉梁箍筋的加密及有关抗震构 按框架梁进行设计, 并按规范规定设置箍筋加密 造要求与上部框架梁完全相同。 此时拉梁宜设置 在基础顶部 , 不宜设置在基础顶面之上, 基础则可 应采用短柱基础方案。 将荷载一并输入。这样 , 计算 简图的首层层高为 区。但就抗震而言。 般来说, 当独立基础埋置不深, 或者埋置虽 按中心受压设计。 H14 n —D
少年儿童田径训练的生理心理特点
少年儿童田径训练的生理心理特点田径运动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运动能力的发展完善,以及意志品质的培养等有具有积极的影响。
从训练角度讲,少年儿童正是掌握基本技术的基础阶段,其训练方法及内容与成人有着显著差异。
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少年儿童田径运动训练,就必须掌握其身心特点,否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反而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1.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儿童、少年骨骼内矿物质(钙、鳞)少,有机物(骨胶元等)和水分较多;骨密质较少,弹性和可塑性大,易变形而不易折断。
因此,在进行训练时要尽量避免在硬地上做强度很大、时间过长的练习,以免负担过重,造成损伤。
少年儿童脊柱的软骨成份丰富,骨盆骨化未完成,在练习中特别应强调技术正确,启蒙教练员更要注意这一点。
在进行投掷和力量练习时,采用的重量不宜过大,要少做静力性练习。
少年儿童的肌肉成份及重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年龄小,肌肉中的水份多;蛋白质含量较少;年龄增长,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肌肉的重量也随之增大。
这一时期肌肉力量增长十分明显。
根据这一特点,做力量练习时,持续时间不应过长,负荷量不应过大,最好少用负重的方法。
另一方面,小肌肉群比大肌肉群生长发育慢,根据这一特点,在身体训练中既要注意逐渐提高小肌肉群的力量,又要对和小肌肉群有关的技术部分,不宜要求过高。
例如,对跑时前脚末端蹬地的技术,可暂时不做过高要求。
少年儿童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脏的神经调节机能还不够完善,运动是主要靠增加心脏频率来满足血液的供应,这就大大增加了心脏工作的负担,尤其在剧烈运动时,工作不能持久。
1 6岁以后,心脏的结构与机体能逐渐完善,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才逐渐接近成人。
根据以上诸特点,在田径训练中,长时间的强度很大的耐力跑和过多的憋气及静力练习,都可能对少年儿童的心脏有不良影响。
所以,要特别注意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量,保证逐步提高他们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少年儿童的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比较,前者占优势,而且二者之间转换较快。
儿童少年业余训练的运动心理学原理
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生理与心理)讲义——儿童少年业余训练的运动心理学原理第一章感知觉、气质及动机与体育运动第一节感知觉与体育运动感觉与知觉又称为感知觉,是反映认知过程的不同层次。
其实质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分析器),引起相应的分析综合活动而产生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呈现于当前的刺激的某种属性或状态的反映。
其主要表现为视、听、味、嗅、肤等五大感觉器官对各自特异刺激个别属性的生理接纳。
感觉具有直接性和个别性的两大特点。
二、知觉概念知觉除了与感觉一样直接地是反映当前刺激外,它反映的是事物整体的属性和状态,具有意义的认知(在体育运动中还有运动、平衡、机体等等特殊的知觉)。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1、感觉和知觉之间是连续的,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2、前者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历程,而后者则属于复杂的心理历程;3、前者是普遍现象(正常者均有),而后者则有很大的个别差异,不同的人对所觉察到的相同刺激可能在知觉上有极大的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活动比较少,因为单一的信息很难满足人们对复杂事物认识的需要。
知觉的产生往往由一种感官为主,附以其它感官的参与而实现了对现实刺激物的认知。
感觉如不经过知觉过程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那么,对于认识活动将没有决定性的意义。
四、视觉和听觉的发展变化1、视觉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视觉最初发生的时间当在胎儿中晚期,4、5个月的胎儿已有了视觉反应能力以及相应的生理基础。
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视觉过程,4个月时所具有的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
8岁左右视力发育完成。
2、听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根据他们的研究认为,正常健康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听觉(至少可以肯定在生后24小时以内),可以说听觉是与生俱来的。
1个月婴儿在听敏度方面已能鉴别200HZ与500HZ纯音之间的差异。
5-8个月婴儿在1000---3000HZ范围内能察觉出声频的2%的变化(成人是1%),在4000---8000HZ内的差别阈限与成人水平相同。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讲解
第三节
运 动 反 应
一、反应的概念 1.反应是有意识的应答行动 显著特点:就是它的时间很短, 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一定的动作系 列。
反应过程不仅反映了神经过程的速度 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完成动作所需消耗的 能量特点。
反应过程在心理结构上则可分为 反应的预备期、中心期、结束期等三 个时期。 ①反应的预备期 是从预备信号(“预备”)到执行 信号(“跑”)之间的一段时间。反 应的预备期包括等待信号和准备应答 动作两个内容。
四种因素: ①对环境信息的感知速度; ②中枢神经系统的加工、转换和发 出指令的速度; ③效应器官的应答(动作)速度; ④活动结果的反馈、再决策速度。
提高速度素质: ①缩短接受信息到开始作出反应的潜伏 期中对刺激物的判断、选择、决策应答动 作的时间至最低限度; ②缩短完成单一动作所需时间至最佳限 度; ③加快动作频率至最大限度。 与选择反应时间、感知的准确性、注意 等心理品质相联系
3.由于运动感受器本身的构造与机 能活动特点,导致运动感觉直接伴随 动作反应,受到动作反应的限制。
(三)运动知觉对运动技术训练的贡献 意义 运动技术训练主要是提高和改善 身体操作的精确度。 运动技术训练是身体的操作,属 于运动反应,而运动运动知觉是人脑 的认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 区别也有联系。
③运动速度知觉 人脑对运动客体或本体运动持续时 间特性的反映。即运动着的事物持续 的长短或快慢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有客体运动速度知觉 主体运动速度知觉
影响因素: ⑴运动对象的大小和形状 ⑵照明条件 ⑶训练或比赛场地的背景 ⑷物体或自身运动的方向
(二)运动空间知觉 人脑对运动物体的空间特性(包 括运动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 离等)的反映。 运动空间知觉是通过肌肉运动觉、 视觉、听觉、肤觉、触摸觉、平衡觉 等多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而形成的。
运动心理学的原理与应用
运动心理学的原理与应用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的是运动和体育竞技中的心理变化及其影响。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人的体育运动表现与其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通过了解不同人的心理特征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来明确心理对运动和体育竞技表现的影响,进而为提升运动员的表现和成绩提供科学可靠的指导。
本文将从运动心理学的原理、运动心理学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运动心理学的原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三个方面:情绪体验、认知和行为。
情绪体验包括自信、焦虑、压力、疲劳、愉悦、兴奋等情绪反应;认知指个体对外界运动环境的认识和评价;行为是指个体在不同运动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包括运动员的意志力、运动员的面对竞争的态度、运动员的训练及自我调节等。
1. 自信的原理自信是运动员在比赛时表现自己能力和取得胜利的信念。
自信心的形成与运动员经历和学习的经验有关,运动员在获得胜利的经历中会产生成功的信念,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同时,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确能够体验到自身的能力增长,这也会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外,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也会对运动员的自信心产生影响。
正确的自我评价可以使运动员保持稳定的自信心,从而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2. 焦虑和压力的原理焦虑是指个体在面对特定情境或事件时所感受到的负面情感,可能会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不利影响。
焦虑的原因包括性格、经验、对事件或竞争的回避、具体情境等。
压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面对各种问题、困难、挑战和竞争时应对的情感反应。
运动员在比赛中面对的各种情况如出现失误、观众的压力、技术不够娴熟等可能会导致出现焦虑和压力,影响比赛成绩。
调节焦虑和压力的方式包括放松训练、认知重构、心理介入咨询等,能够有力地缓解运动员的焦虑和压力反应。
3. 动机的原理动机是促使个体参与某些活动的原因,是人类各种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个体进行某种元素的基础。
运动员在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时,动机是他们进行这种体育活动的原因和推动力。
青少业余运动训练原理
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是以运动员有 机体自然生长发育为基础的。青少年时期 是有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要提高青 少年运动训练的水平,只有掌握他们有机 体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才能把握训练过 程,使之即能良好生长,又能成为攀登竞 技高峰的优秀后备人才。
Influence of maturation... Different patterns of system growth during childhood
二、青少年多年训练阶段划分
▪ 训练安排要点: ▪ 保持基础训练,重点训练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竞技
能力,让运动员适宜的参加相关比赛,并学会在比 赛中表现出自已的训练水平。 ▪ 这一时期训练与比赛的比率可以为50:50的进行安 排,训练是为了继续提高运动员的各种竞技能力, 而比赛或比赛性练习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表 现水平。
▪ 多参加比赛,通过比赛提高竞技水平,并在重大比 赛获胜。
三、青少年业余训练的总体原则
(一)保证正常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应放 在中小学生时期训练中的首要位置;
(二)中小学生时期的训练总体上应是基础性训练,
不要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三)中小学生时期训练往往具有间断性的特点; (四)不能把追求极限负荷作为训练安排出发点;
女孩,6~8。
二、青少年多年训练阶段划分
▪ 目标:学习所有的基本动作技能。 ▪ 训练安排要点: ▪ 全面发展运动员身体能力及基本的动作技能; ▪ 发展运动员的ABC’s即灵活性(Agility)、平衡性
(Balance)、协调性(Coordination)和速度(Speed); ▪ 让孩子们尽可能的参与多种运动项目的活动;
追求极限负荷的做法,只会产生危及健康及导 致将来运动寿命“早衰”的后果。
儿童羽毛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 1)认知训练 。教练员通过讲解 战术理论 ,使 运动 员对 训练的
度发展 ,对击 球时 的时间知觉 和空 间知觉 ,对 长 、宽 、高的相 互关 系 ,图形的透视关系理解的更透彻 ,这对理解技术术语和掌握技术动
水平 、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 良好的心理基础 。
2 儿 童 羽 毛 球 运 动 员 的 心 理 特 征
21 心理 特 点 .
又准确 的定向能 力。④提 高和 完善运 动员的记忆 ,想象以及迅速 、准 确、 灵活 的操作能 力和运动表 象训练能力 。⑤发展和 完善 专项所需 的 情绪 ,意 志特征 , 别是关键 时刻 的情绪 自 特 我控制调节 以及 勇敢 、 果 断、 顽强 、自制 、 镇定要夺取胜利的意志品质。 ( ) 2 准备具体 比赛 的心理训练 。准备特定的 、具体的比赛 心理 训练也称 为短期心理训练 。这是一种针对性 强、时期较短 的一种 心理 教育手段 。这种心理训练 的 目的是为 了确保运动 员在 比赛期进入 最佳 竞技状 态 , 发挥最高 的竞技 水平。儿 童羽毛球运 动员准备具体 比赛的 心理训练 的主要 具体 内容可包括 以下几个方 面 : 适应 儿童运 动员竞 ① 赛规模 的动机训练 。②适应 比赛环境 条件 的心理 准备训练 。③ 适应比 赛时各种 人际关 系和社 会心理特征 训练。④ 适应 比赛时所需的适宜的 激活水平 的激发 , 控制 和调整 训练 。⑤关 于比赛 时战术 思维模 式和战
加训练和比赛 ,争取优异成绩 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 。心理 训练是 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 ,在双方身体 、技术 、战术等训练 水平相当的情 况下 ,运动员心理因素往往对 比赛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心理训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 过程的不断完善 , 形 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 良好个性心理特 征 ,获得较 高水平 的心理能 量储 备 ,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 ,为提 高运动技战术
学生运动兴趣的心理机制与培养方法
SPORTS SCIENCE|运动科学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02-(2021)-01-087-2-ZQ学生运动兴趣的心理机制与培养方法毛超良(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西上上334001)摘要: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思想,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心理机制与培养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小学的体育运动兴趣不高,运动兴趣基本都是建立在玩的基础上,在中学里,学生因升学压力而对体育锻炼时间减少,运动兴趣较低,在高校里,学生的运动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长,运动兴趣逐渐降低,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时,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特点进行培养,还需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对学生的培养,激发体育运动兴趣,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关键词:运动兴趣心理机制培养方法1、研究目的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在学校的教育中,要符合新课改的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坚持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也是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必要措施,也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这个目标,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动机,培养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和锻炼的主动性。
运动兴趣本身是一种运动参与者的心理喜爱倾向,可以用运动参与者的运动参与的次数、时间、强度来表示,这种心理机制是运动参与者发自内心的一种运动行为袁通过研究这种心理机制,可以寻找到适合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方法,从而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运动锻炼的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2、研究方法2.1、文献研究法根据论文研究需要,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学校图书馆等查阅大量有关“学生运动兴趣的心理机制与培养方法”的资料文献,对其主要主要内容与观点进行总结与提炼汇总,并阅读了《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等书籍,掌握了学科理论知识,确定了研究方向,为本次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积极心理学在少儿业余羽毛球训练课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在少儿业余羽毛球训练课中的运用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积极心理学是指关注人类幸福、积极情感和优点的一门心理学科。
该学科强调个体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人们主动追求幸福和满足。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情感、积极个人特点和积极行为,通过培养个体的积极心态和乐观情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少儿业余羽毛球训练中,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们克服挫折,保持自信,积极面对比赛,提高训练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在少儿羽毛球训练中的作用1、培养自信心在比赛和训练中,孩子们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时候,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心来应对困难。
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个体的自信心,通过肯定和鼓励来激发孩子们内在的潜能,使他们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2、提高专注力羽毛球是一项需要高度专注的运动项目,运动员需要及时做出反应,控制比赛节奏。
积极心理学通过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情感和动力,帮助他们提高专注力,保持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比赛和训练的效果。
3、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团体运动中,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积极心理学鼓励孩子们积极交流、团结友爱,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从而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共同达成团队目标。
4、调节情绪在比赛和训练中,孩子们常常会面临情绪波动,例如紧张、焦虑、失落等。
积极心理学通过情绪调节技巧,教导孩子们如何通过积极的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从而更好地面对挑战。
三、积极心理学在少儿羽毛球训练中的实践方法1、激发关注和热情在羽毛球训练课中,教练可以通过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及时表扬孩子们的表现和进步,激发他们对羽毛球运动的关注和热情。
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和竞技水平。
2、建立积极奖励机制制定一套积极的奖励机制,让孩子们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获得奖励,如优秀表现、比赛胜利、团队合作等,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羽毛球训练。
3、关注情绪的调解对于孩子们的情绪波动,教练应该及时进行调解,并引导他们找到积极的情绪宣泄方式。
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心理机制与培养方法
2020年(第10卷)第24期学校体育学①作者简介:彭杰(1990,12—),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
DOI:10.16655/ki.2095-2813.2003-5755-4999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心理机制与培养方法①彭杰(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南行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101)摘 要: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运动心理为基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规划授课内容,强调学生运动兴趣的养成,让他们在兴趣的带领下积极参与运动。
本文结合小学体育教学教研实际,分析了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心理机制,并基于此探讨了提高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方法,以期为广大小学体育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从而推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 体育教学 运动兴趣 心理机制 培养方法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8(c)-0165-03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Training Method of PrimarySchool Students' Sports InterestPENG Jie(Mudu Nanxi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Suzhou, Jiangsu Province,215101 China)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eachers should make teaching plans based on students' sports psychology, correctly select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sports, let students fall in love with sport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por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ports interest based o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actice of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training methods of improv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ports interest, in order to provide teaching reference for the majority of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o a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interest: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Training methods运动兴趣,即人愿意主动学习、开展运动的心理倾向,是其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原动力。
小学课余田径队心理训练之我见
小学课余田径队心理训练之我见摘要:心理、身体和技术训练是田径队科学训练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能力则是发挥身体和技术能力的首要保证。
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因此要使运动员有好的心理,必须重视心理训练,并贯穿于训练的整个过程中。
关键词:小学田径心理训练一、意志品质的训练田径运动员意志品质训练的内容包括坚定的目的性、顽强性、主动性和自控能力等。
目的性就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但要有明确的目的,而且要力争达到目标;顽强性就是要求运动员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日常训练,必须具有坚持不懈、吃大苦耐大劳的顽强精神;主动性就是教育运动员应该有创造优异成绩的强烈愿望;自控能力就是教育和培养运动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把握好训练和比赛的适宜强度,并在比赛前能有效地调节因渴望胜利和害怕失败带来的不平衡的心理状态。
田径运动员特别是女运动员的心态很不稳定,所以在日常训练工作中要经常采用正面教育,多启发、多鼓励、多帮助,以增强其自信心、主动性和独立性。
二、理性认识训练训练中,要想提高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使学生能自觉地去学习和训练,应结合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的心理等四个方面,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田径及训练的理性认识,树立奋斗目标,建立训练信心,有不怕困难不怕苦的顽强决心,有学会动作的恒心,教育培养他们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心理积极性。
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训练手段的灵活性、语言刺激性、示范质量性,可改变训练的条件,允许队员个性发展和爱好的选择,利用对比法、比赛法等其它各种教法手段来提高学生训练的情绪,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专项心理素质的训练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专项心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训练中掌握动作的好坏与记忆动作表象呈相互依存关系。
学生只有在正确识记各种动作和要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清晰的动作表象,而清晰、鲜明的动作表象又促进了记忆的发展。
【实用】运动心理学第二章PPT资料
第一节 体育与感知觉
一、运动体验与心理发展
1、体验是最好的老师 2、感知觉的发展是少年儿童智 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感知觉与认识加工
1、感知觉 2、感知觉的分类 3、知觉的基本规律 4、感知觉测量的指标
三、本体运动感知觉
1、概念 是运动者对自身各部分运动和位置变化的 感知,是运动者综合运动觉、平衡觉、视 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觉信息。 2、内容 (1)本体运动动作感知觉 (2)本体运动形态感知觉 (3)本体运动方位感知觉 (4)本体运动时间和速度感知觉 (5)本体运动用力感知觉
二、运动记忆
1、概述 2、体育运动中动作记忆的特 点 3、动作遗忘进程 4、从认知心理学看运动记忆
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动作概念和要点 的讲解,以语词逻辑记忆的方式进 入学生的大脑,教师的示范则以形 象记忆的方式在学生大脑中保留下 来学生通过练习形成动作记忆,在 体育中还常常伴有体验的记忆。这 种在体育活动中由多种记忆形式共 同实现的记忆,称为运动记忆。
第六节 体育与心理建设 复杂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情绪的增力性:与身体活动相适应的,起到动员有机体以胜任剧烈身体活动的作用。 (二)注意类型的测量评价 (1)运动伴随着血液量和吸氧量的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效果 3、肌肉紧张是应激的信号,应激状态下肌肉紧张程度增加,因此放松肌肉可降低应激的生理反应。 3、焦虑、唤醒水平与注意 (一)体育活动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
(2)完成各种快速复杂的操作活动
起复重杂要 知作觉用:空应间知采觉、取时间的知觉、最运动佳知觉应。 答反应是什么,有意识就能
第六节 体育与心理建设
表现在他所选择的应答活动在当前情境中是 (2)误差大者为场依存型:有较小独立性,易受外来暗示,对朋友和群体的依赖性较强,易于与人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生理与心理)讲义
——儿童少年业余训练的运动心理学原理
第一章感知觉、气质及动机与体育运动
第一节感知觉与体育运动
感觉与知觉又称为感知觉,是反映认知过程的不同层次。
其实质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分析器),引起相应的分析综合活动而产生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呈现于当前的刺激的某种属性或状态的反映。
其主要表现为视、听、味、嗅、肤等五大感觉器官对各自特异刺激个别属性的生理接纳。
感觉具有直接性和个别性的两大特点。
二、知觉概念
知觉除了与感觉一样直接地是反映当前刺激外,它反映的是事物整体的属性和状态,具有意义的认知(在体育运动中还有运动、平衡、机体等等特殊的知觉)。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1、感觉和知觉之间是连续的,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
2、前者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历程,而后者则属于复杂的心理历程;
3、前者是普遍现象(正常者均有),而后者则有很大的个别差异,不同的人对所觉察到的相同刺激可能在知觉上有极大的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活动比较少,因为单一的信息很难满足人们对复杂事物认识的需要。
知觉的产生往往由一种感官为主,附以其它感官的参与而实现了对现实刺激物的认知。
感觉如不经过知觉过程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那么,对于认识活动将没有决定性的意义。
四、视觉和听觉的发展变化
1、视觉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视觉最初发生的时间当在胎儿中晚期,4、5个月的胎儿已有了视觉反应能力以及相应的生理基础。
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视觉过程,4个月时所具有的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
8岁左右视力发育完成。
2、听觉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根据他们的研究认为,正常健康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听觉(至少可以肯定在生后24小时以内),可以说听觉是与生俱来的。
1个月婴儿在听敏度方面已能鉴别200HZ与500HZ纯音之间的差异。
5-8个月婴儿在1000---3000HZ范围内能察觉出声频的2%的变化(成人是1%),在4000---8000HZ内的差别阈限与成人水平相同。
刚出生的婴儿就有最基本的视听协调能力。
3-6个月婴儿的视听协调能力已发展到能判别音乐中旋律、音色、音高、调性及其转换模式的不同,并初步具有了协调听觉与身体运动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方面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正常情况下已经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我们在选材中主要关注的应该是体育运动项目的特殊性对视觉的特殊要求,以及如何通过视觉训练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五、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与体育运动
在体育运动中,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通过触觉等产生感觉或知觉,那个被我们所知觉的对象(刺激物)必然存在着大小、形状、方向、距离、纵深方面的特征,并在环境
中占据着一定的空间位置。
例如:50米远的靶子、5米外的蓝筐、1.80米高的横杆、2米长的棍等。
但在体育运动中更多的有效刺激线索往往具有运动的性质,如移动的对手、快速突破的对方进攻队员、传过来的足球、需要扑救的排球等,因此,在捕捉运动着的、变化着的目标时,刺激的空间特性便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然,这里指的空间是由个体的视觉和听觉为主体产生的对于空间的知觉,是个体的主观认知,有时与物理概念的空间有一定的出入。
在时间知觉方面,有以分、秒等为单位的短时间知觉,也有以小时、日等为单位的长时间知觉。
从体育运动的角度来看,相对短的时间知觉更为重要。
在体育运动中,离开空间来考虑时间或离开时间来纯粹考虑空间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
例:体操动作中一定位置的到达或经过都与一定的时间因素有关系。
田经、球类运动也不例外。
因此,动态视力显得尤为重要。
动态视力是指眼睛在观察移动目标时,捕获影像、分解、感知移动目标影像的能力。
这种能力伴随着通过动态视力捕捉影像和短时间内大脑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机体的相应的反应过程。
例如,拳击比赛中每一名拳击选手都要利用动态视力捕捉对手的快速行为变化。
几毫秒的时间内,你可以打倒对手或被对手打倒。
拳击选手通过动态视力捕捉攻击手的出拳,同时躲避攻击拳。
优秀的棒球运动员,可以看得到写在棒球上的阿拉伯数字,也可以捕捉到棒球的旋转方向和移动变化。
很多体育竞赛中,你跟别人的差距只是零点几秒。
可想而知,在竞技体育领域动态视力对大多数的运动项目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日本心理学者猪饲敏贵采用专门测定装置对小学1—6年级的学生的动态视力进行了测试,并计算了这些数据占静止视力的百分比。
根据与其它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动态视力水平已经几乎达到了人类的最高点。
其中棒球运动员的动态视力水平可达到静止视力的70%—80%。
这充分说明了此类体育运动对提高动态视力水平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传递了动态视力在不同运动项目运动技能的发展中可能起到的潜在影响的信息(见下图)。
猪饲敏贵还对小球类(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大球类(排球、足球、篮球、手球)、其它类(剑道、柔道、游泳、登山)运动员及不参加任何运动训练的人进行了静止视力和动态视力的测试,利用数学公式计算了动态视力相对于静止视力的下降率。
相对于从事其它运动项目训练或不参加运动训练的个体来说,球类运动员的动态视力更好,且小球类、大球类与其它类、不训练之间都存在着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小球类--其它类:t=3.04,p<0.005;
小球类--不训练:t=5.50,p<0.005;大球类--其它类:t=3.50,p<0.005;大球类--不训练:t=6.20,p<0.005)。